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高伐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d
发帖数: 9770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1 23:58:08 2014, 美东)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前些日子我贴出游览哈佛的几张照片,马上就有读者指出我对哈佛雕像照片的说明
有谬误。感谢他的指正!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的这座俊朗优雅的约翰•哈佛雕像
,像上镌刻著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年”——实际上,
三行字就是三个著名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
建雕像时,就按照人们的想像,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作模特儿;
第二,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起初也並非以他的名字命名,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
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约260册图书)捐献出来,
为感谢和纪念他,才改了校名;
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而并非“1638年”。
由哈佛雕像的三个谎言,我想起...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前些日子我贴出游览哈佛的几张照片,马上就有读者指出我对哈佛雕像照片的说明
有谬误。感谢他的指正!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的这座俊朗优雅的约翰•哈佛雕像
,像上镌刻著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年”——实际上,
三行字就是三个著名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
建雕像时,就按照人们的想像,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作模特儿;
第二,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起初也並非以他的名字命名,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
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约260册图书)捐献出来,
为感谢和纪念他,才改了校名;
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而并非“1638年”。
由哈佛雕像的三个谎言,我想起了中共建党的谎言。多少个?数不清。
今天是中共建党91周年纪念日,多少年来党一直让党员与民众相信,1921年7月1日
,中共12名代表(后证实为13人)在上海举行一大,缔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后来
人们才知道:中共一大,根本不是7月1日举行的;与会者也不是13人,至少还有... 阅读全帖
b*******y
发帖数: 31
3
一百部杰作 一百盏灯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揭晓

●高伐林

读排行榜犹如看一个大Party,请谁不请谁参加主人说了算,我们不只见到自
己相熟的师长好友,也会见到许多不甚熟悉的面孔。见到熟人自然亲切,见到陌
生人也不妨攀谈结识。毕竟评委都是文学界一时之选,他们邀请谁,总有他们的
道理

曾经有人说过:文学搞评奖还勉强说得过去,评比绝对不可能──精神产品
怎能像名车、公司一样排座次?但是最近由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部组织来自全
球十四位文学名家,就联合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二十世纪中文小说
一百强」最近已经揭晓:鲁迅的《呐喊》夺得百年小说冠军。紧接著顺序是沈从
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锺书《围城》、茅盾《子
夜》、白先勇《台北人》、巴金《家》、萧红《呼兰河传》及刘鹗《老残游记》
列前十名。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评选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一来因为百年政治纷争、
迄今在两岸还有许多禁忌;二来由于连年战乱
C********g
发帖数: 9656
4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8818
作者:辛子陵
提要:取消毛泽东思想这个重大议案由习近平提出特别值得重视。习近平在未登大位之
前举重若轻,一举挣脱了束缚自己,也束缚党和全国人民的绳索,这反映了他的执政风
格和政治走向,他不贪不色,一身正气,关键时刻会有勇气与权贵资产阶级切割,他可
能领导中共走向中兴,领导国家走向民主共和。习近平和十八大寄托着全党和全国人民
的巨大期望。
高:中国何时才能走出毛泽东的阴影呢?
辛:就在最近有了转机,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2010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全体会议在胡锦涛主持下通过了《关于毛泽东思想若干建议意见》的决议,编号
(179)号,又称(170179)号,是指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179)号议案。该
议案由吴邦国、习近平两人共同提出,内容是:关于党的会议公报、党的工作任务决议
、党的方针政策制定、党的理论学习、党的宣传教育、党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有关政策、措施、决议等文件中,“毛泽东思想”不列入。据悉,
当会议...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 马洪其人其事
一句话为中国推开了一扇门 2014-09-12 19:33:37
年轻一辈或许不太知晓马洪其人其事?他是中共建政之后的智囊“一枝笔”,但这
枝“笔”却在中共政治风浪的颠簸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灵魂。之所以没像其他有灵魂的
“笔”那样落得悲剧性的下场,是因为他的运气比较好,赶上了改革开放岁月,给中央
写文件时,可以写进自己有创意的思想
◆高伐林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出现几位智囊,让观众纷纷猜测原型是谁。马
洪是人们在猜测中常常提到的名字。
明镜出版社出版了《大风起兮:马洪传》一书,笔者抱著很高的兴趣细读。这本颇
有价值、但也留下若干遗憾的书,让我有机会结识了作者马雅——马洪的长女。
马洪其人其事,年轻一辈或许已经不太知晓了?他的官职并不算特别显赫:最高担
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他也是中共官方第一家智库——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的创办人。但1936年参加革命的马洪,超过一个花甲的人生经历,特别富有
戏剧性、特别吸引我注意:
他随高岗进京,30多岁就成了部级高干,不料高岗垮台,他也受到审查;紧接著又
是一个“... 阅读全帖
x*****z
发帖数: 787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令计划:从有为青年到政变主谋
近一年多来,“新四人帮”一词在海内外流传开来,指的是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和
令计划组成的图谋推翻习近平、取而代之的帮派。起初,级别最高的周永康被视为帮主
,但据《令氏家族──大内总管的政变》一书披露,一旦政变成功,令计划才是最大的
受益者。这次“明镜书刊”节目,我们就请明镜集团总主笔高伐林先生来介绍一下令计
划及其家族。
法广:高伐林先生,听说你早年曾经与令计划共过事?
高伐林:是的,那是 32 年前了,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工作。令计划
是比我更早来到这里的。他告诉我,其实本姓令狐,是他们家图省事简称为“令”。
法广: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高伐林:印象很不错。当时他二十五六岁,很有朝气,肯干,也能干,晚上和周末加班
,几乎每天如此、每星期如此。虽然当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很有钻研精神。我也感
到,比起我这样刚出大学校门的,他对在官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显得更为圆熟、更有
分寸,对于共青团内部,以及党政机关的复杂结构,他也有更为透彻的了解。
法广:那时在团中央担任领导的胡锦涛,就很器重他?
高伐林:人们常说胡锦涛在团中央担任常务书记、第一书记时,令计划给他当秘书,所
以后来着...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158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方舟子再说傅苹,孙中山,邓小平
《这一代》:
半本学生杂志引起的全国轰动
坐在北京艾迪尔广告公司的老板椅上,张桦问我,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想像
不到我当年还做过那样热血沸腾的事情吧。眼前这个一脸“老板相”的人,如今半年在
美国,半年在北京,俨然成功的商业人士。而29年前,他却是13所高校联办杂志《这一
代》最积极的联络者和发起人。
张桦掰着手指自嘲走过的这几十年:“开始是搞比较文学的,后来搞报告文学,再
后来搞广告文学,越来越通俗,越来越挣钱,最后连‘文学’二字都去掉,只剩了广告
。这就是几十年走过来的我。”
说起29年前的那个夏天,这一群77级中文系学生带些稚气的激情今天看来仍然夺目
。那一本残缺不全的杂志里走出来的人,今天大多已经是文学名家、商海或政坛明星。
但《这一代》是他们共同难以磨灭的记忆。“直到今天,我的很多老关系都是这批人。
”《这一代》仿佛成为一个隐秘的接头暗号,直接通向这一代人特殊的青春。
为了办《这一代》,有人拿出了亡父的抚恤金
南方都市报:《这一代》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
张桦:... 阅读全帖
w**********5
发帖数: 1741
8
“共青团派”溃败 是否还能东山再起
時間:2015-05-03 20:46 訂閱《明鏡郵報》 《安卓電子書App》
作者 肖曼
一朝天子一朝臣。十多年前胡锦涛掌权时期,“共青团派”如日中天,引人侧目;习近
平接任之后,却是“紅二代”气势如虹,“共青团派”一蹶不振。最新出版的《新史記
》第25期叙述了“共青团派”来龙去脉。今天我们就请《新史記》总编辑高伐林先生简
要介绍这一内容。
《新史記》第25期
法广:高伐林先生,你原来在共青团机关工作过,对“共青团派”应该有所知情?
