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zz
相关主题
方孝孺夷十族原来是假的!朱允炆真的是出逃了吗?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门十族的人(转载)(转载)方孝孺与姚广孝:活的不明白VS活的很明白
“杀他,天下读书人绝种了!”为何他最后不仅被杀且灭了十族?(转载)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死法惨不忍睹
冷血方孝孺 (ZZ)毛太祖与明太祖相似性
靖难之役朱棣夺天下:坏孩子是怎样打败好孩子的zz如果朱标不死即皇帝位,朱棣会造反吗?
如果赵匡胤碰到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该怎么处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哪个时期
灭十族不是满清的原创明朝建文和燕王
朱棣为什么对方孝孺那么凶残?方不是助他的功臣么?其实朱棣还是有闪光点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方孝孺话题: 建文话题: 朱棣话题: 永乐话题: 明史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i
发帖数: 715
1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月关
内容比较杂乱,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看看。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
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
,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
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
后逼着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呢?《明史》四库版替前版增加的这
个情节,可疑乎?)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
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
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
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
间,其处心积虑之深由此也可见一斑。
清人修完《明史》后毁弃了大量明朝史料。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再次修
改《明史》。过程中对明朝的皇帝和人事进行了改编和丑化,更刻意贬低了对明朝皇帝
的评价。
比如,原《明史本纪》中的“英宗赞”称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
经改修后的“英宗赞”则这样评价英宗说:“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
,失亦多矣,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
再如,原本评价明世宗为“中才之主”,而修改后的评价则变为:“且倚任权奸,
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
就是这样不断修改黑明的清编明史,尚且没有诛十族的说法。明史是清朝人所修,
为了某些政治需要,明史对明朝的皇帝多有贬损,可是,就在这样一部史书中竟然没有
任何关于方孝孺被株十族的记载,想象一下,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诛十族,那么明史的编
纂者怎么会放弃这样一个描绘明朝皇帝“暴虐”“残忍”的情节?
有关明朝的正史有两部,一个是清朝人修的《明史》,还有明朝官方自己修的《明
实录》,明朝人的官修正史《太宗实录》里面的记载:丁丑,执奸恶齐泰、黄子澄、方
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其辜,磔戮于市。
跟《明史》一样,没有任何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试想一下,当时成祖刚刚
打下南京,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诛十族,此时应该大书特书,用来威慑降官,巩固统治,
可是明朝官修的实录却和明史一样,在有关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上全部哑火。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成祖本纪中的记载,方孝孺的死期能精确到丁丑日,方孝孺传
中不具备如此精确的时间概念,也只能根据所发生的事情来定一下位,即南京城破以后
,永乐登基以前。
再看这两段行文。成祖本纪简单,直接,明了,甚至近乎流水帐。方孝孺传则曲折
,生动,渲染力强。两相比较,不论辞彩,只说记述事情的笔法,明显方孝孺传的文学
性更强。比如说,先是姚广孝交待云云,做一伏笔,然后,就要正面描写方孝孺与永乐
帝之间的冲突了,这一段极富戏剧效果。
于是,我们不难从其中发现问题。第一,为何成组本纪可以精确地以六十花甲日来
定位时间,方孝孺传中却含糊带过?第二,既然姚广孝交待过不要杀方孝孺,而且还要
厚待,燕王也答应了,为什么永乐还要钦定他为奸臣?钦定的奸臣,不杀,还要厚待,
还要令其草拟登基诏书,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如果真有姚广孝交待,燕王答
应这件事,那么,方孝孺就不会被钦定为奸臣,并一进南京就索要。
方孝孺什么时候死对于永乐帝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总之无非是一个钦定奸臣,早
死晚死都没关系。但是对于方孝孺来说,就影响大大了。因为,南京城破,殉节自杀的
大臣不是没有,而且也不只一个,但是其中没有一个是方孝孺。那么,做为江南士人精
神领袖的方孝孺,如此份量的一个人,怎么可以不殉节呢?在某些人的思想意识里,他
是不应该活到永乐帝登基以后的,他们无法容忍这个事实。
此外,民间资料里,《玉堂丛语》里,只写到方孝孺“不屈死”,连那段对话都没
有,“成王安在”倒是也有,不过那书里写的是练子宁说的。被“灭十族”的方孝儒,
其堂兄和嫡长子活蹦乱跳的出现在永乐年间及之后的地方志上面,方家还有侄子华丽丽
的出现在仁宗朝!方孝复方琬被赦是官方文件!还有《史迹考》说方克浩改母家姓得免
