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沈志华:我们的教科书忽视基本事实
相关主题
沈志华:在档案中寻觅历史脉络九一八事变80周年(ZT)
原来“对等抓人”是我国惯例,沈志华也曾经是牺牲品啊!!郭文贵是条好汉,要造反还得靠我们山东人啊
安徽大学24名研究生档案失踪 就业或受影响贾庆林:重庆唱读讲传活动是凝聚力量创新之举
蛋蛋姐 酷玩实验室有多少主流历史学者认真研究UFO
中美俄最新解密档案:中苏同盟阻碍中共军队攻台关于西方历史的真伪问题
珍贵历史档案:立此存照——与国保打交道zz欧洲古代史多为伪造虚构以讹传讹的假历史
微信号chawangzg张学良: 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此事与蒋介石无关!
王蔚 | 北大的“八千麻袋”邓力群:1976年10月6日政变之夜的前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志华话题: 历史话题: 研究话题: 档案话题: 环球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6723
1
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不是在给学生增长
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说教多了,学生会有逆反心理。历史就应该讲故事,比如唐
朝和五代十国的故事都很精彩,而学生自己也能得出结论:比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
一就兴旺发达。——沈志华
简介: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
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
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研
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据百度百科)
2005年前后,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座录像在网络上流传,
其中沈志华的“中苏同盟——毛泽东和斯大林”、“抗美援朝——新中国第一场战争”
和“波匈事件与中国——中共走上世界舞台”红遍网络。他侃侃而谈,用通俗的语言把
那段复杂的历史讲得精彩而生动,立刻成为历史学术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学者。
8年过去了,沈志华的人气不但没降下来,反而更加高涨——他的《冷战五书》在2012
年年底出版,进入2013年,《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无奈的
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等七八部作品接连问世,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至于业界有人将2013年称为“沈志华年”。
沈志华以拥有、研究第一手档案出名。记者对这位“档案痴”的第一印象,来自和他的
短信交流:“明天再定,志华”;“今天我在家,来电,志华”……言简意赅,如同电
报交流。4月29日,在北京万寿路附近一个中央直属机关大院里,记者见到了刚从上海
回京的沈志华,高大魁梧、霜染双鬓、声音低沉且沙哑。直到谈起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
等学术问题,他才两眼放光、嗓门放大。
把6台复印机用出故障
从沈志华的外表和气质,看不出他经历过多少坎坷风霜。实际上,他吃过很多苦,而他
人生中的几次重要转折,又都与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
1950年,沈志华出生,父母都是公安部官员。从名牌小学到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四中,
沈志华可谓一帆风顺。
在沈志华上初三时,“文革”爆发,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海军航空兵。因为埋头苦学
技术,周边人都把他当做冉冉上升的科技新星。可就在此时,打击接踵而来。先是父母
接连因为政治问题被调查。接着在1971年,正准备入党、提干的沈志华突然被要求复员。
原来,一个与他素昧平生的中学生,指认他打死了人。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也算有了
“污点”,沈志华只能复员到发电厂,当了一名检修钳工。但他并未消沉,每天坚持自
学,各种材料堆起来有一人多高。1973年,他报考清华大学热力学系,在华北电力系统
考生中名列第一。不料,那年辽宁兴城的张铁生交了白卷,在背面写了给领导的一封信
,结果成了“白卷英雄”,不但被破例录取,还成了风向标。最终,沈志华的名额被一
名4科共考了15分的起重工取代。
沈志华不是谨言慎行的人,这也给他带来了厄运。1976年年初,周恩来总理病逝,沈志
华说了一句“张春桥想变天”,被拘留数月。随后,他大量研读政治经济学、历史书籍
和西方名人的自传。书看得越多,疑问也越多:“怎么和我原来上学时学的不一样呢?
”这些问题,他想通过学习历史来搞清楚。
1978年,沈志华考入了中国社科院,攻读世界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将精力集中于苏联史
。没想到,打击再次袭来。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十几天,因为又一起政治冤案,他被投入
监狱3年。
出狱后,沈志华卖过水果,办过工厂、农场,倒过钢材、摩托车,玩过股票,最后靠做
黄金生意赚得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他觉得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原来就是
做学问的,一直都有一种要重回学海的使命感。”
在沈志华眼里,历史学者就像厨师,档案就像食材,“没有档案,难为无米之炊。”
1996到2002年,俄罗斯公布了一批苏联档案,美、日等国的学者纷纷购买,有眼光又不
差钱的沈志华个人出资140万元,在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王忍之的帮助下,专程赶到俄罗
斯购买与中国相关的苏联档案,后来又去了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他还创办了华夏
文化史研究所等民间研究机构——哪怕没有正式身份,也要在学术圈一展拳脚。
在俄罗斯期间,复印档案的费用高得惊人,每页1到2.8美元不等,复印1万份档案至少
需十几万美元。沈志华一边摘抄、整理,一边聘用俄罗斯人以“国内价”复印档案,回
报是几百美元劳务费和茅台、二锅头酒。在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查阅档案时,沈志
华和朋友把6台复印机用得出了故障。
经过努力,沈志华搜集、保存了苏联历史档案1.5万余件,比国内任何一家图书馆、档
案馆的都多。2002年,以他所藏档案为基础,翻译、整理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出版
,共34卷、36册、227个专题、近2000万字,给学界立下一块巨石。社科院一位苏联史
专家说:“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和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
史也要重新思考和评价。”
沈志华所藏不仅限于中苏关系档案,朝鲜战争、苏朝关系、上世纪50年代台海危机、60
年代中印冲突等丰富史料,都被他收入囊中。在此基础上,他写了《中苏关系史纲》、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书,从细节出发,颠覆了以往结论,不但获得了学界
认可,也吸引了大批民间历史爱好者的眼光。
2005年,沈志华重新回到正规的学术体系内,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教授。“我需要一个大的平台,组建专门的研究队伍,去研究中苏、中朝、中蒙的关系
。这不是我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沈志华说。
不能错过使国家变好的机会
环球人物杂志:您最初为什么选择中苏关系、朝鲜、中印这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作为研究
方向?
沈志华:我一直非常想弄明白,社会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所以考硕士时,我选择了苏联史,它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一直记得上世纪50年代
