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
相关主题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鲁迅《风筝》课文原文ZT
清华简是不是曹操墓?爱之断章
切实的韩非子ZZ春天还远远未到
祭高华 —— 张鸣 (转载)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
木兰诗的疑问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
根基汉族,韩国,日本yDNA,韩国就是汉族变体三个“万岁”!习近平喊出中国最强音!
金正恩需要不需要TG册封一下以显示合法性?【处女座】大妈2014年3月运势
鲁迅《风筝》课文原文ZT朋友們幫我看看這兩花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饮至话题: 戎服话题: 耆夜话题: 周公话题: 祝颂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T
发帖数: 292
1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晋人诗句,是歌颂上帝的;后一句首见于宋人诗句,是歌颂宋帝的,这两句诗乃是现代
人集句,非周公原创。四、《蟋蟀》一诗原载《诗经·国风·唐风》,先秦季札和孔子
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遗风。简文则说《蟋蟀》一诗为周公所作。考《诗经》三百零
五篇皆曾被谱曲,十五国风属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豳有豳音,唐有唐音。假
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上雅乐或豳音(豳为周之旧邦),而不会被谱上周
族人并不习惯的唐音。还有,《蟋蟀》若真是周公于伐耆行“饮至”礼时即席所作,当
时辛公甲、作册逸这两位中国古代著名史官都在场,他们为什么不记上一笔以传后世?
五、此文所记为“饮至”礼,于“饮至”礼所应有的告庙、献捷、数军实、策勋等典礼
仪节一无所言,却把本质应是庆功封赏的典礼变成了武王和周公两人的“赛诗”会,全
然不合古礼。结论:清华简《耆夜》是现代人拙劣的拟古之作。
关键词:清华简;《耆夜》;伪作。

姜广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付赞、邱梦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读博士生



Investigation of the article Qi Ye(耆夜)
On
Tsinghua bamboo slips as a forgery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e the article Qi Ye on Tsinghua bamboo
slips is a forgery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with the reasons as follows:
1. Poems from Duke Zhou to Duke Bi were recorded on the bamboo slips, the
first line read as “ 戎服”, “Rong Fu (戎服)” was a late period concept
for military uniform,around 800 BC military uniform was called “Mei Ge(韎
韐)”, around 650 BC was called “Jun Fu(均服)”, until 550 BC, the
military uniform was first called “Rong Fu(戎服)”, and refrain in ancient
poem function as a modifier like“Bi Bi (赑赑)”would not appear till Tang
dynasty. (618 – 907AD) 2.The phrase “ Zhu Song(祝诵)”appears on the
bamboo slips two times, research of the phrase proves that only single word
like “Zhu(祝)”or“Song(颂)”would appear in pre-Qin dynasty ancient books
but not phrases like “Zhu Song(祝诵)”or“Zhu Song(祝颂)”. The phrase“
Zhu Song(祝颂)”was created by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960 – 1279AD) after
thei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its meaning. 3.The
poem which Duke Zhou chanted to reward King Wu was also recorded on the
bamboo slips, the first two lines read as “明明上帝,临下之光。”Prior line
is first found in poems from Jin dynasty(265 – 420AD), which is to
eulogize the heaven; latter line is first found in poems from Song dynasty,
which is to extol the emperor. Both lines are collected by modern man but
not created by Duke Zhou. 4. The poem The Cricket is cited from “The book
of Songs·wind of the kingdom·odes of Tang”, pre-Qin sages Ji Zha and
Confucius considered this poem as an eulogistic chapter for the frug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emperor Tang Yao. However, the article Qi Ye on the
bamboo recorded The Cricket was created by Duke Zhou. Research proves that
all 305 poem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were used to be composed, and there
were 15 different folk songs among the districts, tunes in Bin district
would also be different from Tang district. If the poem were created by Duke
Zhou, since Bin was an old state of Zhou, musicians of Zhou must have
composed this poem with Ya (雅) or Bin tunes, instead of the Tang tunes
which were not quite used to the Zhou people. What’s more, if Duke Zhou
improvised on the poem The Cricket on the celebration dinner, renowned
official historians Xin Gongjia and Zuo Ceyi (辛公甲、作册逸) were right on
the dinner, but why they both forgot to record this memorable scene for the
offspring as an ancient saga? 5. The article recorded the celebration
dinner, however, nothing about the ceremony details like visiting ancestor’
s temple, offering trophies, integration of the army provisions and
recording military deeds could be found in the article, on the contrary, the
ceremony became much more like a “poem game”, which is quite against
ancient courtesy.
Conclusion: the article Qi Ye on Tsinghua bamboo slips is a clumsy imitative
article made by modern man.
Key words: Tsinghua bamboo slips; Qi Ye(耆夜); forgery.

Jiang Guanghui, professor of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Fu Zan, Qiu Mengyan, PhD candidates of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燕



清华简第一辑收有《耆夜》一篇。该文可分为两部分,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武王八年
,将士伐耆胜利而归,在“文大室”行“饮至”礼,其主、客方及相事者皆为当时周邦
中最著名的人物。这一段构成第一部分。
第二段为“王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云云。第三段为“王夜爵酬周
公,作歌一终,曰《輶乘》”云云。这两段是说武王分别向毕公、周公敬酒,并为他们
各歌一诗,以表彰他们的功绩。第四段为“周公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 》”云
云。第五段为“周公又夜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云云。第六段为“周
公秉爵未饮,蟋蟀跃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云云。这三段写周公分别
向毕公、武王敬酒,并连续歌诗三首。简文至《蟋蟀》三章末句嘎然而止。第二段至第
六段构成简文的第二部分。写在饮至礼上武王作了两首诗、周公作了三首诗。
下面对《耆夜》提出五点质疑。我们先来看《耆夜》中的所谓“乐诗”。

一 关于“ 戎服”

