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耳识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
E******u
发帖数: 3920
1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唯心是同还是异
然而,如果要归结八识心王,那就只有一个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又称爲如来藏。我
们眼耳鼻舌身还有意识,以及末那识,这七转识都是由阿赖耶识现起,因爲出生五色根
以及七转识的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的。有情依着他的业来受报到六道中,所面对的
种种的苦乐的果报境界,也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相分所显示的。这也就是说,三界一切众
生的正报身,以及他种种苦乐境界的依报,都是第八识所现,所以才说「三界唯心」,
都是唯识这个阿赖耶识所现。不仅凡夫众生如此,四圣法道中的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
,也都是依八识心王而显现丶而修丶而证。正如《金刚经》中有〈依法出生分〉,「依
法出生」是说依於这个法而有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也就是依於这个法而有到达无生无死
彼岸的智慧出生;当然所依的这个法,不会是说世间法的蕴处界,一定是说一切法界中
的真实相,也就是常住不变异的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只有常住而不变异的真如心
如来藏,才可能出生诸法,才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凡是会断灭的法,会间断的法,或者
是无始以来一直常住,但是未来也可以坏灭的法,都不可能出生万法。
所以,依法而出生的一切法,这一切法是包括三乘菩提,否则不能称爲一切法。这个「
...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5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同住在只树给孤独园附近的比丘们中,有一位原为渔夫儿子的比丘,名叫「嗏帝」
,他告诉其他比丘说:
「我确实听世尊说过,在生死中流转的识,是不变的。」
其他比丘们知道了,纷纷来规劝他说:
「嗏帝学友!不要这样说,不要诽谤世尊,世尊不曾这样说。世尊用各种方法,都
在教导我们『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怎麽会像你说的那样呢
!」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坚持己见,听不进其他比丘的纠正劝导。大家没办法,只好去
禀告佛陀。
佛陀请人叫嗏帝比丘来当面确认,嗏帝比丘还是那样说。於是,佛陀便更进一步追
问嗏帝比丘:
「嗏帝!你说的识,指的是什麽?」
「世尊!就是那能说、能感受、能到处经历善、恶行而受业报者。」
「你这个愚痴人啊!究竟从谁那里听我这样说的?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明『识为因
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吗?你这个愚痴人啊!我不曾这样说,而你自
己却作这样的曲解与诽谤,这会伤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过,会让你长远受苦的。

於是,佛陀转问在场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声回答:
「世尊!您确实用各种方法教导『...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唯心是同还是异
其次是色界四禅天的境界,必须要有第八识所变现的色界天身,然後第六识丶第七识丶
第八识在初禅乃至四禅等至位中安住,才会有色界四禅天等等至位的境界。必须要有第
八识依所执持过去生修学禅定净业的种子,变现色界天身;然後第八丶第七丶第六识,
以及眼识丶耳识丶身识这三识,共同在等持位中现行运作,因爲色界四禅天人鼻丶舌二
识已经不现行运作了;这样子才会有色界天人种种的说法丶论法的聚会,以及一切的身
口意行。所以,如果没有眼耳身意识丶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这六个识,就不能够具足色
界天的一切境界。
再来则是无色界天境界,必须要有意识安住在无色界天境界当中,才有无色界天境界现
前,才能够有无色界的有情。然而,意识在这四天已经极爲微细,是意识细心;乃至到
了非想非非想天,意识更加微细,已经是极细心。但是都不离第七识意根,如果离了第
七识意根的话,意识就无法现起。又如果没有第八阿赖耶识执持无色界天的业种,就是
异熟种,也不会有有情能在无色界天出生,领纳无色界天的境界。因此,无色界天也不
能够离於六丶七丶八识而有,要依六丶七丶八识现行运作,才能够有无色界天有情以及
无色界天的境界。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八识心王,...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557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ray (嗡嘛呢呗咪吽),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 08:38:09 2012, 美东)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何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是大部分的佛子们所耳熟能
详的,然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却是众说纷纭。
譬如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是真心,一颗是妄心。但大多数人都是用妄心
在生活,一般人都不太明白自己有两颗心,更是难以分清楚哪一颗是真心,哪一颗是妄
心。想要觉察自己有两颗心,并且分清楚这两颗心的真妄,其实是不容易的事。人如果
能用真心生活,那一定是很幸福的。”从以上这一段文字,我们就看得出来,其实一般
人对人到底有几个心是弄不清楚,而且充满想象的。
请问菩萨们:人是有一个心呢,还是两个心?乃至是八个心呢?事实上,说一个
心也可以,说两个心也对,说人有八个心也是正确的。奇怪啦!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
得请您仔细的听下去,自然就会明白。我们先来举述一位喜欢说禅的大法师,他所说的
一则公案。一般人总以为能说点禅,意境和格调似乎就提升了不少,却不知道说公案也
是最容易显示出自己未曾证悟的本质。这位大法师说:“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玄
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著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汝作
么生会?”桂琛禅师答道:“既曰唯识,...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唯心是同还是异
唯识与唯心是同还是异
正源
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两个面向的问题存在:第一个就是说佛教中常说的「万法唯识」与「
