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aculty版 - 大学青年教师生存的5大困境:科研、论文、职称、家庭、理想…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i
发帖数: 1
1
也许在外人眼中,高校教师这份职业体面、轻松,而现实却是,他们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和压力。
近日,部分公号相继推送了高校教师收入的部分数据,很多读者感慨原来高校教师的收
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和轻松”。本文虽为旧文,但社长认为,
结合相关报道,更真实道出了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也许在外人眼中,高校教师这
份职业体面、轻松,而现实却是,他们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
43岁的教授茆长暄上了新闻。这位在2010年被上海财经大学引进的青年教授被校方告知
,在“常任轨”教授6年聘用期满后,不再续约。据悉,该校从2004年来共引进了200多
名“常任轨”教师,至今合同到期的71人中,只有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职,其余的均已离
职。
这说明财大“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却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如今高
校青椒的生存窘境。
时下,有不少社会大众认为大学教师很轻松,不用坐班,还有寒假、暑假。也有很多青
年学子对“进高校”趋之若鹜,一个大学教职甚至有上百人申请。
但其实,大学“青椒”(青年教师)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以上这则新闻,仅反映
了“冰山一角”。有青椒不禁感慨: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压力。
进校后科研启动慢
有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38岁的特聘教授张远波,强调他科研成功的背后,是他所在的物
理学系给年轻人的“容错空间”-——-张远波“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组建实验室、培养学
生。也无需考虑论文或者是任何其他功利的目标。”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恰恰反映
了青椒科研起步慢的现实。
有人说,像张远波那样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说普通青椒了。
那么,为什么大学青椒科研启动慢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间,但很多新人刚进校时,实验室都还没有落实,只能“蜗
居”在别人的办公室。
例如一位青椒入职前,系里说好给他“两间房”,但报到的当天,他发现两间房间里坐
着别的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情况毫不鲜见。其原因,在于近年来不断有新教师进来,但
院系的用房面积往往没有同步增加。
其次,做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不宽裕,而且是分批调拨的,
这显然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
再次,普通青椒入职后大多不能马上拥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等到被批准成为研究生导师
,也一年甚至几年过去了。院系不断有引进人才进来,但研究生的名额没能及时增加,
因此出现了导师多、学生少的情况。即便“谢天谢地”招到个把研究生,也会遇到学生
科研基础不扎实、缺乏科研激情等问题。
以上三方面,再加上需要熟悉环境和办事流程,导致了新进校教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
入科研正轨。
独立工作后做科研、发文章难
虽然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是从”,但论文在目前仍然是学术界的“硬通货”,也是证
明研究者“的确做了”“取得了进展”的直接证据。
以上提到的张远波,入职三四年后才开始发表“复旦制造”的论文。据我观察,这样的
情况在大学里相当普遍。
为什么新进校教师做科研、发文章难?
首先,科研启动慢必然会导致发文章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进校后,搭建装置就花
了两年多时间,怎么能指望我‘立竿见影’地出文章?”
其次,以前读博士、做博士后时,有一些科研的点子是导师提出的,并且论文有导师的
把关和“加持”,更容易发表;而独立工作后,往往做新的课题,也没有导师可以依赖
,需要靠自己。
谈到发文章难,一位青椒补充道:“你要是只是投国内学报,那文章很快就能出来,但
要是想在国外刊物发表一个‘大家伙’,就需要反复验证、穷尽各种实验可能了。”
这其实点出了发“小文章”和发“大文章”的矛盾。
发表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章”,能给自己“充饥”,但院系领导显然不满足于“小
弄弄”。毕竟,现在重点大学更强调“标志性成果”。而试图“几年磨一剑”,要是几
年后什么也没发出来,又怎么向用人单位交待?
