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汉代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s
发帖数: 39120
1
南昌海昏侯墓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公众固然已被以公斤或吨来计量的金银和铜币“亮瞎眼”,作为考古人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昨天下午,海昏侯墓发掘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做客中原国学讲坛,以大量现场图片和生动的讲述,完整再现了海昏侯墓的发现、发掘过程,让很多关心这一近年最火考古项目的文博爱好者如临考古现场。讲座结束后,杨军就很多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昨天下午,杨军的讲座不知不觉进行了3个多小时,比计划整整多出1个小时。“我是有河南情结的。”杨军笑言,上世纪90年代初,他正是在郑州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为期一年的考古领队培训,拿到了资格证,才正式开始领队生涯。所以,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3月初在北京举办以来各地讲座邀约不断,但他只接受了北京和河南两地的邀请。
经过半年的媒体轰炸,很多人都知道了海昏侯墓的一些情况,但杨军仍然给河南的文博爱好者带来了惊喜。无论是汉代的火锅、冬虫夏草、外形奇特的蒸煮器,还是海昏侯刘贺的率性、朝廷的纠结,杨军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杨军坦言,自己和很多参加这次发掘的考古人的“职业生涯”已经注定要被改变,虽然已经进行...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7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记错了是慕容是鲜卑人
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2、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
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
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
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
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
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
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
,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郡望:
1、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
带地区。
2、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
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此以“辽东”为堂号。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甘
p****e
发帖数: 350
3
http://www.6park.com/news/messages/46723.html
北大收藏的西汉竹书中,有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老子》汉代古本,残缺部分仅占全
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
昨天,北大举行西汉竹书收藏研究通报会。北大副校长张国有介绍,今年年初,北
大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这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
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北大历史系教授、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
所长朱凤瀚说,竹书中含有近20种古代文献,大致涵盖了今天的哲学、史学、文学、文
字学和医学等学科。对于先秦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自然科学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竹书存放处可以看到竹简保存情况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
,墨色黑亮。这些竹简宽度一般在0.5-1.5cm左右,长度也从十几到五十多厘米不等。
竹简上的隶书文字也很优美,文字抄写非常工整。朱凤瀚说,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
书风,各具特色,堪称汉代隶书中的精品,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朱凤瀚介绍说,北大西汉竹书属古代书籍,不见簿籍、律令和公文等官府文书,不
见遣策书信等
T*****n
发帖数: 18811
4
考古是个细致活儿,也是经验活儿。元代墓里出来个明代青花碗,考古人员都要想半天
,到底这是明代蒙古墓还是明代盗掘元代的墓留下的。出来个汉五铢,也要考虑是汉代
墓还是后代墓但是随葬了汉代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印证的,而不是孤证就可以
怎么怎么着。
不信任考古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话,啥考古发现也别信了。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最容易了。阿猫阿狗都会做的事儿。
k***g
发帖数: 7244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古代武将功夫哪来的?
唉,中国古代骑兵从汉代开始,矛(槊,马槊)就是主要格斗武器:
“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
之矛也”
汉代“丈八尺”折合现在四米多,你能管这个叫“短武器”?

2000
T*****n
发帖数: 18811
6
定义不重要吗?一切都是定义出发,最后回归定义的。
另外,你再细细想想,你说的各级,和独立,有没有矛盾?
相对,又要定义到何种相对的地步?
拿具体例子说,明代各王封地有无军队权力?和汉代可比吗?和西欧9-12世纪可比吗?
汉代诸国和东周列国,可比吗?都一同列为封建科学吗?
r******j
发帖数: 780
7
这个是未名的大标题“笑话闹大了 “曹操墓”出土了陶猪圈”。 我不是专门搞文物的
,所以不清楚为什么这个是大笑话。察看全文,只有这么一段可能有关
“陶猪圈是汉代的一种标志性文物,一位考古专家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陶猪圈是家庭
饲养的象征,此前大多出土于一些村庄的遗址,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 的厚葬礼
俗,但在魏武王的墓中,“事死如事生”,出土陶猪圈可能吗?昨天出现在直播现场的
河南省文物界人员对此语焉不详。”
魏武王墓里不许有猪圈么?这是说猪圈太渺小配不上曹操,还是说曹操死后不能吃猪肉?