《耆夜》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就是“ 戎服”,三千年前的周公会有这样的诗句
吗?我们认为不会有。为什么?“戎服”一词,甲骨文、金文都没有。在传世文献中,
“戎服”概念也较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读音为昧格
),公元前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但直到汉代“戎
服”才逐渐成为常用词汇。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材料来举证分析:
首先,在周公时代,还没有“戎服”的概念。根据我们现有掌握的资料,西周时期军旅
之衣叫“韎韐”。《诗经·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一些经师已
经指出,“韎韐”,即是戎服。我们看一下后来朱熹与其弟子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朱子语类》卷八十一载:“问:‘韎韐有奭’,韎韐,毛郑以为祭服,王氏以为戎服。
曰:只是戎服,《左传》云‘有韎韦之跗注’是也。”“韎”是用茜草染成的赤色,“
韦”指皮革。“跗注”是指一种裤与脚跗相连的兵戎之服。“韎韦之跗注”是当时戎服
的另一种称谓。《小雅·瞻彼洛矣》一诗,学者多认为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朱熹《诗
集传》说:“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天子御戎服而起六
师也。”朱熹所说的天子所御“戎服”就是指诗中所说的“韎韐”。这说明至少在西周
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前781年)人们尚称军旅之衣为“韎韐”。
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均服”一词,用以作为兵戎之服的统称,《左传·僖公五年》
有了“均服振振,取虢之旗”的记载。鲁僖公五年是公元前655年,当时之所以称“均
服”,据后来学者解释,主要是因为军旅之衣,其衣、裳、带、韠等颜色皆为一律。“
均服”后又写作“袀服”。 这个名称在后世文集中仍被沿用,如晋代左思《吴都赋》
:“六军袀服。”
之后才出现了“戎服”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许要比“均服”概念晚一百年。
“戎服”也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概念,但我们经过通查先秦文献,发现它在中国古
代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周易》乃至《逸周书》等书中都没有出现过。在
众多先秦文献中,“戎服”一词只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左传·襄公二十
五年》记载:“郑伐陈,入之,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另一次是《左传·昭公元
年》记载:“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另外就是比较晚出的《孔子家语》记
载:“子路戎服见孔子。”鲁襄公二十五年是公元前548年,鲁昭公元年是公元前541年
,孔子的生卒年是公元前551~前479年。所记时段基本吻合。从“戎服”在先秦文献很
少见到的情况来看,说明此词在当时还不普及。普遍使用“戎服”一词是在汉代以后。
《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称:“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驰射上林,
讲习战阵。”此后史书关于此词的使用情况越来愈多,恕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出一条古代中国军旅之衣概念变化的大概轨迹,即公元前800年
左右称为“韎韐”,公元前650年左右称“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戎服”。
下面我们再来看戎服的修饰语“ ”二字。“ ”,古无其字,或为“赑”之省笔字。
传世的先秦文献无“赑”字,但《诗经·大雅·荡》有“内奰于中国”之句,“奰”读
音“必”。说经者谓“不醉而怒曰奰”。《说文》有“奰”字而无“赑”字,并谓“奰
”为“壮大”之意。西晋左思《魏都赋》有“奸回内赑”之句,刘渊林注《魏都赋》引
此句证《诗经》“内奰于中国”之“奰”亦作“赑”。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二十五则
引东汉张衡《西京赋》“巨灵奰屃”语,以证“奰”亦作“赑”。这说明将“奰”写作
“赑”是汉以后的事情。
而“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来得还要晚。较早的有唐代无名氏《纪游东观山》:“赑赑
左顾龟,狺狺欲吠尨。”元代则有陈栎《题春先亭》:“赑赑寒威薄穹昊,摇落千林迹
如扫。” [1] 在古代文献中并未见到用“赑赑”修饰戎服的文例。但陈栎此诗将“赑
赑”作为“寒威”貌的修饰语,在道理上说,用“赑赑”来形容将军戎服是可以的。问
题是“赑赑”此种文义直到元代才出现,那也未免太晚了。而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
们找不到证据来证明早在先秦已经有了此种用法和文义。
整理者拟将“ ”释读为“英英”,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英英”二字在古代是否
可以形容和修饰“戎服”。在古代,“英英”最早用来形容白云轻明之貌,《诗经·小
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受《诗经》影响,此后诗人用“英英”形容白
云的诗句比比皆是。如唐许康佐“英英白云起,呈瑞出封中。” [2] 宋蔡载:“白云
来何时,英英冠山椒。” [3] ;王安石:“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 [4]
等。
依宋戴侗之说:“华(花)之始发精明曰英。” [5] 但用“英英”形容花貌的文句反
而出现较晚,比如用“英英”形容梅花:“十月冻墙隈,英英见早梅。” [6] 用“英
英”形容菊花:“英英辉丛菊,重露滋其花。” [7] 用“英英”形容向日葵:“岭上
英英向日开,帝乡情态自徘徊。” [8] 等。
“英英”二字,也用以形容人之“聪明秀出”,但多用以形容文士,而非用以形容武士
。如元郝经《续后汉书》卷三十一《荀彧传》赞曰:“文若英英,龙孙凤雏。”《北史
》卷二十七《贾彝传》:“此子英英,贾谊之后,莫之与京。”刘劭《人物志》卷中《
英雄第八》提出“英、雄异名”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可以
为相,雄可以为将”等。
以上大致介绍了以“英英”作为双字手法所修饰的对象。而通查古代文献并没有见到用
“英英”二字来形容和修饰“戎服”的。说到家,“英英”二字并没有后世“英武”的
意思。即使是“英武”二字也同样出现很晚,并且也从不用以修饰“戎服”。