。(令人疑惑,如果真的诛了十族,他母舅家不算十族里面的?)
在后面,明史中有“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
亦赋诗一章而死。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只是说了方
孝孺本族的人被杀的信息,并没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杀的任何消息
更搞笑的是,明史后面竟然还有方孝孺第十族---门人和朋友的信息:“永乐中
,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可见,方孝孺的
门人和朋友在永乐年间并没有被杀,至少在正史---明史中没有任何有关方孝孺被诛
十族的记载。
还有,“明朝万历年间,万历下诏为方孝孺平反,并赐给祭田,将孝孺公次子中宪
后人从松江府华亭县寻回,世居浙江宁海至今。该支系以克勤公(孝孺父)为一世祖,
传今约25世,后裔约500人。此事明清两代《宁海县志》均有记载。
据《松江府志》载,方孝孺的挚友原刑部尚书魏泽不但没被杀,反而收留了方孝孺
的九岁儿子方德宗。
方孝孺刚死,其门人廖镛、廖铭、王稌在方孝孺被杀后,偷偷收了方孝孺的遗骸,
并将其葬于聚宝门外山上(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东麓)。
民国《鄞县志》述:方孝孺长子中愈之后方九成,自明万历年间,由慈溪迁至鄞县
,居于白岳乡方家。在慈溪时姓朱,到鄞县后复姓方,方九成为此始祖。
方孝孺有一嫡亲叔叔,叫方克家,其子方孝复于洪武二十五年被流放到庆远(今广
西宜山一带)充军,以军籍获免。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得释为民。
既然这样,那么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出自哪里呢?据我的考证,最早记载方孝孺
被诛十族的着作不是在永乐年间建文遗臣书写的文章中出现,也不是仁宗宣宗年代为靖
难翻案之后文人的作品出现,而是在靖难发生100多年后的正德年间,由祝枝山所着的
《野记》中第一次出现!
首先,通过野记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记录的一些杂文野
史,里面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符合野史的定义,经常出现什么神仙下凡,皇帝微服之类的
没有一丝历史价值,但却有着强烈的八卦意味的记载。
最可笑的是,祝允明在野记一书的开头就说:“允明幼存内外二祖之怀膝,长侍妇
翁之杖几,师门友席,崇论烁闻,洋洋乎盈耳矣。坐忘无勇,弗即条述,新故溷仍,久
益迷落。比暇,因慨然追记胸膈,获之辄书大概,网一已漏九矣。或众所通识,部具它
策,无更缀陈焉。盖孔子曰“质则野,文则史”,余于是无所简校焉。小大粹杂错然,
亡必可劝惩为也,大略意不欲侵于史焉尔。”
可见他写此书的意义就是“可劝惩为也”,资料来源也不过是“幼存内外二祖之怀
膝,长侍妇翁之杖几,师门友席,崇论烁闻”的内容,没有什么史料价值。到了清朝初
,有关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在严肃史料中还是没有,比如民间史学家谈迁的《国榷》
等到清朝一统天下之后,有关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顿时出现,比如谷应泰的《明
史纪事本末》,在本书中,忠臣孝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形象彻底饱满了。此公好像是顺
治年间人士,即至雍正年间修《明史》的诸位末学后进、张献忠屠戮四万万人都写得活
灵活现的诸人,都不敢继承此公的学说。
到后来那个“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清朝学者赵翼不厚道地把诛十
族和其他正史并列收入他的《廿二史札记》,由于《廿二史札记》流传较广,一些大学
者如鲁迅等人深受影响,于是,诛十族的故事慢慢流传开来,以致现在几乎每本关于方
孝孺的书都记载了“诛十族”一事,今日作者费了一些心思对其进行考证,希望能够还
历史以真实面貌,揭露对明朝的污蔑和贬损。
※※※※※※※※※※※※※※※※※※※※※※※※※※※※
再比如铁铉女儿入教坊司的故事,到处都传得很热闹,可根据建文旧臣茅大芳的说
法,他压根没女儿,就一个老婆,还自杀了。茅大芳是建文忠臣,铁铉的好友,他记载
的东西应该比《国朝典故》之类的可信一些。
《国朝典故》中的一本:《立闲斋录》。书里是这么写的:“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
,送教坊司;劳大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旋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
圣旨分付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还有,《南京司法记》:“永乐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题:卓敬女、杨奴牛、景刘氏合
无照,依谢升妻韩氏例,送洪国公转营奸宿。又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
口奏:齐泰妇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夜二十余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
有身孕,除生子令作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
个淫丶贱材儿。又奏,黄子澄妻生一小厮,如今十岁,也奉钦都由他。”
《奉天刑赏录》引《教坊录》,记载和这个差不多。这些笔记故事十分猎奇,宣传
效果明显,什么淫贱材儿啊,着狗吃了啊,语言新鲜而且生动形象,但是否真实?
在这些故事里面,甚至提到了铁铉的两个女儿沦落妓女后做的诗,铁铉长女写的是
“教坊落籍洗铅华,一片春心对落花。旧曲听来空有恨,故园归去却无家。云鬟半馨临
青镜,雨泪频弹湿绛纱。安得江州司马在,尊前重为赋琵琶”
经考证,此乃吴人范昌期《题老妓卷》诗作,范昌期,字鸣凤;诗见张士瀹《国朝
文纂》。
同时杜琼用嘉亦有次韵诗,题曰《无题》,则其非铁氏作明矣。次女诗所谓‘春来
雨露深如海,嫁得刘郎胜阮郎’,其论尤为不伦。皆好事伪作。
再说这乐户,乐籍制度始于北魏,犯罪者妻女为乐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惩罚制度
,明代沿袭传统作法,籍没犯罪者妻女入教坊,明太祖朱元璋便“禁锢敌国大臣之孙妻
女,不与齐民齿”,可见这是一种传统制度,并非成祖首创,也不能说明他特别无耻。
