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清廷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n
发帖数: 11251
1
漕运被劫后,林启龙对朝廷声称他要戴罪立功,赖在扬州不肯回淮安,与瓜州附近
的明军对峙了两个月。这件事传出去后,山西、山东、河南的地方官都对林启龙喊打喊
杀,认为必须要严惩不贷。不过两湖、两江的官府却都替林启龙说话,称愿意分摊责任
,认为林启龙几次三番在明军的威胁下保证了漕运畅通,是个很了不起的能臣。
浙江方面也替林启龙说情,认为朝廷应该给这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臣子更多的机
会,何况确实如湖广和两江所说,林启龙面对的战略形势实在是太险恶了,川陕方面起
不到牵制的作用,让邓名一次次发起东征。要是不顾林启龙以前数次拼死掩护漕运安全
的功劳,仅仅因为这一次失误就严惩他,未免太让功臣寒心了。
被浙江点名批评的四川居然也没有推卸责任,高明瞻代表奋战在重庆前线的全体将
士替漕运总督求情。高明瞻称邓名是大清开国以来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将士们豁出性
命和他苦战,依然败多胜少。林启龙手中无兵无将,居然四次中有三次挡住了川军,抢
救出了漕运,如果罢免了林启龙,谁还敢来干这个差事呢,更不用说把他处死了!重庆
前线的几万官兵罕见地发扬风格,表示他们认为浙江说得对,愿意和长江战线上的同仁
... 阅读全帖
x****s
发帖数: 318
2
距离扬州不远的运河上都是明军的船只,河岸两旁也都是明军的军营,因此扬州现
在也是全城戒严,坐镇扬州的漕运总督林启龙更拼命鼓舞士气,要全程的胥吏和官兵誓
于扬州共存亡——共存亡这个词在东南的奏章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每次邓名兵临
城下的时候守官都会对属下和朝廷喊上一通,然后幸运地与他们的驻地共存下来;而不
进行这样的动员是很危险的,比如董卫国第一次守九江没这么宣传过就被俘了,要不是
后来他掩护漕运入瓜州而且邓名在高邮湖把禁旅八旗都释放了,还曾有人想秋后算账来
着。
因为戒严,所以扬州周围的小商小贩都被取缔了,以免让明军细作获得掩护,现在
开着的路边店家都有官府背景。也就是说,这些小店存在是戒严的一部分,它们是在为
清军细作掩护,给官兵的斥候提供落脚点,而贩卖饮食不过是为了躲过明军的细作的耳
目。
“扬州的鞑子根本不会打仗。”在顺着官道一路行来后,高云轩得出了这个结论,
现在他和是个同伴坐在一个路边的茶铺里,趁着店小二走远后,高云轩偷偷对同伴发表
了看法。
不远处就是运河地区,这里距离战区只有咫尺之遥,而且扬州也下令戒严,但在高
云轩和他的同伴看来,这里的...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11251
3
因为听说明军纵横淮扬之间,这里已经成为犬牙交错的拉锯战区,所以几个河北清
军都是乔装打扮秘密潜入,既没有披甲也没有趁手的兵器。而且扬州绿营一声暴喝之下
,这几个河北绿营依旧没有反应过来,还有尝试解释的心思,刀风及体的时候为首者连
闪避动作都没有能够做出来。
“休得伤人!”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斜里刺一根短棍冲近替河北军官挑开了那柄钢
刀,只见一个大汉如神兵天降般从门外冲入店中,拨开第一柄钢刀后,又伸手一拉将还
在发愣的河北清军军官扯得后退了一步,躲开了司马平的一记闷棍。
这时那个拔刀相助的大汉又是一声长啸:“你们先走,我随后跟上。”
几乎在这个大汉发喊的一瞬间,门外又同时响起几声高呼:
“你们带师妹先走!”
“邢师兄先去呼救兵。”
而随着这几声招呼,又有四个人从门外跃入点店内,他们抽出藏在身上的软鞭、短
棍,就向最靠近自己的扬州绿营身上招呼过去。
以前每次留人断后时,高云轩至少会有事先沟通几句话的时间,奉命断后的师兄弟
固然是挺身而出,其余人也不会忘记自己还肩负着求援的任务。而今天这次完全是临时
起意,在扬州绿营军官掷下腰牌的...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11251
4
第二天,邓名又把几位山东人找来详细询问于七的情况。
于七在山东经营了十余年,实力确实是相当可观,在山寨里存储了大量的粮食和火
药,而且还有不少武器。这些江湖好汉虽然战斗力不能和正规军相比,但比普通百姓还
是要强很多,所以并没有被清军一举击溃。
不过通过询问邓名也确认了一点,于七千真万确是被逼反的,事先并没有进行过广
泛的串联和组织。起义一开始就是各自为战,很多造反者若不是因为战败,也不会去和
于七会师;而且清廷在山东厉行禁海令后,于七并没有暗中阻扰、破坏,或是收留过大
批渔民,更没有尝试与舟山走私,因此于七在沿海地区并没有什么情报来源和势力。
一度席卷大半个山东的起义现在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各路起义军被进入山东的清军
各个击破,现在大都和于七一样躲藏在山寨里。虽然清军的主力正在往南移动,不过元
气大伤的义军还是不敢从山寨里出来。因为交通要道和府县全数掌握在清廷的手里,义
军彼此之间无法联络协同,反倒是清廷的部队可以快速增援。
得知邓名在考虑登陆山东后,高云轩等人当然都非常欢迎,他们表示只要无敌的川
军进入山东,击败满清的中央部队,义军就可以再次趁势...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2067
5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正文 第六十二节 蠢动(上)
南京。
自从六年前清军在川北惨败后,江南督抚的日子就过得越来越舒心。这几年下来,
蒋国柱的白发不但一点没有增多,而且还愈发地红光满面起来,他觉得再在两江总督这
个位置上为国效劳个十年不成问题;现在最困扰蒋国柱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儿子
能够顺利接班——本来蒋国柱还盼着在邓名统一天下的行动中立下大功,来确保自己的
子孙富贵,但因为邓名迟迟不肯在国内大打出手,所以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除此以外
,江西的张朝依旧是蒋国柱的一块心病,后者和他一样因为官兵的惨败而延年益寿,现
在依旧割据江西,让蒋国柱的两江总督还是有名无实。
因为邓名去远征海外了,所以蒋国柱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把老战友梁化凤找来商
议——现在梁提督不但依旧是两江部队的总司令,也和周培公一样成了蒋国柱的儿女亲
家。
“邓相这次去南洋,没有个一年半载恐怕是回不来吧?”蒋国柱根本没有和梁化凤
讨论之前北京那场军事冒险的兴趣,康熙皇帝早在出兵之前就已经输了,战争开始前半
个月,各种关于清廷出兵的内幕消息就在交易所里到处流传。康熙的朝廷买了四川大批
的债券,高官、大将在成都都有存款和地产。连满洲太君都有不少...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2067
6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正文 第六十三节 黄雀(上)
本来吴三桂和尚家、耿家的关系不怎么样,不过这清廷的气象是一天不如一天,三
藩突然发现他们又有了共同利益。.作为耿家的第三代,耿精忠对朝廷并没有太多的忠
诚,对满洲大兵不多的畏惧早也烟消云散,这次皇上的军事冒险失败后,福建和桂林的
往来一下子就频繁起来。广东的尚可喜更加老谋深算一些,打算这辈子只忠于清廷,不
过尚可喜并不介意他儿子出去帮尚家抢地盘,
