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七十年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a
发帖数: 1053
1
来自主题: Overseas版 - 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zz
七十年代生人的个人历史
2002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为最早出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
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
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
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
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
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
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
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
k****i
发帖数: 1504
2
来自主题: BUAA版 - 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七十年代生人的个人历史
2002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为最早出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
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
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
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
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
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
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
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
z**********e
发帖数: 22064
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七十年代初读“第三帝国的兴亡”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肖郎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读到了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第三帝国的
兴亡。”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的战地记者,他根据自已在二战时的所见所闻,和在战后获得的
大量纳粹德国的档案文件,写成了这本记叙了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帝国从开始,发展,
壮大,到最后二战失败,彻底灭亡全过程的纪实史书。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文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但各种运动还是一个连着一个没有个尽头
,人们斗来斗去也没完没了,很多老百姓是早就厌烦透了,渴望能早日转入“四化建设
”,来改善生活,但文革却是丝毫没有象要结束的迹相。那时有着“副统帅”,“亲密
战友”头衔的林彪谋反不成,出逃而摔死在外蒙的事件也已经发生,人们虽然仍旧一如
既往地“响应”着伟大领袖的号召,“涌跃”地投入“批林批孔”和“尊法反儒”的运
动“高潮”,但是稍稍读过几本书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事是何等的荒唐和无聊:因为林彪
和孔老夫子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两码事。很多人都是抱着
无奈,却冷眼里在看着这种如... 阅读全帖
z**********0
发帖数: 224
4

[导读]它可能是那个年代除毛选和新华字典外,读者群最多的书籍。它与那个时代的青
少年的性意识一起,被压抑在地底下。
《少女之心》与七十年代的“流氓们”
《少女之心》
《少女之心》与七十年代的“流氓们”
电影《山楂树之恋》剧照。男女主角过河以树枝代替牵手。
主笔┃杨东晓
1973年的一天,上海市第二中学的朱大可参加了在操场上举行的一场流氓犯宣判大会。
台上那个外校高年级男生,偷看了一本叫《少女之心》的淫秽手抄本,在这本坏书的影
响下,开始追求自己的亲姐姐,想仿效书上的情节耍流氓。他的姐姐不从,哭着把他告
到了派出所。这个男生被派出所抓去后打了一顿,又放了出来。但是他不仅不思悔改,
反而迁怒到亲人,在姐姐肚子上捅了一刀。
学校的大喇叭,用义正言辞的声音宣判:“死刑”。而台上的男生居然没有一般死囚临
死前的惧怕,相反,他的眼光不时睃往台下,大约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熟悉的面孔,他
呲着牙笑了。他已经被各所学校的大喇叭宣判过多次“死刑”,只因没有完成各校示众
这一“使命”,才一直没有拉去枪毙。
37年后,当这个案件再次被提起时,作为研究者,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
皮艺军教授提...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704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e62cf0100fbi4.html
我所亲历的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09-10-12 17:06:39)
我所亲历的七十年代
文革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闲鹤居主人
我是1972年受我村的贫下中农之重托,在贫下中农推荐之下,担任我村的合作医疗
站医生的,那时最时髦的称呼叫“赤脚医生”。前后三年,主持和经历了文革时期我村
合作医疗的工作全过程。想想我曾经走过的路,不由思绪万千,感慨颇深。
一、我村合作医疗的产生背景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直接
