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朱穆之
1 (共1页)
J*******3
发帖数: 1651
1
朱穆之:赵紫阳终于自己显露了真相
作者:原新华社社长、原中宣部副部长、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共十、十一、十二届
中央委员/一些人千方百计要为赵紫阳平反,说他是“我党执政以来最好的总书记”,
“改革开放的最大功臣”,“而遭到最不公正的待遇”,“是三十年来的新的大冤大错
”。
根据赵紫阳生前谈话录音,由其秘书鲍彤之子整理,在国外发表的《改革历程》一书,
详细地阐明了他全面“改革”中国的“政治方案”。那么他的改革主张究竟是什么呢?
b他的改革是为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吗?
不,他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错了,决心“痛定思痛,改弦更张”。(《改革历程》3
页)如何改呢?他认为就是要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说,“几十年时间里与西方对立
的所谓新兴民主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制度,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历史舞台。倒是西方的议
会民主制显示了它的生命了。…现在还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制度。”“总之,西方议会制
是现在可以找到的最好政治体制,…所以在中国目前条件下,首先必须确定政治体制的
最终目标,是要实行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297页)
他反对邓小平坚决反对采取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他说,“邓对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
会制,
l****z
发帖数: 29846
2
作者:何清涟
2010-10-12 16:18:36
何谓“宣传”?希特勒对“宣传”功能曾有一段“经典”解说:“宣传的任务不在于正
确与错误。我们不
能客观地提供对我们不利的事实,而要把只有利于我们的事实反复强调,不遗余力地宣
传。”
最近中国政府发布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这份白皮书,与其自1991年开始发
布的中国
人权白皮书属于同系列产品,正好具有上述宣传定义所具有的特点。只不过由于其功能
与对内宣传
不同,属于对外宣传品。由于宣传的名声不佳,近两年中国政府努力为其外宣产品改换
包装,称之
为“国际公关”或“软实力”。我将这些人权白皮书称之为“中国外宣产品皇冠上的‘
明珠’”,在于它
们是精心炮制、且具有希特勒解说的宣传之特质,远比其他外宣产品看起来精致。
一、中国现实:人权白皮书的黑色注释
中国政府正以其行政作为不断地在为中国人权白皮书添加黑色注释。世界广为知晓的是
中国政府正
在加强控制媒体、聘用数以十万计的网络评论员(即“五毛”)在网上日以继夜地工作
,目的就是制
造虚假的民意与引导舆论,不惜工本地构筑利益表达的输入性壁垒。除此之外,中国的
国家强管制
能力-...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
1982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邓亲自担任中顾委主任。这是一个过渡性组织,但因其是诸多重量级中共元老的大集合而富有威名。它存在到1992年,包括邓在内的开国一代中共领导人们,借此逐步退出第一线,完成了执政党中央机构的年轻化。
如今,中顾委已撤销了近二十年。虽然机构不存,但这些威名赫赫的党内老人们,却依然发挥着隐隐的力量。哪怕有的已不能言语,其偶尔出现在报刊或网络上的文章,仍引发着激烈争议,提醒各方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近20年来,这些老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不同的符号,他们的大多数人都关注历史真相,因为历史往往会影响现实。他们也仍旧勤于思考,仍旧坚持己见,甚至正面争吵,界限了然。而这些分歧,很多时候,恰恰代表了正在行进的中国的不同侧面。
据人民网统计,两届近300人的原中顾委委员,在世者已不足30人,仅存十分之一。我们在此时,回念和记录这些正在远去的老人——他们都已岁过耄耋,历经沉浮,从而洞察历史;其所思所述虽然交锋激烈,但都不容忽视——并期望这种对远去者的追忆,有助于当下的思考。
此为南方周末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身为中顾委委员的任仲夷(左图)...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
回港后,在工委会上传达后,我表态说:“整个六四事件期间,我不止一次说过,工委
在处理上如有什么过失,将来追究责任,你们(指其他工委委员)可以都推到我身上。
实际上,也都是我做的决定。我们对下已经宣布对六四期间发生的问题,既往不咎,现
在中央又要我们‘反思’,我考虑,我们没有犯什么错,但不‘反思’又不行,请大家
考虑怎么处理。如果要‘反思’,也只由工委‘反思’,下面是否不传达,也不要求他
