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科学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2
发帖数: 311
1
佛教科学论
堪布索达吉 著
前 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
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
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
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
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
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
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
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
崔永元谈转基因:要做善良科学家的一条狗
如果最后证明我错了,那我愿意让更多糊涂的人,包括我自己赶紧猛醒过来,别再犯傻了。如果证明有问题,那我也要让更多糊涂的人,别再迷惑在里面了。
崔永元去美国就是去拿资料的,但他看不懂,他的任务就是负责把它带回来。欢迎国内的科学家来取。我做记者该做的事。
现在两个谎言被戳穿了,一个是科学界没争议,二是美国人放心地吃了二十年。然后我就想问问中国科学家,为什么要撒谎?
我还特别希望大家攒钱去旅游时,不用去美国,去日本就行,顺便感受一下转基因的状况,比我做一百个片子都好。
因为转基因,崔永元争论了太久,甚至骂战了太久,可能还要在法庭上较量很久,现在,不妨听他心平气和地说一说。
过去的一周,他再赴日本进行了第二次的转基因调查,仍旧在市场上买不到转基因食品,这更让他坚信初衷。这期间,方舟子已经起诉其侵害名誉权,焦点从基因转向基金,离科学讨论渐行渐远。
崔永元回国当晚,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尚未收到法院通知,“终于可以在法律框架下一较真伪了”,“何必费那么多口舌”。他称将亲自上庭,相信法律的公正,“这还是我第一次当被告”。
此前,赴日本调查前夜,2014年1月11...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
如果最后证明我错了,那我愿意让更多糊涂的人,包括我自己赶紧猛醒过来,别再犯傻了。如果证明有问题,那我也要让更多糊涂的人,别再迷惑在里面了。
崔永元去美国就是去拿资料的,但他看不懂,他的任务就是负责把它带回来。欢迎国内的科学家来取。我做记者该做的事。
现在两个谎言被戳穿了,一个是科学界没争议,二是美国人放心地吃了二十年。然后我就想问问中国科学家,为什么要撒谎?
我还特别希望大家攒钱去旅游时,不用去美国,去日本就行,顺便感受一下转基因的状况,比我做一百个片子都好。
因为转基因,崔永元争论了太久,甚至骂战了太久,可能还要在法庭上较量很久,现在,不妨听他心平气和地说一说。
过去的一周,他再赴日本进行了第二次的转基因调查,仍旧在市场上买不到转基因食品,这更让他坚信初衷。这期间,方舟子已经起诉其侵害名誉权,焦点从基因转向基金,离科学讨论渐行渐远。
崔永元回国当晚,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尚未收到法院通知,“终于可以在法律框架下一较真伪了”,“何必费那么多口舌”。他称将亲自上庭,相信法律的公正,“这还是我第一次当被告”。
此前,赴日本调查前夜,2014年1月11日晚,北京奥体中心,崔永元和南方周末记者...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5246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peoplem (我爱我家), 信区: Biology
标 题: 蒲慕明批评施一公和饶毅,呼吁科学家自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 19:35:33 2010, 美东)
你说他们怎么自己闹将起来。。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187072
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
徐治国
时隔两月,科技部新闻发言人终于就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一事作出
答复,认为文中所涉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与事实不符。这一回应于11月8日
在科技部网站刊出。
事情起因于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
平高低,直接“炮轰”当前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文章的作者是两
位来自中国最著名学府的杰出“海归”院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
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
随后,《科学新闻》采访了国内众多院士和知名教授,... 阅读全帖
p*****m
发帖数: 7030
5
你说他们怎么自己闹将起来。。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187072
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
徐治国
时隔两月,科技部新闻发言人终于就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一事作出
答复,认为文中所涉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与事实不符。这一回应于11月8日
在科技部网站刊出。
事情起因于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
平高低,直接“炮轰”当前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文章的作者是两
位来自中国最著名学府的杰出“海归”院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
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
随后,《科学新闻》采访了国内众多院士和知名教授,对中国科研的现状进行探讨,并
以《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一文刊发(详见本刊今年第19期),引起科技界密切关注。
对于施、饶的社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持批评
态度。他在接受《科学新闻》专访时指出,两位来自中国最著名大学的年轻领军...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香港《南华早报》29日发文称,中国近年来利用经济刺激、激发爱国情怀以及提供更好
的事业发展前景,努力吸引海外机构科学家归国,“已在军事上取得了回报”。
这篇题为《中国武器研究上的美国隐秘角色》的报道称,一名中国国家安全专家指出,
美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流失的逆转,但可能不了了之,“即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也
做不了什么。如果他禁止外国科学家在美工作,大多数美国研究机构将立即关闭,因为
并没有很多美国人有兴趣成为科学家。”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29日对此表示,出现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从事军事研
究的论调肯定有美国对此警惕的原因在其中。事实上,很多华裔科学家回国,本身是中
国发展的结果,美国提供不了相应的工作机会,而中国有需求,科学家自然愿意回国。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截图,图为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
《南华早报》称,有“知情人士”称,这些科学家归国后,参与了能够突破导弹防御系
统的超音速武器,以及能够在美国西海岸悄悄巡航的新型潜艇设计。
报道称,十多年来,中国努力吸引在美国实验室工作、有能力的科学家归国效力。其中
,包括美国核武器项目和其他军事项目,还有如NASA、...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14173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sn2017 (萎缩男2017),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重金挖在美科学家归国研发武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30 06:31:53 2017, 美东)
香港《南华早报》29日发文称,中国近年来利用经济刺激、激发爱国情怀以及提供更好
的事业发展前景,努力吸引海外机构科学家归国,“已在军事上取得了回报”。
这篇题为《中国武器研究上的美国隐秘角色》的报道称,一名中国国家安全专家指出,
美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流失的逆转,但可能不了了之,“即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也
做不了什么。如果他禁止外国科学家在美工作,大多数美国研究机构将立即关闭,因为
并没有很多美国人有兴趣成为科学家。”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29日对此表示,出现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从事军事研
究的论调肯定有美国对此警惕的原因在其中。事实上,很多华裔科学家回国,本身是中
国发展的结果,美国提供不了相应的工作机会,而中国有需求,科学家自然愿意回国。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截图,图为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
《南华... 阅读全帖
g********0
