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诺贝尔奖与国家软实力
相关主题
为什么出国就变“左”?谁救了智利? zz
茅于轼获美国弗里德曼自由奖美国大半学生欠缺科学
茅于轼获美国弗里德曼自由奖美记者:最让人不安的不是中国共产主义,而是资本主义
茅于轼获2012弗里德曼自由奖,潘石屹任志强等祝贺何新:何新对决弗里德曼
任痔疮肉麻吹捧茅于轼:茅老是真正为穷人办事的经济学家英金融时报: 重新想象印度
茅于轼获2012弗里德曼自由奖 潘石屹任志强等祝贺奇文共赏
美国的转变: 从弗里德曼到桑德斯美国专家:美帝国还将持续500年 中国将崩溃
任正非咋这么软美国还能持续至少500年以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实力话题: 诺奖话题: 中国话题: 获奖话题: 诺贝尔奖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8
发帖数: 10589
1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839
王军:诺奖是一国软实力的结晶。如果一国常年颗粒无收或偶尔获奖,它的科研体制和
人才培养模式一定存在问题。
更新于2017年10月30日06:54 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军
2017年诺贝尔奖项已全部揭晓。不出所料,今年诺奖延续了过去多年的格局,发达国家
,尤其美国,继续保持着遥遥领先的优势。
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奖被公认为一个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尤其软实力的指标之一。通过
这一奖项,可以直观地比较各国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率与优劣。对于中国这样
一个想要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政府而言,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无疑是一个反思的机会。
在诺奖发布期间,国内诸多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一篇旧文还被再次翻出,这篇
“诺奖研究科学,中国人研究诺奖”的文章对中国人的诺奖情结进行了说明。
咋一看,这篇文章似有戏谑成分,但细读后,人们会认同文章的主要观点。例如,诺奖
主要是奖励科学研究的,发达国家学者通常会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他们看重的是科学
研究的过程,至于结果,比如获奖,则不是他们最关心的。毕竟,能不能获奖,何时获
奖是根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在意获奖,很少或根本不关注科学研
究的过程。虽然获奖只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有时是意外)之一,绝非目的,但人们还是
更看重结果,这符合人们追逐名利的需要。当然,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都可以通过恰当
的机制设计得到有效的矫正。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需要耗费学者大量精力,有时还需要具有牺牲和冒险精神。科学研
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很多时候,科学研究,比如科学实验,即便穷尽科学家的一生
,也未必能做出足以留下印记的发现。但这恰是科学精神所定义的内容,没有这些默默
无闻科学家的投入和铺垫,就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科学成果。
上面提到的只是容易观察到事实而已。实际上,要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大环
境即由体制决定的学术生态尤为重要。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持续不断地收获诺贝尔奖,那一定自有原因。毕竟,只有
强大的、系统性的制度因素发挥作用,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可以问鼎诺奖的科学成果。这
里的制度既有看得见的法律安排,也有不成文的文化与传统。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常年
颗粒无收或偶尔获奖,那这个国家的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一定存在问题。从这个意
义上看,诺贝尔奖是一个尺度,是一国软实力的结晶和体现。
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给出的定义,软实力一般指一国对他国的吸
引和诱导能力,也包括一国在国际事务中设定议题和制订规则的能力。与通常由物化指
标决定的硬实力不同,“软实力”强调的是精神领域的内容。这一概念促使人们从关心
领土、军备、武力、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方面,转移到关注文化、价
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领域,即“软实力”上。可以说,未来国
家之间的比拼,将主要通过软实力来展示。
将“软实力”概念应用到诺奖场合是恰当的:一国软实力越强,就越有能力“吸引”到
更多的诺贝尔奖。以美国为例,美国不仅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吸引全世
界最有才华的学者到美国工作。这既是美国科研体制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能够保
