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JobHunting版 - 中国人彼此不抱团儿 华尔街“外籍军团”被印俄霸占?(ZZ)
相关主题
急死了Are you currently on a visa and would need work authorization sponsorship?
也不怪有时候中国人不愿意帮中国人请问OPT加急需要fax的材料。谢谢。
凑个热闹也说CS以后再也不说关于印度人的半句坏话了! (转载)
提供NYC转ruby咨询国内码工 VS 花旗码工,请各位大牛数一数两地 IT 精英不同
关于转职Ruby的活动求个摩根,高盛,花旗 马工职位内推
资本家都不是搞慈善,你创造多少价值给你多少报酬花旗招聘Java程序员
单打独斗的中国人vs.团队合作的印度人 (转载)CITI花旗hiring freeze?
爆几个offer, 求比较。 (转载)brutal面谈经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华尔街话题: 印度人话题: 中国话题: 韩伍话题: 面谈
进入JobHu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a
发帖数: 1703
1
有感于给师兄发简历, 连个信都不回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华尔街电脑、衍生证券化,使大批“物美价廉”的中国留学
生,进入了原先由白人独领风骚的世界----华尔街,从事电脑软件和衍生证券的模型研
发,当年的纽约时报上还曾大幅报道过。渐渐地,擅长电脑、数学的印度人和以俄国人
为主的前苏联人也随后跟进。没几年,中国、印度和前苏联人,在华尔街形成了三大群
体,占华尔街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但有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和前苏联人擅长团体作
战,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单打独斗。
近两、三年,华尔街可谓血雨腥风,哀鸿遍野。几乎每家银行都成了“总裁”----总在
裁员。我直接、间接的朋友中,大约有三十来人丢了工作。这要放在过去,找一份新工
作只需两、三个月,薪水往往还朝上涨。如今裁员滚滚,招人的公司却寥寥无几,僧多
粥少,找一份华尔街的工作简直难如登天。迄今为止,那三十来人中,只有七、八位朋
友有幸又谋到了新的职位,但薪水大幅缩水;另有五位朋友在其他城市找到了工作,搬
离了纽约;还有几个加拿大籍朋友回到了多伦多,还有几个海归(专题)中国;几位年纪
大的索性退休,剩下的几位依然在苦苦地找寻着。
前几天,其中一位朋友给我来电话,谈起找工作的近况。他绝望地说,每一次面谈第一
轮感觉都不错,但第二轮面谈总被刷下来,究其缘由,竟然是因为自己不是印度人,也
不是前苏联人!
他一说我立刻明白。华尔街第一轮面谈,通常都是人事部门或未来的顶头上司先约见,
这些行政主管或者项目经理大部分是白人,只看应聘者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顺眼。而第
二轮面谈,就轮到技术主管、或者部门的技术骨干来考问了。中国人去应聘,白人这一
关轻轻松松就过了,但第二轮如果是印度人或者前苏联人,他们便会“朝死里整”,届
时向经理说声这个人不合适,中国人便自然出局。有一个华尔街软件公司更为离谱,我
朋友去第二次面谈时,见到一个俄国人、一个乌克兰人,他们直截了当对他说,你不会
俄语吧。我们这儿的软件是用俄语写的,你看不懂的。
其他朋友也都碰到类似情况。
印度人不甘心只做普通技术或业务员工,他们的眼睛还会紧紧地盯住管理阶层。在华尔
街,一旦一个印度技术业务高手进入一个部门,就再招聘两、三个助手,也是印度人;
新手一两年后出头,然后再带新人。于是,他们就像搭人梯那样,渐渐地向上升,到后
来,最早进去的那位当上部门经理、甚至更高位置,便掌握了整个部门的用人权。再过
不了多久,他的下级中印度人越来越多,并逐渐把其他族裔的员工排挤出这个行业。所
以我们中国人去找工作去面谈时,只要见到印度人心里就会嘀咕:“肯定没机会了,印
度人不往死里'整'你是绝不会罢手的。”因为,他们一定要留住这个位置来安顿自己的
同胞。
现在,华尔街的每个房间里几乎都看得见印度人,有的公司食堂里居然开始提供印度餐
。难怪街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上半句是:“一个印度人做了头儿,第二年他手下全是
印度人。”而下半句呢,和我们中国人有关,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上文提到华尔街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其下半句和我们中国人有关:“一个中国人当了头
儿,第二年他周围就剩他自己了。”这话虽然不动听,却一点儿都不夸张,讲一个我自
己的跳槽找工故事吧。
多年前,花旗的投行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招人,那时花旗如日中天,
