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王安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e
发帖数: 6689
1
读了转载的那篇“武侠、言情小说进言”一文,想到王安忆在《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
也谈到过九流作家和严肃文学作家的差别,进而谈到小说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遂
找出旧笔记。
——————————————————————————————————————
————
1
夜读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在第八堂课,《呼啸山庄》的讲解中,王安忆
先谈了谈九流作家通过造梦满足人的现实之心和严肃作家创造心灵世界探索神的殿堂之
差异,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真正的心灵世界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手头的问题它一个也解决不了,它告诉你
根本看不见的东西,这东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灵魂的劳动去获取,然后它会照亮你的生
命,永远照亮你的生命。”
这个永远照亮人生命的更高层次的心灵世界,就是王安忆为严肃小说所界定的责任
和目标。1994年,小说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了一学期的课程,用十三堂课讲述她对小
说内容、结构、语言、思想和感情等多方面的领悟。《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就是她讲演
稿的总结。在书的第一章,也就是第一堂课中,王安忆就提出了“小说是什么”的问题
,她的答案如下:
“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2
尊重他人就是自重
——对于王安忆女士言论的一点无趣但必要的说明
张颐武
据报载,作家王安忆女士在一个会议上的发言中的言论涉及到我,引用如下:
“从文学创作来说, 2008年是个小年,一线代表作家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刘
震云等都没有推出作品,他们的空当期造成社会对文学界的关注不够多。”北大中文系
教授、评论家张颐武不久前发表的这番言论,昨日遭到了作家王安忆的猛烈抨击。在作
协举办的 《上海文化》新版研讨会上,王安忆直言: “(评论家)可以说我王安忆表现
不好,但不能说我不写。”
“王安忆告诉记者,自己是通过某报的转载文字看到北大教授张颐武对去年文坛主
要作家表现的点评文字。看完之后,她觉得十分纳闷。‘我去年一头一尾,在《收获》
上发表了两个中篇。张颐武作为文学评论家,总不能连《收获》这样的文学杂志都没有
看过吧。’王安忆说,‘你可以说我表现不好,但不能说我不写。评论家不看作品就做
出如此判断。而由此引发的种种判断,令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谎言。’”
对于他人的评论,无论是否公允我都诚挚欢迎。但王安忆女士的这一言论提出了有关“
谎言”的严重的指控,并由多个报纸发表
h**n
发帖数: 1232
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比邻而居-王安忆
我同意长恨歌的确不算王安忆的好作品,不过拿来与《半生缘》对比也有些不搭界。这
两个故事实在缺乏共性。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王安忆的《富萍》和《桃之夭夭》。上面有人说王安忆的人物狭窄
,缺乏时代的背景。我倒觉得王安忆正是刻意要描写这样一种超越时代的,微观的,但
却是亘古绵长驻足于百姓生活深处的本色的东西,王安忆说她着迷于张爱玲小说中对世
俗生活的描述。作为一个女人,我对这话甚有共鸣。我喜欢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市井对话
,喜欢她对衣服、织物、家具、珠宝的描摹,可见王安忆吸收了这个优点,也在作品中
对生活的细节做了种种津津乐道的描绘。虽然王比不上张爱玲独特的绚丽色彩感,却以
忠实的态度反映了生活中细致温馨的光泽。因此,我喜欢追看王安忆。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从芳华突然想起王安忆
曾几何时严歌苓是多么地崇拜王安忆,还要把王安忆的书介绍到美国来。结果看看严歌
苓是多么地轻浮,忙着将作品影视化商业化。不论写民国,文革,还是抗战,都是类似
的故事,缺乏对历史逻辑的思考与反省。整个一troup writer. 而王安忆显得沉稳得多
了。当年香港演员郑秀文要演长恨歌,王安忆还坚决不同意,因为扭曲了对上海的回忆。
在严肃文学评论的圈子里对文革过去与文工团的解读, 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将严歌苓
的作品作成了王安忆的反面。
g*******e
发帖数: 69
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在当今中国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的名字读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她在文坛上也是最具魅
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之后,有记者问获奖者王安忆:“
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一个作家怎样才能更深刻呢?”