中国有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一个中国学者来说,研究苏联,
其动力其实还是自己的国家情怀。后来关注朝鲜战争、中印关系等,也都是基于此。
环球人物杂志:您今年出的新书中有一本《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之前您好像没有专门研究过国内问题?
沈志华:我以前确实不研究国内。2000年,我去香港做访问学者,遇见了一些研究中国
思想史的学者。他们觉得1949年后这段历史不太好做,建议我好好研究一下,不做价值
判断,只把事情讲清楚,看这期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我就联络了一些志同道
合者,比如杨奎松和高华等,每个人写一部分。
我本人是研究中苏关系的,中苏关系是在1957年开始转变,所以就想结合中苏关系开始
研究共和国史。
环球人物杂志:书名中“十字路口的选择”指的是什么?
沈志华:1956年年初,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期,苏共二十大提出新方针,中
国以及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可以说,历史提供了一个机会,社
会主义道路究竟走向何方,这就是十字路口的选择。
环球人物杂志:书封面上的背景大图用的是1956年匈牙利事件(由群众和平游行引发的
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被平息,共造成约2700名匈牙利人死亡)发生时,市民
推倒斯大林塑像的照片,有什么特别意义?
沈志华:相片是出版社定的,但我认为匈牙利事件对中国影响很大。如果不是这次事件
,中国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波折。因为事发之前,苏共二十大和中共八大刚刚结束,二
者的路线很一致,都是开放和走民主化道路。中国甚至比苏联走得还远,提出了诸如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口号。
环球人物杂志:您研究了这么多年中苏关系,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那些事件对当今有
什么借鉴意义?
沈志华:历史的发展过程其实充满了非常多的偶然性。机遇到了,要把握住,错过可能
就完了。就像苏共,错过好几次,最后想改都改不了了,病入膏肓。所以,不论是哪个
国家,哪个政党,都不能一再错过使国家变好的机会。
没看到一份来自朝鲜的资料
环球人物杂志:您今年一下子出了这么多书,研究工作是否会告一段落?
沈志华:想研究的题目还很多,时间都不够。我现在正在写中朝关系史,尤其是毛泽东
和金日成的关系,从1945年一直要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
环球人物杂志:资料目前靠什么?
沈志华:资料很有限,我用的最多的还是苏联方面和东欧方面的资料,这些国家写了不
少报告,反映了一些历史情况。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件来自朝鲜方面的资料,
很值得期待。
环球人物杂志:可能很多人都问过您如何看待现在的朝鲜问题?
沈志华:是这样。总有人问我,现在朝鲜半岛局势很紧张,会不会打起来,我真的没法
回答。我只能说,历史上在什么情况下会开战,什么时候会停战,而现在我对朝鲜具体
的信息没有掌握,根本没法判断。我只能把过去的资料提供出来,让大家自己去体会。
俗话说“以史为鉴”,历史学者是做镜子的,不是照镜子的。镜子要做得实实在在,不
做成哈哈镜,就行了。
环球人物杂志: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都个性鲜明。领导人的个性是否对那段历史时
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沈志华:那个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更看重领袖的作用,和西方国家不太一样。杜鲁门权
力再大,国会不批准也没辙。但反过来看,个人也是历史环境造就的,这些领袖人物也
是历史的产物。
我更重视的是“发现历史”
环球人物杂志:看您的书,能感觉到您好像不太爱讲结论,总是抠每一个细节。是这样
吗?
沈志华:抠细节是因为下结论不容易。历史学者不能以“为得出某种结论”而研究,那
就本末倒置了。历史学是对史料搜集、整理、分析,然后解读、还原历史。我研究了20
多年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才敢说一点话。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过“谁都有自己的判断,最难的是把故事讲清楚”。在讲故事时,
最大的干扰是什么?
沈志华:(叹气)档案的不完整和缺乏,是研究中国史最大的问题。中国有《档案法》,
但有时候在执行上想解密就解密,不想解密就将申请人拒之门外。这是最大的干扰。还
有就是,史料是一样的,但解读出来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就要求研究者本人不能带感情
色彩,不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阅读史料。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似乎有不少内容都和学界的研究成果相悖。作为一
名大学教授和历史学者,对此您怎么看?
沈志华:(再叹气)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
不是在给学生增长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说教多了,学生会有逆反心理。历史就应
该讲故事,比如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故事都很精彩,而学生自己也能得出结论:比如中国
分裂就会混乱,统一就兴旺发达。历史学者应该研究真实的历史,就别去参与说教了。
环球人物杂志:在您看来,一个历史学者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
沈志华: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传到今天靠的是历史研究成果,这就要求历史学
者恢复其本来面目,必须要认识到这个前提。历史研究要求真、求实、求客观,要对民
族的子孙后代负责任。如果不研究历史,就是摧残文化,阻断文化的传承;如果一味按
照指定的东西研究,就是歪曲文化,误导文化的传承。从长远看都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我在历史面前诚惶诚恐,以肃然起敬的心态做研究,因为我深感责任重大。
环球人物杂志:除了责任感之外,您看过那么多珍贵档案,能重新解读历史,也给了您
很大的成就感吧?
沈志华:我更重视的是“发现历史”的那种感觉,而且是能被人认可的。比如根据档案
纠正了一些人回忆录中的不实记忆,原来大家都以为事情是那么回事,我现在说,事情
不是那么回事,是这么回事!确实特有成就感!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l*****i
发帖数: 20533
2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相对已经比较客观了。这种事得比较着看才能明白。
关键教科书不是历史论文集。教科书的目的就是灌输。而之所以需要灌输,而不能等‘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自动抵御错误的灌输,所以
必须抢先守住底线。至于说后面学生自己再去发现‘历史真相’,发现跟教科书不同的
某些细节,那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总体上这是有益而不会有害的。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放任不管,指望学生自己去发现,那其他势力自然会强力灌输符合他
们需要的东西。现实中并非没有例子。比如某些民族地区,孩子不是学习国家颁布的教
材,而是去学习某种经文。结果呢?那样的孩子们长大以后有没有自动“得出结论:比
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一就兴旺发达。”呢?我看是没有。
所以这位的历史我看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一辈子没有逃出年轻时的逆反心态,正如他
自己所说,只是单纯的喜欢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的成就感,从来没有上升到归纳总结
形成历史观/社会观这个层次。所以,对历史教材什么的完全不明白其功能所在,完全
不能明白社会的运行规律。
s**s
发帖数: 3374
3
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秦统六国开始焚书坑儒。
是该讲历史,为啥文明倒退了?
M******a
发帖数: 6723
4
你个蠢屄,狗都比你强。