“尚之信表示他会在合适的时发动兵变,把他父亲软禁起来。”夏国相答道,不用
说这场兵变肯定是不会流血的,尚可喜虽然继续“忠于”大清,但只要尚之信公开反正
了,那自然谁也不会非要杀尚可喜不可。而将来若是局面有变,比如邓名得急病死了,
他手下大将像当年的三王一样内讧,尚可喜也可以在发动一场“兵变”把尚之信这个“
逆子”抓起来,到时候依旧能保得一家平安。
“尚可喜这胆子是越来越小了,不过也好。”吴三桂冷笑一声,尚可喜两面下注,
这就会让广东的底气不足,在抢地盘时畏首畏尾,这对吴三桂来说也不是坏事。
既然尚之信答应加入,那吴三桂估计这次能把东南搅和一个天翻地覆——反正后肯
定会渐渐受到明廷的约束,所以吴三桂深知反正不能太... 阅读全帖
S*******s
发帖数: 13043
7
来自主题: Tianjin版 - ZZ天津方言源于安徽
天津话发源于固镇话还是合肥话?(2011-07-27 15:50:32)转载标签: 杂谈

天津话发源于固镇话还是合肥话?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王光汉
天津方言和周边地区的语言有明显的不同。既不同于北邻的北京,也不同于环围东
西南的冀鲁官话,比杭州方言有别于周边方言还要显得特殊。好像是个“飞来峰”,被
称为“天津方言岛”。
一、天津话发源于固镇说
天津方言的奇怪现象引起了天津文史工作者的关注。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李世瑜先
生根据天津史料,了解到“天津”之名源于明代的第三代帝王明成祖朱棣。朱棣在洪武
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去北平渡河经过这儿的津口,称帝后才把这儿称作“天津”
。《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
”《天津县新志·汪来传》载:“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于此了解到天津是个移
民城市,以此推测是明初朱棣部署“戍天津者”在这儿居住形成的。朱棣在永乐年间曾
多次北征,推测“戍天津者”的将士应该为数不少。
朱棣祖居安徽凤阳,再进而推测其心腹将士或多为皖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962
8
来自主题: Guang_Xi版 - 桂系沉浮录
桂系军阀(陆荣廷、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二十二年当中,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都曾被他打败或吞并,但是,
其中有一个军事集团却又例外,它能够长期保持其军事实力并与蒋介石作抗衡,这就是
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 为首的桂系军阀集团。桂系军阀存在的时间很长,分为旧
桂系和新桂系两个阶段。旧桂系的首领是陆荣廷,所以,有关桂系军阀,还得从陆荣廷
谈起。
陆荣廷,广西武鸣人。壮族。1859年8月13日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小名阿宋,字
干卿。陆荣廷出生后不久,父亲陆业秀就被人打死,母亲不久改嫁,他被交由邻居收养
。七、八岁时,由于养母家生活亦极端贫困,陆荣廷经常到别人家的果园、菜地偷东西
吃。有一次,他到野外雀窝里捉到几只乳雀,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生油炸了吃,养母一怒
之下把他赶出家门。陆荣廷食宿无所,只得回到生母处。但十岁时,生母又病死了,他
只得到雨伞店当徒工学艺,因受不了老板娘的虐待,只得出走,成了行乞的流浪儿,过
着讨吃、偷盗、浪荡的生活。
1879年二十一岁时,陆荣廷到了龙州厅当县役,结识了一些衙门中人,交游了一些江湖
朋友,听了不少草莽英雄的故事,使他萌发了闯荡江湖...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9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5
第五章近代军用工业之二——马尾船政局①
一、建造轮船工厂的历史必然
马尾船政局,是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
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中,亲身体验到西洋坚船利炮
的威力,朝野上下纷纷讲求造炮制船“师夷长技”。这不仅成为一种思潮,
且也已有具体实践。例如,在鸦片战争中,潘仕成试造成水雷①,且捐造成一
艘可用于外海作战的仿美国三桅夹板船②;福建晋江丁拱辰不仅辑有《演炮图
说》,且试造了长4尺2寸、阔1尺1寸用蒸汽作动力的实验性的小火轮船,
“惟质小气薄,不能远行”③。进入60年代后,除曾国藩试造轮船于安庆内
军械所外,左宗棠亦于1864年试造成小火轮一艘,驶行于西湖之上。
上述那些造火轮船的思想和实践,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侮,同时也有防海
盗和镇压人民起义的目的。镇压人民起义是反动的,但对于“防海盗”就要
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斥为反动。对马尾船政局的创建说,抵御外侮是其主
要目的,而“御外”又有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船政局的创办者闽浙总督左
宗棠说:现令“泰西诸邦均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俄、德又...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10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太多了
自1999年岳麓书社推出了超级减肥版的《晚清七十年》以来,该书被无数名人非名人反
复推荐,俨然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唐氏也被捧上了神坛。由于“糖粉”阵容
强大,批评的声音几被淹没。虽然唐德刚关于北洋海军“主炮晾衣”一说,已被海军史
研究者陈悦驳得体无完肤,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唐氏治学粗疏,是一以贯之。从专业角
度看,《晚清七十年》可以说是浪得虚名之作,硬伤太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文
拟引用可靠史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略举数例,暴露唐氏史学功力的不足,读者自可举一
反三,重估该书的实际价值。近几十年晚清史研究成绩斐然,史料整理和考证方面成绩
更加突出,已非唐氏所能想见。
本文所引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原文,用的是远流版五卷本,为免繁琐,仅注出册数和
页码,如第四册第87页,注作“四,87”。
(1)李鸿章 “李鸿章是荣禄的政敌。李之下放广州就是受荣禄排挤而去的。”(四,
87)
(2)“命于式枚草遗折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四,184)
(3)翁同龢 和李鸿章“平分朝政”?
(4)“是康、梁等激进派的家长与护法”?
(5)罢官出于光绪帝主动
(6)戊戌年仍享有“独对”之权?
