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董乐山杂文
相关主题
项观奇:毛主席才是雄才大略推进社会进步的大改革家我要挽救一个老将:purity。
邪教是怎样破坏家庭的苹果取消打赏抽成
三叔经历的阴间故事发改委:不再要求超市每件商品粘贴价格标签
女子谎称父亲身亡骗千人打赏 你的人品去哪了吐个糟
罗尔没有诈骗,但挤占了生命通道 zz杜建国:这几年为什么很少提“希望工程”了
Re: 清教徒移民美国的感恩:大批屠杀印第安人健身视频
安魂曲:从刘晓波88年与方励之交道看刘晓波为人武术需要《正名》
Re: 方舟子打假HH的正面意义 (转载)回国(2) 北京漫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打赏话题: 收藏话题: 举报话题: 00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e
发帖数: 253
1
http://bbs.tianya.cn/post-780-65445-1.shtml
董乐山杂文一篇:用伯乐相千里马来比喻知人善任真的恰当吗?反对言语霸权!换种角
度看问题。
伯乐与千里马
以伯乐相千里马的历史典故来做比喻知人善任的文章,已多得不可胜计了。至今还
没有看到有人表示异议,仿佛这是绝对的真理。
其实把这样的比喻用在我们当今的新时代,恐怕是极不妥当的。首先,伯乐与千里
马是人畜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奴才(因为伯乐也是为马主所用)与奴隶的关系
,只不过是用寓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因此伯乐的眼光无论如何敏锐,他相千里马
的目的无非是找一匹骏马供他或马主人驱使而已,而千里马被他相中并没有什么好处,
也无非是要比在不识货的马主人手里,更多驱使而已。因此这种主奴关系用在新时代的
人际关系上是极不妥当的。
其次,如果说千里马难得,需要伯乐来物色,则伯乐何尝就不难得,又需要谁来物
色呢?依此类推,就钻了牛角尖,永远没有一个答案。因此要真正发现千里马,最好办
法是让千里马自告奋勇站出来,而这只有让它自己做伯乐,才能做到,这就需要让千里
马从畜牲的地位恢复到人的地位,也就是从被驱使的地位恢复到自立的地位才能做到,
如此则千里马就是伯乐,或者说千里马就是马主人了。它的奔跑就不再是供人驱使,而
是为了马群的自身利益,如此则不仅是千里马,就是百里马,十里马也都是乐于驰骋,
最后人人都成了千里马。
楼主发言:48次 发图:0张 举报 | 二维码 | 分享 | 收藏 | 更多 | 楼主 回复
打赏楼主:
赞: 100赏金/个
鲜花: 100赏金/朵
催更: 100赏金/张
香水: 500赏金/瓶
五道杠: 500赏金/个
蛋糕: 600赏金/个
红包: 1000赏金/个
红酒: 3000赏金/瓶
元宝: 5000赏金/个
钻戒: 10000赏金/个
宝箱: 50000赏金/个
超跑: 80000赏金/辆
豪宅: 100000赏金/栋
股神金牌: 800000赏金/个
牛气冲天: 2000000赏金/只
九五至尊: 5000000赏金/个
相关阅读
关键词:伯乐 马来 乐山 千里 杂文
伯乐远在千里外.两首[诗画赏析]大树热帖:伯乐远在千里外[经验交流]"点子大王"再度
出山,与你分享珍藏的创业理念——兼...伯乐相马,黑马白马千里马汗血宝马赤兔马一
相便中,你要哪匹?[创业家园]伯乐与千里马为何总难相遇?[咨询互助]海龟故事--等待
伯乐的千里马[自创单句]伯乐已作古,谁人还识千里马?【热帖】千里马常有,女伯乐不
常有
更多
.一朝暴富,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今时今日!.屌丝如何快速逆袭成为白富美高富帅.【
实例解读】把富人的钱均分给穷人的最佳利益回报方案.爸妈和我说要认真读书,才能
有好前途!其实压根不是这回事!.头晕乏力、畏寒怕冷、睡眠质量低的妹纸看过来.好
生气!因为一只股票,我和女朋友闹掰了!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09:00
把千里马从畜牲的地位恢复到人的地位
从被驱使的地位恢复到自立的地位
是为了马群的自身利益
重要的是自己
而不是被哪个“主子”套上什么
举报 | 收藏 | 1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15:00
精神污染二例

年初在美国的时候,纽约时报就报道国内对“引进”可口可乐一事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反对,说不该“引进”,有的赞成,说并无大碍。这场官司下文如何,美国报纸没
有报道,我也不得而知,虽然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从回国以后看到仍有可
口可乐出售,可见也是不了了之的。
有些美国朋友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表示不可理解,有的是从中国仍是个低收
入国家,不宜进口高消费的饮料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但是第三世界的朋友则不然
。可口可乐是刺激他们民族感情的东西,正如美国新闻处一样,在二次大战后已成了美
国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象征,犹如我们在抗战以前看到日本“仁丹”的广告招贴。
但是奇怪的是,一回国就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赫然几个大字:“当归可乐”,真令
人有啼笑皆非之感。用中药制作的饮料或冲剂,居然用“可乐”来命名,可叹为崇洋思
想的观点了。但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就在同一天又看到了一块广告牌上大书特书“
丝路可乐”,由于车行过速,没有看清其他说明文字,这就使我不知道这一“可乐”卖
的是什么药了。
其实也不难知道,卖的肯定不是中药,无非是崇美思想而已。若要说什么精神污染
,这才是个很好的例子!发展下去,不久之后,大家就可以喝到“龙井可乐”“、香片
可乐”“、酸梅可乐”“、豆汁可乐”了……
(注:豆汁是北京一种风味特产,与豆浆不同,但同样深受老北京的喜
爱。)

大家谈精神污染,多半指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但很少,甚至没有谈“地主阶
级封建化”。而其实,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封建意识的污染浸透了每个人的骨髓,已
到了久而不闻其臭的程度。
几年前在某一场合,我就举出一出戏为例。这出戏叫“周仁献嫂”,从报上的广告
来看,最近又作为一个进京节目在演出了。它讲的是不知什么朝代有个叫周仁的,他的
寡嫂被皇帝看中,要纳为嫔妃。周仁为了保全寡嫂的贞节,换包把自己的妻子冒名顶替
献给了皇上。这样,嫂子的贞节保全了,而妻子呢,反正是“讨来老婆买来马,由我打
来由我献(骑)”,女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何况在皇帝老子面前,奴才只有百依百顺
的份儿。
这样一出浸透封建毒素的戏,居然在社会主义舞台上不断演出,可见封建意识的精
神污染已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了。
举报 | 收藏 | 2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18:00
目光如炬啊
什么精神污染
自己的污染都没有清除!
极具现实意义。
现在什么清宫剧、后宫剧
哪样不是宣扬媚主求荣的
广电部的猪别的禁这类宣扬奴性的倒大力发展
安的什么心?
尼玛的比!