二 关于“祝诵”一词

清华简《耆夜》写道:“周公又夜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
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禋盟。於……月有盈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亡疆。
’”文中两见“祝诵”词汇。“祝诵”一词不见于先秦文献。汉《武梁祠堂画像碑》:
“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耆欲,刑罚未施。”宋洪适《隶释》以“祝诵氏”为“祝融氏
”。清吴玉搢《别雅》卷一则说:“‘祝诵’二字,其可通之迹,古无可考。”
清华简《耆夜》显然是以“祝诵”作“祝颂”解,盖诵、颂古可通用。“祝颂”
,犹今之言“祝愿”、“歌颂”。但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言“祝诵”或
“祝颂”。如《庄子·天地篇》:华封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富”
、“使圣人多男子”,这里的“祝”即是“祝颂”之意。而《诗经》中的宗庙祝颂之诗
,亦只单言“颂”,不言“祝诵”或“祝颂”。
“祝颂”一词不仅同样不见于先秦文献,而且起源相当晚。直到宋代,学者作文
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如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七十四立
“祝颂”之目,列举经、史、子、集中哪些文辞属于祝颂辞。也正是从宋代开始,学者
才比较广泛讨论“祝颂辞”的问题。如宋李樗《毛诗集解》卷四十批评《鲁颂》多侈夸
之辞,强调读《鲁颂》要注意实录之辞与祝颂之辞的区别。指出《诗经·鲁颂·閟宫》
“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乃是祝颂之辞。其中说:“诗人所言,乃祝颂之辞也。如曰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与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皆是祝颂之辞。若以‘
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果为非祝颂之辞,则是僖公果有万有千岁乎?”“国人之祝其
君,皆愿其君之寿考,如言‘万寿无疆’,未必其享无疆之寿也;如言‘天子万年’,
未必享万年之寿也。盖所谓“万寿无疆”,“天子万年”,皆是祝颂之辞,未必其有是
寿。”
综上所述,先秦文献并无“祝颂”连读的词汇,而关于“祝颂”文辞及文意的讨论,晚
至宋代始盛行。今清华简《耆夜》中出现两次出现“祝诵”之文,是现代造假者见惯后
世“祝颂”的词汇,不知其起源甚晚而妄用之,这就露出马脚了。

三 关于“明明上帝,临下之光”

《耆夜》载录周公酬武王的祝诵诗,开头说:“明明上帝,临下之光。”经查中国古籍
,最先用“明明上帝”的是晋朝挚虞《太康颂》:“明明上帝,临下有赫。”(《晋书
·挚虞传》)其后唐朝张廷珪(公元664?~734年)《大旱疏》云:“明明上帝,宜锡
介福。”(《增注唐策》卷七)在他之后,有唐张说(公元667~730年)《为河内王作祭
陆冀州文》:“明明上帝,仁覆悯下。”(《张燕公集》卷二十五),五代窦俨(918—
960)《水论》:“明明上帝,不骏其德。”(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八)而用“临下之
光”的唯有南宋李廷忠,其《贺皇帝御正殿表》:“黼座当阳,龙章绚采。巍巍乎,宅
中之势;穆穆然,临下之光。凡在观瞻,孰不鼓舞?”(《桔山四六》卷十四)此处所
讲的“临下之光”并不是“上帝”的“临下之光”,而是新皇帝“毕亲丧”之后升御正
殿的“临下之光”。
《耆夜》显然是把晋唐人用来歌颂上帝的“明明上帝”和宋人用来歌颂宋帝的“临下之
光”拼凑在一起了。此乃是现代人的集句,而非周人的原创。
有人也许会反问:那有无可能是唐宋文集辗转抄录于商周之际或战国之前的《耆夜》?
从逻辑上当然可以这样反问。但问题在于,从商周之际到南宋中期约有二千二百年,从
战国末到南宋中期也有一千四百年,隔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唐宋人怎样才能辗转抄录到
这些文句呢?况且古书流传,在每个断代史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中都有记录。
什么样的书籍载有这样的文句,并且一直不为人知地私下流传,直到到唐宋时期才被人
抄录到他们的文集中呢?
那么,还有无另外一种可能,即《耆夜》确实是殷周之际或战国之前的文献,由
于我们无法猜测的原因,未能得到流传并且突然佚失了。当过了大约一千多年以后突然
由两位唐代文人几乎同时发明了“明明上帝”一句,而与之偶合。又过了大约四百年左
右由一位南宋文人发明了“临下之光”的另一句,与之偶合。因为偶合的几率相当之小
,所以整个要花上一千四百年到二千二百年的时间。我们认为,从逻辑上说,并不排除
这种可能。但问题在于,在一篇只有短短几百字的《耆夜》中,前有“祝诵”的后世词
汇,后又有“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唐宋诗文集句,面对这种伪迹昭彰的情况,如
果仍有人硬说这是真简,那就需要辨驳这些证据,并举出它是真简的理由,以让人们相
信你们的主张。

四 关于《蟋蟀》一诗的“版权”

《耆夜》的最后部分写道:

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
。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
惟良士之方。蟋蟀在席,岁聿云莫。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
大康,则终以祚。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惧。蟋蟀在舍,岁聿云□。□□□□,□
□□□,□□□□,[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
惧。


 我们来对比一下《诗经·唐风·蟋蟀》,其诗云: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
瞿。蟀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
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
,良士休休。

对于这首诗,春秋时期的音乐理论家吴公子季札曾评论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
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孔丛子》载孔子曰:“于《蟋
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是季札和孔子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之遗风。
在先秦文献中,常有王公士大夫“赋诗”、“诵诗”的记载,而所赋所诵多前人所作诗
篇,可是《耆夜》却说周公“作《蟋蟀》三章”,其内容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
》大体一致,这就有作品的“版权”问题了 [9] 。
《蟋蟀》一诗,有无可能是周公所作呢?我们认为绝无可能。大家知道,《诗经》之体
裁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种。《诗三百》皆可被之管弦,就其声乐曲调而言,风
格不同,音节亦异。颂为宗庙乐歌。雅为正乐,其中大雅为朝会乐歌,小雅为燕飨乐歌
。十五国风属于地方土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卫有卫音,鄘有鄘音,豳有豳音
,唐有唐音。假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上雅乐或豳音(豳为周之旧邦),
如传说为周公所作的《文王》列于《大雅》之中;传说为周公所作的《常棣》列于《小
雅》之中;传说为周公所作的《七月》、《东山》和《鸱鸮》列于《豳风》之中。今《
蟋蟀》一诗,列于《唐风》之中,假使《蟋蟀》为周公所作,怎么会被谱上周族人并不
习惯的唐音呢?这个作法颇有点像前些年地方剧种试验移植“革命样板戏”,三千年前
会有这等事吗?
还有,《蟋蟀》若真是周公于伐耆行“饮至”礼时即席所作,当时辛公甲、作册逸这两
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官都在场,他们怎么会不记上一笔以传之后世呢?

