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Biology版 - 南开大学一长江学者所带10多名博士均未正常获得学位
相关主题
说说自己的一点麻烦问个难以启齿的问题?
方舟子:驳斥中科院植物所对朱毅问题的说明 (转载)博士学位的悲哀!!!
问个问题,关于MD请教各位, 具备博士学位如何申请低要求的职位
请教,我这种情况怎么办?申请博士后J1签证是否需要提供博士学位证明呢?
博士学位就是屎,还不如手纸?生物专业其实没那么差
没有硕士的人可以拿博士,没有博士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博后?目前博后,请问可以再修个博士学位吗 (转载)
洋学位吃香是过去时:学术招聘关键是水平 by 饶毅38岁才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还能在这个领域混吗
常识兼答方舟子:美国医学博士相当于中国医学学士 (转载)《植物所对朱毅博士论文质疑进行核实情况的说明》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论文话题: 发表话题: 学位话题: 李卫话题: 学生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d
发帖数: 1828
1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为令
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多名
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书。
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截
至今年6月,学位证书迟到了18个月。但与学长多维国相比,这些等待不算什么。
2002年入学的多维国,2005年转至李卫东门下,2008年6月毕业,2011年12月才被授予
博士学位。
多维国等了3年半,他说,“就算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也该毕业了”。
南开大学博士生的基本培养年限是3至4年,最长不超过6年,硕士-博士连读生的培养年
限最长不超过7年。
多维国一度担心,自己超过最后年限两年,恐怕丧失了学位授予资格。
事实上,他的学术水平并不逊色于人。在2008年5月23日博士论文答辩那天,来自北大
、清华等校的5位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他完成了一篇“优秀博士论文”,建议南
开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他博士学位。
可他只能黯然带着毕业证出了校门。
因为南开大学规定,博士生须有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方能获得学位。为了“坚持高水
平的学位授予标准”,该校自2002级学生起,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
发表两篇论文,其中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至少要有一篇论文发表在SCI(美国“科学引
文索引”)或EI(美国“工程索引”)的索引源刊物上。
类似标准并非南开大学独有。自上个世纪南京大学将SCI论文引入学术评价体系之后,
这个英文缩写已在中国学术界耳熟能详。SCI论文成了教师评定职称、博士生申请学位
的重要依据。
多维国就卡在了这上面。
他毕业时,他与导师合作的论文没有投稿。2009年,李卫东将论文先后投给了两家化学
界的著名期刊,均被拒绝。
多维国多次向导师表示,自己不在意期刊的档次,只希望尽快发表,以便尽早拿到学位
。导师则答复,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一有新的结果,马上就投稿。2011年6月,论文刊
发在美国的《有机化学通讯》上。
根据南开大学的规定,如因特殊情况论文未能发表,可以先毕业,待论文发表之后再行
审批学位。
可多维国已经超期,2011年的这篇论文是否有效,他并不清楚。
而这是李卫东在南开大学指导的所有博士生发表的惟一一篇论文。
对于校方将学位与发表论文捆绑在一起,“我不是反感——我是逆反”
多维国之后,陆续进入毕业季的学生们,在学位压力下,都就发表论文之事催促过导师。
他们都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从评语来看,他们的毕业论文,要么是“高水平”,要么
是“优秀”,最次也是“合格”。答辩委员会均建议校方授予他们博士学位。
“我认为我的学生完全达到了博士学位的标准。要不然我怎么会同意签字让他们毕业呢
?”李卫东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拍着胸脯说,每个学生都非常优秀,我对他
们非常满意为他们感到骄傲。”
李卫东说,我国的学位条例从来没有要求博士生毕业要发表论文,各个单位自设门槛,
这种做法是“丑陋的”。
现行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是,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在本门学科上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但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应
