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二)
相关主题
四) “申汇”现在是个陌生的词汇,在1949年以前,如果你参与经济活动股票投机引发的清末金融大恐慌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三)古代银票感觉很好伪造。。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白银和铜钱的关系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民国黄金十年被狙击,货币升值,出口下降
杨迪爆料—— (转载)西方自古海军就发达啊
Re: 揭秘:中国缘何放弃对日战争2.3亿两白银索赔索赔[zz]白银的前世今生ZZ (转载)
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4.5亿两银子现在何处?在八国的国库里?宋宜昌:印度每年赔偿2亿两白银给英国
清末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吗?土地主有黄金早买张船票去台湾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汇丰话题: 白银话题: 结算话题: 上海话题: 中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a
发帖数: 4465
1
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二)
三多
(四)
“申汇”现在是个陌生的词汇,在1949年以前,如果你参与经济活动,那你是天天
和这个词接触的。它的意思是“在上海议付的汇票和本票”。它首先是一张票据,
不是现银,第二,它的议付地点在上海。出票人在上海,在北京,在重庆,这个都
不是问题,关键是票据最终要在上海议付。所以才叫做申汇嘛!理论上当然也可以
有“京汇”“渝汇”,但是实际上不需要。一张重庆开出的申汇票据,如果你半路
上想在汉口拿钱,自然可以在汉口的钱庄,银行里贴现。当时的申汇市场是全国性
的,任何有信誉的申汇票据都可以在全国任何一家钱庄,票号,银行买卖。这个申
汇市场的龙头就在上海,因为绝大多数的申汇是上海签发, 上海议付,最后在上海
结算,收回销毁。考虑到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整个19世纪再加上20世
纪的前50年,共150年间上海的钱庄数目就一直维持在50-120家之间,在全国除了山
西票号,和后来的银行,无可与之争锋者。那么这个所谓的申汇其实就是准货币,
是中国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的血液。这血液有多少呢?
来看申汇的结算。在1930年代银行抢夺了钱庄的结算权之前,上海票据结算一直由
钱业公会垄断。这个钱业公会就是钱庄的行会。每天的到期票据都在这里对冲抵消,
余额以宝银结算。宝银重50漕两,成色985.88,50两宝银里的纯银相当于52.7两纹
银(935.374)里的纯银,所以结算的时候50两宝银可以当作52.7两来计价,升水2.7两,
故称为“二七宝银”,是上海钱庄的专用结算工具。也可以不用宝银,再开一张票
据作为结算之用。这个牵涉到信用这个金融运行的根本,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
真金白银作为最后的结算工具容易得多。只是你能拿出多少呢?当然这是后话,现
在要搞清的是申汇的结算金额到底是多少?上海钱业公会的正式结算数据从1925年
才开始有记录。1925-1929年的五年数据,平均起来一年上海钱庄的申汇“汇划”125亿
规两。去掉九八升水,得122.5亿两纹银。所谓“汇划”是指隔天进帐。若是要想当
柜立刻进帐,那只有到外国银行去议付,这种汇票叫做“划头”。 现在准货币的数
额出来了, 起码120亿两以上。
这样疑问就来了。准货币归根到底还不是货币嘛!它是要以货币做准备金的嘛。那
么这120亿两的准货币到底有多少准备金做保证呢?铜钱自然被排除,它是零售支付
工具,从来不是结算工具;银元主要的还是用于支付,不是用于结算。当然实在宝
