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李唐皇室及其氏族与先世考辩 ZT
相关主题
叱利车毂拔(大野初古拔)为什么要说自己姓李?死在柳州
驳斥"李唐源自鲜卑"的谬论-z z欧洲摆明了和美国对着干。这次朝鲜出手,一个屁不放。
唐朝皇室的血统分析朝日的目前核电站情况总图
李唐父系是汉族 陇西李氏西凉李嵩后代国共军队的五大天王五大勇将
李唐先祖起源有两种说法阅览史书,全方位比较在位时的政绩
于頔这个人,西魏北周太师武汉还不上大船吗?
联合国李宝东大骂日本殖民心态强盗洗钱关于棒子国首都的段子
[ZGPT]揭秘成吉思汗遗嘱:咽气前清晰说出作战方略 (转载)拜神仙的都是在行贿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虎话题: 李唐话题: 陇西话题: 李氏话题: 先世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3
发帖数: 8598
1
陇上三“李虎”辨 (2010-08-08 16:43:10)转载▼李子伟的博客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一、唐先祖李虎
说起李虎,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
据史料记载,成纪李氏是李姓族裔的主要源头。《史记》、《汉书》、《晋书》、《新
唐书》、《通志》等古籍在记述李氏的代表人物或考述李氏的源流时,皆言李氏出自陇
西郡的成纪县,所以成纪应当是陇西李氏的主要发源地。
成纪是一个建置史长,知名度颇高的县,置县起始时间不详,大约在汉代,约公元前
165年前后,经历了1400余年。在1400多年的时间里,成纪县治所在虽几经变迁,但基
本在今天的天水地域范围内,其地域北至今平凉地区的静宁县,南到今陇南地区的仇池
。所以说,李虎作为天水历史人物是不存在问题的。
据《新唐书》记载,李虎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五世孙,是成纪李氏的第二十三代。西魏时
,权臣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选拔体力强壮的人当“府兵”,当“府兵”的免去本人
应负担的租、调和徭役,每年农忙种田,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在当时的西魏统治地区
,设有一百个“军府”,分归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管辖,每两个“开府”之上设
一个“大将军”,每两个“大将军”之上设一个“柱国大将军”,李虎与赵贵、李弼、
于谨、独弧信、侯莫陈崇等六人分别统兵,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是挂名的“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是“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此八人便是西魏
的“八柱国”。公元557年,周闵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元廓自称皇帝,建号“周”。“
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唐初还追封李虎为太祖景皇
帝。从新、旧《唐书》的记载来看,李虎于公元557年前已逝世。
二、清水李虎
然而,李虎其人,在陇右历史上不只唐高祖李渊祖父一人而已。清水县博物馆现存“李
虎墓志铭”一方。此碑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出土于清水县的白沙乡鲁家湾。一些
人便以此为据,认为该墓志铭所记述的李虎即为唐高祖李渊祖父。但考诸史料,此李虎
与前李虎风马牛不相及。“李虎墓志铭”曰:“公讳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也。……公
即魏陇西行台爵之孙,周陇东太守宝之世子也。……起家征授仪同三司,兼除秦州本郡
太守。……寻迁授开府并封慎政县开国公,上州诸军事上州刺史。……公春秋七十有二
,以建德六年十月八日奄薨于京第,以大业二年岁次丙寅正月十八癸酉葬于秦州清水县
内莎乡鲁家里之原。”
墓志铭所记李虎情形与前李虎的行状有明显出入:一是前李虎字文彬,与名取反义,而
此李虎字威猛,与名取同义;二是前李虎是魏金门镇将李熙的孙子,李天赐的次子,而
此李虎则是北魏陇西行台李爵的孙子,北周陇东太守李宝的世子;三是前李虎官居“八
柱国”之一,封唐国公,谥曰襄,后追封太祖景皇帝,而此李虎仅授开府并封慎政县开
国公,上州诸军事上州刺史,官爵低于前李虎二等以上;四是前李虎于公元557年前,
即周闵帝宇文觉建周之前已逝,而此李虎则是建德六年,即公元577年逝世,两者相差
20年以上。
考察《史记》、《晋书》、《北史》、《新唐书》关于从李广至李世民的直系世系,凉
武昭王李暠是李广十六世孙,属成纪李氏第十八代。李暠有子十人,其第二子曰李歆,
“歆为祖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
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这个李虎就是唐高祖李
渊的祖父,是李暠的五世孙,是成纪李氏的第二十三代。而清水李虎墓志铭上之李虎是
魏陇西行台李爵之孙,周陇东太守李宝长子。碑文中只言为“秦将军(李信)之后”,
并未提及其祖凉武昭王李暠。《魏书》第三十九卷云:“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陇
西狄道人,私署骁骑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伯父歆为沮渠蒙逊所灭,
宝徙于姑臧。岁余,随舅唐契北奔伊吾,臣于蠕蠕。……有六子:承、茂、辅、佐、公
业、冲。”李宝 是李暠之孙,《魏书》中有传,这是没问题的。然李宝 之父按《魏书
》中所记,应该是李翻,李翻在李暠的十子中排行第六,是李歆之弟,这个线索是清楚
的。那么,清水“李虎墓志铭”所记李宝之父李爵又从何而来?而且,李宝六子中并无
李虎之名,世子是李承而非李虎,且李宝并未任陇东太守,而是北魏并州刺史,河州牧
,镇北大将军,敦煌公。那么,这个李虎又是什么人?查遍资料,不得其由。
我推测,李爵可能是李翻之误。如果李爵即李翻,那么清水“李虎墓志铭”中之李虎应
该是李暠的孙子,是成纪李氏的第二十一代,比李渊之祖父李虎要高出二辈。但未出“
五服”,都是李暠的直系后裔。然李宝六子中并无李虎其人,所以,也有可能是另一支
李氏。由于成纪李氏从唐代开始的显赫,从而依附于成纪李氏世系的情况颇多。因李渊
登上九五之尊,使成纪李氏郡望身份倍增,李唐王朝统治中国289年,宗室分支“定著
三十九房”,非宗室 的,其宗室后裔“定著四房”。可见,当时非常著名的分支就有
四十多支。因之,天下李氏,无论居处何方,都把陇西李氏奉为望族,并引以为荣。正
如李白所说:“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总之,清水“李虎墓志铭”所记之李虎与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显然不是一个人。清水
“李虎墓志铭”中之李虎究竟是什么人,尚待进一步考证。或许有人要问,两李虎都是
李暠直系后裔,且未出“五服”,缘何皆取名“虎”,这不忌讳吗?这其实不成问题。
南北朝以来,社会动乱,军阀割据,战争频仍,李氏后人虽然皆同柯同叶,然东西流徙
,南北迁走,各事其主,不通声气,各取其名本是自然的事。而且李姓血统中本来就有
一半胡人的血统,不像纯粹的汉人那样拘于礼法,这是众所周知的。稍微留意一下李唐
王朝的开放姿态,便会相信这个事实。
三、李特的祖父李虎
有趣的是,陇右历史上除了前边所说的两个李虎外,尚有第三个李虎。这个李虎也非等
闲之辈,他便是晋末秦雍流民首领李特的祖父李虎。
据《华阳国志》卷九载:“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民。种党劲
勇,俗好鬼巫。……魏武定汉中,祖父虎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移于略阳
,北土复号曰‘巴人’”。东汉末年,李特族人自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迁徙略阳郡
(今秦安陇城)定居。李特早年在州郡做官,沉勇大度,雄武善射。元康八年(298年
