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孙承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l*******1
发帖数: 16217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是误国庸官
你得多史盲才能下次结论 明朝就是在东北用多了南方将领才完蛋的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百,號芝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縣(今屬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渡過遼河,攻
佔西平堡。王化貞調出廣寧、閭陽的守兵去攻打後金軍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廣寧守
將孫得功反叛,王化贞弃城而逃,途中路遇熊廷弼时,“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
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远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
可耳。”廣寧失守,熊廷弼竟未率軍入城進行殊死戰,盡守土之责,只是消極退至山海
關,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消息传至北
京,上下大震,“京师戒严,士大夫日夜潜发其币南还,首鼠观望”。王在晋上疏:“
東事一壞於清(河)、撫(順),再壞於開(原)、鐵(嶺),三壞於遼(陽)、瀋(
陽),四壞於廣寧。初壞为危局,再壞为败局,三壞为残局,至于四壞则弃全辽而无局
,退缩山海,再无可迟。”[7]
熊廷弼被罢免后,朝廷以王在晋为辽东经略。王在晋上任后打算袭取广宁,但... 阅读全帖
T**********l
发帖数: 12149
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眼中的的孙承宗和袁崇焕
1、孙承宗和袁崇焕都算历史的一级人物,至少是一级半的人物。但是都有各自致命弱
点:
(1)、承宗是优秀的战略制定者,和优秀的政治家。在关锦防线的构建中,起到的主
要的牵头和领导作用。但是,从大凌河之战、柳河之败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他并不是优
秀的战术执行者。在宁锦之战、北京保卫战和之后的松山、锦州大战的过程来看,都有
野战的接触,大都过程类似,结果却相差甚远,没有一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即使战略
没有失误,战败也在所难免。孙承宗自身虽然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制定者和领导者,但其
本身难以独自力挽狂澜。
(2)、袁崇焕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是二级人物,理由我基本认同,但是结论我认为错误
。在明朝末年,正是袁崇焕的出现,改变了明方一败再败的尴尬局面,也得到了大家的
认同。“丐知中国有人矣”和“十余年未尝有此劲敌也”就是最好的写照。但是袁崇焕
的性格孤僻、耿直,不会与人沟通,也没有政治头脑,所以后来才犯下了“五年复辽、
纵敌长驱、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错误。可以说,最后袁崇焕的死,就像当年明月说
的那样,是由其自身造成的。但是袁崇焕死后,明朝方面在于清朝的大规模交锋中再也
没有取胜,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即... 阅读全帖
C********a
发帖数: 367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
万历末期发生一个梃击案
这个案件的背景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泰昌皇帝
因为朱常洛的母亲是个宫女,万历“临幸”不小心生的
虽然万历也是他爹和宫女生的,但是万历一直觉得这是个耻辱之类的,很不爽
但是万历宠幸郑贵妃,自然而然也喜欢和郑贵妃生的朱常洵
朱常洵就是后来被李自成吃了的福王
所以万历一直想立朱常洵当太子接班,但是明朝不允许,因此与文官集团对抗了好长时
间,最后还是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在万历末期,一个现在北京密云的疯子叫张差,拿个木头棒子闯进紫禁城,要打死皇太
子朱常洛,没成功被捕,受审的时候供出了郑贵妃身边的几个太监
这个案子在当时,一种说法是郑贵妃为了儿子福王要害死太子,一种说法是文官集团为
了保朱常洛要陷害郑贵妃和福王,究竟怎么回事已经成了迷案,但是当时文官集团是急
不可耐的想把郑贵妃抓起来
然后说孙承宗的态度,当时孙承宗的官职是 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
詹事府是东宫的属官,就相当于太子的幕僚
孙承宗正常的态度,应该是跑到午门撞墙,太子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虽然你是文官不是
护卫,但是毕竟是太子的幕僚,要不给个说法儿,那就没脸活了,应该文死谏,一哭二
闹三上...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4
好像到现在还没人作个细解?我不揣冒昧,来个抛砖引玉吧。