大概查了一下,国内汉朝王墓出土陶猪圈的有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墓就发掘出陶猪
圈。还有济宁市汉任城王墓,葬的是东汉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陪葬的有马车、
猪圈、灶釜、壶。
可见从西汉到东汉,王墓随葬陶猪圈颇为常见。这个都是很确定是墓主情况的。在汉景
帝阳陵从葬坑也有发现陶猪圈。
对于不明墓主的,拉犁山东汉王侯墓,淄博市临淄区山王村兵马俑坑,也有陶猪圈出土
。这几个墓也都是大墓,王侯级别。
湖北均县发掘了不明墓主大墓,冢高约6至7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达50米。经过发掘
,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陶器有瓮
Z*l
发帖数: 888
8
随着河南安阳县发现曹操墓后,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李典、乐进、刘备、关
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陵墓也陆续在河南被发现。在这些墓穴中都发现了人头盖骨、
肢骨等遗骨和石头牌子,石头牌子上分别刻有:“张飞**生前常所用杀猪大刀”、“
诸葛孔明生前常所用羽毛扇”、“Mr.刘备常所用**石”等字样。
这些汉代大墓已经得到中国专家的确认,专家们说:开发这些墓,每年至少能带来
420亿元的经济效益。相关官员乐得冒着鼻涕泡说:要将它们建成集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
另据可靠消息,猪八戒、孙悟空等非汉代大墓也在河南被发现。在猪八戒墓穴中发
现了一具猪骸骨和一具女性人类骸骨,专家们用手摸了摸说:女性骸骨应该来自山东高
老庄,年龄大概在18到38岁之间,身体有被背过的痕迹。
而在孙悟空的墓穴里,一共发现了72个头盖骨,包括猴的、牛的、猪的等等,在猴
子骸骨的耳朵附近,还发现了一根金箍铁针。专家们说:根据科学考证,这72个头盖骨
的DNA是一致的,应该是孙悟空72变时留下来的
t******o
发帖数: 2792
9
最后一段完全同意,谈不上信仰,讨论历史时说到分形分期难以避免,而以秦汉做划分我觉得是合理的。
先说所谓第二次转型,说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异议不大吧?为什么不往前,从马尔嘎尼乃至利玛窦来华划,或是往后,从太平天国(规模和死人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或是洋务戊戌划?变化的确一直存在,也可以有很多种划分,但有的划分会更容易得到支持者。比如欧洲史,罗马以后欧洲发生的大事多了去了,可要是说到整体分期,恐怕比较公认的还是以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为界。要说理由很简单,地理大发现之前各个地区是相对封闭的,之后全球一体(受影响)的步伐就不可阻挡了,你要说为什么我选择“封闭与否”这个角度,不高点或是不低点,那真是很难回答,或许勉强应一句这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大,或许就只能自由心证了——我就是觉得......
回过头来说一转,你列举的几次转型当然影响不小。先说商周之变,“晚7”作者最早师从顾颉刚,商周史不会忽略,书中有提到“武王底定天下实行大规模地封建,与秦始皇之统一天下大规模地实行郡县制同样地是一个划时代举动。”不过没说为什么不把这个算一转,我能想到的理由一是商周像是骤变,征服后先确立天下莫...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10
一直在想,古代也好,现代文革也好,皇权或者其他形式的最高权力是如何得到有效地
控制的。也就是皇帝的旨意是如何一层一层地传递到普通民众而不走样。
其实这涉及到一个管理问题,皇帝作为金字塔尖,如何向下扩展自己的权力。
例如皇权,皇帝一人在宫中,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的摄政皇帝能够直接掌握的军队,
也就是禁军(当然这个名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外加一些在特殊朝代有的情报机构。
这几乎就是天子能够直辖的军队总和了,其他各种形式的军队都是虽然归天子管辖,但
是都应该是间接的:皇帝通过对将领的任命间接领导军队。但是细细想想,这种领导好
像并不可靠,因为自从陈胜吴广开始,至迟从刘邦开始,王侯将相可以布衣为之的理念
似乎已经被接受,或者说深入人心了,汉代开始就有陈豨所谓的谋反(这还是异姓),
还牵涉到韩信,三国时代就更不用说了,天下人人觊觎之,加九锡而后登皇位者,不可
胜数。
当然,有效的控制皇帝周边的军队,这还是成年的摄政皇帝能做到的,还有未成年的,
或者成年而未摄政的,例如被曹操挟之的汉献帝,擒鳌拜前的康熙帝,清末的光绪帝等
等。这些皇帝在这些时段对军队的控制力就更差了,皇帝是如何控制全国的军队的?控...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浅谈儒法合流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Wisdom
标 题: 浅谈儒法合流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16 23:49:26 2011, 美东)
浅谈儒法合流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蒋晶晶1 罗志安2,
(1.2.四川省三台县人民检察院,四川三台 621100)
内容摘要:儒法之争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争论,“礼治”还是“法治”更有好处
似乎没有一个定论。本文试通过对儒家与法家学说的产生条件、主要分歧和目的进行探
讨,说明儒法思想在后世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影响、同化,最后达到合流。
关键词:儒法之争 儒法合流
在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儒家和法家都以维持社
会秩序为目的,其分别只在于他们对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看法。”儒法之
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到底是要用儒家的“礼治”还是法家的“法治”来
治国历来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儒家和法家的分歧到底有多大,最终形成的内儒法
合流实际格局又是怎么成为可能的呢?我想,瞿同祖先生的那句话对我...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host 讨论区 】
发信人: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信区: Ghost
标 题: Re: [转贴]梦魇照进现实:中国古代那些稀奇古怪事 『天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2 03:50:40 2011, 美东)
11、飞来艳福千万当心
有一个叫段宰的人,带着妻子住在婺州(今在浙江金华)浦江县的一处僧舍内。有一天
,段夫人在门口歇息,一个女人来乞讨,很是可怜,段夫人见她模样也还周正,又正当
壮年,就问她的情况,女人说自己没有丈夫也没有亲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得乞讨
为生。段夫人动了心思,说道:“既然这样,你何不做人家的小妾而甘愿做乞丐呢?”