银紧缺,银拆高涨,洋厘低落,银元理论上可以回炉变成宝银。但是中国近代金融
史里白银变成银元的事情大量发生,银元变回宝银不太听说。越到后来,银元的使
用量就越大,是当时中国城镇的主要支付工具,同时还要做钞票,存款准备金。一
般而言,即使到了宝银紧张的时候,也是从外面进口白银来应对,很少直接用银元
来做结算的。 那么可以用来做这个120亿两的货币保证的银两到底是多少呢?我们
来看几个数据:
1883年年初的上海金融恐慌到2月7日初步稳定下来后核算,整个钱业亏空160万两。
就是说1月12日那天要是有这个160万两垫着,这个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到了1910年
橡胶风波的时候,上海道台向外国银行借款350万两冲抵拆票,再挪用了庚子赔款400余
万两,注入钱业,勉强支撑住了上海钱业不再继续崩盘。后来朝廷查下来,收回200万,
上海钱庄立马倒成一片,只好由商会出面再向汇丰借200万两补足。可见当时的市面
七,八百万两的周转是必须的。1911年辛亥革命时外国银行停止拆票,盘点下来总
共放款数800万两。 1931年,“一,二八”事件,日本银行联合制裁中国,造成隔
夜拆借利率飙升,上海钱业集资1583万两,保住了金融结算的正常运行。
这样看来,从1880年代到1930年代,支持申汇结算的上海宝银准备金一般都在二,
三百万两到二千万两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而同时期上海市面的整个白
银库存即行话所谓银底,洋底也不过在八,九百万两到1亿两之间。 说出来你不相
信,100多亿的经济就是靠这点钱来维持。当然外埠也有自己的同城结算系统,也会
维持一定的结算资金和流动资金, 全国的数字我没有,上海数字的代表性已经足够
了。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中国是资金极端绷紧的国家。虽然当时中国还有黄金2000吨
左右。(估计数,还没找到确实的数量)当时上海的标金市场是世界第三大黄金市
场,仅次于伦敦,纽约。年交易量,1930年代初达到1-1.5万吨。2000吨黄金准备应
付这些交易已经够吃力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用黄金来做申汇结算的。
想想我们中国,我们这个民族选中了这块土地来谋生,有幸,也有不幸。一个不幸
就是货币一直短缺。这么大一个经济盘子,无论有多少货币,一均摊总是不多的。
我们又没有金山银山,铜山以前倒是有过的,一摊起来就不多了。所以我们8世纪就
有汇票了,12世纪就有纸币了,都是世界第一。你也许感觉到自豪,我却从中体会
到了苦涩。好容易熬到了金山银山的出现,都在人家地盘里,人也不白给,得拿血
汗去换。吃辛吃苦500年,到1910年,也不过12亿两。12亿两,农村就根本指望不上,
它一直就在用铜钱,甚至货货交易。城镇才能看到些白银,还不能全部用白银,基
本日常生活里用的是铜元。银元是用来做大额支付的。当时所有大额交易都是以两
计价,以元支付。而真正几千,几万的现大洋支付基本就没有,除非你发军饷。当
时的老百姓手上弄几块,甚至几百块现大洋都不是件难事,去趟钱庄,银行就是了,
但是几千,几万的,一定要用汇票。而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其白银准备就是
可怜巴巴的这么一点。那么你不是有12个亿吗,从内地多调些白银来不就行了?那
就要以农村的金融萧条做代价了。1930年代,白银往上海走(原因后叙),到了1934年,
上海积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白银储备,将近5亿两。那么30年代中国农村是什么局面,
普遍的钱荒,市面上看不到钱,连铜钱都没有了,富人都没钱,穷人就不用说了。
有些地方开出月息10%居然借不到钱,鸡蛋都成了货币。30年代的农村破产和白银流
向上海大有关系,所以要闹革命嘛!这个革命你要是放在1912-1925年之间,闹不起
来的。就是说1亿两上海白银储备差不多是个极限,再多经济就要崩溃的。1911年到
1925年的上海白银储备平均起来就是5000多万两,前期不过3000多万,甚至更低。
那么用1000多万两结算,5000多万两储备来保证120亿一年,4000万一天的经济运行?