催生了农村半农半医(之前叫“保健员”,1968年后改称“赤脚医生”)培训制度,据说
当年全国培训人数达23万余人,均充实到县以下的医疗机构,为“文化大革命”(以下
简称“文革”)期间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的迅速普及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那时的科
技、通讯、宣传、交通等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完全靠的是传统的一套,标语贴、喇叭喊
及大会小会的宣传。因为当时毛主席的 “6·26指示”具有前所未有... 阅读全帖
q********i
发帖数: 4290
6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穿篇
说完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吃和住,本来想接下来说说行。看侄子在我的QQ空间留言说吃
住说完之后应该是穿了,那就听他的,先说说穿。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众穿着的布料发生过一场变革,就是化纤织物几乎取代了棉毛织物。
最小的时候,穿的是棉布衣裤、羊毛线衣、棉线袜,后来,都穿的确良、晴纶线衣、尼
龙袜了。刚有化纤织物的时候,化纤织物的产品要比棉毛织物的产品贵,都是家里比较
富裕的才买化纤织物的产品,就很羡慕穿的确良和尼龙袜的。那时,在我眼里,穿的确
良和尼龙袜,相当时髦,而穿棉布衣和棉线袜的,都很土气。化纤织物耐用、易洗,但
不吸汗、透气性差。我的脚鲜就是那时穿尼龙袜得的,所以,我多少还是那场变革的受
害者。
说起那时的穿衣戴帽的潮流,可以用军用化三个字高度概括。流行戴军帽,穿军服,挎
军包,踏军鞋。抢军帽是当时的最多的社会治安问题,从而引发打仗斗殴。军帽、军服
、军挎包、军鞋的防伪标识是内里儿的一个红色的印章,记得还有编号。也有很多“山
寨版”的军用品,倍受年轻人的青睐,但翻过来看看,没有印章和编号。那时,服装厂
和商场都是公家的,人们还没有那个积极性去“山寨”那些印章和编号,要是今天,山
寨的印章... 阅读全帖
f*********s
发帖数: 986
7
( 70年代 ) 今天
12月22日,干到晚上3点半终于完工,地上床上堆满纸页,散发着强烈的油墨味。吃了三天炸酱面,倒了胃口,大家决定下馆子好好庆祝一下。骑车来到东四十条的饭馆(全城少有的几家夜间饭馆之一),围小桌坐定,除饭菜,还要了瓶二锅头,大家都《今天》的诞生默默干杯。
摘自 七十年代
和他同一天生日的 今天 还在香港有出版。什么时候,去香港好好淘书。收获一定会不小。
两次回国都是途径香港。只是看到了在机场的书店。自然书没有很好的书。以前的一个朋友每次在香港买书都会买好莱坞电影的文字版。不知道为甚。
我们边吃边商量下一步计划。首先要把《今天》贴遍全北京,包括政府部门(中南海,文化部),文化机构(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和《诗刊》)和公共空间(天安门,西单民主墙),还有高等院校(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确定好张贴路线,接着讨论由谁去张贴。陆焕兴,芒克和我--三个工人两个单身,我们自告奋勇,决定第二天上午出发。
摘自 七十年代
其实这只是七十年代这本书里北岛的回忆文章。北岛把七十年代归结于一个词 游离。
想摆脱还是想寻找
当年,顾城因为知道了还有今天
c*******k
发帖数: 1437
8
送交者: 飘渺如雾 2002年4月04日10:14:24 于 [星语心愿]http://www.bbsland.com

2002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
做为最早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
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
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
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
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
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
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
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
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
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

发帖数: 1
9
有人总是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治安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猪油蒙了心
!我是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对七十年代的农村记忆十分深刻,远不是像这些人描述的
这样美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荣辱”;“富贵思淫欲,贫寒起盗心”——这是亘古
不变的道理。当物质财富极其贫乏的时候,人们管什么文明不文明,文雅不文雅。
小偷很多,特别是偷生产队粮食、瓜果、柴草等这些基本的生活资料,一般人们认
为偷公家的东西根本不算偷,谁偷得多谁家有能耐。有句俗话叫“不偷不摸,日子难过
”。确实是这样,如果谁家老实巴交,你情管受穷吧,粮食都不够吃,更不用说吃点儿
瓜果。当真是“笔贫不笑偷”。
常偷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他们几乎是明偷,偷来的粮食、瓜果
、红薯叶都盖在筐里的猪草下,干部们一般惹不起老人,一般不去翻他们的篮子筐子,
弄不好她们会以头撞人。
孩子们喜欢偷苹果、核桃、地瓜、柿子,也偷柴草和树枝等柴火。如果干部们从孩
子们的筐里翻出了东西,筐就会被没收的,人被教训一顿。
有些成年人,夜里不睡觉掰玉米,也有到场院里去偷粮食,这是大偷大摸。有个看
场...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006
10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七十年代
当每一次青春永远
离我而去,这里
就开出
一朵美丽的花
在时光的寒流中
我拥有整个温暖的花园
却并不认识那些不知
来自何处的蝴蝶
七十年代比家乡还遥远
七十年代的家乡不在远方
七十年代里人们彼此微笑
而我已开始流浪
在每个夜晚到达天涯
o*****e
发帖数: 435