发帖数: 6201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Onews (Overseas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去世诺奖科学家钱永健:我不是中国科学家 不喜欢中国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1 21:08:58 2016, 美东)
2008年12月10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化学奖后参加盛大晚宴。
“有许多华裔科学家在西方取得科学成就,但是学术研究无国界之分,不需要拘泥于血统。”第八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钱永健如是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光环下,是一头灰白平整的短发,钱永健首度应台湾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的邀请,(2009年)12月11日来台进行专题演讲,他把自己装进了一袭简单隆重的黑色西装里,步入会场时,瘦削的脸上炯炯有神的目光引人注目。
2008年12月10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领奖后飞吻庆祝。
钱永健一走上台,灯光一暗,投影片上的荧光水母开始舞动,上千名听众屏息聆听他解说发明绿色荧光的重要过程,原本躲在显微镜下的荧光蛋白宛若正在上演一场科学家导演的荧光科幻电影。
漂亮的颜色与手榴弹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9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美华裔科学家如何看间谍冤案
12月8日,美国检方向纽约州联邦法院提起刑事诉讼,以涉嫌窃取商业机密罪指控一名曾为IBM公司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尽管具体情况尚不明朗,嫌疑人的华人身份却遭媒体炒作。今年以来,几起“间谍案”让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科研人员格外受关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起案件最终都被证明是“冤案”。虽然当事华人摆脱了官司,但案件带给他们以及其他华裔科学家的阴影是抹不掉的。有美国媒体称,有关起诉已经吓坏了许多华裔科学家,令他们担心,任何与中国的合作都会招致怀疑。但也有美国资深华裔学者表示,屡见不鲜的华裔“间谍案”并没有让大家“很紧张”,但华裔科学家必须深入理解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特别要注意“瓜田李下”原则。
华裔科学家被吓坏了?
“一位来自中国、在防火墙技术方面颇有造诣的29岁美国大学教授,回中国参加学术活动,顺便与母校师长和国内同学进行交流,结果被认为涉嫌情报交换,回美国时签证被拒。后经一年申诉再次获得签证,但到美国后因一年未能到校上课,工作合约被解除。没了工作,无法缴房贷,房子被抵押拍卖,带着两个孩子的他和没有工作的妻子生活陷入绝境,最后不得不回国。”
这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例,当事者是加州州立大学一名华...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0
2008年12月10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化学奖后参加盛大晚宴。
“有许多华裔科学家在西方取得科学成就,但是学术研究无国界之分,不需要拘泥于血统。”第八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钱永健如是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光环下,是一头灰白平整的短发,钱永健首度应台湾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的邀请,(2009年)12月11日来台进行专题演讲,他把自己装进了一袭简单隆重的黑色西装里,步入会场时,瘦削的脸上炯炯有神的目光引人注目。
2008年12月10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领奖后飞吻庆祝。
钱永健一走上台,灯光一暗,投影片上的荧光水母开始舞动,上千名听众屏息聆听他解说发明绿色荧光的重要过程,原本躲在显微镜下的荧光蛋白宛若正在上演一场科学家导演的荧光科幻电影。
漂亮的颜色与手榴弹
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年57岁的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教授钱永健,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他与80岁的麻州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日裔美籍科学家下村修、61岁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菲,以共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以及应用方式荣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也是...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3 11:25:59 2018, 美东)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复制链接]
东方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2: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黄河清博客
兼论1949年后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科学大师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成立,中科院学部于1955年成立,学部委员233人, 1993年改
称院士。本文一律称院士。从1958年至1979年,二十一年间,中科院没有增加一名院士
。为什么?折腾阶级斗争了。1949年前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留在大陆和从海
外回归59人,59位院士续选为中科院院士者46人。有中研院院士翁文灏,1951年从法国
回大陆,系以战犯身份而非科学家受到中共事先承诺的宽待。故中研院院士留在大陆和
从海外归来者是59人,非现行资料中所说的包括翁在内的60人。
说明:本表根据中科院档案处藏知识分子...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3 11:25:59 2018, 美东)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复制链接]
东方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2: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黄河清博客
兼论1949年后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科学大师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成立,中科院学部于1955年成立,学部委员233人, 1993年改
称院士。本文一律称院士。从1958年至1979年,二十一年间,中科院没有增加一名院士
。为什么?折腾阶级斗争了。1949年前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留在大陆和从海
外回归59人,59位院士续选为中科院院士者46人。有中研院院士翁文灏,1951年从法国
回大陆,系以战犯身份而非科学家受到中共事先承诺的宽待。故中研院院士留在大陆和
从海外归来者是59人,非现行资料中所说的包括翁在内的60人。
说明:本表根据中科院档案处藏知识分子...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529
13
(III)科学院的各期领导
正规说起来,科学院有五任领导和五个时期。分别是郭沫若(49到78)、方毅(79
到81
)、卢嘉锡(81到87)、周光召(87到99)、路甬祥(99至今)。不过,这样以院长划
分时
期不能反映实际。
郭沫若没有实际领导过科学院。他作用很有限限制:他不是自然科学家,而科学院
主要
是自然科学,所以他专长不够、发言没有分量;政治上,他是摆设,而且科学院还不是
他扮
演的最大摆设(有副总理头衔)。在他名义上做院长将近30年里面,实际管科学院的有
好几
任,职位一般是副院长,党内职位是党组书记:最初是张稼夫,时间不长(两年多),
时间
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张劲夫,从56年到67年,张劲夫实际领导科学院。
49年任命的科学院第一批副院长是陈伯达、李四光(他被任命时人还没回国)、陶
孟和
、竺可桢、吴有训。其中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都是陈毅领导的华东局推荐的,陶孟
和是
文科,解放后不兴文科,他在科学院没多少科技的工作(管出版、图书),开会也可以
不叫
他来。陈伯达、李四光都在科学院外有事忙,做事物的副院长就是竺可桢、吴有训,但
是,
科学院的副院长通常也没有掌大权,大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USANews版 - 吴军:科学家无祖国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ccpwx (flg政庇小学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吴军:科学家无祖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0 20:14:54 2018, 美东)
前一阵网上又开始打了一场和科技有关的口水仗,不知道你关注了没有——杨振宁和丘
成桐就超级加速器之争。看热闹的人评论道,这狗血程度只比王宝强多出100个郭德纲
,争论的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花200亿美元修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超级加速器(超级对撞
机)。那么超级加速器是什么东西,以至于让两个世界级的大师争得如此狗血呢?
