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顿河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k*******r
发帖数: 16963
1
操,你丫知道顿河在那么?
跨过第聂伯河解放西乌克兰还差不多。
l*****7
发帖数: 8463
2
顿河方面军喝着伏尔加, 跨过静静的顿河。
K*******i
发帖数: 399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8月23日德军才全部渡过顿河河曲
1942年8月23日,德国主力部队渡过顿河,对斯大林格勒展开全面进攻,举世闻名的斯
大林格勒保卫战从这一天开始。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也吃烤小羊排 顿河北是啥
烤羊排,顿河北,clam chowder,jim crow
d********m
发帖数: 3662
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也吃烤小羊排 顿河北是啥
我也吃烤小羊排
顿河北是啥?
j***y
发帖数: 2074
6
来自主题: _RuS版 - 静静的顿河 - 顿河悲歌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foreign/jjddh/jjddh0001.html
顿河悲歌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噢噫,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噢噫,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我静静的顿河的流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我静静的顿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银白色的鱼儿把我静静的顿河搅浑。
——哥萨克古歌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k********k
发帖数: 5617
7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1/yujie/9_1.shtml
谁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谁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静静的顿河》究竟是谁写的?是不是出自肖洛霍夫之手?当1923年这本书的前两卷发
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众说纷纭。有人说,肖洛霍夫是从一名军官的公文包里窃走了手
稿,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也有人说,肖洛霍夫是从一名被打死的白军军官身上搜到
这份手稿的。1929年3月,苏联《真理报》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
了由绥拉菲莫维奇、法捷耶夫等人签署的公开信,声称《静静的顿河》一书确系肖洛霍
夫所作,关于肖洛霍夫剽窃的传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制造出来的“恶毒诬陷
”。
然而,这则声明更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由一个庞大的作家团体和一群知
名作家来“证明”不是剽窃,这件事情本身多少就有点不正常。而且,“恶毒诬陷”的
说法,也不大符合基本的逻辑:如果仅仅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那时候“革命
阵营”里知名度更高的作家有的是,为什么反动派偏偏挑中了肖洛霍夫来开刀呢?就肖
洛霍夫本人的创作来看,他除了《静静的顿河》以外,再...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8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1/yujie/9_1.shtml
谁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谁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静静的顿河》究竟是谁写的?是不是出自肖洛霍夫之手?当1923年这本书的前两卷发
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众说纷纭。有人说,肖洛霍夫是从一名军官的公文包里窃走了手
稿,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也有人说,肖洛霍夫是从一名被打死的白军军官身上搜到
这份手稿的。1929年3月,苏联《真理报》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
了由绥拉菲莫维奇、法捷耶夫等人签署的公开信,声称《静静的顿河》一书确系肖洛霍
夫所作,关于肖洛霍夫剽窃的传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制造出来的“恶毒诬陷
”。
然而,这则声明更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由一个庞大的作家团体和一群知
名作家来“证明”不是剽窃,这件事情本身多少就有点不正常。而且,“恶毒诬陷”的
说法,也不大符合基本的逻辑:如果仅仅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那时候“革命
阵营”里知名度更高的作家有的是,为什么反动派偏偏挑中了肖洛霍夫来开刀呢?就肖
洛霍夫本人的创作来看,他除了《静静的顿河》以外,再...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9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1/yujie/9_1.shtml
谁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谁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静静的顿河》究竟是谁写的?是不是出自肖洛霍夫之手?当1923年这本书的前两卷发
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众说纷纭。有人说,肖洛霍夫是从一名军官的公文包里窃走了手
稿,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也有人说,肖洛霍夫是从一名被打死的白军军官身上搜到
这份手稿的。1929年3月,苏联《真理报》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
了由绥拉菲莫维奇、法捷耶夫等人签署的公开信,声称《静静的顿河》一书确系肖洛霍
夫所作,关于肖洛霍夫剽窃的传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制造出来的“恶毒诬陷
”。
然而,这则声明更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由一个庞大的作家团体和一群知
名作家来“证明”不是剽窃,这件事情本身多少就有点不正常。而且,“恶毒诬陷”的
说法,也不大符合基本的逻辑:如果仅仅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那时候“革命
阵营”里知名度更高的作家有的是,为什么反动派偏偏挑中了肖洛霍夫来开刀呢?就肖
洛霍夫本人的创作来看,他除了《静静的顿河》以外,再...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10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7525
《静静的顿河》坎坷命运 与 肖洛霍夫剽窃说
杨开显
《静静的顿河》于1928—1940年问世后,给肖洛霍夫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截止苏联解体
时,肖洛霍夫的作品已用90余种语言出版了1千多次,总印数达1亿多册。他本人获得斯
大林奖金、列宁奖金、苏联国家奖金、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5枚列宁勋章、2枚镰与
锤金质奖章、诺贝尔文学奖金及其他许多苏联国内外的奖章和勋章;此外还为他建立了
半身铜像。他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和苏联作家协会负责人,是苏共中央委员和最高苏维埃
代表。
但是,在发表和出版《静静的顿河》的背后,也流传着作品不是出自肖洛霍夫之手的说
法。肖洛霍夫在走向辉煌的同时,也被谴责为剽窃者,他尝够了人世间的酸、涩、苦、
辣,作品也遭受坎坷命运。
肖洛霍夫1926年开始写作《静静的顿河》。1927年他将《静静的顿河》第1部的手稿寄
给由法捷耶夫主持的《十月》杂志编辑部。稿件被搁置下来,理由是第1部描写的是战
前哥萨克的旧时生活,没有现实政治意义,思想倾向有问题。后来,由于绥拉菲摩维奇
和高尔基的...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11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7525
《静静的顿河》坎坷命运 与 肖洛霍夫剽窃说
杨开显
《静静的顿河》于1928—1940年问世后,给肖洛霍夫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截止苏联解体
时,肖洛霍夫的作品已用90余种语言出版了1千多次,总印数达1亿多册。他本人获得斯
大林奖金、列宁奖金、苏联国家奖金、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5枚列宁勋章、2枚镰与
锤金质奖章、诺贝尔文学奖金及其他许多苏联国内外的奖章和勋章;此外还为他建立了
半身铜像。他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和苏联作家协会负责人,是苏共中央委员和最高苏维埃
代表。
但是,在发表和出版《静静的顿河》的背后,也流传着作品不是出自肖洛霍夫之手的说
法。肖洛霍夫在走向辉煌的同时,也被谴责为剽窃者,他尝够了人世间的酸、涩、苦、
辣,作品也遭受坎坷命运。
肖洛霍夫1926年开始写作《静静的顿河》。1927年他将《静静的顿河》第1部的手稿寄
给由法捷耶夫主持的《十月》杂志编辑部。稿件被搁置下来,理由是第1部描写的是战
前哥萨克的旧时生活,没有现实政治意义,思想倾向有问题。后来,由于绥拉菲摩维奇
和高尔基的...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12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7525
《静静的顿河》坎坷命运 与 肖洛霍夫剽窃说
杨开显
《静静的顿河》于1928—1940年问世后,给肖洛霍夫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截止苏联解体
时,肖洛霍夫的作品已用90余种语言出版了1千多次,总印数达1亿多册。他本人获得斯
大林奖金、列宁奖金、苏联国家奖金、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5枚列宁勋章、2枚镰与
锤金质奖章、诺贝尔文学奖金及其他许多苏联国内外的奖章和勋章;此外还为他建立了
半身铜像。他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和苏联作家协会负责人,是苏共中央委员和最高苏维埃
代表。
但是,在发表和出版《静静的顿河》的背后,也流传着作品不是出自肖洛霍夫之手的说
法。肖洛霍夫在走向辉煌的同时,也被谴责为剽窃者,他尝够了人世间的酸、涩、苦、
辣,作品也遭受坎坷命运。
肖洛霍夫1926年开始写作《静静的顿河》。1927年他将《静静的顿河》第1部的手稿寄
给由法捷耶夫主持的《十月》杂志编辑部。稿件被搁置下来,理由是第1部描写的是战
前哥萨克的旧时生活,没有现实政治意义,思想倾向有问题。后来,由于绥拉菲摩维奇
和高尔基的... 阅读全帖
j***y
发帖数: 2074
13
来自主题: _RuS版 - 静静的顿河 - 第二卷第十章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foreign/jjddh/jjddh33.html
第十章
维申斯克镇紧靠着顿河,坐落在倾斜、多沙的左岸上,是顿河上游最古老的一
个集镇,彼得一世时,奇戈纳克镇被焚毁后,迁建于此,更名为维申斯克,曾是从
沃罗涅什通往亚速海的水上交通干线的重要枢纽市镇。
在维申斯克对面,顿河像鞑靼人的弓囊似的弯成弧形,仿佛要向右转去,可是
到巴兹基村附近,却又雄伟浩荡地笔直流去,闪着蓝光的淡绿色河水,流过右岸的
白垩山崖、接连不断的村庄和左岸的稀疏的集镇,奔向大海,奔向蓝色的亚速海。
顿河在霍皮奥尔河口镇的对面与霍皮奥尔河合流后,又在梅德维季河口镇的对
面汇合了梅德维季河,从此,满潮的顿河穿越五光十色。人烟稠密的村寨和集镇滚
滚流去。
维申斯克——整个集镇都是建在黄沙地上,是个枯燥无味、光秃秃的没有花园
的镇子。广场上有一座古老教堂,风吹日晒,已经变成了灰色,六条街道都是顺着
顿河的流向伸延开去。在顿河拐弯的地方,从市镇到巴兹基村,是一带狭长的瘦湖,
像一只伸出去的袖子,水面有浅水期的顿河那样宽,湖岸上长
y*z
发帖数: 3244
14
【历史上的近卫坦克第1军】
近卫坦克第1军即顿河坦克军(荣获列宁勋章、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顿河坦克军)
1942年7月在莫斯科州组建,番号为坦克第26军。编有坦克第19、第157、第216旅、摩
托化步兵第14旅和其他部队。
近卫坦克第1军
9月编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坦克第5集团军。10月随坦克第5集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11
月中旬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做进攻准备(参见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11月19日,由