我觉得机会非常不错,立刻申请,不久就得到了面谈的机会。安排我前去面谈的猎头名
叫韩伍,电话里我们只简单的谈了几分钟。猎头们一天起码拨打百八十个电话,又要写
电邮安排双方见面的时间、地点、人名,忙得恨不得连脚都伸上来帮忙。那晚我已经上
床了,韩伍来电话,语气语调极为亲近,他说一看我履历上的名字便知我是中国人,并
告知他是越南人,绘声绘色地向我详细介绍道:“我的头儿一看你的履历,就觉得你是
非常有希望的候选人。你以前的经验符合他们的标准。而且你要去的那个组,头儿也是
中国人,苏博士,技术水平相当高,去年升上去的。你们背景相似,都是从中国来的…
…”
那天,我怀着与韩伍相同的愿望去了花旗,第一轮面谈采用“Panel Interview”的形
式,也就是和几个人同时面谈,共三个组员,一个老美,一个印度人,还有一个中国人
山姆。由于有一个老美在场,那个印度人比较“客气”,这一轮谈下来双方感觉都挺好
,韩伍兴致更高了,立刻又安排了第二次面谈,见组长,也就是那位苏博士。去见苏博
士的前一晚,韩伍又在我临睡前来电话,我好奇地问他是不是还在公司忙,他回答是,
不忙不行啊。我们“同病相怜”互相安慰地聊了半小时,他说:“听苏博士讲,别的猎
头给他送去一个老美,我们觉得你的希望还是最大,你的实力强过那个老美。”我自己
也信心满满,花旗那个位置的业务领域是我熟悉的,而使用的技术更是我的强项。
第二次去花旗早到十五分钟,我在会客室坐等得不耐烦,伸出头去四下张望,见到了前
一次那个叫山姆的组员,他正巧来到门口冲咖啡。看到熟悉的面孔又是同根同种,我自
然地流露出一副热乎劲儿,刚跨出一步想同他套近乎.奇怪,没想到他看到我跟见了鬼
似的,立刻慌里慌张地躲开了,简直莫名其妙!不过,那位苏博士组长倒还好,他浑身
散发著书生气,跟我想像的差不多,我们谈得不错。
那晚我等着韩伍的电话,我估计他会安排第三次面谈,去见花旗的部门经理,可电话没
有如期而至。第二天中午我正吃着午餐,听到电话铃声,我将一口还来不及下咽的饭吐
在盘子里,急忙去接听,是韩伍!他开口便质问道:“我真搞不懂你们中国人,太奇怪
了。明明你最适合那个位置,苏博士却说你不合适,我逼问了他半天,他说顾忌到如果
手下再聘用一位中国人,有抱团儿的嫌疑。我的头儿听了之后气坏了,这算什么理由?
好端端的一单生意弄丢了。”
我很失望,更无力回答他的问题。抱团儿工作是件好事,中国人为什么要自我心虚?我
们中国人如果在外面都不帮自己人,特别在当下艰难时刻不“抱团儿取暖”,那指望谁
来帮你呢?
这次华尔街的大裁员,更使得中国人大量流失,那电脑软件系统和衍生证券模型原先的
三分天下,不久就将成为印度人和俄国人的地盘。
R******9
发帖数: 269
2
up
J****o
发帖数: 54
3
其实还是有愿意帮忙的中国人吧。看人的
v***n
发帖数: 5085
4
真是写实啊
c********t
发帖数: 33
5
up一下
x****g
发帖数: 2052
6
有,我就乐意帮忙,当然我现在也没工作,帮不上,不过还是有些中国人没那么幼稚,
以为躲着同胞就不被烙印算计了

【在 J****o 的大作中提到】
: 其实还是有愿意帮忙的中国人吧。看人的
W**********r
发帖数: 8927
7
阿三里面确实有不少挺好的,比很多老中要强。前一阵面试,老中的Screening都过不
了,老印的过了无数个,唉
r****f
发帖数: 1041
8
老中经常是面子薄,觉得招一堆老中不好看,所以可以避嫌。
其实美国老板根本不在乎,觉得你老中招一堆老中才合理呢。
我们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像阿三学习啊!否则老中的位子要被阿三挤光了。
r****f
发帖数: 1041
9
但是被招的老中一定要懂事啊!不要招进来以后觉得自己就是牛才进来的,不知所以,
殊不知公司里的斗争是长期的,一定要跟自己的老中老板和同事报团才行。
a*****a
发帖数: 163
10
我觉得事情得两头看。在我找工作时,我经历过举手之劳都不愿意帮的师兄;在我工作
后,也见过非常不会来事的师弟/妹(只有需要帮忙时候才联系,帮完忙就消失了),
这让我如何热心。
是不是搂主平时也疏于沟通,你工作的朋友也有一定怨气。当然也不排除遇到了冷漠的
人。
1 (共1页)
进入JobHu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brutal面谈经历关于转职Ruby的活动
[合集] 刚才犯了个大错误,大家都进来骂我吧资本家都不是搞慈善,你创造多少价值给你多少报酬
[求助]应该如何和小公司面谈单打独斗的中国人vs.团队合作的印度人 (转载)
UPS把我办的新护照丢了!哭,我最近要回国和签证面谈爆几个offer, 求比较。 (转载)
急死了Are you currently on a visa and would need work authorization sponsorship?
也不怪有时候中国人不愿意帮中国人请问OPT加急需要fax的材料。谢谢。
凑个热闹也说CS以后再也不说关于印度人的半句坏话了! (转载)
提供NYC转ruby咨询国内码工 VS 花旗码工,请各位大牛数一数两地 IT 精英不同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华尔街话题: 印度人话题: 中国话题: 韩伍话题: 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