王安忆忽闪着大眼睛,从容地说:“当代生活千变万化,给作家提供了很多生活资料。在
我看来,在五光十色的生活背后是单调、乏味、格式化。因为许多人没有内心生活,在物
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被大大忽略了。大众永远是被现实生活所吸引的,问题在于
,知识分子(包括作家)中不少人也忽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果你的理性充分,你就会
和别人不一样。”
王安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推出的几个中篇和长篇,几乎无一不引起文坛的关注。
她的《叔叔的故事》不但促人透视当代知识分子的魂魄,而且让人领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
方式;她的《文工团》和《我爱比尔》,再次显示了她对历史和当下世事的思考;她的《
长恨歌》则是她对上海近现代都市史的诠释。世纪末时她出版了《妹头》和《富萍》,把
目光和笔锋转向了社会的地基和微粒,如她自己所言:“作品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日渐成熟
。”她的创作不断地激发出评
b*******d
发帖数: 5780
6
非常不同意小说的价值论。
文以载道是小说的附加价值,并不是目的,可以是手段,却不能作为写作的理由。
张大春在《小说稗类》里也提到了小说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王安忆的这本书我没看过,
但是看上去我更同意张大春和王小波的看法。
小说最先应该是故事,是为了突破现有世俗条条框框而生的。可以是爸爸给小女儿的床
头故事,也可以是说书人引人入胜维持生计的快板评书。
如果小说必须要有意义,那么对主流社会正统知识的鄙夷便是小说的意义了,也就是像
王安忆说的要创造。“当小说不再发明另类知识,不再冒犯公设禁忌时,小说也就死了
。” 而剩下的,什么“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不过是附加价值罢了。(如果王安忆真的
是用了“神界”这个词的话,我真是想笑了,难怪那么多人嘲笑王安忆的局限性。)
对于《百年孤独》,张大春分析的入手点是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我觉得远比分析什么故
事线,这个当然是存在的,更为有趣有新意。

发帖数: 1
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从芳华突然想起王安忆
王安忆曾经是作协的头,曾经风光无限过。其实王安忆刚刚出名的时候,我看过她的作
品,觉得也一般呀,算不错,但是说怎么好怎么好,也说不上。
后来才知道王安忆有一个更加出名的老公,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很矛盾,在
90年代的改革,当时的领导人都是听从王的老公来改革的,可是这一学术流派换了领导
后就不受欢迎了,后来都不准做公开演讲了。
后来应该也是不准媒体报道她老公的事情。
而王安忆也慢慢的少了很多关注。
这本身是不是现实版的芳华。
wh
发帖数: 141625
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你忍得住噢,我要是看了前两本就非得看完不可,不管写得多差,哈哈。王安忆这个长
篇给我印象还比她前几个短篇好一点,短篇怀念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的感觉太明显了,
哈哈。不知道你爱不爱吃鱼,版上推荐过苏童的一个短篇《人民的鱼》,挺温和挺幽默
的:
http://74.53.4.74/article/LeisureTime/214529_3.html
她当时还推荐了一篇王安忆写修鞋匠的短篇,说好看。我没看完,现在找不到了,可惜
。开头给我印象也有点laborious,王安忆总是很用力。优点是认真勤奋善思想!哈哈。
a********a
发帖数: 3176
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觉得她的'香港的情与爱(?)' 也是这样 - 给人包养的女人, 和包养人互相也都
有情有意, 但那情意是掌握在包养关系的分寸中, 此外就是很清楚的互惠互利。王安
忆写上海女人不用人教就算得清这些。
王安忆的底层人民的,重实惠的上海好象和那陈丹燕的风花雪月的上海是两个地方。 光
读陈丹燕, 还以为上海处处是十里洋场,个个是金枝玉叶。夏天走在上海街上, 闻见
小吃摊的味道和热天腐水的味道, 即使刚吃了顿金茂大厦, 也觉得更象王安忆的上海
。而且, 在金茂大厦吃的也不是本帮菜-王安忆说那酱油多多的本帮菜, 就是给出苦
力的人下饭的。
M*****g
发帖数: 1054
1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王安忆现在的语言有些太汤汤水水了,怎么说呢,太注重"白描"。好象画起画来要把
人的每根头发都看得清的那种描写。这当然是她自己本身的美学思想了。可是这种美学
思想从某种角度上是有缺陷的,平,缺乏跳跃感,缺乏创造气势的可能性。
没有人看王安忆早期的作品么?"流逝",比如说,也是写上海人家的生活的,那时候
的王安忆的叙事还是有些天真的,对人性充满了美好的期盼的。
M*****g
发帖数: 1054
1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其实王安忆早期的作品是没这么腻的。那时候语言里的留白还是给人以想象的。现
