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清廷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5
第十五章铁路的筹建
一、对列强觊觎铁路修建权的抵拒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修建权的觊觎,几乎与他们在中国架设电线同
步进行;清政府也常常把外国资本主义觊觎铁路修建权之事,同洋商在中国
架设电线一事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反对。
早在1862年,被李鸿章称为“外托柔和,内怀阴狡”的英国翻译梅辉立,
即在广东“倡为由粤开铁路入江西之议”。但经勘察,因“工程过大,事遂
中寝”。①接着,1863年正当中外反动派携手进犯太平军占踞的苏州时,以
英商怡和洋行为首联络英、法、美三国27家洋行,通过上海关道转请江苏巡
抚李鸿章索要修筑上海至苏州间的铁路权。他们认为乘此苏州即将克服之
时,提出这条“建筑铁路权利的要求,实为一适当之时机”①。并随即筹设“苏
沪铁路公司”。李鸿章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总理衙门作了“铁路与发铜线,
事同一律,万难允许”的指示。李鸿章对此认识得更深刻和更严重些。他认
为以俄国为开端的请架设电线,只限于天津通商口岸②,英、法、美“三国所
觊觎者,在苏州未通商地方,竟以开路为主;其用意似有深浅之殊,其关系
亦有轻重之别。”他并怀疑,“三国同声造请,必有为之谋者,未必尽出于
商人”。①他怀疑...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孫中山 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回顧
黃花崗雜誌第三十四期
林家有
中國的近現代化道路該怎樣走?100 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此奮進,為此探索
,為此犧牲。從“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到“全盤西化”,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的各種模式的設計與實驗,雖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和遇到了眾多的坎坷,
可是到了今天,仍然成為全體中國人摸索奮進的動力,當然也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近代化不僅是近400 來年世界近代史、人類近代文明史的中心問題,也是中國近代史的
中心問題。近百年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統
一和富強,使中國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科學技術發達的高度文明的近
代社會,從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還有清末統治階級推行的“新
政”,都提出或設計過近代化的主張和方案,都起過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對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以
及他關於實現中國近代化的思想與實踐,都給我們留下許多極為珍貴的遺產和經驗教訓
。總結孫中山有關中國近代化的思想和實踐,對於我們當今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有重要的
借鑒作用。
孫中山對洋務派“...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GreaterROC (Greater Republic of Chin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孫中山 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回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12 10:05:35 2011, 美东)
黃花崗雜誌第三十四期
林家有
中國的近現代化道路該怎樣走?100 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此奮進,為此探索
,為此犧牲。從“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到“全盤西化”,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的各種模式的設計與實驗,雖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和遇到了眾多的坎坷,
可是到了今天,仍然成為全體中國人摸索奮進的動力,當然也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近代化不僅是近400 來年世界近代史、人類近代文明史的中心問題,也是中國近代史的
中心問題。近百年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統
一和富強,使中國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科學技術發達的高度文明的近
代社會,從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還有清末統治階級推行的“新
政”,都提出或設計過近代化的...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美国的那些事1
苦涩的异域文化体验:早期留美幼童的悲喜剧
新华网 (2002-05-13 10:34:50)
稿件来源:人民网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
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
,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越过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
美国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
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国难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
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有数百名高僧跋山涉水往印度钻研佛学,可以讲这是中国最早的留
学生。然而,宋元明清以降,由于中国的优越地位和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出国留学者
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界知识极其有限,连林则徐那样努力睁眼看世
界的开明官僚,都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和俄国接壤。伴随着鸦
片战争的硝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美国的那些事1
苦涩的异域文化体验:早期留美幼童的悲喜剧
新华网 (2002-05-13 10:34:50)
稿件来源:人民网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
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
,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越过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
美国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
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国难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
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有数百名高僧跋山涉水往印度钻研佛学,可以讲这是中国最早的留
学生。然而,宋元明清以降,由于中国的优越地位和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出国留学者
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界知识极其有限,连林则徐那样努力睁眼看世
界的开明官僚,都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和俄国接壤。伴随着鸦
片战争的硝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1
第十一章采煤工业的兴办和发展
一、资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煤矿的企图
如果说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洋务运动从军用工业到民用工业、从求强
到求富的过渡性的企业的话,那么,煤炭金属矿的开采和冶炼工业的兴办,
则是洋务派以求富为主要目的兴办民用工业的正式开端,也是“以富求强”
的起点。而首先提到开采日程的是煤炭。70年代中期掀起了机器开采煤炭的
热潮。这股热潮正好与资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煤矿的企图针锋相对。因此,
得先叙述资本帝国主义妄图窃取中国煤矿开采的权利的历史。
早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就开辟了从它本上到中国香港和上海的定期
轮船航线,美国也在酝酿从它的西海岸横渡太平洋直达中国的轮船航线。随
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被迫开放北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各通商口岸,外
国兵商轮船,便横行于从辽东到海南的漫长的中国沿海一带和长江中下游。
在那时,轮船的动力燃料是煤炭,它的消耗量随着轮运的增加而猛增。据统
计,中国沿海外国轮船每年煤炭消耗量60年代中期达到40万吨,年输入上
海的煤炭,由50年代后期的3万吨,增为70年代初的16万吨,其中大部分