坦克第5集团军第2梯队进入交战,突破布利诺夫斯基、科罗特科夫斯基地段德军防御阵
地,并向南,向佩列拉佐夫斯基、卡拉奇方向迅猛发展进攻。11月21日夜间,该军先遣
支队坦克支队(支队长菲利波夫中校),出敌不意,开灯驾驶,进至卡拉奇地域顿河渡口
。德军误认为是自己后撤的坦克纵队,不予任何阻拦,任其冲向顾河仅有的一座桥梁。
先遣支队全歼守敌,占领环形防御,控制该桥直至军主力到达。先遣支队出色完成此项
战斗任务,许多官兵受到政府的奖赏,指挥员菲利波夫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2月9日前
,所属兵团和部队继续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围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战绩显著,荣获
近卫称号(1942.12.8...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5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哥萨克与“普京的马鞭”
“第八个是铜像”
3月22日,俄罗斯圣彼得堡涅夫斯基新闻社等媒体报道称,圣彼得堡哥萨克议会宣称,鉴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丰功伟绩”,将在圣彼得堡为普京建造一座青铜胸像,当地哥萨克首领安德烈.普利亚科夫称,普京是“一位配得上活着得到这一荣誉的男人”。
据称这尊雕像由帕维尔.戈尔什科夫设计,形象为身着罗马紫色宽袍、头戴罗马桂冠的古罗马皇帝造型,戈尔什科夫表示,这是在花费一年时间,斟酌考虑了许多其它造型方案后定下的。
熟悉“哥萨克逻辑”的人恐怕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说法不过“外交辞令”——事实恐怕是这种“罗马皇帝风格”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了。
哥萨克原本是在钦察汗国时代为反抗汗国强加义务而结成军事自治团体的游牧集群,并在整个帝俄时代成为沙俄骑兵的中坚和骨干,尽管哥萨克人被认为是“混血”,民族成分复杂,进入近代后一直不被承认为独立民族,但许多哥萨克团体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仍本能地将俄罗斯和俄罗斯强势领袖当成自己的“共主”。
由于哥萨克是在游牧和征战中所形成的军事化组织,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粗线条”、“直肠子”,敢于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且不惮于强加于人。他们以“俄罗斯的马鞭”自居,竭力表现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6
2014年12月23日13:55
1941年6月22日,北方集团军群在勒布元帅指挥下,以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为中路,屈西
勒尔第18集团军为左翼,布歇第16集团军为右翼,在第1航空队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
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图为波罗的海舰队炮击
德军。
列宁格勒战役
8月21日,南路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底,北路
德军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公里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图为“生命之路”的春
天。
列宁格勒战役
9月8日,南路德军到达列宁格勒城东面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了列宁格
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交通线,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
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于是在最艰苦的被封锁条件下开始了史诗般的列宁格勒英
勇防御。图为捷尔任斯基大街。
列宁格勒战役
德军对列宁格勒实行严密封锁,不断炮击和轰炸该城。图为列宁格勒前线。“喀秋莎”
火箭炮发射。
列宁格勒战役
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道
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2526
17
众所周知,《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名著,全景式的描写了俄国内战
时期顿河流域的社会景观,堪称不朽的史诗。很多人甚至将其与《战争与和平》相提并
论。《静》成书于俄国文学界万马齐喑的斯大林时代,同时荣膺斯大林奖金和诺贝尔文
学奖,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自从《静静的顿河》第一册出版起,俄国文学界就有质疑其剽窃的声音。作
者肖洛霍夫1905年生于顿河流域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就因内战辍学,作为“青年近卫
军”的一员参与了俄国内战,192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两年后《静静的
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一举轰动文坛,他也因此声名鹊起。这个并
不聪明,仅仅受了三四年教育的作者能够写出如此高水准的长篇小说,引起质疑是再正
常不过的事情。索尔仁尼琴等人就认为,肖洛霍夫从一个被镇压的前白军哥萨克军官费
奥多尔?克留科夫(Fyodor Kryukov)那里窃取了手稿,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小说。后来
流亡美国的斯大林女儿阿利卢耶娃在接受采访时也持此说。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
一书后就再也没有推出过成功的长篇小说,描写农业集体化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作
品...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557
18
(ZT)二战中,中国人对意大利人的印象感觉就是德军的伪军,感觉意大利人战斗力极差
。其实,这完全是极大地误解。因为在中国有大量的德粉,为了维护德粉心中高贵的雅
利安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勇猛形象,在网上误传了很多意大利军队搞笑的方面。这就是为
何国内众多德粉编造出嘲笑意大利人的战斗力的网上笑话。关于意大利在北非,在苏联
一败涂地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依据。现加以全部更正:
谣言一:意大利人是德军的累赘和包袱。
事实是: 意大利远征军在横扫乌克兰的战斗中,就俘虏了10万苏军,独立攻占了
斯大林诺等重要城镇,在斯大林格勒北翼,意大利军队防守正面达一,二百公里,而负
责供应的德国人非但没有施以援军和武器(尤其是奇缺的反坦克炮等),而且经常抽调
意大利的卡车为自己运送物资(在斯大林格勒围城中就有一支意大利运输车队)。在苏
联绝对优势的装甲部队进攻时,没有援兵,重武器不足的意军在侧翼(罗马尼亚军和匈
牙利军)被突破遭包围的情况下,山地军和其他部队还是坚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
命令,一个30000人的意军集团军经过包括白刃战的苦战,有4000人突围。试问没有这
些所谓的意大利“包袱”,德军如何防守...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2526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skquestion (ask),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韩寒能不能质疑?——从《静静的顿河》说起(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29 16:03:33 2012, 美东)
众所周知,《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名著,全景式的描写了俄国内战
时期顿河流域的社会景观,堪称不朽的史诗。很多人甚至将其与《战争与和平》相提并
论。《静》成书于俄国文学界万马齐喑的斯大林时代,同时荣膺斯大林奖金和诺贝尔文
学奖,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自从《静静的顿河》第一册出版起,俄国文学界就有质疑其剽窃的声音。作
者肖洛霍夫1905年生于顿河流域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就因内战辍学,作为“青年近卫
军”的一员参与了俄国内战,192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两年后《静静的
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一举轰动文坛,他也因此声名鹊起。这个并
不聪明,仅仅受了三四年教育的作者能够写出如此高水准的长篇小说,引起质疑是再正
常不过的事情。索尔仁尼琴等人就认为,肖洛霍夫从一个被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二战中,中国人对意大利人的印象感觉就是德军的伪军,感觉意大利人战斗力极差
。其实,这完全是极大地误解。因为在中国有大量的德粉,为了维护德粉心中高贵的雅
利安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勇猛形象,在网上误传了很多意大利军队搞笑的方面。这就是为
何国内众多德粉编造出嘲笑意大利人的战斗力的网上笑话。关于意大利在北非,在苏联
一败涂地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依据。现加以全部更正:
谣言一:意大利人是德军的累赘和包袱。
事实是: 意大利远征军在横扫乌克兰的战斗中,就俘虏了10万苏军,独立攻占了
斯大林诺等重要城镇,在斯大林格勒北翼,意大利军队防守正面达一,二百公里,而负
责供应的德国人非但没有施以援军和武器(尤其是奇缺的反坦克炮等),而且经常抽调
意大利的卡车为自己运送物资(在斯大林格勒围城中就有一支意大利运输车队)。在苏
联绝对优势的装甲部队进攻时,没有援兵,重武器不足的意军在侧翼(罗马尼亚军和匈
牙利军)被突破遭包围的情况下,山地军和其他部队还是坚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
命令,一个30000人的意军集团军经过包括白刃战的苦战,有4000人突围。试问没有这
些所谓的意大利“包袱”,德军如何防守这一,二... 阅读全帖
j***y
发帖数: 2074
21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foreign/jjddh/jjddh23.html
第二十三章
科尔舒诺夫家的人在新郎和新娘去教堂以后才到来,他们未到以前,潘苔莱·
普罗珂菲耶维奇曾多次跑到大门外边,顺着街道向远处遥望,可是两边长满一丛丛
像镂孔花边似的刺草的灰色街道上,仿佛舔过一样,连一个人影子也没有。他把视
线转向顿河对岸。树林子明显地变黄了,顿河对面的小湖边,芦花盛开的、成熟的
芦苇疲倦地弯下腰,垂到湖面上,垂在香蒲上。
初秋梦幻似的、忧郁的蓝天又抹上一层苍茫的暮色,笼罩着村庄、顿河、石灰
岩的小山,以及顿河对岸隐没在紫色烟霭中的树林和草原。大道的十字路口上,小
教堂尖顶的轮廓像剪影似的衬在灰蓝的天幕上。
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听到了隐约的、磷磷的车声和狗叫声。两辆大车从!
“场上冲到街上来了。前面一辆车里,米伦·格里戈里耶维奇和卢吉妮奇娜摇摇晃
晃地并排坐在软垫子上,他们对面坐的是格里沙卡爷爷;他穿了一套新制服,挂着
乔治勋章和十字章。米吉卡潇洒地坐在车夫座上赶车,根本没有拿出压在坐位下面
的鞭子来抽赶那两匹肥壮的、跑
s**d
发帖数: 18498
22
瓦杜丁就不算战争中成长了。他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是总参二把手,华西列夫斯基才是三把
手,少将。瓦杜丁在初期没什么表现,可能在总参不是一把手就看不出来。到了斯大林格
勒战役前,1942年7月初,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合围,瓦杜丁临危受命当了沃罗涅日方面军
司令员,这个方面军就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包围圈外面的部队。他的任务是守住沃罗涅日
地区的顿河,尽可能让布良斯克方面军逃出去。他上任的第二天霍斯就在顿河东岸建立了
桥头堡。但瓦杜丁还算是完成了任务,守住了渡口,还保障了自己的后勤线。这个突然的
变化部分地引起了德国高层的分歧,冯鲍克元帅坚持在顿河以西围歼剩余的不良斯克方面
军部队,希特勒要求继续向东突破,并且分兵占领高加索。最后鲍克被解职,霍斯的装甲
集团军90度转向进攻罗斯托夫。后来看,这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争取了一些时间。布
良斯克方面军最后被围歼的约1万4千人,跑出去8万多。这是瓦杜丁第一次出彩。到了斯
大林格勒反攻阶段,苏联从西北向东南排开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司令员分别是瓦杜丁,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叶廖缅科负责正面牵制德军,罗科索
夫斯基是主角,担负围歼保卢斯的任
w*********g
发帖数: 30882
2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西方厌恶Chinese的背景是深厚的