高伐林:我在共青团机关当工作人员,是30年前的往事了。对“共青团派”30年来的大
起大落、分化蜕变,是编辑《新史記》这些文章才补了课。
改革开放之后,“共青团派”有三次成为舆论焦点。第一次,上个世纪80年代,胡耀邦
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时期,是“共青团派”集结队伍的发轫期;第二次,是前团
中央掌门人胡锦涛当上中共最高领导人之后,这是“共青团派”全面扩张的鼎盛期;眼
下第三次,却是“共青团派”大势已去的溃败期。
法广: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中共十八大领导层名单看,有共青团背景的人很不少啊。
高伐林:从...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中共中央组织部号称“天官第一部”,掌管高级官员的升迁仕途,历来以暗盘操作、“
黑箱作业”著称。最近,明镜出版社出版中组部前官员阎淮的长篇回忆录《进出中组部
:一个红二代理想主义者的另类人生》,掀开了这个“黑匣子”一角。这次“明镜书刊
”节目,我们请该书的责任编辑高伐林来做一个介绍。
法广:你们这本《进出中组部:一个红二代理想主义者的另类人生》,这么长的书名涵
盖了很多信息?
高伐林:是的。作者与我们反覆推敲书名加副标题,长是长一点,但“中组部”“红二
代”“理想主义者”“另类人生”这几个词,堪称全书的关键词,概括了全书的内容,
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也突出了回忆的重点。
法广:上次你也曾介绍过阎淮,他是被陈云办公室安插到中组部工作的?
高伐林:阎淮是革命干部的后代,1945年生于江苏淮安。1964年进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这个系是研究核技术的,是当时中国保密级别最高的专业之一。他刚读两年就遇到文革
,离开学校,分配到甘肃煤矿机械厂,从工人靠实干升至厂长。后来他调回北京、进了
煤炭部,当一位副部长的秘书。1982年,阎淮被陈云办公室点名,实际上就是陈云钦点
,安排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刚刚创建的青年...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张桦:这一代与《这一代》(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 08:01:00 2011, 美东)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7060
2010-10-04 18:16:44
整整三十年前,1980年,中国冒出一份十三所大学学生文艺社团联合主办、自编
自印、自己发行的刊物《这一代》,虽然出了第一期就夭折了,但说得蝎虎一点,這一
期“震动朝野”。我有幸参与其筹备和出笼的全过程。当年搭档张桦写了一份关于此事
的回忆文稿,纪念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
高伐林按:1980年,北大、人大、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十三校的学生
文艺刊物《这一代》创刊号,是激动人心年代的一个浪花。记得刊物办了第一期就夭折
之后的那年夏天,我去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一届“青春诗会”,抽空去未名湖
畔见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张炜,张炜告诉我,他那年元月16日参加人民...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中共已故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大将的小儿子罗宇,接受明镜集团总裁何频以明
镜电视记者的身份对他的长时间采访,刊登在刚刚出版的《新史记》第35期上,讲述邓
小平在文革后为掌控军权,起用他父亲的经过。今天我们请明镜集团总主笔高伐林来介
绍这篇重头文章。
法广:高伐林先生,罗宇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伐林:要说罗宇,先得说父亲罗瑞卿,他一度是中共高层担任实权职务最多的人之一
,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要职
,横跨党政军三界。很长时间里,他就是毛泽东的“大警卫员”,毛曾说过:天塌下来
有罗长子顶着,但在文革前夕毛突然翻脸,把他打进“彭罗陆杨”反党集团,他愤而跳
楼摔断了腿。这个儿子罗宇,在那段岁月政治上也受到排斥和歧视,后来由邓小平亲自
批示才参了军。1988年罗宇被授予大校军衔,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航空装备处处
长。1989年,罗宇在出席法国航空展时,因不满中共当局镇压学生和百姓,愤而辞职出
走,现居美国。近年在海外出版了回忆录《告别总参谋部》。
法广:何频先生采访他,主要是探究什么问题呢?
高伐林:他们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但中心就是一个...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张桦:这一代与《这一代》(上)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7060
2010-10-04 18:16:44
整整三十年前,1980年,中国冒出一份十三所大学学生文艺社团联合主办、自编
自印、自己发行的刊物《这一代》,虽然出了第一期就夭折了,但说得蝎虎一点,這一
期“震动朝野”。我有幸参与其筹备和出笼的全过程。当年搭档张桦写了一份关于此事
的回忆文稿,纪念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
高伐林按:1980年,北大、人大、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十三校的学生
文艺刊物《这一代》创刊号,是激动人心年代的一个浪花。记得刊物办了第一期就夭折
之后的那年夏天,我去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一届“青春诗会”,抽空去未名湖
畔见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张炜,张炜告诉我,他那年元月16日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党
政干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长篇演讲。讲话中间,邓小平批评民办刊物时,声色俱厉,
手中还拿起了一本刊物——他在会场中间坐着,看得很清楚,那本刊物,就是一本《这
一代》创刊号!