加速器简单地讲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将带电的粒子束,比如质子束(带正电)或者
电子束(带负电),加速到非常快的速度,撞击一个金属靶,或者相互撞击,看看是否
能发现基本粒子的结构,或者新的粒子。在历史上,很多物理学的重大发现都是靠加速
器做出来的。
这些基本粒子虽然小,静态的质量轻,但是如果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根据爱因斯坦相
对论原理,它们的质量会非常大,因此加速它们需要非常大、能量非常高的加速器。这
些加速器也被称为超级加速器。目前世界...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8775
15
神仙上帝什么的 其实科学家也相信
http://tech.sina.com.cn/d/v/2015-12-14/doc-ifxmpnqf9704373.shtm
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无神论者?他们相信宗教和科学可以共存吗?
牛顿还相信有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呢。牛顿还相信有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呢。
文章来源:蝌蚪五线谱
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无神论者?他们相信宗教和科学可以共存吗?在今天莱斯大学公
布的最新调查中,我们可以轻松得到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的答案,这可是第一
次世界性的对于科学家如何看待宗教的问题进行调查哦~
“毋庸置疑,在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一种非常流行的‘战争’,这是科学家、宗教
人士两者之间的一场战争。”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伊莲·霍华德·埃克隆说道,他本人
还是莱斯大学宗教与公共生活项目主管以及社会科学奥崔斯赫伯特主席,好厉害有木有~
这项研究的结果挑战了长期以来科学与信仰的界限。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都
是无神论者,然而研究表明,从全球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埃克隆说:
“超过一半的印度、意大利、台湾和土耳其的科学家,认为自己是笃信宗教的,大
约是香港相信无神论科学家的两倍,例如... 阅读全帖
b**z
发帖数: 1351
16
赞小崔
科学的态度
实事求是搞清事情
而不是人云亦云!!!

傻了。如果证明有问题,那我也要让更多糊涂的人,别再迷惑在里面了。
内的科学家来取。我做记者该做的事。
我就想问问中国科学家,为什么要撒谎?
状况,比我做一百个片子都好。
在,不妨听他心平气和地说一说。
品,这更让他坚信初衷。这期间,方舟子已经起诉其侵害名誉权,焦点从基因转向基金
,离科学讨论渐行渐远。
架下一较真伪了”,“何必费那么多口舌”。他称将亲自上庭,相信法律的公正,“这
还是我第一次当被告”。
聊了近5个小时的转基因话题。他未来的行程单上,还包括欧盟国家、墨西哥、阿根廷
等国,美国还要再去,从来没有一个局外人对转基因问题这么较真过。
转的漩涡。凭着一指禅的打字速度,他敲短句,也偶尔写长文,竟论战半年之久。有人
钦佩他的勇气和执著,用投票用跟帖表达拥护;也有人斥责他为彻底的外行,“小学生
”,造谣者;还有一些人,私下
件事——对于方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战终于演变成了“文革式”的骂战
;另一件事则是调查转基因真相,“这是个严肃的事”,他说自己自费近100万元,已
经四次赴美、日实地调查,越发觉:
去理解去选择...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7
BBC:为何中国科学家至今同诺奖无缘
http://www.creaders.net 2014-10-08 14:36:09 BBC
[15条评论,查看/发表评论]
2014年度的诺贝尔医学、物理和化学奖纷纷揭晓。获奖的有英国、美国、德国和日
本等国的科学家。然而,名单中仍是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学者表示,中国官本位的体制和鼓励“寻求正确答案”的教育使中国科学家至今同
诺奖无缘。
中国人可以说有很强的“诺奖情结”。今年诺贝尔奖预测时,预测获奖的名单中出
现了四位华人面孔,得到了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报道都特别提到其中两人是在中国国
内受过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做出了出色成绩。
诺贝尔奖揭晓,四位华裔科学家没有获奖。中国媒体报道纷纷表示遗憾。
然而,即使他们四人这次获得了诺奖,也是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不能说是中国科学
研究的骄傲。
诺贝尔奖建立100多年来,虽然偶尔也有华裔科学家登上领奖台,但至今没有一个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种状况也不断引起中国国内的讨论和反思。
早在1996年,中国科技界的权威性报纸《中国科技报》就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
个问题。文章作者的结...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1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钱学森:美国科学家活得像条狗
在这次整风运动的初期,有不少的知识分子——旧的、年长的也有,新的、年轻的也有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示过向往资本主义国家里面的所谓民主和自由,在不同程度上
他们都曾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旗导下的新中国没有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民主,也没有资本主
义国家那样自由。这些言论对我来说是很奇怪的,我不能相信他们的话。我在美国一直
住了20年,但我没有与他们相同的感觉。自然,如果我们只看表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
资本主义国家统治者的的宣传,那可能会觉得他们很民主,很自由。但其实情况并不是
这样。在这里,我想就我亲身所兄所闻来谈些有关美国的“民主与自由”的情况。
美国的教育制度
首先,我想谈一下美国的教育制度。在美国联邦政府里一向是没有教育部的,也没有高
等教育部。直到最近,在艾森豪威尔的政府里才放置了一个“卫生、教育、福利部”,
但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部,它所管的教育只不过是联邦政府对学校的一些帮助。在美国的
教育主要是归各州政府管的,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制度。而州政府的教育管理和行政单位
也不过是对州立的一些学校加以控制。非州立的,也就是私立的学校是没有直接的控制
的。而在美国,私立的学校很多,高等学校尤其是如此;...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19
学者称部分科学家追求不是论文而是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30日07:26 中国青年报
尽管围绕青蒿素的发明争议甚嚣尘上,但屠呦呦的重要贡献依然为各方所接受。
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院士桂冠,这个被很多人戏称为“三
无人员”的老太太因为国际同行的一朝认可——摘取了号称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一说的国
际大奖“拉斯克奖”,40年前的成果顿时复活,寂寂无闻的她乍然显赫一时。
著名神经科学家、葛兰素史克研发部生物副总裁鲁白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
访时表示,屠呦呦等荣获“拉斯克奖”,促使我们反思中国科研评价体制的问题,这一
“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对此有着多重拷问。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也直言,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没
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中国科学开始被世界承认,但科学家很少被承认
“他们完全有资格进入到院士的行列。”电话那头,鲁白对此不假思索:“而且很
早就应该进了。”但是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一批科学家的经历最终令人遗憾。
这样的遗憾还在于,被世界公认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 阅读全帖
c****x
发帖数: 6601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吴军:科学家无祖国
前一阵网上又开始打了一场和科技有关的口水仗,不知道你关注了没有——杨振宁和丘
成桐就超级加速器之争。看热闹的人评论道,这狗血程度只比王宝强多出100个郭德纲
,争论的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花200亿美元修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超级加速器(超级对撞
机)。那么超级加速器是什么东西,以至于让两个世界级的大师争得如此狗血呢?