11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ZT:七十年代的人的尴尬
七十年代的人的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
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
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
!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
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
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
c**********e
发帖数: 408
12
来自主题: Shanghai版 - 七十年代生人的可爱之处(ZT)
如果贴过了就请删掉,偶KG很不认真的说。
-早恋只默默地发生在心里
那时候的早恋很单纯,一个眼神、一首歌、一张纸条足以心领神会,当时最惊世骇俗
的行为是公然拉手。而且,老师家长围追堵截式的批评也不能动摇他们的情窦初开。八十
年代的早恋与性有关,七十年代的早恋是感动。
-卖劲地写信,痴心地等信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得哪种叠信纸的方法代表“思念”、“心心相印”或“暗恋你”
。因为他们的大一基本都是在写信中度过。写信和等信是复杂的情绪,也是充满想象力的
行为,决不是鼠标和键盘所能完成的。
-打小儿鄙夷给人扎针儿
七十年代出生人喜欢玩丢手绢、找朋友之类的集体游戏。虽然也不乏耍赖、翻脸,但
一般不会惊动老师和家长,因为那时候都很鄙夷动不动就告老师叫父母的伙伴。长大了,
他们也改不了以大局为重的习惯,更懂宽容和忍让。
-中心思想总围着传统美德
那时谁都写拾金不昧的作文,捡到什么小图钉、小螺丝都交给老师,好像老师是杂货
店老板。还有助人为乐的题材,老盯着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然后好冲上去拉一把,殊不
知自己冒冒失失地让人家更提心吊胆。那时候,孩子真是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激素吃多
了,发育提前,连心理都少

发帖数: 1
13
要过年了!过年什么最重要?吃!困难时期过年也有点凭票的吃食特供。六十年代的事
了,太远。回忆点近的吧!那就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初前方吃紧,什么林彪叛逃、什么批林批孔、什么...,上面下面多得眼花缭
乱的乱掐恶斗。老百姓天天看也学会点,不时也掺和一下。但只在上班时,就是掐得最
凶的也只在上班掐。
看掐斗和掺和也挺累,下班得补养补养,回到后方要紧吃。
七十年代处西安的供应很差,肉鱼糖等都要从北京上海带。出差的一项任务是搞物流,
每天从北京上海来的火车都受到国宾般的夹道欢迎。西安也不是铁公鸡,鸡、当年的新
大米和夏天的大傻西瓜也往北京上海送。所以西安发的车也是欢送外宾一样热烈。知道
吗,带活鱼活鸡可要给它们灌口酒。
陕西人不吃鸡,这对外地来的吃货是大好事。农民兄弟经常提个篮子装着鸡和蛋到宿舍
来卖,一声不吭地“陕西蹲”蹲在楼下。赶大车进城的也在车辕上挂几只,他们只吼秦
腔不吼“卖鸡咧...!”。三五毛钱就能买只一两斤重的童子鸡,老母鸡贵点,也就几
毛钱一斤。
南山秦岭脚下是小江南,出好吃的桂花球大米。陕西人不爱吃米而南方来的爱吃米。于
是农民兄弟就把米送到城里换面粉和包谷面。开始米面对等,后...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转帖]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3:44:09 2016, 美东)
本主题共有 5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返回讨论区]
[回复本文][原帖] 发信人: tulsi(蓝袜子), 信区: masterpiece
标 题: 葛岩: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9月03日08:52:35 星期一)
http://www.yantan.cc/bbs/thread-112637-1-1.html
[转帖]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作者:葛 岩
从1960年末期开始,不少曾积极参于文革的大中学生失意于现实。其中的一些人开始阅读
禁书,形成今人所说的地下读书活动。这种时为禁忌的活动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在某
种程度上,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民间的序幕,是催生日后许多理想主义文化精英的
摇篮。《今天》杂志的诗人...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8811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z2015 (2015), 信区: History
标 题: 1970年元旦社论 《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09:26:16 2011, 美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过去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豪迈的战斗步伐,跨进了伟
大的七十年代。
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我国各族人民心潮澎湃,衷心祝愿我们的伟大领袖、无产阶
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万寿无疆!
六十年代初期,毛主席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
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
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
六十年代的历史,雄辩地证实了毛主席这一伟大的预言。
过去的十年,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现代修正主义公开论战,激烈搏斗,取得伟大胜利的十年;是全
世界革命人民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以苏修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
的伟大斗争蓬勃发展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在新的条...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16