这个戏法怎么变呢?上帝,或者说天意真是个天才的魔术师。
汇丰的作用-白银周转和外汇平衡
(一)
先来说一下甲午战争前中国的金融状况。1880年代的中国是个落后国家吗?别的方
面也许是,金融贸易上绝对不是。特别是金融,我们和英国几乎同步。数量上,1855年
伦敦私人银行57家,英格兰威尔士全境内股份银行100家,乡村银行252家。1776-1796
年,
上海县钱业公所下注册钱庄106家,1876年上海有钱庄105家;山西票号24家;典当
100多家。金融工具上,他们有汇票,有融通汇票,我们有申汇,其中也分汇票和庄
票,庄票就是本票,类似于英国的融通汇票。 金融理念上他们有虚镑,我们有虚银
两。金融制度上我们都有票据结算中心,都以金属为结算工具,都有当日请结的概
念。都有全国性的票据买卖市场,有隔夜拆借市场,有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全国金融
的指导利率。总之,我要是一个英国商人初到上海,至少在金融上我不会有一点点
的不适应。可以这样说,英国殖民者走遍世界,没有遇到过有比中国更好的贸易环境
的了,而且这个环境是自然形成的,和印度,马来亚需要支付行政成本人为塑造不
可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英国人对中国这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异常珍惜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又说是“几乎”呢?
第一,人家的金融体制是为全球贸易打造的,我们是国内贸易,量自然不同。第二,
人家的体制是金字塔形的,内部层次分明。有服务型银行,比如伦敦西区的银行,
乡下的乡村银行,有汇兑性银行,专门汇兑票据,作短期的资金融通。最后英格兰
银行高高在上作为政策银行,平衡国际收支,指导利率,做世界金融的最后贷款人。
我们的钱庄,票号体系没有这么分明的层次。但是且慢,分工我们是有的。钱庄的
开办人往往都是成功的商人,自己开个钱庄融通资金,因此钱庄的草根性最强,非
常贴近工商业,而且各自的专业分得很细。做大豆贷款的不会去抢生丝业生意。我
们的钱庄大部分都是服务型的。汇兑型的我们也有哇,山西票号就是以汇兑为主的,
一些大型的老字号钱庄也以汇兑为主要业务。我们缺的是最上层的中央银行。这个
我们的确没有,连概念都没有。但也不是彻底的没有,山西票号的一些做法非常像
英格兰银行。你看一样地贴近政府,一样地为政府做大量的汇兑,一样地贷款于政
府,一样地不向工商业贷款,只对信誉良好的钱庄融通资金,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
了最后贷款人的位置上了。具体的实践我们都有,我们缺的是一个概念,一记棒喝,
豁然醒悟,在理念上达成圆满。这记棒喝最终由英国人来完成。
中国的问题还是在于统治理念,你指望饱读经书的儒生来理解,实践现代金融体系,
怎么可能?希望终归来自于域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而且这个和尚本身的层次
高于你,一眼就看穿了你的问题。1865年汇丰进来了。当然不光是汇丰,还有麦加
利,有利,丽如,都是大英帝国的金融政策工具,汇丰的重点在中国,其他几家重
点在印度,南洋,中国只是兼顾,是汇丰的备份银行。汇丰是作为贸易服务银行进
入中国的,主要业务是汇兑。但是从它的行为上可以看出来,它从进来的第一天起,
就不甘心只做一家汇兑型的银行,它要做中国金融的最后贷款人,就是说要做中国
的央行。何以言之?看它的贷款模式嘛,汇丰和英格兰银行一样对工商业从来只做
短期融资,而把政府当做其长期贷款的唯一对象;它和英格兰银行一样对投资铁路
大有兴趣;它还从来不投资房地产。 奇怪吧?一家自称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银行,
置身于1865年到1930年上海这样的环境里,居然对房地产投资毫不动心,似乎也不
受股东的责备。那你再看看英格兰银行就明白了,它也是从来不投资于房地产的。
题外话,英格兰银行也是一家私人银行,也是由外国商人开办的。历史何其相似。