不光是这个,白人对于黄种人的恐惧是刻骨铭心的。西方有黄祸这一说,中国就没有白
祸,或者黑祸
说白了,有一定种族、基因竞争的因素在里面
复习了欧亚战争史,发现西方有理由对黄种人没好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5 16:03:43 2010, 美东)
东方堪称西方的杯具工厂,无数的杯具都是东方送来的,有时候还是餐具。
欧洲文明在历史上先后受到三次来自东方的冲击,这三次冲击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
治、文化版图,使得欧洲到现在还对东方报有深深的戒备心理,对东方黄种人的恐惧更
是深深的刻在骨子里的,这就是所谓的黄祸。而这三次冲击都与中国有关,欧洲对中国
的认识,最早应该是从这方面开始的。了解历史,对解读西方社会当前对中国的态度不
无裨益。
杯具1,汉朝踢出匈奴,西罗马帝国亡国.

中国历史上的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
。经过东汉王朝长时间的打击,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共
同打击北匈奴。北匈奴在公元2世纪左右被迫西迁,于公元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
在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向西征...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华西列夫斯基到底什么水平?
那苏军打到德国的时候,后勤就没有问题了?
斯大林格勒城区守军长期保持在几万人,补充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是指整个斯大林格勒
会战战区的话,那伏尔加河显然也只能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提供部分后勤
运输通道(主要恐怕还是要靠铁路),而参战的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是没法靠
伏尔加河补给的。而且别忘了德军也可以通过顿河补给啊,顿河可基本是在德军控制下
的。
另外,那段话说的是伏尔加河结冰给苏军带来后勤补给方便,其实这顶多也就是为62集
团军带来些方便而已。