当时我听张炜讲也听得心惊肉跳。事后我找出邓小平那篇讲话,已经经过了中央许
多大... 阅读全帖
x*****z
发帖数: 787
13
中共建政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史的研究在中国仍是国家控制的禁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
杉矶分校中国当代史研究者宋永毅教授及其团队历时20年,完成了《中国当代史数据库
》。最近,总部在纽约的明镜出版集团计划以此研究为基础,出版500本“中华人民共
和国档案”,并已首批出版了12本集的《反右绝密文件》电子书。
美国中文杂志《新史记》杂志总编、《反右绝密文件》责任编辑高伐林在接受美国之音
采访时说,之所以叫绝密文件并非编者后加,而是这些文件本身就标着绝密级。他说,
“毛泽东时代的治国法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而推动和指导这些运动的就是一
个又一个的文件,文件的密级越高越能体现最高执政者的真实意图,也更能揭开当局竭
力掩盖和回避的历史真相。”
中共中央在上世纪80年代对1957年的反右运动定性为“完全正确和必要”,但“严重扩
大化了”。有专家认为,虽然当年被打成的右派几乎全部都获得了改正,但由于这种定
性,对这段历史的掩盖和回避甚至比被中共彻底否定的文革更为严重。
全景式大事记
高伐林说,发生在1957年的反右实际上是一场中共及其领袖毛泽东领导的针对知识分子
、波及全社会各阶层的全国性政治迫害运动...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4
《反右绝密文件》揭示运动全貌
01.04.2015 03:53
中共建政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史的研究在中国仍是国家控制的禁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
杉矶分校中国当代史研究者宋永毅教授及其团队历时20年,完成了《中国当代史数据库
》。最近,总部在纽约的明镜出版集团计划以此研究为基础,出版500本“中华人民共
和国档案”,并已首批出版了12本集的《反右绝密文件》电子书。
美国中文杂志《新史记》杂志总编、《反右绝密文件》责任编辑高伐林在接受美国之音
采访时说,之所以叫绝密文件并非编者后加,而是这些文件本身就标着绝密级。他说,
“毛泽东时代的治国法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而推动和指导这些运动的就是一
个又一个的文件,文件的密级越高越能体现最高执政者的真实意图,也更能揭开当局竭
力掩盖和回避的历史真相。”
中共中央在上世纪80年代对1957年的反右运动定性为“完全正确和必要”,但“严重扩
大化了”。有专家认为,虽然当年被打成的右派几乎全部都获得了改正,但由于这种定
性,对这段历史的掩盖和回避甚至比被中共彻底否定的文革更为严重。
全景式大事记
高伐林说,发生在1957年的反右实际上是一场中共及其领袖...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反右绝密文件》揭示运动全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5 12:59:58 2015, 美东)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book-party-archive-20150331/2
01.04.2015
作者:方冰
《反右绝密文件》封面(明镜提供)
中共建政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史的研究在中国仍是国家控制的禁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
杉矶分校中国当代史研究者宋永毅教授及其团队历时20年,完成了《中国当代史数据库
》。最近,总部在纽约的明镜出版集团计划以此研究为基础,出版500本“中华人民共
和国档案”,并已首批出版了12本集的《反右绝密文件》电子书。
美国中文杂志《新史记》杂志总编、《反右绝密文件》责任编辑高伐林在接受美国之音
采访时说,之所以叫绝密文件并非编者后加,而是这些文件本身就标着绝密级。他说,
“毛泽东时代的治国法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而推动和指导这些运动的就...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反右绝密文件》揭示运动全貌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book-party-archive-20150331/2
01.04.2015
作者:方冰
《反右绝密文件》封面(明镜提供)
中共建政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史的研究在中国仍是国家控制的禁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
杉矶分校中国当代史研究者宋永毅教授及其团队历时20年,完成了《中国当代史数据库
》。最近,总部在纽约的明镜出版集团计划以此研究为基础,出版500本“中华人民共
和国档案”,并已首批出版了12本集的《反右绝密文件》电子书。
美国中文杂志《新史记》杂志总编、《反右绝密文件》责任编辑高伐林在接受美国之音
采访时说,之所以叫绝密文件并非编者后加,而是这些文件本身就标着绝密级。他说,
“毛泽东时代的治国法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而推动和指导这些运动的就是一
个又一个的文件,文件的密级越高越能体现最高执政者的真实意图,也更能揭开当局竭
力掩盖和回避的历史真相。”
中共中央在上世纪80年代对1957年的反右运动定性为“完全正确和必要”,但“严重扩
大化了”。有专家认为,虽然当年被打成的右派几乎全部都获得了改正,但由于这种定
性...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17
新闻来源: 法广 于 2015-03-22
中国每个时代都对年轻一代持悲观态度,抱怨年轻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现
在,却是部分老年人的所作所为真正令人担忧。
法广:高伐林先生,许多观察中国的人士,注意到一个反常现象:当代中国的许多
政治、社会新闻中,老人多扮演了负面的角色。一般来讲,老人是代际传递民族传统文
明、保证社会稳定的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为老不尊”。以致
有人询问: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高伐林:这期《新史记》张鹏的文章专门来谈这个问题。他认为:确切地说,是“
红卫兵变老了”。——这一代老人,不是通常意义的老人,而是相当特殊的一代人。按
年龄来算,他们在“文革”中,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文革”到明年(2016年
)爆发50周年,持续10年,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有三四年,正是这一代老人成长和成熟
的“风华正茂”的岁月。这就像树苗正在抽条长叶时节,碰上了暴风骤雨、毒水灌溉:
毛泽东宣布全国一律停课,煽动学生不仅在校内打老师、斗校长,更冲上社会打砸抢、
“破四旧”、批斗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锤炼永远忠于毛泽东的“一颗红
心”。
法广...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657
18
刘源因六四仕途受挫
2014年 9月 28日
刘源:从薄熙来盟友到习近平支持者
就在两年前,刘源上将还被视作薄熙来集团的军方盟友。现在传闻他因为反贪有功,可
能调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最新出版的《名星》披露,其实,这位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
之子早就是两面下注。这次“明镜书刊”节目,我们请明镜新闻出版集团总主笔高伐林
先生来介绍其内情。
法广:我们看到《名星》杂志第10期,重点介绍了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刘源的故
事。
高伐林:《名星》是专门报道人物的杂志。《名星》获知,习近平正对军队进行大改造
,除了重建军事指挥系统、调整兵种分布,同时也在进行人事布局,将提升军委纪委地
位,方案是将纪委从总政治部独立出来。刘源出任军委纪委书记可能性很大,担任这个
职位,很可能意味着被安排进入军委。
法广:看来刘源正接近军队最高权力。此前不是说,刘源卷入薄熙来案遭到审查吗?