那么汇丰除了买卖汇票,发行钞票,平常还干什么呢?参加票据结算。什么?汇丰
不是上海钱业公会下的钱庄,怎么参加结算?那它手里一大堆钱庄的庄票,不参加
结算怎么办? 那么这一大堆庄票是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说说它具体的汇兑操作了。
出口商货物上船后,开出汇票,附上提单向收货人收款。当然你可以直接寄收货人,
这个有风险不说,时间上不好周转。习惯的做法是将出口单据送进当地的银行,在
上海就是汇丰了。汇丰拿到单据后直接贴现给出口商,叫做“押汇”。银行业务术
语叫做“买入汇票”。买入汇票后,这个货理论上就是银行的了,4个月后,货在伦
敦上岸后,汇丰拿这个汇票向收货人托收。实际上是向出口商融通了4个月的资金。
汇丰不但收了汇兑手续费,而且还收取了融资的利息,一鸭二吃。这是出口。进口
的情况反过来。进口商要求当地银行向发货人发出付款担保,这个担保,或者叫做
信用证,是一张有条件银行汇票,这个条件就是见到提单才生效。这个在银行业务
里叫做“卖出汇票”。发货人收到银行的信用担保后,自然放心发货,货一离港,
发货人就凭提单和银行信用证向当地银行结算货款。4月后货到上海,收货人向银行
支付货款换取提单。理论上,汇丰买入汇票须付出白银,卖出汇票须收进白银,但
是实践上,白银很多都是以钱庄的庄票来替代的。
中国对外贸易里面看不到白银,这是老问题了。1840年前就是这样。那时洋货到了
广州就存放在十三洋行,土货也从十三洋行拿,差额以白银结算。顺差洋人拿出白
银。逆差十三行拿不出白银来,只好拖到来年。事情有时候闹得挺大,惊动了皇帝,
发旨痛骂,认为失了大国体面。所以正常的贸易逆差其实不一定会造成中国的白银
外流。只有鸦片贸易才能有效地从中国挤出白银来。因为鸦片是违禁品,交易讲究
个银货两讫。这也是洋行中最有实力的无一不是鸦片商的原因。汇丰银行自己就是
以鸦片商为主体办起来的银行。等到上海通商了,正经商人货物发到上海,拿不到
白银这是个正常的事,洋人一点都不奇怪。既然生意要做下去,那就只好收庄票了。
再看这时的中国国内贸易也是用庄票的,洋人收进庄票也不会烂在手里,他可以在
收购土货的时候支付出去。那么到了汇丰1865年进来的时候,庄票视同白银早就是
上海乃至全国的商业习惯了。 可是,外贸是有进又出的,如果外贸在某个时间段里
是平衡的,那么这个时期里汇丰手里的庄票进出相抵,应该一张不剩的。汇丰能逐
渐地积累起相当数量的庄票,说明了在某些时间段里中国外贸就是入超的。 那么汇
丰把这些庄票怎么办?自然要参加上海钱业的结算,换回白银。问题是上海的钱庄
哪里拿得出这许多白银?一定要将手中的庄票如数兑成白银,那只有金融崩溃,贸
易停滞这条路好走了。这条路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作为大英帝国政策工具的汇丰无
论如何是不会这样干的。 那就只好承认那些最终无法兑现的庄票也可以用来做最后
的结算。钱庄行话叫做“拆票”,就是说钱庄的资金转不过来的时候,可以写张庄
票到汇丰去拆借资金。这个资金是不要抵押品的,据说还只收正常利息的一半。 19世
纪的最后10年起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金融基本就靠拆票维持运转。拆票的
金额就是上面讲的日均余额二,三百万两到一千万两,这是维持上海金融运转的最
低准备金额。 这个实质上就是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外国银行向中国经济里注入白银。
那么你回头再来看看这件事,它的意义之大,怎么说都不会过分的。上面已经说过
了,当时的中国就是个资金绷紧的国家。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上
海的钱庄老是出事,金融风波一波接一波。1866年,1875年,1883年,1898年,1910年,
基本上每十年就要来上一次大的。归根结底,银根太紧。银根紧到什么程度?1872年
到1930年上海银拆,即上海的隔夜拆借利率的峰值59年平均下来在年息26.84%。这
段时间里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最低2%,最高不过10%。法国年金公债长期在5%。当然