要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已有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经过鉴定的科研成
果”。
李卫东称,他在哈佛大学做过3年博士后研究,只知导师同意、答辩过关,即可授予学
位,这是“常识”,从不知“世界上还有第二种标准”。
学位与发表论文捆绑在一起的做法,令他“极其反感”。“我不是反感——我是逆反。
”他纠正自己说。
在他看来,卡住自己学生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只要校方相信导师,相信担任答
辩委员会委员和论文评审专家的校外顶尖同行,依据学生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论文发表情
况,正常授予学位,同学们的烦恼就不会产生。
“我感觉到羞耻和尴尬的是,他们不相信我可以,不相信学生也可以,连我们国内最顶
尖的同行也不相信,看都不看他们的意见!”
学生的痛苦导师不曾经历
“李老师不停地给我们希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私下埋怨,他总是客客气气的
,劝同学们耐心等待,论文总会投稿和发表。在学生们的印象中,李卫东教授从来没有
表示拒绝投稿,然而希望一再破灭。
他们一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并不愿意抱怨导师,不想对老师显得不敬,“不愿意
给任何人带来伤害”。
然而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我们没有拿到学位,人家会以为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是不是我们干了这几年没有任
何结果?”一位同学说。
由于没有学位,多数博士的学术之路被堵死。几乎所有高校、科研院所招聘时都要看学
位证,而且多数只招收应届毕业生,申请做博士后同样需要学位。很多人去了企业,然
而在那里,又面临着拿不到博士补贴等种种歧视。
白迎军说:“因为学位,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改变了方向。”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那种精神上的压抑,别人总是风言风语,猜测他们拿不到学位的
原因。
这些年轻人已届而立之年。他们的痛苦是导师李卫东不曾经历过的。李卫东是教育部首
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那年他31岁,是最年轻的长江学者。
44岁的李卫东1993年从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
业,期间发表了许多篇学术论文。他的南开大学同事、兰大校友朱晓晴教授对记者回忆
,他当年是“风云人物”。不过李卫东强调,自己的博士学位与发表论文无关。
当初,学生们也是冲着李卫东在学术界的口碑投到他门下的。
校方破例颁发学位,李卫东停止招博
在2011年之前,学生们一直希望“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直到他们发现
,从那时开始,未获学位的毕业生队伍扩大到了9人。
2011年5月,在又一个毕业季到来之际,“感到绝望”的9名博士生联名向校方反映了情
况。
校方介入此事后,2011年6月,李卫东给学生发邮件表示,“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问题
,我们有统一的协调和安排,随时还会和大家联系有关写作、投稿等事宜”,希望他们
“能够理解和耐心些”。
这年9月,9名博士生给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及学位委员会委员的电子邮箱里发了一封联名
信。他们表示,由于李卫东教授一直未将研究论文投稿发表,导致已毕业学生均未获博
士学位,恳请校长及各位委员调查核实,破例颁发博士学位。
在龚克校长的推动下,继多维国之后,其他5名濒临最后期限的博士生也重新申请了学
位,并在2012年6月获得批准。
一位博士说:“这是学校下了很大决心推动的。”他们感谢学校解决此事。
回顾这一事件,一名同学说,客观地讲,导致此事的因素固然有学位评定制度上的问题
,比如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等,但在现实国情下,这样的硬性要求对于博士培养的质
量又是极其重要的。
南开大学作出的另一个决定是,视事情进展,重新审核李卫东教授招收博士生的资格。
目前来看,这件事情已经没有必要。李卫东已经停止了在南开大学的招生,在读的博士
生已经转到其他教授名下,他自2004年年底开始组建的研究组正在瓦解。一些学生给李
卫东发邮件说,虽然很喜欢他的研究方向,但因为毕业太难,吓得不敢报考。也有同行
告诉他,“你这样坚持,其他人不一定这样坚持”。
事实上,2011年5月起,李卫东已担任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及该校化学化
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尽管还没离开南开大学,他对记者表示,自己将来可能只在
南开大学兼职。
他表示自己很清楚,“发表论文才能毕业”不是南开首创,也不是南开特色,但无论在
哪里任教,他都将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向这“不合理的制度”妥协。
鼓励学生“做文章”还是“做课题”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晓晴对记者说,学