是供应外轮所需①。这种长途运煤成本昂贵,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扫盲贴--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新浪历史论坛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怎样认识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中国为什么从先进走向落后,一直是史学界乃至国人关
注的重大问题。许多人热中于抨击明朝的腐败,同时也热中于称颂清朝康雍乾盛世。如
果孤立地谈论这两个事实,似乎并没有找到中国走向落后的病根。而将明代中后期与清
朝前期联系起来观察,人们则不难从众所周知的事实中看出问题的症结。解体中的明朝
给新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强化的清朝统治却阻断了前进的步伐。

《明史.神宗本纪.赞》上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明朝到万历后期,各种衰
败的征兆已经尽行显露。皇帝的怠荒,宦官的跋扈,党争的激烈,都使政权处于失控状
态。从根本上看,这时期传统经济已发展到顶峰。新的经济因素已开始腐蚀着固有的社
会纽带。与此相适应的是思想上的离经叛道和社会生活的放纵颓废,都加速了明政权的
崩溃。
但是,无庸置疑的是,中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经济上,发达的农业手工
业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为国内商业活动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基础,而且支持了强劲的海外
贸易。明帝国在通海势力的...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998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nguan (不限),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0 16:06:44 2015, 美东)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9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新浪历史论坛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怎样认识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中国为什么从先进走向落后,一直是史学界乃至国人关
注的重大问题。许多人热中于抨击明朝的腐败,同时也热中于称颂清朝康雍乾盛世。如
果孤立地谈论这两个事实,似乎并没有找到中国走向落后的病根。而将明代中后期与清
朝前期联系起来观察,人们则不难从众所周知的事实中看出问题的症结。解体中的明朝
给新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强化的清朝统治却阻断了前进的步伐。

《明史.神宗本纪.赞》上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明朝到万历后期,各种衰
败的征兆已经尽行显露。皇帝的怠荒,宦官的跋扈,党争的激烈,都使政权处于失控状
态。从根本上看,这时期传统经济已发展到顶峰。新的经济因素已开始腐蚀着固有的社
会纽带。与此相适应的是思想上的离经叛道和社会生活的放纵颓废,都加速了明政权的
崩溃。
但是,无庸置疑的是,中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经济上,发达的农业手工
业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为国内商业活动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基础,而且支持了强劲的海外
贸易。明帝国在通海势力的...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998
1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处置非常严厉,株连极广,“明史案”也成为清代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
。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江南一时人人自危,
文坛和史坛自此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
己之私,将原本未必会引发大...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好像很多满狗都改姓金了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写给所有被查良镛欺骗的人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处置非常严厉,株连极广,“明史案”也成为清代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
。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江南一时人人自危,
文坛和史坛自此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2464
12
来自主题: Joke版 - 金庸的祖宗牛叉啊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处置非常严厉,株连极广,“明史案”也成为清代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
。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江南一时人人自危,
文坛和史坛自此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
己之私,将原本未必会引发大...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3989
13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Re: 金庸的祖宗牛叉啊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myt (明月塔), 信区: Joke
标 题: Re: 金庸的祖宗牛叉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6 23:53:12 2017, 美东)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处置非常严厉,株连极广,“...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4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566723.html
张晨怡
2011年09月01日17:29来源:《中国文化报》
晚清湖南地方军队被称为湘军。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
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随
着湘军兴起,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也逐渐移向地方,转入汉人手中。统治者既要依靠湘
军镇压农民起义,又恐其尾大不掉,不情愿将权力拱手相让,由此展开了清廷与以湘军
集团为首的地方势力对权力的争夺。
湘军的创制
湘军创始于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地方团练。清中期以后,清朝的八旗、绿营等正规军
风气散漫、严重腐化,战斗力低下,遇到战乱等重大危机,朝廷即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
,清查保甲,保护地方,所需费用均由民间自筹。可以说,团练创始之初,不过是防卫
地方的民间武装而已。太平天国起义后,咸丰帝命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其本
意与其他各省办理团练并无区别。但曾国藩却将团练一词一分为二,声言自己不办保甲
而专办练勇,并以团练为基础,集合兵勇、夫役、工匠等编成陆营、水师,形成兵随将
转,兵为将有,... 阅读全帖
e***s
发帖数: 1188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秦晖:辛亥百年话传统
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炮响,辛亥革命爆发,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辛亥革命要干什么?要推翻帝制。辛亥革命干成了什么?也就是推翻了帝制。辛亥
以后百年,当时先进者追求的民主、自由、宪政、人权等等依然任重道远。但是帝制这
玩意,后来再也行不通了。尽管民初的中国兵荒马乱,内忧外患,人祸天灾连绵,复辟
派说是今不如昔,客观地讲很多方面的确如此。相比起过去很多人夸张渲染东欧、泰国
等地民主化以后的所谓“乱象”,民初的乱象何啻百倍,比之更甚的恐怕只有俄国革命
后引发的惨烈内战了。
但所谓人心怀旧不过是想入非非,袁世凯、张勋两次尝试复辟帝制,都立即成为国
人公敌,身败名裂。人就是这样怪:有的事情人们就是认准了不能回头的。正如世上不
少国家独立后长期治理不善,但就是乱到卢旺达、索马里那种地步,也没有人把重回殖
民地作为选项。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后治安问题严重,过去也曾被一些人引为民主有害的
证据,但南非现在就是白人也无人想恢复种族主义的“好秩序”了。同样,辛亥以后国
人告别帝制也是义无反顾,民国再“乱”,复辟也是不得人心的。
但是辛亥革命毕竟...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6
原创:大道 荣升 榮昇社科
隆裕太后必须在武昌起义后下诏退位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个颇具喜感的画面;袁世凯拿个算盘,拨拉着算盘珠子
,跟隆裕太后在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主题是清帝退位后每年拨付给溥仪和后宫多少银
子。
隆裕太后希望尽可能多地给自己和退位的小皇帝溥仪多一点生活费。而袁世凯马上要“
当家”当上国家的大统领了,他想尽量少开支一点财政费用;他对疲弱不堪的清廷剩下
的家底很清楚,如果任由隆裕太后狮子大开口要钱花,他以后“当起家来”就会更加捉
襟见肘。
讨价还价以后,大事已定。40多岁的隆裕太后问50多岁的袁世凯:以后的民国你是“当
家的”了,咱们再见面,是我向你请安呢,还是你向我请安?