们‘反思’。工委的‘反思’,如果犯了什么错误,责任还是在我,不要大家负责。”
会议上发言的很少,最后结论是:“写一个反思吧!”把“写”的难题,交给了副社长
兼秘书长佘孟孝。
我考虑了几天,和佘孟孝商量,如何“写”“反思”。佘也有个初稿。共同的意见是,
我们没有什么错误要检讨,但作为教训入手,可以“写”几点“认识”。对北京学生爱
国运动,以及港澳的支援运动,如何提法?最主要的是对关于“动乱”、“暴乱”的定
性,在“反思”中如何提,斟酌再三,采用了“北京风波”的提法。
这样,“反思”在工委通过了,报送给中央。十月,五中全会期间,姬鹏飞谈到工委的
“反思”报告,竟说:“你们的‘反思’报告,写得很好!”我真不信...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5
许家屯回忆录曝六四前后鲜为人知高层斗争
微信
大中小 2016-06-29 05:17:21
多维历史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写道:五月十九日夜晚,李鹏声嘶力竭地在北京党政军干部会议
上宣布:学运是“动乱”,要反击动乱,杨尚昆宣称已调动军队进京。赵紫阳没有出席
这次会议。我感到赵紫阳可能给撵下台了,局势将会急转直下了。
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图源:优酷视频截图)
一九八九年一月,方励之致函邓小平,要求大赦、释放因西单民主墙被捕的魏京生。二
三月中,国内一些著名的文化界人士,以及一批第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分别联名写公开
信,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的主要负责人,表示支持方励之的建议,提出一系列民
主要求:改革政治体制、释放政治犯、取消以思想定罪等等。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还有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国内外引起强
烈反响。海外不少著名的知识界、科学界人士纷纷呼应,发起签名支持运动,中国的政
治气候大有山雨欲来风啸满楼之势。我在香港也强烈地感觉到,一场政治风波即将来临。
我要新华分社的宣传部门收集,并整理香港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开始采取每天通过新华
社(小分社)的传真,向中央...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6
原中顾委委员们的晚年片段:保持对时局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19:04 南方周末
编者按:1982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邓亲自担任中顾
委主任。这是一个过渡性组织,但因其是诸多重量级中共元老的大集合而富有威名。它
存在到1992年,包括邓在内的开国一代中共领导人们,借此逐步退出第一线,完成了执
政党中央机构的年轻化。
如今,中顾委已撤销了近二十年。虽然机构不存,但这些威名赫赫的党内老人们,
却依然发挥着隐隐的力量。哪怕有的已不能言语,其偶尔出现在报刊或网络上的文章,
仍引发着激烈争议,提醒各方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近20年来,这些老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不同的符号,他们的大多数人都关注
历史真相,因为历史往往会影响现实。他们也仍旧勤于思考,仍旧坚持己见,甚至正面
争吵,界限了然。而这些分歧,很多时候,恰恰代表了正在行进的中国的不同侧面。
据人民网统计,两届近300人的原中顾委委员,在世者已不足30人,仅存十分之一
。我们在此时,回念和记录这些正在远去的老人——他们都已岁过耄耋,历经沉浮,从
而洞察历史;其... 阅读全帖
b****q
发帖数: 567
7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六四事件”风云背后秘闻
许家屯,生于1916年,原名许元文,江苏如皋人,抗战期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江
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书记、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是中共第十
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
人大常委。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他默许当时中共驻港机构支持学运。北京宣布戒
严后,《文汇报》以开天窗形式发表社论,刊登“痛心疾首”四个大字,对香港社会产
生巨大冲击。1990年4月,他获悉自己将被整肃后经《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安排出走
美国。1991年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全国人大常委职务。1993年著有《许家屯香港回忆录
》。以下是该书前言和第十四章“六四”风云。
前言
我一向对写回忆录兴趣不大,总感觉到自己满意而又可供别人欣赏的事不多。对有