高伐林:这就说来话长了。刘源、习近平、薄熙来这三位太子党彼此竞争。刘源与习近
平的经历十分相似:都出生在50年代,都是高干家庭出身,都读的红色贵族学校,“文
革”中父辈都遭迫害,他们都成了“狗崽子”;一个在陕北干了七年,一个在山西拼了...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张桦:这一代与《这一代》(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 08:02:46 2011, 美东)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7071
2010-10-06 18:20:42
《这一代》创刊号发行后,同学还没起床,宿舍楼走廊内外便人头攒动,一问才知
道都是来买杂志的!买客太多,把存刊卖光,求购者仍不断涌入,有些人见杂志已卖完
,就逐个游说,申述如何求之若渴,央求我们同学把自己的那本让给他。北京、广州、
南开等学校也都是在一小时左右一抛而光。随后涌来的是来信的洪水
《这一代》封面本来是这样设计的,可惜只印了红色,刚开始印黑色时,印刷厂接
到了上级指示,拒印了。所以后来绝大多数读者拿到的杂志,封面上只有“这一代
1979.1”。像此图这样完整的只有几本,就留在我们几个编辑手里做纪念了。经过30年
无数人翻阅,我保存的这一本色泽已经黯淡了...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张桦:这一代与《这一代》(下)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7071
2010-10-06 18:20:42
《这一代》创刊号发行后,同学还没起床,宿舍楼走廊内外便人头攒动,一问才知
道都是来买杂志的!买客太多,把存刊卖光,求购者仍不断涌入,有些人见杂志已卖完
,就逐个游说,申述如何求之若渴,央求我们同学把自己的那本让给他。北京、广州、
南开等学校也都是在一小时左右一抛而光。随后涌来的是来信的洪水
《这一代》封面本来是这样设计的,可惜只印了红色,刚开始印黑色时,印刷厂接
到了上级指示,拒印了。所以后来绝大多数读者拿到的杂志,封面上只有“这一代
1979.1”。像此图这样完整的只有几本,就留在我们几个编辑手里做纪念了。经过30年
无数人翻阅,我保存的这一本色泽已经黯淡了。当时刚出炉时十分抢眼呢!(高伐林摄
并记)
这一代与《这一代》(下)
张 桦
(续前)当我们得胜把散页拿到我们武汉大学印刷厂时,该厂领导很严肃地通知我
,除非我们有学校或系里的证明,否则他们他拒绝装订。待跑去请示,校、系领导却都
不再如前一般热情,而说这是我们自己...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21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lingjiua-media-watch-20141216
华盛顿—
被海外中文媒体“唱衰”的中共统战部长令计划又冒头了。这位中共前领导人胡锦涛的
主要智囊在中共理论刊物求是上撰文,借谈民族工作之际,力捧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令
计划在政治上又“活”了说明其政治生涯安然无恙仍在计划?还是其各方面使命已经完
成?与此同时,关注政治新闻的中国媒体澎湃刊出长篇调查报告,起底令计划之弟令完
成的商业帝国,点姓不点名地端出了令计划的妻子谷丽萍。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令计划被海外一些媒体(明镜)说成是新四人帮(周永康、薄熙来
、徐才厚和令计划),说其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但是,令计划在最新一期的中共理刊
物求是杂志发表署名长篇文章,题目是:坚持中国特色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副标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
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部标题用字六十个。中共宣布周永康送交司法处理的新闻稿一
共有五百多字)
令计划是以其中共统战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份发表这篇文章。在这篇4千字文章中
,他起码16...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571
22
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到底倾左还是倾右?自2007年他被确认为接班人以来就
被猜测不断。中国研究院2013年10月28日于纽约举行第四次研讨会,前《中国改革》杂
志社社长李伟东、前《经济学周报》副总编高瑜、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姚
监复等十多位学者与会,一同探讨习近平的思想路线与根源。
出席研讨会发言者还有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高文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
博士王军涛、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张博树博士、纽约律师高光俊、旅美学人冯胜平、
张艾枚、《北京之春》主编胡平、博讯创办人韦石、《太平洋月刊》总编辑欧阳劲、明
镜集团创办人何频、总编辑陈小平。研讨会由《新史记》与《名星》总编辑高伐林主持。
以下为根据录音整理的研讨会发言。
高伐林:今天讨论的主题,大家事先都有所通气。去年(2012年)2、3月份以来,中
国局势加速变化,到了今年,学界也好、政界也好,争论越来越激化,体制内外、海内
外,对于中共,对于中共新领导人,都有很多猜测——也都在游说。今天我们有机会请
到三位来自国内的学者姚监复、高瑜和李伟东,一起参加研讨,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
”,得到的信息可能比我们在海外的学人...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9629
23
回顾《911人性辉煌》创作历程──多维、明镜和文心社举行新书座谈会
文/施雨
2006年09月18日,星期一
【文心社新泽西消息】由多维新闻网、明镜出版社和文心社联合举办的《911人
性辉煌》新书座谈会,2001年11月24日在新州若歌教会举行,座谈会主要是回顾《91
1人性辉煌》一书从酝酿、策划到写就出版的过程,以及讨论多维新闻网目前运作方式
和前景,座谈会历时三个多小时。多家中文媒体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911人性辉煌》一书的策划者,明镜出版社、多维新闻网的负责人何频首先就
出版此书的用意向与会者做了介绍。他说,作为一个传媒人士,反映事实的真相是最起
码的职业道德,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感情取向和价值判断。他不
想去与那些为911恐怖袭击事件叫好的人直接争论,他希望的是呈现更多的事实给读
者作判断。
何频谈到,也许像有些人讲的那样,这场灾难有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但死难
的是无辜百姓,其中包括有我们为数不少的同胞。尤其是其中有一些人表现出来的人性
力量不能不令人感动。
他说:“我从来不是一个英雄的祟拜者,相反我对任何被公众祟拜的英雄都有一种
本能的怀疑,我更不会认...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4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11月16日15:02:05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中国大陆党史专家韩钢教授列出了中共党史研究中争论最大、对中共的发展最有影
响的20个热点难点,其中与林彪有关的就占四个!在我看来,中共党史上无处不是谜,
列出20个,远远不够。韩钢指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从主流意识形态剥离出一个民间
研究的学派,其话语、结论和判断与主流不一样
老高按:中国当今执政党党史上的疑点,一抓就是一大把,从建党到底是哪天,多
少人参加一大,会议议程,所争论的问题,参加的外国人是不是苏俄间谍……都是花了
好长时间才勉强达成共识,遑论其它。
中国大陆党史学者韩钢,最近将他原来所列出的中共党史研究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
,重新推出了新版。他仅仅列出了争论最大、对中共的发展也相对来说更有影响的20个
热点难点,在我看来,远远不够。韩钢自己也说:“这些也只是一鳞半爪,远不能反映
研究动态的所有方面。”中共党史上还有许多未得出结论的问题,例如,1931年1月7日
中共六屆四中全会上王明的上台、罗章龙等人的分裂、何孟雄等人究竟是死在谁手里;
再如,1936年12月,中共究竟对西安事变起了什么作...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9671
25
2011-5-8(2 天前)专访党史学者辛子陵之后不得不说的事从 明镜博客 作者:高伐林
党史学者辛子陵给我写最后一信的当天竟遇到大麻烦,我只好对他接受我专访的初稿在
网上流传一事“沉默是金”,以免给他节外生枝甚至增添罪名了。各方向我求证,我一
概含糊其辞或装聋作哑。直到昨天看到《亚洲周刊》的报导《中共老人辛子陵被审查》
最近不断有人问我,在网络上读到《只有和毛切割,中共才能找回自信和光荣——辛子
陵接受〈新史记〉特约记者高伐林专访》,连博讯、华夏文摘等等许多网络媒体都登载
了,究竟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自己的博客没有刊出?
对一些朋友发来电子邮件和打来电话问我,我简单作答;但是我顾忌某些因素,不愿公
开答覆——直到昨天,看到《亚洲周刊》登出了《中共老人辛子陵被审查》的报导,我
想我可以介绍有关情况,而不致于给辛子陵先生增添罪名了。
今年2月到3月,我接受即将创刊的香港《新史記》杂志的委托,以“《新史記》杂志特
约记者”的名义,对一些多年来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进行专访,请他们围绕今年“七一
”中共建党90周年这一话题,谈谈看法。我的专访对象中,就有解放军退休大校辛子陵
先生。
解放军退休大校... 阅读全帖
b*j
发帖数: 293
26
作者:高伐林
党史学者辛子陵给我写最后一信的当天竟遇到大麻烦,我只好对他接受我专访的初稿在
网上流传一事“沉默是金”,以免给他节外生枝甚至增添罪名了。各方向我求证,我一
概含糊其辞或装聋作哑。直到昨天看到《亚洲周刊》的报导《中共老人辛子陵被审查》
最近不断有人问我,在网络上读到《只有和毛切割,中共才能找回自信和光荣——辛子
陵接受〈新史记〉特约记者高伐林专访》,连博讯、华夏文摘等等许多网络媒体都登载
了,究竟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自己的博客没有刊出?