三界唯心」是同还是异呢?这两个的关系是怎麽样呢?其二就是佛教中的唯识,跟哲学
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呢?有这两个面向的问题。因爲要探讨这第二个面向的问题,
就是说唯识跟哲学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佛教所说唯识的真实意
涵是什麽,因此还是得要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句话其实已经指陈了有情生命的实相,也显示
了万法的本质。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爲
法,都是因爲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於无漏无爲法,也是因爲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
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
法,既然都因爲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於三
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执持而藉缘变
现,变现出我们这个色身的正报,以及世界山河的依报,因此说「三界唯心」——三界
一切法都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着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爲根本。
我们就...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是的
嗯…不太明白你的”根本”意思
我只是认为: 辗转相依,只是确定了身心内容就是五蕴
由老死、生、有、取、爱…. 一路上来,都找到所缘(缘起),
所以就会一路往上探索,看还有没有新的东西
但”识、名色”就不是这样了,变成互依,在探索”所缘”上,没有新的东西了
这到底算不算你说的”根本” ? : )
但我可不认为缘起是由”识”开始发动
你的”第一义”,是指五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吗?
如果是,那我也认为五取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不是”识”,而是”行”
以上这个,我只是解释”齐识而返”其实就是”识与名色”互依 : 互为所缘、互为缘起
但是上述那段里面,我没解释也没提到”识”上面为何还有一个”行”
“识”上面当然有个”行”,我一点也不否认
只是……明明就说”识与名色”互依、互为所缘,那不就是缘起到此为止的意思吗? 怎
么又来个”行”?…..
这是怎么一回事?
前面我提过,可能没说清楚
好的,我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清楚一些
举个类似的例子
“触、受”,是不是该到此为止?
“触”而不产生”受” ok
“触”而产生”受” 不ok
好了,不再探究了吗?
不 不,这中间还有更细的东...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13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
论作了总结和概括。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分析了想
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即当前
想与五识形成感觉、当前想及五不同缘想与第六识形成知觉、过去想未来想及言说随眠
想与第六识形成表象、随觉想与第六识形成概念),从而奠定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基础
。进而,本文描述了唯识学的认知过程,包括从认识的引发到感觉的内容,以及唯识学
关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和判断推理的相应范畴和基本理论。最后,本文阐述了唯
识学认知理论的主要特征,指出在此理论中认知范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此理
论的根本特点是为修行服务,并以心识结构的“四分说”为例探讨了此理论的特色。
关键词
想心所·四种意识·作意心所·触心所·实法·五心论·寻伺心所·慧心所·心识结构
的四分说。
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
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且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其涵义十分隐
晦,十分费解,故而本文拟将唯...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14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南传上座部[编辑]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兰卡传分别说部传统,下面简述引自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
信仰的是什麽》:
1.缘於「无明」[2](贪丶嗔丶痴等烦恼)而产生「行」[3][4](造作诸业)。
2.缘於「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5](业识)。
3.缘於「识」(业识)而产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於「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
5.缘於「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而产生「触」[6](外境接触)。
6.缘於「触」(外境接触)而产生「受」[7](苦丶乐的感受)。
7.缘於「受」(苦丶乐的感受)而产生「爱」[8](对境生爱欲)。
8.缘於「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取」[9](追求造作)。
9.缘於「取」(追求造作)而产生「有」(业因完成)。
10.缘於「有」(业因完成)而产生「生」[10](在受於身)。
11.缘於「生」(在受於身)而产生「老死」[11](未来身之老死)。
===
说一切有部[编辑]
《俱舍论》及其注释[12]继承了《大毗婆沙论》所确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
缘: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6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为什么说这个“名色”和上一句“识缘名色”中的“色”不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7

Good
看来阿含中也是这样说 “名色”的”名”不含”识”
有个前一世”识”,死后还存在这”识”,
这”识”在轮回,把这同一个”识”带到今生。
于阿含不合。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都这样说。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大德!就是这讲话者、能感受、到处经验善恶业果报的识。」”
“「不,大德!因为,世尊以许多法门说识是缘起的,除了经由缘以外,没有识的生成
。」”
那……….”识”的缘是甚么?