啊。
w**w
发帖数: 5391
25
希特勒现在就用其雄辩滔滔的口才力劝我再等几天,因为宽广的顿河将会构成
一个不可以越过的障碍物,而使敌人在夏季来临以前都无法继续进攻。相反的,假
使我们的第4装甲集团军要想向西移动,则又可能会陷在泥泞之中。所以他认为在
这种环境之中我至少还是应该等几天再看。

当我仍不肯屈服,把整个集团军群的命运寄托在天气突变的希望上,于是希特
勒才终于勉强同意把集团军群的东部正面撤到米斯河。假使把有关指挥权问题的讨
论都包括在内计算,则我们已经一共谈话达整整4个小时之久。

下述的一件小事也更可以证明希特勒是如何像“牛皮糖”一样。当他已经终于
批准了我的作战意图之后,我就起身告辞退出时,他又把我喊回去向我说,他对于
已经批准的事情,当然不便反悔,不过他却仍劝我是否能再考虑—下,稍微等候一
个短的时间。假使顿河地区解冻了,那就甚至于还能使我们在这个顿河-顿涅茨突
出地区中再停留下去。不过我却仍然坚持不变。我所允许向他让步的就是假使当天
夜间的情况报告还不要求立即采取行动时,则我可以等到明天中午回到我的总部之
后再下达撤退命令。

我为什么对于我这次与希特勒的会晤要作如此详细的记载,其原因不仅是因为
w**w
发帖数: 5391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失去的胜利 附录
附录(一)
发件人:第6集团军司令(由军官手书)
地点:古门拉克
时间:11月24日

收件人: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元帅
元帅麾下:

我已接获24日的来电,并深感你的协助和关切。为了帮助你了解我的情况,作
报告如下:

一、当俄军于11月19日,开始向本集团军左右两面的邻部发动大规模攻击时,
在两天之内我的两个侧面都处于暴露之中,并迅速被俄国机动兵力所透入。当我们
自己的机动部队(第14装甲军)越过顿河向西推进时,他们的矛头在该河西岸也遭遇
到了优势敌军。这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困难的情况下。尤其是由于燃料的缺乏,使他
们的运动大受限制。同时,敌人也进到了第11军的后方,该军遵照命令,曾经力守
其向北面的阵地。因为已经不可能再从正面抽调任何兵力来应付这个危险,所以我
只好将第11军的左翼向南折回,接着又命令该军退入顿河以西的一个桥头阵地中,
以免在该河彼岸上的部队与主力分开。