女人答道:“我不是不想,只是我贫贱命苦,没人肯接纳我啊!”段夫人说道:“那你
干脆来我家得了。”(自己一家还寄居僧舍,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给自己老公找小妾,
真是可笑可悲。)
女人说道:“要是我能到您家打打杂勉强过活,可真是老天有眼啊!”
段夫人很高兴,请她进屋,沐浴更衣,打扮一番,果然有一分颜色。教她做饭,十天即
会。教她唱曲儿,一个月内也学得像模像样,也算得上兰心蕙... 阅读全帖
w*****3
发帖数: 568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罗马的建筑真是NB啊
罗马建筑的拱可以造个巨大的屋顶,需要很好的物理学数学基础,明显是比赵州桥的一
个单拱水平高的多的。难道非要说赵州桥的拱修建难度更大?
古代中国目前最大建筑是太和殿,也不过35米高,还是明清时期修的,现存的好像是清
朝修的,不想去查具体日期了。
而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00多年一点,高度达到50多米,比之后一千年建造的太和殿
高很多,同时期中国石类建筑保存下来的,只有区区的小小的隋代赵州桥了。
中国式的斗拱建筑,其实有很大缺点,高度受限于木材原料,而且内部空间需要不断间
隔的柱子作支撑,太和殿修的是大啊,里面每隔十来二十米就是伫立个柱子,实际上极
大的压制了内部空间,导致中国古代建筑在内部空间上完败于可以靠建拱而获得巨大空
间的欧洲建筑,随便找个欧洲的大教堂,内部空间都比太和殿好的多。比如中国古代的
单间房屋的尺寸,就受限于此。
不想否认中国古代木建筑的美丽,但是在“大”和“高”和耐久性上面,中国古建基本
是完败给靠物理和数学做基础的欧洲石制建筑。
中国古代不是没有修石头建筑,但是肯定是受到几何学和物理学的限制,没有能力造出
高大漂亮而且耐久的建筑,比如中国最早保存下来的汉代石建筑,就是...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罗马的建筑真是NB啊
这么多字楞找不出对的地方
也真难得

罗马建筑的拱可以造个巨大的屋顶,需要很好的物理学数学基础,明显是比赵州桥的一
个单拱水平高的多的。难道非要说赵州桥的拱修建难度更大?
古代中国目前最大建筑是太和殿,也不过35米高,还是明清时期修的,现存的好像是清
朝修的,不想去查具体日期了。
而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00多年一点,高度达到50多米,比之后一千年建造的太和殿
高很多,同时期中国石类建筑保存下来的,只有区区的小小的隋代赵州桥了。
中国式的斗拱建筑,其实有很大缺点,高度受限于木材原料,而且内部空间需要不断间
隔的柱子作支撑,太和殿修的是大啊,里面每隔十来二十米就是伫立个柱子,实际上极
大的压制了内部空间,导致中国古代建筑在内部空间上完败于可以靠建拱而获得巨大空
间的欧洲建筑,随便找个欧洲的大教堂,内部空间都比太和殿好的多。比如中国古代的
单间房屋的尺寸,就受限于此。
不想否认中国古代木建筑的美丽,但是在“大”和“高”和耐久性上面,中国古建基本
是完败给靠物理和数学做基础的欧洲石制建筑。
中国古代不是没有修石头建筑,但是肯定是受到几何学和物理学的限制,没有能力造出
高大漂亮而且耐久的建筑,...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考试小考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考试小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10 08:31:39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380
·曾师傅·
考试原本指的是考查和试用,后来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含义。在线汉典是这样解释考试
的: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
(一)考试的起源
据专家考证,考试的前身就是考查和试用。原中国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在其大
作《考试的起源》中指出:中国关于考试的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约二千年左右尧选舜做
接班人的传说。当时,尧年事已高,欲选接班人,便向四岳征求意见。大家推荐舜,并
介绍了他的事绩。由于尧不能确定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便决定“吾其试哉”。这个“
试”,当然还不是考试,而是试用,即在实践中考察。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周代,在周天子的号召下,学校普遍采用“比”、“考”、“校”
的方法,考察、检查、...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16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生物战争及其深远后果
2010-09-24
草根简介
在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自从80年代以来,何
新先生的文化研究,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他所首先倡导的一些基本观念,已汇为思潮
,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广泛注意。人们可
以不赞同他,但是不可能不重视他。何新的学术在80—90年代中国政治与文化这一巨大
转变时代留下了深深的思想印迹。由于何新的特殊影响,他一度成为海内外各主要新闻
机构追逐采访的对象。采访过他的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共同社、ABC、NHK、美国之
音、路透社、独立报、费加罗报等世界著名传媒。1994年后,何新主动拒绝与一切内外
传媒作直接接触。也不再出席公开会议,讲课讲演。从公众视线中遁失。
最新评论 更多>>
“在社会分配上,我强烈主张由国家.. "若论安全系数,高铁肯定高于飞机... 学习!