举报 | 收藏 | 3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23:00
这样的军令状立不得
读国内报载,年已七十一岁的老作家唐弢近十年来心脏病时常发作,平时在写作上
是个忙人,在教学上和出版上也是个大忙人,今年他将招收两名博士研究年交出上半部
生,还立下了“军令状”,要在1985年交出上半部的《鲁迅传》云云。
报上没有说明这“军令状”是谁立的。如果是唐弢自己立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这是值得后辈景仰和学习的事。但在景仰之余,不禁也为心脏病在身的老作家担
心,希望他务必善自珍摄,不要辛劳过度。因为正如最近报上所呼吁的一样,我国稀有
动物固然需要保护,但尤其需要保护的还是稀有人物!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一生坎坷,
再也经不起折腾,自己千万糟蹋不得。拳拳此心,遥寄国内,这不仅是殷望于唐弢,也
是殷望于其他老作家,老专家的。
但是看来这个军令状不是唐弢自己立的,要不然,他就不会一见记者的面就叫起苦
来:“我现在感到压力太大了。”读报至此,不禁心酸。真想大喝一声:“刀下留人!
你们非把七十一岁的老人逼得躺下不可吗?”要知道他们躺下一个就少一个啊!
写文章、做学问、搞科研,当然可以订计划,争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可是这毕竟
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尤其对于上了年纪,有病在身的老人来说,不宜剑拔弩张
,操之过急。这个道理想是十分浅显,不需我饶舌。因此不论唐弢自己,还是别人,千
万不能给他立什么军令状,限期要他完成什么工作。
作为报纸记者,如果要宣传四化建设,不妨报道一些有哪个领导为了替四化做好后
勤工作,解决市民做衣难、吃饭难、住房难、坐车难……中任何一难,而立下军令状,
不在一年或半载之内加以解决就辞职以谢市民的消息,这肯定会比唐弢晚年立下军令状
更鼓舞人心的。
举报 | 收藏 | 4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26:00
就是啊
那些职能部门尼玛一手遮天
为了一己私利
树虚假“典型”
拉名人做幌子
其心极恶
明明反人性,明明是假的
还这样做!
他们还做了多少这类鬼鬼祟祟的事情?
巴不得百姓都不他们的虚假宣传变成傻子吗?
这样他们才高兴了
都变成傻子黄牛
使唤就方便多了
尼玛
愚民
那帮猪
举报 | 收藏 | 5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32:00
“反奴性运动”倡议
近年来凡是回国过的人,无不对国内服务之差而摇头。若是这仅仅是个管理上的技
术问题,则俗语云:“子不嫌母丑。”我想大家是会采取原谅的态度的,也有耐心和信
心,等待这方面工作的改进,相信下一次回国时,情况当有所好转。
但是也遇到一些朋友,在摇头之余,还感到气愤,有的甚至说,只此一遭,以后不
想再回去受气了,则可见问题已不仅仅是管理不善的性质了。至于受气的原因,我想大
家都有此经历,即“狗眼看人低”——在一些宾馆、旅馆、饭店(更不用说“衙门”了
)受到服务人员、门卫人员,甚至的士司机的歧视与冷遇。这些人看到白皮肤、蓝眼睛
、高鼻子的“外宾”,满脸堆笑,奴颜婢膝,可是见到黄皮肤、黑眼睛、塌鼻子的,则
又是一副嘴脸,轻的是爱理不理,甚者则恶声恶气、怒目申斥。对待国外去的人尚且如
此,对待我们国内亲眷家属,则可想而知了,一念及此,实在感到寒心。
这种情况,我看当局不是不知道,因为官方报纸如《人民日报》不时发表读者来信
,申诉此事。可是好几年来,真是应了一句中国俗话,“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情况一切照旧,有些地方甚至有变本加厉之势,美国某公司华人代表某先生在某个
进出口公司这个大“衙门”外遭到门卫大人的拉扯推搡就是一个明证。(见《人民日报
》海外版)。
一次正好与一位“首长”同席,谈起此事,我问既然报上已有多次揭露,为什么情
况没有好转?他摇头叹息道: “官僚主义啊!”看来“官僚主义”已成了大陆任何弊
病的一切祸根,但是怎么消除这一祸根似乎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其实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和态度,与官僚主义并无关系。此乃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
,不以今日始,少说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若要彻底消除,也不是旦夕之功,需要长期
努力。过去三十多年,甚至四十多年之中,国内若有所改革,总是采取运动方式,一哄
而起,且不论长期效果如何,但在短期之内,确能做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因此
我在此恳切建议有关当局,不妨像土改运动、肃反运动、抗美援朝运动、反右运动等等
运动一样,发动一场“反奴性运动”,把国人思想深处的“奴才”思想好好地挖一挖根
子,肃清一下根深蒂固的这一民族劣根性。
或谓老兄这一建议未免太刺激了,不但领导不会接受,就是“群众”也不会通过的
,说不定要引起反感,弄不好反而自己遭殃,落得个不爱国的罪名。那么我也愿意退一
步,建议在目前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之外,再添一个“二尊重”的教育,即教育
举国上下人士要尊重国格、尊重人格。
共产党是相信教育和改造的。我们常常听说:“连皇帝都教育改造过来了……”这
样的话,言下之意,还有什么人不能教育改造呢?鉴诸许多犯有严重祸国殃民罪行的人
,处分起来,仍以教育为主,“留党察看”,以观后效,连党籍都舍不得开除,那么我
这个“二尊重”教育的建议,想会得到采纳的。如此,则功莫大焉!
举报 | 收藏 | 6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38:00
中国民众从来没有当人看的
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统治阶层从来是轻视民众的,把民众当任意摆弄的棋子
而民众由于被统治阶层钳制日久,也渐忘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
渐忘尊严
渐忘本属人之本性的平等意识
以致歧视盛行
而专制当局也是默许这一点的
如此民众才能麻木,才能按当局设定的规则玩
如此才能视媚上没什么正常
视欺下正常
互相践踏
中了统治阶层的埋伏!
以致父子不亲、邻里不睦
都是这种等级意识造成的
总是要分出个谁“骑”在谁头上
妈的隔壁,尼玛的!