(7...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1749
1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同盟会恐怖袭击的历史
1912年1月26日晚,同盟会员彭家珍完成了民国鼎革之际的重要一击——刺杀清末
“宗社党”之胆良弼。数日后,清帝退位。孙中山称赞彭家珍:“我老彭收功弹丸”。
事实上,“老彭”不止“收功”,更是“收宫”。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同盟会所主持的一个暗杀时代宣告结束,而彭家珍,也成为同盟会历史上的最后刺客。
同盟会暗杀风习
要了解一个暗杀时代的最后刺客,先得了解这个暗杀时代。
辛亥革命前10年间,鼓吹暗杀之风甚烈。最早约为1902年冬,留日学生杨毓麟在《
新湖南》撰文,声称“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
沁心之铜臭”。1903年,军国民教育会成立,会则规定“方法三种:一曰鼓吹,二曰起
义,三曰暗杀”。1907年,吴樾(炸清出洋五大臣之人)在《民报》增刊发表的《暗杀
时代》,更是“暗杀主义”之代表作。
当时的革命党人,醉心暗杀者为主流。即使以温和著称的宋教仁,也将革命方法概
括成“暴动”与“暗杀”,而文质彬彬的蔡元培,同样认为“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
,二是暗杀”。此外,章太炎、秋瑾、陈天华、陶成章等活动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赞同或
主张过暗杀。
1...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12
通往“丛林”之路
作者:马勇
在甲午战争中,有一个人虽在北洋任职,但没有参加战争;自己虽然没有参加战争,但
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献出生命的人中,却有不少是他的同学或学生,这个人就是严复。他
既在战局中却又在战局外。在局外,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他的愤怒、哀号和呼唤
,来自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在局中,他对中国的失败,北洋的倾覆有深刻的反
省,着力寻找这其中的奥秘,并试图为未来中国搭建一条通道,那就是走进丛林,遵从
丛林法则,彻底放弃王道政治,紧紧抓住霸道政治,用力量去说话,而不是用道德示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人终于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了严复提供的进化论,
此后一百多年,不论中国在政治上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怀疑壮大自身走
上富强,是唯一的凭借和正途。
从西方到东方:严复的困惑与不顺
严复之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能够敏锐地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而且深刻影响此后一百
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是因为他在那之前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里,孜孜不倦地探究西方
走向富强的根源、背景与动力,这为他后来的思想展开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严复生于1854年,至甲午战争爆发,刚刚度过不惑之年。他的出...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25644
13
讨论哪一根稻草让庞大的骆驼砉然倒地,当然只是一种叙事。无数涓流汇成了奔腾的大
河,尽管其间的许多溪流并不见得期待最后的洪潮,但一旦列车进入快轨,离心力大于
向心力,则不免“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两江总督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
之间,有一场著名的对话。曾文正公像个时评节目主持人似的,在阐述了“都门气象甚
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的景象后,问赵:“
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的应答非常直接:“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
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
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历史回顾总是“倒放电影”,赵烈文的预言今日看来准确无比。但若站在辛亥那年
的春末或秋初,你去问任何一位朝野之士,怕是无人相信,二百余年的大清基业,会在
一百二十日内,土崩瓦解。大家总觉得这个政权的确岌岌可危,但宣统三年也似乎并不
比宣统二年异样,何以就会如露如电,转瞬即空?
赵烈文在讨论清朝统治问题时,曾指出“国朝有天下太巧”。异族入主中原,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14
两岸历史书上看不到的鸦片战争史实

核心提示
1:鸦片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热,原因在于市场有巨大需求。在那个年代,人类对鸦片的
认识远不同于今日。世界各国,包括英国本土在内,都没有对鸦片设立限制。问题在于
,只有中国社会吸食鸦片泛滥成灾,乃至于形成巨大的暴利市场。如果没有中国官员的
配合,英国鸦片商跟本无法从事走私鸦片的任何活动。
2:广东水师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水师副将韩肇庆专门护送走
私,走私鸦片干脆由水师包办运输,每万箱抽数百箱报功,韩竟因此“保擢总兵,赏戴
孔雀翎”。福建水师居然全靠协办走私鸦片为业,甚至“夷船之鸦片一时不能进口,往
往寄顿于炮台附近”
3: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义律是一
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着天主教旗
号的国民丢脸。”
4:英国军舰与中国水师在穿鼻、官涌海面开始武装冲突,此类冲突共发生七次,双方
各有损失。而林则徐报告朝廷称之为“七战七捷”。
5:鸦片战争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从单纯的鸦片输入国变成输出国,与中国苦力同时输出
。西方从那时起将近百余年的“黄祸”... 阅读全帖
U*E
发帖数: 3620
15
来自主题: ChinaNews2版 - 同治陕甘回变
http://zh.wikipedia.org/wiki/鍚屾不闄曠敇鍥炲彉
同治陕甘回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12年3月14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并使用百科全书的语气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条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2012年1
月29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
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同治陕甘回乱
日期: 1862年-1873年
地点: 中国西北
结果: 清政府胜利
动乱平定后,一部分回民逃入中亚
参战方
清帝国 陕甘回民
指挥官
左宗棠、多隆阿 马化龙、白彦虎等
伤亡
共计死亡2000多万人,包括士兵与平民
同治陕甘回乱简称陕甘回乱(可称同治陕甘回变,也有人称为同治陕甘回民起义),是
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带有大规模种族屠杀性质的战争和动乱
。主要是由回民发动的一场与汉民之间的相互仇杀,其目的是以驱逐、杀害非穆斯林为
手段在黄河西岸陕甘地区建立回民政权,推翻清王朝在该地区的统治。战乱持...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6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领导力学院院长肖知兴
作为一个商业和管理的研究者,我看近年中国宏观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有两个节点。一个是2008年9月爆出的三聚氰胺事件,一个是三年后2011年7月的温州动车事件。前者代表盗商(亦盗亦商)势力已经在中国各个行业盘根错节,在地方权力的保护下,铤而走险,为了一己之私,明目张胆地草菅人命。后者则显示整个体系的持续恶化,尤其是标志着官商(亦官亦商)势力的逐渐成型,一些打着为民谋利的旗号的国有企业,通过劫持中央权力(如所谓“统治基础”论),正在逐渐蜕变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禁脔,从为民谋利,到与民争利,最后到谋财害命。
三聚氰胺事件是船体上出现的一个大洞,温州动车事件则好比主机房已经开始进水了。经济狂飙突进的背景下,三四年时间之内,社会各阶层之间信任的流失、共识的缺乏和互相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到这样的地步,确实是让众多中国内外的观察者感到无法预料和难以理解。三聚氰胺事件的受害者是偏内地、偏底层的民众,温州动车事故伤害的主体则是新兴的中产阶层。前者尚受到正式体制的谴责,后者的处理过程中,体制却扮演了一个面目不清的角色。大多数中产阶层在前一个事件中采...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57
17
旧作一篇,不揣简陋,请各位斧正。
评史可法与多尔衮的交往
作者:reached
明末清初,中原大地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权交替。大顺取明朝而代之,旋即满清入关
,李自成部在山海关被优势兵力的八旗兵与吴三桂联手击败。后撤出北京,在河北,山西
,一路败亡回陕西。满清进京后对原明朝官僚统统留用,收买得地主官僚人心。而原南京
兵部尚书史可法此时在南京拥立福王继位,是为南明弘光政府。
此时,满清正在与大顺军激战,无力南顾,而弘光政权控制的正是富有又未受战乱波及的
的江南之地,财政上非常充盈。本可趁机巩固政权,但却龟缩于江淮以南,数十万大军割
据自雄,鱼肉当地百姓,连大顺军西撤后归属未定的畿辅南部、山东、河南都没有采取有
力措施加以收复。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使多尔衮等清廷决策人认定没有必要承认南明弘
光朝廷,干脆以清代明,走统一全国之路。
(1644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万春带
了一封信给史可法。多尔衮的书信[1]反映了清廷对南明政权态度的全方位转变,即自封
正统,否认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它无条件投降。信中充满了恫吓之辞,甚至说什么
“且拟释彼重诛,...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37081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江心坡问题 zz
以正视听:江心坡问题由来最权威和最详实的资料
用事实来说话吧
•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东的恩梅?越?及迈立?越?之间一个狭长地
带,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
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台版中国地图中,把它们都划入中国版图)。现在多属缅
甸克钦邦。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边界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
界是如何勘定的。
所谓“中共建国后,将江心坡割让给缅甸”,和“中共出卖外蒙”一样,是国民
党逃至台湾后,通过重画地图造出来的把戏。不过不同于外蒙,江心坡问题(即中缅北
段边境划界问题,为方便起见,虽然其实还包括江心坡以西的缅北地区,但以下一律简
称为“江心坡问题”。)历史经过比外蒙问题更复杂,资料来源更庞杂。所以,恐怕了
解真相的人更少一些(老实说,我直到年把前,也一直无法完全理清定界的整个经过)
。所以这里,我把我收集整理到的资料贴出来,供大家参考,请大家自己判断(当然,
我也会自己的结论)。由于“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边界问题的一部分,所以,一
并分析。欢迎大家讨论,但请有理有据,不要仅仅以屁股决定脑...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皇帝曾国藩
☆─────────────────────────────────────☆
anningcun (anc) 于 (Mon Oct 25 11:10:22 2010, 美东) 提到:
很多文字都提到过他的部下, 包括他的弟弟, 不止一次地游说他造反当皇帝。
看曾国藩家书, 就知道他是个及其小心谨慎的人。 他没有起来造反是意料之中。
我的问题: 如果他那样做了, 他有多大胜算?