其次,教坊司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部门。在上面引用的笔记记载中,我们仿佛可以
很容易的得出一个“妓院”的结论,但明代的教坊司,实际上是掌管宫廷礼乐的官署。
《明史.志第三十七乐一》中记载:“太祖……又置教坊司,掌宴会大乐。设大使、副
使、和声郎,左、右韶乐,左右司乐,皆以乐工为之。后改和声郎为奉銮。……及进膳
、迎膳等曲,皆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
明代对于宫廷宴乐和戏剧的重视当然来自于元代杂剧的繁盛,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受其影响,明代戏剧和宴乐都有极大的发展。教坊司作为国家礼乐机关,“统一负责天
下乐籍的调配、教习与审核。明代以礼部祠祭司辖教坊司,以教坊司辖天下乐司及所在
乐户,从京师到藩国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教坊司也正式成为朝廷上宣
下化的礼乐机构”。(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概述》)
而教坊司中的女性,主要的职能是“女乐”,而非**。经后世演变,“妓”和“技
”,“倡”和“娼”概念上渐渐开始重合,使得后人对教坊司的看法掺杂了一些想当然
的成分,其实当时,此“倡”非彼“娼”。
明初官妓其实并不归教坊司管理。刘辰《国初事迹》中记载:“太祖立富乐院,令
礼房王迪管领。此人熟知音律,又能作乐府。禁文武官员及舍人,不许入院,只容商贾
出入院内。”
而直到永乐十九年,富乐院失火焚烧,才又重新起十六楼安置官妓,官妓的管理才
又移回教坊司(徐子芳《明初剧场及其演变》)。由此可见,永乐初年的教坊司还比较
单纯,应该只是宫廷掌管礼乐外加唱曲演戏的机关,承办各种宴会演奏。此外,禁止“
文武官员”入院的法律规定,也不禁使人对“转营奸宿”、每日“二十余条汉子”轮丶
奸的说法大为怀疑一般研究戏剧和教坊司历史的学者们也多半认为,罪臣妻女入教坊,
是作为“在官”女乐存在的,只是卖唱而已,在当时看来当然比较羞辱了,尤其是在我
国历史上存在了多年的良贱制度之下,但和那些**强暴之类的恐怖故事还是有区别的。
而且,明朝的乐人也并非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地位低下,比如成祖就经常召“京城
名倡”入宫表演(《坚瓠集》:“齐亚秀者,京师名倡,常侍长陵宴”),宁王朱权也
得意洋洋的描写“良家子”演戏的情景(《太和正音谱》)。
就算是明初,教坊司中的乐工队伍也应该比较庞大,如果每个女人的事情朱棣都要
亲自批示,他未免也太闲了一些。尤其是时间分别在永乐二年和永乐十一年,都不是靖
难发生的时候,过了这么久了皇帝还要关心这些,实在是匪夷所思。再说黄子澄妻生了
孩子,干嘛早不报晚不报,一定等到十岁了才报呢?
而且,就在那个“淫贱材儿”记载的几乎同一时间,《明通鉴》上却有一条完全不
同的记录——“永乐十一年正月……是月,倭寇昌国卫,诏宥建文诸臣姻党”。几乎在
同样的时间里,难道朱棣会一边写着赦免“建文诸臣姻党”的诏书,一边又批什么“依
由他”?实在很难想象。由此可见,关于建文旧臣妻女遭遇的故事,其实并不完全可信。
关于铁铉妻女的故事,清人写的明史中也只有这样一句:“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
。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
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几个版本之后,就变成了割其肉、下油锅,人都死了在油锅里照样翻不过他身子的
神怪故事。《鲁迅全集》第六卷《病后杂谈》中写到,“俞正燮《癸已类稿》据茅大芳
《希董集》,言‘铁公妻女以死殉’;并记或一说云,‘铁二子,无女。’那么,连铁
铉有无女儿,也都成为疑案了。……”
看起来,认为铁铉妻女都挂掉了的,有一个出处,认为铁铉没女儿的倒有两个出处
,《国朝典故》里也只提到铁铉的妻子杨氏,并没提到他有女儿。而这个杨氏,在茅大
芳《希董集》说的又是张氏。
另考,铁铉后人于永乐元年(1403年)避难至山海关,隐居今锦州地区,成为沈阳
铁氏的祖先。如今,铁姓已成为辽沈地区望族。明末清初铁姓迁到沈阳的有铁福、铁仲
、铁魁、铁桂、铁元等祖辈几代。有六人为官,其中铁奎、铁桂及其子铁范金,皆为清
代较为显赫的军政官员。现存东北最大清真寺——沈阳南清真寺,为其后人铁魁所建。
※※※※※※※※※※※※※※※※※※※※※※※※
关于对黄子澄的处理,逃过满清篡改的《国榷》是这样写的:“家僇六十五人,戍
姻党四百余人”(《国榷》卷十二,第854页),翻译成白话就是:家里被抓了65人,
亲戚被流放了400多人。
有人会说“僇”是杀的意思,是指杀了65人。“僇”这个字确实有“杀”的含义,
但通常是指惩罚、逮捕的意思。在明朝史书中,“僇”的用法有严格的规定,与表示杀
头的“戮”字有明确的区别。
如《国榷》在讲黄子澄下场时,对黄子澄本人用了“戮”字:“及被戮,彦修(黄
子澄儿子)解役至京,收骸骨”,而对黄子澄被抓的家人则用了“僇”字:“家僇六十
五人”,可见是有明确区别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僇”字在明朝史书中的用法,我还可以举出袁崇焕的例子。袁崇
焕在崇祯二年下狱后,其部将祖大寿率关宁军出走,阁老孙承宗派人追上关宁军,想把
他们劝回来,《崇祯实录》记载当时关宁官兵的回答说:“主帅已僇城上,又以火炮歼
我,故逃避至此!”
而在《国榷》中,亦有“但主帅已僇,又火炮歼我,故遂至此!”的记载,这里的
“主帅”,当然是指关宁军的主帅袁崇焕,按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三年,祖大寿出走时才
刚刚抓起来,但明朝史书就已用“僇”字来描述袁崇焕的遭遇,可见“僇”这个字在明
朝史书确实是指逮捕,而并非杀头。
那黄子澄的家人被抓后,有没有被杀呢,很可能是没有。首先、如果其家人被杀,
那史书中应当有明确记载,而不会仅仅用一个表示逮捕的“僇”字。
第二、今天黄子澄嫡长子黄升的后人已经公开站出来,证明其祖先没有被杀,同时
他还证明黄子澄次子黄旭也没有被杀。(按黄升21代后人黄修刚已公开站出来,拿出家
谱证明黄子澄长子、次子都没有被杀。并指出现在江苏丰县范楼镇黄坝村几百口人,都
是黄子澄的后代。)
最后,再附一些其它零散的资料:
建文四年,宁波知府王琎闻朱棣大军临近长江,决心保卫惠帝,急忙赶造战船,以
参加南京保卫战。然而船未造好,朱棣已夺取政权,继位为明成祖。王琎对抗燕王,被
卫卒缚捕押送到南京。朱棣亲自审问王琎:“造舟何为?”王琎大义凛然,如实对曰:
“欲泛海趋瓜洲,阻师南渡耳。”朱棣罢其官放还故里。王琎回故里山东日照后,研究
《春秋》与书法金石,得以善终。
都御使陈瑛甫莅事,即言:“陛下应天顺人,万姓率服,而廷臣有不顺命、效死建
文者,如侍郎黄观、少卿廖升、修撰王叔英、纪善周是修、按察使王良、知县颜伯玮等
,其心与叛逆无异,请追戮之。”帝曰:“朕诛奸臣,不过齐、黄数辈,后二十九人中