你可以说人家是平均值,我们是峰值。我们的平均值1872年至1930年也不过6.14%,
相差不大呀。这个地方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判断银根的紧和松,还是从利率峰值上
观察比较可靠,平均值是危险过后的常态,不足以用来考察金融危机的存在和力度。
当然我这里最好拿人家的峰值来和我们的做比较,可惜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或者
我可以用另一个例子:1876年左宗棠西征借款中的第四次借款是由汇丰操作的。左
付出的利息是年息15%,而汇丰以此债权在欧洲分析出售的利息仅8%,这在当时的欧
洲已经算是高利率了。不管怎说吧,19世纪下本叶直至20世纪初,中国的利率水平
比世界高许多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国缺资金吗?一个已经有了成熟的汇票市场的
经济体怎么会缺资金呢,它可以创造资金嘛!中国缺的是结算资金。白银实在太少。
而且这太少的白银还总是作单向运动。即从内地向口岸特别是上海流动,从口岸向
海外流动。 以中国的贸易逆差水平,三,五年的单向流动足以摧毁整个国家经济。
193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从1890年到1930年,这种本应该分分
秒秒发生的危机一直没有发生。理论上的白银单向流动实际上没有流起来。其根本
原因在于汇丰给庄票这个古老的金融工具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在这个新意义之下,
庄票成为了中国对汇丰的贸易结算差额的债务保证。 也是汇丰对中国的资金融通。
(刚刚读到的,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对英贸易逆差也是用对英债务来结算的)中国
用这个债务保证来结算国际收支的出超。如同当今的美国国债。中国手中的美国国
债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不就是用来结算其对华贸易逆差的债务凭证吗?那你把现在
中美贸易之间的事想明白了,反向套回到当时去不就行了。因为庄票有了这样的新
功能,它可以替代白银来流动。不光是在上海金融界和汇丰之间做结算,内地对上
海也是常年的逆差贸易,他们的结算也可以用庄票了结。 这样白银才能安安稳稳地
分布在全国各地,上海这样的一个中国金融贸易的绝对中心,1920年到1930年,日
常白银存底总在二,三千万两到七,八千万两之间。这个奇迹归根到底要汇丰能承
认这个债务,如同中国现在承认美国国债可以用来结算对美贸易顺差一样。当然中
国可以不承认,坚持黄金清算,那么当今国际金融贸易秩序就垮了。秩序垮了,中
国有什么好处?这个道理拿到当时的汇丰去也是一样的。从这一点出发,再仔细想
想,其实1890年-1930年,中国是吃了外部世界的补助的。你想啊,发出去的是白条,
收进来的是东西。技术支持有英国人负责,那东西背后的血汗还不是全世界的?反
正1930年前,中国的白银12亿两,逐年或进或出则有之, 长期的因贸易逆差而大量
流出则断乎没有。
说书到此,还没有被我绕昏的,尚保持头脑清醒的同学有疑问了。你说来说去,无
非就是“算了”二字。就像我国对手中的一万亿美债一样,不就是“算了”吗?那
个还会指望美国人还这个一万亿?(所谓“算了”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通俗说法。其
实是不可能“算了”的。比如我们的那一万亿美元的国债,明知收不回来,谁也不
会明言“算了”。汇丰也不会。长期而言,汇丰是尽量将拆票控制在一个范围里,
不让它无限膨胀。办法是时不时一边放出白银,一边催逼兑现庄票。真遇到大危机
就逼着中国政府承认下部分债务,另外的部分谁欠谁还,决不轻易销账的。辛亥革
命后,上海金融界共欠外国银行800万白银,一直逼债,直到20年代末才全部还清。
同理上海对内地也是如此,账随欠随清,随清随欠,虽然欠款金额越来越大,实际