加速器简单地讲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将带电的粒子束,比如质子束(带正电)或者
电子束(带负电),加速到非常快的速度,撞击一个金属靶,或者相互撞击,看看是否
能发现基本粒子的结构,或者新的粒子。在历史上,很多物理学的重大发现都是靠加速
器做出来的。
这些基本粒子虽然小,静态的质量轻,但是如果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根据爱因斯坦相
对论原理,它们的质量会非常大,因此加速它们需要非常大、能量非常高的加速器。这
些加速器也被称为超级加速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是欧洲的核子加速器CERN和美国的费
米加速器,后者由于能量依然不够大,虽然先开始了验证希格斯场和玻色子的实验,但
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前者由于更大更强,实验成功了。中国要想进一步超过欧洲,有新
的发现,可能就得建设一个比CERN更大的超级加... 阅读全帖
n**d
发帖数: 9764
21
最近几个月,多位原籍中国的科研人员被美国大学因违规的缘由而解雇,引起了学界的
争议和华人群体的不安。一种说法是他们违规在先,只是学校一直没有严查而已;另外
一种看法是他们是受中美之间竞争的波及,是无辜的。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6月26日
科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从NIH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这篇标题为《NIH probe of foreign ties has led to undisclosed firings—and
refunds from institutions》的文章可谓干货满满,提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信息。根
据这篇文章的报道,被调查的规模超乎想象,而且部分被调查人员违规的程度可谓触目
惊心,严重有违科研人员和大学雇员的职业道德。
文章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全面要求受资助者上报海外关系的举措声势浩大
,仍在持续推进。这一切已经对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带来了重要影响。NIH的资深
官员告诉科学内幕网站(ScienceInsider),与公众所了解的相比,大学已经解雇的科
学家要更多,被要求退还的研究经费也更多。
根据报道,自2018年8月以来,位于马里兰州Bet...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22
──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与医学家的观点汇述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实在该称灵识──佛经不称为灵魂,只称为灵识)?有没有可以移物
或遥控的心力?
我确信那是有的,我自己有过不少无法解释的遥控心力实验,及“离体”经验。世上很
多人都有过此类经验,虽则程度因人而殊。
有些“超常心理学家”称此类经验仅为“超常心理状态”,又有些心理学家视之为“太
丰富的想象”;一般人嗤之以鼻,认为那些心灵经验都是“幻想”、“活见鬼”。可是
,在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知道都是真实的,既非幻想,亦非幻象,亦非想象,更不是
活见鬼。我的精神状况完全正常,心理健全,我的新科学知识水平不低于一般人,我的
医学知识也过得去,我知道我的精神状况和健康状况无可能产生幻想。
我不时在修行佛家禅定时离开自己的躯体,看见躯体仍在打坐,而真我已经飞翔进入太
空深处。从彼处可以看见娑婆世界的过去与未来,自然更可看见这个五浊世界的过去和
未来。因为在宇宙深处,时间是零,空间多度综合交错,以无限观察有限,以静观动,
一切因果、动向有一定的运动往复方向和轨道,都历历在目。
所谓过去,所谓现在,所谓未来,在多度空间的宇宙之中,根本都是虚妄而不存在的,
也...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23
──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与医学家的观点汇述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实在该称灵识──佛经不称为灵魂,只称为灵识)?有没有可以移物
或遥控的心力?
我确信那是有的,我自己有过不少无法解释的遥控心力实验,及“离体”经验。世上很
多人都有过此类经验,虽则程度因人而殊。
有些“超常心理学家”称此类经验仅为“超常心理状态”,又有些心理学家视之为“太
丰富的想象”;一般人嗤之以鼻,认为那些心灵经验都是“幻想”、“活见鬼”。可是
,在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知道都是真实的,既非幻想,亦非幻象,亦非想象,更不是
活见鬼。我的精神状况完全正常,心理健全,我的新科学知识水平不低于一般人,我的
医学知识也过得去,我知道我的精神状况和健康状况无可能产生幻想。
我不时在修行佛家禅定时离开自己的躯体,看见躯体仍在打坐,而真我已经飞翔进入太
空深处。从彼处可以看见娑婆世界的过去与未来,自然更可看见这个五浊世界的过去和
未来。因为在宇宙深处,时间是零,空间多度综合交错,以无限观察有限,以静观动,
一切因果、动向有一定的运动往复方向和轨道,都历历在目。
所谓过去,所谓现在,所谓未来,在多度空间的宇宙之中,根本都是虚妄而不存在的,
也...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529
24
(II)科学院和国家、部门领导的关系
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好像都是问国家要钱花的人。不仅国家领导不和他们平等
交谈 ,就是各部委的大官小官也多半瞧不起科学家,都当科学家是讨钱的。是现在科学
家自己不 行了?还是现在当官的架子约来越大了?
