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版 - 丹江水送北京
相关主题
问题是有谁知道现在美国的想法人口之崩:高房价何止避孕药,更是绝情丹
三峡大坝牛皮全部吹破, 胡温早有思想准备 (转载)[震撼]终有一天 你我都会老去[ 看了会哭的帖子](图)
越象要打仗 上海台商越要投资大陆[转载] 欧佩克不以美元标价石油出口 (zz)
台湾同胞看进来吧!你以为美国人支持民主吗?64永远的话题(1)
上海市民收入和泰国全国相当,远低于曼谷红军一天二百四十里, 可能吗? (转载)
郑成功的十大罪过,漳州大屠杀73万人z (转载)一天没水?
中国精神疾病患者超1亿 多数未接受过治疗购买的美国国债越多,中国被强奸的机会就越大
为什么说中国的问题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和严重的多?父辈的传奇——(一)风雪荒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移民话题: 搬迁话题: 丹江话题: 库区话题: 淅川
进入Chi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2
发帖数: 899
1
我唯一无法理解的一点,就是与其花这样大的工程去为北京供水,迁都是不是更省事一些.
2011年12月14日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源自茫茫秦岭深处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将从一条全长1277公里的人工大河—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向北京奔流而去,这流淌着的是挟裹着楚汉魂魄的气血,充盈着华
北儿女经脉的生命之河!
回望这条生命之河的源头——千里之外的丹江水库,碧波浩淼,天水一色。50年前
,为了建设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南阳有14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880人因此而伤残。
2014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坝顶将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
米。水域面积扩至1050平方公里,将淹没大量 农田、房屋。湖北、河南两省34.5万移
民,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奔赴他乡定居,用大爱谱写了一曲
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奉献壮歌!
为了让这生命之河早日奔流北京,河南省淅川县两年搬迁了16.2万移民,在世界水
利工程史上空前绝后。两年来,有许多党员干部累倒在移民一线,1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
这是爱的水滴,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是输送给祖国心脏的“新鲜血液”啊!
南水北调,一部水利史诗
让南方充盈之水滋润北方,修建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南水北调工
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人挥之不去的战略构想。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河南视察,健步登临邙山,凝视着滔滔东去的黄河,以
诗人的浪漫、政治家的胆略问水利专家:“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
来也是可以的吧?”
这个横空出世的伟大梦想,伴随着共和国跌宕起伏的步履逶迤而行,2002年12月27
日,终于迈出了它梦想成真的步伐。
南水北调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的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缓
解北京市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河南是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丹江水库,以渡槽的形式穿越河南省
境内的沙河、大浪河,沙河渡槽将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规模 最大的渡槽工程;它
以倒虹吸的优美造型潜入安阳河,再从河南省出境后,跨越北太行,直至北京团城湖,
再到天津。南水北调中线的建成将给北京、天津、石家庄 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每
年调水130亿立方,泽被人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条绵延1277公里的人工天河,不仅是中国治水史上的壮举,
也是世界治水史上的重大创举。他从预想到即将实施,历经半个世纪,是一部浩瀚、壮
美的水利史诗。
畅游丹江水库,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碧水浩淼无边,田园葱茏滴翠,青山氤氲如
黛,俨然一幅原生态的水墨画。然而,弃舟而上,从一条条山间小道走进大山深处,走
进一座座村舍,感知更多的却是这青山绿水中隐忍的伤痛,感受到那些移民村里所发出
的人性的光芒。
丹江水边的人们世代逐水而居,背山面水。他们是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人,他们的
血脉盘根错节地深扎于这山水间。江河改道,命运变迁。从1958年 丹江口水库大坝破
土动工那天起,当水库水位线从124米到147米、152米、155米、159米、170米一次次长
高时,散落在丹江水库周围的村庄,不 得不从水中抽出身子,连连向后跳跃腾挪。但
仍然有无数个村庄永远沉入江底,有数万个家庭走上迁徙之路。历时20年,分期分批被
安置在青海、湖北、河南3 省,动迁人口20多万人,占1954年全县总人口的49%。在县
内,后靠至荒山野岭的人口达12.6万人,其余外迁。