读诗之前,先要了解背景。孙承宗和袁崇焕渊源极深,袁可以说是孙一手栽培起来的。
这个说起来又是个大话题,大家看一下孙的奏疏里对他所欣赏的那类人地描述,再看孙
的心腹如鹿善继孙元化茅元仪等什么样子,还有孙本身的性格也是火爆脾气, 朱镕基那
类的,动不动就想要斩人的(袁被磔死后,孙收敛了很多)。总之,我说过孙和袁实际上
是穿一条裤子的。他们的战略和所作所为,没有本质区别:都修堡垒,都搞简将、汰兵
、清饷(督师纪略记载的极为详细),都把金盖海卫方向作为东事的关键。也许可以大胆
地说,袁的一切战略思想,都出自孙承宗。
而孙和毛文龙则没有太大交情,毛文龙甚至是孙自始至终不能贯彻他的三方布置案的最
大阻碍。甚至可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虽然不妥,但是事实上却帮了孙承宗最大的一个
忙。
孙写此诗的时候,袁正是有罪之人。他不敢给袁求情,更不可能在诗里明目张胆地给袁
翻案。文人写诗搞隐晦是最擅长不过,为了自保一诗两读很正常。但是仍然可以从句里
行间读出其隐含的意思来。
先看第一首: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m******r
发帖数: 4351
5
好像到现在还没人作个细解?我不揣冒昧,来个抛砖引玉吧。
读诗之前,先要了解背景。孙承宗和袁崇焕渊源极深,袁可以说是孙一手栽培起来的。
这个说起来又是个大话题,大家看一下孙的奏疏里对他所欣赏的那类人地描述,再看孙
的心腹如鹿善继孙元化茅元仪等什么样子,还有孙本身的性格也是火爆脾气, 朱镕基那
类的,动不动就想要斩人的(袁被磔死后,孙收敛了很多)。总之,我说过孙和袁实际上
是穿一条裤子的。他们的战略和所作所为,没有本质区别:都修堡垒,都搞简将、汰兵
、清饷(督师纪略记载的极为详细),都把金盖海卫方向作为东事的关键。也许可以大胆
地说,袁的一切战略思想,都出自孙承宗。
而孙和毛文龙则没有太大交情,毛文龙甚至是孙自始至终不能贯彻他的三方布置案的最
大阻碍。甚至可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虽然不妥,但是事实上却帮了孙承宗最大的一个
忙。
孙写此诗的时候,袁正是有罪之人。他不敢给袁求情,更不可能在诗里明目张胆地给袁
翻案。文人写诗搞隐晦是最擅长不过,为了自保一诗两读很正常。但是仍然可以从句里
行间读出其隐含的意思来。
先看第一首: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m******r
发帖数: 4351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和毛文龙的关系
换个话题轻松一下。前段时间大家为了孙的一首诗吵个不休,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主要
的一个话题就是孙承宗和毛文龙的关系
我这里给出结论:不怎么样。
大家知道,毛文龙是王廷桢的手下,曾经上疏要拿自己的功劳给王抵罪,被朝廷斥责。
熊廷弼王廷桢等是被孙的一个奏章下狱的。无论是熊党还是王党都是和孙对立的,也就
是说,孙干得越不好,对二人越有利。如果孙无功,那么证明二人弃数百里疆土烧屯聚
没多大错;反之,则罪重一等。
所以毛的策略是不停地往长安解俘,意思是说,我这么点粮饷能干这么多的事,反衬出
孙的耗粮无功。一开始,孙没看出来,第一次毛的三百首级解到,他没加仔细勘查就让
送往宁远诸堡,希望激励诸将也去砍点脑袋回来。结果等他到了前线,发现这砍脑袋不
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人跟老孙说,砍鞑子脑袋难,但咱们可以去广宁前线砍那些归顺
后金剃发的辽民啊,砍一两千首级跟玩似的,而且谁也看不出来,还能堵一下朝廷那些
人的嘴。孙说,靠这么封侯俺不干,其实主要原因是孙和毛不一样,毛是铁桶一样的独
立王国,无人监督(孙曾派人去但神秘失踪,古人很多认为是被毛偷偷宰了),孙要这么
干搞不好要泄漏。
所以大家可以看明白了。打个比
d*******6
发帖数: 58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
没看明白为什么孙承宗该去撞头。
1)太子没受到实质的伤害
2)太子的对头受到指控
怎么看都是对太子有利。正如楼上所说,整个事件很可能是太子策划来诬陷对手的。这
种情况下,孙承宗当然要避免深究到底挖出真实的原因了。
m**c
发帖数: 7349
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眼中的的孙承宗和袁崇焕
孙承宗年终考核:
孙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奄竖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诸田野,至阖门膏斧
钅质,而恤典不加。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
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论纷呶,亟行翦除。盖天眷有德,气运
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
明朝不管怎么折腾,都不太管用了。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城
破被擒,多尔衮命令清兵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拖死,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
,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死年七十六岁。
g****t
发帖数: 31659
10
他不懂古文,而且出口成谎.