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那是经常约科学家谈话,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
、钱 三强、周培源等等都是他们的座上客,五十年代有名的科学家回国,毛主席周总
理要设宴款 待。不仅毛主席款待钱学森全国都知道、还有周总理设宴招待钱学森的副
所长(科学院力学 所)郭永怀回国。如果青年同志们以为毛主席、周总理只关心制造
武器的科学家,那也不对 。上海那时有个生物学家张香桐刚从美国回来,郭沫若设宴
不算,周总理还让陈毅副总理见 他。毛主席周总理对科学家看才能、不拘国内外。留
洋的受重视的多一点,是水平高的人多 一点。国内的比如植物学家蔡希陶拉,周总理
也很关心。毛主席、周总理这样对待科学家, 其他高级干部、元帅将军对当时顶尖科
学家不象现在当官的那样居高临下。聂荣臻元帅和科 学家走的很近,罗瑞卿、陈赓等
大将常向科学家讨教。毛周不仅征求科技项目时要见科学家 ,毛主席...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25
NASA向中国科学家发致歉信:已开始重新评估申请
字号:小中大2013-10-19 14:47:15
更多
87
关键字 >> NASA航空航天局美国宇航局道歉NASA致歉美国航空航天局道歉中国科学家艾
姆斯研究中心中美关系观察者头条
据《法制晚报》10月19日报道,本月5日,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曾被曝以国家安全为
由,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定于11月4日至8日在加州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召开的第二届开普勒科学会议,这引发一些著名天文学家对会议的抵
制。
此次被拒绝的6名中国科学家之一的谢基伟告诉《法制晚报》记者,他昨日上午收到了
来自会议主办方的邮件,称正在对他们的参会申请进行重新评估,并对此前的拒绝事件
表示歉意。
耶鲁大学天文学教授黛博拉·费舍尔也告诉法晚记者,因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抗议,
NASA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决策,这个会议已经重新向所有科学家开放。北京天文馆馆长朱
进认为,事件大概跟中国航天进步有关,NASA显然被美国个别政客所忽悠。
NASA向中国科学家发致歉信,称已开始重新评估申请。图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地美国航天
局艾姆斯研究... 阅读全帖
f***y
发帖数: 4447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大疫当前,莫以围殴科学家为乐
武汉病毒所早就证实不是sars。那八个医生就是在造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1216769.html
博客首页动态微博博文相册主题分享好友留言板
博文
大疫当前,莫以围殴科学家为乐 精选
已有 16027 次阅读 2020-2-3 16:41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型
冠状病毒, 科学家, 媒体, 围殴
(本文已授权科学网公众号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在岁末年初袭击了中国,直击中国地理位置上的心脏地带。这个病毒狡猾
之至,选择在一年之中中国人流动量最大、最为忙碌最缺乏警惕性之时,从一个千万人
口的中心城市下手。但是,中国科学家从接到应战的命令,到判断病毒类别只花了一夜
时间,测出全基因组序列只花了3天时间,分离出病毒元凶只花了1周时间。如果没有这
些,至今我们都不知敌人是谁,临床上不能确诊,流行趋势难以判断,药物筛选没有实
验检测方法。
科学研究不同于临床,不同于生产,不直接满足民众的健康和消费需求,但它是临床和
生产的基础。这一点,民众不总能记得,科学家们自身有时也会忽略。同样被忘却的还
有大疫面前的战时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如果有科学家站出来说:“通过我的研究发现上帝不存在。”那他就已经不再是科学家
了,因为“上帝”的概念不是他的研究范围。
学生提问:
自然科学和宗教有时候很对立,因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无法解释宗教中“死而复生”“
超越界”等概念;但另一方面,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二者究竟有何关
系?
想知道什么是宗教,我们先谈什么是科学。
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小说《鼠疫》。小说讲述阿尔及利
亚的奥兰发生瘟疫,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一些
小人物,凭著兜售各种禁品成为城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日复一日过着颓废
的生活。而整座城市被重重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
在一片混乱中,有两个人握手言和,一个是医生,一个是牧师。这两个人得出的结论是
:不管有没有神存在,我们先合作,医生治疗人的身体疾病,牧师安抚人的心灵需求。
在小说中,医生代表的就是科学,牧师代表的就是宗教。
想知道什么是宗教,我们先谈什么是科学。
相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本身就是对科学的迷信。因为科学的概念,就是对有限的
客观事物进行研究的一套理论系统。我们引用一个标准的关...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8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最近发现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这一消息立即轰动全球科学界。参与这项重大发现的两个科研团队之一的ALTAS实验组发言人费比奥拉?贾诺蒂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高能物理学界习惯称其为“上帝粒子”。因为这个粒子被认为是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众多基本粒子中的一种,是构成物质质量的粒子,它的发现对于科学家研究宇宙大爆炸瞬间状态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一成果中也有中国科学家的功劳。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一新粒子的?贾诺蒂说,科学家在CERN的LHC大型强子对撞机中进行的数以十亿计的对撞实验中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其属性非常接近于对它的理论描绘,被检测到的新粒子非常不稳定,曾迅速衰变成特性更加不稳、质量更小的粒子。正在CERN做博士后研究的牛津大学粒子物理家杜志刚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LHC是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两束质子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迎头相撞,来模拟宇宙大爆炸瞬间的物质世界状况,科学家利用这一瞬间来寻觅新的粒子。CERN科学家此次公布的结果是基于他们在 2011年底前所获得的试验数据...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29
虫吃了会死,人吃了没事?——关于Bt抗虫作物,转基因科学家未告诉我们的15件事
2018-10-30 11:09:0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jrry86
点击:2029 评论: 12(查看)
0
d9a66bdd5f7ffb1f9049e1e550ebcc38.jpg
jrry86,2018年10月25日
今年初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开发的华恢1号Bt抗虫大米完成美国食药局FDA咨询
,可以供人类食用和用作动物饲料,这一新闻似乎给国内转基因利益集团打了一剂强心
针,各种挺转宣传甚嚣尘上,有必要泼点冷水。其实笔者早在微博置顶的长篇原创文章
《盘点那些转基因作物之Bt抗虫作物篇》( http://t.cn/R81FcAl )以及译作《转基因Bt毒素:对人类和环境安全或者是超级毒素?》( http://t.cn/R81FcAW )中就详细介绍并讨论了转基因Bt抗虫作物的弊端以及潜在健康和环境危害,但有读者反映文章太过专业和冗长,不利阅读和传播,故笔者借此热点事件之机,将该文作了摘要改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Bt抗虫作物篇》,以了解更详细信息和所引用证据的来源。
Bt毒蛋白是由苏云... 阅读全帖
b*******k
发帖数: 16989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boycott (hah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旁观者的犀利:苏联科学家笔下的荒唐岁月(转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8 21:41:46 2011, 美东)
)从 格致 作者:格致
作者:张剑
东方早报2011.7.31
1961年8月,莫斯科机场,一个人手持护照,怀揣笔记,惶恐不安地盯着警察,怕
他怀中记载与苏联政府有不同看法的秘密被发现。几次心惊肉跳之后,载他飞往加拿大
蒙特利尔的飞机终于翱翔天空。这个人就是斯大林奖金、功勋奖章和劳动红旗奖章获得