【在 l*****i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相对已经比较客观了。这种事得比较着看才能明白。
: 关键教科书不是历史论文集。教科书的目的就是灌输。而之所以需要灌输,而不能等‘
: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自动抵御错误的灌输,所以
: 必须抢先守住底线。至于说后面学生自己再去发现‘历史真相’,发现跟教科书不同的
: 某些细节,那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总体上这是有益而不会有害的。
: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放任不管,指望学生自己去发现,那其他势力自然会强力灌输符合他
: 们需要的东西。现实中并非没有例子。比如某些民族地区,孩子不是学习国家颁布的教
: 材,而是去学习某种经文。结果呢?那样的孩子们长大以后有没有自动“得出结论:比
: 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一就兴旺发达。”呢?我看是没有。
: 所以这位的历史我看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一辈子没有逃出年轻时的逆反心态,正如他

G**L
发帖数: 22804
5
日人民竟然宣传这个耄黑汉奸。耄轮悲愤哭晕在厕所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不是在给学生增长
: 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说教多了,学生会有逆反心理。历史就应该讲故事,比如唐
: 朝和五代十国的故事都很精彩,而学生自己也能得出结论:比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
: 一就兴旺发达。——沈志华
: 简介: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
: 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
: 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研
: 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据百度百科)
: 2005年前后,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座录像在网络上流传,
: 其中沈志华的“中苏同盟——毛泽东和斯大林”、“抗美援朝——新中国第一场战争”