五 关于“饮至”礼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再来讨论“饮至”礼问题。《耆夜》开篇记叙了武王八年将
士伐耆还师后于“文大室”行“饮至”礼的场景:“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
乃饮至于文大室。毕公高为客,卲公保奭为夹(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姬甲为位,
作策逸为东堂之客,郘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
唐代孔颖达说:“凡公行者,或盟、或会、或朝、或伐,皆是也。孝子之事亲也,出必
告,反必面;事死如事生,故出必告庙,反必告至。” [10] “饮至”是“告至”的一
个环节,也可以用“饮至”代指“告至”。盟、会、朝、伐,归来皆有“饮至”之礼,
《耆夜》所用是出师凯旋的“饮至”礼。宋沈该《易小传》卷一:“古者师还,饮至于
庙,而策勋焉。”古代军队凯旋,行“饮至”礼。而既然是“礼”,就要讲究礼仪形式
。李学勤先生在《清华简〈耆夜〉》 [11] 一文中说:“简文没有详述典礼的仪节,主
要讲的是饮酒中武王和周公所作的诗。”此简文的背景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饮至”礼,
却没有一点古代“饮至”典礼仪节的影子,这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那么,军队凯旋所
行的“饮至”典礼都有哪些仪节呢?传世文献中有关这种“饮至”礼的记述,比较简单
而且零散,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勾稽出如下一些信息:
(一)告庙。“饮至”礼的场地必选择于宗庙。行“饮至”礼之所以选在宗庙,一是为
了庄重,二是体现敬祖。古代君命出征、班师返归皆须行告庙之礼。《刘子》卷八:“
出曰治兵,始其事也。入曰振旅,言整众也。还归而饮至,告于庙。”告庙仪式开始要
举行祭祀活动,《尚书·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即用一头公牛祭祀祖先神
灵。“用特”意味庙礼从俭。告庙是由巫祝之官主持的,所谓“成功告庙,格于鬼神”
,“史以书勋,巫以告庙”,告庙内容包括感谢祖先神灵的庇护,以及陈告此役取得的
战绩,即所谓“以讯馘告”。
(二)献捷。《周礼·大司马》云:“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
。”意思是,庆功仪式上要演奏“恺乐”(今之所谓“奏凯”、“凯旋”即从此来),
同时要有“执律”、“秉钺”等体现军威的仪仗表演。然后行献俘馘之礼,即献上擒获
的俘虏,以及敌尸的左耳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献俘馘,饮至,大赏”
;《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执讯获丑,薄言还归”等,所述
即是此一仪式。《吕氏春秋》卷五和蔡邕《蔡中郎集》卷三所引《乐记》也都有武王伐
殷“荐俘馘于京太室”的记载。读者或许会说,武王是仁义之君,应该不会举行夸耀战
功、荐献俘馘典礼的,这场面未免太残忍血腥了!我们必须指出,这是现代人的思维,
并不符合古人的文化心理。古代战争,“折馘执俘”,在道义上是代天诛丑,在利益上
则会计功受赏,出征将士对此心安理得。《孔子家语》卷二《致思》载孔子问子路志向
,子路回答:“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孔子赞扬他“勇哉”!这反映了那
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
(三)数军实。即上缴必要的装备和缴获的战利品。《左传·隐公五年》:“归而饮至
,以数军实。”注:“数车徒器械,及所获也。”晋挚虞《太康颂》:“耀武六旬,舆
徒不疲,饮至数实,干旄无亏。”吕祖谦曾经指出:“古者藏兵于庙,大夫家不藏甲,
必取于庙而后授之兵者,国之重事,出必告于庙,归亦必饮至,以见其不敢轻举之意。
如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亦此意。” [12] 这也就是说,军队出征时,要从宗庙
附设的武库中领取甲盾旄舆等装备,归来时则要清点返交,同时上交缴获的战略物资。
(四)饮至。“饮至”二字,顾名思义是要饮酒,但殷周时期是个重视礼仪的时代,即
使是饮酒,也有燕飨之礼。其仪节应该类似《燕礼》 [13] 。从《燕礼》看,国君宴本
国卿大夫时,因国内无人能够与其地位匹敌,故不亲为主人,而用地位较低的大夫(地
位高则涉嫌逼君)代替国君作主人,犹今之所谓主持人。其他尚有宾、介(次宾)以及
小臣、司正、祝史等燕礼中的相事者。燕饮开始,要先行正礼,通过主人献宾、宾酢主
人、主人献公、自酢、酬宾、公举旅、酬宾、主人献卿、升歌、笙奏、间歌、合乐等一
套程序,然后正礼成,之后是无算爵、无算乐。
(五)策勋。策勋与饮至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可以说“策勋”是出师凯旋“饮至”礼
中最重要的节目。《孔丛子》卷中《问军礼》:“大享于群吏,用备乐飨,有功于祖庙
,舍爵策勋焉,谓之饮至。”所谓“舎爵策勋”,即“饮至”正礼毕置爵之时,便宣布
封赏有功将士,书勋劳于策,速纪有功。古代军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军无赏,
士不往。”凡军以赏为先。三代以上,常以封地采邑赏功臣,《周易·师》卦:“上六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是说上功者分封开国为诸侯,次功者食邑承家有世禄,以下
爵赏有差。
我们回头来看《耆夜》,在“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一个
简短交代后,便开始聚饮作诗,对“饮至”礼的仪节及其要项毫无交代。学者或许会将
这理解为周初礼文不备。我们的看法是:《耆夜》简文列出了完备的相事者,如果周初
礼文不备,又何必安排这些相事者?更为重要的是,上古社会共同体既靠礼仪维持森严
的等级秩序,也靠礼仪强化该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违于礼则有僣逼,慢于礼则政
不行。这些仪节是缺少不得、马虎不得的。我们来看 方鼎记述周公东征还师行“饮至
”礼的例子:

惟周公于征伐东尸(夷)、丰白(伯)、尃古(薄姑),咸 (捷)。公归,祭于周庙
。戊辰,饮秦(臻),饮。公赏 贝百朋,用乍(作)尊鼎。

虽然在一个极短的记述中,有关“饮至”礼的要项如告庙(祭于周庙)、燕饮、用赏都
交代得很周到。即使告庙与燕饮、用赏不在同一日举行,也都一并记述。那个时代的人
很清楚,出师凯旋的“饮至”礼绝不同于一般的燕饮,少了告庙、策勋等仪节便不是出
师凯旋的“饮至”礼。
学者也许会辩护说,这些仪节当然也都有,只是为了突出武王、周公的乐诗,将这方面
的记述省略了。这种说法也是很勉强的。武王、周公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君圣臣,他
们自然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当“征伐耆,大戡之”一场鏖战归来,武王、周公除
了向浴血奋战的将士酬酒外,少不了对他们策勋封赏。然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场面:
“饮至”礼变成了武王和周公两人的“赛诗”会,武王作诗两首,周公作诗三首,且其
中一首甚长。虽然在古代君臣燕饮常以歌诗的形式叙情通款,但这里过分突显武王和周
公的诗才,从而使毕公高、召公奭、辛公甲、作册逸、吕尚父(即太公望)这些人物显
得可有可无。而那些疆场效命的将士眼巴巴地等着策勋封赏,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武
王、周公一首一首吟诗!古之“饮至”礼,岂如是耶!

综上所述,在对《耆夜》简文尝试进行辨伪考核后,我们认为这是现代人的拟古之作。
由于造假者基本不懂古代“饮至”礼的仪节和要项,以致避重就轻,将一个本应是军人
的“犒赏会”开成了文人的“诗友会”,这就造成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瞎凑。中国古
代的学问,义理与制度皆甚难明,但并非无法勾稽。造假者虽然不明其道,但也自有其
办法。遇到“义理性问题”,则以讲故事的办法代替,此在《保训》是也。遇到“制度
性问题”,则以作诗的办法代替,此在《耆夜》是也。后者更为恶劣的是,当其作诗技
穷之时,便不惜集录后世文句,甚至干脆将《诗经》中的无关作品抄进简文中,说是周
公所作。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套路不过是造假者为了拼凑竹简字数,换银子花而已。
一个文王“保训”,一个武王、周公“乐诗”,虽然皆有耀眼的光焰,却又难消作伪的
疑云!



初稿写于2010年3月20
定稿于2011年3月21日

注释:

[1] 元陈栎《定宇集》卷十六。
[2] 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四十一。
[3]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二。
[4] 宋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二十一。
[5] 《六书故》卷二十四。
[6] 宋文同《丹渊集》卷八。
[7] 宋韩淲《涧泉集》卷二。
[8]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三。
[9] 学者或许会认为《耆夜》中周公“作《蟋蟀》三章”之“作”或为“起”意,并非
“自作”之意。然观传世文献之言“赋诗”,若所诵非其自作之诗,一般只提篇名,并
不录其诗。即便有诗文与诗名的,也只录相关语句。如《国语·周语下》:“《周诗》
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
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
[10] 《春秋左传注疏》卷四《桓公二年》“舍爵策勋”条疏。
[11] 2009年8月3日《光明日报》“国学”版。
[12]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五十三
[13] 陈戍国先生的《中国礼制史·先秦卷》评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说:“‘秋
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这个典礼由四个具体的仪注
组成:振旅而恺乐恺歌,献俘馘于祖庙,宴享诸将士以示慰劳,遍赏有功之人。”“宴
享将士”,因此礼主“饮”,与《仪礼》对比,所用之礼应该是或者类似燕礼。”(《
中国礼制史·先秦卷》第334页)
j****c
发帖数: 19908
2
有必要翻译成英文吗

【在 P*****T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
: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
: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e***z
发帖数: 7126
3
山的太狠了
pia pia pia, pia pia pia~~

【在 P*****T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
: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
: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q*d
发帖数: 22178
4
那是哪次讨论来着,
就有人说这个也多半是假的.

bamboo
concept
ancient
word
books
after
The
line
,
Duke
on
the
the
imitative
]

【在 P*****T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
: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
: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D*****i
发帖数: 8922
5
这篇辩伪文章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关于“戎服”的辩伪,这篇文章就
隐含了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左传之前没有“戎服”这个词汇。
小前提:《耆夜》里出现了“戎服”这个词汇。
结论:《耆夜》不可能是左传之前几百年的周公写的。
但是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呢?该辩伪者没有论证。其实辩伪者顶多能说:在现存的传世
文献中,左传之前的文献里没有“戎服”这个词汇。但是我们知道,现存的传世文献不
等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献,它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所以该辩伪者在其三段论的大
前提中玩了一个“部分代替全部”的花招。因此,该辩伪者的论证方法是有缺陷的。
那么,这种有缺陷的论证方法是否曾经造成过冤假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历史
上曾认为五行学说是汉代才出现的,但是郭店简才出土证明最晚战国时就已经有五行学
说了。另外比如,以前认为十二生肖东汉时才出现,但是睡地虎秦简出土证明最晚在战
国末期就已经使用十二生肖了。
这篇辩伪文章中大量地使用了大前提有缺陷的三段论,他们推出来的结论是否靠谱就不
言而喻了。
另外,该辩伪者还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论述,比如,说当时史官在场,为什么没有把
写诗这一段记下来。其实,记下来就一定能传下来吗?西周期间的文献湮没的情况太严
重了,比如传世文献从来没提(弓鱼)国,但(弓鱼)国的诸侯墓就在陕西挖出来了。

【在 P*****T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
: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
: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l*****i
发帖数: 20533
6
主要是来路不明,不是地里挖的。

【在 q*d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是哪次讨论来着,
: 就有人说这个也多半是假的.
:
: bamboo
: concept
: ancient
: word
: books
: after
: The

o*****h
发帖数: 2082
7
主要是喝不上汤的一帮人xmjdh
m******a
发帖数: 476
8
GRE argument 靶子文
有心思搞多去挖东西,整天看别人眼热瞎搞的 就是废物。
a***e
发帖数: 27968
9
戎服这俩字金文甲骨文里什么意思?
这种军旅用词,一旦成型,就会到处用,
如果戎服之前没有其他名字,那么不能确定最早是什么时候
但是能划出这个东西名字演变先后的,就比较靠谱了
替代后古用法后来就基本不用了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辩伪文章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关于“戎服”的辩伪,这篇文章就
: 隐含了一个三段论:
: 大前提:左传之前没有“戎服”这个词汇。
: 小前提:《耆夜》里出现了“戎服”这个词汇。
: 结论:《耆夜》不可能是左传之前几百年的周公写的。
: 但是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呢?该辩伪者没有论证。其实辩伪者顶多能说:在现存的传世
: 文献中,左传之前的文献里没有“戎服”这个词汇。但是我们知道,现存的传世文献不
: 等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献,它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所以该辩伪者在其三段论的大
: 前提中玩了一个“部分代替全部”的花招。因此,该辩伪者的论证方法是有缺陷的。
: 那么,这种有缺陷的论证方法是否曾经造成过冤假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历史

q*******u
发帖数: 1405
10
如果真的出土竹简的话,弄到香港,海外有市场吗?