一代英豪自有不凡处。 .. 温州特大动车事故后,何先生还认为.. 已经有比较确切的
消息证明温州动车.. 支持何新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兼粉丝 好文,转载,发扬光大。
罗斯柴尔德: http://ww...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17
☆─────────────────────────────────────☆
rotvap (湖南神策军) 于 (Sat Jul 9 05:16:07 2011, 美东) 提到:
我比较赞同euclid2003的看法,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人。
“种族清洗”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来很难做到,二来就算你做到了真的把哪个
游牧民族给清洗掉了,但是东北,蒙古高原, 西北往往是多个民族组成。等你干掉了
这个,那个又起来了,除非你能一下子把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全部杀干净?举个例子,唐
太宗灭了东突厥(虽然并不是把所有的东突厥人都肉体消灭),牛B吧?但是本来东突
厥的小弟薛延陀又起来造反了,唐朝还不得不依靠原来的东突厥归降的部众去当炮灰。
再往前看,突厥本来其实是柔染的小弟。再举一个例子,唐高宗灭了高句丽(同样
,不是完全肉体的消灭),但是马上在原来的高句丽旧地兴起了靺鞨,后来又衍生出女
真。女真对中原王朝的影响,我就不必说了。
有同学提到了清灭绝了准格尔部,这个不错。但是难道这就解决新疆问题了?后来的阿
古柏,和现在的东突呢?
应该看到的一点是,在古代希望农耕的汉民族长时间的...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调度长安路生:安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成为自行
为政的国家,长时间跟中原没有关连,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安氏。一直到汉朝时,才
重归中原,我国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3、出自他姓或赐姓安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下同),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
② 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
③ 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
④ 唐时有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
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得姓始祖:安清。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
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
,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
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http://theory.jschina.com.cn/a/200904/t32280.shtml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
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
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
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
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
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
(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
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
—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
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
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0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952
吴思老师写本书,难过翻越一座大山。
人们能看到《潜规则》、《血酬定律》的风靡一时,却不知吴思为此记下400万字
以上的史学读书笔记,如果加上史学之外的笔记,他的电脑里已容纳了600万字以上的
东西。
出门时,吴思不会忘记带手机,它有录音功能,有什么想法立刻录下来。每读一本
四五十万字的书,他要阅读相关的六七本书,留下10万字的笔记以及1万字的书评。
所以,吴思老师写东西特别慢。每年最多写4篇,最少写2篇,每七八年,凑成20多
篇后出一本书。按这个节奏,他的新著也该问世了,可要命的是,他突然想起了两个话
题,想单独写两篇文章,这一写就是3年,可写完后自己又不满意,只好暂时放在一边
,这让他的新书一拖再拖。
于是,只有拿出这本《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了,它是吴思老师接受各媒体访谈的合
集,至于计划中刚写完一半的那本书,吴思满脸遗憾:“再等两年吧。”
我曾经读不懂历史
北京晨报:您怎么想起出这本书了?
吴思:这本书是我10年来接受各媒体访谈的合集,共29篇,复旦大学出版...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2273
21
文革结束后,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气氛中,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对主犯江青量刑
。许多人主张判处死刑,陈云却力主“不能杀”,认为同“四人帮”的斗争终究是一次
党内斗争。有人提出党内斗争也可以杀,陈云依然坚持说“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
后代不好办”。
陈云甚至最后说,你们坚决要杀,请在会议记录里写上“陈云同志不同意”。
邓公,在文革中受苦受难的邓公,大儿子在文革中受迫害摔断一条腿的邓公,不愧有政治
家的气魄,深思熟虑后,放下心中所有的仇恨,力排众议,拍板采纳了陈云的建议,后
来大多数人接受了陈云的主张。
所以后来看到和江core争权失败的,陈希同只是囚禁,派别斗争中的牺牲品的陈良
宇,也只是囚禁,而不是杀戮。
事实证明陈云的建议是十分有远见的,不开本朝政治斗争互相杀戮的先河。即使
邓公做决策时没有采纳陈云的建议,在历史长河中,光凭陈云的一句话,你们坚决要杀
,请在会议记录里写上“陈云同志不同意”。也会赢得一片赞扬的掌声。
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帮派党争,这是一个必然的矛盾,有利益就会有争斗,如果用杀戮
解决问题,一个帮派靠杀戮胜了另一个帮派,然后另一个帮派... 阅读全帖
n*******4
发帖数: 2285
22
真正的瓷器是汉代出现的,以前的还不能算瓷器。最早的鼓风炉也是汉代出现的。瓷器
要烧到1200到1300°C以上,还要把高温保持很长时间,烧几天才能出窑(玻璃好像不
要这么长)。瓷器的原料是高岭土,中国很丰富,但世界各地也都有,古代各大文明都
广泛使用陶器,但只有中国烧出瓷器,高温技术是关键。
C********g
发帖数: 9656
2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4/c_122189314.htm
2011年10月24日 09:06:54 来源: 光明日报
考试场景
殿试录
殿试
试卷
访谈嘉宾:
李弘祺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讲座教授
刘海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陈文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惠经 韩国国立Hanbat大学中国语科教授
水上雅晴 日本琉球大学教育学部国语教育讲座准教授
丁克顺 越南《汉喃杂志》副总编辑
主 持 人: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 华)
(光明日报 国学版 梁 枢)
时 间:2011年9月24日晚
地 点:武汉大学珞珈山庄
主持人(杨华):各位先生,去年开始,我们就和光明日报国学版共同筹划发起一
个讨论,叫做“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专注于中国文明的独特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
题目。前一段时间,主要就20世纪思想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进行梳
理,这方面的讨论今后仍将继续进行;而同时另外一种讨论正在酝酿开展,就是讨论文
明发展过程中,中国文明所独有的一些侧面,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宗法制度,
中国的礼乐制度,等等。今...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6729
24
——道学兴起对男风的排斥
既然同性恋者之间的爱情不被宽容,则同性恋者的情欲遂降低为纯粹的低级的生理
发泄,造就了营利性男妓的蓬勃兴盛。
唐人对男风的态度,大抵是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