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况汝所言,有不与此数者,勿问。”
清人邵远平厉辞指斥说:“当日文皇之暴,甚于赢秦;奸党之诛,烈于东汉。”
清乾隆皇帝见到北京觉生寺永乐初所铸大钟时,也写诗说道:“瓜蔓连抄何惨毒,
龙江左右京观封。谨严难逃南史笔,忏悔诅赖佛氏钟。一欲籍撞柞散愤气,安知天道怜
孤忠。榆木川边想遗恨,兔氏徒添公案重。”
既行杀戮,自然难免遭后人指斥,但具体地分析这场杀戮,则对于研究战争的性质
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场杀戮作明显指摘的《立斋闲录》、《秘史》、《逊国记》、《
七修类稿》等书,其所记史事,并不足以成为那些厉辞的依据。
明朝学者郎瑛(距永乐皇帝逝世六十三年)称:“予得诸文庙榜示奸恶官员姓名二
纸,又传于文献者百廿四人。”这应该是比较完全的数字,而确具名者仅一百一十九人
。其中许多人,如耿炳文、平安、何福等人,我们前面已作简述,再如东湖樵夫之类殉
建文者,也都不是朱棣直接诛杀的。还有据传为方孝孺草诏的楼琏,“归而愤叹自缢。
”叶希贤则或传其被杀,“或曰去为僧,号雪庵和尚云。”死生不详,亦入其中。在郎
瑛所记名单中,这种清况颇多,实际上真正受到族诛的只有八十人。
练子宁妻黄氏带儿逃生,改名侯居练。至万历十二年,御史屠叔方上疏说:“成祖
有‘练子宁若在,朕尤当用之’之语。今既褒表忠魂,建祠致祭,其炆墓苗裔厚加恤录
,而姻党犹蔽覆盆,如江西胡闰一族赤矣,内亲尽矣,犹抄解外甥分戌。若此者不一而
足。乞查前项有在戌者,并议有还乡。”
“靖难之役”后的杀戮,比起朱元璋大杀功臣诛连四万,要逊色多了,但却招致了
比朱元璋更为严厉的指责。这主要是由于封建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传统意识造成
的。这场杀戮与朱元璋杀功臣不同之处有三:
一、朱元璋时期的功臣,被斥为图谋叛逆的寻党,建文忠臣却不然,尽管朱棣斥其
为奸党,实际上却都是为忠于朱允炆而死,朱允炆颇为后世史家同情。相反,朱棣得位
,在封建道德标准看,是有“篡拭”之嫌的。明代文人,不敢直接指斥朱棣,于是以鼓
吹建文忠臣抒发已见,宣扬忠义,这在封建社会是受到鼓励的。
二、朱元璋所杀功臣,虽以开国功著,但多为新贵,与整个明代地主知识分子关系
不深。“靖难之役”后杀戮的文臣,都是地地道道的地主知识分子。后来作史的文人自
然对他们加以同情而显诸私著之中。
三、更重要的是这两场杀戮性质并不相同;朱元璋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集中和朱氏家
天下的继承而除掉秉权的功臣,朱棣则仅仅为了自己名正言顺。
明清之际,明朝遗臣标榜忠义气节,对建文忠臣更为称诵,失真之处也就更多了。
朱鹭早就看到了这点,他曾说:“夫史官而禁之书,能必野史之不书邪?当世不书,后世
其无书之者邪?与其为野史书,为后世书,传疑述讹,逐影寻响,涛张其说而矫诬其事
,宁正之今日乎?秉史笔者犹得以弥缝润饰其间,而不至滋万世之惑也。”
但是在这场杀戮中,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史料看到朱棣的另一个侧面。汤宗在建文初
曾向朝廷告变,但朱棣却并未杀他。甚至有人向朱棣进谗劝杀时,朱棣却说:“帝王惟
才是使,何论旧嫌。”。
成祖谓陈瑛日:‘朕初举义,不过诛奸臣齐、黄数辈,余人多有而用之。彼食禄,
自尽其心。’又曰:‘诸巨尽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联非恶尽忠于建文,但恶其导诱
建文,变乱成法耳。’观成祖此言,岂深藏怒宿怨于心哉?
朱棣基本上留用了建文朝臣,这是由皇室夺位的性质决定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依靠武臣夺得皇位,即位后则必须依靠文臣治国,建文朝臣于是自然地成为了永乐朝
臣。有这样一段材料,“上得建文时奏章千余道,使翰林侍读学士解给等阅其干犯者悉
蟠之。既从容问:‘尔等皆宜有?’众未对,修撰李贯进曰:‘臣实无。’上日:‘尔谓无
,忠耶?脱非恶尽心建文者,恶其导之坏祖法耳。事建文,忠建文,事朕,不必曲为覆
。’”
户部尚书王钝于京城失陷后出逃,后来感到无处可去,又返回城中迎附。朱棣看不
起他,说:“尔向辅建文,间肤骨肉,今何颜邪?’’但还是留用了他。后来他上书谈有
关屯政之事,朱棣都采纳了。
当时有人认为建文时所用之人都应屏斥。朱棣说:这些都是我父亲培养的人材,“
岂建文一二年间便能成就。”也有人认为,对这些人“虽仍其官,不宜置之要地。”朱
棣说:“改治必资贤才,天生才以为世用,随器任用,共理
天下,何必致疑。”。名臣夏原吉就是朱棣起用的建文旧臣,升任户部尚书,在永
乐朝起了很大作用。
朱棣的这种作法,也影响到下边。王叔英募兵抗燕,未成而自杀。广德地方为之立
墓,墓志中记述其事。有人说:“原采(王叔英)建文臣子,不为讳而表章之,非罪耶?”
多数人则以为“不然,自古忠义士,各为其主。原采仕建文朝,故忠于建文,若仕于太
宗朝,其忠于太宗也必矣。况两朝天下,皆太祖高皇帝所经营天下,两朝臣子,皆太祖
高皇帝所培植之人也。”
“靖难之役”后,未参与“靖难”的官吏,曾心存疑虑。朱棣为此下诏说:“朕…
…思惟文武群臣,皆皇考旧人,推诚用参,纤悉无间。比闻群臣有人怀危疑不安于职者
,此盖不达天命,不明联心故也。凡尔文武群臣皆皇考所教育以遗子孙者,岂异国兴仇
怨之比乎?……故今所任几务之重,有密之严,非皆前日‘靖难’之人。此天下所明见
而共知也,又何嫌疑之有哉!”。
永乐十一年正月,朱棣“救法司解建文诸臣禁令。”永乐十四年,朱棣用胡广之言
,停止追治“奸党”这场夺位引起的混乱渐趋平复了。“永乐二十一年十一月,诏谕礼
部尚书吕震尽赦诸死义者家属,给还田产,子是稍稍有敢言建文时事者。”即位后的朱
棣对宣扬忠君的需要当然要超过对所谓“奸党”的追究。
经过“靖难之役”及其战后继续削藩,为明代皇权进一步集中奠定了基础。明朝三
百年问,基本上遵循了洪武、永乐定制,投有大的改变。洪武为政严猛,建文又过于涣
散。当时朝鲜太宗李芳远以为“大抵人心怀于有仁。”他对“建文宽仁而亡,永乐多刑
杀而兴”很不理解,大臣赵浚说:建文“徒知宽仁而纪纲不立故也。”永乐一朝正是接
受前两朝教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附孟森所评:
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
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
未之改,故能固结民心,后世虽有祸败,根本不遽摇撼。
k***g
发帖数: 7244
2
方孝孺一案,因为牵扯进去的宗戚门生很多,在当时就有“诛十族”之说,并不是后来
编造出来的。记得晁中辰那本《明成祖传》专门讨论过这个,认为没有必要替明成祖避
讳这个;
说到这儿,又想起前两天说的黄道周了,方孝孺也是做了忠臣而非良臣的例子。李贽有
一段评论的话:
“ 。。。人亦何必多读书哉?呜呼!以全盛之天下,金汤之世界,付与讲究《周礼》
,精熟《大学衍义》之大学士,不四年而遂败。可畏哉,书也。”

