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海归
相关主题
饶毅:中国科研一直捡别国成果的“面包屑”即使他的菊花被曝抄袭,我还是支持方舟子!!!!
施一公: 美国科学之强大远远超出你的想像这两个能拿诺贝尔奖的是谁?
[合集] 中国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 将扩大招收海归博士后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from xys)
人口众多是阻碍中国发展改革的主因也是大家不愿意海归?青年千人名单公布了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五年(zt)决定把家里的大陆产食品全扔了
胡锦涛:中国2020年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转载)[合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难吗?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海外PI招聘会 (转载)[合集] 国内破高校给的待遇--社会科学类
多次批中国学界擅权术 北大生科院长饶毅落选院士有预感[合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多少页?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科学话题: 中国话题: 改革话题: 国家话题: 海归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h
发帖数: 542
1
(2012年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
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任对话嘉宾,文字整理发表
于2012年6月8日《文汇报》)
我在美国工作22年后回国,除了已经强调的归属感外,也因为对中国的远景有信心
。但对近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有诸多担忧。作为科学研究者,我担心中国科学的基础不
够坚实。
1 科学值得大家关心
1978年初,我上大学前不久,以郭沫若名义撰写的《科学的春天》、徐迟采写的报
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先后发表,激励了一代中国人投身科学。30年后时过境迁,从
海外回来感受到国家的巨大进步,也感到全社会对科学的态度有很大变化。前几天中共
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新华社发了消息,但社会上、即使在科研单位似乎
也鲜有反响。
当前社会上有几种说法,比如,中国用不着做科学,抄别人专利也能发展;日本不
发展科学,也成世界经济强国;或认为娱乐、服务和金融是中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重申科学研究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从精神层面来说,科学
研究是现代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和培养的创新精神是国家进步所必需
;从应用而言 ,科学直接关系国家生存、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所以科学与技术,不仅
是科技人员的事业,基础研究,不仅是科学家的爱好,它们值得中国科学界之外的民众
来关心,因为它从来就影响着国家兴亡、民族强盛。
1.1 美国科学家的比喻:面包与面包屑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有几句话非常刺激。他说,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
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
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
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
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
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当其他
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
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
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1.2 科学硬实力是现代大国强盛的基础
从历史上来看,现代大国的强盛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以曾为“日不落帝国”的英
国为例,人口6千万,面积24万平方公里,小于四川省面积,但曾占有全世界1/4的土地
。原因之一,是此前几百年,就有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有剑桥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
,使得英国科学曾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再看现代新产业生物技术在美国如何诞生,这与我1980年代就读的旧金山加州大学
有关。1973年,旧金山加州大学从事基础研究的生物化学家Herb Boyer,与斯坦福大学
的微生物学家Stanley Cohen合作,发明了“重组DNA”技术,不仅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
究,也获得广泛应用。1980年他们获专利,该专利成为世界上获利最多的生物医学专利
。1976年,40岁的生物化学家Boyer与29岁的风险投资家Swanson商谈几小时后,决定在
旧金山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技术公司。而后,以教授为首的公司纷纷在旧金山湾区
以及波士顿地区建立,这些教授在产业、创新上领航发力,奠定了一个新的现代产业。
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影响了多个行业,如医疗诊断、农牧业,也改
造了制药行业,20个销售量最大的药物中,8个是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新药,而非传统药
物。
所以,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导致技术创新、导致经济发展,导致国家强大,这是现代
大国崛起的必然规律。
所谓日本科学不好而经济发展很好,这是误解。日本科学不如美国,但比中国好多
了,日本1949年获得首个诺贝尔奖,迄今已获奖约20位,中国还是零;生物医药研究方
面,我们不如日本1980年代的世界地位,那时日本已有几个诺贝尔奖级的工作;日本有
年销售近160亿美元的武田公司,而中国全球大药厂数量为零,这正是因为日本生物医
学研究优于中国。与美国比起来,日本技术创新还不够多,有些领域还受制于美国,不
能完全掌握产业的发展,所以它也无法靠调节金融来影响世界。调节金融的基础是国家
有硬实力,没有硬实力不能主导软实力。
1.3 健康、生存条件的改善离不开科研
我们固然要发展服务、金融、娱乐业,但是,老龄化带来的健康、医疗和生活质量
问题,人口剧增带来的能源、资源问题,中国后30年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创技术,没有
科学研究做支撑,无法顺利解决。
迄今为止,我国绝大部分药是西方发明的。但是,像肝炎,西方发病率低,因此并
非研发重点,而中国高发有近亿患者,因为无法依赖进口,我们迄今仍缺乏有效的肝炎
治疗药;国人主要食物之一大豆80%依赖进口,而美国农作物生产过剩,如果美国人为我
们提供廉价水稻来垄断全球粮 食,我们是否有对策?因此,能否保证中国食品安全,也
必需依赖科学技术。
国家和人民对科学有需求,我们中国科学界能应接这样的挑战吗?