对一些朋友发来电子邮件和打来电话问我,我简单作答;但是我顾忌某些因素,不愿公
开答覆——直到昨天,看到《亚洲周刊》登出了《中共老人辛子陵被审查》的报导,我
想我可以介绍有关情况,而不致于给辛子陵先生增添罪名了。
今年2月到3月,我接受即将创刊的香港《新史記》杂志的委托,以“《新史記》杂志特
约记者”的名义,对一些多年来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进行专访,请他们围绕今年“七一
”中共建党90周年这一话题,谈谈看法。我的专访对象中,就有解放军退休大校辛子陵先生。
今年76岁的辛子陵先生,原名宋科,河北安新人。1950年参加解放军,1959年加入中共
。曾...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7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7月27日16:00:28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老高按:早年在国内在各地出差或开会时,接待人员一个会带我们去看一些为领导
人修的“行宫”。在杭州,福州、井冈山……都看过这类地方。前几年回国,到韶山又
看了滴水洞。在市场大潮起来之前,就一直关着,渺无人迹。我还记得井冈山宾馆里的
一个套房,毛泽东住过一夜,然后就永远合拢窗帘,锁紧门窗,每天早上,雷打不动,
服务员轻手轻脚地进去打扫一下,赶紧退出。这间房永远处在“待命”状态,等候伟大
领袖什么时候再来……为什么不开放?那还用问吗?伟大领袖住过或者要来住的,谁敢
僭越?生出这样的念头,都有“野心家”之嫌。他老人家睡过的床,难道你也想睡上去
;他老人家坐过的马桶,难道你也想坐上去;他老人家推开的窗户,难道你也想推开—
—做号令天下的春秋大梦?
现在市场经济中,相信这些地方都派了各种用场,顶不济,也是一个红色旅遊的景
点,就像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现在不是也成为民众的休闲观光的场所了
嘛。
常常看到一些文章,介绍毛泽东怎么俭朴,吃饭如何简单,穿衣如何随便。邓颖超
为周恩来补睡衣的佳话更是流传久远。...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刘亚洲这份投名状是不合格産品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内幕》记者 高伐林 柯宇倩整理
由中国国防大学、总政治部保卫部、总参谋部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现代关系研
究院联合推出的电视专题片《较量无声》,最近在网络上披露。这部专题片,由国防大
学信息管理中心制作,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校长王喜斌两位上将高调担任总策划,两
度流传,又两度被封。尽管流传时间非常短暂,但是扩展速度惊人,引来无数关注。中
国研究院2013年11月2日在新泽西举行第五次研讨会,请专家学者及媒体工作者解读这
部军方猛片。
会议由明镜新闻出版集团总编辑陈小平主持,参加研讨会的有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
室研究员姚监复,政治评论家阮铭,前《经济学周报》副总编高瑜,《中国改革》杂志
社前社长、政治评论家李伟东,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张博树博士,旅美学人冯胜平,
纽约政论家孟玄,纽约律师叶宁,以及明镜新闻出版集团总裁何频和《新史记》总编辑
高伐林。
用冷战语言不断对内灌输
张博树:陈小平给他们俩总结了一下。其实我看,《较量无声》在逻辑上没有讲出更多
的东...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29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7月27日16:00:28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老高按:早年在国内在各地出差或开会时,接待人员一个会带我们去看一些为领导
人修的“行宫”。在杭州,福州、井冈山……都看过这类地方。前几年回国,到韶山又
看了滴水洞。在市场大潮起来之前,就一直关着,渺无人迹。我还记得井冈山宾馆里的
一个套房,毛泽东住过一夜,然后就永远合拢窗帘,锁紧门窗,每天早上,雷打不动,
服务员轻手轻脚地进去打扫一下,赶紧退出。这间房永远处在“待命”状态,等候伟大
领袖什么时候再来……为什么不开放?那还用问吗?伟大领袖住过或者要来住的,谁敢
僭越?生出这样的念头,都有“野心家”之嫌。他老人家睡过的床,难道你也想睡上去
;他老人家坐过的马桶,难道你也想坐上去;他老人家推开的窗户,难道你也想推开—
—做号令天下的春秋大梦?
现在市场经济中,相信这些地方都派了各种用场,顶不济,也是一个红色旅遊的景
点,就像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现在不是也成为民众的休闲观光的场所了
嘛。
常常看到一些文章,介绍毛泽东怎么俭朴,吃饭如何简单,穿衣如何随便。邓颖超
为周恩来补睡衣的佳话更是流传久远。...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0
2015-02-27 15:05:40


今天连读高伐林先生及德孤兄两篇讨论评价文革的好文(见《“文革”该肯定还是否定
,关键看什么?》、《否定文革,到底要否定什么?》),不禁有感而发。本来是想写
个评论,却越写越长,那就把俺的随感单独成文吧。
高先生的文章主要是转载和评论了秦晖先生的文章“对文革的四种判断”,即【体制内
否定,体制内肯定,反体制肯定,反体制否定】,秦晖先生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真实地对
这四种判断产生的前因后果做了很好的梳理和分析,我个人觉得很有说服力,是一篇不
可多得的关于讨论评价文革的好文章。在此再次感谢高伐林先生的转载和分享。另外,
高先生该博文后的评论也很有意思,尤其是fangbin网友的评论很有分量。fangbin网友
在万维文章和评论很少,俺以前没有注意过他。今天从他以下这段话,俺觉得fangbin
网友的观点和理念应该代表了海外华人至这个网上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思想,即【通过文
化与思想的演变,使国家平稳的过度的思想】,用俺嘎拉哈兄的话来说就是【改良派的
思想】:
“不大同意秦晖教授把杨小凯划为所谓体制外的肯...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1
送交者: 高伐林2011年08月05日17:11:34于[史地人物]
在中共对人民所说的诸多谎言中,这件事小得根本夹不上筷子。不过,当我看到现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不管掏心掏肝地说什么,民众就是不信,我就想起了这件小事。共
产党的公信力,就是从那时开始折损、开始丢失的。江渭清骗到手没打算还的钱,加上
一年一年所滚的利息,都落到今天的领导人头上了
◆高伐林
近两个月前,我曾写了一篇读史札记《省委老书记回忆录透露什么信息?》,介绍
了“文革”前的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回忆的几个故事。最后我说:
《七十年征程》还披露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史实,例如,江渭清如何对毛泽东和柯庆
施抗命、不肯将自己的副手、当时江苏省委常务副书记刘顺元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又例如,在“四清”运动中左得不得了的刘少奇如何高调严辞批评江渭清,逼迫江
渭清做检查,等等。有时间还将写出我的读书心得。
上面提到的几件事,都比较复杂,连叙述带评点就肯定篇幅不短,而眼下无暇从容
来写,但是有个小故事,似乎可以顺手介绍——故事虽小,但与我们当前谈到的“公信
力”啊“红十字会”啊等等又颇有点关联。
江渭清的这段亲身经历,发生在抗日战争、国...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补充回忆1979年13校联合主办《这一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 08:05:56 2011, 美东)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9793
高伐林
2011-11-30 19:23:51
1979年,在思想解放运动初期,发生过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武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
倡议,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十几所大学同学响应,联合创办了一个学生文学刊物《这
一代》。这件事在当时石破天惊,不仅在共和国历史上前无古人(“文革”期间大串联
成立跨校组织和出版跨校刊物那个特殊年代除外),而且迄至今日,后无来者。而《这
一代》由武汉大学七七级同学主编出版了创刊号之后,也就偃旗息鼓。
但这件事,30年来并沒有被忘却。前几年,官至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
馆长、小說家陈建功,在北京报刊上以整版篇幅回忆当年经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