☆─────────────────────────────────────☆
lacri (lacri) 于 (Mon Oct 25 11:15:12 2010, 美东) 提到:
没有,朝廷里一大票人盯着呢?他那湘军是就业就那么回事

☆─────────────────────────────────────☆
anchor22 (谁动了我的打火机?) 于 (Mon Oct 25 11:22:38 2010, 美东) 提到:
造反就是不识时务了,刚平了太平天国。大家都想安稳你去造反谁跟啊。
最好的结局就是最后被别人摘了桃子。
☆─────────────────────────...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 捻子 捻乱
捻子 捻乱
也称捻军,老佛爷称捻乱。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后,让他剿捻。他打了败仗让李鸿章收
拾残局。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在北方也剿过捻。苗沛霖在安徽自立门户也是防捻。
当时两淮一带频年水灾收成不好,清廷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疯狂加税;为了应付二次鸦片
战争在淮北征召青壮年农民当兵,签了北京条约后又将他们遣散,连安家费都不给,当
地农民衣食无着,实在活不下去了。淮北民风强悍,民间素来有聚众打粮吃大户的规矩
,叫做捻子,即聚而不散的意思。居则为民,聚则为捻,农忙则散处村落与平常无异,
每逢灾年无食就自备器械骡马,在有威望的人带领下四出打粮。捻子们就这样在清廷的
逼迫下被迫起事求活成为捻军。
咸丰五年秋,各路捻子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会盟,力量最大的捻子首领张乐行被推为大汉盟
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
兼,总白旗主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
﹑小旗。每一旗主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然而捻军虽
有军事经验,但素来散漫,毫无组织纪律性,因为受不了约束而不愿意和太平天国竭诚
合作;各旗间互不...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1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香港被国共或主流论述「掩埋」的革命人物,也逐渐曝光,包括
在一八九零年成立香港首个革命团体辅仁文社的杨衢云和谢赞泰。杨衢云后在香港中环
被清廷暗杀,由于亲友害怕被滋扰,墓碑只有编号而无名字。如今在杨、谢家族后人及
作家吴萱人等奔走下,港府当局才宣布会在杨的墓旁立牌,以慰烈士之灵。港产片《十
月围城》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角色,也引起共鸣。】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三地众多纪念活动均环绕孙中山这位标志性人物作为主
题,但近年在热心人士的推动下,一些曾被国共官方历史或学院主流论述「掩埋」的革
命人物事迹,也逐渐为人知悉,其中香港人杨衢云、谢赞泰(亦作谢缵泰),以及他们
成立的辅仁文社在革命早期扮演的重要角色,近年亦渐为人们重视,香港与中国革命的
关系,得以藉着这段历史的拨云破雾而重新演绎。
今天香港跑马地坟场的古老坟墓当中,屹立着一座只有编号「六三四八」的无名墓碑,
这座百年墓碑以天圆地方概念设计,四边刻有青天白日图案,柱顶给削去一角,寓意墓
中人杨衢云死于非命。杨死后,亲友担心清廷继续滋扰迫害,没有在墓碑刻上名字;民
国时期,杨的革命同志和亲属多次要求民国政府将杨迁...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1423
22
千年婊子N姓家奴孔府的辉煌历史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0 01:30:37 2011, 美东)
N是自然数大于1,孔子学院这主意也只有邓产党想的出来。
自春秋之后,中国没有那个朝代能逾三百年而不到的,那帝王宝座也被不同家族的屁股
坐了个遍,当然每次换屁股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革命”。许多家族在“
革命”中湮灭或式微。但有个家族却在这腥风血雨中牢牢地坐在皇座之旁,不论谁来做
皇帝,都少不了这个家族的好处,而这个家族的中心就在山东曲阜。
不用说了,这就是中国第一贵姓:孔姓;中国第一贵府:孔府。
这贵姓和贵府的创始人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孔丘先生。
话说孔丘先生乃春秋时期一位志高命薄的教书先生,一心入仕却人生坎坷颠沛
流离总是不如意。所幸孔先生有两大特长,一是能说会道死的能掰成活的,凭此收了不
少学生,自然肉干是少不了的;二是能编会辑,善于将别人学说化成自己的,比当今那
些各种各样《大词典》的编者们那是强了许多。
有人(学生)有枪(文字)了之后,这山寨自然就立了起来,山寨大名就叫“
儒”。
初时这天下山头可是多了去了,除了儒之外,道、墨、法、名、兵、...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23
用破一生心——记清朝爱国大臣吴大澂(上篇)



历史不应忘记,珲春人更不会忘记——清朝爱国大臣吴大澂。在1880年至1886年七年间
,受命于危难之中,他两度供职吉林,四次光顾珲春。他亲勘边境,细研资料,尽职尽
责,身体力行,与列强据理力争,以“一寸土地尽寸心”的报国情怀,收回了黑顶子,
确立了中俄边界界碑,将“土”字牌立于现址,争回图们江出海权。他的功绩遗泽子孙
后代,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这片土地上。 ——作者语
一、引言
吴大澂字止敬,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1835年出生在江苏吴县。他从小深受儒家文化
影响,自幼喜好读书,经通古文诗画,精于篆刻,是清代学者、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
、书画家、散文学家,诗人。著有集录铜器铭文拓本《愙斋集古录》、收录考订古器物
文字资料《说文古籀补》以及《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等。他才华横溢
、学识渊博,不但在学术上颇有建树,而且时刻关心国家生死存亡,十七岁就“愤然有
经世之志”。
然而与慈禧同年出生的吴大澂,注定命运多舛。这个时候,英国人的舰炮早已轰开了大
清朝的大门,处于19世纪中叶的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899
24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zhengheyantao/content-4/d
兰芳共和国:南洋华人独立求存的历史缩影
2010年07月02日 14:46先锋国家历史【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本文摘自《国家历史》2009年第6期 作者:黄艾禾 原题:《兰芳漂在南洋的华人之“
国”》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
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7年,中国的乾隆42年。罗芳伯站在西婆罗州(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
东万律的“兰芳大总制”府邸前,接受弟兄们的朝贺。离开祖国已是第六年,脚下这块
土地,距离他的故乡广东嘉应府(今梅州市)有三千公里之遥,但这里的一切礼仪规制
都是地道的中国产:
府邸大门口,悬挂有中文的“兰芳大总制”的牌匾,代表“兰芳”的黄色长方形旗帜和
代表“太哥”的黄色三角形旗帜及代表副手们的其它各种颜色三角旗帜,在风中猎猎飘
扬。在“太哥”罗芳伯的旗帜中间,写着一个“帅”字。大堂里,悬有一副金匾,“雄...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25
两岸历史书上看不到的鸦片战争史实

核心提示
1:鸦片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热,原因在于市场有巨大需求。在那个年代,人类对鸦片的
认识远不同于今日。世界各国,包括英国本土在内,都没有对鸦片设立限制。问题在于
,只有中国社会吸食鸦片泛滥成灾,乃至于形成巨大的暴利市场。如果没有中国官员的
配合,英国鸦片商跟本无法从事走私鸦片的任何活动。
2:广东水师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水师副将韩肇庆专门护送走
私,走私鸦片干脆由水师包办运输,每万箱抽数百箱报功,韩竟因此“保擢总兵,赏戴
孔雀翎”。福建水师居然全靠协办走私鸦片为业,甚至“夷船之鸦片一时不能进口,往
往寄顿于炮台附近”
3: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义律是一
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着天主教旗
号的国民丢脸。”
4:英国军舰与中国水师在穿鼻、官涌海面开始武装冲突,此类冲突共发生七次,双方
各有损失。而林则徐报告朝廷称之为“七战七捷”。
5:鸦片战争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从单纯的鸦片输入国变成输出国,与中国苦力同时输出
。西方从那时起将近百余年的“黄祸”...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26
袁世凯何以患上“恐日症”?
袁世凯虽然是晚清官员中比较优秀的一员,而且还接了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班,但是比起