七十年代我家有杆枪
——纪念毛主席诞辰117周年
经常听到别人议论,美国文明发达,社会稳定,人人都可以买枪,持枪,带枪,这有什
么令人垂涎的,我们中国青年民兵当年不也都拥有枪,我们大队有几十杆枪,我家里就
有一杆半自动步枪。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那时,我姐姐是基干民兵,而且是大队民兵副营长,上
级发了一杆枪给她。记得很清楚,是半自动的,半新半旧的,或许是前人或前辈什么解
放军、民兵用过的,枪虽然旧些,但却很好使。这话说出来就显得违纪、违法了,会有
人问道:你又没有资格用枪,怎么知道枪好使呢?问得好,我这就回答你。那枪,我可
是经常偷着玩呢。每当放假或放学,一旦大人不在家,我就拿着枪到我家房后的山坡上
偷偷地搞瞄准,这还不过瘾,有时干脆将那枪大卸八块,化整为零,再又一件件装上去
,化零为整。那情景,至今玩兴犹在,记忆犹新。记得过了两年,我也成为民兵(虚龄
16周岁),但因为年龄限制,还不能担任基干民兵(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也
因此没有持枪的资格,但还是有带枪的机会。那是一次出现坏人流窜犯的时候,全国戒
严帮助抓捕,需要民兵配合把守路口,帮助捉拿罪犯。本来应该姐姐去... 阅读全帖
f******g
发帖数: 592
17
在整个七十年代,台湾的发展完全没有办法和大陆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较量。
台湾直到七十年代,重工业基本为零,自己没有办法生产钢铁等产品。当时台湾是被美
国所保护的附庸,没有自主决定自己内政的权利,所有的决策依靠美国,这点直到现在
都没有改变。但好处是出了问题,美国会为台湾出头,坏处是自己的人才得不到培养、
锻炼。大家现在可以感觉得到的是现在台湾那些台面上的人物就个人能力上来说,远逊
于大陆同级别的对手。
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前,台湾的大小官员对于共产党是极度害怕,面对共产党的干部心里
是极度自卑。
后来台湾的官员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发展经济,因为他们完全看不起自己,对自己
没有任何信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想出了建出口加工区这个最没有办法的办法。
出口加工区(也就是后来大陆模仿的经济特区)的意思就是我完全没办法了,只好牺牲
自己的主权,让你们外国人来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完全让外国人来代替自己发展。
正好又碰上美国的越战战场吃紧,需要大量订货,美国就干脆把订单让给自己的附庸去
干,台湾、韩国就借这个机会发展起来了。
台湾、韩国的经济发展不是自己有能力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们的发展正体现
f****i
发帖数: 9419
18
台湾本身经济也没什么起飞一说,经济活动靠得是稳定的金融与社会环境进行积累。不
是靠突飞猛进式的高速发展。实际上对比谁谁谁发展的快,本身就是对经济活动缺乏常
识。台湾六七十年代看起来没怎么增长主要是当时走外向型代工厂经济路线。采取了货
币贬值,52年美元对台币1:10贬值到62年的1:40多一点。所以以美元计价显得增长不
大,实际上对本币来说增长并不慢。这是外向型经济初期的特点,为了让自己加工的产
品具有价格竞争力采取的手段而已。同样,中国六七十年代也不慢,苏联撤出援助导致
了一次大下跌,否则数据会更好看。
m****5
发帖数: 1131
1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过去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豪迈的战斗步伐,跨进了伟
大的七十年代。
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我国各族人民心潮澎湃,衷心祝愿我们的伟大领袖、无产阶
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万寿无疆!
六十年代初期,毛主席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
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
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
六十年代的历史,雄辩地证实了毛主席这一伟大的预言。
过去的十年,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现代修正主义公开论战,激烈搏斗,取得伟大胜利的十年;是全
世界革命人民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以苏修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
的伟大斗争蓬勃发展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在新的条件下,以排山倒海之
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向前推进。革命的马克
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斗争中日益发展。资本主义无可挽救地没落下去,社会主义不
可阻挡地兴盛起来。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欧洲的社会
主义明...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0
本主题共有 5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返回讨论区]
[回复本文][原帖] 发信人: tulsi(蓝袜子), 信区: masterpiece
标 题: 葛岩: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9月03日08:52:35 星期一)
http://www.yantan.cc/bbs/thread-112637-1-1.html
[转帖]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
作者:葛 岩
从1960年末期开始,不少曾积极参于文革的大中学生失意于现实。其中的一些人开始阅读
禁书,形成今人所说的地下读书活动。这种时为禁忌的活动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在某
种程度上,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民间的序幕,是催生日后许多理想主义文化精英的