一向善于处事的袁世凯立马答道:在后宫内您还是主子,我向您请安。但他留下了尾话
没说“宫外当然你得向我请安了”。都是聪明人不用多说,两个人会意一笑,互相施礼
告别,袁世凯大步跨出宫门。
有人把这个情节描述为袁世凯欺负“孤儿寡母”,显然不懂历史也不懂隆裕太后。还有
人称赞隆裕太后“识时务顾大局”,显然是过誉了。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 阅读全帖
b*******s
发帖数: 5216
17
尽管是在战争期间,但川西依旧有大量的奢侈品通过重庆流入北方。象牙不用说,一直
就是宝物,现在就是翡翠也取代了原本玉石的地位——除了翡翠硬度高、色彩漂亮以外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翡翠有稳定的货源。日渐兴旺的珠宝生意让北京相信四川那边确实
遍地是黄金,打下成都肯定能弥补朝廷的财政支出而有余。
这几年来,邓名陆续往四川搬运了几百万人口了,按说川西也重变得人口稠密,能够让
清廷的大军有机会沿途征用粮食和人力了。辅政大臣手中没有西川人口的准确数字,他
们估计现在西川应该有三百万壮丁以及和这个数字差不多的壮妇,而这个估计是根据南
方的督抚的奏章得来的。
一开始邓名到长江中下游时,各个督抚为了推卸责任,拼命把邓名的收获往少里说,竭
力想让朝廷相信邓名在他们的家门口损失折将。不过同时督抚们又使劲夸大邓名在他们
那里的所得,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卸自己的责任,表示匪势庞大都是他们邻居造
成的;而后来皇帝死在高邮湖了,承认官兵小挫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罪了,东南督抚就开
始遮遮掩掩地报告邓名从他们那里掠夺了一些人口,同时一如既往地造谣夸大邻居们的
损失,以证明自己被掠去的人口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个时候,辅政大臣...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8800
18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
之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
再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19
☆─────────────────────────────────────☆
aple (凸-_-凸) 于 (Thu Aug 18 01:47:56 2011, 美东) 提到: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7 20:50:24 2012, 美东)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
来自: 大蓝 2010-01-29 18:25:25
这篇序文讨论两个问题:一、对一九七九年荣孟源先生和钱远□先生讨论《李秀成自述
原稿》问题两种不同的结论表示个人的拙见;二、对裴松之注《三国志》体例的得失提
出看法,并把注《李秀成自述原稿》训诂与事实考证并重的体例提出讨论。前者是有关
太平天国史的问题,后者则有关史学的问题,敬请同志们指教。
中国古代少有长篇自述,革命人物写的更是未见。《李秀成自述》是“五四运动”新文
学出现以前一部罕见的长篇自述,在当时,就连反革命分子和外国侵略者看了,也都不
得不低头承认为“事理井井”,(见曾国藩心腹幕僚赵烈文所著《能静居士日记》清同
治三年七月初六日记。)“层次井然”。(见英国侵略分子威尔生(A·Wilson)所著《
常胜军》第十六章。)它叙述了革命的一生,记载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史,铭刻了太平天
国败亡的惨痛教训。
曾国藩在杀害李秀成后,把他的自述删改刊刻,叫做《李秀成供》。世传原稿存曾
家,而曾国藩不肯交给清廷,其后...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1077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eebe (openfeint招ruby开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4 15:40:26 2014, 美东)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
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
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
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
白无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最
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
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
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书
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鸦片战争原来是这个样子
转载自微信公共帐号“王老”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
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
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
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圆
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
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
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
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红火。
一开始,皇帝老爷们对禁烟这事儿都不是很认真,直到道光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清朝的鸦片军被打得找不着北,发现枪杆子不好使的道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鸦片身
上。其实道光也不想想怎么官兵抽鸦片农民就不抽的,当时的军队腐败不堪,平时也不
好好训练,省下来的钱跑去吃喝玩乐,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443
2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
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
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
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
白无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最
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
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
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书
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书
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之
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再
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必会关...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24
中国藩属国
▪ 朝鲜
▪ 琉球
▪ 越南
▪ 苏禄 (菲律宾一部分)
▪ 缅甸
▪ 南掌(老挝)
▪ 暹罗(泰国)
▪ 浩罕(乌兹别克斯坦)
▪ 阿富汗
▪ 尼泊尔
▪ 兰芳共和国(加里曼丹岛)
藩属国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中国历代王朝多对藩属国采取怀柔政策,
很少干预其内政,却无偿为其提供保护。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名义上拥有主权,实际
上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西方帝国主义大国并受其控制的国家, 在垄断资
本主义阶段,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占有许多殖民地[1] 的同时,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
让一些落后国家在政治上、形式上维持独立,但在金融、外交上从属[2] 于自己。
目录
1国家形式
2中国与西方区别
3中国藩属国
▪ 朝鲜
▪ 琉球
▪ 越南
▪ 苏禄
▪ 缅甸
▪ 南掌
τ... 阅读全帖
a**t
发帖数: 76
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or objective, but it might
be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current problems for our China.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49563-1.shtml
鸦片战争原来是这个样子(ZZ)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
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
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
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圆
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