由于移民对当地生产生活习惯不适应(迁移前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迁移后以种水
稻为主),加之移民安置时划拨耕地及荒山较少,致使大批移民返迁。 没有户口、没有
房屋,还没有来得及疗伤,1961年,又一次大搬迁开始了。丹江口大坝开始围堰壅水,
库区内124米高程以下的群众需要全部迁出。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这次河南省提出了“远迁不如近安,近安不如县内后靠”的政
策,随着水库水位继续提高,淅川6万多移民一次次后靠。淅川县政府 允许移民在本省
、本县、本地范围内自由选点,或投亲靠友。1961年,迁到邓县的2.67万人,国家补助
的费用仅够吃饭,也没来得及建房,后丹江大坝因故 暂停,移民们又陆陆续续回到丹
水边住了下来。
从1958年移民到2009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是白发苍苍,当年的老人
早已辞别了人间,多少春种秋收,多少花开花落,多少希望与 失望,多少坚守与期待
,淅川库区的人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那
份沉甸甸的责任:只要国家需要,立即搬迁移民。在这 期间,新房子不能盖,道路不
能修,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里一年一年仍是山河依旧。幸运的是还有青山
绿水、明月清风,这是丹江给予她的子民们最宝 贵的财富和最大的庇护。
丹江口水库移民动迁规模大、难度高、延续时间长,在国内已建水库中是绝无仅有
的。今天,我们再次提起往事,就是希望后人在领略丹江水库那涟漪荡 漾的湖光山色
的同时,别忘了曾在水下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就是希望我们对淅川移民所做的奉
献牺牲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因为今天,50年前的老移民将再次 告别故土,这是怎样的
一种牺牲奉献啊!
袅袅炊烟像薄雾般飘在一座座山村上空,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用木棍顶着,长满青苔的老
井把时光定格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人把这些库区的村庄称为“中国最 后的原始部落”
。在土屋的山墙上,用石灰刷上去的“172米”、“167米”等字样异常扎眼。这些看似
普通的数字,在移民的眼中就是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 线”,因为那是大坝加高蓄水
要淹没的建筑物标识。凡是“红线”以下的住户都要迁移。
1990年、199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两次对库区进行实物指标调查,但工程始终没能
上马。老百姓不敢盖新房,村里的路、电也不能规划建设。 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始
动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发布了丹江口库区停建令。散落在水库周边一座座土
坯老屋再也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如同化了的冰激 凌一样纷纷坍塌。风雨天更是让人心
惊肉跳,淅川县的干部几乎倾巢而出,只要看到没有倒的老屋就拼命呼喊:有人吗?快
出来!很多群众被干部抢出家门,老屋在 身后苍然坍塌。
移民的冷暖挂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省长郭庚茂一次次到库区调研,拉着移民
的手满怀深情地说:我曾经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在上世纪50年代 也是从水库移民
搬迁出去的。看到你们因为迟迟搬迁不了,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党和政府也很放心不下
。所以,我们正采取措施,加快进度,让你们早一天搬迁,早 一天安定下来,早一点
获得发展。
不能再等待了!河南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2009年7月29日,就在移民小心翼翼地把老屋顶上的灰瓦一块块揭起,把山墙上的
青砖一块块拆下,将一头头黄牛牵走时,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 库区移民安置动员大
会正在淅川召开。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库区移民时间表:2009年8月底完成试点移民1.
06万人的基础上,对库区大规模移民分两批进 行:第一批移民6.49万人,2010年8月底
完成搬迁;第二批移民8.61万人,2011年10月底完成搬迁。
三峡百万移民中,农村移民45万人,共搬了17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涉及河南移民16
万人,搬迁了11年。而河南省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 部集中在一个淹没县,两年
时间内完成搬迁,移民迁安的难度和强度之大,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移民工
作号称“天下第一难”。16.2万移民要在两年 内迁徙完毕,谈何容易?
河南省委、省政府背水一战: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16万移民迁安这场硬仗!我们
要确保移民在搬迁过程中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实现和谐、平安搬迁。
2011年10月26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中牟县官渡镇水溃移民安置点彩旗招展
,锣鼓喧天,来自淅川县金河镇金源社区的57户、247名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顺利
入住移民新村。至此,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
16.2万移民搬迁结束。从启动到搬出近200多个环节,怎一个“难”字了得!