些熟人写的回忆录,自夸自大,“虚报冒领”他人成就为自己有的行为,更为反感。可
是,现在变了,要写回忆录了。
鬼使神差,临退休之年,碰到所谓“六四”事件,被卷入地方官原可置身事外的宫
廷之争。一个五十多年忠诚的共产主义的信徒,“旅游”到资本主义美国“休息”。这
对中国共产...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8
发信人: brihand (brihand),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原中顾委委员们的晚年片段:保持对时局关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7 13:10:24 2011, 美东)
原中顾委委员们的晚年片段:保持对时局关注
http://www.sina.com.cn" target="_blank" class="a2">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19:04 南方周末
编者按:1982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邓亲自担任中顾
委主任。这是一个过渡性组织,但因其是诸多重量级中共元老的大集合而富有威名。它
存在到1992年,包括邓在内的开国一代中共领导人们,借此逐步退出第一线,完成了执
政党中央机构的年轻化。
如今,中顾委已撤销了近二十年。虽然机构不存,但这些威名赫赫的党内老人们,
却依然发挥着隐隐的力量。哪怕有的已不能言语,其偶尔出现在报刊或网络上的文章,
仍引发着激烈争议,提醒各方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近20年来,这些老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不同的符号,他们... 阅读全帖
h*******2
发帖数: 5093
9
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aha
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7750447.html
粉碎“四人帮”,是当代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历时十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
重灾难的"文革"浩劫从此结束,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隔离审查”,22日,《人民日报》进行了公开报道
。在这十余天的时间里,“四人帮”垮台的消息是如何迅速传遍全国的?“小道消息”
在人民大众中又是如何悄然传播的?人们得知喜讯初则震惊,既又怀疑,随后便是惊喜
,这种得到重大喜讯唯恐不确的急迫心情,又是怎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党心、民
心所向的?莽东鸿同志的文章,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引子
1976年10月6日晚8时至8时30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及毛远新,被以华
国锋、叶剑英为首的党中央“隔离审查”。中央为稳定局势,在此后的半个月内,逐步
实施向党的高层内部传达"四人帮"垮台的消息,同时禁止传媒公开报道有关消息。但是
,"小道消息"仍然迅速传遍全国。消息传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开始都是震惊、怀疑,随
后便是惊喜。
1.传达:由高层至基层...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19908
1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赵紫阳总书记答中外记者问
(1987年11月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常委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
1987年11月2日下午在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的酒会上会见了采访十三大
的中外记者。赵紫阳同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们对外国记者关于十三大的报道是满意的
美国记者:请谈谈对记者有关十三大报道的评价。
赵:我们是满意的,报道基本上是积极的。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国外反应主要有三
点:一是说我作的报告是实事求是的,对国家的情况是清楚的;二是说我们对自己的事
业充满了信心;三是说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行政策将会继续下去。这个评价不高
,也不很低。谢谢你们!
日本记者:在您的报告中,为什么外交问题只讲那么一小段?
赵:我的报告已经有35000字,外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加进去,还可以加50
00字。如果那样,我的报告在一个上午是做不完的。
记者:对日中关系你有何评论?
