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随着这一空头利器的引进 中国房地产危机大爆发不远了
相关主题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高盛被指控欺诈zt (转载)中国房地产信托贷款委托行业将现”麦道夫“群体窝案和次贷危机 (转载)
ZZ 中国评级机构首发国家信用报告:美国低于中国中国式次贷危机致私企大崩溃
国内法院真是先富的贴心人:当小三要小心连娃都保不住啊 (转载)所谓救房市高利贷泡沫的说法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转载)
有credit risk modeler和risk rating想回国的吗 (转载)所谓政府可以救房市泡沫的说法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转载)
高盛做空房市引发次贷危机ZT (转载)08次贷危机鼓臊中国救美,如今美国全面围堵中国 (转载)
房地产业:美国最隐蔽的经济武器 (转载)油价连续上涨逾月 美国家庭面临经济寒冬
真希望再来一次次贷危机美国官员退而不休 钱赚得更多!
招聘量化交易与结构性产品相关人员美国媒体担忧美助学贷款可能也成“次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cds话题: 信用风险话题: 缓释话题: 工具话题: 风险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4
发帖数: 923
1
文章来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凤凰证券”(ifengstock)
今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4个关于信用缓释工具的指引以及业务规则,中国金融
市场即将正式迎来CDS。
有朋友问:在证券号忽然讲这玩意儿干嘛?和我大A股有半毛钱关系吗?
这位朋友,正是这玩意儿引爆了08年美国金融危机,现在中国把他引进了,这难道不值
得我们说道说道吗?
CDS,看似是个高深的东西,但凤凰证券君今天研究半天,发现这东西其实并不复杂。
CDS的全称是(Credit Default Swap)转化成人话是“信用违约互换”。我们有人寿险、
财险、车险,其实CDS就是“信用违约保险”。
举个例子:
A企业:A银行,现在公司需要钱,我向你贷点儿款,每月支付你贷款利息。
A银行:我把钱贷给你,你跑路了怎么办?
B银行:我觉得A企业不会跑路的,这样吧,我给A企业的贷款风险做担保,他跑路了,
我负责赔付相应损失。但这个担保不是免费的,我要分A企业贷款利息的部分。
A银行:好啊,虽然损失一部分利息,但不用担心最后血本无归。我们来签个合约吧。
这个合约就是CDS。

那CDS是怎么引爆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呢?
次贷危机发生前的许多年,美国当时流行贷款买房。但个人贷款可能20、30年才能收回
,美国银行和信贷公司不想等那么久,索性把这些贷款一打包,以证券的形式优惠卖给
其他金融机构分散风险。这就是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然后,这些金融机构再把它们包装成金融产品CDO(抵押债务),卖给世界各地的投资
者。当然,这些投资者也不傻,他们知道这些CDO有毒,于是,就给这个产品买保险(
CDS)。
于是,美国房贷危机的风险传递到了全世界,全世界投资者都在“资助”美国人民买房。
后来,泡沫破了。

CDS买方赔付不起违约金,面临倒闭。当时美国的几大投资银行大量持有CDS合约。同时
,他们在金融市场上影响力很大,很多机构由于投资者都与他们发生交易,如果这几大
投资银行倒闭,那么与他们发生交易的机构也将面临巨大亏损,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的
恐慌。
为什么说CDS是做空利器呢?CDS是做空者常用的一种做空工具,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
有少数人通过CDS做空美国房地产,并带来惊人收益。美国有部电影《大空头》讲的就
是这个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科普下。