当正在采取这些措施时,突然接到元首的命令,要用第14装甲军的左翼,向多
布林斯卡亚(Doblinskaya)进攻。迫于事实这个命令无法奉行。

二、11月22日,原属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4军,改由我指
w*********g
发帖数: 30882
27
1991年底,曾经无限辉煌的苏联帝国,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推动下,轰然倒塌了。这个在近代史上数度鲸吞我国领土和多年与我为敌的庞然大物,出乎几乎所有世人的意料,一夜之间竟然迅速分崩离析了!几十年来,在数千公里边境线上陈兵百万对我形成巨大压力的主要对手,突然之间就不存在了。庞大的家业要由十五个共和国来瓜分,工厂、军队、武器、财产、人员、土地等等,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分配给各国。
其时,我国与前苏联的关系历经数十年的冷战,刚刚有所好转,经贸和军事交往初步展开,就遭遇了这种非常时期。解体前我国与前苏联签定的军购协议幸好由俄罗斯继承,我国定购的武器如苏-27、T-80U、S-300等才能在以后按时交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世界上许多国家此时也趁机瞅准机会,除了大肆抢购武器装备外,还在俄罗斯疯狂搜罗各类人才。此时的独联体各国,人心慌慌,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国民收入迅速减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许许多多的专家、教授、学者很快的失业,特别是一些尖端的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队伍陷入赤贫。很多国家都及时的组织了一些专家,前往独联体去提出优厚的条件,...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真相
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真相
东门吹牛 于 2013/11/25 12:45:20
注:电影《斯大林格勒》本月热映,“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
大林格勒战役”,这些原本最吸引男人的关键词,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演绎。电影被指战
斗离开了战役,战役离开了时代。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此片也选择了“以小见大
”的方式。然而,片中格罗莫夫及其5人小分队的经历,却未能再现真实的斯大林格勒
战役。
历史上的斯战,平均每个苏军士兵上战场存活时间不足24小时,平均每个苏军军官
战场存活时间也不超过三天,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人类史
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电影错位了斯战的枪炮与玫瑰的节奏,真实的斯战
中,没有爱情,只有死亡。
本期《热历史》,试图拨开电影制造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郊外的苏军白骨
文 | 毛剑杰 蔡怀光
“鼠战”
电影《斯大林格勒》的时间背景,是1942年11月。前一个冬天,一路所向披靡、用
短短四个月时间便占领苏联万里疆土、直抵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在极寒中被击退,遭遇...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29
乌克兰哥萨克全体投俄 宣誓效忠莫斯科政府
字号:小中大2014-03-06 16:49:30
更多
167
关键字 >> 乌克兰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哥萨克宣誓效忠莫斯科投俄乌克兰之殇
3月4日,乌克兰各地哥萨克团体宣布效忠莫斯科,各地哥萨克向克里米亚、东乌克兰集
结。在克里米亚成立了哥萨克志愿军。
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在历史上以骁勇
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
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乌克兰哥萨克全体投俄 宣誓效忠莫斯科政府
乌克兰哥萨克在俄罗斯三色旗下列队
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俄罗斯南部地
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15、16世纪时,一些城市贫民与不
愿成为农奴的俄罗斯、乌克兰农民迁徙到由于钦察汗国被推翻之后的俄南地区。这些人
被称为“哥萨克”,即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哥萨克人在俄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
东欧因为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萨克族群多数以河流命名,如“顿河哥萨克”,“乌
拉尔河哥萨克”等。
在俄罗斯历史上,沙皇通...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0
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时间:2010-6-21 4:07:57 作者: 来源:铁血网 编辑:叶灵
第 1 2 页
欧洲文明在历史上先后受到三次来自东方的冲击,这三次冲击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
治、文化版图,使得欧洲到现在还对东方报有深深的戒备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黄祸”
。而这三次冲击都与中国有关,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最早应该是从这方面开始的。了解
历史,对解读西方社会当前对中国的态度不无裨益。

第一次“黄祸”发生在公元3世纪—4世纪。

中国历史上的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
。经过东汉王朝长时间的打击,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共
同打击北匈奴。北匈奴在公元2世纪左右被迫西迁,于公元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
在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向西征服的战争。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
随着顿河流域的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
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
的铁蹄,踏向西方。公元374年,匈奴大军进入东哥特领...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31
何新旧论:摧毁罗马帝国的匈奴王阿提拉
点击:188 作者:何新 来源:何新文史 发布时间:2018-01-13 10:48:45
提要:不仅希腊史是假的,罗马帝国史也是假的。意大利的罗马帝国是被来自东方
的匈奴人摧毁的!
[本文原题何新病中谈哲,发表于本博2013年5月]
一、所谓“希腊文明”的起源问题
爱琴海文明并非起源于希腊,而是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小亚细亚半岛(即所谓“
爱奥尼亚”),包括其周边群岛(历史上的安纳托里亚地区)。这个地区被西方史家认
为也是历史上所谓“爱琴文明”的起源地。
但是请注意,这里无论在古代或者现代一直属于地理上的亚洲地区,不是欧洲地区
,更不是希腊地区。
小亚细亚——安纳托里亚地区
应特别注意对人类早期历史曾发生深远影响的小亚细亚半岛地区。
小亚细亚半岛即安纳托利亚(Anatolia),又称西亚美尼亚,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
半岛,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地处亚洲最西端,北临黑海,南滨地中海,西临爱琴海。
这一半岛及其周边岛屿,西方史家常称其为爱奥尼亚(Ionia),认为这里是历史
上著名的爱琴文明Aegean Civilization (30...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115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
我的看法是: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准备不足。
分兵高加索已然大大拉长战线,如果再渡过伏尔加河后,失去天堑保护,战线又大大拉长,会进一步加重兵力不足的问题。有顿河天堑仆从国还打成那个德行,没有的话早就千疮百孔了。
再说,原来的打算是在行进中占领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夏季攻势的阶段性收尾,占下了这个交通枢纽,不用渡过伏尔加河就能基本上彻底切断高加索的对外联系。如果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这就成了A集团军群的侧背上的支撑点。只要没打通这里,苏联人就算包围了,主力依然不能进入高加索。
当然了,我猜德军死磕斯大林格勒既是保护A集团军群侧背,高层也有点意气成分:就现有兵力扩大战果不可能了,那总要把苏联人赶走,杀杀他们的气焰。
你举的那几个例子是因为苏军兵力优势太大,德军又没有像样的预备队。苏联解斯大林格勒之围不也渡过顿河达成合围的吗,但曼施坦因的顿河集群照样打得苏联人一身冷汗。所以说防守方只要有足够预备队,像这种渡河后包围攻坚很容易被打个反包围。
x**n
发帖数: 12542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
除非斯佩尔40年就做军工部长,否则德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军火和运力。南线要是
再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就无法撑过火星战役了。

拉长,会进一步
加重兵力不足的问题。有顿河天堑仆从国还打成那个德行,没有的话早就千疮百孔了。
了这个交通枢
纽,不用渡过伏尔加河就能基本上彻底切断高加索的对外联系。如果德军占领斯大林格
勒,这就成了A
集团军群的侧背上的支撑点。只要没打通这里,苏联人就算包围了,主力依然不能进入
高加索。
就现有兵力扩大
战果不可能了,那总要把苏联人赶走,杀杀他们的气焰。
林格勒之围不也
渡过顿河达成合围的吗,但曼施坦因的顿河集群照样打得苏联人一身冷汗。所以说防守
方只要有足够预
备队,像这种渡河后包围攻坚很容易被打个反包围。
j****n
发帖数: 7636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
有道理。归根到底还是兵力不足。当然进军里海无论是从兵力还是后勤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可是从战术上讲还是可以试着建立桥头堡,至少部分切断和干扰苏军在河对岸的兵力集结增援以及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苏军在进攻阶段即使是在强弩之末也会竭尽全力在行进间渡河建立桥头堡作为下一阶段进攻的起点。这样做是对于进攻方来说是很讲得通的。难道德军真的以为可以不用跨过伏尔加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吗?其实即使德军攻占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苏军也决不会崩溃的。