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
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998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aibugui (KingOfLunHui马甲),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4 15:59:16 2014, 美东)
发信人: feebe (openfeint招ruby开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4 15:40:26 2014, 美东)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
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
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
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
白无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最
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27
来自主题: SanDiego版 -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
来自: 大蓝 2010-01-29 18:25:25
这篇序文讨论两个问题:一、对一九七九年荣孟源先生和钱远□先生讨论《李秀成自述
原稿》问题两种不同的结论表示个人的拙见;二、对裴松之注《三国志》体例的得失提
出看法,并把注《李秀成自述原稿》训诂与事实考证并重的体例提出讨论。前者是有关
太平天国史的问题,后者则有关史学的问题,敬请同志们指教。
中国古代少有长篇自述,革命人物写的更是未见。《李秀成自述》是“五四运动”新文
学出现以前一部罕见的长篇自述,在当时,就连反革命分子和外国侵略者看了,也都不
得不低头承认为“事理井井”,(见曾国藩心腹幕僚赵烈文所著《能静居士日记》清同
治三年七月初六日记。)“层次井然”。(见英国侵略分子威尔生(A·Wilson)所著《
常胜军》第十六章。)它叙述了革命的一生,记载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史,铭刻了太平天
国败亡的惨痛教训。
曾国藩在杀害李秀成后,把他的自述删改刊刻,叫做《李秀成供》。世传原稿存曾
家,而曾国藩不肯交给清廷,其后人也不肯公开示人。一九四四年,广西通志馆从曾家
抄录《李秀成自述原稿》并拍摄了一些照片,叫我做考证,第一个问题就...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375
28
频繁的东征让东南对四川的畏惧越来越重,以前明军乘船顺流而下的时候,邓名还需
要仔细斟酌每次靠岸休整的时间和地点,需要小心提防张长庚突然翻脸偷袭。但现在几
乎无此必要,湖广已经彻底没有了在险要地点拦截明军舰队的可能,反正拦住了湖北绿
营也打不过登陆的明军,那明军自然也不担心他进行阻拦。
而在两江,江面变得更宽,缺乏水师的清军比湖广清军还缺乏阻拦明军的手段,也
就是明军逆流回师时,清军还有一战的机会——在风向不利的时候,明军需要落锚停泊
。不过也就是第一次和李来亨回师的时候,江西的清军尝试了袭击,以后明军回师的时
候两江这里的清军变得和湖广的绿营一样温顺。
“现在东南的督抚已经被我们吓破胆了,不过这也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更没有信
心。”邓名对李来亨和刘体纯说道,高邮湖一战击败禁旅八旗,对东南绿营来说无疑是
一针强心剂,让他们消除了一些对满蒙八旗的畏惧。不过这依旧是不够的,邓名发现绿
营依旧有普遍的畏惧八旗心理,几十年的积威不是那么容易彻底清除的。
除了绿营外,就是明军对八旗也缺乏信心,上次重庆之战看到了汉八旗的军旗后,
夔东军就表现了出了明显的士气浮动。也就是袁宗第...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7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theraffairs (aff),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转一篇天涯上的奇文--"让人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8 20:43:27 2014, 美东)
转者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其实是我们犯贱在先,火烧圆明园也是我们活该.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
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
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
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
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圆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
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
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
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2058
30
转者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其实是我们犯贱在先,火烧圆明园也是我们活该.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
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
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
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
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圆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
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
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
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
红火。
一开始,皇帝老爷们对禁烟这事儿都不是很认真,直到道光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
断,清朝的鸦片军被打得找不着北,发现枪杆子不好使的道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鸦
片身上。其实道光也不想想怎么官兵抽鸦片农民就不抽的,当时的军队腐败不堪,平时
也不好好训练,省...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3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先看诏书全文 我朝二百数十年
这个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书是耐人寻味的。
首先,清廷以洋人强行索要大沽口炮台为由,殊不知此时大沽口炮台早在6月17日便已
失陷,只不过被直隶总督裕禄隐瞒未报而已。换句话说,联军在6月17日攻占大沽口炮
台的行为,其实是构成了事实意义上的宣战,而清廷在6月21日的所谓“宣战”反落在
了后面。
其次,清廷在诏书中并没有指出宣战的具体对象,而只是使用了一个带有藐视的代称“
彼等”。因此,这在国际公法上能不能算是对外宣战,这恐怕还是个问题。事实上,后
来也没有任何国家宣布正式应战;作为反证,清廷和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是相互宣战的,
这可以排除清廷不懂国际惯例的可能性。
其三,清廷这个诏书的目的主要是向国民解释朝廷为何要做出如此决策并呼吁共同御敌
,这看起来似乎不是对外宣战,而像是一个对内的战争动员令。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由此,认为清廷在庚子年对十一国宣战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在21日发布诏书后,清廷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将义和拳称为“义民”,并声称要将之编
为民团,由端王、庄王和刚毅统率。
由此看来,清廷此时对义和拳的招抚看来更像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安抚并防止拳民暴动
,而其对外宣战则给了...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2
2018/11/26
09:04
短史记
文|谌旭彬
1880年末,清廷召赋闲在家的前淮军将领刘铭传进京,商议应付日趋严重的边疆危机。
刘进京之后,呈递了一份《筹造铁路以求自强折》,呼吁朝廷大修铁路,以巩固国防。
奏折挑起了巨大的争议。
早在1863年,朝廷已经否决过英美商人请造铁路的要求,给出的理由是:
“外人在中国土地筑造铁路,乃奇技淫巧,殊不合我大清皇朝祖宗成法。”
自道光时代以来,近代制度文明与技术文明,同时对清帝国施以了巨大冲击,铁路不过
是技术文明冲击的一个部分。帝国士大夫们惯用的反击路径是:努力证明本国制度文明
的优越性,进而以之为理论基础,去否定近代技术文明。
铁路的命运,可想而知。
图:刘铭传,淮军将领。1880年末,受李鸿章之意,上奏请建铁路,引发了一场高层大
论战。
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夭折
在刘铭传的奏折引发朝野争议之前,1876年,清廷曾以民意为借口,拆毁了境内已修成
的第一条铁路。
1872年,外国洋行成立了一家叫做吴淞道路公司的机构,买下沿线土地。鉴于清廷已将
铁路归为“道”所不齿的“奇技淫巧”,他们对外宣布要修筑一条自上海至吴淞的普通
马路。洋商们有些乐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清末的财政收入,几乎是康乾盛世的十倍,清朝却为何垮台了?