摇篮。《今天》杂志的诗人中、“星星画派”的艺术家中,《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中和
参与改革设计的策士中,不少人是在地下读书活动时开始了其知识和文化的准备。对此,
坊间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回忆和评论。
不过,从1968年上山下乡开始至 1977年恢复高考,地下读书活动延续十年之久。
其间
,“老三届”中学毕业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娱乐比较少,吸引男孩子和男青年的是下象棋和军棋四国大
战,但最受老少中青喜欢的是斗蟋蟀游戏。
苏州人有句俗话:南园将军北园王,指的是在苏州南园农田和北园农田抓到的蟋蟀
好斗,即今天的南园桂花新村那一片和北园新村长风厂那一片,苏州城跟其他城市不一
样的地方是古城内有二片农田,据说是为了防外敌长久围城时有粮食收获,长久抵抗。
老城记得当时大院里的青年喜欢到一个叫新造桥的地方抓蟋蟀,是否是今天的竹辉
宾馆附近不得而知,还有几位喜欢到娄门外大街边上的农田去抓蟋蟀,边上还有个大单
位。
后来老城才知道那是气象站,今天的气象局。那边农田的蟋蟀最多,记得翻开一个
冬瓜,往往有几只蟋蟀跳跃,你必须一眼看清哪个是雌蟋蟀,哪个是雄蟋蟀,因为有几
种不肯斗 ,比如还没有穿衣的白蟋蟀,比如叫棺材板的那种,抓蟋蟀的时候还不能碰
伤,否则会降低战斗力,抓到后用竹节桶存放,中间开一细缝,让蟋蟀透气,边上塞上
青草让它感到环境熟悉,运回家中就不生病,然后回家后一一放到盆中看大小,小的放
掉,大的留下,静养二月,参加比赛。
有考究的还跟每个蟋蟀洗澡,自己的蟋蟀... 阅读全帖
f******g
发帖数: 592
22
在整个七十年代,台湾的发展完全没有办法和大陆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较量。
台湾直到七十年代,重工业基本为零,自己没有办法生产钢铁等产品。当时台湾是被美
国所保护的附庸,没有自主决定自己内政的权利,所有的决策依靠美国,这点直到现在
都没有改变。但好处是出了问题,美国会为台湾出头,坏处是自己的人才得不到培养、
锻炼。大家现在可以感觉得到的是现在台湾那些台面上的人物就个人能力上来说,远逊
于大陆同级别的对手。
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前,台湾的大小官员对于共产党是极度害怕,面对共产党的干部心里
是极度自卑。
后来台湾的官员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发展经济,因为他们完全看不起自己,对自己
没有任何信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想出了建出口加工区这个最没有办法的办法。
出口加工区(也就是后来大陆模仿的经济特区)的意思就是我完全没办法了,只好牺牲
自己的主权,让你们外国人来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完全让外国人来代替自己发展。
正好又碰上美国的越战战场吃紧,需要大量订货,美国就干脆把订单让给自己的附庸去
干,台湾、韩国就借这个机会发展起来了。
台湾、韩国的经济发展不是自己有能力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们的发展正体现
F*V
发帖数: 3978
23
发信人: fighter888 (fighte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越南居然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苏式机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16 01:56:02 2011, 美东)
“居然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苏式机枪”、“守岛用重机枪,还这么旧”……
6月15日,一张越南通讯社公布的越南海军在其侵占的南沙群岛毕生礁进行军事训练的
照片,登上了各大网络论坛的头条。一些军迷们议论说,本想提振士气的照片却暴露了
越南海军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
连日来,越南屡屡挑动南海紧张事态,又是举行实弹演习,又是发布训练照片,还颁布
了最新的“征兵条令”,大有为南海不惜一战的架势。然而,无论越南方面如何鲁莽地
释放强硬信号,多位国际问题学者均对《世界新闻报》指出,越南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且不论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水平的越南海军实力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中国完全有能力不
动用军事武力,就可以用多种“低烈度”手段阻止越南继续挑衅。
在南海暗流涌动的同时,中国最大的海事巡视船“海巡31”15日从广东起航,前往南海
开展海区巡航。
越南官民一起挑事
自1979年中国... 阅读全帖
q********i
发帖数: 4290
24
上世纪七十年代,吃的好赖,各家各户有些不同。这要看家里人的职业、家庭收入、家
庭人口数,还有和住地也有点关系。我这里说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不包括当时的权贵们
的生活。
先说主粮。我家在东北城市里,主粮基本是苞米面、苞米茬子、高粱米。还吃过供应的
黑面、地瓜干。黑面据说是阿尔班尼亚进口的,现在来讲是健康食品。北京和上海要好
得多,南方也好得多,至少不用吃苞米面吧。记得父亲出差,都要从上海或北京买些挂
面回来。城里,粮食是定量供应的,孩子多的家,特别是男孩子多的家,都不够吃。东
北的农村,都应该够吃。有亲戚在河北唐山一带的农村,就不够吃。我们家本来不够吃
,父母有时还要给他们寄些粮票。那时也有私自买卖粮食的。私买粮食要到大车店,现
在都没这地方了,就是农村赶马车的车老板赶车进城住的地方,用木板圈着,有放牲口
和马车的大院,还有一趟车老板晚上住的平房。从我家到常买东西的副食店的路上,就
有一个大车店。每次过那时,都能闻到一股马粪味,都能听到马鼻子发出的哼哼声。我
就和母亲还有一个邻居的阿姨去到那里买过粮。都是偷偷摸摸的,拎着一袋粮食出来,
别人问,就说是农村的亲戚或熟人给捎来的。那要是被抓住,...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7685
25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看了央视的生于六十和七十年代
发现六十年代的人事业做得很大,七十年代差了一大截,是人物选择的问题,还是六十年代的人普遍比七十年代的人能力强或是年令到了,就更好一点。
d********g
发帖数: 7458
26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看了央视的生于六十和七十年代
央视的节目有什么可信度?
