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王维洛:三十年后怎么办?——三峡工程砾石泥沙淤积问题的真相
相关主题
王维洛:两位水利学家追悼会的对比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后患无穷(图) (转载)
三峡大坝早拆比晚拆好 晚拆拆不了支持三峡工程!
王维洛:三峡大坝早拆比晚拆好 晚拆拆不了三峡工程拟投1700亿解决遗留问题(zz)
三峡蓄水175米冒出一堆世界性难题三峡成“钓鱼工程”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灵魂?三峡工程拟投1700亿解决遗留问题
诡异小村遭遇〝鬼剃头〞,醒来满头青丝神秘脱落!"百年一遇"洪水是一百年才遇到一次吗? zz (转载)
这三峡的泥沙,塌岸,污染等是怎么解决的?陆佑楣:大坝开建时宣传过头了
抒发负能量,培育正能量国务院三峡办曝千万元集体贪污大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三峡工程话题: 泥沙话题: 淤积话题: 谢鉴衡话题: 论证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z
发帖数: 29846
1
作者:王维洛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副组长谢鉴衡教授生前留言:“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
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请问,三十年
后怎么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隆重的葬礼
2011年2月9日,谢鉴衡在武汉去世,享年87岁。谢鉴衡去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胡锦
涛、温家宝、习近平、朱镕基等送花圈表示哀悼。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更是全部出动。
2月12日下午,省委书记李鸿忠专程来到谢鉴衡家中,转达了胡锦涛对谢鉴衡不幸逝世
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省长王国生,组织部部长侯长安,省政府秘书长傅德辉等亲自
出席了谢鉴衡的遗体告别仪式。对谢鉴衡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
院士,著名的水利学家、教育家,河流泥沙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
理专家等等。李鸿忠则赞扬谢鉴衡忠诚党的事业、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风范,永远值
得大家学习。谢鉴衡的追悼会是中华人民共和成立以来对一个过世的水利学家级别最高
的葬礼。
二、因三峡工程论证而出名
1982年邓小平批准了三峡工程,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兴建三峡工程,之
后就开始了移民工作。为什么在决策之后又在1986年委托水利部组织可行性论证呢?是
中国政治家改变了决策的模式,要走民主、科学的决策路线?当然不是。三峡工程论证
全部包含了六个可选方案,无论哪个方案胜出,结果都是上马,唯一的差别就是蓄水位
的高几米还是低几米。虽然当时政治家下定了决心,要建设三峡工程,但是不愿意承担
可能失败的政治风险,希望通过可行性论证来让知识分子来承担风险。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一共分十四个专业组,其中淤积问题是重点,当上教授才八年的谢
鉴衡就出任泥沙组副组长,可谓是重任在肩。
三、“三峡工程泥沙淤积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经过三年工作,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完成,推荐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方案。泥沙组的
结论是“泥沙问题已基本清楚,是可以解决的”,“泥沙淤积问题不构成阻止三峡工程
上马的因素”。
本来是政治家关于三峡工程的决策在前,让知识分子对决策做出注释在后。现在知识分
子为政治家提供了所需要的结论,政治家认为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即使将来出差错,
知识分子要承担论证错误的主要责任。所以,李鹏和邹家华在向全国人大的报告中,大
量引用论证的结论,包括“三峡工程泥沙淤积问题可以解决”的结论,用以说服人大代
表和全体国民。知识分子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党的决策的支持,政治家对此的回报是
十分丰厚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最高奖,李鹏专门从总理基金
中调出资金予以奖励。当然最高的奖励是授予院士的头衔。负责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
如钱正英、陆佑楣以及专业组负责人谢鉴衡、徐乾清等二十余人先后被授予工程院士的
头衔;担任论证技术总负责的潘家铮院士出任工程院副院长。可以说三峡工程可行性论
证是“培养”院士的摇篮。
四、生前留言
当了院士的谢鉴衡生前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留言是:“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是
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参见:人民网
:武大著名水利学家谢鉴衡院士与世长辞)。
把这句话改写一下就是,“三峡工程建成30年后,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
均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就是谢鉴衡想告诉民众的真心话,也是三峡工
程可行性论证的真实结果。
五、十年后排沙深孔将被堵死
谈到水库淤积问题,大家自然会想到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失败。当年黄万里先生反对工程
建设的意见未被接受,黄万里建议不要封堵深孔,防止严重淤积,也未被接受。后来在
工程改建时还是回到黄万里的建议,重新打开深孔,以求减轻淤积。
在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中,吸取了先前的教训,保留了在海拔90米处的排沙深孔。保留
排沙深孔,可以减轻淤积,但不能彻底解决淤积问题。水库运行三十年后,排沙深孔也
将被泥沙淤死,泥沙淤积将明显加快。如果想在三十年后继续保留排沙深孔,这在技术
上是可能的,但是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因为此时的排沙深孔的钢管因磨损关系必须全
部更换,费用昂贵。
六、重庆港作业困难和重庆港淤死有何区别?