不就是”行”吗?
人死以后,”识”要缘甚么? 不知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比丘们!凡缘于那样的缘而生起识,就被名为那样的识:缘于眼与色而生起识,就被
名为眼识;缘于耳与声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耳识;缘于鼻与气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
鼻识;缘于舌与味道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舌识;缘于身与所触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身识
;缘于意与法而生起识,就被名为意识,”
茶帝 佛陀,都已经说到前世今生,说到缘起法,
所以,”识缘名色” 的”识” 还是六识,佛陀没有说其他”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阿含 ...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97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佛学大词典:
【识】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
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
同)、意(梵mano ,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
合使用。依唯识宗之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
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梵vijn~apti ,音
译作毗若底)。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
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
、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
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
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
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
、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
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
a*******g
发帖数: 867
19
那么在这一点上,圣凯法师(他是我们中国佛学院的学长)写了一个《摄论学派研究》
一文,于此文中他提出Vijñāna一词的使用,文中有三个方面:
第一、Vijñāna一词,往往是和眼等感觉器官连用的,组成眼识、耳识乃至意
识,组成这样一些词。但是,如果这个“识”不是和眼等感觉器官或根连用,而是和境
界相连用的话,如说组成色识、声识乃至法识这样的概念。这个识在使用的时候,它在
梵文里不是用Vijñāna,而是用Vijñapati这个单词。对于这样的概念
和说法,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我们一般听到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识,怎么突然听到
色也是识、声也是识,乃至法也是识,这个概念我们很少听过。但是在唯识学的典籍里
面的确有这样使用的。大家去看《摄大乘论》,论中在讲到什么是依他起的时候,就说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
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
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
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
g***t
发帖数: 2278
20
唯识与西哲唯心 济群法师
摘自《解深密经》讲记·导论
中西方哲学派系纷繁,门户众多,向来人们把它归纳为二类:一是唯心,二是唯物。这两种思想的区别在哪里呢?简单地说,就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起源,或者说对第一因的看法不同吧!有人认为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是物质,由物质派生意识,这种思想属于唯物论。如古希腊泰勒斯,以水为万物本源,认为水是不变的本体,能生万物;阿那克西美尼则主张气为万物始基;恩培多克勒提出水、火、土、气四根;印度小乘佛教以四大极微等物质元素,作为万物之因。与唯物论相反,认为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是精神,如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贝克莱的存在就被感知等,提倡意识派生物质,意识决定物质,这种思想属于唯心论。
佛教是宗教,但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它有着丰富的哲理,因此很多人又认为它是哲学。哲学有唯心与唯物的不同,这样一来,有人不免要问,佛教是唯心,抑是唯物呢?从唯识学的理论体系来看,佛教显然接近于唯心,但这种唯心与西哲所说的唯心又不一样,简略而言,有四点不同:
一、心物都不是常恒不变的。佛教无论讲心,或者讲物,认为都是因缘所生。比如说到心,必须具备四缘才能生起:一因缘,是心的种子;二所缘缘,即所...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1
贴原文,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请大家指正:
你看看,人家帕奥禅师讲的是这样:确实南传是这样说,
===================================================
问: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里提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应作何解释?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依处色法有六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世间的有情众生而言,如果没有这六种依处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这六种识就不能生起。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
再者,心与心所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所,识(心)就不能生起。...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北传经文,名是五蕴中的四蕴;南传经文,名是心所。
杂阿含298经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而,比丘们!什么是识?有这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被称为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98.htm
w**u
发帖数: 311
23
好像是“双五识”是依附在五净色。我觉得类似于外周感觉上皮及初级信息处理的神经
节细胞。耳识是五识的一种,依附在Corti‘s 器和耳神经节细胞(耳净色)。如何
总摄于心识不知道。
“心”识说是在心室的血液中,这倒是可以有很多联想。观到的颜色应是指“色聚”的
颜色。
w**u
发帖数: 311
24
好像是“双五识”是依附在五净色。我觉得类似于外周感觉上皮及初级信息处理的神经
节细胞。耳识是五识的一种,依附在Corti‘s 器和耳神经节细胞(耳净色)。如何
总摄于心识不知道。
“心”识说是在心室的血液中,这倒是可以有很多联想。观到的颜色应是指“色聚”的
颜色。
G**W
发帖数: 186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行缘识","识缘名色"的意义 :
假使没有往世识阴六识的『行』(身行,口行,意行),没有往世的身口意这些造作.