我们在前文说过汉代的宫廷已经出现女同性恋者,到了唐朝,由于国泰民安,宫女
越进越多,据《新唐书·宦者上》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如果按当时人口比例换算,则全中国平均每600名女性中就有一名宫女。可见白居
易所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之说,并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反而是大大地低估了。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除了清朝规定宫女一旦年满22岁即可出宫,准其择配之外,其
他王朝都将宫女禁闭至老死。偶尔的例外无非是久旱不雨,皇帝才大发慈悲,将宫女放
出以求得阴阳感应之效。
深锁深宫的寂寞愁苦,往往成为文人笔下动人的辞章。元稹的《行宫》中说:“寥
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一诗
则写道:“……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
可是宫女的性寂寞与性苦闷又岂是诗词可以安抚的?只要一有机会,她们就会逃离
这“见不得人的所在”。有一年正月望...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5
做玻璃的诀窍——退火——中国人从来没掌握过,也没自己总结出来过。
西方人早就知道,就是不告诉我们。
中国人早在汉代就会做玻璃器,在唐代就会吹玻璃,可是吹出来的玻璃器常常无缘无故
自己哗啦一声碎成若干片,大家一直不知道是咋回事。
所以自从汉代到清代,中国自己做的玻璃器能保存下来的只有小件简单外形的器物。容
器都是外面来的。
直到康熙时代,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才把做玻璃器要退火的诀窍——玻璃器做好不能马
上降温,要保持高温,慢慢下降到常温,根据器物大小和厚度,这个时间可能长到几个
月——告诉中国人。
d******a
发帖数: 32122
26

另外,火烧和烧饼的祖先是胡饼
胡饼大约是在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的。可惜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文字记载。最早一条
记载“胡饼”的文字,是《太平御览》八六。引《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其次是
《三辅决录》:“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的记载。可见汉代已有“胡饼”。
就算有人说《三辅决录》出自后人之手,《晋书》也有王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
色自若的记载。可知至迟晋代已传入“胡饼”了。   到了唐代,啮胡饼已经成了一
种最时髦的享受。《旧唐书》:“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所谓“胡食”的种类,慧琳
《一切经音义》第三十七卷“陀罗尼集”第十二说: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
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诸儒随意制字,未知孰是。胡食者,即毕罗、烧饼、胡饼、
搭纳等是。   “胡食”自汉魏以来,即在中国风行,到唐代最盛。安史之乱时,玄
宗西幸,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只好用“胡饼”充饥。《通鉴》玄宗纪说:日
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胡三省注说:“胡饼今之蒸饼”。高似孔说:
“胡饼言以胡麻著之也”。看来高说更确切一些,胡饼即是麻饼,亦即烧饼。崔鸿《前
赵录》说,石虎忌讳“胡”字,所以... 阅读全帖
d********f
发帖数: 43471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秦不能支持40万人8个月是笑话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的结论可能适合战国,不一定适合汉代,秦国耕地多只是因为水利配
套好,不是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到了汉代其他地方的开发也进步很快,不能用这个数字
来套秦的耕地
m**d
发帖数: 21441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john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被证实确系伪书 sohu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4 22:15:29 2012, 美东)
http://cul.sohu.com/20120105/n331228847.shtml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
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
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
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
《书》...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605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john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被证实确系伪书 sohu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4 22:15:29 2012, 美东)
http://cul.sohu.com/20120105/n331228847.shtml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
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
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
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
《书》... 阅读全帖
l*********8
发帖数: 4642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国历史上的官民比例】
楼主帖子里面说: ”我国官民比例汉代是1:7945人“
汉代有7000万人,也就是全国只有9000多个”官“。
汉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除去中央官员和中级官员,一个县级行政区或许能有三个”官“吧。
c*********2
发帖数: 3402
3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600
李昌玉
本文早已写成,未曾发表。今惊闻重庆市的打黑司令英雄巴特尔、前公安局长、现副市
长王立军,于6日化妆投奔成都美国领事馆,24小时后又自动走出,随即被官方带走。
网上盛传是被中央来人带至北京,接受审查。于是我想起了沈元。既然他们之间有某种
共同点,即私投外国驻华使领馆,因此旧事重提,说一下沈元还是可以受到许多启发。
沈元(1938~1970)1938年生于上海。1955年,沈元以当年高考文史类全国总分第一名
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有志于中国古代史,专攻秦汉史。但是1957年,他打了右
派,定为极右,第二年,在大三那一年,被开除学籍,遣送农村劳动改造三年。1961年
,“摘帽”之后,沈元回到北京。幸好当时沈元有高级知识分子的姑母姑父特别疼他,
允许他住到他们在北京东城的家里。也是沈元特别与众不同之处——他闭门读书,两耳
不闻窗外事,潜心研究历史,居然做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成绩。在这点上,在数以万计
的大学生右派中,大概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孤例。
沈元从小功课就...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13113
32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
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
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
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
(《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
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
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
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
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
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 阅读全帖
l**k
发帖数: 45267
33
尼玛,红楼梦里的人一天都只吃两餐,还说什么汉代以后一日两餐变成三餐?只有穷人
才吃两餐?贾府是穷人么,红楼梦说的是汉代以前的事情么?