举报 | 收藏 | 7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44:00
黄种人在祖国受歧视
9月23日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来信”栏刊载了美国东西方发展公司中国部
经理汪林佳的一封投书“进门遭辱骂令人伤心”,控诉北京中国医疗保健品进出口公司
门卫无理阻拦,并遭辱骂(“你是黄皮肤的,不要数典忘祖!”)的事。据该报编辑按
,此信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因此指出作为门卫,“对于前来的客人,不论他是中国人
还是外国人,是来自国内的人民群众还是来自海外的华侨或外籍华人,都应当给予有礼
貌的、不卑不亢的热情接待,而不应该采取粗暴态度,更不允许恶语伤人。”作为报纸
批评,这是够温和的了,不知对于那个以及其他的“态度粗暴”的门卫起不起“教育”
作用。记得半年前在一个全国性的展览会上也曾发生过门卫围打新闻记者的事,当初似
乎也是“教育”了事的。但事隔不久,又发生汪林佳先生事件,从本国的新闻记者发展
到美籍华人,事情可谓愈演愈烈,看来光是“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当然,我并不是主 张用刑罚,因为只有乱世才用重典,而当今乃是“安定团结”
的太平盛世,因此还是以坚持“说服教育”为主。而说服教育光靠说些“这件事,也值
得同类行业和涉外单位借鉴”的轻描淡写的空话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思想和体制的深处
去挖一挖,才能治本清源,说服教育才能收到效果。
首先是,所以一些门卫会有这种粗暴态度,从思想上来说,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
的征服者和统治者思想,而这种思想则是从一个封闭式社会体制所产生的。即使全国解
放已有三十五年,政权无限巩固,但体制仍是刚解放时的半军管体制,处处设防,如临
大敌,结果保卫部门权力无限膨胀,进饭店宾馆须登记、出示工作证才能会客尚是小事
,保卫科长或党委书记私设公堂,用手铐囚禁无辜的违反法制、践踏人权的事更数见不
鲜,这就不是“说服教育”所能解决的了。
其次是,自从实行开放政策以来,由于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思想,对外国人和外籍
华人百般优待和讨好奉承,在一个基本上贫穷落后、物质乏的国家实行两种货币、两种
待遇政策,这在一般大众的心目中,必然会引起仇外排外情绪,一遇到机会就会爆发出
来。北京足球场外球迷起哄闹事就是一端,而辱骂美籍华人“数典忘祖”就是这种又妒
又恨的情绪的反映,要是时钟倒拨十年、二十年,一些申请到国外探亲的侨眷不是曾被
视为“投敌叛国”吗?
上面这两个根本原因不消除,到处宦门似海、警备森严的现象恐怕
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举报 | 收藏 | 8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5:50:00
分析的比较全面,不偏不倚
一个衙门的门卫都如此嚣张
托了官僚主义的福
今天虽然私营企业的服务态度好了
因为有竞争,你服务态度不好就找别的
这就是体制制度设计的好处
订立好的游戏规则才能让游戏好好玩下去
而对政府这种也要进行体制制度设计才行
也要引入竞争性
允许有在野反对党
随时挑你的刺觊觎你的位置
如此在台上的当权者就不得不小心翼翼了
也不敢高高在上了
这就是体制的魅力
制度设计的魅力
我们一开始就走错了!
结果和历代的专制王朝没什么区别
妈的
干掉专制!
还我民权!
举报 | 收藏 | 9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00:00
论爱面子
据说中国人是个爱面子的民族,报上还有人引经据典写了长篇大论的考证文章,甚
至一些外交折冲老手,在同中国人从事外交谈判时,也常常把面子问题考虑进去,如此
云云。可惜我不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否则倒可以将此作为指导美国研究生写博士论文
的好题目。
其实最洞悉中国人心理的,还是写《阿Q正传》的鲁迅。所谓“爱面子”云云,无
非是阿Q精神而已,也是俗话所说“打肿脸充胖子”。近的例子不用说了,远的如在唐
朝,逢到有西域回鹘人(即今维吾尔族)前来朝贡,为了显示大唐盛世的富庶,就在长
安街头的树上缠上成丈的白布。这一下可真把那些“蛮人”给镇住了。可是日久之后,
西洋镜总是要拆穿的,后来的安史之乱,未始不是西洋镜拆穿的结果,以至发生了阿Q
所云儿子打老子的事。至于今天那种为了欢迎外宾才打扫卫生的风气似乎也可以溯源于
此。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最不要脸的事往往是最爱面子的人干的。也就是
所谓既要当婊子,又要造贞节牌坊。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多得不胜枚举,也就不
用去多说它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爱面子的所有中国人都想包涵过去而不愿意说的,不过我想说说也
许反而有好处,可以防患于未然。自己明明干了(不止一件,而是两件)“斯文扫地”
不要面子的事,给当场捉住之后,却突然爱起面子来,要求为他保守秘密,不要声张(
其实纸包不住火,事情已闹到公堂上去了),即使回国以后要通报批评他,也希望不要
指名道姓,只提某校某人云云。
我不知道他这个爱面子厚脸皮的要求被接受了没有。不过出于“大家都是中国人马
马虎虎算了”的心理,很可能是会接受的。结果是,一个干了不要脸的事的人的面子给
保住了,可是绝大多数别的洁身自好的中国人却蒙受了不白之冤,没有面孔再踏进那家
超级市场了。
或曰:你又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怕什么?怕的是一个人的黑锅(西谚即十字架)要
大家来背也。谁知道某校某人是谁呢?只要他在此一天,大家都有嫌疑一天。不知道这
话算不算也是出于爱面子的考虑?
举报 | 收藏 | 10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04:00
其实那些“爱面子”的人爱的是虚名,是沽名以钓誉而已。
如此虚伪!如此卑劣!如此不要脸!如此不诚实!
但是这种人正是专制制度的坚定捍卫者
因为专制制度要的就是虚伪
要的就是谎言
所以一方面专制制度培养了大量这类人
一方面又有人投专制制度所好
背弃诚实
虽然“面子”“虚伪”已成为国民比较多的部分
但也是可以觉醒的
不要做专制制度的走狗
勇敢一些,做回自己
卸下面具感觉真实
感觉真实的可贵
举报 | 收藏 | 11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10:00
假药案一叹
久病不愈,自有一些略谙医道的朋友前来探视,闲谈之中,话题很自然转到了近日
报纸屡次提到的福建晋江地区的假药案。
有一个退休了的朋友原来是港沪两地一家著名的国药店的老板,他叹一口气说,本
来开药店一半是济世救人,有些慈善的性质,最忌是用假药骗人赚钱,做伤天害理的事
,那是要遭雷殛火焚的。他于是说起从前上海有一家叫“国药店”的,在全市开设有二
三十家分号,就是个做滑头生意的。但是他生意做得再滑头,也没有制造假药来陷害百
姓。
原来这个叫XXX的滑头生意人,自原来这个叫称是身穿一件蓝布衫,手拿一
把油纸伞,从浙江乡间只身来到上海,没有几年就成了上海著名国药店老板,靠的
就是用“接方送药”这一招揽生意的办法。“代客熬药,接方送药”,照说是分文不取
,为患者服务,免了自己煎药的麻烦,怎么会成了生财之道呢?
原来中药药材从产地购来之后,是不分质地,混在一起的。中药批发商把它们按质
地分类,优质优价。一般著名药铺如北方的同仁堂、乐仁堂,南方的雷允上堂、胡庆余
堂先按优价把优质的药材买走了,其他较小药店就买次等货、三等货。到了剩下的质地
最差的下脚料,就由XXX赊购而去,按一等价格抓给病家,反正“代客熬药”,病家是
无法知道他这滑头生意的内幕的,而他的生意就蒸蒸日上,还博得一个“为人民服务”
的美名。
但是,我的那位朋友说,XXX可谓是个“奸商”,但他再滑头,所卖的药还是真药
,不是假药,只是质地差一些而已。而晋江假药却是官府办的药厂的产品。生产假药领
有层层政府的许可证,人心败坏至此,竟不如一个奸商,悲夫!