就不会由於前世熏习这些诸行的动力而有此世的『识』阴出生,
沒有此世的『识』阴出生,
也就不会有来世的『名与色』再出现.
所以说"行缘识,识缘名色".
那為什麼要说这些因缘观,意义在那裏 ?
因為只要未來世的名色不再出生,
我們便不再出现於三界中---便涅槃了.
所以逆推上去的第一支是无明
行者了知必须把无明灭了,把无明灭了便不会再有接下来的支了.
===
另根,尘,相触生识,那是说前六识的生起,还需要有六尘及健全的五色根.
為什麼说健全的五色根呢 ? 此如说聋子因為耳根有问题,那即使在他耳朵大
叫,有很大的声麈,他的耳识也无法生起,没法了别声麈,没有耳识,也就听不
到了.
G**W
发帖数: 186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不是的,那个意思不是您说的那样. 这应该是行,识,名色"这些名相 confuse 您.
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名相的深细讨论,就先把"行,识,名色"这三个全都当成"有情身心及
执取"来理解. 所以12因缘的 行缘识,识缘名色就是说 :
因為有过去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所以有现在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导致於未来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所以輪迴不斷.
在12因缘的"行缘识,识缘名色"所用的"行,识,名色"三个各相,都是同样的群组,只是代表
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
===
识存在了, 就是已经升起显前. 此如说早上起床了,耳朵可以听到,那就表示耳识已经
升起,所以耳识就存在了. 您有这个问题,是不是因為您观察认為睡著时"识"还存在,但
是没有
升起显前,只是睡著了. 您这个"存在但是还没有升起显前作用"其实是个大问题,但不
是12因缘法中"行缘识"的相关面.
希望以上末学的报告不要令您觉得愈描愈黑,这些名相的细述及使用,有时真的很令人困
惑.
a*****y
发帖数: 3318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成唯识论--百度百科
成唯识论
百科名片
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梵文:Vij?āptimātratāsiddhi),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
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
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
想。
目录
成唯识论
集注
内容
注疏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   佛教论书。又名《
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
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
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
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
,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集注
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
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有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
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开头的“序颂”和末尾...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97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识】
识(Vijnana)
shi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
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
、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第
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
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以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
”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
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
”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
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
。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
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
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
G**W
发帖数: 1865
29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是色法.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然一切众生在入胎位及出胎后都是在名、色缘识的状态中,永远都是『名色缘识、识缘
名色』,即表示名色七识心外还有另一个识,,所以才会有入胎位第七识名所缘的另一
识,才会有出胎后前七识名所缘的另一识,那把这个另一识叫做第八识有什么不对? 实
相正是如此,为什么一听到第八识就很敏感,不须要嘛。
因为入胎位时还不可能出生意...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3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From wiki
成唯识论
【唯识传承】
弥勒菩萨被看作唯识宗的鼻祖,唯识纲要由无著和世亲菩萨阐释、弘扬。为世亲《唯识
三十颂》巨著作注释的十大论师是: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
友、胜子和智月。其中护法对唯识理论的发挥最为完备,并由其弟子戒贤在当时最具影
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发扬光大。玄奘大师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理论,此后弘扬的主要
是这一系的理论建构,并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的得意门生窥基弘扬唯识不遗
余力,为很多经典作详细注疏,被称为“百疏之主”。经由圆测等诸多学僧的努力,唯
识理论从唐朝传入朝鲜和日本。
【宗旨】
《成唯识论》按照《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围绕着成立唯识、证得唯识主题而展开,分
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本书的宗旨在于:
破除常人的我法二执,使人证得人、法二空之理,从认识唯识真理继续修行直到成
就佛果。
破除大小乘学者执空执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见,使之切实契入心有境空的
唯识中道。
后代佛学弟子对《成唯识论》的注释很多,其中最具权威者当推玄奘弟子窥基所撰的《
成唯识论述记》。
【五位百法】
世亲菩萨将据说是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1
这个很 funny,心脏的血液是色法,识是心法。眼耳鼻舌身及意识都是识蕴所摄。
就拿耳闻声来说好了,意触音声法尘而生耳识,和血液色法扯上个什么关系 ?