s*******u
发帖数: 9508
6
我说句公道话,你,其实比狗强点,但不多。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个蠢屄,狗都比你强。
B*Q
发帖数: 25729
7
还日悲愤地骂
都是邓产党贪官的五毛

【在 G**L 的大作中提到】
: 日人民竟然宣传这个耄黑汉奸。耄轮悲愤哭晕在厕所
e*****s
发帖数: 7359
8
国内教授还有不是终身的?
p***r
发帖数: 4702
9
沈志华是历史民科,这哥们早年被劳改,出来以后跑到南方做倒爷赚了一笔,然后趁毛
子穷的时候买了一批档案。毛子想明白了以后,档案又锁了,所以这哥们手头有许多绝
密资料。
水平高不高无所谓,人家是真有“货”

【在 e*****s 的大作中提到】
: 国内教授还有不是终身的?
a**********u
发帖数: 28450
10
我总觉得他很悲愤

【在 p***r 的大作中提到】
: 沈志华是历史民科,这哥们早年被劳改,出来以后跑到南方做倒爷赚了一笔,然后趁毛
: 子穷的时候买了一批档案。毛子想明白了以后,档案又锁了,所以这哥们手头有许多绝
: 密资料。
: 水平高不高无所谓,人家是真有“货”

相关主题
珍贵历史档案:立此存照——与国保打交道zz九一八事变80周年(ZT)
微信号chawangzg郭文贵是条好汉,要造反还得靠我们山东人啊
王蔚 | 北大的“八千麻袋”贾庆林:重庆唱读讲传活动是凝聚力量创新之举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A*******e
发帖数: 2419
11
很正常。看了绝密档案呗。
中共要是公布所有档案,很多小将估计要变老将

【在 a**********u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总觉得他很悲愤
F********2
发帖数: 807
12
别扯了,你就没读过什么书

【在 l*****i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相对已经比较客观了。这种事得比较着看才能明白。
: 关键教科书不是历史论文集。教科书的目的就是灌输。而之所以需要灌输,而不能等‘
: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自动抵御错误的灌输,所以
: 必须抢先守住底线。至于说后面学生自己再去发现‘历史真相’,发现跟教科书不同的
: 某些细节,那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总体上这是有益而不会有害的。
: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放任不管,指望学生自己去发现,那其他势力自然会强力灌输符合他
: 们需要的东西。现实中并非没有例子。比如某些民族地区,孩子不是学习国家颁布的教
: 材,而是去学习某种经文。结果呢?那样的孩子们长大以后有没有自动“得出结论:比
: 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一就兴旺发达。”呢?我看是没有。
: 所以这位的历史我看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一辈子没有逃出年轻时的逆反心态,正如他