生拿不到学位,不是李卫东不给,他已经签字同意他们毕业,卡住他们的不是导师。李
卫东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追求,人也非常耿直。在治学上,他的刻苦、执着,他的
学术水平,都是同行公认的。
对于目前的结果,朱晓晴表示惋惜。
“这个问题不是个案。”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对于学校的规定,我也不能说是极
力反对,但是我肯定是不赞成的。”
今年,朱晓晴有4名博士生毕业,其中3位没有拿到学位。迄今为止,他已有七八个博士
毕业生没有拿到学位。
朱晓晴告诉记者,拿到学位的学生未必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啃硬骨头,不容易发
表论文,反而啃软骨头的学生,发两篇无足轻重的“小文章”,顺利毕业。
他认为,将发表论文与博士学位挂钩,激励人们从事科学的动机是好的,但是,这样的
制度也把那些愿意做真科学的路给堵死了。“做文章”的人会捕捉同行和期刊的胃口写
论文,做短平快的课题,碰到难题马上就转方向。“做课题”的人一旦瞄准了重要领域
,会花很多年研究,百折不挠。
在朱晓晴看来,像南开大学这样的名校要求博士生发表两篇论文,这个要求“一点不高
”。如果只是让学生毕业,“搞几篇文章是小菜一碟”。问题在于,这类规定不能一刀
切。目前,各高校之间攀比论文,这些指标转嫁到教师和学生身上,成了“学术界的
GDP”。潜在的指挥棒迫使学生“逼”导师做一些容易出文章的课题,而不是可能失败
的探索性课题,而且急于求成,容易出现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朱晓晴记得,自己刚从教时,为了评教授,“拼命发文章”,一年多达10篇,结果“哪
篇都不满意”。
如今,这位教授的兴趣点转移后,有时写一篇论文要花上一年多时间。毕业拿不到学位
的学生也多了起来。他心里对这些年轻人过意不去。“这是我的一块心病。”他说。
本报天津7月12日电
“需要改变的不是我,而是这个制度”
自从2004年年底从兰州大学调到南开大学,李卫东发表的论文寥寥无几。在此期间,他
的十几名学生因为论文没有发表,而拿不到博士学位。这为他招来了质疑。
李卫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有成果为什么拖着不发表”?包括
他的学生在内,陆续有人督促他发表论文。而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一系列的,时机不
成熟时,自己不会投稿。这是自己作为学者的权利,“不需要其他人来指手画脚”。“
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
“做学问的人就不能淡定一点吗?”他说,目前各高校攀比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的
“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学校设有鼓励办法,教师每发表一篇论文,就按照影响因子乘
以一定的系数,以此计算和发放奖金。与之相应的是,作为科研的主力,博士生不发表
一定数量的论文就不能获得学位。
“这些土政策非常丑陋,把我们看成叫花子一样。”他说,我“宁可去要饭”,也不会
去拿这样的奖金。
“你要是钻进你的课题里,你就会很有乐趣。”李卫东说,做学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情,自己老老实实做学问,做得很有意思。与自己相比,学生们的压力更大。他们通过
了博士论文答辩,也得到了论文评审专家的认可,却没人关注他们真正的水平,而是依
据发表论文与否来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对的和错的,其实大家都很明白。”他说,导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条路,一条
是像自己这样坚持,另一条是顺从规则。但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坚持,教师就不会被学
校绑架,学校也不会被指挥棒绑架。
“我问心无愧。”李卫东对记者说,“需要改变的不是我,而是这个制度本身。”
专家态度
发论文才能授博士学位是否合理
南开大学长江学者李卫东所带的10多名博士生因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毕业时无法获
得学位,引人深思。无独有偶,北京一所高校某学院规定,硕士研究生要在业内“核心
”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方可毕业,同样难住了不少学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财经大学便率先实行硕士学位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我国
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相继效仿,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
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
多年来,关于“取消研究生必须发文章才能毕业”规定的呼声一直很高。全国各大高校
也根据自身情况放宽了发表论文的要求。时至今日,对硕士生毕业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