拉长,会进一步加重兵力不足的问题。有顿河天堑仆从国还打成那个德行,没有的话早
就千疮百孔了。
了这个交通枢纽,不用渡过伏尔加河就能基本上彻底切断高加索的对外联系。如果德军
占领斯大林格勒,这就成了A集团军群的侧背上的支撑点。只要没打通这里,苏联人就
算包围了,主力依然不能进入高加索。
就现有兵力扩大战果不可能了,那总要把苏联人赶走,杀杀他们的气焰。
林格勒之围不也渡过顿河达成合围的吗,但曼施坦因的顿河集群照样打得苏联人一身冷
汗。所以说防守方只要有足够预备队,像这种渡河后包围攻坚很容易被打个反包围。
S****e
发帖数: 10596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我国购买瓦良格幕后故事ZZ
<我国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幕
后故事>

1991年底,曾经无限辉煌的苏联帝国,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推动下
,轰然倒塌了。这个在近代史上数度鲸吞我国领土和多年与我为敌的庞然大物,出乎几
乎所有世人的意料,一夜之间竟然迅速分崩离析了!几十年来,在数千公里边境线上陈
兵百万对我形成巨大压力的主要对手,突然之间就不存在了。庞大的家业要由十五个共
和国来瓜分,工厂、军队、武器、财产、人员、土地等等,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分配给
各国。

其时,我国与前苏联的关系历经数十年的冷战,刚刚有所好转,经贸和军事交往初
步展开,就遭遇了这种非常时期。解体前我国与前苏联签定的军购协议幸好由俄罗斯继
承,我国定购的武器如苏-27、T-80U、S-300等才能在以后按时交货。