如此浩繁的调水工程,世所罕见的移民规模,竟能以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结局画
上完美句号,实非易事。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省政 府移民办主任
王树山感慨地说:“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得益于社会
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益于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有 机集成,得益于广大
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
送水北京,无私情怀博大胸襟
2011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考
察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情况时,为河南人民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深
深打动。他深情地赋诗一首:“南水北送真辉煌,最动情是离故乡。清水滋润京城日,
共赞豫宛好儿郎。”
秋燥使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感到:北京缺水!严重缺水!现在北京市人均年可利
用水资源量已降到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人均年1000立方米的国际水紧缺警戒线。专
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世界剩一暖瓶水,中国只有一杯水,北京只有一口水。
北京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河桥亦关矣……水一道入
关,而方广即三四里,其深矣鱼之,其浅矣莲之,菱芡之,即不莲且菱也,水则蒲苇之
”。遥想北京当初的盛景,人们心焦如焚,南水北调快点通京城!
发源于陕西商洛西北部秦岭地区的泉水从莽莽秦岭深处,一点一点从山石中渗出,
一滴一滴累积起来,慢慢悠悠流成一条线,或明或暗地从野花、草丛间穿过,缠绕着崇
山峻岭,潺潺地流到丹江。
陶岔村位于淅川西南角,丹江口水库东岸,汤、禹、杏三山之间,以天然的渠道形
状,与丹江口水库相连接,天造地设般成了南水北调的源头和渠首。南 水北调中线工
程的实施,将使丹江浅吟低唱,一路北去。到2014年,在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畔休闲的人
们会想起,这里的碧水清波源自千里之外河南淅川的一个小 村——陶岔。
为保护好这生命之水,时任淅川县县长的崔军果断提出“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
绩融在清水里”的理念,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3%,库区水质连续7年保持二类优质标
准,符合调水要求。
北京人要喝水,淅川人要吃饭。淅川县环库区2000公里的库岸线上有30万人,172
水位线以下还有5万人不在搬迁范围内,势必影响水质。值得 欣慰的是,最近,国家已
审批“建设中原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淅川县委书记、县长马良泉信心十足地告诉我
:“让库区的群众参与保护生态、保护水质,而不能 再让群众因水而贫困,要让群众
在生态保护中发展致富是我们下一步更加艰巨的任务。”环库区是个巨大的财富,马良
泉期望有眼光的人士能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来共
同保护这生命之水。
2009年7月10日,我首次到淅川采访移民搬迁。两年多来走遍了库区的山山水水,走
进一个个移民村落和一个个移民家庭,倾听他们纯朴的心声,也一次次被移民群众半个
多世纪以来的付出、无私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所感动。滔滔丹江是库区移民汲取营养的
脐带啊!
我曾经探访过盛湾镇姚营村91岁的侯金全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
”“北京渴!南水北调!”“您愿意搬吗?”“落叶不能归根啊!开始任凭谁说我是死
活不愿意搬。后来慢慢地想通了,北京是咱们国家的首都,总不能让北京挨渴?这不,
俺全家响应党的号召,搬!”
今年6月26日,沿江村一位产妇抱着婴儿住进仓房镇的小旅馆,凑巧我住在隔壁。
看着产妇怀里小猫一样嘤嘤哭泣的婴儿,我一阵心悸,忙从暖瓶里倒 出一点儿开水吹