赵:至于中日关系,我认为是良好的,在良好的大前提下当然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我希望日本方面能为此作出努力。总之,主
流是好的。
b*****t
发帖数: 9671
1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中国“国安部”揭密
中国“国安部”揭密 2009-10-26 22:18:30.0
前美国情报官员艾氏所著《中国情报系统》一书代表了美国军界和情报界对中国情报界
的一派观点,备受争议。现摘选译文部份章节,从美国人眼里看看中国情报机器的运转
和结
构前往中国的一般游客、学者或商人不会马上注意到监视活动或公开的情报搜集活动。然
而,为中国共产党搜集情报的内部安全机构存在于中国社会结构各领域之中。
所有共干都是耳目
国内搜集情报最基本的场所就是工作单位和居委会。每个单位或居委
会都有其成员的档案,中共领导们就有办法强迫所有成员互相监督。国安部利用这些单
位以
及执法和情报机构来有效监督被认为是有威胁的活动。《纽约时报》记者福克斯·巴特
费尔
德拜访一位在华中师范大学做研究的学者米谢尔·盖斯特,刚到他的住所,学校领导就
打电
话询问来访者身份及来访目的──该单位有人注意到来了一位陌生人并报告了保卫处。
后来
盖斯特告诉记者单位不断监视他所有活动。
除党委,中国情报机构还能依靠国家政府各部门、人民友好协会、学术机构和军工
机构
来支持诸如招收情报人员、搜集情报以及提供掩护之类的活动。许多对外国人开放...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ole8 (dole),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赵紫阳总书记答中外记者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22 00:40:31 2012, 美东)
http://www.gov.cn/test/2008-07/01/content_1032304.htm
(1987年11月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常委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
1987年11月2日下午在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的酒会上会见了采访十三大
的中外记者。赵紫阳同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们对外国记者关于十三大的报道是满意的
美国记者:请谈谈对记者有关十三大报道的评价。
赵:我们是满意的,报道基本上是积极的。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国外反应主要有三
点:一是说我作的报告是实事求是的,对国家的情况是清楚的;二是说我们对自己的事
业充满了信心;三是说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行政策将会继续下去。这个评价不高
,也不很低。谢谢你们!
日本记者:在您的报告中,为什么外交问题只讲那么一小...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7628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ixonixon (laoni),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史参考:1979年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8 15:24:57 2011, 美东)
《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 原题为《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作者:凌云(1917年6月生,浙江嘉兴人;1939年冬到延安;1983年任国家安全部
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我在公安部工作,奉命作为访美先遣组的负责人,先
期赴美进行安排。随后又以特别助理(负责安全事务)的身份随邓小平访问了美国。在
庄严隆重的外交活动和热烈友好的欢呼声里,部分反华势力也蠢蠢欲动,秘密进行暗害
活动,妄图制造事端。中美双方安全警卫人员为保证邓小平的安全和访问的成功,进行
了有效的合作和艰辛的努力。这是一场紧张和尖锐的斗争。
“蒋方人员”策划收买枪手
邓小平访美是历史性的。美国官方竭力宣传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强调这是美国“历
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国际舆论也认为,这...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突然发动“评《水浒》”
作者:叶永烈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江青伺机反扑。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事情的发生,颇为偶然:
那是1975年5月26日,一个四十四岁的女讲师,奉召进入中南海,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她叫芦荻。笔者在1990年6月与芦荻作了长谈。据她说,她本名芦素琴,1931年出生在
东北辽阳。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进入解放区,改名芦荻。1954年执教于中国
人民大学。“文革”中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
毛泽东患眼疾以来,虽有张玉凤为他读文件、信件,但他毕竟是个酷爱文史、手不释卷
的人,要张玉凤读古籍,就勉为其难了。为此,毛泽东要中共中央办公厅遴选一位熟悉
古典文学的大学教师,为他侍读古籍。中共中央办公厅派人前往北京大学,从中文系教
师中初选了四位,内中有芦荻。毛泽东听了关于这四位教师的简历介绍,选中了芦荻。
其原因是毛泽东曾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一书,芦荻是选注者
之一,他熟悉她的名字。
芦荻以极为偶然的机缘,进入中南海。夜里,她为毛泽东侍读。读毕,毛泽东常与她谈
论古典文学,有时一谈便是两三小时。在毛泽东晚年,很少有人能够这样经常跟毛泽东
长谈。
1975年8月14日...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21396
15
按照官方叙事,华国锋压制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但相关材料和著述,大多也是
讲的汪东兴,涉及华国锋往往语焉不详。