世界上许多国家此时也趁机瞅准机会,除了大肆抢购武器装备外,还在俄罗斯疯狂
搜罗各类人才。此时的独联体各国,人心慌慌,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国民收入迅速减
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许许多多的专家、教授、学...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3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刚才提到肖洛霍夫,转一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70cb20102e2m1.html
原本是春节茶杯里的风波,居然演变成了龙年杯中窥人大战,这不禁让人想起大名鼎鼎
的苏联作家、以历史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米哈伊尔·亚历山
大维奇·肖洛霍夫。但在当时,肖洛霍夫是否是《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一直被人质
疑,原因就是“如果肖洛霍夫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成这部杰作,那可真是天才。请你们
想想,他才十七岁就会如此成熟地开始写作。”“一个二十四岁的作家,他的生活经历
只限于征集粮食和写一些拙劣的作品,他的创作经验也只限于写一些故事,他怎么能勾
画出这幅时代的图画,勾画出这场战争和革命时代‘顿河哥萨克’的悲剧呢?”
这里转载1975年7月号的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静静的顿河〉
的风波》文章,各位参考:
在莫斯科近郊的电影制片厂,这一天正在拍摄《静静的顿河》的一个场面。突然,
一个披着黑色披巾的女人冲出群众角色的人群,张开双臂,站在摄影机面前,大声骂道
:“停下来!这都是谎言!你们是用谎言来拍电影!你们是用偷来的东西拍电影!你们
是贼... 阅读全帖
R******k
发帖数: 4756
3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静静的顿河
这本书一直在我的必读书目之中,但始终没有机会去读。记得小时候爸爸买了这套书回
家,厚厚的好几本,绛红色的封面,让我顿生敬畏之心。
似乎有一次我准备去读了,为此还做了些功课,看了一些相关的书评。这么多年过去了
,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为啥最终还是没有去读这本书,也记不得那些书评讲些啥了。但书
评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说这本书说明了哥萨克“不是铁板一块”,意思是哥萨克
并不是都是反共的,他们当中也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争执。这种书评的语言是很具有时
代特色的,现在的人大概是不会这样写了。撇开意识形态,“铁板一块”确实是很鲜明
形象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记忆至今~
这部小说描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
生活和斗争。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部族,他们是俄罗斯人的
一支。哥萨克人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哥萨克骑兵喊着“乌拉”挥着
战刀的冲锋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传奇。
哥萨克这个人群其实是沙皇建立的一个军队阶层,他们生存的主要目的就是随时准备参
加各种战争。类似于日本的"武士”。他们平时在家务农,轮流去军队训练服役。战争
到来...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陈忠实:马罗大叔
星期六回到家中,刚落坐,母亲说:“你马罗儿叔不在了。”
“什么时候?”我问。
“昨日夜里,还弄不清辰时卯时咽的气。”母亲叹了口气,“今日清早人才发觉。”
这也许不奇怪。一个老光棍儿,夜里独自一个人睡在窑里,死一百次,大约也不会被谁
及时发现的。尽管这样想,我的心里仍然禁不住悲哀起来了。
“啥病也没添,昨日后晌还在村里转悠。这倒好,干干脆脆,免得受罪。”母亲这样说
,言语中伴透着哀伤,“昨日后晌在街巷碰见我,还问你回家来没。回回碰见我,都要
问你回没回来。我问他有没有啥事,要帮忙,他都说没有,只是想……问问。”
他其实并不要我帮他办什么事,却总要问我回家来没有!我的心倒不是滋味了……
我记起了和马罗大叔共进的一顿晚餐!
那一年,我怀着一股疯狂般强烈的追求,企图闯进某所有名望的大学的神圣的殿堂,结
果呢?却不得不蜷缩在夏季闷热窒息而冬天四处透风的祖传的又矮又破的小屋里。一盏
必须放在眼下才能辨清字迹的煤油灯,常常烧焦我那像马的鬃毛一样贼密的头发,火苗
上卷着的黑烟熏得我总想作呕,为了省油,也为了节粮,庄稼人在天色刚一落黑就上炕
躺下了。他们几乎本能地懂得减少活动量以降低能量消耗的科学道理,...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3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刚才提到肖洛霍夫,转一篇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king (Mr Doctor),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刚才提到肖洛霍夫,转一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6 23:44:08 2012,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70cb20102e2m1.html
原本是春节茶杯里的风波,居然演变成了龙年杯中窥人大战,这不禁让人想起大名鼎鼎
的苏联作家、以历史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米哈伊尔·亚历山
大维奇·肖洛霍夫。但在当时,肖洛霍夫是否是《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一直被人质
疑,原因就是“如果肖洛霍夫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成这部杰作,那可真是天才。请你们
想想,他才十七岁就会如此成熟地开始写作。”“一个二十四岁的作家,他的生活经历
只限于征集粮食和写一些拙劣的作品,他的创作经验也只限于写一些故事,他怎么能勾
画出这幅时代的图画,勾画出这场战争和革命时代‘顿河哥萨克’的悲剧呢?”
这里转载1975年7月号的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静静的顿河...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0
来自主题: Shaanxi版 - 陈忠实:马罗大叔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陈忠实:马罗大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3 23:54:46 2016, 美东)
星期六回到家中,刚落坐,母亲说:“你马罗儿叔不在了。”
“什么时候?”我问。
“昨日夜里,还弄不清辰时卯时咽的气。”母亲叹了口气,“今日清早人才发觉。”
这也许不奇怪。一个老光棍儿,夜里独自一个人睡在窑里,死一百次,大约也不会被谁
及时发现的。尽管这样想,我的心里仍然禁不住悲哀起来了。
“啥病也没添,昨日后晌还在村里转悠。这倒好,干干脆脆,免得受罪。”母亲这样说
,言语中伴透着哀伤,“昨日后晌在街巷碰见我,还问你回家来没。回回碰见我,都要
问你回没回来。我问他有没有啥事,要帮忙,他都说没有,只是想……问问。”
他其实并不要我帮他办什么事,却总要问我回家来没有!我的心倒不是滋味了……
我记起了和马罗大叔共进的一顿晚餐!
那一年,我怀着一股疯狂般强烈的追求,企图闯进某所有名望的大学的神圣的殿堂,结
果呢?却不得不蜷缩在夏季闷热窒息而冬天四处透风的祖传的又矮... 阅读全帖
j***y
发帖数: 2074
41
来自主题: _RuS版 - 静静的顿河 - 第二卷第一章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foreign/jjddh/jjddh24.html
第一章
谢尔盖·普拉托诺维奇·莫霍夫的家世,有很悠久的历史。
在彼得一世统治的时期,有一次,一艘官船满载着干粮和火药,沿着顿河向亚
速海驶去。顿河上游,离霍皮奥尔河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奇戈纳克的“强盗”
市镇,这个小镇的哥萨克在夜里偷袭了这只船,杀死了正在酣睡的守卫,把干粮和
火药抢劫一空,把船也凿沉了。
按照沙皇的命令,从沃罗涅什派来了军队,把那个强盗市镇奇戈纳克烧光了,
在战斗中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参加过抢船的哥萨克全都击溃,把俘虏的亚基尔卡大尉
和另外四十名哥萨克在水上绞刑架上统死;为了恫吓下游骚动的村镇,把绞刑架顺
流放到顿河下游去。
十多年后,在奇文纳克的旧址上.重又炊烟缭绕,许多新移来的和那些劫后幸
存的哥萨克又在那里定居下来。市镇重又发展起来,并修筑了一道环镇围墙。从那
时候起,从沃罗涅什派来一名皇家坐探和眼线——农民莫霍夫·尼基什卡。他贩卖
各种哥萨克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杂货:刀柄,烟草,火石等等;他也买卖赃物,而且
每年要到
y********8
发帖数: 517
4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感恩与信仰
三、共产党邪教的本质
什么因素使得共产党如此残暴,如此邪恶呢?当共产党这个“幽灵”来到人世间时,它
带着一个可怕的使命。《共产党宣言》最后有一段很著名的话: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
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
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个“幽灵”的使命就是用暴力公开挑战现实人类社会,要砸烂旧世界,“消灭私有制
”,“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消灭剥削,“消灭家庭”,让无产者统治
世界。
一个公开声称要“打砸抢”的政党,不仅不承认自己的观点邪恶,它在《共产党宣言》
中还理直气壮地宣告: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
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社会的传统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按照无神论的自然法来说,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
必然,是宇宙运动规律的结果。按照有神论的观点来说,人类的传统和伦理道德都是神
传给人的。不管怎么来的,最基本的人伦道德、行为规范、善恶标准都有其相对不变性
,是千百年来规范...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205
43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习大大念叨的书,你看过多少?
老中的马屁功夫真让人叹为观止。我是不相信习读过这几十本文学名著的,否则说话谈
吐气质都不会是现在这样。。。说王岐山江泽民朱镕基读过我还信。最后一段暴露了真
相:
“问及对习总书记讲到的哪部具体作品感触深,曹文轩说:“他说喜欢肖洛霍夫的《静
静的顿河》这让我印象很深,现在的人可能很少去阅读这样的作品,而是更关注当下出
版的作品。这本书对我的人生和文学事业影响是很大的,比如葛利高里人物的复杂性,
还有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
所以唯一可以确定他也许读过的是《静静的顿河》,这点可以从很早以前的一个报道看
出来:
“武辉,是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当知青时的农村朋友,可以说是陪伴与见证习近平在梁家
河辛苦劳动、苦其肌肤、磨其心志的知情者。武辉比习近平小一岁,因习近平爱读书爱
学习,颇有吸引力,因此武辉有事没事就跑到习近平的窑洞去,在那里接触到了《水浒
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名著。。”
至少可以确定他可能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是《钢铁》和《顿河》,而且他在访问俄罗斯
的时候还专门提过:
“习近平最近在访问俄罗斯的时候公开承认,他爱读苏联共产党的宣传作品《钢铁是怎
...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44
沃罗涅日应该是被德国人攻克了。
事实上德军在向顿河河曲前进的时候,大本营就确认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在南方了,所
以新成立的六字头集团军都被投入南方战线。
事实上红军损失很大,哈尔科夫和克里木战役各损失20万,在蓝色I 和 II 攻势里,红
军损失了50多万人(被俘15万),就在顿河河曲一带,62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的主
力被合围歼灭。
s**********e
发帖数: 33562
45
沃罗涅日应该是被德国人攻克了。
事实上德军在向顿河河曲前进的时候,大本营就确认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在南方了,所
以新成立的六字头集团军都被投入南方战线。
事实上红军损失很大,哈尔科夫和克里木战役各损失20万,在蓝色I 和 II 攻势里,红
军损失了50多万人(被俘15万),就在顿河河曲一带,62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的主
力被合围歼灭。
d******a
发帖数: 32122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叶廖缅科混得很背啊