把他当傻子看就行了.
例如他说的什么袁崇焕"只身入东江军斩帅"完全是胡扯淡.
一来这不符合常理---郭子仪那是没办法.
袁自个去,这是什么行为艺术?
二来有史料说当时还有双方兵对峙的一刻.
另外孙承宗夸毛文龙的话,不知道有过多少.
"孤剑临豺狼之穴" 就是孙说的.
再者,毛文龙比袁崇焕对后金和谈更早.
有人说这个对比是 郭子仪 vs 毛文龙 也不是全无道理.

你才是完全错误的。 :)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是兵力薄弱的情况下的行险之举。
除非你能找到明末以前的翻案文章,讲“子仪实拥重兵,而单骑赴营者,行为艺术也”,
才能证明孙承宗也知道“郭子仪当时兵力相当强悍”。
退一万步说,郭子仪兵再多,到回纥的异族敌营叙故交友情一事与袁崇焕凭上方宝剑
杀毛文龙无法相比。郭子仪一典只能是指当胡虏兵临城下之际武将的作为,不可能是
歌颂袁到东江杀本方将领。
m******r
发帖数: 4351
11
错啥呀,孙通篇没有一个词能把意思咬死的,如我前面所说,随便来一个张浚杀曲端的
典故,就可以了。所以每句话都能从另一面解读,不是替袁掩饰,就是夸袁,还不说明
问题?
为啥孙要这么做,考虑到孙写诗的时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考虑到袁杀毛之举,
明朝方面后来最大的受益人,其实就是孙承宗。
千古英雄手,你自己的语气都不自信,不说了。
s**********n
发帖数: 1485
12
孙这两首诗,是一个老师对得意学生如此下场的巨大惋惜和悲痛的表达。里面的用典有
褒有贬--老师回忆学生同样可以提学生的缺点--但是绝没有讽刺的意思。
两首诗里面所有的话应该都是写袁崇焕。上面有人说第一首前四句写毛文龙,我觉得不
通。首先毛只不过蹲在个犄角旮旯骚扰一下而已,骚扰的再好也当不上“提戈护九扉”
。能说出这种话来,除非孙是毛的手下,并且除了写诗别无所长,整天琢摸着拍毛的马
屁。另外假如前四句写毛,五六句一毛一袁,七八句又写毛并同时讽刺袁,全诗结构上
就很散。孙承宗也不是什么大诗人,这两首应该都是非常普通非常八股的七律,四联“
起承转合”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就是对袁崇焕的回忆。
上面有人说“最后突然转为“东江事迹,如何突兀云云,我看是把这首诗解为对袁生平
的罗列了。其实以孙跟袁的交情,对袁的了解,这诗更多的是在写人而不是写事。作为
袁这个人来说,东江斩毛文龙是最能体现他这个人的性格的事件,放在最后作豹尾,再
合适不过了。同样的,“丁威去,中令归”也是在着重写袁这个人刚愎独断的性格(“
小袁这个人挺好,就是有点不听人劝自以为是“)。
当然,诗本来就是模糊的,比如用了个典故,里面几个人
g******t
发帖数: 18158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
老孙家跑出一支,后来在清朝传了十几代,出了个混世魔王孙殿英,刨了慈禧和乾隆的
坟,给祖宗报了仇。孙殿英刨慈禧和乾隆的坟是历史公认事实,孙殿英是孙承宗后人是
他自己说的,可信度不知道多大
m******r
发帖数: 4351
14
发了N多次,总是把我最后一段吞掉了,只好分两段了:
然后是第二首: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练未成","空闻"好像是贬义,其实完全可以另外理解。孙承宗"欲炼崇焕之气",这个"
气"指的是什么,恐怕很少有人想过吧。我认为就是锐意进取的精神。结果袁中途折戟
,辛苦栽培成了一场空,孙肯定很难过。接下来又把袁比作为了规复河套而屈死的曾铣
,褒扬之义甚明。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孙完全不提袁蓟门失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