饭还是两顿,只不过有条件的可以加些小点心。用餐要有一定的规矩,吃茶点则无所谓。
看书看半页,说的就是你这号
c*****1
发帖数: 3240
34
☆─────────────────────────────────────☆
cayi (嘉漪) 于 (Wed Apr 4 23:16:47 2012, 美东) 提到:
某些琐男琐女不约而同认为给有钱人当姨太太/姨娘很好,
那简直是脑袋坏掉了
姑且不论庶出地位多差,当了姨娘那也得看人脸色,说白了是服务业。就算老爷不给你
脸色,出门还要被人指指点点。在古代,也要被大房压着。
论名分,你丫被大房压着;论利益,你丫被大房也压着,搞不好,一辈子受气得分,若
是再生不出一只蟑螂来,还不比下人没脸
所以阿,当姨太太的都是出身贫困,为生活所迫,背弃爱情的可怜女子,不乏一些是有
感情寄出滴,但出身差,为生活所迫是普遍滴,像赵四小姐这种一百年也就一个出名滴
所以姨太太这玩意儿,对有钱老爷来说,是大大滴好啊。但是若是女人觉得当姨太太好
,那么绝对是脑袋坏的7788了。撇开老生常谈的尊严不说,姨太太充其量就是一具行尸
走肉,要独立没独立,要自由没自由,要脸没脸,要钱没钱。。。惨绝人寰
☆─────────────────────────────────────☆
xlzero (Mega...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周桂钿: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1293期 周桂钿: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9-20 14:04:37 编辑: 点击次数:
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哲学家要与科学家结成联盟。这说的是西方的科学哲学。中国哲
学家则要与政治家结成联盟。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寻找结盟对象。由
于当时是乱世,急需发展实力,又因为当时当政者不能理解深刻的理论,他们没有找到
适合的对象,只好回家著书,阐述自己的政治哲学。管仲与齐桓公的成功结盟,使齐国
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李斯、韩非与秦始皇的结盟,使秦国统一天下,创建中央集权制度
。李斯与秦二世胡亥结合不好,两败俱伤,李斯遭杀,秦也灭亡。先秦儒学不能适应变
化了的新时代,遭到焚书坑儒。汉代儒家创新理论,适应新时代,为当时新生产力的代
表——地主阶级所建立的最先进的封建制度服务,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被推上独
尊的地位。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汉初儒家陆贾、叔孙通、公孙弘、董仲舒都
是有大贡献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的良好结盟,创造了汉代盛世。魏徵等人与唐太宗的结
盟,创造了唐代盛世。王安石与北宋仁宗的结盟,有了北宋的兴盛;朱熹在南宋遭贬斥
,哲学家受... 阅读全帖
h*****5
发帖数: 566
36
少为人知的中国古代蔬菜-瓠、葵、薤 — 瓠
瓠,葫芦科(Cucurbitaceae)葫芦属中的栽培种,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学名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Standl.(syn.L.leucantha Rusby),别名瓠子、扁蒲、
蒲瓜。染色体数2n=2x=22。每100g嫩果含水分95g左右、蛋白质约0.6g、脂肪0.1g及碳
水化合物3.1g,还含有其他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在亚洲热带和非洲热带地区多食用嫩果
。成熟果作容器西非以嫩苗和嫩叶作菜。用作嫁接西瓜的砧木防西瓜枯萎病。植物学性
状:浅根系,侧根较发达,主要分布在表土20cm内,根的再生力弱。茎蔓生,中空,上
被白色茸毛,蔓长3-4m以上。卷须分叉。分枝力强,茎节易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心脏
形或肾脏形浅裂,叶缘有尖齿,叶柄长,顶端具腺体两枚,被茸毛。雌雄异花同株,单
花腋生,偶有两性花。雌雄花萼片和花瓣各5,被柔毛。雄花,雄蕊3,花药合生成头状
;雌花花柱短,柱头3,膨大,2裂,子房下位。瓠果,扁圆,长圆或有束腰等形状嫩果
绿色。果肉白色肉质,胎座发达。老熟果肉变干,外皮坚硬,黄褐色,茸毛逐渐消失...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7
☆─────────────────────────────────────☆
milkswan (好花堪折直须折) 于 (Tue Jun 21 13:26:23 2011, 美东) 提到:
战国时期,燕国作为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部分地区。燕国国小,
位置偏僻,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乐毅伐齐。齐闵王时,是齐国的一个高峰,《史记
》乐毅列传第二十:“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