如果从全国人口完全随机抽取几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放在一起比较,展现平均水平下老百姓的生活和事业,才有意义

十年代的人普遍比七十年代的人能力强或是年令到了,就更好一点。
q***o
发帖数: 52
27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
“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
本书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虽
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
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
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北美购买:http://www.bookseed.com/html/chinese_book_info/259258
f*********s
发帖数: 986
28
今年2月份看了这本七十年代。而且还写了一系列的小文字。
( 70年代 ) 我记忆里的亮马河
首先 我是70年代的。
1978年12月20日,北京下了场少见的大雪,几乎所有细节都被白色覆盖了。在三里屯使馆区北头有条小河,叫亮马河,过了小木桥,是一无名小村,再沿弯曲销路上坡,拐进一农家小院。。。。。。这里就是《今天》的诞生地。
摘自 七十年代
1997年的2月,北京没有下雪。但是很冷。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被灰色所掩盖着。
在三里屯使馆区,有一条河,叫亮马河。有厚厚的冰覆盖着。
不知道哪个小村庄。只知道有希尔顿酒店,凯宾斯基,昆仑酒店,瑞士航空酒店,农展馆。硬石餐厅。燕莎。
那是九十年代末期。香港要回归。
很冷的天。
再次,他的生日在12月23日
从12月20日起,我们干了三天三夜。拉上窗口小布帘,在昏暗的灯光下,大家从早到晚连轴转,谁累了就倒头睡一会儿。陆焕兴为大家做饭,一天三顿炸酱面。半夜一起出去解手,咯吱咯吱踩着积雪,沿小河边一字排开拉屎,眺望对岸使馆区的等货。河上的脏冰反射着鸟光。亮马河如同界河,把
f*********s
发帖数: 986
29
70年代 知识。分子。自由。
从夜间饭馆出来,大家微醺。告别时难免有些冲动,互相拥抱时有人落了泪,包括我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何时才能欢聚一堂。你们真他妈没出息,掉什么眼泪?陆焕兴朝地上啐了口唾沫,骂咧咧的。
摘自 七十年代
如果我们不依靠任何人既有的知识,而是鼓励可以使更好的知识出现的人们交流意见的
过程,社会问题便有望更成功地获得解决。人们因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异见之间的讨论和
批评,有助于发现真理,或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理。
哈耶克《什么是自由主义?16.思想自由和物质自由》
骑车回家路上,跟朋友一个个分手。我骑车摇摇晃晃,不成直线,加上马路上结冰,险些摔倒。街上空无一人。繁星,树影,路灯的光晕,翘起的屋檐像船航行在黑夜中。北京真美。
“解开情感的缆绳/告别母爱的港口/要向人生索取/不向命运乞求/红旗就是船帆/太阳就是舵手/请把我的话儿/永远记在心头。。。。。。”
我想起头一次听到的郭路生的诗句,眼中充满泪水。迎向死亡的感觉真美。
青春真美。
摘自 七十年代
我们都有潜在的自由。我们不去想没能干成什么,而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潜在的能
力谁也想象不到有多大——它们无穷
w***g
发帖数: 712
30
http://www.sina.com.cn 2000/11/29 16:44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简直
“生于七十年代”在这个说不好属于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尴尬年份里竟然
从无到有地成为一个话题。最初看到这个短语,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属于我们八十年
代的新一辈”--那是一句集体咏唱的歌词,众人用欢快、急促甚至有点轻佻的口吻齐
声合唱当时能划船能照相能听录音机能穿喇叭裤的幸福新生活。
比较地看,“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是用当下的、向前看的姿态来歌唱的,“新一
辈”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四十几三十几二十几的人都可以自认为是八十年代的新
一辈;当时只有几岁十几岁的人被当作应该有专门委员会关心的“下一代”,自然就
没算成“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成员
。就出了这一点小小的纰漏,苦果在今天看来是相当的大:这批人长大成人、会写字
了,突然地,一夜之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报复性地宣布放弃以共同生活的当下为
划分标准,而采取一种更加精确的、数字化的、具有排他性的“生于”为新标准,公
然打出“生于七十年代”,来党同伐
异。党同的结果如何下文详述,但毫无疑问,伐异的目的是达到了。这一用语引出的
“绝不与七十
i*****y
发帖数: 3449
31
香港开埠以后,粤港之间并没有边界,人员可以自由往来。大陆人到香港并不需要
任何签证。香港比起中国的其他大都市繁荣不了多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代早
期,上海的电影业在抗战中受过很大的冲击,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的审片制度非常严格
,很多国内的影人来到香港制片,这些人说的是国语,拍得电影是国语片,面对的是整
个华人市场。中共上台以后,大批大陆人士南下香港,很多名导演和大明星也都到了香
港。这些人也都是说国语的,著名的邵氏片场早期拍摄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国语电影,左
派的长风新制作的也是国语电影,包括我们熟悉的画皮和审妻而香港本地的粤语电影被
看作水准低和土气。那个时候的邵氏明星基本上都是从大陆去香港的,国语电影明星也
普遍认为自己比粤语明星要搞一个档次,市面上也是粤语和国语通行。讲国语的人是原
来上海来的精英阶层,而讲粤语的则是本地的地下阶层。那个时候看国语电影的票价都
要贵一些。由于国语电影的制作精良,粤语电影偷工减料。粤语电影被竞争的节节败退