着:“孩子渴了,喂点水吧。辉县有650公里远,至少坐11个小时的车,你住几天再走
吧。”虚弱的产妇面色苍白,嘴唇干裂,额头上布满细密 的汗珠。她手捂着肚子表情
痛苦地说:“房拆了,东西都装车了。如果我不走家人也走不成。”
24小时之后,一辆救护车接上这对母婴渡过烟雨缥缈的丹江,跨过浊浪滔天的黄河
,向太行山下奔去。记住这个出生才24小时的庆辉吧,还有移民中年龄最长102岁的王
秀华。
江河改道,命运变迁。淅川16.2万移民,为了给这条生命之河让路,要离开祖祖辈
辈生活的丹江,这放在谁身上都是一种痛。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他们血肉相连啊。如今
,却要连根拔起。他们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甘甜的丹江水早一天流向北京。
故土难离,最后的告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故土难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在顷刻之
间,痛别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家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抉择和心
灵的考验。
在16.2万移民中,他们有的骨肉相别,天各一方;有的抛弃了蒸蒸日上的产业……
此情此景,怎一个“痛”字了得。他们对故土、对祖地有一种特别的眷念,神圣肃穆的
表情让人心灵震撼。
172水位线,把仓房镇胡坡村一分为二。76岁的杨奶奶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
:“搬吧,舍不得女儿;不搬吧,舍不得儿子。”
就要走了,张大爷跳入丹江一声长啸:丹江啊,再见了!他任泪水江水在脸上横流
:“带瓶水,以后只有梦里游丹江了。土地、母亲、爷爷、奶奶都在这深水里。”
学生们从记事起就知道南水北调,知道移民搬迁。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一切
又是那么难以割舍。“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最后一堂课。因为我就要和学校一部分
同学搬迁到辉县了,老师真的舍不得你们。”仓房镇胡坡村小学的王老师深情地拥抱留
下的每个学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学生们的
歌声中王老师恋恋不舍地走出教室,任泪水滚落却不敢回头……
晨曦中,一条小狗在残垣断壁中钻来跑去,一个8岁的男孩边追边喊:“辉辉,辉
辉,咱该走了,听话,乖,别跑了呀。”眼看着就要开车了,张改龙也 帮着儿子抓狗
:“辉辉,你再跑,真把你自己丢下了啊!”然而,平时很听话的狗无论主人怎么呼唤
,就是不过来。张改龙感伤地说,它是不愿意离开啊!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孙子、孙女扶着他,回到了他那破旧的土坯瓦房前,他转来
转去地看,很忧伤地回味着什么。最后,老人伸手从房檐上抽下一片长满青苔的瓦揣到
怀里,又抓把土装进口袋里,作为寄托思乡怀旧情感的缅怀之物。
当一辆辆车开始启动时,原本平静的人群顿时变得沸腾起来,不少人开始哭泣。70
岁的肖玉敏紧跟着女儿乘坐的大巴车拼命挥手:“娃走了好呀,不哭,不哭。”可说着
“不哭”的她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而此时,村头大槐树上的喇叭里一曲《父老乡亲》在空中回荡: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
鞭炮响起,礼花升空。车辆缓缓移动,移民们纷纷把头伸出窗外,再看一眼故乡的
田野山川。多情自古伤离别,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一双双眼睛。
淅川县城倾城而出,少年们舞动着花环,老年人跳起了秧歌,腰鼓队敲响了锣鼓,
送别远离家乡的亲人。浓浓的故土亲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荡,车下的 人挥动着手不
断道着“珍重”“再见”,车上的移民群众眼里含着泪花,依依不舍地向欢送的人群挥
手示意。车上车下,亲情、乡情、离别之情交织在一起,汇成了 一幅感人的画卷。大
街两旁挂满了鲜艳的标语,字字情深意切:无论你们搬到哪里,都是淅川最亲的人!
土地,特别是故乡的土地,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情系梦牵的地方。丹江啊,你那
磅礴的气势,海洋的胸怀,令人们深深感动。此刻,我泪水滴落,心中呐喊:淅川啊淅
川,对不起!我这个不久将受恩于丹江惠泽的北方人,在此,向淅川致敬!