【在 l*****i 的大作中提到】
: 主要是来路不明,不是地里挖的。
相关主题
根基汉族,韩国,日本yDNA,韩国就是汉族变体鲁迅《风筝》课文原文ZT
金正恩需要不需要TG册封一下以显示合法性?爱之断章
鲁迅《风筝》课文原文ZT春天还远远未到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D*****i
发帖数: 8922
11
甲骨文、西周金文里没有关于军服的词汇吧,否则辩伪者该说了。或者有,但对辩伪者
不利,他们故意不提。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戎服这俩字金文甲骨文里什么意思?
: 这种军旅用词,一旦成型,就会到处用,
: 如果戎服之前没有其他名字,那么不能确定最早是什么时候
: 但是能划出这个东西名字演变先后的,就比较靠谱了
: 替代后古用法后来就基本不用了

e**a
发帖数: 2169
12
除了阁下说的,我觉得第三部分中“明明上帝”的辨伪也有些牵强。
虽然我们在西周的后世找到与“明明上帝 临下之光”有关的文献,但是我觉得并不能
说明西周就没有这个用法,比如在《诗经·大雅·江汉》中有这段“明明天子,令闻不
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周宣王的大臣召伯虎称宣王为“明明天子”。至于上帝,
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殷人管天上的神叫上帝,同时《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又
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可见即使在西周时期,我们也可以找到和“明明上帝,临
下之光”相类似的话。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辩伪文章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关于“戎服”的辩伪,这篇文章就
: 隐含了一个三段论:
: 大前提:左传之前没有“戎服”这个词汇。
: 小前提:《耆夜》里出现了“戎服”这个词汇。
: 结论:《耆夜》不可能是左传之前几百年的周公写的。
: 但是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呢?该辩伪者没有论证。其实辩伪者顶多能说:在现存的传世
: 文献中,左传之前的文献里没有“戎服”这个词汇。但是我们知道,现存的传世文献不
: 等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献,它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所以该辩伪者在其三段论的大
: 前提中玩了一个“部分代替全部”的花招。因此,该辩伪者的论证方法是有缺陷的。
: 那么,这种有缺陷的论证方法是否曾经造成过冤假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历史

R*******a
发帖数: 2463
13
就公开出版的清华简内容来看,这玩艺就是假的。
西周国立图书馆馆长老冉描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其政闷
闷,其民淳淳。”
假定周易真是文王汇编的,那姬家人说话,还真是“恍兮忽兮,忽兮恍兮”。而这个清
华简文字浅显,人物口吻浮浪跳脱,感觉是琼瑶剧里的人物在说话,一张口就让人起鸡
皮疙瘩。幸亏是2009年”发现的“,如果1909年”发现“,那真可以直接送垃圾堆焚毁
了事了。清末民初别的没有,识货的人到处都是,不把造假者皮扒掉才怪。
当然,又会有人说我文化自恨了,但我老以为造假欺世才是真正的文化自恨。
p***r
发帖数: 20570
14
认为清华简是伪作的貌似很少有古文字学方面的专家。这方面按说会比较有力一些。
另外这些竹简代表的无非是东周人的意见,东周不少人认为诗经的很多篇章都是周公作
的。这不代表就一定是周公作的。
另外,诗经里面西周以及之前的也没有太多,多数也是东周做的。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辩伪文章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关于“戎服”的辩伪,这篇文章就
: 隐含了一个三段论:
: 大前提:左传之前没有“戎服”这个词汇。
: 小前提:《耆夜》里出现了“戎服”这个词汇。
: 结论:《耆夜》不可能是左传之前几百年的周公写的。
: 但是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呢?该辩伪者没有论证。其实辩伪者顶多能说:在现存的传世
: 文献中,左传之前的文献里没有“戎服”这个词汇。但是我们知道,现存的传世文献不
: 等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献,它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所以该辩伪者在其三段论的大
: 前提中玩了一个“部分代替全部”的花招。因此,该辩伪者的论证方法是有缺陷的。
: 那么,这种有缺陷的论证方法是否曾经造成过冤假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历史

R*******a
发帖数: 2463
15
根据毛诗正义,周公所做也就七篇。现代人基本不信,认为都是后人假托的。但诗经是
孔子时代就成型的文献,这是确定无疑的,而清华简是个什么东东?
主贴用的就是经典的朴学思路,考证文本用词的源流。这是很有力的手段,阎若璩证实
今文尚书为伪主要就是靠这个。这世上浮云怎么总能蔽日? 造假者的鬼魅总有被揭穿
的那一天。

【在 p***r 的大作中提到】
: 认为清华简是伪作的貌似很少有古文字学方面的专家。这方面按说会比较有力一些。
: 另外这些竹简代表的无非是东周人的意见,东周不少人认为诗经的很多篇章都是周公作
: 的。这不代表就一定是周公作的。
: 另外,诗经里面西周以及之前的也没有太多,多数也是东周做的。

e***z
发帖数: 7126
16
此言甚善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根据毛诗正义,周公所做也就七篇。现代人基本不信,认为都是后人假托的。但诗经是
: 孔子时代就成型的文献,这是确定无疑的,而清华简是个什么东东?
: 主贴用的就是经典的朴学思路,考证文本用词的源流。这是很有力的手段,阎若璩证实
: 今文尚书为伪主要就是靠这个。这世上浮云怎么总能蔽日? 造假者的鬼魅总有被揭穿
: 的那一天。