持科技领先,在诺奖领域长期独领风骚的关键所在。
美国软实力的展示还有其他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全球所向披靡的好莱坞大片便是其中
之一。通过电影这一形式,美国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被成功地推介到了世界各个
角落。
软实力强调的是各国间的相互影响,且这种互动是自愿的,就如同人们自掏腰包去看好
莱坞电影一样。这与试图“购买”软实力,如中国宣传机构花重金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
广告宣传片的作法,存在明显的不同。前者是愿意受到影响的一方付费,而后者是希望
施加影响的一方掏钱。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但这只是国家硬实力的一个方面。要把硬实力
转换成软实力,远非单纯培植硬实力那样简单,其难度是可以想见的。以科学研究为例
,科学实际上是一种体制化了的社会制度。要促进科学进步,打造软实力,就必然会涉
及一些根本性的变革,而这也正是中国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如彻底清除妨碍中国
《宪法》履行的种种藩篱与障碍,落实《宪法》第35条即言论自由,解除对境外网站缺
乏法律依据、莫名其妙的屏蔽和封锁,以此建立思想市场等。
当然,改革也有相对容易的部分,一些无需伤筋动骨的改革可以先行。以诺奖为例,这
一奖项的一些具体作法可以为当今中国完善各类奖励机制,包括某些学术称号如院士的
遴选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例如,诺奖候选人通常由诺奖委员会邀请的专家来提名,然
后再由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委员会从候选人中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获奖者。提名者不得提
名本人,相关信息要严格保密50年等。这种无需个人提交申报材料的评奖机制,既可以
避免学者为获奖暗中使劲、拉关系,也可让其安心工作。相比之下,目前中国诸多奖励
或学术称号中,大都需要参评者自行提交申报材料,这催生出许多有违学术伦理的作法
。在中国的科研院所,那些想要获奖的人士,一年到头都有填不完的表格。
应该说,国人对于诺奖的关注,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因素,有不安和焦虑,也有自卑与无
奈。不安和焦虑的是,现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球老二,仅次于美国,可诺奖就是
很少光顾中国人,这好像与老二的地位不太相称。如果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计算,
中国寥若晨星的获奖记录又让人感到沮丧。现实的情形一次次让人感到无奈与无助,因
为强大又顽固的体制环境,似乎很难可以撼动。无奈的积聚,要么化为绝望,要么陡增
愤懑。
上述消极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其实很自卑,也缺少自信。作为一种长期又稳定的心
理倾向,自信既源于过往的表现,也与我们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让人产生希望进而自信
的体制,即依宪治国有关。
美国时政评论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L·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
)在提到中国的创新能力时,曾生动地说道:“中国一直在拿走美国人的知识财产,但
美国人有一件知识财产,中国人还没有来拿,这个东西就摆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却视
而不见,那就是我们的宪法,我们的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如果有一天中国人把这个也
拿走了,那我们美国人就真的要担心了,因为这个地方会变成创新的动力中枢。但在那
之前,我并不担心,因为中国所能做的,不过是不停地拿走我们的下一个科研成果,但
却永远也追不上我们。”(《纽约时报》2015年4月1日)”
我们可以暂且搁置弗里德曼论调的正确性,也不必争论其现实可能性,仅弗里德曼把美
国宪法提升至如此高度加以强调,就说明宪法的极端重要性。宪法不仅保障了美国的科
技领先、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而且也为美国打造软实力提供了源源动力。这恐怕才是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有《宪法》,能落实也很好。尽管《宪法》不大可能包治百病,但履行《宪法》却
是中国能否迈向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国打造软实力绕不开的坎。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美国还能持续至少500年以上任痔疮肉麻吹捧茅于轼:茅老是真正为穷人办事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的中国在哪里茅于轼获2012弗里德曼自由奖 潘石屹任志强等祝贺
弗里德曼的中国在哪里美国的转变: 从弗里德曼到桑德斯
【朝鲜日报-读者来信】弗里德曼的中国在哪里?任正非咋这么软
为什么出国就变“左”?谁救了智利? zz
茅于轼获美国弗里德曼自由奖美国大半学生欠缺科学
茅于轼获美国弗里德曼自由奖美记者:最让人不安的不是中国共产主义,而是资本主义
茅于轼获2012弗里德曼自由奖,潘石屹任志强等祝贺何新:何新对决弗里德曼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实力话题: 诺奖话题: 中国话题: 获奖话题: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