2 中国科学水平还有很大改善空间
我对中国科学远景很乐观,但对现状很担忧。一般来说,中国的自然科学学科已经
脱贫。但不争的事实是——重大的科学工作少,原创性科学研究对产业和经济影响小。
在科学基础薄弱时,中国的技术发展绝大部分依赖国外技术,中国科学界培养了一批人
,其中部分参与产业,跟踪国外的科学技术发明,同时微调某些工艺作为创新。
所以,孙中山先生“同志仍需努力”对我们今天的科学界仍然合适。
中国科学研究水平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们目前的水平不仅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也低于中国的历史记录,低于国家科研经费的增长,低于人民对科学的需求。
2.1 中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中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就生命科学领域而言,相对水平低于美国
1910年水准。那年,摩尔根发表了对果蝇白眼突变分析的论文,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在美
国被奠定,我们迄今没有这样的成果。
人均GDP为世界第一的瑞士,国家很小,却重视科学,有21位自然科学的诺奖获得
者。在生命科学领域,瑞士有较多企业入围世界医药前十强,大药厂Novartis(诺华)年
销售500亿美元,年利润100多亿美元,而年研发经费是80亿美元——这个数字可能超过
全中国对生物医药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的资助。
最近媒体报道,说中国科学论文发表量是世界第二。英国《自然》杂志为了赚钱,
近年出版《Nature Communiacation》,《细胞》出版社出版《Cell Reports》,前几
年另一国外出版社出版了《Plos One》,这些以版面费牟利的杂志,大量收到中国的投
稿,它们不代表中国科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仅是低水平论文数量增加而已。
2.2 以量取胜会沦为仅做“辅助工作”
当代中国科学研究与近代的辉煌期相比有距离。中国数学的高峰可能是西南联大同
时拥有陈省身和华罗庚的年代;应用方面的高峰,1960年代有两弹一星,1970年代,有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屠呦呦的青蒿素和张亭栋的砒霜治疗白血病,都优于现在。
与国家投入的经费增长相比,我们也有距离。过去几年,中国科研经费以每年20%
的速度在增加,两倍于GDP增速。有部分实验室,不少硬件已经超过国外,有些单位竟
然以买断国外某种仪器而成为国际突出。经费增加后,成果数量确实增加了,但质量的
增加非常有限。在科学领域,数量第二、数量第一 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质量。数量
和质量之间的比差越大,问题就越大。数量提高以后质量提高,其间有个过渡,不是不
可以,只是不能以数量为目标。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中,质量和高度特别重要。从科学来
讲,质量最好的人功劳最大,其他人只是辅助者;从应用专利而言,首先获得发明和专
利的人最能赢利,其他人的改进和应用只是得小钱。所以在科学技术方面,数量常为质
量“打工”。
中国今天科学研究的水平也低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在应用方面,我们希望科学研
究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人类健康,并从目前大量的加工、拷贝、山寨、盗版的
初级阶段,走向自主创新,从而对得起纳税人提出的合理要求。
所以从以上四方面看,中国科学、中国科学界整体仍面临挑战。
3 中国现行科研体制可以改革
中国的科学研究要良性发展,体制、人才和经费是三要素。人才,过去几十年大量
培养;经费,近年大量增加;体制则亟需改革。
1949年至今体制在不断变化。纵观中国现行科研体制,由于历史原因,某阶段内有
过设计,但总体并未完整规划。中国现行的科学体制,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1929年
的北平研究院开始,那时除数学外,大学科研不够系统、不成规模。1949年,中国科学
院成立,将中研院南京和上海的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的研究所和部分私立研究所重组,
中国科学有了相当规模。中国科学院在成立的前十几年是任务带科学,针对某项国家需
求成立相应的研究所。人才和结构由当时国家急需的应用目标所确定。到1970年代,周
恩来总理已想过如何改变,不过那时没有机遇。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从中国科学院分出的一个机构成长为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大学的科学研究不断增长。1985年,国家发布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0年
代后,国家推出了各种计划,特别是1997年科学院的知识创新体系和1998年的高校建
985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对中国科学体制改革都有很大的触动。
3.1 延迟了7年的科技改革讨论重启