移民搬迁结束了,再歇
一部南水北调史,就是一部移民干部朝乾夕惕、蹈厉奋发的奉献史;“和谐移民”
的背后,是无数移民干部披肝沥胆、宵衣旰食的忘我工作。
2008年11月20日,河南省召开规模盛大的移民搬迁动员大会,从省到市、县、乡、
村层层建立移民搬迁指挥部、指挥中心、前线指挥部。负责移 民搬迁工作的南阳副市
长崔军深感责任重大,向市政府副秘书长、移民局局长王玉献交待:不知道能不能扛过
去。如果咱俩谁先走或倒下了,我们活着的一定要照顾 好孩子和家属。
2011年8月,崔军终因积劳成疾不得已进医院动了手术,他在医院监护室里每天还
遥控指挥搬迁。他不等手术伤口愈合,脖子还包扎着纱布,便出现 在移民搬迁现场指
挥。几乎同时,移民局局长王玉献累得晕倒后摔得头破血流,伤口还未拆线,他便戴着
草帽套着塑料袋,8月3日凌晨雨夜赶到移民村。
今年搬迁高峰期,决战决胜的时刻,干部们是在用命拼了。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
玉敏等11名移民干部和群众累倒后再也没有醒来。
2008年王玉敏的妻子癌症病故,为了还债他卖掉了房子。后来他不幸患上了肺气肿
,他没钱看病吃药,靠一毛钱一包的头疼粉硬撑着跑遍丹江岸边的 沟沟坎坎、村村寨
寨,他在田间地头、农户小院帮移民解难题、除心结。5年间,他骑着破自行车跑遍了
13个移民村化解矛盾,调解纠纷;4年来,他拖着患肺气 肿的身体,进村宣传移民政策
,帮移民搬迁。今年6月16号,气温高达40度。王玉敏的肺气肿已经非常严重了,脸色
青紫浑身浮肿。他一大早骑车40里到白石 崖村,耐心地说通了不愿搬迁的群众,又咬
着牙帮助移民把粮食、整袋的沙子、木头、摩托车、家具全部装上车。直到下午两点多
玉敏才吃上饭,手抖得连菜都夹不 住。同事们劝他歇歇。他说移民是大事,等移民搬
完了我再歇。
“6月21日夜晚,发现他仰面躺地上,已经僵硬了。”女司法所长王志红无法承受
大放悲声,我也难以在凌晨承受这样的采访、悲痛的倾诉。
在玉敏的屋里我看到只有一张老式木床,一双穿得没了色的皮鞋。厨房灶台上掉瓷
生锈的锅碗没点油烟,小半瓶醋,半小碗盐。表侄女说玉敏只熬白米粥,舍不得炒菜。
家徒四壁!不,这还是他借住亲戚的房。这个最清苦的司法所长,一无所有,只此一生!
为了让乡亲们住上最新最美的新房,九重镇华栎扒村67岁的老支书范恒雨累倒在新
村工地上。漫天飞舞的雪花轻轻地覆盖在他身上,好像在说:老支书累了,让他睡会儿
吧。
老支书不能走啊,新房还没有建好。雪化了、春来了、花儿开了,老支书你睁开眼吧,
移民村的房盖好了呀!您都睡了7个月了,快搬迁了呀!
老支书永远留在了故土。生死两茫茫。孤苦的老伴抱着他的遗像搬迁上路了:老范
呀,你咋真没福气,操那么多心不就是为了今天搬迁住新房吗?
在繁重的任务下,在巨大的压力中,移民干部透支生命、远离亲情、失去亲人。一
位80岁的老母亲每天守在电视前,搬迁多少批次多少人,搬到哪儿都 知道。她盼着在
电视里看到儿子,因为儿子两个月没回家了。老母亲担心有糖尿病的儿子每天两针胰岛
素顾上打了没有?降压药吃了没有?她最怕儿子累得再晕倒。 老母亲生病住院了却在
电话里安慰儿子:“你忙吧,我想你了,打开电视就能看见你!”这个让老母亲牵肠挂
肚的儿子就是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成。他说,和移民 的奉献咱这算啥,不就累点儿
吗。
淅川县公安交警大队的余秀铎每天工作都超过18个小时,1个小时内喝了9瓶矿泉水
。搬迁高峰的3天里他只睡了4个小时,由于连续作战、超负荷工作,他晕倒在了移民现
场。经过医院及时抢救,他醒过来了。
他81岁的老母亲守在病床旁,泪水涟涟,心疼地说:“娃子呀,我十几天没见到你
,你咋成这个样子了……”
这样令母亲牵挂的儿子,数也数不尽,道也道不完。而他们仅仅是淅川大移民中的
一个缩影。这些披星戴月的移民干部,舍下了小家,放弃了呼朋唤友的 假日,惜别了
花前月下的爱情,挥别了苍老年迈的双亲,吻别了膝下年幼的孩子。他们走千家入万户
,从青丝到白发,把生命和智慧献给了移民大搬迁。这,是何等 深情的大爱无疆;这
,是何等不悔的热血献身!
2011年8月2日晚10点多钟,月高星稀。淅川县老城镇政府大院里几乎见不到人。镇
党委书记马华中说,党员干部都在村里帮助移民准备搬迁了。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你就明白我和大家为啥拼命工作了。”说着,马华中翻
到2009年6月6日的工作日记:夜晚7点50分,在县丹阳宾馆会 议室召开试点移民搬迁前
的大会,省政府副省长刘满仓作重要指示。“那天会议一直开到凌晨2点多钟,记了23
页笔记。我回去时住宅小区的大门都上锁了。”
第二天早上一醒来,我就给镇里打电话:“今天上午刘副省长到大石桥从咱这儿过,
注意街道的秩序。”“副省长已经过去了。”
这么早!我心里一惊,这才8点多一点!算下来刘副省长顶多睡了4个小时。当时我
就想,副省长刚从平顶山视察完赶来淅川,开会这么晚,今天这么早。这领导当得真不
容易,共产党的官不容易当。我们有啥理由不好好干!