1909年11月,大清帝国海军大臣载洵一行抵达柏林,受到德国方面高规格的接待,原因
也很简单:德国的财神爷来了。早在三个多月前,载洵刚刚就职海军大臣时,就雄心勃
勃的提出重振海军计划,准备在未来七年内,添置8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此后,载
洵一行开始了环球采购,在到达柏林前,载洵已经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兵工厂下了订
单。德国人眼见大清真的撒银子了,自然不敢怠慢,高规格的接待外,带载洵逛遍了德
国的兵工厂。可惜这位贝勒爷似乎对德国的舞会和妓院更有兴趣,这也成了当时德国报
纸的槽点。
虽然载洵有点儿不着调,但大清这土豪可不是装出来的。一年后,即1910年,又一条消
息传遍了世界:大清为了新政,决定在北京贡院的旧址上兴建国会大厦,由德国人设计
,德国施罗特公司负责施工。虽然设计上参考了德国国会大厦,但体量却是德国国会大
厦的两倍,而且电梯、电报、电话、暖气一应俱全,尽显现代化风采,因此造价不菲,
全世界也就再次被大清的挥金如土所震撼了(注:1911年武昌起义后,此大厦刚打好地
基,被迫停工)。
走出柏林凯宾斯基酒店的载洵,旁边持文明...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1909年11月,大清帝国海军大臣载洵一行抵达柏林,受到德国方面高规格的接待,原因
也很简单:德国的财神爷来了。早在三个多月前,载洵刚刚就职海军大臣时,就雄心勃
勃的提出重振海军计划,准备在未来七年内,添置8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此后,载
洵一行开始了环球采购,在到达柏林前,载洵已经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兵工厂下了订
单。德国人眼见大清真的撒银子了,自然不敢怠慢,高规格的接待外,带载洵逛遍了德
国的兵工厂。可惜这位贝勒爷似乎对德国的舞会和妓院更有兴趣,这也成了当时德国报
纸的槽点。
虽然载洵有点儿不着调,但大清这土豪可不是装出来的。一年后,即1910年,又一条消
息传遍了世界:大清为了新政,决定在北京贡院的旧址上兴建国会大厦,由德国人设计
,德国施罗特公司负责施工。虽然设计上参考了德国国会大厦,但体量却是德国国会大
厦的两倍,而且电梯、电报、电话、暖气一应俱全,尽显现代化风采,因此造价不菲,
全世界也就再次被大清的挥金如土所震撼了(注:1911年武昌起义后,此大厦刚打好地
基,被迫停工)。
走出柏林凯宾斯基酒店的载洵,旁边持文明棍的是大清驻德国大使荫昌
今人看来,清朝在末年居然还是一副...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11251
35
南京,两江总督衙门。
“这是山东祖总督寄给本官的信,”蒋国柱把一封信递给刚刚抵达南京的五省布政
使周培公:“他向本官求援,他指名道姓要你带病去山东支援他。”
周培公认真地读了一遍信,抬起头来对蒋国柱说道:“下官明白了,这便收拾行李
去扬州,见过邓提督一面,就率领两江援军进入山东。”
周培公带兵进入山东只是一个幌子,直到现在,祖泽溥仍然声称邓名在胶东留下了
一支精锐的部队,所以需要战绩卓著的周培公参与剿灭。就算周培公带去的嫡系军队不
多,至少可以用丰富的对邓作战经验给山东绿营以指导。
“很显然,胶东哪里是要招安?”在光明正大的理由之外,祖泽溥还有一封密信,
明确表示他意图招安邓名煽动起来的扶清灭明军,从而一举斩断邓名伸向山东的手:“
你对此事有把握吗?”