k****r
发帖数: 9629
17
文科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相对的,比较能说服人的.
说是玩花招我觉得简直是诬蔑.
比如我现在拿出来一个大秦二年的青花瓷,大家都会笑.
为什么?
因为目前没见过秦朝能烧瓷器.
这个就是你所谓"有缺陷","玩了个花招"的三段论.
你当然可以说现存瓷器不等于全部瓷器,也许秦朝能烧瓷?这个罐子就是真的.
我看大多数人不相信你.
所谓证伪,无非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同意这是假的.
逻辑证明? 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辩伪文章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关于“戎服”的辩伪,这篇文章就
: 隐含了一个三段论:
: 大前提:左传之前没有“戎服”这个词汇。
: 小前提:《耆夜》里出现了“戎服”这个词汇。
: 结论:《耆夜》不可能是左传之前几百年的周公写的。
: 但是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呢?该辩伪者没有论证。其实辩伪者顶多能说:在现存的传世
: 文献中,左传之前的文献里没有“戎服”这个词汇。但是我们知道,现存的传世文献不
: 等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献,它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所以该辩伪者在其三段论的大
: 前提中玩了一个“部分代替全部”的花招。因此,该辩伪者的论证方法是有缺陷的。
: 那么,这种有缺陷的论证方法是否曾经造成过冤假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历史

D*****i
发帖数: 8922
18
你这个类比就是偷换概念。
历史上有大量书籍后来失传了,这是公认的。历史有过大量的竹简,现在看到的只是一
个很小的零头,这也是公认的。
而瓷器呢?如果有记载说秦朝时有青花瓷,你就可以拿来跟我说的典籍类比了。可惜没
有这种记载,所以你这是瞎类比。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文科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相对的,比较能说服人的.
: 说是玩花招我觉得简直是诬蔑.
: 比如我现在拿出来一个大秦二年的青花瓷,大家都会笑.
: 为什么?
: 因为目前没见过秦朝能烧瓷器.
: 这个就是你所谓"有缺陷","玩了个花招"的三段论.
: 你当然可以说现存瓷器不等于全部瓷器,也许秦朝能烧瓷?这个罐子就是真的.
: 我看大多数人不相信你.
: 所谓证伪,无非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同意这是假的.
: 逻辑证明? 基本是不可能的.

D*****i
发帖数: 8922
19
我在想,如果当初郭店简和睡地虎秦简不是被考古队而是被盗墓贼挖去拿到香港去卖,
会不会有一大批砖家说汉朝以前没有五行学说和十二生肖,所以这些简都是伪造的?
还有历史上学富五车的“牛人”雄辩地论证殷商是虚构的,结果他们的大嘴一口咬到甲
骨,崩掉了自己的牙齿。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根据毛诗正义,周公所做也就七篇。现代人基本不信,认为都是后人假托的。但诗经是
: 孔子时代就成型的文献,这是确定无疑的,而清华简是个什么东东?
: 主贴用的就是经典的朴学思路,考证文本用词的源流。这是很有力的手段,阎若璩证实
: 今文尚书为伪主要就是靠这个。这世上浮云怎么总能蔽日? 造假者的鬼魅总有被揭穿
: 的那一天。

R*******a
发帖数: 2463
20
你说对了。这世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盘庚殷商,五行纳甲,影响深远,事实俱
在,纵然有人去怀疑,只会被不断证实。而现在讨论的伪简,单从文本分析上就错漏百
出,想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相信清华的骗子还会不断release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古简残篇”出来。不过他们真
的以为坚守戴震的“言必有证,孤证不立”的中华学者全死绝了么?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想,如果当初郭店简和睡地虎秦简不是被考古队而是被盗墓贼挖去拿到香港去卖,
: 会不会有一大批砖家说汉朝以前没有五行学说和十二生肖,所以这些简都是伪造的?
: 还有历史上学富五车的“牛人”雄辩地论证殷商是虚构的,结果他们的大嘴一口咬到甲
: 骨,崩掉了自己的牙齿。

相关主题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处女座】大妈2014年3月运势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朋友們幫我看看這兩花瓶
三个“万岁”!习近平喊出中国最强音!求推荐书店里买的书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D*****i
发帖数: 8922
21
李学勤压上自己的声誉说这是真的了。反方有头脸的也可以上啊,印成白纸黑字,供将
来评判。至于网络喷子,人数再多也没用,大家逗逗乐吧。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对了。这世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盘庚殷商,五行纳甲,影响深远,事实俱
: 在,纵然有人去怀疑,只会被不断证实。而现在讨论的伪简,单从文本分析上就错漏百
: 出,想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无异于痴人说梦。
: 我相信清华的骗子还会不断release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古简残篇”出来。不过他们真
: 的以为坚守戴震的“言必有证,孤证不立”的中华学者全死绝了么?

m****t
发帖数: 570
22
上博老馆长为了上博简都跳楼自杀了。。
虽然官方从来没说过上博简是伪的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李学勤压上自己的声誉说这是真的了。反方有头脸的也可以上啊,印成白纸黑字,供将
: 来评判。至于网络喷子,人数再多也没用,大家逗逗乐吧。

D*****i
发帖数: 8922
23
坊间传闻,都是谁谁自杀为了啥啥,实际情况可能谬以千里。
一个事实是,到现在,一直有各路人发表关于上博简的研究文章,很少有人说是假的。如
果学术界公认它是假的,有多少人还去整天把玩屎盆子呀,躲都躲不过来。
网络喷子不用负责任,也没啥声誉,大嘴一张就咬定是假的。

【在 m****t 的大作中提到】
: 上博老馆长为了上博简都跳楼自杀了。。
: 虽然官方从来没说过上博简是伪的

s**********e
发帖数: 33562
24
水木上有人这么说:
发信人: chivas (Why not?),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Re: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 (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Sep 23 10:19:36 2013), 站内