【在 T****i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 月关
: 内容比较杂乱,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看看。
: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
: 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
: ,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
: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

f****i
发帖数: 9419
3
本身就没有什么诛十族的事情,何谈避讳不避讳?当做逸闻趣事说诛十族调笑一下就行
了,信这个就扯淡了。当时靖难本身就是清君侧,怎么会用被列为奸臣的人去草拟登基
诏书?然后被方孝孺驳斥再诛十族?而且还是金殿之上草拟登基诏书?真正牵连最广的
所谓株连最大的是景清案子。方孝孺本身被杀就不是可以改变的事情,不牵连齐泰,不
牵连黄子澄,光牵连方孝孺?而且明实录就没见株连方孝孺这个事实,所有理据都是明
史。这个诛十族不是避讳不避讳,而是根本就没这回事情。

【在 k***g 的大作中提到】
: 方孝孺一案,因为牵扯进去的宗戚门生很多,在当时就有“诛十族”之说,并不是后来
: 编造出来的。记得晁中辰那本《明成祖传》专门讨论过这个,认为没有必要替明成祖避
: 讳这个;
: 说到这儿,又想起前两天说的黄道周了,方孝孺也是做了忠臣而非良臣的例子。李贽有
: 一段评论的话:
: “ 。。。人亦何必多读书哉?呜呼!以全盛之天下,金汤之世界,付与讲究《周礼》
: ,精熟《大学衍义》之大学士,不四年而遂败。可畏哉,书也。”