“既然已经和邓提督有默契了,这件事应该没有什么大碍,就是看邓提督的开价了
吧?”周培公不假思索地说道。
天下人会认为周培公武功盖世,击溃了邓名留在山东的部队,劝降了胆寒的本地武
装,这也肯定会成为清廷对外宣传的统一说法;而在清廷内部,会知道这其实是一场妥
协,为了全力对付邓名这个最...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2964
36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第六十四节 平息(下)
九江的官员看到身后站满了手执武器的士兵,哪里有人敢反对董卫国,不过支持董卫国
的声音也不响亮,稀稀拉拉地几声而已。仓促之间,大家都权衡不好利弊,谁也不敢说
张朝就不能带兵打回来。
不过董卫国倒也没有急着逼大家表态,而是又请了一个人出来。
“乐领事!”
不少将领都惊呼出声,满脸微笑走进来的这个人正是四川常驻九江的江西领事乐韶华,
顿时就有人猜到董卫国已经得到成都的支持。
“根据北京条约,清廷不能在成都反对的情况下更换总督或巡抚。”乐韶华慢悠悠地说
道。康熙六年,得知从天津登陆的明军逼近北京后,太皇太后带着皇上逃去承德,命令
安亲王岳乐死守北京——没想到邓名居然不赶尽杀绝,而且还答应大军不进北京;不甘
心做替死鬼的岳乐和其他留守的满洲太君一咬牙,把邓名提出的条件统统答应了下来,
甚至连讨价还价都没有:“现在你们的朝廷认为张朝已经不适合当江西巡抚了,而帝国
也认可了。”
说着乐韶华就拿出一份文书,对着在场的众将说道:“这是你们朝廷给董布政使的密旨
,剥夺张朝的一切职务,由董布政使接任,我已经看过了,确实是密旨。”
赵天霸作为院会的特使,全权负责处理此次两江的危机。虽然保留张朝也不是不可以,
...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7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中会多次在韦宝珊家里开...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38
☆─────────────────────────────────────☆
tonyxu (无斋主人) 于 (Mon Feb 8 02:22:46 2010, 美东) 提到:
前面有网友问,大头的新建陆军与当时其他军队有何区别?当时其他部队比如聂士成,
董福祥也是装备西式军械,请西洋教官进行西式操练的。即便是大头接管的定武军,也
由德国教官操练。到底有何区别?
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就是,新建陆军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大头接管定武军的时
候,连军械都不统一,各种制式的都有,军制还是湘淮军制,最大的战术单位是营,一
营500人,每营4哨,每哨辖若干队,每队10人。这个军制是符合当时冷兵器为主的战斗
需要的。但是大头认为这个编制不符合近代军队作战的需要。因而完全仿效德军的军制
重新编炼。指挥系统上,新建陆军仿造德制,设有总部(司令部)和参谋处,引入参谋
军官的概念。
小站7000人,分成左右两翼共5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骑兵营,1个工程营,1个学
兵营。营下设队,队下设哨,哨下设棚,每棚14人。营队哨棚,就是日后的营连排班。
7000人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师,大头自任总统,...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39
一、郑成功于公元1646年(明隆武2年,监国元年,清顺治3年)12月起兵南澳,誓师抗
清,迄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6月,刘国轩兵败澎湖、8月郑克塽在台降清
止,均奉永历正朔,延续明室香火,与清廷对峙达36年又8个多月之久。
二、1659年,郑成功乘清军进攻西南地区李定国,无暇他顾之际,大举出师,挥军北上
,先克瓜洲,复下镇江,直薄南京城下,声威大振。 惟在诸般不当战略作为影响下,
最后仍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南明亦自此再无规复之力。
三、郑军攻克瓜、镇两地之后,立即挥军直薄南京,此一决策衡诸当时情势,应属至当
。 后矫情于义师之名,未能尽诸般手段以求速胜。 复因连番奏捷,骄心顿起,斗志松
懈。 诸将疏于防务,忽视战场经营、地形掌握。 战事初起亦未考量天时因素,终于遭
致全军溃败。
四、南京一役郑成功麾下高级将佐战殁者达十余人,各军全覆者十五镇,战士折损十之
六七,不得已退守金、厦,在兵力悬殊状况下,自保尚且不足,再无能力北上抗清。
而清廷为澈底消除明郑余部,颁布「迁界令」,此一迁界政策对台湾的郑军影响并不如
预期,但由于渔舟商船禁止出海,田园荒芜不得耕种,却使得沿海居民...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orthsnow (北雪飘),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评析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南京之役」经过及影响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0 23:11:21 2012, 美东)
一、郑成功于公元1646年(明隆武2年,监国元年,清顺治3年)12月起兵南澳,誓师抗
清,迄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6月,刘国轩兵败澎湖、8月郑克塽在台降清
止,均奉永历正朔,延续明室香火,与清廷对峙达36年又8个多月之久。
二、1659年,郑成功乘清军进攻西南地区李定国,无暇他顾之际,大举出师,挥军北上
,先克瓜洲,复下镇江,直薄南京城下,声威大振。 惟在诸般不当战略作为影响下,
最后仍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南明亦自此再无规复之力。
三、郑军攻克瓜、镇两地之后,立即挥军直薄南京,此一决策衡诸当时情势,应属至当
。 后矫情于义师之名,未能尽诸般手段以求速胜。 复因连番奏捷,骄心顿起,斗志松
懈。 诸将疏于防务,忽视战场经营、地形掌握。 战事初起亦未考量天时因素,终于遭
致全军溃败。
四、南京一... 阅读全帖
t**********8
发帖数: 1683
41
当时的日本冲绳东南亚南亚各国跟明清的关系,就是今天香港澳门跟大陆的关系. 堪称
明清时期的一国两制. 由此看来,中国重新崛起必然要要讨回这些失去的领土,可见复兴
之任重道远.