求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是对博士生论文发表的要求依然较高,基本为在中文核心期刊上
发表2至3篇不等。
那么,“论文发表与学位挂钩”是否合理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教授表示,“研究生需发表论文”是国
内根据现实利益因素所确定的标准,并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国外的大学在培养研究
生的时候更加在乎的是学位论文,而不是强调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我国高校往往以论文发表数量来考察整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所以对导师、教师、研究
生都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另外,高校认为学生质量在下降,博士生与导师的交流不多
,所以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表面上看可以提高学生水平,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很多学生把关注点都放在发表论文上,博士生阶段刚开始学习便急于炮制论文,
托关系、交版面费发表,完全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学生反而越来越
少;第二,学校规定只要发到了相应期刊上,发表到了规定数量就可以毕业,对于论文
本身的质量学校反而不是特别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博士生导师陈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人大,硕士生阶
段不要求发表论文。很多国外的大学都是宽进严出,他们的社会学科博士的毕业年限长
达7年,但是在国内,三四年基本上都可以毕业了。国外的大学对于答辩的要求十分严
格,甚至有高达50%的淘汰率,但国内的某些高校一些专业的答辩是100%的通过率。不
能只看到他们不要求发表论文,却忽视了他们对答辩的严格要求。
“其实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并不过分。毕竟他们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学问”。在陈老
师看来,发表一两篇学术论文对博士生来说并不是难事。然而一些高校,对学生的评价
标准“一刀切”,却有些不妥。“比如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发表文章的数量而不是论文的
质量,或者习惯性的认为在一级期刊发表就一定比二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更高,这些
都是不合理的。”
在熊丙奇教授看来,真正想要提高研究生质量,应该从完善导师制着手,让导师与研究
生共同研究,让学生从导师那里学到研究方法与学术精神,完全可以保证学生的学术水
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位教师同样表示,博士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发表论文
不是苛求,但是没必要将论文数量与学位挂钩。博士生只要发表一两篇可以看出学术研
究水平的高质量论文即可,毕竟做出一篇高质量论文,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
的。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7/13/15990297_1.sh
D*a
发帖数: 6830
2
太极品了吧,靠牺牲别人来显得自己多么清高,绝对是变态。
s******y
发帖数: 28562
3
是啊,带了十几个博士学生,花了7,8 年,居然只发了一篇文章,而且还是在学生
苦苦哀求才发出去的。
无论他(这个导师)说什么原因,听起来都象是借口,要么就是这个老师有问题,
要么就是他的课题有问题。我甚至怀疑他到底有没有领导一个研究组的能力?
他貌似还想把这个责任往“体制”上推,但是实话说,假如他是在美国的话,
一早就被学校踢出去了。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太极品了吧,靠牺牲别人来显得自己多么清高,绝对是变态。
h******e
发帖数: 1791
4
这人有毛病。
S**********e
发帖数: 1789
5
在清高也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利益吧,最终拿不到学位对一生都是个影响, 这样的导
师实在太自私了。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太极品了吧,靠牺牲别人来显得自己多么清高,绝对是变态。
p*****m
发帖数: 7030
6
这哥们明显就是发不出paper拿体制当挡箭牌而已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带了十几个博士学生,花了7,8 年,居然只发了一篇文章,而且还是在学生
: 苦苦哀求才发出去的。
: 无论他(这个导师)说什么原因,听起来都象是借口,要么就是这个老师有问题,
: 要么就是他的课题有问题。我甚至怀疑他到底有没有领导一个研究组的能力?
: 他貌似还想把这个责任往“体制”上推,但是实话说,假如他是在美国的话,
: 一早就被学校踢出去了。