),秦、雍大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汉、氐、羌各族百姓流亡汉中乞食,李特随行。接
着又随流民流亡蜀中,不久便被流民推举为首领。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绵竹设
营收容秦雍流民,被官府威逼,于是发动起义,攻占广汉郡,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晋朝
军队。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建初。太安二
年围攻成都,兵败被杀。其子李雄继承遗志,于永兴元年(304年)攻占成都,次年称
帝,正式建立成汉割据政权。《华阳国志》卷九云:“永兴元年冬十月,杨褒、杨桂共
劝雄称王,雄遂称成都王。追尊曾祖虎曰巴郡公……”巴郡公李虎的行状是比较清晰的
,可惜后人对其不甚了了。
从民俗学的角度讲,我们的先民在图腾崇拜中所奉祀的男根象征物,就动物而言,一是
卵生的动物,如鸟、龟、蜥蜴、蛇等;二是用以表现男根威猛内涵的动物,如虎、野牛
、熊(今人俗语中犹将精液称为“熊”)等;三是可以用来表现男根交媾功能的动物,
如鼠子等一些钻洞穴居的动物。中国人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也不论出于什么心理,对
虎的崇拜普遍而又持久。老虎是百兽之王,威猛雄强,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在人名中,
冠以“虎”字的不可胜数。人们把能征善战的勇将称为“虎将”,把勇健的男孩称为“
虎子”,把护卫勇士称为“虎士”、“虎贲”,把威武的举动称为“虎步”,把勇武的
大臣称为“虎臣”,把勇猛的骑兵称为“虎骑”,把武科进士及第称为“虎榜”。凡此
种种,都说明了人们对虎崇拜的特殊心理。而陇上三李虎也确实称得上是响当当的雄风
如虎的人物,就其后代而言,也的确验证了“老虎不下狼儿子”的俗语。
d*******3
发帖数: 8598
2
从《李虎墓志》看李唐皇室及其氏族与先世事迹
2009-10-09 11:10:08| 分类: 李氏文化 转载:但愿一生平安
从《李虎墓志》看李唐皇室及其氏族与先世事迹
李唐皇室曾对其氏族和先世事迹进行过杜撰。对此,过去有些学者曾进行过
一些研究。本文拟从《李虎墓志》入手,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地探讨。
一 《李虎墓志》与两《唐书》相关内容的差异
《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李府君》(虎)之墓志
铭》(以下简称)《李虎墓志》拓本出自甘肃省清水县之李虎墓。拓本长、宽均38厘米
,志文共23行,满行23字,除去空格共有字475个。兹据拓本录全文如下(标点为录者
所如):
公讳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也。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矣。厥生树下,
而因李姓焉。徙自陇西,遂称□(大)族。固知长河,带地津泽,于是流派高枝,拂汉
垂阴,以之布叶。公即魏陇西行台爵之孙、周陇东太守宝之世之也。公乃童年挺秀,风
警异伦。弱冠英声,绰有不群之誉。为生敬让,仁恕表于家邦;立行弘慈,令闻彰于朝
野。起家征授仪同三司,兼除秦州清水本郡太守。公实涉猎经史,未骨淳儒;奇略异端
,不独专武。既其跨蹑行阵,按剑盱衡,乘机振檄,规谟抵掌。寻迁授开府,并封情政
县开国公、上州诸军事、上州刺史。此地营樔崄岨(险阻),蛮左杂居,汉蜀交川(汇
),民情麁(粗)犷。公乃德行竝(并)设,风教始行,威义俱申,大扬流俗。尔乃方
应甲毗讚(赞),翼亮王猷。岂谓兰桂早凋,琼枝先折。公春秋七十有二,以建德六年
十月八日奄薨于京第。以大业二年岁次丙寅正月朔十八日癸酉,葬于秦州清水县内莎乡
(空二格)里之原。昔武侯亡蜀,仲达忧惧遗风;管氏襄齐,小伯(白)请其付国。鸣
呼哀哉,将恐山颓谷徙,海变桑田,刊此玄铭。其辞云尔:汪波万顷,洪基千刃(仞)
。帝子之苗,公侯之胤。琼枝玉叶,桂薨兰藂。家传芬馥,世播芳风。乃祖乃父,蝉联
弈叶。唯子唯孙,轩车相接。匡家佐国,剑佩连辉,褰帷作牧,震鹭于飞。五福不征,
三灵仙逝。俄然风烛,奄从人世,神魂渺邈,有去无归。百年长往,千载何追。
李虎历仕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身居显位。又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祖
父门第高贵。但考诸《魏书》、《周书》以及《北史》等正史著作均未为李虎立传、其
事迹仅散见于上述诸书的有关纪、传之中。另外,新旧《唐书·高祖本纪》中亦有简要
叙述,但都存在许多疏误。故该墓志的发掘与问世,不仅可补正史之阙失,亦可纠正正
史之错谬,并为研究李唐皇室的家世等问题提供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考诸新旧《唐书·高祖本纪》、《唐会要》等书,对李唐皇室之籍贯与家世的
叙述与本墓志多有歧异。今瘵新纪所载李渊籍贯、家世及其祖李虎事迹摘抄于后: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暠
,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暠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
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锡,为幢主,天锡生
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
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己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昞,袭封
唐公,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
旧纪所记李渊家世与李虎事迹,大致与新纪相近,只是将李渊籍贯写成“陇西
狄道人”。
d*******3
发帖数: 8598
3
二 关于李唐氏族与世系
对现存有关史书文献根据李唐皇室自撰谱牒所载李唐的氏族与世系提出大胆质
疑,大致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期。刘盼遂和王桐龄二先生经过一再考证,认
为李氏出自鲜卑拓跋族[1]。
唐史泰斗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学术专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
升降》中对李唐氏族及世系作了专题研究。继而陈先生又接连发表了《李唐氏族的推测
》[2]、《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3]和《三论李唐氏族问题》[4]、《李唐武周先世或
迹杂考》[5]等4篇学术论文,对此又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这些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中,
陈先生一直抱着“有误必改,无证不从”[6]和“不敢固执,亦不敢轻改,惟偏蔽之务
去,真理之是从”[7]的严谨态度,经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钩稽梳理和对金石文字(此
指载《畿辅通志》174《古迹略》中的《唐光业寺碑》等)的旁资考证,得出结论说:
“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
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
之事迹,但其大部分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
”[8]。他又在另一篇论文中对上述结论作了进一步发挥,说道:“李唐先世本为汉族
,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
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于北朝太平真君、南朝元嘉之世,曾参与弘农之战