许多材料显示,汪东兴的确是压制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但是华国锋与汪东兴不
同,充其量是不积极,现有的材料很难看出他“压制”了这场讨论。这恐怕与华历来对
意识形态问题谨慎有关。从地方到中央,华长期从事政府工作,分管过文教、农业、财
贸、科技,事务性特点突出而意识形态色彩较淡。1970年代,毛泽东曾提醒华:“你满
脑子是农业,我满脑子是路线斗争,两个司令部的问题。要抓路线。路线不对,抓了农
业也不行,脑袋掉了还不知为什么。”毛的批评可以算是一个佐证。
1978年,理论界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议论蜂起。中宣部的官员顾虑甚多,希望华国锋
能出面讲讲理论问题,以统一思想。华的看法是:现在议论多,思想活泼,知识分子从
“臭老九”变成了“香老三”,又一步登天了,成了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理论
问题,诸如“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华认为讲早了不好。他还是主张让大家
讨论,各抒己见,他讲早了人们会认为党中央主席讲了,大家就不好说了。中宣部负责
人再三请华讲一讲争论的问题,华仍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透过胡风看历史
作者:
蒋祖权
批判胡风的漫画
胡风评述开国大典:时间开始了!——这句话堪称经典。
胡风原名张光人(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胡风去
日本留学,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迅交往密切。抗日战争爆发
后,胡风主编《七月》。1949年后,胡风任《人民文学》编委。
1954年,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在文艺理论上表达了他的观点
,对改进文艺工作提出了他的看法,然而胡风却因此被捕入狱失去了自由,并被打成了
反革命集团,涉案人员达2100多人。
1955年5月25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会议,将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中开除。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主持会议,他说:“胡风集团已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敌人,而且是
我们政治上的敌人。”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陈伯尘报告了胡风的罪行,要求把胡风从革
命阵营里清除出去。
在会议上发言的有:叶圣陶,梅兰芳,欧阳予倩(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曹禺,
艾青,夏衍,田汉,李伯钊(文联副主席),李希凡,陈沂,吴组缃,冯雪峰,陈荒煤
,吴伯萧,方纪,冯至,吴雪(《白毛女》导演),阳瀚笙,洪深,陈其通等。
...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1964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废帝十三大问对实录
(1987年11月2日)
中丅共中央总丅书记赵丅紫阳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常委李丅鹏、乔石、胡启立、
姚依林,
1987年11月2日下午在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的酒会上会见了采访十三大
的中外记者。赵丅紫阳同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们对外国记者关于十三大的报道是满意的
美国记者:请谈谈对记者有关十三大报道的评价。
赵:我们是满意的,报道基本上是积极的。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国外反应主要有
三点:一是说我作的报告是实事求是的,对国家的情况是清楚的;二是说我们对自己的
事业充满了信心;三是说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行政策将会继续下去。这个评价不
高,也不很低。谢谢你们!
日本记者:在您的报告中,为什么外交问题只讲那么一小段?
赵:我的报告已经有35000字,外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加进去,还可以加5
000字。如果那样,我的报告在一个上午是做不完的。
记者:对日中关系你有何评论?
赵:至于中日关系,我认为是良好的,在良好的大前提下当然不是一点问题也没
有。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我希望日本方面能为此作出努力
R********n
发帖数: 3601
18
1950年1月7日,挪威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10月5日,挪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12月,两国互派大使。
1958年4月,挪议会外交、宪法委员会主席芬·穆曾应外交学会邀请访华。周恩来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等分别会见。
1963年7月12日,中挪签订两国文化协定,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协定。
1973年,挪外交大臣沃尔维克首次访华。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挪民用航空运输协
定》。
1978年3月,挪外交大臣弗吕登伦访华,邓小平副总理会见。
1979年5月,耿飚副总理访挪,这是我国政府领导人首次访挪。
1980年9月,挪威王国首相奥德瓦尔努尔利和夫人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签
署《中挪政府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根据协定,双方将建立由两国职能机构和
经济组织代表组成的混合委员会,以促进经济、工业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协定的有效期
为十年。
1982年6月15日,中挪签订长期贸易协定。
1984年11月,挪威首相科勒·维洛克访华。
1984年6月,赵紫阳总理应挪威首相科勒·维洛克的邀请对挪威王国进行为期三天的正
式访问... 阅读全帖
p**p
发帖数: 10318
19

你就直接贴过来嘛,呵呵
从秘书到省部级干部知多少?