,1972年偌大一座香港竟然没有一部粤语电影放映。香港教会里面所唱的诗歌也都是国
语歌,这种情况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香港出生的外省第
l**s
发帖数: 9490
32
确实如此,香港的粤语歌也是七十年代后期许冠杰才把地位提升上来
以前都带点下流气,不登大雅之堂
x***u
发帖数: 6421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umu (朽木☀病树前头万木春),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靠,60年科技成就展主要成就都是六七十年代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0 22:50:40 2009, 美东)
http://www.cctv.com/special/60nian/album/20090913/100027/pic_show_js.shtml#g=%2Fspecial%2F60nian%
f*******5
发帖数: 1815
34
50 60年代 台湾是美国兵寻欢首选地, 美国大兵免罪强奸台湾沈崇
当时有卷来的大部大陆黄金细软, 大量美援, 常公要是会发展经济, 台湾经济为啥要
等到 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好起来?
v*****s
发帖数: 20290
35
你这个不对。同样不出来。中国六七十年代可不是外向型经济初期。
f*******5
发帖数: 1815
36
回到原来的问题 :
"当时有卷来的大部大陆黄金细软, 大量美援, 常公要是会发展经济, 台湾经济为啥要
等到 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好起来?"
c**********w
发帖数: 1746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reaterROC (Greater Republic of Chin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回首文革说腐败:七十年代也能贪污五十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8 10:19:07 2010, 美东)
2010-06-17 02:56:45   作者:王彬彬
“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在
中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
文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外,
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 文革”的研究可谓
还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般人也
看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的越来越美化。这些年,美化“文革”
的言论时有所见,几乎成为一股潮流。在电子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最明显,甚至愈
来愈呈汹汹之势。说“文革”时期有着真正的“
H****g
发帖数: 14447
38
那时的“人虽然贫穷,但有礼貌,很骄傲,而且肯定不是容易被左右的”。
那时“没有堵车也没有空气污染”。
那时“街头看不到乞丐或残疾人”。
那时“治安良好,犯罪率低。路上几乎没有路灯。可以看到妇女和学生们摸黑走路回家
”。
那时的人“很爱面子,宁可用核威慑,也不肯乞求援助”。
其实我上面说的不是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而是2010年的朝鲜。
不过上面的话也不是我说的,而是英国媒体路透社记者昨天刚发的朝鲜见闻录。
网址: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HINA-3159820101014
f********8
发帖数: 1417
39
“居然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苏式机枪”、“守岛用重机枪,还这么旧”……
6月15日,一张越南通讯社公布的越南海军在其侵占的南沙群岛毕生礁进行军事训练的
照片,登上了各大网络论坛的头条。一些军迷们议论说,本想提振士气的照片却暴露了
越南海军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
连日来,越南屡屡挑动南海紧张事态,又是举行实弹演习,又是发布训练照片,还颁布
了最新的“征兵条令”,大有为南海不惜一战的架势。然而,无论越南方面如何鲁莽地
释放强硬信号,多位国际问题学者均对《世界新闻报》指出,越南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且不论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水平的越南海军实力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中国完全有能力不
动用军事武力,就可以用多种“低烈度”手段阻止越南继续挑衅。
在南海暗流涌动的同时,中国最大的海事巡视船“海巡31”15日从广东起航,前往南海
开展海区巡航。
越南官民一起挑事
自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已经32年没有发布过征兵令的越南,近日首次颁布
了征兵新规。据路透社14日报道,越南总理阮晋勇日前发布的征兵条令,规定在爆发战
争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免兵役”待遇的主要包括政府高官以及没有兄弟姐妹的男性。
征...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1423
40
亦明批驳方舟子:青蒿素真与中医无关吗?(组图)
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医
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浸液能够治疟这个线索,
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至今,青蒿素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Miller
LH, Su X. 2011. 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 Cell
146:855-858.)