k***g
发帖数: 7244
4
1. 《明史》里没有说“诛十族”。
2. “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
不顾。” —— 明·钱士升《皇明表忠记》 (钱士升是万历年间的状元。)
有空多读读书,就不容易被人忽悠了,呵呵

【在 f****i 的大作中提到】
: 本身就没有什么诛十族的事情,何谈避讳不避讳?当做逸闻趣事说诛十族调笑一下就行
: 了,信这个就扯淡了。当时靖难本身就是清君侧,怎么会用被列为奸臣的人去草拟登基
: 诏书?然后被方孝孺驳斥再诛十族?而且还是金殿之上草拟登基诏书?真正牵连最广的
: 所谓株连最大的是景清案子。方孝孺本身被杀就不是可以改变的事情,不牵连齐泰,不
: 牵连黄子澄,光牵连方孝孺?而且明实录就没见株连方孝孺这个事实,所有理据都是明
: 史。这个诛十族不是避讳不避讳,而是根本就没这回事情。

f****i
发帖数: 9419
5
一,我哪句话说诛十族是明史里面说的?说的是理据,明白什么叫理据吗?这个中文还
要再教育一下?确实应该有空多读读书了,连中文理解都有问题。明史是正史里面第一
次提及了金殿草诏和什么宁死守节的内容,给了后来野史发挥最大的空间。而明史记载
的恰恰是根据明朝野史来的扯淡言论。事实上,朱棣根本就没有理由让方孝孺去草拟登
基诏书。方孝孺那是奸臣榜上的人。靖难靖到最后让奸臣给自己写登基诏书,有这么搞
笑的事情吗?
二,万历年间是朱棣杀方孝孺的的“当时”?先生说“当时”就有诛十族之说你让别人看
看到底是当时是什么年代?万历代表朱棣时期的事情的当时了?
三,先生,不用你举例万历年间的事情,事实上,有所谓诛十族之说最早也不是你所举
例的钱士升在万历年间的,这个帖子内容就说了最早实际上是祝允明的野记。人家是在
正德年间就开始说了的,但是这个时期说得都不敢说是“当时”。为啥,永乐到正德中
间差了多少年?接近一百年了同学。或者说您老根本就不清楚祝枝山所在的年代才这么
糊涂呀?
您的原文“有空多读读书,就不容易被人忽悠了,呵呵”奉还。