在可以说是把白描发展到极致了。。
我也同意捕捉上海人在线头里弄堂里的琐碎生活,白描是很适合的手法。不过白描也是
有局限的,比如说其特长是写景,不是叙事(当然景和事也不是完全分开的)。如果完
全用白描叙事,那就是眼前是景,站起来是另一瞥景,侧过头又成了一幅景,千针万线
的。镜头一直拉得很近,读者很难不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视觉疲劳。
不过就象贾樟柯的电影(特别是早期几部)刻意地将镜头拉得远,这大概是王安忆试图
写出的美学效果。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她很与众不同的一篇,没那么白描,故事也就有了抽象
的可能。"流逝"的时候也是用白描写上海人生活的变迁的,但读起来就没有现在腻。
我喜欢的是镜头能够表达出深深浅浅的层次出来。不过在细腻的景里淡化掉戏剧性也是
很了不起的,著名的,比如说,普鲁斯特。
i***i
发帖数: 499
1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了王安忆的长恨歌
谢谢你这个帖子,不然我早放弃读这本书了。前两章真心看不下去。果然故事在后面。
现在看完了,有些失望。这个主人公王琦瑶不合逻辑。前段对她的描述不能解释80年代
她对年轻人摆出的时尚领袖的形象。她出身小家碧玉,有几分姿色。她接触到时尚可能
在同学家,也可能作“李先生”外室之后,但那都很短暂。外加王安忆把那时的王琦瑶
写成没自己主见,竞选上海小姐也是别人在包装打扮她。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也能有很
好的时尚见解,比如她女儿的同学,但那女孩认真的观察学习了。王安忆没有笔墨在这
方面写49年前的王琦瑶。49年前的王琦瑶是摄影师塑造出来的,是朋友母女捧出来的(
她们挑衣服),在电影场她很傻,从了“李先生”她也觉得顺理成章。这样的王琦瑶楚
楚动人,令人生怜。可是,她不可能摇身一变,好象经历了多少时尚浸染,能给年轻人
指点江山。前后两个女人是不同的。不知道是不是王安忆自身生活环境有限,还是资料
太多都串了。
wh
发帖数: 141625
1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下周六王安忆在纽约做讲座
我在主帖里已经八卦了 :P 王安忆给我印象很严肃,严肃到有点神经质。读她的文字有
点吃力。她人很正,记得前几年作协请作家们抄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以示庆祝,王安忆断
然拒绝,说从来不抄别人的东西。以前听人说国内作家圈里人缘最好、最受大家信任的
一是史铁生,一是王安忆。不过这个可能有主观成分。
M********c
发帖数: 11672
14
王安忆论汪曾祺: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2017-05-16 王安忆 凤凰网文化
http://mp.weixin.qq.com/s/FGa4kHPCf6i0bBUZaVF5YQ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
什么口福的。
——汪曾祺(1920.3.5 - 1997.5.16)
今天,5月16日,是汪曾祺先生逝世20周年的日子。1997年的此时此刻,这位被誉为“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77岁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无论是《人间草木》中的自然
风物,还是《岁朝清供》中的人生百态,亦或是中学课本里那令人难忘的“咸鸭蛋”…
…在汪老的笔下,一切都显得趣味盎然,而又充满哲理;旁征博引,而又如邻家长者,
娓娓道来。恰如王安忆所说:正好与如今将简单的道理表达得百折千回的风气相反,他
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如话。他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
,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本文原题《汪老讲故事》,感谢活字文化授权发布。
汪曾祺与沈从文
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
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 阅读全帖
o**a
发帖数: 472
1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两个王安忆
两个王安忆
□王 俊
我在午夜两点的静谧中读完了王安忆《
我爱比尔》的正文部分。剩下的小半本
是一篇叫做《白茅岭纪事》的东西,我
开始以为是为了凑足书的篇幅搭配的另外一
篇忆苦思甜性质的小说,心里想不读它了,
但是睡不着,又起来点亮灯,一页一页地
把这篇《白茅岭纪事》读完,才发现它原
来是《我爱比尔》的采访手记。让我难以
预料的是,看完这篇记录在白茅岭女子劳
改农场采访经过的附记,涌上心头的却是
一阵阵不舒服,完全冲散了一个小时前读
完小说正文时的那种美妙感觉。小说《我
爱比尔》中,我读到的是冷静、优美、不
动声色的记述,是一种女作家特有的敏感
、细致和由衷的同情心。而到了《白茅岭纪事
》,展现在我阅读视野中的却是偏狭、武
断、不由分说的主观臆断,和自以为是的
道德评价。我这就有些困惑了,怎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错裂呢?