对于这项成就,方舟子的态度十分古怪。2002年3月14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
发表题为《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的文章,介绍 “中国的中医研
究人员以古代医学文献为依据,重新发现了艾属植物治疗疟疾的功能 。”这篇文章还
多次引用香港科技大学理查德•海恩斯教授的话,高度评价这个发现:“中国的
研究人员在‘再度发现’甜艾蒿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对分离艾蒿物质,
针对疟疾进行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国际社会却没有给予中国医药工作者
们相应的认可。”“ (中国的艾蒿研究者们)应该因此被授予...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55301
41
胡扯,六七十年代欧美正是民主氛围加速度的时候,比如马金路德丁。
h****g
发帖数: 11365
42
六七十年代反战,嬉皮士,民权这些的终极原因就是一个:吃饱了撑的。
你说经济那会好不好?要是不好,早被共产党忽悠干革命了。
b*****n
发帖数: 314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说说七十年代春节怎么过吧?
七十年代中后期我还是有印象的,春节有鸡鸭鱼,有酒,会相互串门请客,我有很多鞭
炮、新衣服,吃不完的糖果和零食,只不过花样很少千篇一律,单位会多放些电影,有
时还有上面下来的文工团或地方剧。更多的细节记不住了,但有一点肯定,春节有好吃
的而且基本管够。那时我们家还在农场没回城。
q********i
发帖数: 4290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说说七十年代春节怎么过吧?
七十年代中后期好多了。七四年以前和七四年以后,那是两个世界的。
g*****w
发帖数: 1824
45
红二代比如洪晃七十年代出国肯定被老外F过了。
T****i
发帖数: 15191
46
先讲两个真事儿。
一次我去一个美国人聚会,碰到一个单身白大妈,拉住我谈了一会,问我做什么的,我
说做科研,她就说希望她的儿子也做科研。她说她的儿子从小数学就非常好,可是上大
学之后,喜欢上了音乐,想做音乐家了。我开玩笑,说搞音乐挺好的吗,现在的孩子没
多少原因搞科研的,have fun就好了,科研有外国人来干。她说,哈哈,我就知道你会
这么说,“That's what you guys think of Americans, right?” 她接着说,如果美
国人都不搞科研,以后这个国家就没前途了。
还有一次我被邀请去做讲座, 那地方整个楼就见不到多少人,可见萧条。过后对方带
我看他们的facility,里面的人绝大部分都5,60岁了,不是东欧的就是中国的,只有
一个技术员是美国人。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科技和资源。科技这块重要的是高科技和军事技术,美国无疑还
是世界第一,而美国掌握的资源也仍然是第一。然而高科技这块,当NASA的工程师被大
批解雇的时候,当冷战时培养的人才开始凋零当时候,当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女性对
nerd们进行性淘汰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后继乏力了。民用技术还好,还...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15191
47
先讲两个真事儿。
一次我去一个美国人聚会,碰到一个单身白大妈,拉住我谈了一会,问我做什么的,我
说做科研,她就说希望她的儿子也做科研。她说她的儿子从小数学就非常好,可是上大
学之后,喜欢上了音乐,想做音乐家了。我开玩笑,说搞音乐挺好的吗,现在的孩子没
多少原因搞科研的,have fun就好了,科研有外国人来干。她说,哈哈,我就知道你会
这么说,“That's what you guys think of Americans, right?” 她接着说,如果美
国人都不搞科研,以后这个国家就没前途了。
还有一次我被邀请去做讲座, 那地方整个楼就见不到多少人,可见萧条。过后对方带
我看他们的facility,里面的人绝大部分都5,60岁了,不是东欧的就是中国的,只有
一个技术员是美国人。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科技和资源。科技这块重要的是高科技和军事技术,美国无疑还
是世界第一,而美国掌握的资源也仍然是第一。然而高科技这块,当NASA的工程师被大
批解雇的时候,当冷战时培养的人才开始凋零当时候,当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女性对
nerd们进行性淘汰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后继乏力了。民用技术还好,还... 阅读全帖
L*********s
发帖数: 3063
48
没错!
美国现在也相当于中国的六,七十年代
G*********e
发帖数: 2091
49
韩战越战可能都没有,国共对掐到七十年代。台湾问题可能是没有了,但是两个中国还
是不一定能统一。
c*********d
发帖数: 9770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3176.html
●王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文革”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全社会极其单调
的阅读中,突然有一本“怪异”的书籍堂而皇之地串红于大陆,那就是由香港三联书店
出版、由四位日本留苏学生口述记录而成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本定价港币
二元的书在大陆的发行量我估计不下百万册,至今仍有人认为它“从赤贫中国大赚了一
把”(黎明先生语)。时过境迁,旧书再读,仍然给人万千感受。
当我把思绪拉回现实,环睹四周,我不禁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
的开始。紧接着,毛泽东甩开《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规定(这个临时宪法的第一条
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也不屑于当
时党内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主张及党的用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
年的时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要求,于1956年在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并旋即在农村全面推行人民公社制度。经过这样的“革命”,中国跑步进入
了社会...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