【在 k***g 的大作中提到】
: 1. 《明史》里没有说“诛十族”。
: 2. “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
: 不顾。” —— 明·钱士升《皇明表忠记》 (钱士升是万历年间的状元。)
: 有空多读读书,就不容易被人忽悠了,呵呵

O****X
发帖数: 24292
6
十族之说本来就是九族之外的,无血缘关系的,看事实,杀确实是杀了无血缘的
当然关于方的十族的演义故事也未必可信
i*****g
发帖数: 11893
7
是的,族谱和地方志肯定保留一些资料,可信度比官史要强些
10族与否,答案不在野史和笔记,在族谱和地方志
同样,军史在师级军团级的记录里面
如果要彻底造假,改动的地方就一塌糊涂了,很难办,唯一的办法是:删,烧。
至于正史,我们看多了当代史,知道官方手法。但牛皮再多,也不能尽改世界本来面目
以符合官方口径
f****i
发帖数: 9419
8
朱棣根本就没有下令大搜方孝孺门人朋友,只杀了他族人。而且族人都没有杀光,所谓
的门人后来还存在,大搜天下哪儿来的后来那么多门人给方孝孺招魂?死的门人是有,
不是朱棣为了诛十族而去搜捕杀的,是门人自己守节的。而且也从来就没见朱棣和方孝
孺有什么交易。杀了那几百号都算是当时方孝孺南京府里的,没什么扩大化。因为方孝
孺在朱棣眼里和齐泰黄子澄没什么区别,没有必要特意的去杀他。事实上明史就是编了
一个朱棣杀戮扩大的理由,就是想邀买人心,结果未遂,恼羞成怒。这个故事很搞笑,
朱棣智商被说得太低了。事实上景清的案子,朱棣搞得株连都比方孝孺大。可是即便如
此也称不上诛十族,政治清洗为主。而且方孝孺和景清等人在明史里面都比较搞笑。俩
人在外人面前约定啥啥啥城破一起殉国。结果俩位大儒高官都不如王艮。光说不练,人
家王艮啥慷慨激昂的话都没说,直接殉国。说白了,这俩人是为了忠诚还是为了名气?
不言而喻.如果当时殉国自杀,还会有后面那些史料的发挥和内容吗?

【在 O****X 的大作中提到】
: 十族之说本来就是九族之外的,无血缘关系的,看事实,杀确实是杀了无血缘的
: 当然关于方的十族的演义故事也未必可信

O****X
发帖数: 24292
9
这个我基本同意
朱棣跟知识分子不对付,被编排也是很正常

【在 f****i 的大作中提到】
: 朱棣根本就没有下令大搜方孝孺门人朋友,只杀了他族人。而且族人都没有杀光,所谓
: 的门人后来还存在,大搜天下哪儿来的后来那么多门人给方孝孺招魂?死的门人是有,
: 不是朱棣为了诛十族而去搜捕杀的,是门人自己守节的。而且也从来就没见朱棣和方孝
: 孺有什么交易。杀了那几百号都算是当时方孝孺南京府里的,没什么扩大化。因为方孝
: 孺在朱棣眼里和齐泰黄子澄没什么区别,没有必要特意的去杀他。事实上明史就是编了
: 一个朱棣杀戮扩大的理由,就是想邀买人心,结果未遂,恼羞成怒。这个故事很搞笑,
: 朱棣智商被说得太低了。事实上景清的案子,朱棣搞得株连都比方孝孺大。可是即便如
: 此也称不上诛十族,政治清洗为主。而且方孝孺和景清等人在明史里面都比较搞笑。俩
: 人在外人面前约定啥啥啥城破一起殉国。结果俩位大儒高官都不如王艮。光说不练,人
: 家王艮啥慷慨激昂的话都没说,直接殉国。说白了,这俩人是为了忠诚还是为了名气?

N********w
发帖数: 132
10
(明朝晚期与日本) 对比 (清朝晚期与日本)
明朝时代日本有丰臣秀吉, 日本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抗倭援朝取的大捷, 日本被打败,
萎缩在岛上200多年不敢轻举妄动。
清朝时代日本有伊藤博文, 日本又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也抗倭援朝, 但是被日本打的割
地赔款, 朝鲜也第一次成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台湾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当前的历史诽谤明万历皇帝贪, 可是他是皇帝, 天下都是他的, 他需要贪吗?
当前的历史说张居正以后明万历皇帝不上朝, 可是张居正死于万历10年(1582), 而明朝
的抗倭援朝始于万历20年(1592),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明万历时代的3大征讨都打
胜了, 而3大战役都是在张居正死后打的,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大明皇帝的名声真是被后来的大辫子清朝皇帝给搞臭了, 原因呢, 当然是为了政治统治
了, 为了防止有人反清复明了, 哈哈。
N***i
发帖数: 4104
11
万历上不上朝的关系不大,只要他还批奏折。
万历和文官赌气的一段时间,奏折不批,很多事情拖了下来。比如一些高级官员的任免
需要皇帝同意,结果就造成了大批的职位空缺得不到补充。
当然,话说回来,明朝的民主建设不能和几百年的后的议会-内阁制度相比,所以如果
皇帝不作为,放任文官去搞,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明末的恶性党争。