w***a
发帖数: 1053
7
文章也倒罢了
7,8年了到底做了些什么成果
即使没完成也得能拿出研究进度的证据
这人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如果真的没本事赶紧滚蛋
这证实了,很多PI靠博士博士后发表的好paper成功上位,但其真实水平却是很低
前些年很多什么学者头衔的,现在也该露低了
K**4
发帖数: 1015
8
说明选人机制也有问题
这么烂的人都能拿长江学者。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太极品了吧,靠牺牲别人来显得自己多么清高,绝对是变态。
O******e
发帖数: 4845
9
关键他这长江学者怎么当上去的。这也太过分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带了十几个博士学生,花了7,8 年,居然只发了一篇文章,而且还是在学生
: 苦苦哀求才发出去的。
: 无论他(这个导师)说什么原因,听起来都象是借口,要么就是这个老师有问题,
: 要么就是他的课题有问题。我甚至怀疑他到底有没有领导一个研究组的能力?
: 他貌似还想把这个责任往“体制”上推,但是实话说,假如他是在美国的话,
: 一早就被学校踢出去了。

w********h
发帖数: 12367
10
在harvard EJ Corey那里混了几年博后,
在当年已经算国内大牛人了。。。。
这哥们发文章估计为了让自己姓名独具一帜,加了个z,
查他的文章倒容易,直接Li WDZ,就是他了,没第二个。
文章数量44,citation 561,h-index 12。6篇correction。
文章质量也就算一般。
ORGANIC LETTERS (12)
TETRAHEDRON LETTERS (7)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
TETRAHEDRON (4)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3)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
SYNLETT (2)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1 (1)
TETRAHEDRON ASYMMETRY (1)
当年长江学者水平是不怎么样,
但很多人在过去十几年利用这个平台,
就做得很好了,当上院士的也很多了,在同一个学校的周其林就是一个对比。
也许这哥们看破红尘了,视文章如粪土了。。。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关键他这长江学者怎么当上去的。这也太过分了。
相关主题
没有硕士的人可以拿博士,没有博士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博后?问个难以启齿的问题?
洋学位吃香是过去时:学术招聘关键是水平 by 饶毅博士学位的悲哀!!!
常识兼答方舟子:美国医学博士相当于中国医学学士 (转载)请教各位, 具备博士学位如何申请低要求的职位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a**o
发帖数: 20
11
这个人是在兰州大学拿的长江,当时兰州大学两个长江,他是一个,另一个
现在是兰州大学的副校长,09年已经上院士了
他的领域是全合成,国内做的也不多,发文章比其他领域有些难度
水平还是有的,他本来就是你说的周引起来nku的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在harvard EJ Corey那里混了几年博后,
: 在当年已经算国内大牛人了。。。。
: 这哥们发文章估计为了让自己姓名独具一帜,加了个z,
: 查他的文章倒容易,直接Li WDZ,就是他了,没第二个。
: 文章数量44,citation 561,h-index 12。6篇correction。
: 文章质量也就算一般。
: ORGANIC LETTERS (12)
: TETRAHEDRON LETTERS (7)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
: TETRAHEDRON (4)