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
皆欲背秦而服于齐。”后来燕昭王怨齐,请乐毅为将,当时苏秦也在期间使用离间计,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结果是齐国大败,齐闵王被杀。
还有一件就是荆轲刺秦王了。秦和燕离得比较远,秦灭别国时,当时的燕王喜还派
兵夹击赵。但秦王既然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燕国也在被征服之列。《史记》燕召公世
家第四:”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当时的燕太子还算有点胆色,
派荆轲刺秦王。事败,秦伐燕,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后来燕国又残喘了几
年。
这...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8
☆─────────────────────────────────────☆
thinknet (我是云) 于 (Wed Jan 4 04:23:13 2012, 美东) 提到:
我觉得大家都太低估天朝古代的水平了。战国秦的时候,已经广泛使用体制农具,耕牛,
比起新中国工业化之前,亩产还真不一定差多少。但是那时候耕地充足,反而又是一个
极大的优势。
《汉书。食货志》记载,战国初年,魏相李悝的估计“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
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
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1石约30斤,一个6口之家一年除了自己吃饭之外,
还能剩余1350斤一年。这还是战国初年的水平。这里面还给了人均消耗量是每月1.5石
(45斤),每年18石。
另外据《史記·卷029·河渠書》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
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地带400万亩地成为富饶之地。
这里面涉及到单位制转换的问题,根据这篇论文的估算
http://wenku...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9
☆─────────────────────────────────────☆
xlzero (Megatron) 于 (Sun Jan 8 14:36:37 2012, 美东) 提到:
《汉书·食货志》指出“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
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
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
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
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
发信人: Herzog (singular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无知者无畏-1 汉代粮食产量和近代差不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8 14:29:57 2012, 美东)
看图吧。汉朝粮食亩产并不是你说的每亩40斤,而是238斤。
出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25页.
http://ishare.iask.sina.com....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2463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墨门片光
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出“汉代儒家得势,于是着手消灭墨家,因墨家有组织,儒家则无”
这种论断的?
汉代儒家组织严密,民间儒生必须得有师从传承,你必须是加入黑帮的,否则社会不予
承认。汉廷的尊儒,不过是提供funding,指派专人做文献整理工作,和兴办太学(主
要是东汉),汉明帝之后官办儒学多数时间都是名存实亡,太学成为放牛娃嬉戏之地。
东汉末年有将近15年的党锢,儒人受难极多,这都是简明的ABC。
汉人严刑峻法,这是司马温公特地指出的。思想上非常开明,说有先秦遗风也不为过。
佛教传入就在其时。墨家的废黜,就像杨朱学说,纵横家言等等被遗忘一样,是社会发
展的结果,而非人为。
解读历史要明了最基本的史实,否则很容易痴人说梦。
t******o
发帖数: 2792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墨门片光
“儒家无组织,墨家有组织”的确是中国史学入门里的,
但同书里说的是汉代灭墨家是因为墨子有组织,没有说汉代儒家灭墨家。

n*******u
发帖数: 343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夏就是甲骨文里的“人方”?