他的前辈,起码在对日的态度上,出现严重的转向----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硬,而
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软。
简单地讲,他患上严重的“恐日症”。终其一生军政生涯,他没有跟日本开过一仗,从
甲午战争到《二十一条》,“中日友好”成为他的邦交主旋律。
然而,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什么病症,都不是没来由。袁世凯在甲午战
争前,本来是以鹰派自居,但为什么后来变成了鸽派?
这与他同第一个日本对手的交锋有关。
近代日本和中国的第一交锋,可以说是在朝鲜问题上的碰撞。朝鲜的危机,是考验中日
两国实力的机会,也是验出两国官员水平的时刻。彼时大清驻日公使袁世凯,日本驻朝
公使则是大鸟圭介。
公使的地位是由国家实力来决定的,决定外交最后成败的往往是战争。然而,公使的个
人能力和判断力也不可小觑,它也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对外策略与方向。
就晚清官员的素质而言,当时普遍不抵日本是事情。但是袁世凯算是晚清庸官中最优秀
的一个,这样官员被清廷派到朝鲜,当然是被寄予厚望。
从历史沿脉,衡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朝...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9007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定国
“孙可望死后,其子孙征淇袭封,几个月后即死掉,死因更可疑。孙征淇之弟孙征淳袭
封,清廷没再下手。康熙初年,清廷削减“义王”孙征淳俸银。孙征淳死后,清廷把孙
家的爵位降为公爵。到了乾隆年间,清廷索性取消了孙家子孙的“世职”。老孙一家,
就这样平空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只留下无耻的声名和后人的笑骂。”
一直到乾隆年间都不放过。
r***l
发帖数: 9084
28
永历逃到缅甸后,李定国还在边境抗战,但明显已经是穷途末路了(sorry,这里用个贬
义词,对李定国还是很敬仰的). 清廷当时都不是很热心进军缅甸的,觉的连年征战没
钱了,就让南明残余势力自生自灭了。但吴三桂为了安心当他的云南王,总看李定国永
历心烦,于是上书清廷要求拨钱给兵进军缅甸,吴三桂在奏章中陈述了南明残余势力的
所谓的"三患二难", 后来吴三桂起事,清廷马上公布这份奏章,如果进军缅甸和永历之
死吴三桂还可以狡辩是上命不可违,但这个奏章白纸黑字,就让吴三桂很难打起反清复
明的旗帜了。
不过again,老吴造反机会其实还是很大的,渡过长江进入河南,直取北京,沿路响应的
人会很多的,可惜没这个胆子,总想着后路和京城的人质,等清廷稳住阵脚,清理内部
的不坚定分子,调整好部署,老吴就没机会了
w****j
发帖数: 5581
29
呵呵,三藩之乱的比较重要的参考材料大概有如下一些(请懂行的ID补充,估计你和楼
主是没戏了):
魏源 圣武记
清史稿
实录
刘献廷 广阳杂记
平定三逆方略
赵翼 皇朝武功记盛
清宫档案里的奏折敕谕
etc
你翻过其中的哪一个?你有什么资格鄙视百度不妨说来听听啊?编百度词条的明显看过
这些材料之中的一些。
关于王辅臣叛变,显然你没看过广阳杂记。如果你能把广阳杂记对照圣武记里面的一些
细节看一下,就说不出“一个一直连想都没想过叛清的人,忽然一夜之间就吃了熊心豹
子胆造反了、而且连儿子的命都不顾了,可能吗?”这种话了。另外,王吉贞是王辅臣
的养子这件事恐怕你还不知道吧?王辅臣攻杀莫洛的时候手里只有两千人你知道么?而
且董鄂的骑兵还正在向莫洛靠过来。而且就这两千人还是没粮没饷的饿兵,等他逃到秦
州的时候已经逃散到就剩几百人了。要是当时董鄂稍微有点进取心的话,他只能束手就
擒。有一个处心积虑要叛变的人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发
动叛变的么,早干什么来着?王辅臣对叛清时间地点的选择可以说就是临时起意或是被
逼无奈。从我看到的材料,结论只能这么下。而广阳杂记的意思则根本就是被逼无奈。
你有本事就去找相反的... 阅读全帖
i**i
发帖数: 2042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悲壮的英雄聂士成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iwii (猫猫),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悲壮的英雄聂士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7 14:14:22 2013, 美东)
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武童出身,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
能練武。後隨淮軍袁甲三攻打捻軍。改隸淮軍,任把總,平定太平軍、捻軍有功,授予
「力勇巴圖魯」勇名,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
光緒十年(1884年)爆發中法战争,聶士成奉命率軍赴台,授山西太原鎮總兵。1894年
甲午战争,聶士成隨提督葉志超援朝,駐軍牙山。於遼東大高嶺一帶,擊斃日軍將領富
剛三造,取得清军为数不多的几场胜利,以功授直隸提督。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改
革陸軍軍制訓練新軍,北洋陸軍改為武衛軍,聶士成所部為馬步軍三十營,駐紮蘆臺,
按德國軍法操練,並提拔当时的张作霖。
1900年,義和團邉釉谏綎|等地迅速發展,聶士成力主鎮壓。4月,義和團破壞保定鐵路
,5月30日,聶奉命保護蘆保、京津鐵路。義和團燒毀黃村鐵路,聶軍小隊前往阻止,
被義和團迎擊,傷數十人。之後義...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13724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蒙古系和女真系的千年年世仇
转载
满清自建国起以史为鉴,(南宋末期,金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大喊满蒙一家口号
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
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
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此外,政府每年要拨出大量银两、缎匹,以
及俸禄等形式,赏赐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还通过满蒙亲贵世代互通婚姻的办法,紧密
双方的关系。
看似满清非常优待蒙古,但实际上满清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的同时,另一方面让
大量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样软禁在羊圈里,同时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从
而让整个蒙古草原性病泛滥。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一、旗界封闭制度----“众建以分其力”
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
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
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
种限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2791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清朝对蒙古政策,果然威武
满清自建国起以史为鉴,(南宋末期,金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大喊满蒙一家口号
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
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
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此外,政府每年要拨出大量银两、缎匹,以
及俸禄等形式,赏赐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还通过满蒙亲贵世代互通婚姻的办法,紧密
双方的关系。
看似满清非常优待蒙古,但实际上满清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的同时,另一方面让大量
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样软禁在羊圈里,同时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从而让
整个蒙古草原性病泛滥。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一、旗界封闭制度----“众建以分其力”   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
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
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
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
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2791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清朝对蒙古政策,果然威武