上形成了内地对上海的永久性债务,但技术上,也不能说人家欠账不还。)那么上海
对内地可以用“算了”来了结贸易逆差。汇丰对上海也可以用“算了”来了结贸易
逆差。但是汇丰回过头去不是还是要对外付出外汇的吗?全世界的发货人是不会用
“算了”来了结对华贸易货款的。那个“算了”的链条到汇丰为止。那么汇丰对中
国用“算了”来了却中国的付款义务, 对世界却要承担起全中国的对外支付。那它
还是个商业银行呢,利润考量何在?就算是大英帝国的政策工具,自私自利不就是
大英帝国的一贯政策吗?凭什么来为中国做这个雷锋?不是说了吗,汇丰的利润主
要的来自中国,汇丰这么多海外分行都不赚什么钱,真正赚钱的只有在中国。那么
这些钱哪里冒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外贸逆差和外债赔款,单靠庄票这
个单一工具无法阻挡白银流向汇丰,这个趋势到了庚子以后就越来越明显,汇丰一
手托两家,对外,要付出外汇,对内要放出白银,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解答得了这些疑问吗?我解答得了,那我的中国近代史就算是通了。我可以试一
试。中国近代史是个艰难的题目。资料浩如烟海,一辈子都看不完。有些资料你还
永远看不到。比如汇丰的日常账册,来往信件,汇丰是永远不会让人看的。日本人
当初抄了汇丰的时候倒是看到过一眼,不过你得懂日文不是,还要看东亚研究所在
战败前那短短的几年里到底窥探出多少秘密。1950年代汇丰被赶出中国的时候知道
一个时代结束了,于是想到了撰史。它组织了一个内部人的班子,察看旧档案,摘
抄出部分来,提供给一个英国历史学家来写汇丰史。1965年汇丰百年大庆,这部书
出版。人家历史学家在前言里开宗明义,说我原始资料一份没见着,这部书是根据
汇丰自己的摘录写成的,因此有点像个通俗故事,而且这也是汇丰的本意。汇丰愿
意让人看作一个灰姑娘般成功的故事,至于怎么成功的,这些都是要带进坟墓的。
其他的汇丰银行研究,或者中国近代金融研究,我读了这么多的书,记忆所及,没
有一条资料是直接引自汇丰原始档案的。一般国内研究汇丰都是源自当时的报刊杂
志和汇丰自己的财务年度报告。国外就是Frank HH King的那本汇丰史。大概到了1987
年,
汇丰觉得以前的那部汇丰史太不专业了,就挑了个香港大学的自己人,King 嘛,重
写一遍。这次的确专业了,大部头四卷。似乎没有中文版。而且连英文版本地图书
馆里都没有,Amazon上旧的一卷都要一百多,哪里读得起啊!不过我看读过此书的
中国学者的引用也多是些财务报表等公开资料。
(二)
其实呢,大部头的汇丰史我虽然很感兴趣。但是跟我现在写的这篇小文不太相干。
我不用这么浩大卷帙,我只想知道汇丰史里的一小条,它在技术上是怎么做到对内
放出白银,对外平衡外汇的。白银的事比较容易,因为这个事不是秘密,许多中国
史料里都有记载。唯独外汇平衡的秘诀只有汇丰档案里才有,统治之术啊!怎么可
能公布?你们自己猜去。
如前所述,中国在甲午战争前,外汇的压力并不大。因为外贸还没有形成一面倒的
逆差。外债也不过4000万两,还都还了,余额有,不大。这个时期的汇丰手里没多
少银子。它的拆票金额常年维持在一,二百万两左右,还时不时地撤回融资。那个
时候它还穷啊。不过穷归穷,做央行的志气并不短。那个时候它就瞄上了中国政府,
要做政府的债权人。可是你不是没钱嘛?那有什么关系?可以做投行嘛!因为那时
的欧洲资金泛滥,一个普法战争,50亿法郎的赔款,相当于10亿银元,二次公债就
搞定了,还超额申购2倍,不单把债还了,法国战后复兴的资金都有了。利率呢?不
过才5%。那你看看左宗棠1876第四次西征借款的利息15%,差多少?这里面汇丰实际
只拿了10%,另外5%被个德国洋行拿走了。为什么呢?汇丰哪里有钱?不是要去找钱
吗?欧洲大把的钱,清政府不愿拿,它还是比较偏爱在中国地界找钱,缓急之间,
手可以撩着。中国地界谁有这个五百万两?除了洋行还有谁?这样的一个借债模式
其实汇丰并不喜欢,因为它不涉及外汇。债权债务双方都在中国地界,汇丰不过是
一中间人,这样的中间人谁都可以做的,这不,左大人第五次借款不就找上胡雪岩
了吗?要达到垄断清政府的债务,必须涉外。而且光白银周转是没用的。比如左宗
棠的这1375万两西征借款,一部分还不是要付出去购买西洋军火?白银怎么支付?