事情,就算按照中性词看待,按照我党中宣部检查发言稿的标准,这也是变相在夸袁了。
"魏绛偏和原有恨", 魏绛的典故是指晋悼公四年(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
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
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
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绦。
"汾阳单骑更无兵", 指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典故,这是称赞其胆识。结合后面两句,
m******r
发帖数: 4351
15
然后是第二首: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练未成","空闻"好像是贬义,其实完全可以另外理解。孙承宗"欲炼崇焕之气",这个"
气"指的是什么,恐怕很少有人想过吧。我认为就是锐意进取的精神。结果袁中途折戟
,辛苦栽培成了一场空,孙肯定很难过。接下来又把袁比作为了规复河套而屈死的曾铣
,褒扬之义甚明。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孙完全不提袁蓟门失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
事情,就算按照中性词看待,按照我党中宣部检查发言稿的标准,这也是变相在夸袁了。
"魏绛偏和原有恨", 魏绛的典故是指晋悼公四年(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
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
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
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绦。
"汾阳单骑更无兵", 指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典故,这是称赞其胆识。结合后面两句,这
其实是非常隐晦地赞袁崇焕只身入东江军斩帅的胆量。
不管
s*****i
发帖数: 67
16
得,果然,袁崇焕的讨论还没结,就已经有人着手黑孙了,过一阵子,讨论的主题该是
“孙承宗是明朝灭
亡的根本原因”了。
m***n
发帖数: 12188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
孙老头是在城头战死的。
象他那种名人,“多尔衮命令清兵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拖死” 是不可能的。
b****g
发帖数: 4933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诗《闻袁自如被逮》
明末历史各说各话,但是孙承宗是大好人大忠臣,是各方共识。现在我们就用这个试金
石来试试窃明的历史观。
闻袁自如被逮 【 二首】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风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闻说长杨枝上鹊,羞同[胡]马向尘飞。
其二: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f****r
发帖数: 5118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诗《闻袁自如被逮》
孙承宗后来致任算被贬吗?还是正常退休?