满清自建国起以史为鉴,(南宋末期,金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大喊满蒙一家口号
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
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
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此外,政府每年要拨出大量银两、缎匹,以
及俸禄等形式,赏赐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还通过满蒙亲贵世代互通婚姻的办法,紧密
双方的关系。
看似满清非常优待蒙古,但实际上满清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的同时,另一方面让大量
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样软禁在羊圈里,同时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从而让
整个蒙古草原性病泛滥。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一、旗界封闭制度----“众建以分其力”   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
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
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
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
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 阅读全帖
x*****z
发帖数: 787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也谈《清室优待条件》问题(zz)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0年02期,第50~57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河北大学历史系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喻大华先生《〈清室优待条件〉新论
》一文中所及《清室优待条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溥仪叛国原
因诸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指出,《清室优待条件》无积极意义可言,冯玉祥将
其修正并驱逐溥仪出宫也无可非议;而溥仪叛国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其一心想恢复
“大清江山”的阶级本性决定的,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其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失
节行为辩解。
《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 期刊载了喻大华先生《〈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
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以下简称《新论》)的文章。该文对《清室优待条件》、冯
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和溥仪叛国原因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拜读之后,笔者认为该文不
仅观点陈旧,而且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尤其是关于溥仪充当日本帝国主义工具原因的
看法,涉及到一个十分严肃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即如何评价某些对国家、民族犯有严重
罪行历史人物的犯罪原因。为此笔者也试就该文所涉及的上述三个问题略陈管见,与喻
先生商...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35
溥仪 那时候都不到15岁,知道干这些?
都是隆裕太后或者其他人干的
接受招抚之后,张作霖便以清廷的忠实子民自居,先是剿胡匪,后是剿蒙匪,出生入死
换取了清统治者的奖赏与重用。由此也有了他与刚刚登基的小皇帝溥仪的初次接轨。小
皇帝溥仪赏赐张作霖顶戴花翎,并以总兵记名,擢升为洮南镇守使。此外,溥仪还赏赐
给张作霖龙袍一件,可见对其的肯定与重视。
辛亥革命之际,张作霖果断决策,保卫清廷,镇压革命。心机颇重的张作霖此时并非真
心维护那个他从未蒙面的年幼小皇帝,仅是将此作为他政治上崛起的一次有利契机。但
此举却让风雨飘摇中的清廷感激涕零,小皇帝也再次对这位忠实护主的勇士进行破格升
赏,任命他为“关外练兵大臣”,并再次赏戴花翎。

走到小皇帝的面前,趴在地上就磕了一个响头,毕恭毕敬地问道:“皇上好!”溥仪做
梦也没想到张作霖能给他磕头,受宠若惊之余,赶紧弯腰扶起张作霖,连说:“上将军
好!”
的小统领。事事无常,瞬息万变,未及几年,二人的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一
跃成为手握重兵、权倾四野的风云人物,一个却失去江山、仅剩下一个“末代皇帝”的
空头衔。他们就是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和末代皇帝...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514
36
曾国藩长期教导李鸿章为人做事要讲“诚信”,李鸿章表面唯诺,可内心深处对这一被
理学家视为精神动力的道德规范不以为然。做幕僚时想多睡一会儿懒觉,竟谎称头疼。
刚到上海,曾国藩就写信要他恪守孔子的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
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后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
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了结天津教案,曾国藩问他:“你与洋人交涉,打配何主意呢?
”李鸿章道:“门生也没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曾国藩捋着胡须沉思良久道:“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
听听。”李鸿章见势不妙,赶紧改口,称他是信口胡说,还望老师多多赐教。曾国藩送
给他的“法宝”还是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老老实实,
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不至过于吃亏。”
李鸿章自称继承了老师衣钵,可实际上未能真正理解、吸取、传承曾国藩作为一位
真正理学家的精髓,缺少一种内在的精神贯注与严格要求,无论对己对人,都显得相当
实际而实惠。他“好以利禄驱众”,重用人才着重谋略干练,将文章道德放在其次;也
曾露骨坦...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尔丹大汗
葛尔丹大汗的画像:
有几点似乎很少有人认识到。
1)葛尔丹和清朝、俄罗斯其实是一种三国互动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葛尔丹对清朝。清
朝在尼布楚条约对俄罗斯作巨大让步,是因为葛尔丹和俄罗斯结盟,又在底下捅刀子。
2)站在清朝的立场,葛尔丹是一个潜在的成吉思汗,有统一蒙古的可能,而清朝是“
后金”。葛尔丹不停给清朝进贡,求封,打败了对手就上表,而铁木真当年也是一样,
给金国进贡,求封,打败了一个对手就上表,然后,,,你懂的。康熙读了那么多史书
,他心里怎么想的,你肯定能理解。
3)顺便說一句,在很多英文史书里面,称葛尔丹是突厥人,说准格尔是东突厥部,是
东突厥斯坦国。某些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中文网站也这么说。土耳其的历史书说瓦剌(卫
拉特)也是突厥部,突厥大军活捉了中国皇帝。比如这个网站 http://news.k618.cn/kx/201410/t20141002_5674593_2.html, 就写道:
“1660年,由突厥民族后裔建立瓦剌部落(土木堡之战生擒明英宗)分裂的一支准葛尔部
,在雄才大略葛尔丹大汗的带领下,进攻外蒙。”
以下拷贝:
--------------------
噶尔丹时期...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snonline (卫所南次郎-哥们儿要火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满洲成为中国领土,是满清封禁的必然结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4 20:25:20 2016, 美东)
信源: 八阙
曾节明|编辑:2016-09-04|
自秦朝以来,中国(以中原王朝为代表)对山海关外东北方通古斯民族居住地(即前满
洲,现今中国东北)的控制,其时间其实大大少于它对西域的控制:
两汉和唐朝,都曾长期占据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但只在明朝鼎盛时期,中国曾对
东北深处有过短暂、且很不稳定的控制力。
然而奇特的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统治最薄弱的东北地区,今天在并入中国的前少数民
族地区中,却成为最稳固的一块。今天东北地区汉族比例占88%以上,黑龙江省更达94.