下面这边文章里提出的观点,作者好像是北师大的,觉得比什么埃及说靠谱多了。
有说法认为现在彝族就是夏朝遗民的一支,古彝文即夏篆的流传。水族文字据说也可能
有部分是夏朝文字。
——————————————————————————
夏朝遗民流布情况概说
王 宁
夏朝的故国本在今山东省,这是于史有明证的,一些历史学家多主此说,如王国维
言:“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
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1]顾颉刚也认为夏人的“势
力范围大部分在山东” [2],杨向奎云:“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实在今山东、河北
、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3],又云:“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
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 [4];劳里云:“山东应是夏族初期活动地域,后来又
西迁。大禹治水活动主要是在九州中的兖州,豫州、徐州只有一部分,后来禹治水遗迹
遍及全国各地,这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步附会扩大而成的”[5]。笔者也曾经写过一
篇《夏国疆域新证》,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夏朝故国的位置和疆域范围[6],夏朝的故国
的确是以山东为中心,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74
43
好像是半年前的新闻了: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然而,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
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
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
《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
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
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
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20570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锋披天下的秦国青铜兵器 (ZT)
同意。
燕的钢剑从块炼铁渗碳制成的,成本比较高。先秦时期冶铁主要还是铸铁农具。中国能
发展出这么发达的农业和铸铁很有关系。铁兵器大量装备还要到汉代,主要是渗碳法和
炒钢法,后者就是生铁把碳氧化掉。汉代的局部淬火,石灰石降硫磷,回火等等工艺,
领先了世界别的地方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再到后来灌钢法,更是古代比较简单获得钢材
的好办法。有一些说法认为中国的钢铁工艺应该算作第五大发明,也是很有道理的。
k*******r
发帖数: 16963
45
李白出生在中亚只是一种说法。我前面已经说了,在上世纪之50,60年代以前,李白出
生在四川的说法是主流,是普遍观点。李白出生在中亚后来兴起,是郭沫若的李白与杜
甫那本书的大力推行的。而郭沫若采用中亚西域说,很大程度上不是从学术角度,而是
政治形势。那时候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边界遗留的历史问题突出。李白出生在中亚,也
就是当时苏联的吉尔吉斯斯坦加盟共和国,是边境谈判的筹码之一。
李白写的诗歌可见李白对胡人的态度。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七)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请帖出考证文章,李...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6566
46
2010年的一天,考古人员从临潼区一战国墓中取出一铜敦时,发现锈蚀严重又十分沉重
,无法揭开。送至文保室后,文保员用凿子慢慢松动上下接口处,忽然一股味道扑鼻而
来,里面有东西流出,她决定立即停下并再次盖好。
这个铜敦里到底装的啥?为揭开这个谜团,考古人员进行了多番研究……
发现
战国古墓出土锈蚀严重的铜敦
为配合道路建设,省考古研究院在2009年6月至12月和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先
后两次在临潼区湾李村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12座。其中战国到汉代的墓葬共计
282座,其余为唐墓和明清墓葬。
铜敦出土于M208古墓。该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遗憾的是
,该墓底东南侧有一长方形盗洞,略斜打进墓圹且打破墓底,该墓被严重盗扰。根据墓
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考古人员分析该墓应为战国晚期,墓主人应该为一平民。
位于木椁内东北角的2件随葬铜器,虽离盗洞很近,却得以幸免。两件铜器为铜敦
和铜壶。该项目考古队队长胡松梅说,铜壶装的应该是液体,但因时间久远早已挥发;
铜敦与篮球大小差不多,直径20余厘米,锈蚀严重无法揭开且非常重,考古人员立即用
厚实的黑色塑料袋包裹送到文物保...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里
一里,本意是表示长度,即500米。从古至今,一里表示的长度有所变化,周秦汉时期
一里=415.8米,清光绪时期将一里=576米,到了1929年,一里=500米。
目录
里的换算
里的演变
记载
秦汉里的长度
商朝长度
民国时期的长度
方圆一里
古代一里
展开
里的换算
里是描叙长度的单位,在历史上,一里所表示的长度大小不尽相同,以下是不同时
期一里所描叙的长短。
周秦汉,一里=415.8米
=1800尺÷415.8米=0.231米(一尺)
清光绪,一里=576米
=1800尺÷576米=0.32米(一尺)
1929年,一里=500米
里的演变
记载
中国里的长度及其演变,无论今人关于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记载,都很少谈及。著
名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中说:“
自汉代以后,历代计算长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为止。至清光绪34年(1908年)重定度
量衡制时,……才明文规定于尺之外,另立里制。①所以,中国里作为计算道路等的长
度单位在制度上确立得是很晚的。但这决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里这种长度的概念,相反
这种概念当时应用很多。如《汉书·西域传》所载数十个...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909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古希腊文明到底有多少水分?
天啊!小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就如此被抹杀了!
稻米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中国文明主要是从北方向南方扩展,小麦在中国北方的重要
程度到现在都不能忽视,直到30年前,在北方要吃稻米都是一种奢侈啊。
“国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
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
(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
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益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
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
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麦子,面粉,这么重要的中国人的食物,就这么被你抹煞了。天啊。
h*******r
发帖数: 909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古希腊文明到底有多少水分?
天啊!小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就如此被抹杀了!
稻米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中国文明主要是从北方向南方扩展,小麦在中国北方的重要
程度到现在都不能忽视,直到30年前,在北方要吃稻米都是一种奢侈啊。
“国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
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
(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
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益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
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
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麦子,面粉,这么重要的中国人的食物,就这么被你抹煞了。天啊。
K*****2
发帖数: 9308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三国里面的人名都是俩字的
据说是王莽干的,“令中国不得有二名”
(zz)
东汉至西晋这一阶段约占三百年。从中国姓名史考察,这三百年是中国人盛行单名的第
一个高峰时期。为什么这一时期单名特别多呢?
以前一般解释为系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马
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知单名
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
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莽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
,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
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
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
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故王莽的政权十几年便下台,而去二名
的习惯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便是魏晋以后,单名仍较二名为多呢。”
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
但是,王莽的“二名之禁”并非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其中的一
个因素...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