除了赫赫有名的毛泽东的几大秘书,邓小平的著名秘书王瑞林上将,其实当今的省军级
,省部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秘书出身的。
海关总署副署长龚正,原总署署长戴杰的秘书;
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伟国,原中宣部长丁关根的秘书(一说是副主席王震的秘
书);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沈晓农,原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
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原司法部部长办公室秘书;
国家安全部部长许永跃,原中科院负责人,教育部周荣鑫的秘书,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
部长朱穆之的秘书,陈云的政治秘书,中顾委主任陈云办公室主任;
原银监会副主席,现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伟,朱镕基的秘书(上海市委办、国
办、总理办);
教育部部长助理郭向远,李岚清的秘书;
原证监会副主席,现国开行副行长王益,薄一波的秘书;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原交通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现山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金道铭,尉健行的秘书(
监察部长秘书);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国办秘书;
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上海市委党校秘...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7628
20
《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 原题为《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作者:凌云(1917年6月生,浙江嘉兴人;1939年冬到延安;1983年任国家安全部
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我在公安部工作,奉命作为访美先遣组的负责人,先
期赴美进行安排。随后又以特别助理(负责安全事务)的身份随邓小平访问了美国。在
庄严隆重的外交活动和热烈友好的欢呼声里,部分反华势力也蠢蠢欲动,秘密进行暗害
活动,妄图制造事端。中美双方安全警卫人员为保证邓小平的安全和访问的成功,进行
了有效的合作和艰辛的努力。这是一场紧张和尖锐的斗争。
“蒋方人员”策划收买枪手
邓小平访美是历史性的。美国官方竭力宣传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强调这是美国“历
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国际舆论也认为,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里程碑”。
然而,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对台湾国民党当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美国国
内一小撮反华势力也是不能容忍,不肯甘心的。据有关方面的情报:
——台湾一高级特务称要在邓小平访美时“给一点颜色看看”;
——... 阅读全帖
d***8
发帖数: 1552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赵紫阳总书记答中外记者问
http://www.gov.cn/test/2008-07/01/content_1032304.htm
(1987年11月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常委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
1987年11月2日下午在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的酒会上会见了采访十三大
的中外记者。赵紫阳同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们对外国记者关于十三大的报道是满意的
美国记者:请谈谈对记者有关十三大报道的评价。
赵:我们是满意的,报道基本上是积极的。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国外反应主要有三
点:一是说我作的报告是实事求是的,对国家的情况是清楚的;二是说我们对自己的事
业充满了信心;三是说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行政策将会继续下去。这个评价不高
,也不很低。谢谢你们!
日本记者:在您的报告中,为什么外交问题只讲那么一小段?
赵:我的报告已经有35000字,外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加进去,还可以加50
00字。如果那样,我的报告在一个上午是做不完的。
记者:对日中关系你有何评论?
赵:至于中日关系,我认为是良好的,在良好的大前提下当然不是一...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2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3-04-10/1014449903.sht
2013年04月10日10:14 新浪读书
文章摘自《拷问良知的真话回忆》  作者:李新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前排左起为彭德怀、朱德、邓小平
中共北方局整风的高潮是在1943年,但从毛泽东1941年5月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
》之日起,我们关于整风的学习就开始了。那时,我在北方局青委工作,主要的任务是
办青年干部训练班,训练县青委书记以上的青年干部。杨献珍当时是北方局的秘书长,
同时又担任北方局党校的教务长,实际上党校的工作都由他负责。北方局党校和青训班
驻在一起(同住一个村)。我和献珍同志关系很好,他认为我不但政治上可靠,而且能干
、会办事,不像他那样书呆子气(杨献珍自己这样说)。他把北方局秘书处和党校的一些
事情都委托我办理。因此,这个时期,中共关于整风的函电,我全都看过。
关于中央发出来的函电,有一件闹了个大笑话,那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
章的误读。中央用电报发出了这篇文章,北方局和《新华日报》(华北版)都收到了。其
中有一句说:“无实事求... 阅读全帖
a*********0
发帖数: 613
2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共是如何炼成的
按:这一组文章(共五篇)是11年七一前夕,尾大的乌鸦周刊给党妈做的专题,发出来
供参考。我觉得有很多干货,比较好的文章,还是比较客观的,爱看不看
凤凰周刊 2011年 第18期 封面故事:中共是如何炼成的
包括以下文章:
中共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
最强大的政治机器
中共的独特法宝
六十年来党与国
西来东升的太阳:中共的诞生与历练
一、中共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 作者:郑永年
意识形态历来被视为是所有共产主义政权最难以改革和转型的领域。但是,中国
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成功转型。这种转型为什么成功?转型的动力在哪里
?如何获得成功的?