,其后并无移镇及家于武川之事。适李虎入关,东西分立之局既定,始改赵郡之姓望而
为陇西,因李抗父子事迹与其先世类似之故,遂由改讬陇西更进一步,而伪称西凉嫡裔
。又因宇文氏之故,复诡言家于武川,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之,李唐氏族若
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9]
陈先生经过反复考证,不但有力地驳斥了刘、王二先生的李唐先世胡族说这一
观点,而且还把李唐先世定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或“假冒牌”。至于现在有关史籍
文献所载李唐先世为“陇西成纪人”或“陇西狄道人”,以及李渊高祖李重耳时“留家
”武川云云,都是在李渊祖父李虎随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为了适应西魏执政者宇文泰
所实行的“关中本位政策”的需要,于是便在“别撰谱牒”之时,便将自己的“山东郡
望”改易为“关陇郡望”,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而且这些“改易”和“附会
”都“当在西魏恭帝元年(554)复魏孝文所改鲜卑人之胡姓及赐诸汉将有功者以胡姓
之前”[10]。
笔者认为,陈先生上述结论由于考证精密,论据翔实,思路清晰,且态度严谨,为学执
著,不但表现了一个治史者深厚扎实的为学功底,而且更体现了一个学界泰斗高深远邃
的创新精神。上述论著让人读后如饮甘醇,身心受到极大震撼,不能不为之倾倒而首肯
折服。而《李虎墓志》记载其氏族“徙自陇西,遂称□(大)族”,更加证明了陈先生
的上述推论,精确无误。因为此碑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5)李虎葬于秦州清水县内
莎乡之时,早于李唐建国称帝十多年以前。说明李唐的氏族郡望早在西魏恭帝元年(
554)之前即己改定,后来李唐皇室所撰“谱牒”中之“陇西成纪”或“陇西狄道”,
当自有所本。
d*******3
发帖数: 8598
4
关于李唐的世系当以《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所载最为评备。其表云:“(
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重
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
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
懿祖光皇帝,讳天锡,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
马、长安县伯,其后元闻;次曰太祖(虎);次乞豆。”
综合其他史书所载李唐先世,可列表于下: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
锡—李虎—李昞。对于上述根据李唐自撰世系所载唐宗室世系,陈寅恪先生亦曾条列七
事,进行质疑驳证,其第一事即为“其氏为李”。但陈氏并未列举唐宗室李姓之渊源。
查林宝所撰《元和姓篡》卷一“李”姓条下有云:“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
大业,大业生女莘,女莘生咎繇,为尧理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徵得罪于纣,
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
伯阳,居苦县赖乡曲仁里。曾孙昙,生二子:崇、玑。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
,“崇五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李广。广以后生唐高祖李渊。”又据《李
虎墓志》云:“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矣。厥生树下,而因李姓焉。”以上有关唐
室李姓渊源之说,异同并存,不知孰是,录此仅补陈氏之阙。
其余六事如“父(指李重耳)为宋汝南守”,“后魏克豫州。父以地归之”;
“父为后魏恒农太守”;“父为宋将薛安都所陷”;“父为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子(指李熙)为后魏金门镇将”等。陈氏经逐条考证,最后以《宋书》、《魏书》
等有关纪传所载为据,认定《册府》等书所载李唐先世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实,“皆与
李初古拔父子事实适合”。因此,“故疑李刃具为李初古拔之后裔,或不至甚穿凿武断
也。”[11]进而又说:“李唐先世疑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知此,而后李唐
一代三百年,其政治社会制度风气变迁兴革所以然之故,始可得而推论。”[12]
对于陈寅恪先生针对李唐自撰世系所持质疑驳证之求实精神,笔者深感钦佩,
但对先生所做推论不敢苟同。因为据《李虎墓志》所云:“公即魏陇西行台爵之孙、周
陇东太守宝之世子也。”,说明李虎祖父为北魏陇西行台李爵,其父为北周陇东太守李
宝。查《魏书》卷三九《李宝传》所载李宝生平大致如下:“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
,陇西狄道人。私署凉王暠之孙也。父翻,字士举,小字武强,私署骁骑将军,祁连、
酒泉、晋昌三郡太守。宝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接。伯父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宝徙于姑
臧。岁余,随舅唐契北奔伊吾,臣于蠕蠕。其遗民归附者稍至二千……(北魏世祖时李
)宝自伊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业。(中略)(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444),因入朝,遂留京师,拜外都大官。(中略)高宗初,代司马文思镇怀荒,改
授镇北将军。(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薨,年五十三。诏赐命服一袭,赠以本官
,谥曰宣。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该书又云:李宝长子李承生有三子
,第三子李虔又生二子:暖、昞。李昞生平如下:“暖北昞,字仁曜。起家高阳王雍常
侍,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孝庄初,与兄暖同时遇害,年三十八。”
今依《魏书·李宝传》及唐室自撰之世系,综合推计,列表如下:
—歆—重耳—熙—天锡—虎—昞
李暠—
—翻—宝—承—虔—昞
依《李虎墓志》及唐室自撰之世系,综合推计,又可列表如下:
—歆—重耳—熙—天锡—虎—昞
李暠—
—爵—宝—虎—昞—渊—世民
由此可知,《李虎墓志》所载李虎祖父“魏陇西行台(李)爵”,当为《魏书
·李宝传》所载李宝之父“(李)翻”,“爵”当为“翻”之讳字。
但对照上列二表和墓志及诸书所载内容,使人疑窦丛生,颇多歧异牴牾。如按
《墓志》所载,李虎真为李宝之子,那么《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卒于北魏文成帝太
安五年(459),年五十三。而《墓志》记载李虎卒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享年
七十有二。以此推算,李虎当生于北魏孝武帝正始三年(506)。而此时李宝己卒48年
有余,二人何以能够成为父子?此其一。又如按《魏书·李宝传》所载,李宝曾孙有叫
李昞者,且与唐室撰谱牒中的李虎同辈,何以李虎之子又能与其从父同取一名呢?复如
按《新唐书·高俭传》载:“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魏
书·李宝传》和《李冲传》等均有相同记载。那么,后来李唐在自撰谱牒中何以不把李
宝、李冲父子作为嫡系,而偏要把“丰沛旧门”的李重耳、李熙父子作为先世呢?最后
,还有陈寅恪先生考订之“李初古拔和李买得父子,究竟与李重耳、李熙父子以及与李
翻、李宝父子是何关系,究竟谁是李唐皇室的真正先世?李唐皇室有自撰谱牒时究竟都
作过哪些篡改和附会,原因何在?