而且说的「在心脏的血液里」,法友,血液是流动的,那些在心脏的血液流动到足部时
,难道心所依处就又在脚上吗 ?
G**W
发帖数: 1865
32
这个很 funny,心脏的血液是色法,识是心法。眼耳鼻舌身及意识都是识蕴所摄。
就拿耳闻声来说好了,意触音声法尘而生耳识,和血液色法扯上个什么关系 ?
而且说的「在心脏的血液里」,法友,血液是流动的,那些在心脏的血液流动到足部时
,难道心所依处就又在脚上吗 ?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原文: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
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翻译:比丘们!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
经验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
以上这段经文,是对大乘7识和8识的一个很好的否定。这里的识就是五蕴中的识蕴,就
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识,对应的是阿毗达摩中的心法,也就
是citta,"心法"依据性质的不同总共有89种心,之所以有这么多是因为阿毗达摩将“意
识”这个第六识根据所属地(比喻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以及所缘(心识的对
象)的不同做了细分,分出了了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贪俱心,嗔相应心,愚痴
心等。
任何的识,都是刹那生灭的,而且是生灭最快的,根据义注的说法,在一弹指间,或一
眨眼间,就已经有几万亿个心生灭过去了,而且每一个心识剎那都有心和许多心所同时
执行各种作用。如果我们不知道识本身是生灭的,而由于我们定力的微弱,无法观察的
仔细,那么我们在打坐中就会错误的以为有个恒常的东西在作用,于是造成了有人以为
有所谓不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主动性的是什么识
发信人: bdbd (kakal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有主动性的是什么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16 06:47:11 2013, 美东)
我也不能,那太快了,
修到心念处应该是可以观察到各种微细的心念起伏
说”我”之前,是”想”,
没有”想”不会有句子产生,不会有”我”这个字。
“想”之前有行,推动你这样想那样想,持续想下去。然后完成”想”。
放慢来是可以观察到,但在我看来,没意义。
就是要快,你还观察得到,那才有意义。
(你试试 什模都放慢,连想东西也放慢,想到什么不要说出口,
那么,在说第一个字之前,你试知道你在”想”,这样的心念)
其实我看多数人,可能甚至是修行人,连较粗造的”受”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都观
察不清楚,
无法随时观察清楚,其实是没用的。
常会漏掉一下没观察到,就是有漏,烦恼就会漏进来,就是没用,就是破功了。
快速心念起伏能全面观察清楚的不漏的,不多。
要能做到,我目前所知,他要先走对路,正见够,修行方法无误
并且用功,对缘起法已经观察很彻底,也就是四念处七觉支已经很纯熟,
这种人,要去看看南传找找看。
有些...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35

如果你知道大乘或者唯识也有遍一切心所的概念,也有心王的概念
你就应该了解,所有的识,不管是六识,七识,八识,一定是属于心王,当这个心王生
起的时候,必定伴随着他的下属也就是心所。心识,只管识别,而真正执行办事的,比
如想,思,行则是心所,也就是行蕴,受蕴和想蕴。
心所才是行蕴,想蕴,和受蕴,而心识或者说心王绝无可能是想蕴,行蕴。
另外,任何心识都必然有识知的对象,也就是所缘,耳识的所缘是声音,那么七识的所
缘是什么?
你无论从一万个角度都绝无可能把行蕴说成是七识。
把行蕴说成是七识的,说明自己对佛法五蕴和识的概念是一塌糊涂。
waichi就是这种,你也是这种。
你这种一塌糊涂的人,让你背书你都背不对。随便给你出一个问题,你都乱套。
A****a
发帖数: 274
36

印象???你找找根据好吗?
我对于你的记忆力实在失望。
我问你,耳识的所缘是声音,七识的所缘是什么?
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道waichi为什么一直躲避这个问题,为什么行蕴想蕴不是7识了。
其实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根据大乘理论,7识百分百是识蕴。
基本说法?呵呵,你要是能找出行蕴,想蕴是7识的根据,我自杀ID,呵呵。
确实太有新意了,这waichi那是什么都能忽悠出来的,我现在越来越佩服
它的那7识,根本就不是大乘佛法的7识,而是歪痴教的7识。
是啊,对你来说,我是不可能懂的,我一定是背的,我一定是抄的,我绝无可能是真懂的
我要是懂,那肯定就是waichi错,而waichi是不可能错的。
简直是愚昧!被洗脑的可怜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非要一辈子去验证,不见棺材不落泪。
大家都说地球都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去验证一下,绕着地球走一圈,再说地球是圆
的?
r*****e
发帖数: 1196
37
我想先和WaiChi你confirm一下一些有共识的定义
十八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色境、声境、香境、
味境、触境、法境)、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思)蕴、识蕴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以上请问你都同意否?