在众多的因素中,全球化和物质利益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开放之后,中国领导人竭尽全力推进全球化进程。把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看作是中
国成为强大民族国家的必经之路。显然,他们从毛泽东时代学到了太多的教训,把国家
孤立在国际共同体之外,只会导致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尽管上层领导人之间常常发生痛
苦的政治斗争,但是全球化过程却从来没有延缓下来。
面临全球化,中国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两个层面上都对自身进行了调整,表现出非
凡的灵...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4
九妹小政2016-10-25 08:07
超级震撼的历史总结:《文革前后》
前言:文革不是一天炼成的
文革之前有土改运动,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肃反,反资,反右,整资整社(反五风
,反五股黑风)等等运动。尤其是斗地主,给地主定罪,但不直接枪毙,先让大家都来
斗一斗,大家手上都沾点血,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这些运动一边不断推动着全民斗争
走向文革,一边等待着1949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长大。
因为文革之前,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运动,来不断进行政治小白鼠试验和煞费苦心演练
,也需要等待在高呼万岁中出生的那一代人长大,那是注定要被狂热利用的一代人。不
等这一代年轻人长大,发动老人小孩是文革不起来的。文革需要比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更
广阔的土壤,需要大量年轻狂热大脑,需要时间进行反复试验和测试。
文革之前的胡风事件,就是政治小白鼠测试的经典案例,胡风事件的试验结果表明,很
多人可以出卖灵魂。
(一)文革之前的胡风事件
胡风评述开国大典:时间开始了!——这句话堪称经典。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胡风去日本留学
,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25
真理部出身的说话腔调就是不一样啊。强词夺理到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
p*****i
发帖数: 1183
26
网评狗的五毛文就不能与时俱进一下么?整篇都是文革调调怎么骗人?

3
本和
p*****i
发帖数: 1183
27
更令人乍舌的是这家伙居然连市场经济都否定,不会是乌有之乡出来的吧?

3
本和
h*h
发帖数: 27852
28
中共和小将都是洪水滔天派
p**********e
发帖数: 20
29
别的不说,图配得好

04/cb7c63048de0d86afe5fdc6480d6b166.jpg
3
k*****m
发帖数: 1094
30
..............
莫非是乌有之乡冒出来的?