这个姜还有他微博里面提到的房德邻是自古就开始黑清华简的。
房德邻是研究近代史的,记得北大的学生说他黑清华简的文章连古文字学中常识性错误
都有。
即使这个是假,也绝不可能是拙劣的拟古
记得一个复旦专门搞古文字学的人网上提到,如果清华简是假的,清北复旦所有古文字
学家都是水货,其中一个理由是清华简让很多古文字学家一直没有弄明白的事情有了合
理的解释。
R*******a
发帖数: 2463
25
他押上“声誉”,和竹简真伪又有何干?他来这么一下子假简就能变成真的了么?
各个学校都搞竹简,这本身就是学风堕落的表现。我国历史研究向来首重信史,而对金
石简帛慎之又慎。因为广义上讲古时的读书人青壮年时都做过古籍研究,古玩匠人的作
假技艺更是推陈出新,自古以来做假的东西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凭着几片竹简就可以
推翻信史,那本国历史早就不可收拾,一片烂污了。玩来路不明的“文物”,这本身就
是不负责任。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李学勤压上自己的声誉说这是真的了。反方有头脸的也可以上啊,印成白纸黑字,供将
: 来评判。至于网络喷子,人数再多也没用,大家逗逗乐吧。

R*******a
发帖数: 2463
26
别的拐弯抹角的东西就不谈了,“即使这是假的”,那就赶快把假简退回香港文物市场
,挽回国家损失。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水木上有人这么说:
: 发信人: chivas (Why not?), 信区: TsinghuaCent
: 标 题: Re: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 (转载)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Sep 23 10:19:36 2013), 站内
:
: 这个姜还有他微博里面提到的房德邻是自古就开始黑清华简的。
: 房德邻是研究近代史的,记得北大的学生说他黑清华简的文章连古文字学中常识性错误
: 都有。
: 即使这个是假,也绝不可能是拙劣的拟古
: 记得一个复旦专门搞古文字学的人网上提到,如果清华简是假的,清北复旦所有古文字

k****r
发帖数: 9629
27
那这么说吧,现在有农民拿了一堆简来卖.C14没问题,是古简.
但你觉得是假的.你要写个专家意见书.
你觉得从方法论上可以用哪几个方法论证是假的?
还是C14过了你就一概认为是真的?呵呵.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类比就是偷换概念。
: 历史上有大量书籍后来失传了,这是公认的。历史有过大量的竹简,现在看到的只是一
: 个很小的零头,这也是公认的。
: 而瓷器呢?如果有记载说秦朝时有青花瓷,你就可以拿来跟我说的典籍类比了。可惜没
: 有这种记载,所以你这是瞎类比。

D*****i
发帖数: 8922
28
你在这里吼跟竹简真假有何相干?你在网上发帖说是假的就是假的了?有底气去学术杂
志上去发文章打假啊。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他押上“声誉”,和竹简真伪又有何干?他来这么一下子假简就能变成真的了么?
: 各个学校都搞竹简,这本身就是学风堕落的表现。我国历史研究向来首重信史,而对金
: 石简帛慎之又慎。因为广义上讲古时的读书人青壮年时都做过古籍研究,古玩匠人的作
: 假技艺更是推陈出新,自古以来做假的东西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凭着几片竹简就可以
: 推翻信史,那本国历史早就不可收拾,一片烂污了。玩来路不明的“文物”,这本身就
: 是不负责任。

R*******a
发帖数: 2463
29
不是一直有人在打假么?从开始的宝训,到现在的嗜夜。我作为下室锁男在一边撸两下
难道你也要管么?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在这里吼跟竹简真假有何相干?你在网上发帖说是假的就是假的了?有底气去学术杂
: 志上去发文章打假啊。

D*****i
发帖数: 8922
30
方法论不是要有的放矢吗?你拿一些能通过C14测验,又能被看出是假的竹简来展览一
下吧。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那这么说吧,现在有农民拿了一堆简来卖.C14没问题,是古简.
: 但你觉得是假的.你要写个专家意见书.
: 你觉得从方法论上可以用哪几个方法论证是假的?
: 还是C14过了你就一概认为是真的?呵呵.

相关主题
为什么大家在端午节吃粽子时那么开心,你们应该带着悲伤的眼泪 (转载)清华简是不是曹操墓?
祭高华 —— 张鸣切实的韩非子ZZ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祭高华 —— 张鸣 (转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D*****i
发帖数: 8922
31
声势不够啊。现在关于清华简的学术论文都有200篇了,就你说的这几篇打假,不成气候
呀。网上喷子有几百万也不管用。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是一直有人在打假么?从开始的宝训,到现在的嗜夜。我作为下室锁男在一边撸两下
: 难道你也要管么?

R*******a
发帖数: 2463
32
这东西靠质量,不靠数量。假的玩艺,声势再大也没用,到时候一根钉子就钉得他死无
葬身之地。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声势不够啊。现在关于清华简的学术论文都有200篇了,就你说的这几篇打假,不成气候
: 呀。网上喷子有几百万也不管用。

D*****i
发帖数: 8922
33
那你就等那根钉子好了。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东西靠质量,不靠数量。假的玩艺,声势再大也没用,到时候一根钉子就钉得他死无
: 葬身之地。

q*******u
发帖数: 1405
34
要真有假,造假的岂不是很有成就感。那位老兄看到这200多篇,岂不笑死了。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声势不够啊。现在关于清华简的学术论文都有200篇了,就你说的这几篇打假,不成气候
: 呀。网上喷子有几百万也不管用。

s*****j
发帖数: 6435
35
据说如果是造假的话, 只有李学勤有资格来造.

【在 q*******u 的大作中提到】
: 要真有假,造假的岂不是很有成就感。那位老兄看到这200多篇,岂不笑死了。
e***z
发帖数: 7126
36
他有没有师兄师弟,学长学妹,徒弟里面有没有成器的?

【在 s*****j 的大作中提到】
: 据说如果是造假的话, 只有李学勤有资格来造.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朋友們幫我看看這兩花瓶木兰诗的疑问
求推荐书店里买的书根基汉族,韩国,日本yDNA,韩国就是汉族变体
为什么大家在端午节吃粽子时那么开心,你们应该带着悲伤的眼泪 (转载)金正恩需要不需要TG册封一下以显示合法性?
祭高华 —— 张鸣鲁迅《风筝》课文原文ZT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鲁迅《风筝》课文原文ZT
清华简是不是曹操墓?爱之断章
切实的韩非子ZZ春天还远远未到
祭高华 —— 张鸣 (转载)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饮至话题: 戎服话题: 耆夜话题: 周公话题: 祝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