《我爱比尔》不足10万字的篇幅,从头
至尾都流动着一种朴素、轻灵然而却非常诱
人的气氛。小说不过是在讲述一个画画的女孩“阿
三”奇丽而婉转的性爱经历及其悲剧性结局,“与
外国人的性爱”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结贯穿了这个
女孩飘忽的青春。王安忆的文字是最为吸引人的,
那么淡然、轻
M*********m
发帖数: 2024
1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比邻而居-王安忆
你比较仁慈。
再非议一下,王琦瑶美在什么地方呢?难道作者说选美得了一个“邻家女孩奖”,然后
身旁聚集了好多无聊的爱慕者,这就是她美的凭证么?在小说之中,她的个性有任何吸
引人的地方么?王安忆精心塑造的形象,竟然只是这些,未免过于肤浅。
张爱玲的《半生缘》里面,曼桢历经生活的磨难,一个偶然,最终见到了她年轻时梦寐
以求的那个人,多少的痛苦辛酸想要倾诉,眼眸中又是多少的喜悦与期待,然而,生活
的经历赋予她一种成熟,她只是轻轻地说,“我们回不去了。”咫尺,天涯。在小说的
那个瞬间,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人在现实中的灵魂。
这种深度上的差距,难道不是王安忆需要弥补的么?:)当然,王安忆的一些句子还是
写得很美的。
d*****2
发帖数: 27
17
http://news.creaders.net/china/2014/11/02/1450221.html
文人节操大不同:范曾献诗与王安忆拒抄
习近平近期有两大模仿毛泽东的大动作,一是10月15日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
话,二是到福建古田主持解放军政治工作会议,一文一武,分别强调文艺和军队听党指
挥、为党服务。官方自然要找人捧场,文艺界更不乏献媚者,老画家范曾(图)等争相
赋诗歌颂习近平的文艺讲话:「皇图八万沐初阳,耸岳奔川隐佛香。」
76岁的范曾如此急迫地献诗,让不忿的网民翻其旧账,从沈从文对他的道德批评,
到他「六四」后避走法国又认错回国,批评他「没有骨气」,结果又引致官媒群殴。《
环球时报》社评质疑:「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新华网强调,中国
需要能够在世界上为国争光的文艺工作者,央视更播出范曾专访谈文艺工作者要爱国爱
人民。
官媒反应之激烈,远甚于2012年百名作家手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时也有20多个作家拒绝为1,000元稿费抄书,其中,上海作家王安忆表示:「我从来
没有抄过东西,所以也不抄讲话。」事件引发海内外关注,部份参...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xinzhai (abao),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王安忆: 她到底要什么 为《天生是个女人》作序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30 14:32:35 2015, 美东)
王安忆:她到底要什么
为《天生是个女人》作序
也许,所有的人生就是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要什么。不同在于,有人不
自觉,而另有人自觉。在自觉的人中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不同:就是自觉者各以不同
的位置与身份在考虑:我到底要什么。而其位置与身份将决定其考虑的深度和广度。陆
星儿的位置是:作为一个女人,我到底要什么。这是我从她的小说中所窥察到的。
在她那些众多的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中,我们可见到女主角往往面临着两种选择。
如《风暴,又是风暴》,安妮面临着邓岩与朱捷飞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理想的选择,邓
岩代表了激动人心的冒险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修养;朱捷飞代表的则是务实而利己的庸俗
人生。作者并不抑制她的态度,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善与恶,美与丑,好比我们幼年时所
读的马雅可夫斯基的儿童诗:《什么是... 阅读全帖
G********d
发帖数: 366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相比之下,更喜欢王安忆的"桃之夭夭"。王安忆自己有过工厂做女工的经历,所以写
女工的生活很到位,力透纸背。我不知道她哪里来的灵感写"长恨歌"。也许是有比较
,总觉得后者是浮在纸面上的。
曾经是如此的喜欢"桃之夭夭"。加上诗经的原篇和不知谁画的再好不过的一幅桃子,
我曾想,如果我有女儿就教夭夭。可惜我只有儿子。
r*********n
发帖数: 234
2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我喜欢王安忆,觉得比严好,严歌苓能编故事,但总感觉缺点什么,王安忆很合我胃口
。。。
d*****d
发帖数: 10658
21
很喜欢你对王安忆的理论,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解读。王安忆是一个罗嗦的人(我看
她的小说时有时候受不了),我感觉她说了那么多人间神间现实世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
,还是解决不了两个世界彼此独立却又互相映照这个两难。说了那么多话其实毛泽东八
个字就概括了:文艺作品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x*****i
发帖数: 1329
22
在feitian的【感恩节看电影】The good dinosaur 帖子里看到feitian与Morningllc
的对话,便想到了王安忆的这篇文章。。。
Morningllc (绝对的优势):
王安忆的没看过,这个观点反正也不是我提出的,我只是赞同而已~

Morningllc (绝对的优势):
现在女性对外也有养家护家要求,对内还要贤惠养娃家务一把爪就太悲摧了~
wh
发帖数: 141625
2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下周六王安忆在纽约做讲座
多谢ying提供信息,详情见下。有人去听吗?