l**********1
发帖数: 5204
12
一个巴掌拍不响 有其导师 必有其弟子 SCI paper 有机化学的 学士学位出来的
孵蛋都不少见吧 哈
单原子银催化剂引领甲醛去除新突破
作者:周扬清 金超逸来源:复旦大学新闻通讯社发布时间:2012-05-23
导言:环境系以唐幸福副教授为主的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资助下,研究生
黄志伟和本科生胡萍萍同学成功研制出单原子银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低温下就能将甲醛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研究证明该单原子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该研究
成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杂志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2.73)。
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不仅对从原子尺度上理解环境催化的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而且使低成本、高效的环保催化剂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捍卫人们健康成为可能
近年来,室内装修污染越来越被社会公众重视,尤其是甲醛。甲醛是一种高毒性的物质
,对老人儿童危害更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把甲醛界定为一种致癌物
质,科学研究表明,甲醛污染甚至还可以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室内甲醛主要来自家具板
材中的粘合剂,不仅数量多且释放周期长。除甲醛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目前,市场上除甲醛的产品五花八门。活性炭对苯类有机挥发物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但
对甲醛吸附作用较弱;且存在吸收饱和的问题,冬天(温度较低)吸收量相对较大,到
了夏天(温度较高)又可能会释放出来;也不能100%的循环再利用。利用化学试剂“牺
牲式”中和甲醛,也存在着产物不确定,如“喷雾式”的除甲醛剂(液)在使用过程中
可能会沉积在空气中的PM2.5上进入肺部,也可能导致PM2.5数量增多,从而导致二次污
染。催化法去除甲醛是一种高效绿色环保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但催化剂的选取是一
道难题,以TiO2为主要成分的光触媒需要在特殊光照条件下才能起作用,效果有限。而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系以唐幸福副教授为主的课题组在课题组在光催化抗菌剂(该项成
果已于2011年发表于Chem. Commun.)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成功研制了单原子银催化
剂。
单原子银催化剂是由单个原子银活性中心组成。唐教授说:“我们根据多年的研究基础
,成功地让单原子银‘镶嵌’在金属氧化物的四个氧原子之中,而在一般情况下银只能
与两个氧原子结合,提高了催化能力”。就是在这表面单原子银活性中心上,甲醛分子
和催化剂内的氧化剂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空气中的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马上填补氧化剂的空缺,完成催化剂去除甲醛的反应循环,使这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大大提高。经实验研究证明,其催化活性是传统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的7~8倍,是传
统去甲醛方法的30倍左右。关于实际使用效果,唐教授给出了一个数据:“我们老化模
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甲醛浓度高出国家标准上千倍时,单原子银催化剂的催化率仍
能接近100%,催化剂的寿命3到4年。”当催化剂失活后,还可以经过一系列处理再生,
十分符合现在绿色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在流动空
气中,催化剂的使用效果和催化速率会更加理想。
同时,银还是一种用途最为广泛的无机环保型抗菌剂。经实验证明,单原子银催化剂能
在不需要光照的条件下,有效杀死多种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
目前,唐教授对于单原子银催化剂投入市场很有信心:“我正等着厂家上门找我洽谈。”
“我们进行过测算,除去一个普通房间内的甲醛,催化剂的成本在100~200元。”唐教
授补充道。不高的成本也为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唐教授说,“我们也准备和厂家沟通,看是否可以将催化剂直接加入板材之中,从源头
上消灭甲醛。”另外唐教授的团队也将和复旦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一款显示
催化剂使用寿命的仪器,与催化剂配套,一同投入市场。
自2003年开始开展项目以来,唐教授9年磨一剑,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经历重重艰辛,终获骄人成果,广受各界好评。当谈及其中艰辛时,唐教授说,在项目
研究的几年间,他和他的团队经常通宵工作。可他并不感到太多的劳累,他认为科学研
究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和他对科学事业的敬业和执着,使得唐教授
取得今日的成果。
//news.fudan.edu.cn/2012/0523/30781.html
from
//www.fudan.org.cn/publication/alumni_newsletter
//www.fudan.org.cn/wp-content/uploads/workreport/2012-04.pdf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太极品了吧,靠牺牲别人来显得自己多么清高,绝对是变态。
l**********1
发帖数: 5204
13
复旦杨玉良校长: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比如,一个院系搞得好不好由国际专家来评估。
发布: 2010-6-22
你的位置: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 >> 首页 >> 母校快讯 >> 详细内容
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记:您认为理想的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记:回归到大学应该担负的使命,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杨:首先要废除荒唐地对一个人、一个学校进行评价所谓的定量指标,比如SCI。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 论》,现在这本书
成为了经典著作。但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
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 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
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这个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
听到掌声。
我们有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这种评价指标就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分房子一样,算
分,一篇SCI多少分,这样的评价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家来?复旦正尝试用更科
学的评价方法,比如,一个院系搞得好不好由国际专家来评估。
//www.fudanalumniusa.com/?action-viewnews-itemid-183