举报 | 收藏 | 12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14:00
人心败坏是因为有官府后台,不买通官府,不分赃,就不可能
权力导致腐败,不受监控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必须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只有民主的选举出来的政府权力才会受到监控
自己喊贼自己捉贼是想都别想得
没有人能自己监控自己
也不存在圣人
都是凡夫俗子
只能靠别人来监控
以权力对付权力
以野心制衡野心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举报 | 收藏 | 13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22:00
是站着服务,还是坐着做官?
凡是长期在外,初入国门的人,有一个初次印象想必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论在窗口
背后,或者柜台背后,服务的人员都是坐着的,而要求服务的客人却是站着的。
相反,在国外,不论你到邮局还是银行,旅馆还是机场,服务的人员都是站着为你
服务,不像国内,他们都坐在窗口或柜台背后,甚至在新辟的所谓“自选市场”(即超
级市场)里,收款的人员也在出口处坐着收款,旁边还有十来个服务人员坐在那里聊天
(北京话叫“扎堆聊天”,这真使人觉得奇怪,既然有这么多的服务人员,货物为什么
还需自选?既然货物可以自选,还要那么多的服务人员坐在那里聊天干什么?)。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不必大惊小怪。也许还有人为之辩解,这种坐与立正好表
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因为它为工作人员创造了更好的工作条件。
但是从其后果来说恰恰相反。这样顾客站着,服务人员坐着的形象,活脱是个“官
商”的形象。生杀大权似乎操在坐着的官老爷手里,顾客在那里似乎是在苦苦哀求,要
求施舍,有时就不免遭到白眼,受到冷遇。而把你要的东西或找还的钱扔给你,还算你
的运气哩!
要彻底改变官商作风,不妨从站着做起。
举报 | 收藏 | 14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25:00
官商是愚蠢的
适合私有化的引入竞争的应该私有化
比如狗日的铁道部,那帮售票员不就把顾客当什么?什么时候有过笑脸!妈的
隔壁!
总之官商,在专制体制下必然也带上专制官僚的习气
只有民主开放体制,即使有必须有当局办的,由于舆论不被控制,能起监督作
用,所以会效果强好一些
举报 | 收藏 | 15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34:00
“重金礼聘”质疑
秦绿枝前一阵在他的断想中谈到有些人爱吹牛,以致吹豁了边,结果却适得其反。
他举香港稿费为例。我还可以补充一点,香港虽实行版税制,但由于读书人太少,书籍
销路不佳,一般能销上千册的已算不错了,因此版税要到销数超过千册后才起算。所以
有些出版商开价八十万港币或二十万美金收购原稿云云,多半是吹给不了解情况的人听
的。
由此想起报上常常报道某个访问学者在美国学成归来,拒绝美方重金礼聘云云,多
半也是属于不了解情况的。当然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件好事。但从美国实际的情况
来看,要在那里长期逗留也不是易事,尤其是访问学者,他们拿的是短期访问的签证(
J-1),要接受美方聘请,须回国居住二年之后。比较可能的情况,恐怕是延长研究期
限一年半载,但那就是在某个学术机构继续深造,而不是接受什么“重金礼聘”了。延
长期限一满,还是要回来的。
至于“重金礼聘”云云,看你按什么标准来说。一二万美元一年,在我们看来可以
说是“重金”,可是在美国,那不过是助教的低薪。一般美国大学生不在乎此,就只好
到外国留学生中寻找廉价劳动力了。三四万美元一年,属于教授待遇,美方即使要聘请
,碍于移民局上述签证的规定,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有些大公司办法多,他们若真的需要人才,会千方百计留你的。但这种机会
恐怕十分难得,按常理判断,其频率决不会很高。至于用不正当手段留在美国,办法当
然很多。比如签证逾期不归,从此隐姓埋名,成为非法移民,但这样无身份者要找个正
当职业是不可能的(雇主都要查验你的身份证),只能打打零工;或者出钱通过不合法
途径弄个身份,但这就属于混口饭吃的范畴,不是“重金礼聘”了。
许多知识分子学成归国,都是出于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有人更说得好:正因为祖国
还穷,所以他才更急着要回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祖国改变落后的面貌。这些话
掷地作金石声,其价值远不是“重金礼聘”所能比拟的。重金不重金,在他们说来,根
本无所系念,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也是对爱国知识分子不够了解的,甚至是对他们的一
种亵渎,也使别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他们是自抬身价,把他们眷恋祖国的深情反而给
冲淡了,不知高明者以为然否?
举报 | 收藏 | 16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34:00
尼玛,拔了“海归”皮
不过诚实好
不弄虚,不拔高
实在
举报 | 收藏 | 17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41:00
在哈佛广场
我第一次到剑桥镇的哈佛大学是在夜里,我当时在布兰兑斯大学访问,一位年轻教
授听说我有一篇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译刊在美国文艺季刊《巴黎评论》上,便执意要
先睹为快,驱车把我送到哈佛大学图书馆。
从哈佛图书馆出来,他请我到龙三公子在哈佛广场的燕京饭店吃饭,饭后我们就驱
车回布兰兑斯大学了。车出剑桥“闹市”以后,我问他说了半天哈佛广场,怎么没有见
到广场在哪里。他哈哈大笑说,“刚刚从燕京出来路过的街角就是哈佛广场呀!”那是
一个窄窄的三叉路口,哪里算得上是广场!也许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上海的人民广场给
我的印象太深了,以为凡是广场都是很大很大的。
第二次到哈佛广场,是哈佛大学欧洲问题研究所所长霍夫曼教授夫妇请我到他们家
吃饭。他的太太在电话中告诉我,要我坐地铁到哈佛广场,出站后再雇辆出租汽车十分
钟就到他们在华盛顿大道的家了。我从波士顿坐地铁到哈佛广场,出站时天还没有黑,
这才看清楚了广场的真面目。地铁出站口有一块较一般人行道宽一些的人行道,两边的
街道就在这里汇合成一条,我掉头四顾,除了左首街边有家露天咖啡馆,坐着一些男女
学生在聊天或埋头看书以外,就没有任何别的广场特色了。
就在我犹豫徘徊之际,我看到地铁出口处右边的人行道旁,有一辆出租汽车停着,
我正想打招呼,已有一对夫妇占了先,他们钻进车门走了。这时我又看见街道对面有一
辆车过来靠边停下,而它原来停车的地方,就由后面一辆朝前补上了,再往远处一看,
顺序往前挪的车有七八辆之多。我这才明白,这是出租汽车自动排队接客的。我上车后
问了司机,果然如此。“要 是轮到出车的司机不想出车呢?”“不想出车?”那位司
机感到不解,“哪有不想出车的司机?要是他不出车,他得回到队尾去再排队,把首位
让出来给下一个!”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北京站口的出租汽车站,尽管有人管理,但有时喊哑了嗓子,