凡此种种,笔者由于受到资料和水平所限,对上述疑窦和歧异不能作出深入考
订,仅能录此待考,以请博洽君子予以教诲。但有以下几点似可作出定论:
首先,经过陈寅恪先生的精心考证和《李虎墓志》的发现并公诸于此,惟一可
以肯定的是现存史书所载李唐氏族和世系肯定有误,而此误来源于李唐皇室在其自撰谱
牒时的篡改和附会。对此,我们治唐史者应以陈寅恪守先生的治学粗神为楷模,对其进
行逐一考订,剥去其蒙在李唐氏族和先世上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其次,《李虎墓志》修撰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李虎下葬之时,此距李唐
建国十三年之前,所载李唐氏族与先世较李唐自撰谱牒更为可信,因为未经后人篡改附
会,故对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d*******3
发帖数: 8598
5
三 关于李虎生平事迹
查《魏书》、《周书》、《北史》等正史诸书均未为李虎立传,其生平事迹仅
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上《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
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其中《册府》一书所载最详,现摘抄如下:
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骑射。轻财重义,
雅尚名节,深为太保;贺拔岳所重。元颢之入洛也,从岳击平之,以功封晋寿县开国子
,食邑三百户,拜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复与岳破万俟丑奴,留镇陇西,累迁东雍州刺
史,寻转卫将军。贺拔岳既镇陇右,以太祖为左相大都督,委以内外军事。岳寻为侯莫
、陈悦所害,太祖哭之甚恸,阴怀复仇之志。时岳兄胜在荆州,太祖星夜赴告,劝胜入
关,收岳之众。胜不能从。俄武帝将收关右,见太祖甚喜,拜为卫将军,赐以金帛,镇
关中,同与周文帝平侯莫、陈悦。遇高欢入洛,太祖帅师迎魏武帝于潼关,以功拜骁骑
将军,加仪同三司。遇灵州刺史曹泥拥兵作乱,太祖率兵击之。时有破野头贼屯聚塞下
,太祖遣使谕之,皆来降服。遂征其众,并力泥,四旬而克,灵州平。会阿至罗部落别
道断其归路,太祖亲率骁锐袭击,大破之,悉虏其众。进封长安县侯,食邑五百户。太
祖不受,让于兄子康生,周文帝许之。后从周文帝破高欢于沙苑,斩级居多。有贼帅梁
企定据河州作乱,太祖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为陇右行台,总兵以击之。部将乌军长命潜
与企定相连,阴图不轨,太祖斩之,以会三军。贼闻而大惧,不敢战,遁走河北。太祖
将济师于河,企定率众降,获男女数万口,以实三辅。进位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南
歧州兵杨盆生、马僧等聚众反,与梁汉中相影响。太祖以还师便道击之,军大散,遣人
谕以祸福。盆生遣使伪降,太祖察知其怀诈,因令军曰:“贼既降,可休士放马,以俟
还期。”遣其使返。盆生大喜,遂不为备,放兵于外,营求粮食。太祖因而趋之。天将
晓,围城己合,外兵不得还,城中大扰。因令壮士排闼而入,无敢动者。军令严肃,秋
毫不犯。于是安辑其众,留别人镇守,俘盆生以归。周文帝嘉叹之,遣使劳问。寻授岐
州刺史。遇莫折后炽寇秦州,太祖又讨之。军临贼境,后炽惧而降归,收其精卒数千人
。会丁母忧,哀毁过礼。及葬,特给辒辌车。太祖庐于墓侧,负土成坟。优诏起令视事
。尝与周文帝阅武于北山下,时有人为豹所噬,无敢救者。太祖不暇持杖,趋往捉豹,
杀之,周文帝大悦,曰:“公之名虎,信不虚也。”后徙封赵郡公,历谓、秦二州刺史
。复击判胡,平之。徙封陇西公,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少师。周受
魏禅,录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国公。
d*******3
发帖数: 8598
6
上引多达千字以上的李虎传记,对李虎生平事迹的记载可谓细致完备,当抄录自李唐皇
室所撰谱牒。但仔细阅读全文,却会发现大有异趣。
首先,该段文字从记载李虎从贺拔兵讨平元颢入洛之役及击破万俟丑奴于关西
开始,经历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李虎赶赴荆州,劝岳兄胜入关不果,返回阌乡时为
高欢部将所获,又被魏孝武帝派往关右,又奉迎孝武帝于潼关,又讨平灵州刺史曹泥判
乱,又从宇文泰破高欢于沙苑,又平定何州梁企定叛乱,又收降南岐州叛兵杨盆生、马
僧、梁汉中等,收降莫折后炽,与宇文泰阅武北山,捉豹救人等等事迹,均失所系年月
时日,这无论与谱牒、国史、实录诸书体例都是绝对不相符合的。
其次,翻检《魏书》和《周书》有关纪传,与上述所载李虎事迹相互对照,不
难发现颇多歧异,甚至大多为子虚乌有。例如,查《魏书》卷十《孝庄纪》载,北海王
元详之子元颢率叛军“入洛”,北魏孝庄帝被迫北“幸河内”事,在孝庄帝永安二年(
529)五月丙子(二十五日),至本年七月戊辰(十八日),被都督尔朱兆和贺拔胜(
贺拔岳之兄)邀击,“元颢败走”。而《册府》却说:“元颢之入洛也,从岳击平之”
云云,显系杜撰。又如《周书》卷一《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74)“十
一月,(周文帝宇文泰)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虎引河灌之。明年
,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同书卷七六《于贵传》亦云:“同曹泥据灵州拒守,以贵
为大都督,与李弼等率众讨之。”说明李虎虽参加过平定灵州曹泥的阻兵叛乱,但决非
主帅。而《册府》却将讨平曹泥之功全都记在李虎名下,实属凭空附会,不可相信。其
余诸事亦大多在诸史中无载,说明都属李唐自撰谱牒之杜撰伪造。
复次,关于上引《册府》所载李虎生前曾任柱国大将军,徙封赵郡公、陇西公
以及死后追赠唐国公等事,在其他史书中亦有记载,除上引《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外,还见于新旧《唐书》有关纪传等。如《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有云:“皇祖
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
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新唐书》
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术国大将军,唐国襄公。
”为此,陈寅恪先生曾根据《周书》卷五《武帝纪》和《通鉴》卷一六九《陈纪》等书
所载,认定“李虎之追封唐国公实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上距周初受魏禅之
时,己八年矣。故拙著前文所推论者,皆应依此改计。”[13]按:《李虎墓志》载李虎
“公春秋七十有二,以(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十月八日奄薨于京第”。据此,周
武帝保定四年(564)九月丁巳在大封功臣之时,李虎年仅五十八岁,壮年健在,何以
有“追封”之悦?其子李昞又何以能够袭封唐公!
另外,李虎生前既然“功参佐命,名居第一”,又有“八柱国家”之显赫地位
,何以《李虎墓志》对此竟无一字记录,仅书“开府”、“慎政县开国公、上州诸军事
,上州刺史”等一般官职和封爵?
最后,《李虎墓志》载李虎“字威猛”,而《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
》中又云李虎“字文彬”。而其余唐书又对李虎之字,一概不提,似有讳情,又使人大
惑不解。
部之,笔者认为《李虎墓志》撰写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5
李虎死后下葬之时,李渊正在“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或“殿内少监”任上,
李世民还在孩提之时,无暇自撰谱牒,此墓志所书李虎事迹及其氏族、先世等事,当更
为可信。由上文考述可知,现存文献资料所载李唐氏族、先世以及李虎事迹,大多己经
参加撰修李唐谱牒的史官附会篡改,治史者决不可轻易信从。
d*******3
发帖数: 8598
7
注释:
[1]参看刘盼遂《李唐为蕃姓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李唐为蕃姓
续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1期;《李唐为蕃姓三考》,载《燕京学报》第
15期。王桐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2期。
[2]原载1931年8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叁本第壹分。
[3]原载1933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叁本第肆分。
[4]原载1935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伍本第贰分。
[5]原载1936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陆本第肆分。
[6]《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12。
[7]《三论李唐氏族问题》,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46。
[8]《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页8。
[9]《李唐氏族的推测后记》,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44。
[10]《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页12。
[11]《李唐氏族之推测》,页327。
[12]《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31。
[13]《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15~
316
唐朝皇帝是不是鲜卑人存在争议,有鲜卑血统是肯定的:
1,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原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的镇将,这一带的风气是胡化的,李
虎的祖先李初古拔显然是一个胡化的名字,不管李虎的血统如何,这时他个人在文化习俗
上已经部分的鲜卑化了(如同高欢).