【在 l**********1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个巴掌拍不响 有其导师 必有其弟子 SCI paper 有机化学的 学士学位出来的
: 孵蛋都不少见吧 哈
: 单原子银催化剂引领甲醛去除新突破
: 作者:周扬清 金超逸来源:复旦大学新闻通讯社发布时间:2012-05-23
: 导言:环境系以唐幸福副教授为主的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资助下,研究生
: 黄志伟和本科生胡萍萍同学成功研制出单原子银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低温下就能将甲醛
: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研究证明该单原子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该研究
: 成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杂志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2.73)。
: 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不仅对从原子尺度上理解环境催化的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
: 价值,而且使低成本、高效的环保催化剂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捍卫人们健康成为可能

x*******t
发帖数: 3764
14
各有各的原因吧,好多学校都是要求有paper才能毕业的。。。有些更要求多少分以上
才能毕业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为令
: 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多名
: 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书。
: 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截

I***a
发帖数: 13467
15
不能这样讲啊,
n年前,一学校学校学霸搞一刀切,
要2.0以上才能毕业,
差点把做发酵的人都给搞死了,
r****r
发帖数: 36
16
说说TW SINICA的一个BT boss吧
他坚持要出在top journal至少都是Cell press档次 问题是这个人能力普通 一次也就
只能处理一篇paper 每篇paper还不让学生自己写 写了以后就往最好的journal投 投不
上再改 改到投上为止
平均在他手下要唸七到八年才能毕业 实验可能三年就做完了 剩下的时间主要是等 等
他老大心情好 开始写你的paper 你才"有机会"毕业
听说此人家庭生活美满 这种手段 不敢恭维
t******t
发帖数: 3045
17
看文章数量 这种人应该是一抓一大把吧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在harvard EJ Corey那里混了几年博后,
: 在当年已经算国内大牛人了。。。。
: 这哥们发文章估计为了让自己姓名独具一帜,加了个z,
: 查他的文章倒容易,直接Li WDZ,就是他了,没第二个。
: 文章数量44,citation 561,h-index 12。6篇correction。
: 文章质量也就算一般。
: ORGANIC LETTERS (12)
: TETRAHEDRON LETTERS (7)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
: TETRAHEDRON (4)

k*****1
发帖数: 454
18
同感。
化学属于好灌水的领域,来一篇1~2分的杂志应该是很容易的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太极品了吧,靠牺牲别人来显得自己多么清高,绝对是变态。
n**8
发帖数: 221
19
做全合成的和做纳米的不一样吧。。。
D******n
发帖数: 2965
20
连硬性标准都搞不好,还想搞软的声誉机制,真是异想天开啊。
归根结底是大学这个东东没有淘汰机制,否则变态的机制或者水货老板都会有人来修理
的。要是香港的学校可以在内地和大陆一起招生,北清的学术水平很快再上一个档次。

【在 l**********1 的大作中提到】
: 复旦杨玉良校长: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 比如,一个院系搞得好不好由国际专家来评估。
: 发布: 2010-6-22
: 你的位置: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 >> 首页 >> 母校快讯 >> 详细内容
: 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 记:您认为理想的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 记:回归到大学应该担负的使命,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 杨:首先要废除荒唐地对一个人、一个学校进行评价所谓的定量指标,比如SCI。
: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 论》,现在这本书
: 成为了经典著作。但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

相关主题
申请博士后J1签证是否需要提供博士学位证明呢?38岁才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还能在这个领域混吗
生物专业其实没那么差《植物所对朱毅博士论文质疑进行核实情况的说明》 (转载)
目前博后,请问可以再修个博士学位吗 (转载)小保的博士学位要被取消了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t*******o
发帖数: 424
21
香港的大学不是早就在内地招生了么,我表妹就是港大本科毕业的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连硬性标准都搞不好,还想搞软的声誉机制,真是异想天开啊。
: 归根结底是大学这个东东没有淘汰机制,否则变态的机制或者水货老板都会有人来修理
: 的。要是香港的学校可以在内地和大陆一起招生,北清的学术水平很快再上一个档次。

z**********i
发帖数: 12276
22
这个在国内再正常不过了。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为令
: 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多名
: 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书。
: 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截

s******y
发帖数: 28562
23
再怎么难发文章,也不至于十几年了,才勉强发了一篇小文章吧?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做全合成的和做纳米的不一样吧。。。
a*******a
发帖数: 4233
24
中科院这种人很多。