,

【在 N********w 的大作中提到】
: (明朝晚期与日本) 对比 (清朝晚期与日本)
: 明朝时代日本有丰臣秀吉, 日本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抗倭援朝取的大捷, 日本被打败,
: 萎缩在岛上200多年不敢轻举妄动。
: 清朝时代日本有伊藤博文, 日本又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也抗倭援朝, 但是被日本打的割
: 地赔款, 朝鲜也第一次成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台湾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 当前的历史诽谤明万历皇帝贪, 可是他是皇帝, 天下都是他的, 他需要贪吗?
: 当前的历史说张居正以后明万历皇帝不上朝, 可是张居正死于万历10年(1582), 而明朝
: 的抗倭援朝始于万历20年(1592),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明万历时代的3大征讨都打
: 胜了, 而3大战役都是在张居正死后打的,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 大明皇帝的名声真是被后来的大辫子清朝皇帝给搞臭了, 原因呢, 当然是为了政治统治

d******a
发帖数: 32122
12
这种 A把300年前的B打败了,C被300年后的B打败了的比较,还是不用作了。除了说明
你逻辑有问题,说明不了别的。

,

【在 N********w 的大作中提到】
: (明朝晚期与日本) 对比 (清朝晚期与日本)
: 明朝时代日本有丰臣秀吉, 日本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抗倭援朝取的大捷, 日本被打败,
: 萎缩在岛上200多年不敢轻举妄动。
: 清朝时代日本有伊藤博文, 日本又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也抗倭援朝, 但是被日本打的割
: 地赔款, 朝鲜也第一次成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台湾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 当前的历史诽谤明万历皇帝贪, 可是他是皇帝, 天下都是他的, 他需要贪吗?
: 当前的历史说张居正以后明万历皇帝不上朝, 可是张居正死于万历10年(1582), 而明朝
: 的抗倭援朝始于万历20年(1592),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明万历时代的3大征讨都打
: 胜了, 而3大战役都是在张居正死后打的,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 大明皇帝的名声真是被后来的大辫子清朝皇帝给搞臭了, 原因呢, 当然是为了政治统治

R***a
发帖数: 41892
13
最悲催的还是朝鲜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种 A把300年前的B打败了,C被300年后的B打败了的比较,还是不用作了。除了说明
: 你逻辑有问题,说明不了别的。
:
: ,

N********w
发帖数: 132
14
说明不了问题? 说明了中国在辫子清朝的统治下落后日本了。吹捧清朝摸黑明朝是辫
子民族的一大特色。亡国了还吹捧别人是继承了亡国奴的版图, 哈哈。。。
你逻辑=问题
---------------------------------
这种 A把300年前的B打败了,C被300年后的B打败了的比较,还是不用作了。除了说明
你逻辑有问题,说明不了别的。

,

【在 N********w 的大作中提到】
: (明朝晚期与日本) 对比 (清朝晚期与日本)
: 明朝时代日本有丰臣秀吉, 日本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抗倭援朝取的大捷, 日本被打败,
: 萎缩在岛上200多年不敢轻举妄动。
: 清朝时代日本有伊藤博文, 日本又大举侵略朝鲜, 中国也抗倭援朝, 但是被日本打的割
: 地赔款, 朝鲜也第一次成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台湾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 当前的历史诽谤明万历皇帝贪, 可是他是皇帝, 天下都是他的, 他需要贪吗?
: 当前的历史说张居正以后明万历皇帝不上朝, 可是张居正死于万历10年(1582), 而明朝
: 的抗倭援朝始于万历20年(1592),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明万历时代的3大征讨都打
: 胜了, 而3大战役都是在张居正死后打的, 怎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 大明皇帝的名声真是被后来的大辫子清朝皇帝给搞臭了, 原因呢, 当然是为了政治统治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其实朱棣还是有闪光点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天下:坏孩子是怎样打败好孩子的zz
朱棣这天下得的不可思议如果赵匡胤碰到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该怎么处理?
古代科举六考皆夺魁的唯一牛人Zz灭十族不是满清的原创
故宫房间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朱棣为什么对方孝孺那么凶残?方不是助他的功臣么?
方孝孺夷十族原来是假的!朱允炆真的是出逃了吗?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门十族的人(转载)(转载)方孝孺与姚广孝:活的不明白VS活的很明白
“杀他,天下读书人绝种了!”为何他最后不仅被杀且灭了十族?(转载)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死法惨不忍睹
冷血方孝孺 (ZZ)毛太祖与明太祖相似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方孝孺话题: 建文话题: 朱棣话题: 永乐话题: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