2,李虎在西魏时被赐姓大野,变成了大野虎,北周一朝,其家族一直使用大野这个官
方姓氏,直到隋朝建立.这时李虎家族的身份已经完全鲜卑化了.成为鲜卑贵族.位列八柱
国家之一.
3,李虎家族与其它鲜卑贵族的通婚,使得后代的血缘关系上更接近鲜卑人,李虎之子
与独孤信之女通婚,生出了李渊(大野渊),李渊又与宇文泰的外孙女(宇文泰之女与鲜卑
窦氏通婚所生)通婚,生下了李世民,因此,从血缘上说,李世民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血
源是来自鲜卑.
4,由于李虎的母亲身份不祥,无法推断出李虎的血缘,但从史书上记载的李虎的行为
看,他是以一个纯粹的军事将领身份出现的,史书上记载他尤善射,已经符合少数民族善
骑射的特点,不过,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我仍把他认做鲜卑化的汉人.
5,既然李氏家族在文化上已经鲜卑化的厉害,再加上后代鲜卑血缘越来越重,那么李
家所建立的王朝应该说到唐太宗李世民死为止是一个鲜卑王朝,而从唐太宗李世民死以
后由于整个上层社会汉化的加深则转变为一个真正的汉人王朝.安史之乱后,胡风更加受
到打压,汉风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但是,民族融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仅有胡人汉化的主流现象,也还有
汉人胡化再汉化的特殊情形。通过偶这几年对姓氏学研究,对这一点体会十分深刻。例
如刘姓中就有光武帝裔孙刘进伯没于大漠,先加入匈奴改为独孤部,后成为鲜卑贵族独
孤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姓后再复姓刘氏;汉朝的著名外戚窦氏家族,也在东汉末因避
祸逃入北方鲜卑族,为迄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姓后再复姓窦氏;鲜卑族中还有与
拓拔、慕容、宇文齐名的段部,即是汉族公叔段的后裔。而且,鲜卑人早就集体加入了
汉族,类似于春秋时的秦人。
所以李渊和李世民应该算是有鲜卑血统的汉人。
李唐家族鲜卑考
“第三,关于李唐家族的血缘,前人也有些研究。陈寅恪曾发表两篇论文,认为唐朝皇
室基本出于汉族。日本学者金井之忠发表《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一文反驳。陈寅恪又
写了《三论李唐氏族问题》来答覆。陈说:李唐祖先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其子李天赐
及妻贾氏亦皆汉族,其子李虎自系汉族,虎妻梁氏固为汉姓,但发现有一例为胡人,乃
只好作为可疑了案。陈寅恪是依传统,以男性血缘为主,所以终于认定李唐为汉族。
依照我从男女平等的看法,张姓本多杂胡姓,李唐皇室早已是混血种。李虎之子李昞本
身已可疑,其妻独孤氏(即匈奴屠各氏,后改刘氏)当是胡族,他们的儿子李渊(高祖
)必是汉胡混种,胡血可能在一半以上。李渊的妻子窦氏(太宗之母)乃纥豆陵毅之女
,更是鲜卑族胡人,所以唐太宗的胡血,至少有四分之三。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高宗
的母亲),是拔拔氏(史亦称拓拔氏,也就是拓跋氏),高宗身上汉血的成分已很少很
少了。”
——节选自 周策纵:原族——《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序
李风华: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先世血统不容置疑!
自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1年发表《李唐氏族之推测》以来,对唐宗室的宗源来历争议
颇多,可谓扑朔迷离。
关于李唐氏族问题,陈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写了三篇文章与朱希祖、金井之
忠氏反复讨论辩难,尔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全面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
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
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
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其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
两点,难得通解。
其意见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
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
自同上书,299页。)。
“前篇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
于武川之事,然则李唐之自称来自武川者,或是覩贺拔岳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诡托
于关西霸主乡邑之旧耶?以李唐世系改易伪托之多端,则此来自武川一事非史实,亦不
足为异矣。”(《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
301页。)
所论似有几点可以商榷。认定李唐为赵郡李的依据,主要是《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
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县尉是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品官,他的撰文中“
维王桑梓”一句,是否能作为“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7页。)的证据,似尚不宜遽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建初、启运二陵,虽是李唐开国时设定,起先偶有祭祀,以后李唐皇室诸帝并不怎么
把此二陵当一回事,唐玄宗时也只有杨晋这样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来一下;且建初陵的
主人李熙,即李渊的高祖,李世民的五世祖,是死在武川,“终于位”上的(《册府元
龟》卷1《帝王部•帝系门》,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13页。),并不死在昭
庆。
推测应是在六镇起兵失败后,李虎也被安置往冀、定、瀛州时,将父、祖迁葬附近的赵
州昭庆,或仅是设衣冠冢以祭祀,因此二陵所在之地,并不能肯定便是世居的桑梓之地
。此其一。
接着的问题是陈寅恪也有疑问的:“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
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
编》,297页。)
其回答,一是:李唐先世并非赵郡李氏大户,而是“破落户”或“假冒牌”;二是:“
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
,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
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
,300-301页。)
这两点固不失为一种解释,然而却无法解释唐太宗为何一贯敌视山东士人,为何“太宗
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975年,2703页。)?为何要敕撰“专为摧抑中原甲姓之工具”的《氏族志》?为何要
讲“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旧唐书•高士廉传》,中华书局
标点本,1975年,2443页。)这样很生分的话?而且用定为“禁婚家”的办法,惩治包
括晋赵郡李楷在内的最高门七姓十家。如果李唐果真出自赵郡李氏,唐太宗敌视山东人
的情绪和下诏限制打击“禁婚家”,岂非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李唐出自赵郡说不可解之
重点。此其二。
上述两点得不到完满解释,李唐出自赵郡说恐卒难成立。
李唐只能出自武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李初古拔与李唐即或有渊源关系,但至少从
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
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
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李虎在西魏时能踞八柱国之高位,为子孙占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最高门的显赫位置,
奠下日后争夺帝位的资本,和他来自武川,在关陇集团中有身价最尊贵的武川系军人背
景有关。与李渊境况十分相像的杨坚,也是仗其父亲杨忠有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身份才发
迹的。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史有明文。《周书•杨忠传》并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
(563年)杨忠由北道攻北齐晋阳时,“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的记载。
清清楚楚,居家和祖茔都在武川。李唐先世在武川的境况与杨隋相似,是很自然的。愚
以为,关于“李氏武川镇人”,即“李唐先世疑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一事,陈
先生三论的第一篇《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本来是那样清楚地说对了的,可参见《金
明馆丛稿二编》第287、291页之原文。但在尔后的后记和论李唐氏族的后两篇论文中,
或许是失之深刻,反而改错了。
d*******3
发帖数: 8598
8
还有一个迷惑李唐宗室来历的是中记载的法琳与唐太宗的争辨一事,其始末如下: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
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
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踰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
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
法师对曰。琳闻师经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
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
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
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
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橐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符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
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
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
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
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
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
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干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
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
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
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
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
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
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
而不阵。 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
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
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
。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
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
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
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
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
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
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自后辩对。传有二百余
条。询访莫知。阙而不录。至二十日又降。
敕云。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
。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法师既羁缧绁复迫刑期。冰炭交怀控告无所。至第六
日夜。盘桓怅快徙倚沈吟。步朗月以惘然。慨浮生之如寄。不觉潜涕。因言志云。草命
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所嗟明夜月。难与古人同。法师因挥涕昌言。仰天而叹曰。昔邹
衍拘齐狱。燕丹质秦邦。尚感夏景零霜乌头变白。岂可独于琳也。偏无征应者哉。言讫
俄有神人身长丈余。素服衣冠踰垣戾止。而谓法师曰。既能亡形殉道。再纽颓网。冥卫
寔繁。幸无劳虑。语讫而失。法师因乃恭虔五体默念三尊。遂得思逸胸怀释然无惧。至
七日旦。
敕遣刘德威等问法师曰。今赦期已满当届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对曰。自隋季
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与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政化。遏绝王
路固执一隅。我皇兴吊伐之心。统天立极。赦戮刑于都巿。斯即观音。拯横死于帝庭宁
殊势至。论功比德。上圣道齐。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威等重问法师曰。前奉。
敕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陛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海内。
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
符。所以唯念陛下。但琳所著辩正。爰与书史符同。一句参差甘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威等录状奏。
帝。帝悦。因召法师而问曰。朕比览师文。佥隳老教。发言佛理。感叹良哉。而释劣道
优。朕今未晓。佛大道小。非不昧斯。宜悉尔心较言优劣。伫闻嘉唱沃朕烦怀。法师面
奏曰。伏承。……
其实,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
然此碑到底能说明什么?