98%(2010年),整体东北彻底汉化,以至于这个前“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今天已经
很少少数民族的色彩----这无疑是东北与西北、西南、正北(蒙古族地区)边疆地区的
重大区别。
为什么东北会成为中国牢固的领土?要知道,三百年前,东北还是一个信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1882年的8月15日,朝鲜的“壬午兵变”刚刚结束,陆军的最长老山县有朋大将就提出
了一份意见书。山县在这份意见书中提出,“欧洲各国与我相距甚远,无关痛痒”,日
本想定的敌国应该是“直接附近”的大清,如果不立即扩充准备与大清开战,则“帝国
与谁语维持独立,又与谁言富强”。在这份意见书中,山县提出陆军的作战目标应该改
为在大陆进行平野运动战,将陆军现行的面向防守的镇台制军制改为面向进攻的师团制
。山县的建议得到了内阁和军部的赞成。1888年已有的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
岛和熊本六个镇台分别改组成第一到第六师团,在组织上做好了和大清战斗的准备。
在这段组织准备的时间内,日本军部保持了低姿态。这就是在“壬午兵变”和“甲申政
变”时日本始终没有采取激进行动、避免和清军开战的原因。但是恰好是这种低姿态,
使得李鸿章和袁世凯放松了对日本应有的警惕,误认为日本只是个“葺尔小国”,对大
清构不成威胁。
1893年10月,还是由山县有朋代表军部向内阁提出了一份“军备意见书”。在这份意见
书中,山县有朋指出,“欧洲目前保持着势力均衡,短时间内发生战事的可能性极小,
列强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计划着对亚洲的... 阅读全帖
w**********5
发帖数: 1741
40
【中国人不应忘记他:美国人蒲安臣】他是波士顿律师和共和党创始人之一,更是绝
无仅有的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首任中国使节。1862年7月起六年驻华期间,他
奉行合作政策,赞助中国政府在维持秩序方面的努力,在条约口岸内既不要求也不占用
租界,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蒲安臣在“宁波租界事件”、“幸运之星”号事件、“
谢尔曼将军”号事件中,主动维护中国的利益,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在中国为非作歹,蒲
安臣以公使身份将其处以死刑,深得清廷的好感。
卸任前夕,清廷邀请其担任“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蒲安臣使团出访的第
一站就是他的祖国,受到时任美国约翰逊总统的热情接见,并且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
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八条,史称《蒲安臣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
约,梁启超称赞“彼条约实为最自由最平等之条约也”。在形式上,中国首次以主权国
家身份订约;在内容方面,其对等性反映在缔约双方均有设领护侨、移民、办学、宗教
信仰自由等权利和义务。清廷则通过这个条约,获得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保证,其中第
七条规定,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时,美国“需照相待最惠国人民”对待,为首批中国幼
童赴美留学打下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世界东
方最大的国家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帝制向共和,这个 古老的东方大国在经历艰难的
蜕变。不同于以往中国经历的朝代更替,此时的世界早已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世界。世
界各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于这个东方大国 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关注 。特别当时
主导世界的英法美日俄等大国,更是权利更替中的中国各方争取支持的对象。这篇文章
说说世界各国特别是当时的 列强在这个变革中的态度和看法。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广总督瑞澄、北洋陆军第八镇张彪从武昌城中败退出来之后,即向
各国驻汉口领事求助,请求炮轰武昌民军。驻汉口的英、法、日、俄、 德五国领事在
10月13日召开领事团会议,会议接受法国领事建议,对武昌起义保持中立,对武昌起义
不加干涉,并在17日,正式发布告表示严守中立。
此时身在美国的孙中山在获悉武昌起义成功之后,10月14日在美国致电英国金融界,呼
吁伦敦、纽约、旧金山、新加坡、西贡和马来西亚等地金融界给予 中国革命以财政支
持。同时表示:“共和国承认满洲政府给予外国人的一切特权和租让权。”在美期间,
孙中山还寻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遗憾,中国《农历》的发明者竟然是个洋人
作者:吴若愚
传统的农历新年又到了,过完春节,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春天的开始。那么,如果有
人问你,中国的农历是谁发明的,你会怎么回答呢?你一定会说,是中国的劳动人民在
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或“结晶”。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今天我们正
在使用的农历历法却并非我们引以为豪的勤劳勇敢的祖先发明,而是一位名叫“汤若望
”(中文名)的德国传教士发明的。也许这个回答你不信,但事实却不容质疑。央视科
教频道CCTIV10的《人物》栏目就讲述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从年青时就远涉重洋来到中
国传教,并带来了欧洲的科学文明,受到明朝崇祯皇帝重用,后又供职于清廷,直至去
世也未回祖国的全过程。
据央视《人物》和百度百科介绍,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
门,被安置在圣·保禄学院里。而汤若望到达中国的时期,正是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
由于满洲的努尔哈赤兵勇将悍,没有火炮难以御敌,于是,明朝廷便派人到澳门向葡萄
牙人购买火炮,汤若望等传教士以军事专家的面目,跟随大炮前行,得以进入内地。
1623年1月25日到达北京。...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43070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其实袁世凯才是真国父
自打慈禧玩完,清廷的统治结束是早晚的事,满族在军事力量方面毫无优势,老袁的北
洋军足以给清廷最后一击。
老袁自己肯定也琢磨这事,武昌造反给了老袁这个机会,可以正大光明地取代清廷,不
然老袁迟早会政变,手握重兵的人,怎么会顺服于小皇帝和只会指手画脚的满清权贵。
清廷是被袁世凯逼退位的,凭借南方新军的实力,打败北洋军是天方夜谭,况且南方军
各自为政,很不团结。
没有老袁及其强大的北洋军,中国很可能陷入混乱状态,最后导致分裂,老袁死后十几
年都是连年内战,痛苦的是老百姓。
d*******i
发帖数: 1423
44
N是自然数大于1,孔子学院这主意也只有邓产党想的出来。
自春秋之后,中国没有那个朝代能逾三百年而不到的,那帝王宝座也被不同家族的屁股
坐了个遍,当然每次换屁股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革命”。许多家族在“
革命”中湮灭或式微。但有个家族却在这腥风血雨中牢牢地坐在皇座之旁,不论谁来做
皇帝,都少不了这个家族的好处,而这个家族的中心就在山东曲阜。
不用说了,这就是中国第一贵姓:孔姓;中国第一贵府:孔府。
这贵姓和贵府的创始人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孔丘先生。
话说孔丘先生乃春秋时期一位志高命薄的教书先生,一心入仕却人生坎坷颠沛
流离总是不如意。所幸孔先生有两大特长,一是能说会道死的能掰成活的,凭此收了不
少学生,自然肉干是少不了的;二是能编会辑,善于将别人学说化成自己的,比当今那
些各种各样《大词典》的编者们那是强了许多。
有人(学生)有枪(文字)了之后,这山寨自然就立了起来,山寨大名就叫“
儒”。
初时这天下山头可是多了去了,除了儒之外,道、墨、法、名、兵、阴阳、纵
横、杂、农,等等,大家平起平坐你争我夺。那坐在帝王宝座上的也是今天求教下这个
山寨的高人,明天试用下那个山寨的名士,倒... 阅读全帖
h******y
发帖数: 1374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jsolomon (风大了点),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中国官媒赞扬韩寒转身:他超越了“左”与“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8 04:16:11 2011, 美东)
袁世凯的信
小韩你好!