如果司机嫌路近或路远不愿出车,仍无人理。负责市政的同志在出国考察时如果也能像
我这样“微服私访”,学到的东西也许会比汽车接送、宴会酬酢来得多些。
举报 | 收藏 | 18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41:00
有点小道道
现在有了一定的改善
学习了一点
举报 | 收藏 | 19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46:00
“逃难”心理探微
我生不逢辰,从能够记事的年岁起,就同“逃难”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全国解放
为止,几乎没有一年是在没有战乱的情况下平安度过的。因此“逃难”时争先恐后的景
象至今历历在目,无法忘怀。
我还记得,当抗战初起上海虹口区居民携老带小、提箱背包从外白渡桥拥入租界,
和日伪占领时期粮店门口排队买粮的恐慌景象。后者就同电视剧《四世同堂》里一样,
不同的只是《四世同堂》里表现的都是些老北京,怎么说也比较温良恭俭让,争先恐后
起来不如十里洋场上的那些人那么“穷凶极恶”而已。但其受人欺凌的惨相则是完全一
样的。有一位法国摄影记者叫卡蒂埃勃烈松的,就因为拍了一张国民党政权覆亡前夕上
海中国银行门口许多人争先恐后挤兑金圆券的照片而一举成名。
全国解放之后,“逃难”、挤粮、银行挤兑之类的排队当然绝了迹。但是由于经济
规律上的种种原因,供不应求所造成的排队仍旧存在。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在一定时
期内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尽管这两种排队的性质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不知什么缘故,在
排队时表现出来的争先恐后的“逃难”心理,三十多年来从未减弱,反而有变本加厉之
势。尤其是买火车票,即使对号的车票到了手,仍要抢先上车以便抢占座位或抢占行李
架。甚至在新近出现的书市上买书,也出现你抢我夺的镜头。与其说这是文化兴旺的好
气象,不如承认这实在有些有辱斯文。
把排队现象归诸于物资缺乏,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固然不错。但
是长期不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以至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成了
习惯或本能,却不容忽视。笔者最近连续几次去首都机场送青年学子远渡重洋留学。照
理民航客机都是对号入座,不存在迟到者向隅的问题,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比火车站更为
“盛况空前”的争先恐后现象,甚至你呼我喊,乱成一片。可见即使物资丰富,保证人
各一份,仍还 有个心理状态和文明行为的问题。
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时候,有哪一位社会学家研究一下这种你抢我夺、争先恐后
的“逃难”心理的起因和消除方法,恐怕不是无益的。
举报 | 收藏 | 20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49:00
但是长期不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以至争先恐后、你抢我
夺成了习惯或本能,却不容忽视。
难民心理已经深入的中国一些民众的底层
真的很不好
什么时候民众才能多些安全感呢?
什么时候民众才能“斯文”一些呢?
只有民众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民众的自信心才能提高。
而要民众掌握自己的命运,民众就必须意识觉醒,要求政治参与权,要求选
举、言论舆论监督自由。
如此民众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不是被当权者任意摆布愚弄
成为明智自信的人
举报 | 收藏 | 21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6:58:00
问路
凡是初到北京的人,不论是旅游的,还是办事的,每天出门第一件犯愁的事,就是
问路。不仅外地人是如此,就是像我这样居住北京达三十五年之久的“老北京”,也越
来越为问路感到发怵。
想当初我在1949年刚到北京的时候,北京还是内城加外城的方方正正一块,只要熟
记几个城门,能辨别东、南、西、北,再以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为出发点,没有一
个胡同不是在一二十分钟之间步行可以找到的。有的南方来的人方位观念不强,那也不
用发愁,只需在街上随便找位老人,“大爷、大娘”一叫,就不会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可如今不同了,即使你看准了一身打扮、气度准是老北京无疑的人,上去一打听,
十有八九他也会摇头。我在团结湖附近住了已有五年之久,每天还到邮局报摊转悠转悠
,可是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团结湖路、团结湖北街、团结湖北头条究竟是怎么分的。尽管
路口上竖有一个齐二层楼高的大地图,但很多人都说越看越糊涂 。比较起来,和平里
这个最早开发的居民区,命名似乎合理一些,即使没有大地图,从一区到十四区,只要
找到了一个号码,依次顺藤,没有摸不着瓜的。
但是有时号码也会骗人。我不止一次见到,外地人要到复兴路十二号去,车刚过木
樨地,一见到复兴路的路牌就下车,以为十二号就在前面。他哪里知道西郊都是单位大
院,一个门牌号足足占一条街,就是坐车去找十二号,也得坐上半个小时。
即使你找到了要找的地方,接下来的探路还没有完。同样一排排的五层楼房,同样
黑黝黝的四个门洞,同样的每层三套住房,可是各个居民区的编号各不相同。仅仅根据
我随身带的小小地址簿,按房屋布局应属于同一套的住房,就有以下几种不同编号:十
楼三门五O二号;十楼三单元十四号;十号楼三门四十四号;零十楼三四四号……
其实,北京旧城的棋盘型布局,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合理的。国外著名的同一类型
布局的城市,最早是美国的费城,如今已成了城市设计的典范。但那顶多只有三百年的
历史,远远比不上北京那么悠久。如果当初北京城在扩建时按照原来格局,依次命名编
号,今天问题就不会这么困难了。
但是话得说回来,即使新建街道按原来的方式命名编号,由于北京旧有城市标志逐
一拆除,使得有些路名失去意义,也使外地人迷惑不解。一位上海来的朋友,要到东四
十条去,我叫他搭十三路汽车到张自忠路下车往东走。他回来问那条路为什么不叫张自
忠东路,而叫东四十条?他这是根据上海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在作逻辑推理。另外一个
纽约来的朋友发现东四十条往南竟是东四九条,而不是东三十九条,也感到困惑不解,
他这是根据纽约街名的编号在作数学推理,不知道东四十条是从已拆除的东四牌楼向北
数第十条胡同,其间四与十没有关系。
说到这里,真得佩服邮局的同志们的本领。北京市内寄信比有时本市信件需一周才
寄到的纽约要好一些。在北京地名混乱未得改善之前,拣信投递这门课的。
举报 | 收藏 | 22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00:00
要的就是这效果
那些王八职能部门要的就是让人找不到北
然后必要的时候求着他
便民?
想都别想
会这么便宜你?
这种现象在各个部门均有
专制部门的意图就是设点卡
好整点什么!