w*****n
发帖数: 937
20
就诗论诗,不谈黑粉。
感觉第一首比较正面,第二首刺的味道更重一些。
鹅池中令这个典故貌似不太对,殷浩常称殷中军,没当过中书令吧,中令有些不伦不类
,而且雪满不可解。放狗搜了一下,可能是雪夜入蔡州的李愬。
鹅池
1.相传为晋王羲之养鹅处。在浙江绍兴戒珠寺前。寺即羲之旧宅。
2.《旧唐书.李愬传》:"自张柴行七十里,比至悬瓠城,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鹅鸭池
,訴令惊击之,以杂其声。"后以"鹅池"为掩袭的典实。
(2).《旧唐书·李愬传》:“自 张柴 行七十里,比至 悬瓠城 ,夜半,雪愈甚。近城
有鹅鸭池, 愬 令惊击之,以杂其声。”后以“鹅池”为掩袭的典实。 明 孙承宗 《
阳关引》词:“把眼前飞絮,学作鹅池雪。待四方勘定,直北迎节归。”
http://cidian.xpcha.com/611g3cdw30b.html
你们继续,呵呵
M******k
发帖数: 27573
21
我觉得这种解释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厢情愿地把每句都连到毛军事家身上。而这个正是老
牛前面背景介绍的用意。孙承宗于公于私都不可能在两首诗里大量提到毛。
另外太多感情色彩的解释也不合这两首诗的隐晦风格
g******t
发帖数: 18158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
孙承宗非常老辣,这件事上做的老奸巨滑,头脑非常清楚。当时他们最大的优先级是让
太子顺利当上皇上,这个目标实现了,其他一切目标都能实现。当时太子能不能当上皇
上还是有变数的,被人害死,被老皇上废掉都有可能发生。不激怒自己的敌人,避免敌
人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就算斗争顺利整死了郑贵妃,也可能会因此触怒万历皇帝,对
太子不利
这个就象《教父》里的维托,大儿子被杀,小儿子杀人后潜逃在西西里,当时最重要的
事是让小儿子安全回家,继承家族事业。这件事做到了,生存,发展,报仇才有可能,
这件事做不到,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他主动向自己的仇家提出讲和,去拥抱自己的仇人
,在他的仇家做出停止追杀自己小儿子的承诺后,承诺有生之年不给大儿子报仇
x****o
发帖数: 29677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其实是最大的废材把
孙承宗不算费柴,他提出辽人守土,组建关宁军,保卫住了辽西走廊,还是很有能力的
T**********e
发帖数: 29576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眼中的的孙承宗和袁崇焕
袁崇焕为了内斗干的事和汉奸差不多,孙承宗是民族英烈。
l*******1
发帖数: 16217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眼中的的孙承宗和袁崇焕
从李牧到河朔三镇 到 柴荣,到 岳飞 再到 孙承宗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 能挣善战的
河北人是克制东北 蒙古少数民族最有效的屏障,
真的,我们从古到今就和这帮野蛮人作战,最起码心里不会犯怵,
坏菜的都是南方的那些文官,坏透了,真的
c***l
发帖数: 2490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眼中的的孙承宗和袁崇焕
孙承宗和袁崇焕,只有魏忠贤才能同时指挥得动。
魏忠贤比那些东林党人强多了。

发帖数: 1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
孙承宗是城破不降,整衣冠,用白绫从容赴死的。
x****o
发帖数: 29677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是误国庸官

读点历史很难吗?熊廷弼和王在晋才是能臣干将
熊主张靠边墙防守,后金缺粮自己就把自己困死了,王化贞这个猪一样的东西非要决战
,输的一塌糊涂
王在晋主张填充山海关也是良策,孙承宗的辽西建堡祝成,屁用也没有,除了耗费钱粮
给后金送人送钱
x****o
发帖数: 29677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是误国庸官

态。
浑河之后明军不具备任何野战能力,不固守出去野战就是送死
固守也有便宜守和贵守,王在晋的充实山海关以及三边守卫就很便宜,因为后勤运输方