黄万里生前曾指出,三峡工程建成十年后重庆港将被淤死。由于中国政府在三峡工程上
马后即在上游建造了大量的水库大坝来阻挡砾石和泥沙,推迟了重庆港被淤死时间的到
来。但是在谢鉴衡等主持的泥沙论证中,也得到了三十年后重庆港将出现几米厚、几百
米长的边坡,港口作业困难的结论。黄和谢的结论,除了时间上有差别,另外的差别就
是文字修饰上的差别。其实港口作业困难和重庆港被淤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目前重庆
市也制定了补救计划,计划将主要港口迁到下游几百公里的万州。
七、采用“排浑蓄清”措施,三峡水库无法蓄水到175米
泥沙组提出“排浑蓄清”措施来拉长淤积时间。但是这个措施和防洪、发电、航运目标
矛盾。采用“排浑蓄清”措施,就要利用每年九、十月份的自然走沙期,但是按照这个
措施,三峡水库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无法蓄水到海拔175米。2010年将蓄水期提前
到八月中旬,宣布“排浑蓄清”措施的实际失败。
八、实际淤积量已经超过三门峡水库
根据三峡工程论证,三峡工程运营初期,利用 “排浑蓄清”的措施可将百分之三十八
的泥沙冲出水库。而根据长江三峡集团提供的数据,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135米到
2010年10月蓄水175米共七年时间内,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约为15.7亿吨,入库泥沙仅
为4.1亿吨,只有百分之二十四的泥沙被冲出水库。虽然上游建造大量水库大坝,拦截
了砾石泥沙,但还是有11.6亿吨泥沙淤积在水库中。淤积泥沙的总量已经超过黄河三门
峡水库。这11.6亿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的涪陵以上的河道。随着淤积的增加,
重庆百年洪水位将不断地抬高,部分市区将被淹没。
九、知识分子不愿承担责任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谢鉴衡生前留言,把三峡工程淤积问题的
真相委婉地告诉了世人。三峡工程论证,只保证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出现淤积的大问
题,靠的是在上游建坝拦沙,靠的是保留深孔等。但这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往
后推,推到三峡工程的决策者和论证专家都离开人世之后,再让问题凸现出来,让子孙
后代遭殃。和谢鉴衡一样,泥沙组组长林秉南、泥沙组成员戴震寰都在他们的文章用十
分隐晦的文字指出问题的严重性。知识分子不愿承担责任,因为在工程论证上,“某某
问题基本清楚,可以解决”,本来就是一句空话。“某某问题基本清楚可以解决”的意
思是,一般问题清楚,可以解决,特殊问题还不清楚无法解决,而三峡工程淤积正是特
殊问题。
c*******l
发帖数: 7820
2
一个大圆圈里面一个拆
东西建完了,狗的屁就产生了,就业机会也创造了,贪污以成过去时,也就没有存在的
必要了。

【在 l****z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王维洛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副组长谢鉴衡教授生前留言:“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
: 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请问,三十年
: 后怎么办?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一、隆重的葬礼
: 2011年2月9日,谢鉴衡在武汉去世,享年87岁。谢鉴衡去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胡锦
: 涛、温家宝、习近平、朱镕基等送花圈表示哀悼。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更是全部出动。
: 2月12日下午,省委书记李鸿忠专程来到谢鉴衡家中,转达了胡锦涛对谢鉴衡不幸逝世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国务院三峡办曝千万元集体贪污大案什么是清华大学的灵魂?
TG夕阳技术/低技术11一单钩起重量最大的桥式起重机 (转载)诡异小村遭遇〝鬼剃头〞,醒来满头青丝神秘脱落!
今年铁矿石进口多花400亿美元 等同三峡工程价这三峡的泥沙,塌岸,污染等是怎么解决的?
三峡工程“万年不垮”遭拍砖抒发负能量,培育正能量
王维洛:两位水利学家追悼会的对比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后患无穷(图) (转载)
三峡大坝早拆比晚拆好 晚拆拆不了支持三峡工程!
王维洛:三峡大坝早拆比晚拆好 晚拆拆不了三峡工程拟投1700亿解决遗留问题(zz)
三峡蓄水175米冒出一堆世界性难题三峡成“钓鱼工程”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三峡工程话题: 泥沙话题: 淤积话题: 谢鉴衡话题: 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