做科研、发文章难,还在于青年教师并非专职博士后,而是要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
力。要同时把科研和教学做好,非常困难。
有一位青椒刚上一门课时,整天忙着备课和上课,“那一个学期,科研进展几乎为零”。
“如果你那个学期还有科研进展,这说明你课没上好。”一位老教师说。
作后职称评定难
有相当多的大学青椒以讲师、副教授身份进校,将来会面临晋升职称。高级职称不但和
工资级别挂钩,更是学术水平的外在表征,也是申请项目、获取学术头衔的重要保障,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青椒进校后必然会经历一个“沉默期”,即花了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装置、训
练学生,暂时看不到科研产出(论文)。这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早几年进校的同事们
度过了“沉默期”,正带领着学生源源不断地出文章。
等过了几年自己也出了文章,就会发现评职称并不容易。
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那样,由人事处把名额“分配”给院系。有的重点大
学,每年内部晋升教授的名额不能保证每个系都能分到。此为其一。
其二,评职称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强,而是取决于院系分到几个名额、你的竞争对手有
多强。有时候即便你很强,但遇上名额少、竞争对手多且强的情况,也会铩羽而归。更
何况,还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还推出一种称为“六年非升即走”或者“常任轨”的制度。这
种制度在促使青椒尽早步入正轨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谁都不能保
证自己在六年内能出很多成果并顺利留下来。
如何在和谐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个问题。
庭和事业矛盾普遍存在
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做科研并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别的研究者在“动”,而
你“不动”,那就落后了。并且,要想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就必须“出东西”,因此
晚上和周末常常需要加班。
但这样必然在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上“加了一把盐”——晚上和周末你到底是陪家人,还
是去学校加班?往往,青椒在忙着家庭事情时,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会有一种焦虑,又会
有一种被现实掣肘的无力感,特别是想到别的同事正在实验室“浴血奋战”。而如果去
学校加班,那么对家人会有一种愧疚感。
有很多青椒家庭,都有亲人在付出甚至牺牲。教师公寓里住了很多帮忙照顾小孩的老人
。有些小学生放学后手拉着一根打着十几个结的麻绳,在两三个老大妈的护送下,去她
们家里做作业、看电视、吃晚饭,就是因为父母需要加班。
家庭的压力对女性青椒尤为沉重。她们白天在学校忙着工作,晚上回到家围着家务、小
孩“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啊转”,同时还要用微信指导学生实验细节……而这时
,“六年非升即走”的时钟正一刻不停地转动。
很多大学都建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住房压力很大。有很多青
椒还住在教师公寓,或者在外面租房子,每个月工资有可观的一部分被用来交房租。而
对于那些已经买房的青椒,还贷压力也很大,“每个月几乎是一个人的工资丢进去了”。
忘初心,方得始终
工作上的压力,再加上家庭和事业发展的矛盾,使得青椒普遍觉得累。特别是在当下方
方面面逼着青椒“快快成长”的形势下,青椒就像是正在拼命顶出土壤的幼芽。
时下,国内不少大学正在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而青椒面临的
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不少高校开始“发力”。
有报道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吸引海归的原因在于三点:纯粹的学术环境、没有记工
分似的硬性考核、细心体贴的后勤保障。而我所在的复旦大学,近年来每年都组织新教
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新增研究生导师培训,经常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
,推出了“卓学-卓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并显著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收入。
但有些人对高校能否在短时期内解决青椒的困境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国内高校近年
来发展很快,但一些机制和做法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更加重视拥有“学术金牌”的
“高层次人才”,而对普通的青椒支持不够。
其实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面临压力和困境。而在大学里,即便是
被当成“宝”的“青年千人”,也一样会经历职业技能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一样
面临着“出东西”、竞争学术头衔的压力。因此,青椒有压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面对
的。
也有人指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大学青椒属于“书读得多、有点能力”的那一种。这
样的一个青椒群体,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不能只是希望机制来顺着自己——在困境中
也要有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认为,即便面临着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的困境,我们青椒也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
进”。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自己做人民教师的初心,不忘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不忘
自己对科研的激情。而继续前进,就是面对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
,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相信假以时日,情况都会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
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1 (共1页)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