便,物美价廉,孙承宗的辽西建堡就很贵,还几次修筑锦州大小凌河,耗费无数不说,
在辽西这个狭长地带一点用也没有
至于袁崇焕五年平辽,早在天启时玩PPT就被天启皇帝警告过了,也就崇祯这种宅男当
d********o
发帖数: 337
30
我自转一帖过来。这回从比较文学入手,符合PALADIN版。
发信人: damaodamao (damao),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俺来解读一下孙承宗诗《闻袁自如被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6 22:20:19 2010, 美东)
好。认真回复一下:
“养戎成患”是猜测。比较牵强,不提了。
这两句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看起来很熟悉。句式上类似李商隐的: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按照通行的李义山诗解释,
“原有”,“更无/本无”,就是“有”,“无”,说的是主语“魏绛”“汾阳”。
那么这两句就是说魏绛和戎一事有遗恨,汾阳单骑去敌营无兵。
如果更细一点呢:“神女生涯”,似真,然而“原是梦”;不成真。
这句与“小姑居处本无郎”还略有区别。相应地,
“魏绛偏和”,原是目的,但是(袁氏)没做成,有恨。
和戎之事,史上甚多,为什么要用遥远的春秋时代,诸侯国而不是统一王朝的
魏绛呢?事情又不是发生在东北地区。
因为魏绛和戎一事不是朝廷原来的意见,而是武将提出,说服国君,采取的与异族讲和政
策。
考虑当时风传袁氏结建虏自重,这个类
d********o
发帖数: 337
31
你才是完全错误的。 :)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是兵力薄弱的情况下的行险之举。
除非你能找到明末以前的翻案文章,讲“子仪实拥重兵,而单骑赴营者,行为艺术也”,
才能证明孙承宗也知道“郭子仪当时兵力相当强悍”。
退一万步说,郭子仪兵再多,到回纥的异族敌营叙故交友情一事与袁崇焕凭上方宝剑
杀毛文龙无法相比。郭子仪一典只能是指当胡虏兵临城下之际武将的作为,不可能是
歌颂袁到东江杀本方将领。
m**c
发帖数: 7349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眼中的的孙承宗和袁崇焕
明史单独成传的就三个人,承宗是一个。强人
m**c
发帖数: 7349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承宗
要是和魏公公搞好关系,承宗前途就更加光明


: 佩服这些敢死的人

i***s
发帖数: 39120
34
盗墓在古代是让人唾弃的勾当,虽然嘴上都在咒骂这种不仁义的行为,但一些人仍然暗自发扬光大,自从曹孟德搞起摸金校尉这个机构,两千多年来祸害了不少王公贵族。说到盗墓,绝对不能不提孙殿英,挖了乾隆和慈禧的墓一举成名,天下无双。
关于孙殿英这个人,不用多说,看不看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军阀,外加一个盗墓贼的头衔,知名度不容小亏。现在来说说他的祖辈,他祖宗可是比他名气大,按他的族谱,是明朝末期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忠臣孙承宗。明朝被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内鬼搞的鸡犬不宁,让关外的满清捡了大便宜,汉族大明江山落入蛮夷虎狼之口。朝代的更替原本是历史潮流,但明朝的灭亡似乎没人愿意,反清复明的口号和行动维持了上百年,这是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很少听到“反唐复隋”或者“反晋复汉”的口号。孙承宗是明朝大臣,和有骨气的人一样,拒绝清的威逼利诱,带领一帮人在山东抵抗清军,终因力量不足孤立无援,被清军攻破城池,孙承宗壮烈牺牲,城中人被屠杀,孙家几百口人几乎被灭门,只有孙承宗的第四个儿子孙镐被保姆偷偷带出城留住一条血脉。到了孙殿英的父亲这一代,仍然和清朝持对立情绪,在一次和旗人的冲突中因打死旗人被抓进监狱,当天晚上就不明不白... 阅读全帖
l*******1
发帖数: 16217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袁承焕死的一点不冤枉
这三个人里面最厉害的是孙承宗
袁和熊都差点火候
孙承宗并非奸臣,但是本人经验,智慧完全无法胜任他的职位。
m******r
发帖数: 4351
36
你这个鹅池的批评确实有一定道理,我那个有点牵强。从典故的角度来说李愬的鹅池
好像也很合理,但是往下应该做何解呢?