刚跟ying说,以前听过王安忆教的当代散文课,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当代最好的三篇散文
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张炜的《融入野地》。我也都喜
欢。不过对张承志和张炜,总觉得他们最初写的小说最好看,成名后越写越有点走火入魔
的感觉……
僑報作家俱樂部第十二期活動
王安忆
中國當代作家,復旦大學教授
已出版長篇小說13部、中篇小說8卷、短篇小說8卷,以及散文、論述多種。作品多次獲
得華語文學界獎項,如《小鮑莊》(獲1985-86年度全國中篇小說獎)、《長恨歌》(
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发廊情话》(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啓蒙時代》(獲第二
屆紅樓夢評審團獎)、《天香》(獲第四屆世界華人長篇小說紅樓夢獎)。
講座主題:故事与题材
著名作家王安憶将帶給紐約作家和文友們一堂小說課,作為天賦與勤奮兼備的作家,在
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她堅持寫實主義的審美趣味,經營出一套獨到的小說見解。講座將
讓大家一睹她的風采,同時瞭解她的精彩見地。
活動時間:6月11日(周六)下午2:00至4:30
地點:亞洲文化展覽中心
地址:15 E 40 S...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关于文工团:芳华是王安忆与贾樟柯的对立面 - ZZ 张泠《芳华》提喻法:电影之间的
历史指涉
与艺术史学者朋友L去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AMC电影院看冯小刚电影《芳华》。这大
约是纽约唯一放映此片的影院。中等规模的影厅,票几乎售罄,我们只买得第一排的座
位,仰头看了近两个半小时。窗外霓虹缤纷,歌舞升平,游人如织,彰显资本主义消费
主义魅力的核心地段,极具感官侵略性的混乱旋涡。我们却在幽暗的影院,与老中青三
代华人观众一起,在银幕上看见红星万丈放光芒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巨大的毛
泽东画像、一个解放军部队文工团的殒没及其中一些人的命运。而《芳华》在此上映,
与“万达”重金收购AMC影院系统不无关系。不同的历史场域与时刻,在所谓“后冷战
”时期圣诞节前夕喧闹的“时代广场”相遇,似乎有些“关公战秦琼”的荒诞,却又隐
隐有着诡谲的对话。跨国舞台上,资本大潮和去政治化的努力下,一切时代激流风起云
涌都被弥合成为对“芳华”逝去的温情脉脉的怀旧。听到有人啜泣,结束时有人自发鼓
掌。这在商业影院里并不常见。
01. 时空提喻法
我们走在人潮汹涌的街上,满腹心事,不断梳理、交流着千头万绪的感想,不期...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759
25
文革时期的上海摩登与格调 ——读王安忆小说
作者:李克强
一.
从九十年代未期起,国内学术界似乎兴起了一个对于阶层及品味文化的热潮,一系列
有关方面的译者陆续出版,例如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的 (Class: A Guide
Through American Status System)、及《恶俗》(Bad or the Dumping of America)、詹
姆斯·曼(James Man)的《品位》(Crass)和陈少珙(Machale
Chen)的《阶层》(Class)等(1)。
有此现象出现,一方面可能与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研究的风气传入国内有关,使国内学
者对于这类生活格调的课也作较严肃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陈少洪一书指出,中国自
八十年代改革开始以后,拜金主义开始出现,形成了全新的社会阶层,并带来了生活格调
的变化(2)。
有关阶层与生活格调的研究,既可以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但亦可以透过把
文学作品当做文本分析,从中处理出一些头绪来。
八十年代冒起的年轻女性作家王安忆,被王德威称为现代海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擅
于对「海派」市民风格作重新塑造(3
o**a
发帖数: 472
2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关于王安忆
作家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中年女作家,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
代表作。其母茹志娟亦是作家,可谓家学渊源,但我更喜欢后者的作品。王安忆的许多作
品以上海为背景,如近期比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她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一
段旧事娓娓道来,很有女性的细致感。但也嫌有些絮叨。对细节很执着,总是不厌其烦地
从头讲起。她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个较短的长篇,叫《米尼》,大概是写一个有
偷窃癖的女孩子,很有意思。(宇慧 2000,1,21)
自然资料: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
《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
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
《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
美利坚》(与茹
s***e
发帖数: 284
2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Re: 谁有空说说王安忆????????