《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原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魏庄乡王尹村北光业
寺遗址内。现已移入隆尧县文物保管所碑刻馆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碑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宣义郎象城县尉杨晋撰文。无书丹者
姓名。碑通高5.5米(现失座残高4.63米),宽 1.40米,厚0.42米。碑为青石质。原为
龟趺,现已失。碑额呈半圆形,四龙盘顶,龙头下垂两侧外方,龙分雌雄,雌龙双角凤
目,雄龙独角圆目。碑身上部中央行书“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3行,行4字,
凡12字。碑文行书间有草书40行,行80字,书法潇洒秀丽,风格在苏灵芝、李邕之间。
碑阴、碑额佛龛未完成,碑身刻文39行。右侧及两削角共12行;左侧及两削角共13行。
此碑为唐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
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
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了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
二年(724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了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
大唐帝陵,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南6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系唐高祖李渊第四
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和启运陵的合茔。
光业寺,在唐陵正东偏南500米处,当时的光业寺金碧辉煌,一派皇家威严气象。随着
唐王朝的兴衰,光业寺也几经兴废,现在寺已荡然无存,唯有此碑尚存。所以光业寺碑
是研究唐代历史和唐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关于此碑,《京畿金石考》录有碑文,《畿辅通志》和《隆平县志》也有摘录。历代传
拓者也甚多。据传清代光绪年间,当地官员曾将此碑朱砂拓片作为寿礼贡献给慈禧太后。
光业寺碑是大唐陵附属建筑光业寺之遗物。刻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文化大革命
时期被农民赵孟村将石碑砸成数块运回村内,垒在学校墙下。1980年,隆尧县文物保管
所将残碑12块(现在仍缺少一块,不能复原)运回文物保管所(县文体局)保存。该碑
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
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
),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
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
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
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
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近年来,
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
再者,李熙、李天锡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
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d*******3
发帖数: 8598
9
其一,以上实物仅能说明李渊的高祖与曾祖因种种原因葬在隆尧,那么李熙之上的先茔
何在?如果在赵郡,那么应一并建七代陵庙才对.所以仅凭两陵不足以令人信服.况此二陵
在唐至今,千余年学人尽知,并非出土之新证,但无人提出李唐出赵郡之说。
再者: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
源出赵郡的铁证。仅此“桑梓”二字就为铁证乎?碑文多有文学性修饰,不能等同于史
料,只能相互参照。如唐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中有李晟在祭祖之时“惨凄改容,欷
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李晟的父亲李钦本在长安
后因宫廷之变而谪贬陇西又葬于临洮,李晟在临潭成长,那么不能据李钦葬地和李晟曾
经生活的地方来推测其为临洮人,尽管先庙碑记里也视临洮为故乡。但在《新唐书宰相
世系》中李晟还是定为陇西徙京兆房,因为其先祖李重耳早就迁关内了,传至其曾祖李
嵩又迁至长安京兆。二者同理。李渊不能因高祖与曾祖葬在隆尧就成为是那里人氏的铁
证。论据不充分。
其二,陈先生提出李唐先世是否有李重耳其人.在据史书上只有恒农太守李初古拔曾为薛
安都所俘,其子李买得战死这一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李重耳此人可疑,“ 李熙父子俱葬于
广阿,计其生时亦约当南朝宋齐之世,故以地域邻接及时代先后二者之关系综合推论,
颇疑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柏仁一支之子孙,或者虽不舆赵郡李氏之居柏仁者同族,但
以同姓一姓同居一地之故,遂因缘攀附,自托于赵郡之高门,衡以南北朝庶姓冒称士族
之惯例,殊为可能之事。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
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
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
遽尔全部信从也。又《魏书》玖玖《私署凉王李暠传》本不载重耳南奔始末,传世之《
十六国春秋纂录》陆《西凉录》亦无其事。而汤球之《十六国春秋辑补》转取唐修《晋
书》之《凉武昭王传》添此一段蛇足(见汤书叙例),殊为无议。今敦煌本之《十六国
春秋》残卷惜未得见,不知与此有关否?至于伪本《十六国春秋》载重耳事采自唐修《
晋书》更不足辨论矣”。但我更认同李重耳即是李初古拔,二人为一人.据年龄来分析较
为相符.西凉李歆国灭之时为西元420年,其父李暠卒于417年,时年67岁.其向晋室称臣,
李歆遭沮渠蒙逊灭国后其子李重耳奔宋可能性极大.重耳时年应有二十余岁.而薛安都自
魏奔宋在446年, 据史料记载在西元423年至450年之间,汝南一带宋魏反复易手,李重耳
极有可能在此阶段降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薛安都攻入弘农,执太守李拔南遁,及世
祖临江,拔乃得还. 重耳时年应在五十岁左右.而降魏的原因恐还有其堂弟李宝于442年
自新疆伊吾率族众及汉人二千入据敦煌,向魏称藩,为敦煌公,与沮渠蒙逊对峙。据年
龄来分析,李重耳与李拔应为同龄人,且生平履历惊人一致。为何?李唐附宗之说关健
点就在于此一人,即李重耳是否等于李拔。如果是一人,则李唐即陇西之李。则附宗之
论为无稽之谈。从历史环境来分析李歆之子国灭奔宋后又降魏是符合历史与其家族史的
。其后裔在北魏兴盛也是客观存在的,李宝,李冲父子祖孙数代在魏名人辈出,使得陇
西李氏门阀光大。也为李虎等诸李在后周为柱国打下了基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寒门庶
族如此腾达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已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
的。
李暠之孙李宝又于444年入朝,率族人定居洛阳,随行的还有族人李文度是李宝的族叔
,西凉安定太守,是丹杨房李雍的六世孙,看来也是李宝封的,李文度的后裔便是李药
师,李靖,李昭德一支,按辈份李渊与李靖应同辈,皆为李雍十二世孙。而史载李暠生
有十子,李歆生八子,李重耳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恒农
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
魏金门镇将。生天赐,天赐生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生八子。可见自