3
m*******n
发帖数: 4186
31
真有本事,下台那么多年,人也死了,才发现真面目。
s**********t
发帖数: 2401
32
这文章水平太低了
邓矮子都说了不管姓资姓社,这八股文还真臭

3
n****g
发帖数: 14743
3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被蟹秽主义邪灵侵蚀大脑的文人zz
作者:蒋祖权
原题:透过[胡风]看历史
胡风这个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许多历史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在很多人的文章里。
——胡风是谁?胡风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说过什么?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胡风去日本留学,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迅交往密切。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1949年后,胡风后任《人民文学》编委。
1954年,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在文艺理论上表达了他的观点
,对改进文艺工作提出了他的看法, 然而胡风却因此被捕入狱失去了自由,并被打成
了反革命集团,涉案人员达2100多人。
正如1986年1月15日,时任文化部长的朱穆之,在胡风追悼会所致悼词中说出的:[对
于他的意见是完全可以和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由文艺界进行自由讨论的,但是当时却把
他的文艺思想问题夸大为政治问题,进而把他作为敌对分子处理,这是完全错误的]。
1955年5月25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会议,将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中开除。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主持会议,他说:[胡风集团以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敌人,而且是
我们政治...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14743
3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被蟹秽主义邪灵侵蚀大脑的文人zz
作者:蒋祖权
原题:透过[胡风]看历史
胡风这个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许多历史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在很多人的文章里。
——胡风是谁?胡风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说过什么?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胡风去日本留学,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迅交往密切。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1949年后,胡风后任《人民文学》编委。
1954年,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在文艺理论上表达了他的观点
,对改进文艺工作提出了他的看法, 然而胡风却因此被捕入狱失去了自由,并被打成
了反革命集团,涉案人员达2100多人。
正如1986年1月15日,时任文化部长的朱穆之,在胡风追悼会所致悼词中说出的:[对
于他的意见是完全可以和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由文艺界进行自由讨论的,但是当时却把
他的文艺思想问题夸大为政治问题,进而把他作为敌对分子处理,这是完全错误的]。
1955年5月25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会议,将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中开除。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主持会议,他说:[胡风集团以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敌人,而且是
我们政治... 阅读全帖
m**d
发帖数: 21441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ixonixon (laoni),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史参考:1979年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8 15:26:49 2011, 美东)
发信人: nixonixon (laoni),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史参考:1979年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8 15:24:57 2011, 美东)
《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 原题为《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作者:凌云(1917年6月生,浙江嘉兴人;1939年冬到延安;1983年任国家安全部
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我在公安部工作,奉命作为访美先遣组的负责人,先
期赴美进行安排。随后又以特别助理(负责安全事务)的身份随邓小平访问了美国。在
庄严隆重的外交活动和热烈友好的欢呼声里,部分反华势力也蠢蠢欲动,秘密进行暗害
活动,妄图制造事端。中美双方安全警卫人员为保证邓小平的安全...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14743
36
作者:蒋祖权
原题:透过[胡风]看历史
胡风这个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许多历史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在很多人的文章里。
——胡风是谁?胡风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说过什么?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胡风去日本留学,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迅交往密切。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1949年后,胡风后任《人民文学》编委。
1954年,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在文艺理论上表达了他的观点
,对改进文艺工作提出了他的看法, 然而胡风却因此被捕入狱失去了自由,并被打成
了反革命集团,涉案人员达2100多人。
正如1986年1月15日,时任文化部长的朱穆之,在胡风追悼会所致悼词中说出的:[对
于他的意见是完全可以和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由文艺界进行自由讨论的,但是当时却把
他的文艺思想问题夸大为政治问题,进而把他作为敌对分子处理,这是完全错误的]。
1955年5月25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会议,将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中开除。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主持会议,他说:[胡风集团以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敌人,而且是
我们政治...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蒋祖权:文革前后
http://hx.cnd.org/?p=122601
前言:文革不是一天炼成的。文革之前有土改运动,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肃反,反资
,反右,整资整社(反五风,反五股黑风)等等运动。尤其是斗地主,给地主定罪,但
不直接枪毙,先让大家都来斗一斗,大家手上都沾点血,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这些运
动一边不断推动着全民斗争走向文革,一边等待着1949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长大。
因为文革之前,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运动,来不断进行政治小白鼠试验和煞费苦心演练
,也需要等待在高呼万岁中出生的那一代人长大,那是注定要被狂热利用的一代人。不
等这一代年轻人长大,发动老人小孩是文革不起来的。文革需要比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更
广阔的土壤,需要大量年轻狂热大脑,需要时间进行反复试验和测试。
文革之前的胡风事件,就是政治小白鼠测试的经典案例,胡风事件的试验结果表明,很
多人可以出卖灵魂。
(一)文革之前的胡风事件
胡风评述开国大典:时间开始了!——这句话堪称经典。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胡风去日本留学,
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迅交往密切。抗日战争爆发...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