我也很喜欢长恨歌。
读书有所感触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没有经历过,通过小说的代入感,有所体会,
另一种是自己真切的经历,在小说中以他人的故事重现,而自己的感受通过作者
的笔尖精准地刻划重现,于是不得不赞叹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之深。
长恨歌的一些片断便给我第二种感触,而我推测王安忆通篇都保持这样,
因此,很喜欢这本书,很喜欢王安忆。
h**n
发帖数: 1232
2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比邻而居-王安忆
看到这篇散文很喜欢,另外也喜欢王安忆,这篇是我从书上扫校的,不知贴这里是否合
适?请版主告知,希望大家也喜欢。
比邻而居/王安忆
当时,装修的时候,就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
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味,
便过我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无法确定,这是哪一户人家的油烟气。我们这幢楼里有十六层,每一层有七套公寓。
从构造上看,我是与我西边比邻而居的公寓共用这条烟道。就原理来说,油烟是向上走
的,所以,绝不会是楼上人家的油烟,甚至不定是同层楼面人家的。而我是住十一楼。
这样,范围就缩小了。就是说,这仅是来自十二楼以下,相邻的两套公寓。但这范围也
挺大,除去一楼,是物业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再除去我自己,共有二十一套公寓,入住
的人家大约是三分之一。就是说,有十二三户人家,可能将这油烟气排我家的厨房。而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仅来自于其中一家。
这是由这油烟的气味决定的。这气味是一路的;就是说: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
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它似乎是
靠近川菜的
o****o
发帖数: 243
2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比邻而居-王安忆
没有看小说原著。看的是电影。影片里,女主角倒是清秀。再说了,顺着王安忆的本意
,绮瑶该是挺美和有些味道的吧。要不,作者不会安排那末多人去爱慕她,先暂且不论
爱慕者的资质如何,50多岁的她依旧能吸引小年轻,所以单从女性魅力来讲,应该是能
够体现她的美或者味道的。这个里面对美的定义主要是来自王安忆本人的。对比《半生
缘》,张对女子的塑造的确高超过王,这可以看出两位对女子“美”的理解高下不同,
或者两位的阅历也不尽相同,但毕竟在《长》里,觉得王还是想把绮塑造成一个美丽的
人,这该是她的本意。
倒是很喜欢你解读曼桢那段文字。很透彻。叫人寻味,也让人感慨。曼桢是给塑造成的
一个有魂魄的女子。她的美是成熟和内敛的,这来自她的个性,来自她对生活的了然,
来自她在日子里没有痕迹的韧性。所以,她含得喜悲,懂得咫尺,天涯,晓得克制和把
持,至多也就轻轻说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张给她的那句台词,那个姿态,那个神情
,那个味道,确实是王无法赋予绮瑶的。
h**n
发帖数: 1232
3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比邻而居-王安忆
在我看来,张爱玲对曼桢姐妹寄予了深厚的情感,她是秉着塑造“人”的目的,去写《
半生缘》的。曼桢的美、善良、坚毅,被命运折磨的痛苦,这一切都催人泪下。曼璐的
怨毒、刻薄、恐惧,更让人深恨又深深同情,甚至深爱。这是一对非常动人的形象。她
们有血有肉有泪,最重要的是有灵魂。
王安忆塑造人物形象的本领和张爱能否比肩,我不想做结论。王塑造过米尼、妹头、张
家少奶奶、逢佳、大刘庄小鲍庄的姊妹和农人,是不是丰满动人,也没有在此讨论的必
要,但起码说明王并不是不会写人,至少写人的本领没有那么差。
但仅就长恨歌来说,为什么王琦瑶给大家的印象这么差?我可能感染了隔壁深挖红楼梦
密码的毛病,我觉得,王安忆在这本书里恰恰是刻意地不要去塑造一个人,起码不是要
塑造一个王琦瑶。王琦瑶被她刻意设计成一个单薄苍白的影子,通过这个单薄的影子打
底,拉开40多年的时代长卷,在这幅长卷上挥洒出跨越时代的上海人情风貌和人性。以王琦瑶为轴,书里一个个的展现给人们李主任,顾太太,程先生,毛毛娘舅,萨沙,老克蜡等等人物,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侧面描写,但都窥一斑而见全豹,勾勒出上海弄堂人物的众生相。
王很漂亮吗?没错,选美冠军,画报封面
S*****n
发帖数: 227
31
王安忆:倘若史铁生能走路--我眼中的史铁生
作者:王安忆
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
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
的点击下,一步步进入腹地,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
笔记》,应当 是第四章“童年之门”中“一个女人端坐的背景”的一节。这样一个静
态的、孤立的画面,看不见任何一点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它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情
节呢?它带有一种梦魇的意思,就是说,处于我们经验之外的环境里,那里的人和
事,均游离我们公认的常理行动,那又将是什么样的原理呢?怀着狐疑,第二天一
早我又到史铁生家。他不在,他父亲说他到地坛去了,就是《我与地坛》中的那个
地坛,在这本书里,他也写到过,称之为“古园”。于是我坐着等他,当他摇着轮椅
进来,一定很惊奇,怎么又看见我了?闲扯几句,我捺不住提出,再看看他的电脑,
事实上是,再看看他的长篇。这其实有些过分,谁也不会喜欢正写着的东西给人看,
这有些近似隐私呢。然而,史铁生是那样一个宽仁的人,而且,还是坦然的人,他
顺从地打开电脑,进入写作中的长篇。我请求他再往前滚动,于是
f********n
发帖数: 1561
32
偶非常喜欢王安忆的作品,尤其是她的三恋。
她的艺术成就不会因为哪位评论员的一句话收到任何损害。
只不过现在的媒体及具暴力性,所以即便是王安忆也急于在媒体前澄清。
b****n
发帖数: 865
33
来自主题: _FilmArts版 - 王安忆看电影
以前读过王安忆的一本散文集,翻下来印象就是一个碎嘴婆子,
唠叨唆细得可怕。
最近看到她的另一个文学影视评论的集子“我读我看”,印象大为
改观。里面有不少对于生活和艺术的透彻见解,很有意思。文字
依然娓娓道来,却少有夹缠。
说王安忆是继承红楼梦张爱玲的文学叙事传统,大概不会偏差的太远。
讲究情节的完整,逻辑的严密,人情的世故曲折。她对于他人作品的
评论,也基本上从这个立场出发。面对王小波之类天马行空不着实地
的想象,她大概会不知如何置喙的。但是对很多叙实的电影,她可谓
眼光锐利。
>>>>>>>>>>>>>>>>>>>>>>>>>>>>>>>>>>>>>>>>>>>
(打字抄文章真累。。。)
(“日常生活的常识”)。。。“摇到外婆桥”里,巩俐演的小金宝,
就不象。。。。小金宝的形态显然是从1949年以后,工农化电影里,
对舞女带有漫画式的描绘中演绎出来的。。。
(“日常生活的常识”)“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阿春,就有常识。穿一身
笔挺的洋装,到厨房水槽上洗碗,一点不脏衣服,利利落落,像一个老板娘。
(“编故事”)。。。根据李碧华小说改编的电影“霸王别姬”。它先天
的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在它的
C***r
发帖数: 759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Camer (铁划银钩),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文革时期的上海摩登与格调 ——读王安忆小说 (ZT)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Jun 23 19:24:27 2002) WWW-POST
文革时期的上海摩登与格调 ——读王安忆小说
作者:李克强
一.