为了南水北调移民,主管副省长刘满仓常年连轴转,去年驱车14万公里。仅去年一
年,就出席南水北调移民各种活动40多次,几乎每月都有几次要深入丹江口库区,检查
督导工作、暗访新村建设和后续帮扶工作、慰问移民干部群众。移民乡亲说,见省长比
见姥姥家的亲戚还容易。
为了丹江口库区移民,王树山的手机号码向全省移民公开,不论白天还是深夜,只
要有移民打来电话,他都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及时协调解决的问题, 移民电话一放
下就直接将电话打到市、县分管领导的手机上,督促协调工作从来不隔天不过夜。他白
天到移民村督查,晚上在单位都是办公到十一二点钟。没有让一 份批件过夜处理。每
年的春节,他都和省政府移民办的干部分头带队深入移民村,和移民一起度过。
这些朴实无华、大爱无疆的移民干部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泪眼中我发现这
些优秀的移民干部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不愧是时代的
先锋和楷模。
心系移民,把移民当亲人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非自愿性移民,被世界公认为“天下第一难”。对于信奉“金窝
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的中国人来说,从世代祖居的故土远迁陌生的异 地,亲情血脉
和社会关系断裂,生活方式猝然改变……已是人生的苦事。况且,“一搬穷三年”,50
多年里,水涨人退,谁家不是屡次搬家,越搬越穷。
淅川县大石桥乡张湾村地处平原,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五泉汇流,一半以上田地
可自流灌溉。人称“九顷八十亩,不靠老天爷”。对于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村里不少
群众难以割舍。
58岁的张丰岐曾干过4年村支书,十几代都在这儿居住,一亩多的宅院住得宽敞自
在。他说这儿冬有温泉夏有凉,旱涝保收,背靠青山,面朝丹江,住在平川。
“我去年7月3日在郑州做手术时,书记、乡长都来看我,我很感动。”张丰岐轻闭
双眼,显得有点愧疚,“大家开始对政策理解不够,有个认识过程、提高过程、行动过
程。”
大石桥女乡长向晓丽说,现在讲究和谐移民。移民拦你,你不能急,还得陪着笑。
有时候,一天下来,笑得脸生疼。
村民老徐独身,性情暴躁,一直想不通。他患了十几年的糖尿病,住院后无人照料
。罗建伟在医院陪住了十多天,天天像儿子一样精心侍奉,给他喂汤喂 药。开始老徐
横下心拒绝治疗,整天闭口不言,喂进嘴里的药吐出来,输液就拔针头。文质彬彬的罗
建伟又伤心又生气,一米八高的他含泪说:“我对你比对我爹还 好,就是为了让你过
上好日子,现在好日子要来了,你却不想过了,我真为你难过……”话是开心锁,语重
心长的一番话使老徐触动很大,一直紧闭的双眼流出了泪 水,他哽咽着说:“我搬、
搬。”
香花镇是著名的红辣椒集散地,仅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个体企业就有12家。如今,这
里5.4万村民中要迁出2.6万人,几乎占全镇人口的一半,攻坚之难可以想象。
香花镇党委书记徐虎感慨地说:“把百姓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没有这份心,根
本干不成移民工作。”
等到北京通水那一天
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何肇胜,一生搬迁了6次,是淅川移民的“活标本”。1959年何
肇胜和2.2万名支边移民高兴地扛着统一发的军衣、军被,胸前 佩戴着大红花,乘坐着
专车,带着美好的愿望,热血沸腾地挥别秀美的丹江奔赴青海。没有想到在海拔3000米
的荒芜凄凉高原上,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他们刀耕 火种般地艰难生活着。现留在青海
省的只有5930人。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有不少移民相约踏上回乡之路。
1961年何肇胜和大批乡亲们返回老家。1966年,何肇胜一家人又搬到湖北荆门。“
当时的房子是土坯房,椽子有这么长一根。”老何伸开双臂比 划着说,搬迁到荆门后
,一人分一亩地,一年的收成不够吃。1974年,他全家从荆门搬回仓房,没家、没户口
、没地,只好住茅草庵,在丹江边上开荒种地过日 子。因他们和其他返迁移民沿江而
住,就起了个“沿江村”的名字。
今年6月27日,仓房镇沿江村就要搬迁到辉县。何大爷高兴的对我说:“前两天刘