者、出生在乌克兰的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阿·克罗契科。几天之后,他向加拿大政府
申请政治避难获准。两年后,他撰写的《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出版,追忆了他1958
年、1960年两度作为援华科学家在中国的经历。
关于当年苏联专家在中国,据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北
京的一位工程师说苏联专家并非个个都是好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工程师自然因
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1965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工...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18699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ookacar (美国名校发考题),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韩教授十年没发文章 一夜变成“诺奖级”科学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21 12:41:20 2016, 美东)
2016年05月21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周甜
原标题:新晋“网红科学家”韩春雨:科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
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
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
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自嘲地说。
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
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边,师徒二人都被这
段“伤心史”逗乐了。
因为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 阅读全帖
g********0
发帖数: 6201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新闻周刊:新晋“网红科学家”韩春雨:科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3 08:42:36 2016, 美东)
【一个偏安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
韩春雨从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他自嘲“连续十
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样了”。】
韩春雨(摄影:董洁旭)
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
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
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
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自嘲地说。
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
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16403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旁观者的犀利:苏联科学家笔下的荒唐岁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4 14:50:17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584
张剑
1961年8月,莫斯科机场,一个人手持护照,怀揣笔记,惶恐不安地盯着警察,怕
他怀中记载与苏联政府有不同看法的秘密被发现。几次心惊肉跳之后,载他飞往加拿大
蒙特利尔的飞机终于翱翔天空。这个人就是斯大林奖金、功勋奖章和劳动红旗奖章获得
者、出生在乌克兰的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阿•克罗契科。几天之后,他向
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获准。两年后,他撰写的《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出版,追
忆了他1958年、1960年两度作为援华科学家在中国的经历。
关于当年苏联专家在中国,据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北
京的一位工程师说苏联专家并非个个都是好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4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309784.html
张剑
除了政治会议和社会活动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乃至劳动锻炼等等。科学家们被迫参
加消灭麻雀的运动,虽然麻雀因吃害虫很快被“平反昭雪”,但平反并不能使它们复生
,“而那些害虫仍然大吃大嚼中国的谷物”。
1961年8月,莫斯科机场,一个人手持护照,怀揣笔记,惶恐不安地盯着警察,怕
他怀中记载与苏联政府有不同看法的秘密被发现。几次心惊肉跳之后,载他飞往加拿大
蒙特利尔的飞机终于翱翔天空。这个人就是斯大林奖金、功勋奖章和劳动红旗奖章获得
者、出生在乌克兰的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阿·克罗契科。几天之后,他向加拿大政府
申请政治避难获准。两年后,他撰写的《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出版,追忆了他1958
年、1960年两度作为援华科学家在中国的经历。
关于当年苏联专家在中国,据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北
京的一位工程师说苏联专家并非个个都是好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工程师自然因
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1965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工程师又说苏联专
家中也有好...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9671
35
)从 格致 作者:格致
作者:张剑
东方早报2011.7.31
1961年8月,莫斯科机场,一个人手持护照,怀揣笔记,惶恐不安地盯着警察,怕
他怀中记载与苏联政府有不同看法的秘密被发现。几次心惊肉跳之后,载他飞往加拿大
蒙特利尔的飞机终于翱翔天空。这个人就是斯大林奖金、功勋奖章和劳动红旗奖章获得
者、出生在乌克兰的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阿·克罗契科。几天之后,他向加拿大政府
申请政治避难获准。两年后,他撰写的《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出版,追忆了他1958
年、1960年两度作为援华科学家在中国的经历。
关于当年苏联专家在中国,据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北
京的一位工程师说苏联专家并非个个都是好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工程师自然因
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1965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工程师又说苏联专
家中也有好人,再次因言获罪,“文革”中被打成 “反革命”,发配青海劳改(沈志
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苏联专家是苏联应中国政府要求派华援助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到中国来,不是为
了游山玩...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6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584
张剑
1961年8月,莫斯科机场,一个人手持护照,怀揣笔记,惶恐不安地盯着警察,怕
他怀中记载与苏联政府有不同看法的秘密被发现。几次心惊肉跳之后,载他飞往加拿大
蒙特利尔的飞机终于翱翔天空。这个人就是斯大林奖金、功勋奖章和劳动红旗奖章获得
者、出生在乌克兰的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阿•克罗契科。几天之后,他向
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获准。两年后,他撰写的《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出版,追
忆了他1958年、1960年两度作为援华科学家在中国的经历。