我前面说读诗得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境。孙对袁有栽培之恩,说孙对袁的性格和志向极为
了解并不为过,后来甚至把祖大寿(也可说是孙的一党)卖给袁崇焕。然后突然听到袁杀
毛,他会怎么想?然后又得知袁通虏议和顿兵不战等等罪行下狱,他会怎么想? 他需要
去讽刺袁崇焕吗?根本不必要。他的情感如果是负面的,应该是痛心惋惜才对。如果万
一孙赞同袁崇焕呢?前面我举证说孙不反对在关键的时候专擅,那么孙的态度就该有同
情的因素了。
m******r
发帖数: 4351
37
毛文龙怎么也称不上"一缕痴肠",不如你去找个根据回来吧
袁崇焕的痴, 倒是世人皆知。
比殷浩那个,焦点还是王羲之的劝说,孙说这个隐约有为袁开脱之意,就连诸葛亮北伐
出师也惨败而回,为啥,形势比人强。
却[虏]三师那个,关键在于,孙为啥不直说袁蓟门失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事情?
现在是什么时候, 有啥不能说的?所以完全就是在替袁崇焕掩饰。
魏绛,郭子仪那个你有意忽略了,其实结合这个来看,才看清孙对袁杀毛是隐隐赞同的
。不然的话,史书上其他的人物有好多,比如张浚杀曲端之类的典故,更能体现对袁崇
焕的贬抑,孙连丁令威都拿出来了,当然不可能是不知道曲端的故事,这也是时人所比
拟的,但孙就是没说,非要拿魏绛,郭子仪说事,褒贬的意思也明矣。
而且这两个还能和下两句呼应。不知千古英雄手,这里的"手"你做何解?只有袁崇焕的
"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臣饶为也"最说得通。
d*********2
发帖数: 48111
38
补充一点, 孙的诗是写袁的, 无论孙对毛的主观态度如何, 都不适合在写袁的诗里
过多的褒贬毛。 毛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人物。
所以每句应该都是写袁生平的一件大事。 东江应该已经是指杀毛了。
按前面几句, 排序应该是袁生涯大事的重要性排列。
袁生涯还有一件重大事件就是熊廷弼大败之后, 单骑走山海关视察敌我形势,
这个才是真正的单骑, 而且是袁受到孙赏识的起点, 在孙的心目中应该是
很重要的事件。

个"
d*****z
发帖数: 114
39
这么多帖子看下来,还是觉得damaodamao的解释更合理些。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这几句的确是对袁理想动机和辛苦奋斗的正面评论。
[风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闻说长杨枝上鹊,羞同[胡]马向尘飞。]
-丁威这句比较难以确定,个人觉得更像说的毛,二者都是为属下军民的糊口问题擅自
违反朝廷法令而获罪。中令句则是对袁最终军事上的失利表示惋惜痛心。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怎么看都不会是对袁的表扬。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原有恨","偏和",是对和谈的反对和怀疑。"汾阳单骑"肯定和袁杀毛扯不上,差太
远了。
从背景说,孙对袁是有感情的,对袁的理想,气概,和胆识也比较赞赏,但自袁上位后
,孙和袁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在人事处置,和谈,斩帅,最后之战中对北京
的防御重大等问题上,孙是有很大看法的。这两首诗一方面是对往事的缅怀,肯定袁的
动机,一方面对袁的做法的疑问和反对,也是对自己理想不能贯彻的遗憾和感慨
m******r
发帖数: 4351
40
重帏这里指的是皇宫,所谓"深宫重帏",你拿李商隐的诗解做什么弃妇,挨得上么
甘泉,九扉指的都是皇宫帝城
很明显的,指的是袁崇焕护卫京师之举,孙写诗的时候袁的部队应该还在帝城脚下。
孙的标题在说袁崇焕,时间也是在袁被捕下狱的时间,不是毛文龙被杀的时间!