===============================================
中国明清时期藩属国一览表及其关系
来源: 郝志荣的日志
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属国
东北 朝鲜国
正东偏北 日本国
正南偏东 大琉球国 小琉球国
西南 安南国 真腊国 显罗国 占城国 苏门答腊国 西洋国 爪哇国 湓亨国 白花国 三弗
齐国 渤泥国
明朝的属国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
清朝属国
《清史稿》有《藩部传》、《属国传》和《外国传》。
清藩部有39个: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汉、
柰曼、巴林、扎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乌珠穆沁、浩齐
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四子部落、茂明安、喀尔喀右翼、乌喇特、鄂尔多
斯、阿拉善、额济讷、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喀尔喀车臣汗部、喀尔喀赛因诺颜部、喀尔
喀扎萨克图汗部、青海额鲁特、杜尔伯特、旧土尔扈特、新土尔扈特、和硕特、... 阅读全帖
h****3
发帖数: 339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沙俄为何对华强派军援?(zz)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军事列强不断在远东扩张,俄国深感威胁加剧,它认为,让中国保
持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俄国有好处。于是,俄国便在远东鼓吹俄中利益一致论,沙
皇拟对华提出派遣军事顾问和提供军援,其目的是将中国变成俄国战略缓冲和扩大对华
影响力。
1858年6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沙俄趁机向大清提出援华建议。俄国国务活动家
、外交官和海军上将布加金游说清廷,说中国目前内外交困,现有的武器不足以抵御太
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的进攻,应该赶快更新换代。俄国不仅可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
还可派遣军事顾问前往北京。
清廷开始同意了俄国的建议,准备接受俄国向中国无偿提供10000支步枪,50门火炮,
以及5名俄国军事顾问。不久,根据中方的要求,俄国枪械和军事物资发到远东中俄边
界,再由清廷差人押送北京。1859年初,沙俄还援华军事专家组成立,组长选定为少将
师长伊格纳季耶夫,他出身名门,他受命来北京时,还不满30岁。1860年,他代表俄国
政府与清廷签署《北京条约》,可谓功勋卓著,回国后升为俄国国有资产部部长、内务
部部长。那时,伊格纳季耶夫还为清军制定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构建军事要塞
和建...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3
原创:羽戈 搜历史 微信号 soulishi
功能介绍
顶级历史作品集结地。
晚清的时候,宪政这个词,就如同“区块链”之于今天——人人都在谈,真懂的却没几
个。
勉强说来,也就三个人:第一个是革命阵营的宋教仁,孙中山评价他为“革命党的宪政
专家”;第二个是改良派的梁启超,端方称他作“宪政研究第一人”;第三个就是杨度
,《走向共和》电视剧里,袁世凯把杨度捧为“宪政大师”、“宪政专家”,这虽是编
剧加戏,但这两顶高帽,杨度确是受之无愧。
《走向共和》里,袁世凯以慈禧不愿意劝杨度推迟立宪
晚清时,朝廷要搞立宪,就只能找这三人,而宋是革命党,与清廷势不两立;梁启超则
因为戊戌年的种种恩怨,只要慈禧执政一日,他和清廷便无合作之可能;相形之下,杨
度身上并无多少历史包袱,当清廷有意立宪,他的机会来了。
立宪运动第一步,即1905年载泽、戴鸿慈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们的团队有一个参
赞叫熊希龄,乃是杨度和梁启超的老相识。考察途中,他向五大臣献策,邀请一位“精
通宪政的人”“代写几篇有关各国的宪政文章”。按他的说法:“我国精通宪政的人才
,只有两个:一是梁启超,一是杨度。他俩目前都在日本。梁启超是朝... 阅读全帖
x**********g
发帖数: 3276
4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马克土温的“我是义和团”
还有孙中山先生的:
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
周兴梁
义和团是以义和拳为基础的群众性的反帝组织,它在帝国主义侵略与瓜分中国的民族危
亡关头挺身而起,于1900年在北方进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反帝救国斗争。义和团运动革
命的正义性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鼓舞。
孙中山鉴于清廷对八国联军之入侵“和战之术俱穷,四百兆之人,有坐待瓜分之势”,
当年毅然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发动了第二次反清武装起义——广东惠州起义〔1〕。孙及
其战友始终对义和团运动有较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当义和团在京津保地区高举“灭洋
”旗帜,决心焚灭教堂,尽杀教民之际,“各报记录均称之为‘拳匪’、‘团匪’,唯
《中国日报》独称之曰‘拳民’或‘义和团’”〔2〕;以后,孙在著述及演讲中, 曾
强调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性质,称颂义和团伟大的救国牺牲精神,指出其愚昧排外等落后
的一面,肯定它的历史功绩与作用。孙中山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论说,反映了资产阶级革
命派对义和团运动认识的变化和进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及其革命派在进行民主
革命的过程中,注意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用于指导现实斗争。...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5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
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
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
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
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
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
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