不是还要靠汇丰兑成英镑?那汇丰哪里来的英镑?它还不是要靠外面汇入来平衡嘛?
与其汇丰想方设法吸引外汇,不如中国政府直接对外借债,汇丰做个媒人,外汇白
银一次搞定。可是清政府对大规模海外借债是有顾忌的。外债最远发到香港为止。
甲午战争后,自然顾不上这么许多了。这以后,中国的外债模式是这样的:中国还
本付息的白银付到汇丰,汇丰将之兑成英镑汇出,这样汇丰手上有了白银的多仓,
英镑的空仓。这二个仓是必须平掉的。白银积累在汇丰使本来就不宽裕的上海银根
绷得更紧,影响所至,深入内地,极大地损害中国的贸易环境;外汇不能平衡将使
得中国失去充足的外汇供应,阻碍中外贸易。这些都事关中国的生死存亡,绝不可
等闲视之的。可惜当时的中国无一人懂这个道理,当时的中国之所以懵咚咚走了过
来,完全是因为有汇丰在牵手。办法就是还旧债,借新债。由汇丰做独家代理,还
必须是汇丰做代理,因为白银在它手里,代理中国政府向欧洲发行政府公债,这样
外汇进来可以平衡以前的空仓,外汇空仓一旦平掉,白银的多仓自然成了应付账款,
支付给中国政府,最终重新注入经济。以后,随着其他外国银行手中也慢慢积累了
中国的白银,债权中介由汇丰独家,变成银行团分享。还规定中国政府的外债必须
先向银行团筹借。袁世凯就不服,向比利时借了点。那比利时和中国没什么贸易,
他手里没有因对华贸易顺差而积累下的白银,他也不能将白银船载以入,他给老袁
的款子就是外汇汇入,可是老袁要外汇何用?老袁要的是白银!那白银还不是要过
银行团这个关?银行团哪里肯用自己的白银为比利时作嫁衣裳? 结果这借款硬是被
银行团逼得吐了回去。老袁还是不懂呀!货币统治这套东西直到1949年中国没什么
人懂,银钱业里有几个懂得,不过生意人不谈国事,谈也是白谈。在朝的孔宋,看
着象懂行,其实也是半懂不懂。
这样叙述下来可以引出两个问题。一,中国永远被债务套牢了,成了以汇丰为首的
银行团的提款机,你不想当这个提款机还不行。当经济和国际接轨,成了那个体制
里的一分子之后,想退都退不回去。政府成了经济的人质,必须借债。不然自有别
人来做这个政府。庚子赔款后,中国士大夫心里很怕,怕这个债子子孙孙都还不清。
所以拒绝再借债,咬着牙自己还,一年5500万两地失血,最终还是撑不下去了,1910年
要和美国商量着来一笔“币制改革大借款”。 钱还没到,国已亡了。袁世凯被迫接
盘,来了笔2500万镑的“善后大借款”,折合2亿两白银。那你把历年庚子赔款数加
起来到1911年就是2.18亿。这2.18亿积聚在银行团的库房里,不放出去怎么了得!
而且还有2700万镑的外汇空仓, 不借款,如何收拾?什么叫殖民地?这就叫做殖
民地!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土地主有黄金早买张船票去台湾了杨迪爆料—— (转载)
明朝灭国 其则不远——明朝灭亡对当今中国的启示Re: 揭秘:中国缘何放弃对日战争2.3亿两白银索赔索赔[zz]
由ABC辱华言论想起中西方贸易,感觉中国一直都吃亏啊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4.5亿两银子现在何处?在八国的国库里?
讨论下甲午时期日元的价值清末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吗?
四) “申汇”现在是个陌生的词汇,在1949年以前,如果你参与经济活动股票投机引发的清末金融大恐慌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三)古代银票感觉很好伪造。。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白银和铜钱的关系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民国黄金十年被狙击,货币升值,出口下降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汇丰话题: 白银话题: 结算话题: 上海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