近日在阴曹地府闲逛,忽闻九泉之上一片哗然,惊抬首,原来是你又有大作问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勾起俺的好奇之心。拜读大作后发现,要革命还是要改良,其实是
个老话题;作为前辈,俺也想说几句,权当消遣。俗话说,闲着也是闲着嘛。
小寒,如果你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俺老袁就是标准的改良派。我举右手支持
你的观点,宁要改良,不要革命。但是,俺的左手却掖在裤兜里,因为你忽视了另一个
事实:革命是改良的前提。没有革命,也就无从改良。
当年俺是立宪派的一员干将,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就是俺的主意,俺是一门心思地呼
吁改良;但后来的事实是,满鞑子都是花岗岩脑壳,死死抓住既得利益不放,用尽手段
拖延阻挠改良……这些就不细说了。总之,改良改良,越改越凉,深深伤害了俺们立宪
派的赤胆忠心,竟都同情起革命党来...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540
46
苗沛霖一生有许多值得后人反思之处。故成此文,一表管见。
出身卑微,家室贫寒
说起太平军,捻军,两支晚清时期反抗满清统治主战场上的义军,家喻户晓,妇孺
多知。相比于此,也曾威震两淮的另一个反清人士——苗沛霖,就难得有人知晓了。许
多人把苗沛霖的队伍看成是捻军的一个支系,甚至当年平捻的清军将领在很多往来函稿
中也把他称作捻匪。有此误解,苗沛霖的苗家军被掩没在捻军巨大声望之中,为大众所
忽略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其实,苗家军不仅不是捻军,正相反,苗沛霖正是喊着“保
卫族里”的口号,打着“抵御捻军”的幌子把苗家军发展、壮大起来的。   苗沛霖
,字雨三,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为改变自己
的命运,他像许多做着科举梦,热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贫苦读书人一样,
把闱场看成自己进身功名的主要途径。三十岁时苗沛霖获得考秀才的资格。个人天赋,
加上刻苦与勤奋,苗沛霖当年考中秀才,成了一个生员。但脱去童子身份,并没有给他
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苗沛霖依然是贫困潦倒,家徒四壁。   捻军起
义在黄淮大地风起云涌的时候,备感失落,又不甘寂寞的苗沛霖投到张乐行军中...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657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同治陕甘回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6%B2%BB%E9%99%95%E7%94%
同治陕甘回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12年3月14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并使用百科全书的语气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条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2012年1
月29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
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同治陕甘回乱
日期: 1862年-1873年
地点: 中国西北
结果: 清政府胜利
动乱平定后,一部分回民逃入中亚
参战方
清帝国 陕甘回民
指挥官
左宗棠、多隆阿 马化龙、白彦虎等
伤亡
共计死亡2000多万人,包括士兵与平民
同治陕甘回乱简称陕甘回乱(可称同治陕甘回变,也有人称为同治陕甘回民起义),是
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带有大规模种族屠杀性质的战争和动乱
。主要是由回民发动的一场与汉民之间的相互仇杀,其目的是以驱逐、杀害...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48
两岸历史书上看不到的鸦片战争史实

核心提示 1:鸦片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热,原因在于市场有巨大需求。在那个年代,人类
对鸦片的认识远不同于今日。世界各国,包括英国本土在内,都没有对鸦片设立限制。
问题在于,只有中国社会吸食鸦片泛滥成灾,乃至于形成巨大的暴利市场。如果没有中
国官员的配合,英国鸦片商跟本无法从事走私鸦片的任何活动。
核心提示 2:广东水师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水师副将韩肇庆专
门护送走私,走私鸦片干脆由水师包办运输,每万箱抽数百箱报功,韩竟因此“保擢总
兵,赏戴孔雀翎”。福建水师居然全靠协办走私鸦片为业,甚至“夷船之鸦片一时不能
进口,往往寄顿于炮台附近”
核心提示 3: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
.义律是一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
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核心提示 4:英国军舰与中国水师在穿鼻、官涌海面开始武装冲突,此类冲突共发生七
次,双方各有损失。而林则徐报告朝廷称之为“七战七捷”。
核心提示 5:鸦片战争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从单纯的鸦片输入国变成输出国,与中国苦力
同...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95
49
温世霖及其教育世家(上)
高成鸢
小引
温世霖,天津宜兴埠镇人,开北方女校先河,作为首次全国学运领袖,被流放新疆而
备受举国注目。他曾影响过张伯苓、李大钊的人生道路。
他的多彩人生后来转趋黯淡,以至几被遗忘。这全因他痛心于国事日非,壮年愤而退
出政坛。
大户人家的生命在于“家业”。温家创办的普育女校与南开学校可谓形同兄妹。普育
的特殊,在于学校的家族性;温姓“教育世家”的值得注意,在于其事业和精神是转而
由同族晚辈传承的。
地域背景:津郊古镇宜兴埠与老城厢风气相应
温世霖的生平和他一家的事业,是从天津北郊的古镇宜兴埠开始的。
“宜兴埠”这个名称,传说跟江南名城宜兴有关。700多年前的元朝初年,当时的上海
总管奉朝廷之命,漕运粮食到直沽,一批宜兴籍的船工最早在这里搭棚聚居。宜兴埠镇
的历史比天津建城还要古老。明成祖2年(1406年)朝廷遣发一批山西移民到这里居住
,这只比天津筑城建“卫”晚两年。都知道老城厢是天津文化形成的核心,而想不到有
个古镇历来就跟老城厢两相呼应,它就是宜兴埠。
天津人以性格直率豪爽闻名,用古语来说就是“任侠好义”。研究天津史的学者公认
,早期天津的民风“尚武”,明...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50
俄国以至前苏联侵占中国国土详单
1、1689年9月7日(康熙27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25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
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2、1727年10月21日(雍正5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
克图条约而丧失。
3、1790年(乾隆55年),约10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1840年(道光20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帝侵并,该邦面积约1百万平方公里。
5、1840年(道光20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并吞。
6、1858年5月28日(咸丰8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
积约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7、1860年11月14日(咸丰10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43万平方公里
国土为俄帝侵占,事后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8、18**年(同治3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43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
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9、1868年(同治7年),约1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帝侵并。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