省长来俺村,还和我握手,可关心移民了。辉县来车接,每辆车上有专人护送,这次搬
迁真是不同于以往啊。”
今天,何大爷的父母、妻子再也不用跟他四处搬迁了。何大爷把亲人安葬在高高的
凤凰岭上,永远守护着自己曾经的家园,守护着这青山绿水。
“明朝共饮一江水,今天就是一家亲!”辉县来接移民的100多辆汽车排列成长队
,一眼望不到头。何大爷一步一回头地离开老屋,依依惜别和他日夜 相伴十年的大黑
狗贝贝,他擦去贝贝两行混浊的泪,把狗链子塞进亲家的手。雨雾中,姑娘和外孙哭着
扒着车窗口,拉着何大爷的手撕扯不开:“爸爸,这回搬迁我 不能跟你走了……”,
“姥爷,我舍不得您走,我会想你们的……”何大爷看到隆重的欢送场面感慨万千,他
举目望着碧波荡漾的丹江,眼里充满了无限的依恋。
起锚啦,汽笛声划破丹江宁静的晨空,轮船迎着朝霞,徐徐离岸渡进碧波粼粼的丹
江。顿时,许多移民泪水夺眶而出,向亲人挥手告别。这时,自发来送别的村民吹起了
唢呐,敲起来锣鼓。轮船在鞭炮声中渐行渐远,移民们泪眼婆娑地回望着柑橘摇曳的山
冈、碧水悠悠的丹江。
“亲人您到家了”!一向淡定的何大爷眼睛湿润声音颤抖:“搬了一辈子家,这次
最满意。虽然搬的最远,但还是河南人。以后再也不搬了,老家的韭菜根挖来了,种院
子里,扎下根!也吃个念想。”
“大爷,好日子来了。您攒着劲儿再活30年!”“对,过去的日子不可能再回来了
,我虽然身体不好血压高。可盼着呀,盼着北京通水的那一天!”
移民搬迁,是一次艰辛而动人的命运大迁徙,更是一次气壮山河的家园大重建。
一个个移民新村,就像花儿一样盛开在中原大地。一排排欧式别墅、徽派小楼,文
化广场,水泥马路,太阳能路灯,花草树木、供排水、卫生室、学校、 幼儿园、超市
、公厕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美景。与当地农村相比,移民新村的各项建设至少提前了15 年到20年!
目前,河南省加大力度搞好移民后续帮扶,基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搬得出
、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何大爷的儿子媳妇已经在村办企业上班,一个月挣两千元。村里土地平整,住房宽
敞,他每天都和邻居老人们见面唠嗑。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库区半个世纪的移民就是一部厚重而悲怆的史
诗,引领我穿越历史云烟,匍匐于历经风雨、被泪洒过、被火灼过、被 暴雨打击过的
丹江岸边淅川大地上;移民乡亲的默默坚守、热切期盼使我不能平静下来,移民的故事
如同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次次实地采访;3年来,我走过11个 移民乡镇的一百多个移民
村,有幸用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这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波澜壮阔的移民大搬迁;灵魂
一次次受到洗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崇高、什 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这就是朴实善良、可亲可爱的淅川人;这就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南阳人
;这就是普普通通、平凡伟大的河南人!(赵 川)
1 (共1页)
进入Chi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父辈的传奇——(一)风雪荒原上海市民收入和泰国全国相当,远低于曼谷
转载:腊八节的传说故事郑成功的十大罪过,漳州大屠杀73万人z (转载)
古代犯了死罪,为何非得秋后才能问斩?中国精神疾病患者超1亿 多数未接受过治疗
unidentified_title为什么说中国的问题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和严重的多?
问题是有谁知道现在美国的想法人口之崩:高房价何止避孕药,更是绝情丹
三峡大坝牛皮全部吹破, 胡温早有思想准备 (转载)[震撼]终有一天 你我都会老去[ 看了会哭的帖子](图)
越象要打仗 上海台商越要投资大陆[转载] 欧佩克不以美元标价石油出口 (zz)
台湾同胞看进来吧!你以为美国人支持民主吗?64永远的话题(1)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移民话题: 搬迁话题: 丹江话题: 库区话题: 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