zz
1942年夏,德军在西南方向大举进攻。红军在哈尔科夫战役和克里木战役中惨败,两个
方面军被消灭。德军长驱直入,突破顿河,直逼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包括前线将领
在内的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正面防御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司令员公然表示守不
住斯大林格勒(后来才换了崔可夫)。斯大林又想起了叶廖缅科的自信,可能只有他才
有信心保卫斯大林格勒。于是,叶廖缅科被再次起用为东南方面军(后改称斯大林格勒
方面军〕司令员,负责斯大林格勒防御。这位虽然在脾气不好的时候,经常对部下拳脚
交加。但经过1年战争的锻炼,叶廖缅科以及不再是那个盲目自信的叶廖缅科了。在及
其危急的情况下,他很好的把握了城市攻防战的特点,以劣势兵力顶住并吸引了德军最
精锐的部队--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同时他也正确处理了防御与反攻的关系
,顶住前线指挥员的压力,坚决保证总预备队的隐蔽集结和专门用于反攻。在战争最激
烈的时候,斯大林常问他能否能再守三天,他也随时可能因为城市失手而受到惩罚。叶
廖缅科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基辅会战和布良斯克战役的
失败给斯大林的印象太深了,在最后消灭保罗斯的阶段,...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47
莫斯科和基辅 - 德国如何能赢得二战
-------------------------------------------------- --------------------------
----
PT。 #1
俄罗斯前是决定性的二战战场。如果德国队无处不在
一样,但失去了对俄罗斯阵线,那么他们输掉了这场战争。但80%的
德军采用苏联作战,因此,如果他们失去了无处不在
其他人,但他们赢得了俄罗斯的接待,然后根据这些事件时
发生德军应该已经能够转向强制赎回
他们的失败在其他地方,赢得战争的胜利。即使在美国,如果
德国之后赢得了俄罗斯前6至8个月内(大约
之间的日语攻击珍珠港及火炬入侵的时间),然后
德国应该已经能够使欧洲(北非)
固若金汤来入侵。
这怎么可能从何而来?我建议,仅1变化
战略,德国对俄罗斯阵线的胜利几乎是保证 -
大概在'42。
在8月18日'41陆军最高统帅部(OKH)提交与希特勒的计划
秋天的运动,它被指定为莫斯科的主要目标。 22日
八月,然而,希特勒拒绝OKH计划和决定,而不是地带军
GP中心(AGC),其2装甲军队,发送一条支持AGN
VS列宁格勒和其他支持...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18592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有沒有對蘇聯歷史比較熟悉的
第一,静静的顿河从写作,到出版,到不断再版,有多少稿,您知道吗?静静的顿河,
是一部命运曲折,也被不断改写折磨得非常复杂的一部作品。贵理科生们一般是看不懂
的。
第二,斯大林时代的作品和后斯大林时代的作品,是有些不同的。
第三,苏联的所谓“洗脑后的”现实主义风格,跟俺们中国的“洗脑后”的作品,非常
不同,你不能拿着中国的洗脑后标准,去看待苏联作品,然后说这些没有洗脑。中国的
文艺洗脑,非常注重正面人物的高大全,苏联的,反而大老粗和pathetic在一定程度上
被允许附着在革命形象身上。苏联更注重的是革命的成败,革命是否最后征服了人心,
对整个革命的基调是颂扬还是质疑。这是区别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等作品和日瓦戈
医生等作品的根本根本点。
第四,本来当时的革命派就很pathetic,尤其在南方战线和哥萨克顿河区。布尔什维克
两次被从顿河区彻底肃清。这一点是非常写实的,没什么大问题。苏联正统的文学审查
,也能接受。相反,我国基本不接受,比如中国少有的类似《五更寒》一类的作品,稍
稍反映了革命的困境,都要被枪毙。连红日这种其实还不怎么反映重大挫折的片子,都
要被枪毙。
c*****1
发帖数: 3240
49
☆─────────────────────────────────────☆
Trotsky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于 (Sat Apr 7 21:05:08 2012, 美东) 提到:
俺几年前忘记在哪个版,说过这个电影
根本没啥人care,呵呵。今儿又有版友对着《静静的顿河》恍然大悟
在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前,中国的脸谱化革命文学,显得多么苍白
俺就不得不说说《五更寒》这个电影,这是新中国
少有的关于革命的、有些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
毫不意外,被封杀了,文革期间,算是多少多少大毒草之一吧。
电影反映的是我军中原突围后,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不易。具体情节不多说了
里面和新中国传统革命文艺的传统套路不同的,是写了很多让人纠结的矛盾
首先是革命战士和地主小老婆的关系,让人感觉阶级区分,其实不是那么截然
地主小老婆也是穷人家的,但是被父母包办,嫁入地主家
无奈背弃了和自己革命战士恋人的感情,但是藕断丝连,旧情未断
地主死后,还想重温旧梦,革命战士也一方面恨她,一方面心里放不下她
小老婆支持游击队,都是因为这个恋人的缘故,而不是什么革命觉悟。
然后是人的感情和敌我矛...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8922
50
自从法国人Joseph de Guignes提出匈人是西迁匈奴的观点后,两百多年来,各国学者
或支持或反对或保持谨慎,众说纷纭。这个问题之所以悬而未决,主要是因为匈奴和匈
人的活动在中西方的史料中有一百多年的空白期。可喜的事,由于近年来相关考古工作
的进展和研究的深入,中外学者为解决匈人是否是西迁匈奴这一难题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比如郭物根据铜鍑在欧亚草原的传播,概括了匈奴西迁至欧洲的路线[1]。以下内容
为[1]的摘要。
从铜鍑的发展和分布来看,可以对应匈奴活动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1年,以Ga I、Gb I、Gc I、Ia I、Ib I、Ib III和Gf
型铜鍑为代表,在贝加尔湖南部、蒙古、内蒙、宁夏均有发现。
第二阶段,约公元91-160年,以Ha I式铜鍑为代表,在新疆北疆至阿尔泰有发现。公元
91年,北匈奴被汉朝击败,“遁走乌孙”,此后活动于新疆和中亚一带。
第三阶段,约公元160-350年,以Ha II、Hb式铜鍑为代表,在俄罗斯南乌拉尔和西乌拉
尔有发现。这一时期是匈奴或匈人在中西方史料中的空白期,但匈奴风格的铜鍑在这一
时间和空间的出现,证实了Gu...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