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
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
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
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
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6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
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
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
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
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
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
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
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
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
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
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
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1329
47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伐清 第十八节 拒绝
王士元本名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五皇子,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其三哥、四哥不知下落,
王士元也就是朱慈焕俗称朱三太子。张煌言虽然和朱三太子没有见过面,但作为明朝的
忠臣,他见到王士元自然也会大礼参拜。
之前朱三太子藏身余姚胡缙绅家中一事,张煌言也有所耳闻,曾几次派人到他老朋
友胡缙绅家中,试图把三太子接到舟山明军基地中,但每次都无功而返。不但没有接到
人,而且胡缙绅还屡次嘱咐张煌言的秘使,让他们不要对位宣扬。
对此张煌言心里相当不满,觉得胡缙绅没有把三太子的安危放在心上,但他也无力
进攻余姚,带兵来保护三太子脱离清军控制区。在南京城下时,邓名把记录有爆破技巧
的笔记赠给了张煌言和郑成功,又帮浙军训练了几千甲士,让张煌言的实力远较出兵前
强大。马逢知起义后,不敢在江苏境内多呆,更不敢越过长江进攻江北,就带领兵马南
下围攻杭州,经过大肆扩充兵力后,现在马逢知已经拥兵十万,把杭州包围得水泄不通
。趁着马逢知吸引住了浙江清军的主力,张煌言就在杭州湾登陆,直取余姚,一方面是
为了呼应杭州城下的马逢知所部,一方面也是为了来保护朱三太子。
张煌言并不敢说能够顶住清军的反扑,也不知道胡...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1329
48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伐清 正文 第五十九节 助剿
北京,收到林起龙的奏章时,顺治刚刚从索尼和鳌拜口中听到黄梧的建议,相比崇祯
的那帮阁老,被顺治倚为左右手的索尼、鳌拜等人还是要诚实得多的。尽管索尼和鳌拜
用词谨慎,但顺治还是立刻明白福建的战事比他想像的恐怕还要糟,如果水师不是被重
创到完全没有进攻能力的话,黄梧肯定不会拿出这种先自损一千,以求杀敌八百的招数。
“速传黄梧进京,朕要他面奏。”顺治立刻下令道,这个战略会给清廷的税收带来
重大损失,迁海移民的花费也肯定不小。不过确实如索尼刚才所说,能节省每年数百万
两的海防投入,而且若是完全断绝海贸的话,还能让郑成功蒙受损失,以满清占据的地
盘之广阔,若是和郑成功拼消耗那断无不赢之理。
不过在下这个决心之前,顺治要先亲自问过黄梧,以便彻底搞清五省水师的现况。
若是让黄梧上奏章,第一,他有可能会照顾朝廷和地方大员的脸面而不尽不实,这当然
对顺治做出正确判断不利;第二,他有可能会实话实说,在奏章上把五省水师的惨状如
实道来,消息传播开来,对朝廷的威信、地方大员的脸面都会造成很大损害,顺治虽然
需要想做出正确判断,但并不想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皇帝时间有限,大部分事务只能从奏...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11251
49
来到这个时代以后,除了在社会体系完全瓦解的四川,邓名都能感觉到缙绅的力量
。这些人掌握着民间的舆论和法律,在四川以外的地方邓名想收集粮草、进行宣传、购
买物资几乎都离不开这个阶层,缙绅的意见甚至能影响地方官的决策。
不过在明清战争中,缙绅阶层几乎没有发挥任何有助于明军的作用,或者说支持明
廷的缙绅力量被支持清廷的缙绅力量所抵消了。曾经有一度,邓名因为意识到缙绅阶层
掌握的资源而非常重视他们,但现在邓名也理解了清廷对他们的轻视,因为在邓名看来
,这实在是一个太松散的阶层,其中每个个体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还远远没有形
成阶层意识,或者说已经在强大的君权前被抹杀。
只要邓名不公开与整个缙绅阶层为敌,不洗劫他们,无论是在长江沿岸还是在山东
,他就不用担心这个阶层的人会彻底投向清廷,就像清廷不用担心这个阶层会誓死保卫
明朝一样。邓名曾经觉得缙绅阶层拥有大量的人身依附的农民,拥有地方上部分的司法
权,应该类似欧洲的贵族阶层,但现在却发现两者完全不一样。缙绅没有天然的政治权
利,现在邓名举得科举就类似一种制衡手段,让缙绅阶层去献媚皇权来争抢君王抛出来
的那块肉骨头,从而把... 阅读全帖
l*****9
发帖数: 9501
50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伐清 第二十九节 解围(下)
伐清 第二十九节 解围(下)
邓名跟着扶清灭明军离开莱州的时候,大清任命的知府熊森正被缙绅议院好吃好喝
地软禁在城里。
莱州的缙绅议院成份复杂、鱼龙混杂,尤其是听邓名宣布他不会立刻派大兵来山东
后,议院有不少人更是琢磨着要留条退路。本来都自建团练了,这和杀官造反也没有什
么大区别了,但邓名不断给大伙吃定心丸,首先就是法不责众,清廷再蛮横,也不敢把
半个省的缙绅和大侠同盟都杀光;其次就是邓名还传授给他们不少理由,光是清除小人
不行,“清君侧”这个口号已经被古往今来的叛贼用烂了。
“你们完全可以说是迫不得已,为了保存效忠朝廷的火种而不得不委曲求全,”邓
名估计随着扶清灭明军的不断壮大,迟早缙绅议会会意识到他们根本不用怕山东总督,
不过现在还是需要继续给那些墙头草壮胆,毕竟现在缙绅议院里的墙头草还是大多数:
“只要全胶东的缙绅都参加议院了,那清廷就会大赦,不然胶东这个地方就无法统治了
;但如果你们心慈手软,让一大批缙绅得以置身度外,那清廷就找得到帮它维持统治的
助手,你们被赦免的机会就会小很多。”
邓名的鼓吹让更多的缙绅横下一条心,要把每一个邻居都拉进议院来。...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