2005年有一批刊物、一批人准备好了文章,以纪念科技体制改革20周年并讨论如何
推动中国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因为我、鲁白、邹承鲁于2004年11月在《自然》增刊发
表了有关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文章,有关部委通过关系禁止全国的刊物讨论科技体制,
上版的文章被撤下。而近年很不一样,国家希望推动改革科技体制。施一公和我于2010
年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英文文章,几天之内国家领导批示六个主要部委,要求它们提
出改革的应对。经过多方面准备,今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改革科技体制,因此,延迟了7
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有望有较大推进。
对于中国科学界而言,我相信,在四个层面——国家的宏观决策、不同部门之间的
分工、单位的管理和科研效率等都可进一步改善。其中部分重要问题,可以通过体制改
革作出较大调整。如果我们能够集思广益,理性地讨论和设计,逐渐在多个层面、多个
领域进行渐进式的改革,我相信会有成果。我认为科技体制改革,相对独立于其他领域
,关键在于我们多大程度愿意改革自己所在的体制。
3.2 北生所八年实践是成功范例
这里举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成功例子。
在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支持下,国家为探讨科技体制改革,于2004 年建立了
北生所,所长是留美著名生物化学家王晓东,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成为美国科学院院
士的大陆华人科学家。该所改革了体制,探讨了在中国可行的录用、支持、评审机制,
8年实践中在论文发表、科学发现、应用、人才培养、国际同行认可上都有突出表现,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美国资助竞争性最强的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今年宣布资助美国以外的科学家,
每人获几十万美元。全球共27位获得资助,中国有7位,4位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
经费投票是比口头赞誉更实在的评价,一个研究所获助超过中国生命科学半壁江山,是
对北生所很大的肯定。
北生所的科研经费在2004年是1亿元,当时是突出的。2012年,国家基本还是拨同
样的经费,而其他研究性质相同、相当规模的研究所(如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生物物理
所) 经费已是3亿到4亿,约为北生所的3倍左右,但其产出与北生所有相当距离,最重
要的原因是没有北生所的体制,经费通过原体制和机制分配,即使钱很多,效率也低,
这是活生生的对比。
今天,对国家来说,北生所是一个价廉物美、切实可行、实践了8年的中国本土的
改革成果。国家投入多个研究所的经费已经超过北生所。2007年,中组部、科技部、北
京市在北生所蹲点考察后准备向科研界推广,促进全国的科学体制改革。但征求其他单
位意见时,遇到很多阻力和负面评价。明明很好的体制和成果,为什么会有争议?一种
是害怕新体制会排斥其他体系;一种是中国式妒忌,一些人认为自己曾在中国国情中“
滚过爬过”,北生所为何免灾?还有是南郭先生心态,怕新体制下显出其原形。
国家当然会继续支持北生所,但因为很多人不实事求是的反对,改革得不 到推广
,其他机构就无法受益于好体制。
希望科学界知情人在不同场合讨论改革,支持改革,实施改革,而不是描黑、反对
和阻碍自己明知是好的体制改革。
4 海归应该积极正面参与改革
我从1995年开始参与一些国内工作,见证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
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2007年9月我回国任职北大
生命科学院,做了一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对此我另有文章总结过。
多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对中国的科学有过很多的作用。今天,海归在中国科学体系
里基本已占主导地位。因此,有些存在的问题其实并非国家的失误,而是我们海归的实
践所致。
相比较而言,我们“文革”后大学生的海归们要向“文革”前大学生留学归来者学
习,他们回国后个人待遇一度很差,据悉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从瑞典回国,四口之家在
北京只有11平方米的住所。但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做人处事相当有自尊。
“文革”后的大学生回国后质量参差不齐, 包括带来不少负面形象,以至我们要
以行动扭转海归在中国科学界的负面形象。无论海归、非海归,都应该继承中国优秀先
贤的德性——坚持原则,为人正派。我们回国要适应该适应的,但如果与不良习俗合流
,对不起国家对海归的引进。所以海归们更应该成为良性力量,助推改革。
4.1 不能因意见不一致就不作为
无论在什么岗位,我们都可以推动改革。行政力量固然推动幅度更大,即使单个海
归学者在自己领导的研究组、所教的课程上也可以推动改革,也能通过支持其他人的实