新、北京爱迪尔公...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3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9793
高伐林
2011-11-30 19:23:51
1979年,在思想解放运动初期,发生过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武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
倡议,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十几所大学同学响应,联合创办了一个学生文学刊物《这
一代》。这件事在当时石破天惊,不仅在共和国历史上前无古人(“文革”期间大串联
成立跨校组织和出版跨校刊物那个特殊年代除外),而且迄至今日,后无来者。而《这
一代》由武汉大学七七级同学主编出版了创刊号之后,也就偃旗息鼓。
但这件事,30年来并沒有被忘却。前几年,官至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
馆长、小說家陈建功,在北京报刊上以整版篇幅回忆当年经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
新、北京爱迪尔公司老总张桦等多人,或上电视,或上报刊,从不同角度反思这一事件
;现在正值武汉大学中文系七七级征集毕业30年回忆录文集,这件“本年级大事”自然
也将成为其中的重头戏;而恰巧这两天,我又接到北京一家著名周刊的主力记者的信,
称这件事已经列为该刊的一个重点选题,将采访包括我在内的当事...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4
陈小雅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思中国未来的发
展道路,成为近期思想界和民众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大陆独立学者陈小雅早有研究中
国“解冻史”“改革史”的计划,为此搜集了大量资料并访问了许多当事人。她的父亲
方克也是她的采访对象之一。方克“文革”后复出,从1978年4月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红旗》杂志,以主管哲、史、科教的副总编辑的身份,亲身经历那段岁月,对高层领
导人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复杂互动过程有直接的观察。陈小雅用回答我提问的方式,介
绍了父亲亲身经历的这一段风波和相关历史背景。
—————————————
高伐林(以下简称“高”):最近,中共第四代领导重提“思想解放”的口号,把它与
政治民主、国家富强、和谐共处一道,作为新时期的奋斗纲领。2008年恰好是《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30周年,由它而引发的一场声势空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能不能与读者交流一下心得?
陈小雅(以下简称“陈”):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第一回合
,实际上是由“...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林彪研究终于到了一个转折点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2月06日16:07:53 于 [史地人物]
史实先于诠释。当真相都还被云遮雾绕,分析论述只能是隔板猜枚,难中肯綮。这
就是为什么近十年来关于林彪的书,价值较高的,是那些搜集、发掘真实史料,尽可能
拣起林彪及“九一三”事件拼图的一粒粒碎片的书,而分析论述林彪的书价值较低。但
是,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转折点
老高按:近十年来关于林彪的书出了不少,人们公认,价值较高的,是那些搜集、
发掘真实史料,尽可能拣起林彪及“九一三”事件拼图的一粒粒碎片,以求拼出全图、
重建现场的书,而分析、论述林彪的书,价值较低——这可以理解:史实先于诠释,当
真相都还被云遮雾绕时,分析论述只能是隔板猜枚,难中肯綮。
但是到了今天,这种情况可能到了出现重大改变的时候了。许多人数十年来锲而不
舍地钩沉、捡拾历史残片,去伪存真,尤其是近年新出版的邱会作回忆录、李作鹏回忆
录、吴法宪回忆录,以及邱会作与儿子谈“文革”等资料,颇具重要价值,尽管“九一
三”事件还远不能说真相大白,但是已经有了足够浩瀚的材料,作为分析的基础了。于
是,在“九一三”事件40周年前夕,丁凯文、司马清扬合著的《找寻真实的...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36
送交者: 高伐林2012年02月10日16:31:46于[史地人物]
据周宇驰的女儿介绍,她父亲在“九一三”之夜自杀之前曾经对其弟弟说过:林彪
若上台,将搞经济建设,搞科学技术,将非常重视知识分子。“他根本不同意毛泽东(
文化大革命)的观点”,“林说……马上改革!”她坚信父亲是“舍生取义,是现代的
荆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倡导改革开放的先烈”
老高按:《新史記》第4期(于2011年10月出版)刊出了向红的回忆文章,系作者
提交给北京“九一三”40周年文史研讨会的一篇书面发言。
向红是被定为“林彪反党集团成员”、所谓“林立果小舰队成员”周宇驰的女儿。
查据“维基百科”等网站的资料:周宇驰(1935年-1971年9月13日),河北乐亭县人
,曾任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秘书。1971年9月13日,
在林彪、叶群等人乘坐的三叉戟飞机起飞后,周宇驰、于新野及李伟信在北京沙河机场
乘直升机出逃,后被迫降,周宇驰及于新野开枪自杀身亡。
这篇文章(以及类似文章),都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感情色彩,例如她在文章中称颂
其父亲为“现代荆轲”,相信会让不少读者觉得刺眼。向红虽然当时年幼,...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6009
37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65539
汪精卫从“容共”到“分共”——读史札记

◆高伐林
1927年6月1日,素被称为“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已经暑气蒸人。共产国际驻中国
代表团团长罗易,匆匆约见时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党、政、军最高负责人的汪精卫。
40岁的印度人罗易,18岁就参加印度地下独立运动,发动推翻英国统治的起义,他
四海为家、亡命亚、欧、美几大洲,当过墨西哥社会党总书记,又创建墨西哥共产党,
后来他还创办印度侨民共产党。罗易刚来中国三个多月,对扑朔迷离的中国政治两眼一
抹黑。
据汪精卫这一年晚些时候在中山大学演讲《武汉分共之经过》(1927年11月5日)
中回述:
……苏俄代表罗易忽然约兄弟去谈话:“莫斯科曾有一种决议案,给我与鲍罗廷(
时任俄国常驻全权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高顾问——高伐林按)的,鲍罗廷有
给你看没有呢?”我说:“没有。”他说:“我可以给你看。”他于是把那决议案给我
,一是俄文的,一是中文的。中文的是他们自己翻
C********g
发帖数: 9656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人民战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1 02:07:14 2011, 美东)
高伐林 2011年08月19日16:56:46
当我们自己尽力混淆兵与民的界限时,难道还能要求敌人能准确无误地分辨谁是兵
、谁是民?当每个身着便装的平民都被教育举起刀或者拉响手榴弹英勇杀敌之际,难道
还能要求敌人只能将兵士都当成平民,而不是将平民都当成兵士?
◆高伐林
从开始记事的岁数起,我们就被教育“全民皆兵”,“七亿人民七亿兵”(居然连
行将就木的老人和刚刚呱呱墜地的婴儿都被囊括在内!),城市的街道两旁,农村的茅
舍墙壁,都会写上“能文能武,亦民亦兵”之类标语。1965年,林彪署名的纪念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20周年长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阐述的正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人
民日报》上从头版头条,转二版、三版……登了满满几大版。
到“文革”开始,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传达开来,使“全民皆兵”更具有了“历
史高度”和“理论深度”。当我插队时...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9
高伐林 2011年08月19日16:56:46
当我们自己尽力混淆兵与民的界限时,难道还能要求敌人能准确无误地分辨谁是兵
、谁是民?当每个身着便装的平民都被教育举起刀或者拉响手榴弹英勇杀敌之际,难道
还能要求敌人只能将兵士都当成平民,而不是将平民都当成兵士?