妈的
举报 | 收藏 | 23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11:00
读书难
我在北京住了近四十年,搬了五次家,每次都是斗室一间,从来没有什么书斋。斗
室兼作会客、吃饭、睡觉、读书四用,物尽其利,一生已成习惯。我也不想附庸风雅,
愁没有空间挂名人字画。为了找一本书参考而爬柜顶,钻床下,翻箱倒匣,未始不是健
身之道。尤其是看到有的朋友虽然有了书斋,也不一定能读得上书。
老九的臭气还未褪尽,逐臭的就纷至沓来。陌生客登门造访,要你写文章、写推荐
信的络绎不绝。要是你能书善画,来求墨宝的人就更多了。有的朋友在门外高悬“免战
牌”:“工作时间恕不会客。”但还是不免有“不识趣”的人仍“擂鼓(敲门)挑战”
。幸而现在可以安装窥视孔了,能够先张望一下,看看他(她)会不会是远道来客,免
得平白得罪老朋友,惹他骂你搭臭架子。
日前为了有事去求西郊一位老教授,我也充当了这么一个讨人嫌的角色。这位老先
生为了想安安静静读些书,不得不抛下他住处的书斋,躲到办公楼一间不为人知的屋子
里去,连个水壶也没有。但是老太太是个好心肠,见我远道来访,不忍相拒,还是领我
去见他,捎上几只柑橘待客。可见即使有了书斋,要找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也不容易。
看到这个情况,我心中的“怨气”就消了一半,可见有了书斋,也难读得成书。
读书难,还难在没有时间。
照理说,像我这种年过花甲的人,既不必到办公室坐班,又不会有人来请你开会上
主席台,要读书有的是时间。可是苦在来日无多,这余下的时间就像将要燃尽的蜡烛,
看着让人焦急。我在那位老前辈的案头,看到满满地排列着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
在他的茶几上,还有刚刚拆封的五大卷《思想史》,不禁摩良久,爱不释手;羡慕之余
,就不免叹道:“好不容易刚刚学会了读书,而且客观条件也可以让你读到你想要读的
书了,却不觉老之已至!这几卷书,我若从头读一遍,这辈子恐怕是读不完了。”
从这声长叹中,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教训。但是这个
人生真谛就像所有的人生真谛一样,待你多少能领会时,已经晚了。尽管不少我的同龄
人是不会承认少壮时没有正经读书过失在于自己的。
读书难,还难在要读的书太多,不知读什么是好。
幼时读美国作家华盛顿 欧文的《吕 伯大梦》,说的是有个乡民吕伯,因不胜悍妇
聒噪之苦,躲到山上去喝闷酒,醉后酣睡。待醒来下山,村中已面目俱非,问询之后才
知老伴早已过世二十年了。当时少不更事,以为这故事未免异想天开,世间哪有这等怪
事。但是近来海禁开后,读书界中有这吕伯大梦初醒之感的,确大有人在。别的不说,
什么XX工程学之类的新学科、新知识固然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光是一些新名词、
新术语也就够令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的。可居然还有人说现有学术词汇不够用,需
要创新,否则无法表达新思想云云。
这就苦了我们这些老吕伯。有位读书界的老编辑就向我叹过苦,为看不懂稿子里的
新术语发怵。尽管我向他多方解释:“情报”和“信息”在英语里都是一个词,“心理
架构”乃是“心境”的误译(或硬译),并不是什么心理学新名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
举,以此类推,许多新名词恐怕是新瓶装旧酒,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被它们唬住
了。何况知识若真的会“爆炸”,炸后想必像气球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你怎么追它
,也是徒劳无功,追不到手的。即使像个炸弹,剩下的也只是碎片而已。倒不如安下心
来,老老实实地读几本“基础教程”,一生受用。
不过这是迂话,恐怕是没有人会听的。甚至那位老编辑听了也将信将疑,心里说不
定还怪我“饱汉不知饿汉饥”。他哪里知道我若要一一辨别这些新、老术语的异同,剩
下的一点点残烛是根本不够用的。读书难哪,难的是各有各的一本难念的经!
举报 | 收藏 | 24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12:00
实话
整那些“新”东西干叼啊
万变不离其宗
就这样
整些虚的
举报 | 收藏 | 25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18:00
说梦
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觉得这句话远比弗洛伊德的性联想说更有道理。
当然一个人在青春期不免做些“艳”梦,但这也是“日有所思”的结果。然而毕竟日有
所思,不仅限于两性之间的事,因此许多梦境都不是能用弗洛伊德的性联想说来解释的
。不过我这是外行话,弗洛伊德在中国的新信徒恐怕是要不以为然的。
就我个人而论,一生之中做过数不清的梦。有的梦,一醒来就忘了;有的梦,由于
一再反复,甚至梦中有梦,至今犹牢记不忘。若用马克思主义或者弗洛伊德学说分析起
来(尽管我在这两方面都是门外汉),我倒偏向于“政治说”的,也许这是因为当代中
国人生活环境使然吧。
比如50年代我一再反复做的梦有三个,多少都反映了当时所谓“旧知识分子”的压
在心底的潜意识:一个是到我原来每周必去的河南路商务印书馆门市部或者福州路小菜
场楼上的工部局英文图书馆去找书,结果是尽兴而去,败兴而返。因为一到那里,不是
找不到书架,就是找不到我要找的书。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对当时读书生活的贫乏
的潜意识的反映吧。
另一个梦是我打开报纸,又见到了大光明、国泰等电影院的美国电影广告,满心欢
喜,但一赶到售票处,上面贴的海报却是国产片。今日若有读者批评我崇美,我是心服
口服,没有话说的。
第三个梦则更“反动了”。一别十几年的哥哥忽然从国外回来了,身上穿的是我自
己最心爱的一件米黄色开司米大衣。看到他优哉游哉,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心中暗暗着
急。倒不是因为他穿去了我无法再穿、压在箱底遭虫蛀的心爱大衣,而是“我不是写信
告诉你别回来,别回来吗?你这么冒冒失失回来了,再要想走,那可就插翅难飞了”!
若有哪一位小说家要想搜集年代“落后”的知识分子的素材,我愿把这三个梦送给
他(或她),但弗洛伊德在中国的新信徒恐怕是不屑一顾的。
举报 | 收藏 | 26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20:00
其实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一种现实中未满足的需要的体验。
不一定一定是性,但肯定是需要。
即以上面做的后两个梦,都和物质的需要有关。
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对人的意识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只是还要不断发展。
举报 | 收藏 | 27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25:00
懦夫,你的名字是……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品质,以及他们在逆境中的遭遇和操守,已经说得
很多了。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多听了有时会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因为根据切身的经验,
实在觉得受之有愧。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像常人一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问题是怎样正确地对
待他们这两个方面。像过去那样过分宣扬他们的缺点,把他们写得一无是处固然不对,
但一味颂扬他们的优点,对他们自己也没有好处。
毛泽东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比喻,尽管有人不同意,但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切中要害,一语道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致命弱点:依附性太
强,独立性太弱。造成这个弱点的原因,需要阐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学者加以探讨,但恐
与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不无关系:读书的惟一目的和惟一出路是做官,这就造成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功名心切,一心一意要在仕途上谋发展,自己没有独立谋生的手段。其品
格低劣者,为了官运亨通,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就不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博取
上司以至皇上的欢心。而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巴结上司,讨好领导。为了这个
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干出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事来。更严重
的是诬害中伤,投井下石,这种种卑鄙行为却假“靠近组织”之名而行之。
要是做官不成,则退而求其次,只求自保。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实际上是一
种怕事心理。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历次运动中用杀鸡吓猴的办法不知吓破了多少中国知
识分子的胆,以致后来进行空前大规模的迫害时,除了少数大无畏战士如张志新慷慨就
义,老舍以死抗争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束手待毙,引颈就戮,而口中犹三呼“万岁”。
侥幸自己免于这种厄运,则出现了我曾经几次目睹过的场面:有人被后来证明是莫须有
的罪名宣布处理以后,原来是雅雀无声的办公室里,忽然气氛缓和下来,甚至活跃起来
,谈笑之声不绝,你可以在大家的脸上看到了如逢大赦一般的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好险
呀,幸亏不是我。在这种明哲保身的情绪之下,别说仗义执言,就连问一个为什么,也
是没有这种胆量的。哪怕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因为一言一行挨了批,数十年相
知也会视同陌路,偶尔相逢,就会掉过脸去,惟恐为自己招来灾祸。但犹以“站稳
立场、划清界限”为自己解脱。下笔至此,禁不住要套一句莎翁名言“弱者,你的名字
是女人!”而叹一声:啊,懦夫,你的名字是中国知识分子!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知识分子近三四十年来如果有张志新的一半无畏精神,老舍的
一半自尊心,巴金的一半讲真话勇气,他们的知识分子称呼才名实相副,当之无愧。毕
竟,知识分子这个外来新词的含义是我们原有的“有识之士”的意思,而不是时下通常
所指的仅仅受过教育的人而已。
举报 | 收藏 | 28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30:00
悲哀
所谓“知识分子”也只是饭碗的工具。
谁给饭碗就为谁摇舌呐喊。
气节骨气全没有。
从一开始”读书“开始目的不是什么求知,满足知识的好奇心和知识让自己更
自由获取知识的快感,而是绑在名利的上。
如此一开始枷锁就套上了
能求出什么来,能了解到什么“真”知
管他真的假的
上面说是真的就是真的说是假的就是假的!