F********2
发帖数: 807
13
小将有两种,一种是傻逼,被卖了替人数钱的。
还有一种是贱逼,赵家人和占绝大多数的赵家狗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很正常。看了绝密档案呗。
: 中共要是公布所有档案,很多小将估计要变老将

x******g
发帖数: 33885
14
轮子你好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不是在给学生增长
: 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说教多了,学生会有逆反心理。历史就应该讲故事,比如唐
: 朝和五代十国的故事都很精彩,而学生自己也能得出结论:比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
: 一就兴旺发达。——沈志华
: 简介: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
: 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
: 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研
: 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据百度百科)
: 2005年前后,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座录像在网络上流传,
: 其中沈志华的“中苏同盟——毛泽东和斯大林”、“抗美援朝——新中国第一场战争”

x******g
发帖数: 33885
15
沈志华一直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
沈志华,一个荒唐的“历史学家”
过去一直对教授、专家的称谓敬佩不已,以为他们该是些客观公正、厚德博学的翩
翩学者,可事实往往与愿望相反,以笔者的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本专业的专家和学者
,总体感觉失望多于欣喜,一些人的品格、学识实难恭维,人格之低下甚至宛如市井俚
人。遗憾的是,沈志华教授作为一个头牌赫赫的“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毛泽东、斯
大林与朝鲜战争》的大作也着实让人大失所望。纵览全书,通篇的主旨是树立在“强权
即是真理”病态思维基础上,用大胆假设,疯狂求证的技法“研究”历史,不顾史实,
对抗美援朝的正义行为进行无端指责,从而得出诡异蹊跷的结论,全然不像一个严谨的
历史学家,而是一个为了阿堵物而勃发的无畏神汉。
原书的论点论据逻辑混乱、头绪芜杂,择其要点,先批驳结论第一条“中国革命的
胜利使得毛泽东在欣喜之余产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期而遇的
朝鲜战争和初战胜利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恕我冒昧,不知道这位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的“研究”,1950年建国伊始,百废待
兴,举国上下正待从战争胜利的激情中转入到民生建设的复兴之路,苏联援助中国的第
一批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也在谈判之中。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时
,明确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这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
基本好转,在政治方面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提出六条具体措施:
1、合理地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以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2、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拿出20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
失业工人拥护我们。
3、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拥护我们。
4、给小手工者找出路,维持他们的生活。
5、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训红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
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
6、团结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区,社会改革不能急躁,条件不成熟不能改革。改
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美国直接干涉朝鲜半岛局势,如果不直接出兵,如果不越过三
八线,如果不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无意也无须出动志愿军同美国
强人直接交手。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随着美国的自我膨胀而告破灭。
沈志华文中所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 8月4日政治局会议上对此所做的解释表明,
中国领导人已经站在了亚洲革命领导者的岗位上。”,笔者搜索了一下会议讲话,没有
发现任何词藻能够“表明”中国领导人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亚洲革命领导者的岗位上
。”,奇哉怪哉,莫非这沈教授面对这重要的论据,也要苦思冥想臆断不成?至于说毛
泽东想作以后的国际共运领导人的说法更是匪夷所思,可以参考他在50年代的《卜算子
.咏梅》袒露的心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这首词就是斯大林死后,为了回复赫鲁晓夫指责毛泽东想做“国际共运领导人”的恐惧
。诸如此类同时期还有他的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再驳谬论“如果仅从守卫国土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当时北朝鲜在军事对峙中尚无
败迹,中国只需屯兵东北以备不测就可以了。而此时就考虑到出兵朝鲜的问题,显然包
含有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国际主义责任和义务的因素。”
此段论述就更加显得毫无逻辑。事实上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双方在洛