◆高伐林
从开始记事的岁数起,我们就被教育“全民皆兵”,“七亿人民七亿兵”(居然连
行将就木的老人和刚刚呱呱墜地的婴儿都被囊括在内!),城市的街道两旁,农村的茅
舍墙壁,都会写上“能文能武,亦民亦兵”之类标语。1965年,林彪署名的纪念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20周年长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阐述的正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人
民日报》上从头版头条,转二版、三版……登了满满几大版。
到“文革”开始,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传达开来,使“全民皆兵”更具有了“历
史高度”和“理论深度”。当我插队时,进工厂当学徒工时,都被编入民兵,虽然没有
真枪真弹,也得军训、拉练(至今佩服“精神原子弹”这一说法之高妙),那个年月,
连工厂的车间、工段、班组,都改成部队建制的连、排、班——车间主任就是连长,工
段长则是排长;我们脱口而出的都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40
中国有识之士也更警惕“赫胥黎预言”
送交者: 高伐林 2011年08月12日17:52:43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
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为什么后者更具威胁性?因为人们憎恨铁窗
、防火墙和绿坝,却欢迎肥皂剧和脱口秀。一个人能抵御痛苦,但能抵御幸福吗?
◆高伐林
昨天没写完,今天接着介绍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本文是一则读书札记,
所以拖沓、杂乱、粗糙、浅薄,在所难免。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印刷机时代”和“电视时代”
波兹曼因为生活在美国,对美国和西方面临的危机更战战兢兢。他认为,《美丽新
世界》远比《1984》更逼近我们的生活——关键就在于:如果处在《1984》所描绘的环
境,人们都能认识到那是威胁,都提高警觉、奋起抗争、同仇敌忾;而处在《美丽新世
界》所描绘的环境,人们却不认为有什么威胁,根本不会惊悟面临毁灭自身的灾难,沉
溺于歌舞升平、迷醉于感官享乐——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温水煮青蛙”的寓言。
波兹曼在分析《美丽新世界》的预警之前,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美国在“印刷机时代
”...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德孤的小岛: Lin Biao 1
站在林彪的角度看:他会在意替他平反吗? 2014-11-12 04:02:43

林彪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林彪事件发生四十多年了,至今还是扑朔迷离,虽然许多事情
已经被逐渐解开,官方对林彪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共产党建国前的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也
越来越客观,但还是问题多多,疑点多多。林立衡作为林彪的女儿,也是“九一三”事
件的当事人之一,也是林家的幸存着,是她亲自打电话报告林彪逃跑(按照她的说法是
被绑架跑)的。而在林彪事件之后,她受了不少磨难,也孜孜不倦的试图为她父亲昭雪
平反。作为悲剧人物,林立衡是可怜的,也是很悲哀的一个人物,虽然她现在在很多当
事人后代(红二代)心目中依旧象公主。
但是,我要说的是,林立衡林豆豆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傻帽,当年在和父母哥哥在家的时
候,他父亲母亲哥哥基本上是什么事情都不让她知道的,她当年太相信共产党当局了,
向当局报告父亲逃跑本身可能事实上害死了她的全家。而且她的回忆没有多大价值,因
为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材料,唯一比较有点价值的说法是说当时“中央”有人叫她一起上
飞机,这多少印证了李作鹏先生想了几十年才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中央”
不...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42
真有毛泽东指责张国焘分裂中央的密电吗?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4月01日16:25:3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叶剑英饱览历史风云,“一生唯谨慎”,有自己行事的逻辑和风格。不过,他终究
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难解之谜:那就是据说他看到并密报给毛泽东,导致两大红军主
力分裂的那份密电,究竟有,还是没有?
老高按:前几天去一位朋友家参加party,主人心细,请的都是与武汉有点瓜葛的
朋友,让大家能有更多语言,虽然主人夫妇俩,倒是都与武汉并无关联。
也巧,这几位朋友,除了我,都算是“官二代”,有的资格还甚老,其中一位的父
亲,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元帅等人的老部下,曾经在红四方面军担任红军总司令
部参谋部某局局长,负责红军电台报务工作。中共建政之后,他担任了很高的职务,也
在“文革”中饱受折磨。他虽然于20年前去世,但因为他在长征时的职责,成为后来“
张国焘密电”这一长征中著名公案的当事人之一,时常在有关党史文章中被人提起。
这段故事,我们早就耳熟能详: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混合编成了左路军与右
路军。是北上还是南下,张国焘与毛泽东争论不休。张国焘给陈昌浩发了一份密电,命
...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3
http://news.sctv.com/rw/lsjm/201007/t20100706_406408.shtml
高伐林
在汪精卫于日本侵华期间发起“和平运动”、成立政府的悲剧性过程中,1939年3月21
日的河内遇刺事件是相当关键的一环,虽然并不能说“一排枪,一滩血,一个政权”(
金雄白《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一书以此作为河内刺汪事件一节的标题)(注1),将
汪精卫政权的成立归结为河内行刺所导致,但是无疑这个事件具有深刻的背景,也产生
了严重的后果。许多人认为,这个事件对于中日关系、对于蒋汪互动、对于中国的走向
和汪氏的命运,都具有转折点的意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这个事件乍看似乎清楚,细究又充满谜团,65年来史家论者一直议论纷纭,莫衷
一是。为解开这一谜团,笔者于2004年春夏,对亲历此事的汪精卫的大女儿汪文惺、女
婿何文杰多次进行了访谈。
关于河内刺汪事件的经过,这里先简略叙述如下:
1938年12月汪精卫等一行从国民政府所在的陪都重庆出走,经昆明辗转到越南河内。在
时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麿发布第三次对华政策声明,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
提携”三条件之后,汪精卫于1...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4
杰出历史学家高华若活到今天,整整60岁
送交者: 高伐林 2014年05月11日16:21:15
[史地人物]
高华在接受独立导演胡杰采访时披露心境说:我感觉到,我应该写。第一,我认为这件
事很重要。第二,我自己有些想法。第三,我是研究历史的,可以把这部分感受先写下
来,至于写得怎么样,将来能不能出版,当时都没有考虑。我当时告诉自己:你应该写
,你要摆脱一种内心的恐惧,摆脱各种各样的禁忌
老高注:今天,5月12日,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高华诞辰60周年。天妒英才,他
的生命,猝然定格在57岁半!读到中国財新网的长篇报导,从一个侧面介绍了他如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出振聋发聩的成果。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长篇报导的上篇,耐
心等待中篇与下篇刊出。
我碰到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竟有这样一些人,固执地将目光盯着毛泽东时代(或者
如高华所称的“革命时代”),要揭露它、研究它。在我们万维上也有些人,或者热诚
地规劝,或者不屑地鄙弃,甚至“恨铁不成钢”地训斥:为什么不让那过去的就永远过
去,而老是孜孜不倦地、乐此不疲地翻弄那些浸透了血、泪和汗的发黄史页?