如此也不过是识字的奴才。
哎!
一声叹息!
举报 | 收藏 | 29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37:00
谈当今新闻事业的弊病
从今天来看,新闻事业(传播媒介)还有这样一些弊病:
首先,传播媒介顾名思义又应该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在“党的喉舌”理论指导下,
本来是双向的交流成了单向的直流。报纸、广播、出版成了党贯彻政策的单方面宣传工
具;人民的要求、愿望、想法都得不到反映,即使有所反映,也是在符合党的宣传需要
和意图的框框内。这样就很容易人为地制造出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使领导者脱离下情,
脱离实际,以致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由于报纸和广播长年累月地唱一个调子,不论
文风或语调都如出一人之手或之口,往往达到了令人生厌的程度,这就无法达到原来的
宣传目的。
其次,舆论一律,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结果必然是堵塞言路,即使是魏征
式的“忠诚的反对派”也苦无适当的途径,能使自己的“逆耳忠言”上达“天听”。这
种舆论一律的灾难性后果,国内国际的历史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再一一详举。
再则,新闻既成了单纯宣传工具,就必然导致报喜不报忧,而且即使报起忧来,也
采取报喜的形式。无论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奋勇抢救”的报导,“英雄业绩”的报
道,淹没了对发生灾祸的人为因素的揭露,本来是应当负有罪责的官僚主义者反而成了
表彰大会的主持人,英雄人物的授奖者。甚至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政府有关部门应负
什么责任”的记者提问时,负责官员也采取了这种为自己表功的手法,大谈如何组织积
极抢救,而没有一句表示要承担责任的检讨的话。这种讳莫如深不愿揭短的态度,使人
民对报纸、广播失去了信任;由于他们被剥夺了主人翁的了解情况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进而对人民自己的事业产生了疏远和冷漠的异化。人民既然没有了作为主人翁的了解情
况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人民又有这样的需要,于是这就产生了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
受过教育、消息灵通的人民很少会产生的听信谣言和传播谣言的现象。因为在报纸、广
播、出版单方面向人民进行灌输的情况下,人民惟一得到消息的交流途径是口口相传。
近年来为什么一遇政局动荡,政治性的小道就不胫而走?一有涨价传闻,商店就发生抢
购风潮?其根本原因就是传播媒介使人民得不到同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的消息——不论
政局变化还是物价上涨——和对官方宣传不信任所造成的。
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它是人民了解、关心、改善他们的社
会环境的重要和必要途径。所谓社会环境,既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环
境,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生态环境。只有在新闻事业完全、彻底、直接为人民服务的情况
下,人民改善他们的社会环境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新闻事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
现代社会生活的进步,这尤其表现在新闻事业对人民的政治意识的觉醒和提高的促进上
。可以说,没有现代化传播媒介,现代民主政治是不可想像的。只有人民自己掌握了实
际情况,具有了自己分辨能力才谈得上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否则,社会主义民主只是
一句空话,至多是一种随时可以收回的恩赐。
举报 | 收藏 | 30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43:00
所谓“解放”所谓“新中国”
不过是封建专制换一种方式改头换面在中国的借尸还魂。
而对舆论的控制本身就是最严重的一点。
舆论不自由,不放开
怎么辩理?
理越辩越明!
对舆论实行专断,窒息思想是最愚蠢的行为
只有心虚的独裁者才这么做

那帮贱种怎么总是能赢?
只有民众设法提高意识后才能不被骗
才能知道支持谁反对谁
才能意识到要为民众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奋斗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些经过包装的“伟人”身上
他们都是一手遮天的骗子
只有干掉一手遮天
只有舆论自由
才能让那帮自诩“大救星”的王八猪骗子现形。
现出他们的真实丑陋无知狂妄等。
举报 | 收藏 | 31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50:00
中国的《静静的顿河》?
纽约万神殿书店新出一本中国女作家用英文写的小说《龙村》,作者陈元珍,是前
外文出版局顾问陈依范的夫人。
这本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书评界的注意,名记者兼作家哈利逊 索利斯伯雷
对它尤其推崇备至,甚至誉为“中国的《静静的顿河》”。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写的主要是作者在中国解放初期参加土地改革的经历。写
中国土改的作品,在国内来说,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其中也不乏佳作,当然最具
有典型意义的,当推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至于国外,亦有
欣顿用英文写的《翻身》,这部书虽然不是小说,但同《西行漫记》一样,似已成为一
些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革命和农村的必读书。但是为什么陈元珍的这部小说却受到这般推
崇呢?