从九十年代未期起,国内学术界似乎兴起了一个对于阶层及品味文化的热潮,一系列
有关方面的译者陆续出版,例如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的 (Class: A Guide
Through American Status System)、及《恶俗》(Bad or the Dumping of America)、詹
姆斯·曼(James Man)的《品位》(Crass)和陈少珙(Machale
Chen)的《阶层》(Class)等(1)。
有此现象出现,一方面可能与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研究的风气传入国内有关,使国内学
者对于这类生活格调的课也作较严肃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陈少洪一书指出,中国自
八十年代
s*****e
发帖数: 16824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女性作家里面,王安忆不错
王安忆行,那池莉行不行?
r****m
发帖数: 1264
36
来自主题: Chinese版 - 丈夫为我拍照 王安忆
【专题报道】
王安忆
丈夫为我拍照
王 安 忆
李章是我丈夫,他喜欢拍照。最早的时候我们没有照相机,要拍
照须向人借
,借来的照相机往往不顺手,等顺手了,胶卷也拍到头了,那时候,
胶卷也是很
宝贵的。后来我们有了一个傻瓜照相机,我很喜欢,因为成功率极高
,只要阳光
普照的大好天气,穿一件鲜艳的衣裙很标准地一笑,就很过得去。可
他不喜欢,
觉得这样的照相机拍了和没拍差不多。再后来,才有了这架随他心意
的照相机,
可是从此我就不愿意让他照相了,理由有两条。
第一,我受不了他的长时间的折磨,他的动作反应很慢,又因为
珍惜胶卷,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很郑重,等他一切准备好,太阳已经西移,我脸上
的表情也已
经疲劳;第二,他太不照顾我的形象,我总是希望被照得好看一些,
而他却将“
好看”当作次一等的要求,并且他似乎不太明白什么是“好看”,什
么是“不好
看”,这是最令我恼火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他只能去拍树
啊,花啊,
山水,农舍里的老人什么的。
我不在乎有没有他给我照相,给我照相的人很多,我还常常拿这
些拍照经历
去向他显摆,其实就是贬低他的意思。我曾经照过真正的明星照,那
是英国服
w**m
发帖数: 4061
3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闺中-王安忆 zt
王安忆前几年跟着上海一起大火,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l*******r
发帖数: 39279
3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这本书我实在看不下去啊,多年前翻看了一下,毫无兴趣;我以为现在会有所改变,还
是看不下去,看来我的taste基本没变化。
看了几节,真的很受不了。一件小破事一个小情节一个小心理车轱辘话翻来覆去,渲染
得无比复加,千回百转的排比句,这是xxx的王琦瑶,这是xxxx的王琦瑶,这是xxx的王
琦瑶。腻歪死了,看半天还是没看到重点,或者就没有重点,重点都被这些“xxx的王
琦瑶”给稀释了。上海女人怎么能这么作呢?作者很作,女主角更作。写的人不累,看
的人都累死了。话说这本书的味道跟张爱玲有相似之处,但是张爱玲要痛快多了。
看完“上海小姐”选美这段,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产生了生理上的恶心不适感。只能
再度抛弃这本书了。刚才考古了风大叔的帖子,看起来这里的人对王安忆评价不高,呵
呵。
谁给推荐几本通俗点又好看生动的书,要温暖一些的,温情脉脉的,可以剽悍一点,但
不要太文艺。谢谢了。
E*i
发帖数: 5804
3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我喜欢看长恨歌,其实那是不多几本我看过不止一遍的书。你上回写幼时读书毁三观。
我觉得有些书,什么时候读,都毁。长恨歌和王安忆大部分的书,还有张爱玲的书,都
是这一类。
不幸的是,我都喜欢。
w***s
发帖数: 15642
4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看来咱们感受不一样,我觉得王安忆写得并不差,但是我很不喜欢王琦瑶这个人——非
常boring,看不出来这个故事是哪一点打动了作者。是感慨人的韧性吗?好像也不是。
也许这就是她差的地方,没有把打动她的地方表达出来。
l*******r
发帖数: 39279
4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唉,我就看了60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几天已经把书还掉了
你这么一说我倒有同感了,故事和人物本身的无聊,是非常要命的,有多少人光喜欢看
作家叙事呢。王琦瑶我自然也不喜欢,上海女人的作在她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假如你
不喜欢王琦瑶这样的故事,想必也不会喜欢《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小说吧,在我看来一
样的无聊。
版上有个人说王安忆就是太罗嗦了,写得太透,把读者当成白痴一样,确实有这么点味
道。她一剖析王琦瑶的心理,我就觉得好难受啊!太庸俗了!