他们不明白,就像数学家...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5
送交者: 高伐林 2013年08月23日16:06:43 于 [史地人物]
对“四人帮”、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所有重要文件——特别检察厅的
《起诉书》,被告律师的辩护词,特别法庭的《判决书》……无一不呈送中共中央最高
层审核批准。彭真谆谆指示:“两案”应“独立进行审判”,“公、检、法是三道关”
,但他还有一句话:“中央领导小组是第四道”
2013年8月22日上午8点半,薄熙来庭审大戏开锣。虽然正赶上《新史記》双月刊第
15期这一天要发稿到香港付印,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已经心不在焉——注意力转到“
薄案”上了。匆匆忙忙赶写出一篇卷首语,话题也离不开“薄案”。
很自然地联想起33年前的“两案”审判——对所谓“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
革命集团”这两个集团的审判。“两案”的被告,一共十人: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于1980年11月20日开庭
,1981年元月25日终审裁定,十名被告均判有罪,刑期从十几年有期徒刑,到死刑、缓
期两年执行。
随手记下了若干“两案”的资料。不妨将“薄案”与“两案”进行比较,看看中国
的法治,33年...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6
致习近平先生的第三封信
1.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
习近平先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有没有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对此我的
看法是,中国模式就是共产党+市场经济。尽管这一模式伴随各种弊病——低人权、低
道德、环境污染、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它就是中国过去三十年走过的路。中国模式
使中国走出贫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与中国模式讨论并行的,是关于中国道路的争论。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应该是共
产党+宪政民主。除非革命发生,政权崩溃,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实践消灭了贫穷,今后三十年的目标就应是消除不公。贫穷
和不公,是三千年来中国社会动荡革命的两大根源。消灭了这两大根源,中国就有可能
走出王朝循环。
不走邪路,不走老路,要走新路。新路在哪?新路就是宪政,就是严格按照宪法治国。
从前人们也说过,共产党不能搞资本主义,否则它就会下台。结果呢?共产党搞了资本
主义,它没有下台。如果说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搞资本主义,政治改革
的核心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宪政民主。宪政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中国共产党应
该有信心、有决心带领人民实现这个梦。要说自信... 阅读全帖
c***y
发帖数: 446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邓小平惊人之语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六名发明者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华人朱传榘老先生说:
1980年,我回祖国大陆时,见到了邓小平先生。邓小平先生一见我就讲:“朱先生啊,
你看这怎么好啊,我们共产党对人民犯了罪啊!对不起人民啊,共产党怎么才能挽回嘛
……”
◆高伐林
前几天,我在介绍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及其母亲张梅时,提到作家章诒和曾在香港
报章发表文章,说她“在春天一个下午,接到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同学林晓霖打来的电话
,颇感意外”。林晓霖说,读过她的《往事并不如烟》,非常难过。致电给章是要告诉
她:“我的父辈对不起你的父辈,我们共产党对不起民主党派。我们共产党对不起所有
的受害人,对不起所有知识分子,更对不起所有的老百姓……”一连几个“对不起”,
章诒和形容,像层层细浪拍打、湿润著一颗衰老干枯的心,她呜呜地哭了。晓霖也咽声
而泣……
这里我要介绍,我2005年秋天回国时,在北京听到一位华裔旅美老人演讲,回忆邓
小平1980年接见的情景所说的类似的话,好像还鲜为人知。
那天是2005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二楼的一个会议厅,举行“中国企业公民论
坛”,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旗下的一个委员会和《公益时报

发帖数: 1
48
“私营经济退场”预示邓“猫论”终结:吴小平高论惹关注
美国之音
作者: 海涛郑裕文
中国财经界人士吴小平撰文呼吁让私营经济退场,以便能散沙形成拳头更好地应对贸易
战等外部挑战。这种同中共的主流意识形态尚不完全同调的观点一经亮相,在博得左派
喝彩的同时,也遭到了包括某些党媒在内的无数板砖迎头痛击。吴小平承认文章是他写
的,但不愿意进一步解释。中国财经达人吴小平是在今日头条发表文章和这些观点的。
在中国的舆论场上,“文”有周小平,“武”有吴小平。前者是互联网弄潮儿和左派领
军人物,以至引起最高层的关注并让其担任了某地方作协领导人。后者是财经高人、达
人,日前发表高论,要私营经济退场。不过,这两位小平的高论,都和邓小平的白猫黑
猫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理论,差距甚远。以至于有人惊呼:吴小平的理论,让邓小
平时代结束了。吴小平到底有何高论能如此博眼球,引争议?
吴小平高论惹关注
吴小平9月11日(周二)在《今日头条》发表了这番高论(标题是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
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立即引起高度关注。
吴小平,江苏人,1993年南通高考第一名进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凤凰网文章介绍,...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985
49
重庆事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拨乱反正
高伐林,亚洲周刊
重庆的方法是往回走,寻找原教旨:回到单一公有制主体社会,以打黑的司法手段
进行第二次均贫富摧毁民营经济;经济运营回到计划经济政府操控模式;在思想意识上回
到对人的专制控制;在法制秩序上回到不要法律而依靠强权人治的社会。若推向全国,
意识形态、民营经济、法治秩序都将面临灾难。
老高按:十来天前,我在《对待王立军,可贵的法律人的理性思考》一文中,介绍
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副主任陈有西律师的一篇短文《法律人应理性对
待王立军》。此前,在李庄案闹得最风生水起的关头,我读过他有理有据地介绍该案、
对一审、二审过程中许多怪事提出质疑的文章,留下印象。我在按语中说:“那时,我
为他敢于在薄太子、在‘打黑英雄’太岁头上动土的勇气而感动,今天我也为他在这些
人被摘去頂戴花翎之后的理性而感动”。
今天,我又在香港《亚洲周刊》最新出版的一期上,读到陈有西律师的又一篇文章
《批判重庆路线是历史抉择》,再次受到启发。
最近几年来,我一直对重庆“唱红打黑”做法感到深深的疑虑。来自重庆的消息普
遍反映,重庆百姓对“唱红打黑”和促进民生的举措“十分...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46
50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盖一个大楼,名字还没想好
第一篇 地青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个耳熟能详的网络段子:
"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一个双眉紧锁的青年,手里拿着干涩的面包,聚精会神
地看着桌子上的破世界地图,他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国家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是什么?国
际形势会怎样发展?怎样处理好国际关系?如何对美军、台湾全面作战?。。。。一个
个难题他需要思索,需要抉择。正在这时,外面响起了剧烈的砸门声,一个声音高叫着
:“都他妈把门打开,不然踹门了,把身份证暂住证都准备好!”他含泪默不出声。。
。。一会儿外面的人走远了,强大的信念再次站了起来,他迅速调整好了情绪,满怀激
情地进入了下一番思考。"
段子中的地下室青年,简称地青。实不相瞒楼主也是一枚地青。虽然活在地下室里面,
但地青也是有追求的。这里我想介绍一枚高级地青——冯胜平。
附件中图为冯胜平与同窗王沪宁合影,1986年摄于上海复旦校园。
冯胜平君生于1954年,文革后考入复旦政治学系和楼主cosplay的王沪宁还是复旦的大
学同窗。毕业后来到美帝留学,成为了早期民运分子,也因此六四后留在了美国。与普
通地青相比冯君可算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首先,高贵的出身让地青高山仰止...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