李暠建西凉国以来,家族人丁迅速繁衍,到唐初时已有十多房支出现了。这也是与其政
治经济地位分不开的。
其三,李重耳奔宋时应不止孤身一人,应该和李宝一样率兄弟子侄举族而南逃。李重耳
应不止一子,除李买得战死,应有李熙,李抚诸子。据唐书载,为彰显李晟再造大唐的
功绩,德宗将李晟的容像,列于凌烟阁。李晟去世之日,德宗手诏,“誓以存保世嗣,
申告柩前”。“宪宗元和中,诏其家与属籍,以晟配飨德宗庙廷”。“以睦宗亲”。后
天下动荡,僖宗逃避蜀地,命令“袁皓采晟功烈,为《兴元圣功录》,遍赐诸将,表励
之”。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那么就是说宪宗承认与陇西李
晟的同宗关系。才能附属籍,入宗正寺。况李晟已逝,就算其有再造唐室之功,宪宗也
大可不必此举。看来目的还是睦宗亲。
又李晟奉旨立五庙,当是时,“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庙成之日,正议
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李彝篆额:
附录如下:
……彧尝闻之:四时旋干,日月以之照临。五行秀发,人伦以之降格。故有父子焉,有
昭穆焉。裂土而封,则九州不击。本支以序,则百代相因。……唐元臣太尉兼中书令西
平郡王李公名晟字良器,秉寅亮之直道,建恢复之成功,乃能光荣其亲,上及累世,弓
裘不坠,燕翼相承,邈在圣明之朝,咸当庙食之,贵其为积善以储祉,宏教以轨物。实
惟先大保府君之有焉,夫源深者水洁而流长,液厚者胤钟而庆远,……以为非大贤垂裕
,则不产异代之英猷,非元勋立诚,则不扬先君之令范。起予者子毋乃是乎。始公之远
祖出自颛顼,至咎繇为理官赐姓理,殷末有理徵以抗直获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
墟,食李而免,改李氏。周有伯阳,为柱下史,秦有信为将军,汉有广为前将军,广十
六代孙是凉为武昭王暠,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逊,奔江南仕宋,为汝南守。归
魏,为弘农守。生抚,以大名之后,因为武川守而终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
西狄道人也。……
……建中中属,巨猾僭忒,连衡跋扈,兑攵襄攵我禁苑,窟宅我仙都,国无完人,天未
悔祸,大驾已迁于巴汗。元凶复炽于咸秦;公以羸师五千,骞骑八百,脱河间九地之险
,救阙下重围之急。一鼓作气,再鼓作力,钅舌刀划铲,缭垣卒崩,所以破豺狼之群,
放貔虎之队。自丑至卯,风驱席卷,蹙缩 ,信军威之骇人,骑步腾骞,觉胜势之如竹
。王师不犯于秋毫,寇贼莫逃于天网。衣冠翕习,睹西汉之旧仪,文物昭张,荷维周之
新命。士庶欢欣,趋驰拜迎。上乃整金舆,步玉辇,万骑夹熊罴之仗,六龙还翡翠之宫
。端拱听朝,下诏罪已……
……贞元五年二月丁亥,先庙成,尚书工部兼大常博士葳荐修我公衤付祭之仪撰。我公
器备之用,即以公之大王父皇左翊府中郎将讳芝,赠陇州刺史,为庙之昭也。妣张氏,
赠清河群夫人配焉。曾王父皇同陇右节度副使左卫大将军讳嵩,赠泽州刺史,为祖之穆
也。配刘氏赠彭城群夫人配焉。大父皇洮州剌史冀门军使讳思恭,赠幽州大都督,为孙
之昭也,妣高氏赠齐国夫人配焉,考皇左金吾卫大将军讳钦赠太子太保,为亲之穆也。
妣王氏赠代国夫人配焉。以公先夫人张氏赠萧国夫人付祖姑而配焉。公肇自大王父阐之
,曾王父演之,大父修之,烈考府君田之,而太尉公周之。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
于幽穸。翌日既馈。晕膻既腥,礼容在堂,圭祖在庭,有翼有严,以妥以侑,洁我彝尊
,丰我笾豆。奠牲牢于庑下,陈 于坐隅,公精神永慕,响像空对,靡尽饰终之敬, 增
罔极之思,惨凄改容,欷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袷馨
香兮即歆庙之荐。其来也,恍惚乘风雨而可知,其去也,寂寞混杳冥而莫测,君子谓公
之献享具美存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此文献中可以分析,李重耳还有一子名抚,是李晟一支的先祖。李晟是西元727年出
生的,其父李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官三品。与玄宗的大哥同为十八卫大将军。隆基诛
太平公主党羽时李钦仅降为从三品发配边陲任陇右节度副使,后与吐蕃拒战时受伤而亡
,李晟正是在临潭军营里出生成长的。李钦距李抚不过二三百年,当时的人还是很重视
门第的,对家族世系应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李虎李渊。另从出土的唐皇室墓志铭来看
,无一不称其“陇西狄道人”。李熙和天赐父子同葬一穴于隆尧,完全事因偶然,因战
乱草草安葬,或未可之。因为在隆尧并未见其族葬。
d*******3
发帖数: 8598
10
史料中记载:
李信: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
为贤勇。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
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
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李仲翔: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 临阵殒命,
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
纪,实始此也。
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
常侍。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李敢: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
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敢以校尉
从票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
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李陵:……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及李陵浚稽山
兵败,……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
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
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
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
得当以报汉也。”
李禹:敢男禹有宠于太子,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
召禹,使刺虎,悬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
之,遂救止焉。
李暠: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
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
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
位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
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歆即位西凉后主,大破匈奴余孽沮渠蒙逊于解支涧,获七千余级。歆闻蒙逊南伐乞伏
,乃起兵攻张掖。其母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蒙逊骁武,汝非其敌…
…”。歆不从,遂率步骑三万东伐,次于都渎涧。蒙逊自浩拒歆,战于怀城,为蒙逊
所败,左右劝歆还酒泉,歆曰:“吾违太后明敕,远取败震,不杀此胡,复何面目见吾
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失马,辛渊
以所乘马援歆,而身死于难,以义烈见称西土。
相关主题
于頔这个人,西魏北周太师死在柳州
联合国李宝东大骂日本殖民心态强盗洗钱欧洲摆明了和美国对着干。这次朝鲜出手,一个屁不放。
[ZGPT]揭秘成吉思汗遗嘱:咽气前清晰说出作战方略 (转载)朝日的目前核电站情况总图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d*******3
发帖数: 8598
11
近年来,关于大禹、唐太宗等中国重要帝王“祖上不是华夏族”的说法甚嚣尘上,要说