东江附近打成胶着状态以前。中共的基本态度是:赞成金日成发起统一战争,但把它看
成是朝鲜的内政。希望能顺利解决问题,但并不准备参与。
周恩来说:“原来设想是赶李承晚下海,一鼓而下,很快地解放全朝鲜,使得战争
很快结束,至少告一段落。如果美帝国主义要援助的话,他也需要有长期的准备和调动
更大的兵力,才能进行登陆作战。这种前途对朝鲜是有利的,朝鲜人民也是向着这个目
标努力的。但根据两个月来的作战情况,这一设想大体上是不可能实现了。”这是1950
年8月底讲的,大体上反映了6月下旬到8月初中央领导人的基本看法。
请问沈教授,倘若金日成能在军事对峙中取得胜利,毛泽东如何会在“此时”去出
兵,难道去帮金日成锦上添花吗?发出这种荒谬言论显然思维乱码所致,以此作为史实
推论更是强加于人。
三驳“美国军队意外地‘不堪一击’以及苏联空军的及时参战,使毛泽东充满了必
胜的信心,从而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
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入朝初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设想集中优势兵
力一次战役全歼敌人一个师,结果证明不符合实际,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集中精力了
解研究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他从前线召回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参谋长解方及、
刘西元、吴信泉、温玉成、吴瑞林。毛泽东先与邓华谈了一天,又与4个军长进行长时
间面谈,详细询问了解战场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志
愿军为什么一次难以歼灭敌人的一个团。当时的基本情况是,志愿军的火力太差,对敌
实行穿插包围后,如果当夜不能结束战斗,天一亮,被包围的敌人就会在飞机、坦克的
救援下逃跑。毛泽东意识到,这并非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军力限制问题,是客观能
力问题。于是,富于求实和探索精神的毛泽东就提出,我军一个军一次消灭不了美军一
个师,就消灭敌人一个团,消灭不了一个团,就消灭一个营。后来,毛泽东还在电报中
要求志愿军“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
军一个营”。毛泽东给这个新战术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零敲牛皮糖”。毛泽东用它
来比喻我军对美军作战不贪图大,要量力而行,打小歼灭战。从此以后,志愿军就也再
也没有组织打过大的战役。事实证明,这一战法非常有效,一次“吃掉”敌人一个连、
一个营,志愿军“吃得”得心应手。这样积累下来,数量就不小了,我军还不吃亏。可
见,不拘泥于经验、客观判断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用,“零敲牛皮糖”,实
现打大歼灭战向打小歼灭战转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毛泽东对现代战争的新探
索。
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戴维逊说:“根据情况正确地改变战术和手段,这一点
他在朝鲜做得很出色。”“如果你对毛泽东的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
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正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狠狠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为我华夏民族赢得了
志气,从抗美援朝的局势发展及其结局来看,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
错误的判断”的荒唐论断不堪一驳。
四驳“刚从山沟走进大城市的中国领导人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和知识”。
这段话不啻于显摆自己的“精英”身份,急不择路地表明自己的权威。但请这位精
英不要忘了,美国的布什曾是个农场主,里根曾是个演员,拿破仑曾是个士卒,以一个
人的过去的身世来研判其能力,在当今社会无疑自取其辱。不就是痛击了蛮横不可一世
的美国人吗?缘何如此失态?如果沈教授尚有余力的话,不如仔细琢磨一下自己如何从一
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变成赫赫有名的大富翁”的演化进程。
不过,导致抗美援朝的关键因素,“研究”多年历史的沈教授已经意识到了,尽管
沈教授欲说还羞、半遮半掩,扭捏作态,还是应该值得表扬一下。那就是毛泽东出兵朝
鲜的最大原因是基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考虑,高瞻远瞩地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用生命和
鲜血为中国拼打出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避免中国直接处于美、苏巨鳄的夹缝之中,避
免中国成为世界冷战的桥头堡,避免沙文主义的苏联的裹挟和对中国的进一步渗透,而
处于夹缝之间疲于奔命的朝鲜就是明证。
总体来讲,沈教授历史“研究”属于无俚头结果,很难以给人以真实的历史启迪,
其人不屑于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还原严肃的史实,而倒善于把历史按其喜好分类遴选,
包装成误人子弟的“戏说”和“演义”,导致其“成果”变成选择性失明和武断臆测的
杂合物。如果说演艺明星的屡屡“走光”是吸引众人眼球挽救衰败颓势的有效手段的话
,那么,沈教授历史“研究”的乱码成果无疑是人品大甩卖的噱头广告。(本文第二部
分为作者附文,原作者为寥寥长风)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邓力群:1976年10月6日政变之夜的前后中美俄最新解密档案:中苏同盟阻碍中共军队攻台
王岐山就反腐问计专家 专家建言领导公开财产珍贵历史档案:立此存照——与国保打交道zz
王岐山就反腐问计专家 专家建言领导公开财产微信号chawangzg
杨奎松、吴虹飞: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 (转载)王蔚 | 北大的“八千麻袋”
沈志华:在档案中寻觅历史脉络九一八事变80周年(ZT)
原来“对等抓人”是我国惯例,沈志华也曾经是牺牲品啊!!郭文贵是条好汉,要造反还得靠我们山东人啊
安徽大学24名研究生档案失踪 就业或受影响贾庆林:重庆唱读讲传活动是凝聚力量创新之举
蛋蛋姐 酷玩实验室有多少主流历史学者认真研究UFO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志华话题: 历史话题: 研究话题: 档案话题: 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