还有一缕痴肠之句,这几句是说袁崇焕可说是板上钉钉了。
你非要拿出那么拗的典硬绕到毛文龙上去,说实话,这个弯子太大了。
d*********2
发帖数: 48111
41
孙应该是倾向治毛之罪的, 但是应该不会直接去杀。
东江千古英雄手, 应该着重的是千古, 跑的毛的地盘杀毛, 确实是一件很
呈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动手段。 孙的诗里评功论过的语调不强, 主要是陈述袁的
事迹和其对其品性的评价。 这句在我看来是评说袁的胆魄, 无论功过。
t**e
发帖数: 741
42
立场很重要啊
员黑就是贬
元份就是褒
最可很的是孙,说话作诗就不能清楚一点,爱憎分明
a***r
发帖数: 2677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承宗诗《闻袁自如被逮》
与尔承边再阅年,东西烽火尚依然。
马头东下鞭须着,生口西来数未还。
翡翠何时方入贡,旌裘何地可鸣弦。
知君定发黄公略,自昔王师贵万全。
l*******1
发帖数: 16217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袁承焕死的一点不冤枉
孙承宗和魏忠贤才是崇祯左邦右臂,
袁崇焕和这俩差一个行政级别,
有这两个在折了一个袁崇焕也无妨大碍
c*********e
发帖数: 16335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袁承焕死的一点不冤枉
袁崇焕35岁中进士,后进兵部。
孙承宗41岁中进士第二名。入翰林十年。
s***c
发帖数: 1926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袁承焕死的一点不冤枉
孙承宗并非奸臣,但是本人经验,智慧完全无法胜任他的职位。
熊廷弼,王在晋的履历,能力都出色得多。无论选哪个,明朝都不会亡国。
d********o
发帖数: 337
47
谢谢老牛的解读。
如果先不讲你认为的背景,孙和袁是一起的都不待见毛之类。
从文字上,这两首诗是否可以解释为“听说袁下狱,想起了毛。你也有今天?”,
所以一些内容是写毛的?
比如前两联,也可以说是写毛的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他也有赐剑,没管用。血泪了。袁那时可能还没流血。
前面怀念毛,后面写袁。
这也许有点牵强。但是,下两联看起来更象对比:
风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毛更是擅自专为,并因此被斩。前面可以说是写毛。后面的殷浩,可以说比拟袁。
令威已去,而中令方归,正符合毛(已被斩)和袁(败绩,回到京师)的情况。
如果两句是写一个人,把令威和中令并列,甚是突兀。
闻说长杨枝上鹊,羞同[胡]马向尘飞。
说袁毛同获罪但是不同情况,羞与为伍。
m******r
发帖数: 4351
48
你这样也能解得通,虽然有点勉强。但有两点要考虑:
第一,看标题,标题写的是袁崇焕,不是毛文龙。或者说,前两句里面没有一个词语点
名是特指毛文龙。
第二,真实情况。孙和袁有交情,和毛没听说有多大交情。
风惊鹤表丁威去和毛擅自专为两回事。丁令威是一直奉公守法,在关键时刻才擅专而作
权宜之计。毛文龙则是一直专权恣肆于东江。另外,也找不到毛能够对应的事迹。
最后一句,其他的词那么多,为啥这里一定要用胡马?所以这种一句两用的东东,有其
深意。
b****g
发帖数: 4933
49
偏对应的是原有恨,都是贬义,应该是说的魏的做法有很大局限性。孙是理想主义者,
是坚决反对谈和的,这个观点跟他的死法是相符合的。这也正好对应了下一句,郭子仪
求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兵跟人打,言外之意,要是有兵郭子仪才不去和谈呢。
d********o
发帖数: 337
50
//"魏绛偏和原有恨", 魏绛的典故是指晋悼公四年(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
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
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
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绦。//
照你这么解释的话,“偏和”二字怎讲? 与下面子仪退戎兵一事又怎样对仗?
显然只有解释成魏绛主持和戎的典故才合理。
你要是连这个都不承认,以“孙通篇没有一个词能把意思咬死的”
来辩解,那又何必解全诗呢。
第二首诗比第一首明确一些,更好解读。
第一首也可以说是全讲袁,志大才疏事不成,类似殷浩。
无论如何,用殷浩的典绝不是褒义。既然诸葛亮也北伐失败,直接用武侯的典得了。
如果说惧怕因文获罪,但看在一起扛过枪的面上又不得不写,也可以写点儿别的呀,
不提殷浩不成么?
我是袁粉,因此是满遗,但因为相信步兵能一天走几十公里,又算是熊猫粉。
这里只讨论诗词的解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