【在 r****r 的大作中提到】
: 说说TW SINICA的一个BT boss吧
: 他坚持要出在top journal至少都是Cell press档次 问题是这个人能力普通 一次也就
: 只能处理一篇paper 每篇paper还不让学生自己写 写了以后就往最好的journal投 投不
: 上再改 改到投上为止
: 平均在他手下要唸七到八年才能毕业 实验可能三年就做完了 剩下的时间主要是等 等
: 他老大心情好 开始写你的paper 你才"有机会"毕业
: 听说此人家庭生活美满 这种手段 不敢恭维

g***e
发帖数: 589
25
全合成本来就不大好做,包括美国这边,一般的小学校PI也没什么人敢往这个坑里跳的
。我们学校有一个也是Corey的学生,退休的时候还是副教授,最近10年也就发过两篇
TL。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再怎么难发文章,也不至于十几年了,才勉强发了一篇小文章吧?
n****0
发帖数: 696
26
这个导师说的道貌岸然的,谁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听说有的学生要给老师送红包
才能毕业。
D******n
发帖数: 2965
27
就限几百人而已,但也已经把北大清华吓得够呛。

【在 t*******o 的大作中提到】
: 香港的大学不是早就在内地招生了么,我表妹就是港大本科毕业的
x*****o
发帖数: 441
28
转个这人的学生在人人上面对这篇文章的回应
对“不向“土政策”妥协的长江学者”一文的质疑
张国:
你好。关于你报道的“不向“土政策”妥协的长江学者”我昨天已看了。我看
到转载的题目是“南开大学一长江学者所带10多名博士均未正常获得学位”。而我就是
这十多名的博士生一。到你发稿为止。你文章中的白迎军和多维国均已获得学位并不在
这十余名人范畴之内。所以我觉得你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将标题改成了这个吸引眼球并
且远离事实真相的标题。
首先,李卫东并不是挑战制度不发文章。我这里有他发表高水平文章被据稿的
事例。其次他在2012年3月份之前并没有形成文章中所述观点。或者说现在他还和组里
唯一的博士生说要发文章。当然,这些都是人证并无物证。我这里也有另一位当事人在
2011年和老师的邮件沟通以证明他并未逆反不发文章。最重要的,他曾在2011年底向校
方承诺过发表文章但没有兑现。这个学校也是有备案的。所以,你这个标题的论点完全
站不住脚。他要是逆反就不用承诺。并且,今年6月份在我们和校方沟通学位问题时校
方也不知道李卫东有这种所谓逆反的说法,而认为在一定的期限内会有文章发表。
其次,南开大学对于学位授予是弹性政策,既考虑学生的利益,也考虑学术利
益,规定了毕业后两年内有成果发表即可授予学位。虽然文中提到了白迎军等获得了学
位。但并未指出是何种方式解决的。是南开大学针对我们小组这种案例创造了一个新的
模式,即模拟文章送审模式。就是由学生写成文章然后让业内的同行评价是否具有学术
价值但尊重合作导师的利益而不做公开发表。可以说这一个方式已经解决了之前土政策
中一刀切的问题。针对一些如我们这样特殊案例有了一个新的模式来解决这些一刀切的
做法所带来的问题。所以文中报道的土政策也是不真实的和有失新闻时效性的。
作为记者,对事实报道有误,这无疑是失职。其次,没有学位的博士生当事人
对与媒体报道毫不之情,虽然目前我们国家没有新闻法来规范这样一件事,但这种做法
也有失职业道德。所以,我希望你通过正规的媒体渠道对学校和我们这些当事人做出解
释和道歉。
此致。
敬礼!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为令
: 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多名
: 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书。
: 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截

r****r
发帖数: 36
29
果然又是一个眼高手低 拿学生的青春当赌注的家伙
1 (共1页)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植物所对朱毅博士论文质疑进行核实情况的说明》 (转载)博士学位就是屎,还不如手纸?
小保的博士学位要被取消了没有硕士的人可以拿博士,没有博士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博后?
求“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的中文版洋学位吃香是过去时:学术招聘关键是水平 by 饶毅
请教:无博士学位来美国做博后常识兼答方舟子:美国医学博士相当于中国医学学士 (转载)
说说自己的一点麻烦问个难以启齿的问题?
方舟子:驳斥中科院植物所对朱毅问题的说明 (转载)博士学位的悲哀!!!
问个问题,关于MD请教各位, 具备博士学位如何申请低要求的职位
请教,我这种情况怎么办?申请博士后J1签证是否需要提供博士学位证明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论文话题: 发表话题: 学位话题: 李卫话题: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