他们祖上是韩国人也无所谓,但是这类文章的作者最好
在文章开始注明“这是另类言论”。有些历史事实已经历经千年,不知为何总有人哗众
取宠试图篡改,在此就李唐皇室先世血统做一澄清。
李唐先世不是汉族的说法并不新鲜,上世纪30年代这一说法为日本侵略者所大肆宣扬,
帝国主义的御用知识分子开始竭力论证李世民为胡人,是为配合日本侵略者正在进行的
侵华战争,削弱中国人,尤其是汉族的民族自信心。NHK的《中国文明之谜》一片,近
日也继续类似观点,说秦国是西戎之后,可见这类观点往往传承有序,别有用心。
事实上,中国历来崇尚正史记载,《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皆曰李渊乃凉武昭
王七世孙,家谱世代明晰,为正宗汉族,此说当为信史。
虽然上世纪曾经有过李唐皇室出自赵郡的说法,但按照主流的观点,李唐只能出自武
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至少从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
龟•帝王部•帝系门》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
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李风华先生的研究文章指出
,李虎在西魏时能踞八柱国之高位,为子孙占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最高门的显赫位置
,奠下日后争夺帝位的资本,和他来自武川,在关陇集团中有身价最尊贵的武川系军人
背景有关。与李渊境况十分相像的杨坚,也是仗其父亲杨忠有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身份才
发迹的。而陇西李氏,是隋唐时期华夏的甲族,其先世源流十分清晰,是华夏汉族的重
要派系。
陈戍国教授曾如此追问:“唐初至西凉武昭王在世 ,不过两百年,不算太长,设若曾祖
说他的曾祖的事 ,爷爷传达他从爷爷那里听说的爷爷的爷爷的事,亲口亲耳,关于家族出
身的传闻不至于偏离史实太远 ,其他方面的情形亦应大多可信。试问有谁能考证李广及
其先祖为夷狄之人呢?李唐皇族先祖既为华族,则李唐皇族亦必为华族可知。 ”
需要指出的是,李唐乃至后世汉族王朝的宗法制度,是沿袭西周昭穆制度的。这种宗法
制度的基石,就是以父系血统为纲的祖先崇拜。华夏民族在商代创建表意文字之后,用
文化的力量整合了境内的主要民族,大大扩张了自身的领土,到周代又建立了宗族昭穆
制度,通过对天子家族的不断册封,以诸侯方式控制五服之地,而这种册封体系也奠定
了今天中国疆域、百姓的基础。没有这种宗法制度,就没有今天汉字汉语之中国,这种
传承是维系中国国家存在的根本,因此今天许多混淆汉族血统的学说引起公众愤怒,也
是情有可原。
有人借李唐母系的鲜卑血统说事,是违反上述宗法常识的。以秦始皇开百越的做法为
例,嬴政为开发南方地区,大批征发罪犯、赘婿等前往蛮荒之地,一方面征服不愿意进
入文明社会的部落,一方面与当地女性通婚,传播华夏民族的文化与血统。到南越国时
期,中国南方已经是以汉族男性为骨干的地方政权。直到伏波将军收服南方疆土,东汉
的中国南方已经被完全汉化,这一影响甚至远至越南,当地人至今还在拜“木头公”马
援。可见,华夏的扩张就是父系血统的扩张,母系异族血统的融入,只是对本民族体质
的有益改善。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这种扩张方式比比皆是,如旧约圣经中,各民族征服
一国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劫夺当地的女性封赏将士。
这一说法并不是血统论,因为汉族的父系社会,也一直对他民族的融入敞开大门,只
要接受主体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就可以加入汉族。唐太宗征高丽,迁徙20万当地上层人
士进入汉地,后全部同化。唐末的李克用,其先也是沙陀人,后被汉族同化。明朝初年
,朱元璋也推行以汉化为基础的异族通婚,促进了国家的团结。李唐的母系祖上是鲜卑
人,但鲜卑国家早在北魏就主动接受汉文化并融入汉族。可见,国家的基础,是主体民
族的宗法制度,而对外族的同化,是一个民族博大胸襟的体现,是民族中少数的、有机
的组成和附加。纵观世界大民族,无一不是如此,如东欧、西伯利亚、中亚的俄罗斯化
,如北非、中亚的阿拉伯化。复旦大学一篇人类学论文指出,就父系染色体研究现状而
言,现代民族国家语言、文化、血缘、居地是相对吻合的。“相对”的部分,就是民族
融合的部分。
d*******3
发帖数: 8598
12
一、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
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
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
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
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
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
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
,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
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
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
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
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
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这里
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
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
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
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d*******3
发帖数: 8598
13
看得我晕头转向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谱,异常重视,而且典型的父权社会
所谓祖先崇拜,其实,就是血系认同。
是老外看见祭祀磕头,就以为是类似崇拜神那样的。他们把握不精确。
除非测DNA,搞不清了。
汉人,秦末汉初 大乱,蒙古入侵 大乱,家谱一般有这两个断层
d*******3
发帖数: 8598
14
想起来了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汉人极为排斥,僧侣制度和汉人的血系社会非常冲突
d*******3
发帖数: 8598
15
还有
后代起家,是需要祖先很长时间的努力的,数代人的努力和累积,才能在社会阶级中上升
本朝和明朝,都不是古典中国
d*******3
发帖数: 8598
16
这种社会里面
主系或族长,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作为社会自行进化出来的生态控制,非常讲究和谐
,儒家思想盛行就是这个原因之一。就好像狼群不能吃光了羊群一样
失控了就是改朝换代
女性一直是附属品,所以,女性喜欢攀附强有力的男性,生物本能而已
这个也是外F的深层心理,攀附对象从官僚阶级 换成了外国人而已
n*****8
发帖数: 19630
17
我给总结一下,
经唐史泰斗陈寅恪先生精心考证,李唐世族是100%汉人(第三楼)。
而不是民国狗屁史学家说的少数民族。
:)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拜神仙的都是在行贿李唐先祖起源有两种说法
吉林省政协委员建议定位长白山为满族文化圣山于頔这个人,西魏北周太师
轩辕魂——天问九章·华夏万年歌zt联合国李宝东大骂日本殖民心态强盗洗钱
西方确实伪造了希腊[ZGPT]揭秘成吉思汗遗嘱:咽气前清晰说出作战方略 (转载)
叱利车毂拔(大野初古拔)为什么要说自己姓李?死在柳州
驳斥"李唐源自鲜卑"的谬论-z z欧洲摆明了和美国对着干。这次朝鲜出手,一个屁不放。
唐朝皇室的血统分析朝日的目前核电站情况总图
李唐父系是汉族 陇西李氏西凉李嵩后代国共军队的五大天王五大勇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虎话题: 李唐话题: 陇西话题: 李氏话题: 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