关于当年苏联专家在中国,据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北
京的一位工程师说苏联专家并非个个都是好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工程师自然因
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1965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工程师又说苏联专
家中也有好人,再次因言获罪,“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发配青海劳改(沈志华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10330
37
中国重金招揽科学家 一流学者身价飙至千万
2016-04-30 07:26:27 来源: 参考消息网(北京)
更多
(原标题:韩媒:中国重金招揽科学家 一流学者身价飙至千万)
中国重金招揽科学家 一流学者身价飙至千万
科学家注视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段环形隧道。此时,对撞机已经关闭。大型强子对撞
机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发现了有着“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这是科
学研究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韩媒称,中国政府舍得花钱招揽一流科学家,得益于这种大胆的投资,最近中国接连出
现“百万富翁科学家”。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4月29日援引港媒称, 仅在2010年时,中国科学家的平均年薪
还不到4万美元,不足美国水平的一半。但中国科学技术部的科技人才中心近期公布的
调查结果显示,回到中国主要大学的海归派科学家,平均起薪竟然高达12万美元。其中
因为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1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从而获得每篇70万元奖金的科
学家也不在少数。
报道称,一流科学家收入暴涨,是因为中国正在科学技术研发(R&D)方面投入巨额资
金。去年在该领域的投资额高达14000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新西兰一年的国...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18699
38
2016年05月21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周甜
原标题:新晋“网红科学家”韩春雨:科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
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
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
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自嘲地说。
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
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边,师徒二人都被这
段“伤心史”逗乐了。
因为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
奖级别的科学家”。这打破了他早已习惯的平静生活,但毕竟是一项让他欣慰的成绩。
他的行程已经排到了6月底,中日韩三国基因大会向他发出邀约,而在此之前,他几乎
从未参加过任何前沿的学术活动,事实上,他也从未受到过此类活动的邀约。现在,韩
春雨不得不暂时...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9
【一个偏安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
韩春雨从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他自嘲“连续十
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样了”。】
韩春雨(摄影:董洁旭)
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
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
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
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自嘲地说。
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
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边,师徒二人都被这
段“伤心史”逗乐了。
因为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
奖级别的科学家”。这打破了他早已习惯的平静生活,但毕竟是一项让他欣慰的成绩。
他的行程已经排到了6月底,中日韩三国基因大会向他发出邀约,而在此之...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40
揭秘朝鲜核技术进展的幕后力量:海归科学家
在遭到国际社会一致制裁的情况下,朝鲜核计划怎能进展如此迅速,并完成了首次氢弹
爆炸试验?背后的答案,可能得从近年来留学归国的朝鲜科学家说起。
图为就读于哈工大的朝鲜博士生在其宿舍楼登记簿上的登记信息。该校的行政人员称,
由于联合国的制裁,这些留学生近期已返回朝鲜。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科学家。
ENLARGE
图为就读于哈工大的朝鲜博士生在其宿舍楼登记簿上的登记信息。该校的行政人员称,
由于联合国的制裁,这些留学生近期已返回朝鲜。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科学家。 图片
来源:JEREMY PAGE/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eremy Page / Alastair Gale
2017年 09月 07日 18:21
评论
在试射今年以来的第18枚弹道导弹一周后,朝鲜上周日又试爆了一枚据称是国内制造的
氢弹。这一消息再度使外界注意到朝鲜核计划的一个重大谜题:在国际社会一致行动阻
止朝鲜获取武器技术的情况下,朝鲜核计划怎会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
答案也许就藏在学成归国的朝鲜科学家身上,特别是在中国留学的朝鲜科学家。在有些
情况下,这些活...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97
41
美国年轻的科学家们,去中国吧
24 次点击
1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万里如虎 于 2011-5-27 15:19:4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年轻的科学家们,去中国吧!
马修·斯特姆劳 文 小可 译
二十年前,绝大多数美国分子科学系博士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在全美各大高校建立
自己的实验室。正是因为这些实验室不断地推动创新,美国才得以保持在全球科技舞台
上的竞争力。今日,在我的朋友中,虽然许多原本也想有自己的实验室,但只有极少数
人成功。其中有不少进入企业、咨询公司或律师事务所,还有一些索性完全放弃了科学。
随着政府对科研提供的经费的减少,那些立志在美国成为科学家的人无法实现自己
的理想。不久前,当我的一个刚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朋友就前程向我取经时,我
给她的忠告极为简单:“还是去中国吧!”
美国科学家早先也有出国的现象,不过,他们通常都是到欧洲去,因为那时欧洲在
专业知识和经费支持上都要超过美国。自冷战开始后,政府大力扶持科技开发,大量的
经费进入全美各个实验室,使美国在从医药到微处理器等各个科学领域都突飞猛进。
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首席执行官艾伦·赖斯纳指出,...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1491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SteveFrancis (Steve Francis), 信区: Faculty
标 题: 千万别做科学家!-15年前的那篇檄文的中文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9 04:08:34 2014, 美东)
千万别做科学家!——一位物理学家的建议
Jonathan I. Katz是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此公笔耕不辍,喜欢写文
章。他的这篇《不要做科学家》被很多人讨论和引用。个别观点虽然难免有失偏颇或者
偏激,但是却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试着翻译如下。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http://physics.wustl.edu/katz/scientist.html
你在考虑做个科学家?你想解释自然的奥秘,通过实验或者计算来了解世界是怎么样运
行的?算了吧!