p*******o
发帖数: 1464
4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看样子你还挺苦大仇深的;-)
也不知你有没有结婚生孩子,其实女人把自己定位在家庭,没想去社会上争并没有什么
问题。
王后来做的,有回帖已经说了。以她的容貌智慧,你真的认为她没有其他出路吗?没折
腾罢了。
两个主角在文革的风雨中居然都逃过了劫难,我认为王安忆是从侧面肯定了两人的性格。
w***s
发帖数: 15642
4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这个白描是不是也是王安忆的风格?我没怎么看过她的书,还有印象的就剩这一本了。
你概括得还挺精辟的。。。要是有空多写点书评多好啊
w***s
发帖数: 15642
4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可能是吧,我看过一些不太出名的作者写上海,觉得风格有类似之处,但是人物各有可
爱,有些可以欣赏,有些欣赏不来。就是觉得王安忆这本书得到了那么多的好评,似乎
有点名过其实,呵呵
E*i
发帖数: 5804
4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我好像就还挺喜欢王安忆这个腻腻的写法。一定和我喜欢吃特甜特腻的蛋糕有关。。。
b********n
发帖数: 16354
4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谁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吗?
LOL,王安忆实在比陈丹燕要真很多~~其实陈丹燕的风花雪月十里洋场本来是很好的题
材,但是她写的感觉让人觉得浮,觉得是漂在面上的一层油花,一伸手就可以捞掉的感
觉,好可惜~~
a******e
发帖数: 6689
47
《小说稗类》我还没看。不过我觉得要是分析分析人为什么要讲故事,比如爸爸讲给女
儿,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手段。王安忆的“神界”就是一
个词汇,是“精神世界”的意思,相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与你说的“突破【现
实的】条条框框”不矛盾。我一开始也比较不赞同她说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人类的神界
”,但如果你把它的分析作为““从人间出发”,“走向神界”和“回到人间"这精神
三部曲的一部分,那么也就可以接受了。她在书里强调的是开创这个“神界”的创造过
程,没有更多地讲述“回到人间”的现实意义,毕竟她的出发点是把精神世界从现实世
界分离出去来独立分析。
b*******d
发帖数: 5780
48
为什么讲故事,张大春当然是提到了的。他认为的小说本体论,是“一个词在时间上的
奇遇”,是一个人/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想像。故事没有目的性,既不解决重大问题,
也不减少重大困难,只是带着它们一起旅行而已。
如果王安忆的这个精神世界是指想像力,我还可以接受,如果是你说的什么“禅”之类
的,毕竟我没读过不清楚她到底什么意思,我只好一笑而过了。
a******e
发帖数: 6689
49
王安忆这本书里谈到的小说就是“真正的心灵世界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手头的问题它
一个也解决不了,它告诉你根本看不见的东西”。她语义中的“目的”只能被理解为
purpose,而不是objective.
从你谈到的张大春中,我理解他说的目的则是“objective",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否定”
purpose”。创作是费时又费力的事情,没有purpose,我觉得简直难以想象。
b*******d
发帖数: 5780
50
但凡是小说就必有依靠想象力创作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叫小说而不是传记的原因。
比如王安忆自己的《长恨歌》,我看不到她涉及了什么“神界”,却是想象出了旧上海
和新上海的碰撞。比如类似有自身投影的《一个人的圣经》,也有大量桥段是前后穿插
难以验证其真实性的。
作家写东西,也不一定是小说,更多的在于一种“写出来”的欲望。就像《月亮和六便
士》最后高更将自己毕生的作品付之一炬,只要表达出来,甚至有没有人看都不重要了。
我觉得好坏作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想取悦读者。一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一种是为
了获取别人的认同和评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