CDS引爆美国次贷危机,还是做空利器,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玩意儿这么有毒,中国
为啥还要引入呢?
答:中国债券市场危机四伏急需CDS对冲信用风险。
债券市场年内的到期规模将攀升至顶峰
整体债券市场年内的到期规模将攀升至顶峰,总量或达到4.44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
期增逾两成。其中,钢铁、煤炭、有色这三大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累计债券到期规模近
7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30%。
债券违约愈演愈烈
今年以来已至少有18只国内债券违约,而2015年全年的数字为7只。年初至今已有山东
山水水泥[0.00%]集团、云峰集团等多个违约案例出现。除已有债券违约的广西有色集
团近日被宣告破产外,媒体报导债券连续违约的东北特钢亦可能实施破产重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投资者迫切需要对冲信用风险的工具。购买者可以从相应企业的倒
闭中牟利。
引入CDS到底有何利弊?
利:对冲债券(贷款)违约风险增加债券市场流动性
招商银行[0.11% 资金 研报]驻深圳的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迄今为止,国内市场还没有
任何实质性的对冲工具。市场对这种工具的需求很高,救助陷入困境企业的压力将减小。
民生证券:CDS的推出可以缓解银行“惜贷情绪”,盘活银行资产。通过设计实用可行
的信用衍生产品,商业银行能把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以合理的价格转移
出去,“惜贷”问题将得到极大的缓解。“打破刚兑”正在加速推进,市场非常需要风
险分散工具,只要工具缺陷不再,CDS将会迎来快速发展。
兴业证券[-1.84% 资金 研报]:CDS的推出提供了风险交易的工具。一方面,信用缓释
工具实际上为“风险”提供了流动性,降低了风险的流动性溢价;另一方面,高风险高
收益的资产,可以通过叠加信用缓释工具的方式,将一部分的风险和收益剥离出去,扩
大了投资者的范围。
弊:将牵扯更多的金融机构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告诉我们,CDS只是转移风险,而非化解风险。
有市场人士认为,“CDS给了市场投资者一种误导,投资者误认为在其保护之下,可以
避免甚至是消除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损失,但其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的风险转移
了而已。”
CDS被认为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手。有媒体担心,中国缺乏相应的市躇础,
对债务持有人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也需要配套的清算机制。此外,当前信用风险升温
,且国内的保险机构和担保公司在风控和偿付能力方面仍显不足,若风险过度集中于部
分发行主体, 也会大幅提高交易对手风险。
除CDS本身伴随着风险范围的扩大外,投资者还应警惕担保机构空手套白狼。因为在整
个CDS操作过程中,只有当债务到期或发生违约时,担保方才会出现支出。因此可以在
少量资金的基础上实现以小博大。不违约获利,发生违约赔付即宣告破产或跑路,这种
模式在P2P行业已屡见不鲜。
《时代周报》更是担心,CDS会成为地方落后产能“保护伞”。今年8月有消息称,山西
将推出CDS为煤企增信,方案已上报山西省政府审批。观点称,CDS作为债券发行的金融
风险对冲工具,其政策诉求的本位,应该主要针对信用度不够、但又具有创新潜力的中
小企业,不应该是大型企业,更不该集中于可能产生系统风险的传统领域。
其实,CDS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或者邪恶,它风险更高仅仅因为它自带杠杆。在短期内
,CDS对市场的影响偏中性。
中国版CDS相关交易指引内容
1.中国版CDS的参与者:
“金融机构、合格信用增进机构、非法人产品、其他非金融机构等”。
2.CDS交易产品:
债券、贷款、其他类似债务
3.交易制度:
创设备案:创设机构创设凭证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向交易商协会秘书处提交包括创设
说明书、创设凭证的拟披露文件以及交易商协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而想要成为创
设机构,需要是“具备一定条件的核心交易商,且经专业委员会备案认可。”
成为信用联结票据创设机构需净资产不少于40亿元人民币。
4.交易对象:
“参与者不得开展以其自身债务为标的债务或以自身为参考实体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
务,开展以关联方债务为标的债务或关联方为参考实体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应予以
披露,并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存续期按季度向交易商协会报告。”
5.资产要求:
“任何一家核心交易商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净卖出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0%。任
何一家一般交易商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净卖出总余额不得超过其相关产品规模或净资产
的100%。”
但同时,“专业委员会可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发展运行情况,适时调整上述比例
数值。”
6.市场保护机制:
创设机构可提供保证金。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中,规定“创设机构可视需
要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提供保证金等履约保障机制。”且“创设机构可买入自身创设的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予以注销。”
文章部分内容综合wind资讯、民生证券、兴业证券。
股市早报,投资前瞻,涨停预测,牛股捕捉,尽在微信号【凤凰证券】或者【
ifengstock】
盘后剖析A股走势,指点明日走势,请关注微信号【复盘大师】或【fupan588】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美国媒体担忧美助学贷款可能也成“次贷”高盛做空房市引发次贷危机ZT (转载)
ZT宋鸿兵,美债问题比欧债问题更严重。房地产业:美国最隐蔽的经济武器 (转载)
Plan B for China's Wealthy: Moving to the U.S., Europe真希望再来一次次贷危机
从国内带到美国的电器,再海运回国会被海关收税吗?招聘量化交易与结构性产品相关人员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高盛被指控欺诈zt (转载)中国房地产信托贷款委托行业将现”麦道夫“群体窝案和次贷危机 (转载)
ZZ 中国评级机构首发国家信用报告:美国低于中国中国式次贷危机致私企大崩溃
国内法院真是先富的贴心人:当小三要小心连娃都保不住啊 (转载)所谓救房市高利贷泡沫的说法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转载)
有credit risk modeler和risk rating想回国的吗 (转载)所谓政府可以救房市泡沫的说法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cds话题: 信用风险话题: 缓释话题: 工具话题: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