践而影响改革。有一种现象很普遍,但需要纠正。科技教育界95%的人都说支持改革,
怎么改革?很多人想法不一。还有90%的人,一听说具体某人、某项目要改革,就开始说
风凉话设置一些软性阻力。结果是,人人高喊改革,但很少人改革,而且不会因为不改
革而受罚。因为不改革可以成为既得利益者,比如课题申请到国家项目时,费用平分,
还会获得鼓掌,但没为国家发展带来益处。
我这5年的体会是,其实在任何层面,包括院系的改革都是能做的。无论是国家,
还是北大的行政体系,对改革坚定支持。常常是基层的科研、教学人员不愿意再跨一步
,有一劳永逸的倾向;在科研相关的研究型大学,教育需要改革,并非教育部不准做。
我咨询了多个政策,学校批准即可实施,但院系负责人、老师不愿意尝试,或害怕造成
矛盾,或怕工作加压,或怕承担责任,等等。
另外,还要敢于做没有共识的改革。我在北大做教学改革时,每个老师有不同看法
,这很正常。应择其部分予以推动,而非意见不一致便不作为。
许多海归回来后处于制度设 计者的角色,千万不要设计漏洞为自己谋利,或者自
己不执行,这都是假改革,最后可能还不如不改革。
4.2 海归要坚持原则、扎实工作
我认为,海归对中国科学的作用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在国内环境中,为人要坚持原
则,二是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工作要扎实。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就可造就中国的良
性科学环境,即使近50年中国科学难以全面超过世界水平,但近30年之内,必定会出现
在应用和基础方面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某种程度而言,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影
响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科技教育界应该走在前头。
我相信几十年后,中国科学界的人会笑话今天我和鲁白的一些言论,说你们这也是
改革?那是常识——为人自尊一点,做事扎实一点。
1883年Rowland的文章还说,“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全世
界的利益,我们应该形成一套能够真正衡量人或事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体系,把头脑中
所有高尚和高贵的思想放在前面,把所有对科学发展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这是我们义
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这句话也适用于一百多年以后今天的中国科学界,可以把他说
的“评价体系”改为“科学体制”。
4.3 科学对未来中国一百年很重要
对于很多家长和年轻学生,对于很多要离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人,我想引用美国总
统奥巴马回应Barbara Walters的问话,奥巴马说,最好的工作是在科学和工程界。
不仅一百年前美国的科学家呼吁重视科学,今天的美国总统也重视科学。在中国青
年纷纷要投入金融、娱乐、服务业的时代,应该清晰地阐明,科学不仅对于一百年来的
美国很重要,对至少未来一百年的中国肯定也很重要。海归、非海归的科学家,特别是
影响中国科学界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家应当联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
,培养优秀的本土人才,支持他们的工作,一起做出美丽的科学。
(注:Rowland文章承王鸿飞、王丹红提供和翻译)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合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多少页?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五年(zt)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结果什么时候下来?胡锦涛:中国2020年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转载)
有没有在海外申请杰青的?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海外PI招聘会 (转载)
今年自然科学基金的结果什么时候出来?多次批中国学界擅权术 北大生科院长饶毅落选院士有预感
饶毅:中国科研一直捡别国成果的“面包屑”即使他的菊花被曝抄袭,我还是支持方舟子!!!!
施一公: 美国科学之强大远远超出你的想像这两个能拿诺贝尔奖的是谁?
[合集] 中国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 将扩大招收海归博士后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from xys)
人口众多是阻碍中国发展改革的主因也是大家不愿意海归?青年千人名单公布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科学话题: 中国话题: 改革话题: 国家话题: 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