G**W
发帖数: 186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六识论就是认定欲界有情只有前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并没有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存在.
G**W
发帖数: 186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六识论就是认定欲界有情只有前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并没有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存在.
J******s
发帖数: 7538
40
意 法为缘 的意 指 意根
六根里的意根,法为法境,为受,想,行名法
这里意识的识,指识身,依明色之集而起,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并列
J******s
发帖数: 7538
41
意 法为缘 的意 指 意根
六根里的意根,法为法境,为受,想,行名法
这里意识的识,指识身,依明色之集而起,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并列
d******e
发帖数: 4192
42
1、眼根 2、色界 3、眼识界……初三
1、耳根 2、声界 3、耳识界……二三
1、鼻根 2、香界 3、鼻识界……三三
1、舌根 2、味界 3、舌识界……四三 后五三
1、身根 2、触界 3、身识界……五三
1、意根 2、法界 3、意识界……六三
i********7
发帖数: 808
43

的。
是吗?如果是这样,就真的不明白禅师为什么在前一段解释识用心,后一段用六识
前一段的色用“心生色法”,后一段的色用“六净色”,也是指同一个事情吗?
那么心所,是指什么?眼识的心所是什么?耳识的心所是什么?
强烈建议大家给我扫盲一下
A****a
发帖数: 274
44

waichi,咱两是不是不再同一个世界交流,在你那世界,你都回答了N次,可在我的世
界,为什么你就一直没回答呢?
再问一次,耳识的所缘是声音,7识的所缘是什么?
所缘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不需要我向你解释重复了吧,以前也说过多次了。

发帖数: 1
45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睡眠的法相
不會怪呀,很有意思的,
『《成唯识论》卷4:「如《瑜伽》说:『有藏识故得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得转。』
圣 玄奘菩萨说:就如同圣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因为有阿赖耶识执藏无
明贪爱等业种,所以有第七识 - 末那识的现行;因为有第七末那识为俱有依,令意识
得以现行运转。」
末那识就是俱生我執,就是牽引所有種子從阿赖耶识(種子識)流注種子(各種功能差別)
的動力.
以下之前貼過 :
『意谶种子是怎样流注而有作用 ?
起信论中的「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绝不相应,无自性故。」
见闻觉知的六识心断了以后,为什么又能同时现起呢? 一定是有一个无相的,恒不生灭
的心,才能够让能见, 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触)、能知的我再度同时现起,为什么
能这样呢? 因为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绝不相应,无自性故。」为什
么讲「一心前后同时绝不相应」? 自古以来, 研究佛学的人当中虽然有很大的种种的争
论存在著,但是他们都能承认这一点:一心是不可能前后同时存在的。
这是怎么说的呢 ? 想要了知这个意思,先得要说到心的作用: 譬如说意谶,意识就是
觉知心。譬如说眼识,眼识是见色尘的心。譬如耳识,耳识...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7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种子是怎样流注而有作用 ?
种子是怎样流注而有作用 ?
起信论中的「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绝不相应,无自性故。」
见闻觉知的六识心断了以后,为什么又能同时现起呢? 一定是有一个无相的,恒不生灭
的心,才能够让能见, 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触)、能知的我再度同时现起,为什么
能这样呢? 因为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绝不相应,无自性故。」为什
么讲「一心前后同时绝不相应」? 自古以来, 研究佛学的人当中虽然有很大的种种的争
论存在著,但是他们都能承认这一点:一心是不可能前后同时存在的。
这是怎么说的呢 ? 想要了知这个意思,先得要说到心的作用: 譬如说意谶,意识就是
觉知心。譬如说眼识,眼识是见色尘的心。譬如耳识,耳识是闻声的心。以耳识为例来
说,一卷录音带,你把它放在桌上录音机里,把声音打开可是不让录音带转动,请问:
「你听捏得到声音吗」? 当然听不到。
同样的道理,让我们可以从作用上了I知他们的功能。当你要录音时,必须转动,转动
的时候,它是怎么录音? 怎么放音? 当然是一分一分的录, 一分一分的放,讯号就录在
带子里面,声音就从带子上放出来。如果带子不转,能不能录起来? 能不能放出来?当
然录不起来、也...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50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