科学很有趣,也让人兴奋。做出发现时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王自勉:老五届科学家的坎坷之路
http://hx.cnd.org/?p=108697
题记:英文字母V被作为胜利(victory)的标志。然而对于老五届科学家,V如其形,
意味着必须先承受跌落谷底的痛与爬出谷底的难,然后才谈得上胜利。
从孩提时起,我就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是我感兴趣的。少
年的我,最爱读《十万个为什么》,最崇敬杰出的科学家们。1963年9月我考入南京大
学,中国生物化学的泰斗、国家一级教授郑集先生亲自给我们作专业教育。他说生化是
边缘学科,人才奇缺,勉励我们毕业后考研究生,立志毕生从事科学研究。
1965年,南京大学一位年仅20岁的学生崭露头角名扬全国。与我同年进校的化学系学生
温元凯,大学二年级时就发表科学论文,专家认为其水平超过了一般讲师。学校把温元
凯树为又红又专的标兵;以他为榜样,我就像干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科学知识。
文革折翼 理想破灭
谁都没有料到,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当时在校大学生是1961年至1965年入
学的,后来被统称为老五届。开始时大家破四旧、大串联,起劲得很,这是跟着毛主席
干革命啊!可是没多久,我们就慢慢消沉了,许多事情都想不通,校...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4
2016-09-09 郭孙伟 科学春秋 微信号kexuechunqiu
功能介绍
《科学春秋》是《知识分子》旗下的科学史平台,由刘钝、张大庆、王扬宗三位学者共
同主编,聚焦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历史,旁及相关的思想和文化议题。推崇秉笔直书的
良史传统,追求通古今、汇中西、融文理的境界。敬请关注。
►李景均先生(1912-2003)。来源:genetics.org
导言:
本文的主人公从未在公开场合标榜过自己是一个爱国者,但其行动却明白无误
地表明他对祖国的一往深情。1940年,他博士毕业后,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
,选择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携新婚妻子回到祖国。1949年1月他还向新中国的首任北京市
长叶剑英表示要为祖国科教事业贡献力量。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却在1950年3月选择了离国出走。
导致他离国出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背后是否有什么东西值得
今人思考?郭孙伟教授的文章首次详细披露了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
撰文 | 郭孙伟(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研究所所长,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教授)
责编 |...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10330
45
俄专家:美国无法留住杰出华裔科学家
2017年04月02日 11:07:52
来源:参考消息
2273人参与 169评论
俄罗斯卫星网3月31日刊发题为《俄专家:美国无法留住杰出华裔科学家》的文章称,
中国已经拥有为杰出科学家提供高薪和工作条件的物质能力,也已经学会在本国体制下
有效利用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但美国教育制度的优势却正在转变为它的劣势。随
着中国逐步变为美国最大的军事和军工领域对手,中国科学家回国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称,香港《南华早报》日前报道了多起供职于美国军事项目(包括核项目)实验室
的华裔科学家回国事件。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认为,这篇报道是中国政府吸引
世界级科学家归国的重要佐证。
在美华裔科学家归国并不是新鲜事,曾供职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利弗莫
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回国就是例子。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都有类似趋势,但当时
归国的华裔科学家数量和级别与现在不同。中国现已拥有支付他们更高薪酬、确保其正
常工作条件的物质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已经学会在本国体制下有效利用那些
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
文章称,还应当正确理解这一进程的后果,它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549
46
中国科学报:大疫当前 岂能“围殴”科学家?
原标题:大疫当前岂能“围殴”科学家?
新型冠状病毒在岁末年初袭击了中国,直击中国地理位置上的心脏地带。
病毒狡猾之至,选择在一年之中中国人流动量最大、最为忙碌和最缺乏警惕性之时
,从一个千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下手。
中国科学家从接到应战命令,到判断病毒类别只花了一夜时间,测出全基因组序列
只花了3天,分离出病毒元凶只花了7天。
如果没有这些,至今我们都不知敌人是谁,临床上不能确诊,流行趋势难以判断,
药物筛选没有实验检测方法。
科学研究不同于临床,不同于生产,不直接满足民众的健康和消费需求,但它是临
床和生产的基础。这一点,民众不是总能记得,科学家自身有时也会忘却。
同样被忘却的,还有大疫面前的战时思维。面对疫情,如同救命、救火,对于此等
大事,民众不在乎科学上是否站得住脚,只关注结果是什么。
所以,未经演习的科学家如果把握不住节奏,拼命做事却可能落得骂名。最近,我
们看到,科学家们在加紧病毒溯源、药物研发,某些媒体却在科学家后背练枪,甚至以
“扒”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取乐。
大疫当前就是大战当前,不要做瓦解政府、民众与科学界相互信任的事。
我们可以... 阅读全帖
S**********s
发帖数: 766
47
千万别做科学家!——一位物理学家的建议
Jonathan I. Katz是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此公笔耕不辍,喜欢写文
章。他的这篇《不要做科学家》被很多人讨论和引用。个别观点虽然难免有失偏颇或者
偏激,但是却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试着翻译如下。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http://physics.wustl.edu/katz/scientist.html
你在考虑做个科学家?你想解释自然的奥秘,通过实验或者计算来了解世界是怎么样运
行的?算了吧!
科学很有趣,也让人兴奋。做出发现时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你聪明,有野心并且
很用功,你应该在本科的时候学习科学。但是就此打住吧。一旦毕业,你就得和现实的
世界打交到了。那就意味着你别想着去读科学的研究生。做点儿别的吧:医学院,法学
院,计算机或者工程师,或者任何吸你的事情。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的教授,事业已经获得了成功,却给你们... 阅读全帖
n**********o
发帖数: 1016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ranquilan (zhuto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8 12:17:12 2018, 美东)
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2018-02-08 16:10
美国
/
科学
/
清华大学
美国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国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NAE)公布了最新入选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单。加上今年新院士后,美国国家
工程院院士总数为:院士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
上较有影响的工程院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这一荣誉奖励那些
“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以及“对新的技术领
域起到开创作用、在传统工程领域具有突出贡献、或者是在工程教育中开发或者采纳了
创新方法的学者”。
美国工程学界的最高...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3652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jailbreak 俱乐部 】
发信人: BandW (B&W), 信区: biojailbreak
标 题: 美国白皮儿也支持转行俱乐部————千万别做科学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0 15:16:27 2014, 美东)
http://blog.sohu.com/s/ODc1NDcyMzk/304191621.html
千万别做科学家!——一位物理学家的建议(翻译)
修改自科学网原贴: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809193.html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http://physics.wustl.edu/katz/scientist.html
你在考虑做个科学家?你想解释自然的奥秘,通过实验或者计算来了解世界是怎么样运
行的?算了吧!
科学很有趣,也让人兴奋。做出发现时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1123
50
Original article - 仅在此转发 不代表个人观点
http://www.popyard.com/cgi-mod/newspage.cgi?num=2145776&r=0&v=0
--------------------------------------------------------
你擅长数学,会用Python编程,而且还对某个行业了如指掌?
如果你拥有这样的技能集,那你就有可能当上数据科学家..
LinkedIn的最新投票结果显示,“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是2014年最大的求职法宝。
美国招聘网站Glassdoor的报告称,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为118709美元...麦肯锡公司
的一份研究预测称,到2018年,在“具有深入分析能力的人才”方面,美国可能面临着
14万到19万的缺口,而“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做出有效决策的经理和分析师” 缺口
则会达到150万。
该领域目前异常火爆,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课程的负责人罗伊-洛伦斯(Roy
Lowrance)表示,现在可能已经到了巅峰期。“也许存在着泡沫,” 他说。 “无论什
么事情,一旦变得这样火爆,之后就肯定就会冷...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