主要原因,我想不外乎《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另一位书评家所说的:由于过去其他
作品大多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充满了说教,好人坏人泾渭分明
,作品失去真实感。而《龙村》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记叙了作者处在革命旋涡中
的个人经历和观感,无须说,这个人“是没有经过思想改造”的,因此西方读者读起来
感到有吸引力。主人公是一个叫关玲玲的姑娘,志愿离开上海的舒服的中产阶级生活,
到甘肃的一个穷苦农村中去搞土改。书中的矛盾和冲突,与其说是广大贫苦农民与少数
地主的矛盾和冲突,不如说是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她看
到农民生活的贫困,深感有实行土改的必要,但是,看到斗争地主的一些过火行为,又
感到
惶惑和害怕,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内心的斗争也越趋尖锐。因此这不同于国内一
般反映土改的小说,这是一种旁观者的内心旁白;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种内心旁
白比较接近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有意思的是,陈元珍在这部小说里还写到一些她所认识的中国作家,用的都是真名
。据她自己说,这一章所根据的都是她同他们讨论写作时所作的笔记。她说:“他们好
多人都已死于文化大革命,没有死的现在则甚受新政府的重视。我在这里写到他们,不
会对他们有什么不利。他们经常谈论怎样写一部好书、好剧本,但是我觉得我不能照他
们所说的那样写。那成了集体创了。”
不过有一位作家对她确实有影响,那就是当代名诗人艾青。艾青读过她许多短篇小
说原稿,说她“有丰富的想像力。小说写得好,但是我觉得无法出版。在中国,要是你
决定要从事创作,你有时得准备孤军奋战”。
这部小说大概就是陈元珍孤军奋战的产物吧。中国作家用英文写作的不多,女作家
继韩素音、张爱玲之后,现在又有了陈元珍。陈若曦固然也在美国出版了一个短篇集子
,但毕竟是从中文翻译过去的。写《女将》的玛辛洪金斯顿,得了1976年美国全国书评
家奖,但是写的是美国侨生一代的生活。直接写中国革命后国内情况的,也许是我孤陋
寡闻,《龙村》恐是第一部吧。只是我不喜欢这个卖中国噱头的书名。
举报 | 收藏 | 32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7:53:00
中国的专制的思想控制太过分
连小说都必须说教
什么玩意
说真话的反映人性的书不能出版!
在中国,要寻求到真是不容易的。
小心!
举报 | 收藏 | 33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00:00
“揠苗的故事”及其他
孟夫子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
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在明眼人看来,这自然是很像一个“笑话”。
但这位“芒芒然”的“宋人”先生,却并不晓得这样“助”法反会使禾苗走上“死
亡之路”去。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希望的信心的。
而且,“予助苗长矣!……”骤然听来,确也似乎颇有“道理”。
在今日,也就有人喊着“予助苗长矣”,而去“揠苗”的——但是,他们却都并不
是“芒芒然”的。
自然他们之所以要“揠苗”也决不是为了“闵其不长”。
可以预料的后果——新生的禾苗是枯槁了!死亡了!……
“揠苗者”的嘴角都挂上了胜利的微笑。
但愿这也只是一个“笑话”。
举报 | 收藏 | 34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01:00
要的就是这种吃人的效果
要的就是剥夺人的独立自主
成为自己享用的工具!
举报 | 收藏 | 35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06:00
现实与谎话
记不清谁说过的话,总之是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一种看法——
他说:中国的文化有“文章文化”与“生活文化”之分的。
这话说来,也已经有不少年了,然而,这“现象”在今日也未必见得“好”一点。
聪明人之于史传的记载,是未必完全相信的。因为它不过是写给后世人看的一种“
美丽的谎言”而已。
然而,史传上是不会没有“真实”的话的,而是“真实”的话已给当时的统治者销
毁了!删除了!
剩下来的是“史官”笔下的“钦定”的歌颂——然而,他们连“歌颂”也未必一定
是“正确”的。
他用墨写的谎言,来掩没当时专制者的刀上的“血迹”,而称赞他是“英勇”的。
他向后世,散下了美丽的“迷雾”。
而,据说今日报纸的“新闻”,也是这样的!
他们企图以油墨与铅字,涂没血写的事实,为着他们“主子”的自私的利益,诉说
着“谎话”。
然而,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何其不幸啊!——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血的现实,而且
他又必须要听对于“现实”的“谎话”。
而且,这“谎话”还有人逼着他们说,这是“对的”!(否则,后面跟随着拳头与
棍棒,和手榴弹!)
专制的时代过去了几十年了,然而中国却还是停留在这一阶段里。
不同的是:——“史传”是史官笔下“钦定”的“事实”;而今日“报纸”,却说
是代表着“民众的喉舌”的!
举报 | 收藏 | 36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12:00
为傅雷叫屈
傅雷,这位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界的巨人被迫害致死已有十多年了,今年也开过了他
的追悼会,还陆续出版了他的译作。照理,也该“向前看”不要“向后看”了。
但是我不免还要“向后看”一下。
我同傅雷非亲非故,既不是他的友好,也不是他的门人,连一面之缘也没有。但是
我还要为他叫屈。
叫的不是迫害致死的屈,因为他的追悼会已经开过了。叫的也不是1957年的屈,因
为已经把他的错划改正了。
我叫的是至今还有人把年的反右扩大化嫁祸于傅雷之屈,好像株连这么多人,罪魁
祸首还是傅雷——甚至是早在一九四四年就去世的法国进步文豪罗曼罗兰似的!真是荒
乎其唐,滑天下之大稽,教有识之士笑掉牙齿!
君如不信,有书为凭,请看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年出版的新书论《罗曼罗兰》。摘引
一段《代序》如下:
罗曼罗兰的一部分作品,早已被译成汉语,介绍到中国来。他的小说《约翰克利斯
朵夫》,在我国曾经引起较多读者的兴趣。它产生的影响在我国青年人之间,尤为广泛
。一九五七年,在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斗争中,发现某些读者,曾经受(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消极影响,以至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采取格格不入,甚至敌对态度
。……
这样的文字还不止一段,在正文中还有连篇累牍的“帮腔”,我不想在此有渎读者
清听。罗曼罗兰的文学地位,傅雷的翻译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奉劝有些“学者”,不
要跟在指挥棒下团团转,还是埋头做些有益的事吧,比如像傅雷那样老老实实地翻一两
本书,这比写空头文章,于人于己皆有利些。
举报 | 收藏 | 37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16:00
北京电台音乐节目的倾向
中国人好一窝风,上海话叫“邪火气”,新名词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或者说“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
比如说外国音乐吧,前几年连古典的也视为洪水猛兽,轻音乐就更不用提了。但是
如今一开放,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北京电台不仅出现了模仿台湾香港某些歌星的靡
靡之音,而且听众点播的音乐节目里竟然还出现了《星条旗永不落》!
我这人是受“奴化教育”长大的,自问对美国的东西多少还知道一些,过去只知大
英帝国自夸米字旗永不落,还没有听说过星条旗也永不落的。只有听到了广播之后,才
知道就是美国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这首歌是美国独立后在年与英国第二次交战时
,一位美国律师佛兰西斯司各特凯,奉命去救一个被俘人员,不慎为英军所俘,眼看着
麦克亨利要塞受到英军炮轰,但到黎明时美国国旗仍在硝烟中飘扬着,因此激发了他的
爱国热情,写了这个歌曲,在一百多年后的1916年才定为美国国歌。
这里我就不懂,明明是首爱国歌曲,在歌名的翻译上为什么要强加于人地给它添上
了帝国主义的色彩?退一步讲,既然是人家自夸星条旗永不落,为什么我们的电台还要
津津有味地给它播放呢?而且还是作为听众点播的节目!再说,它已是人家的国歌,世
界上哪有一个国家的电台三天两头,播送别国的国歌作为点播节目的呢?
把美国文化,包括美国音乐,一笔抹杀,认为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产物,固然不
对,但是认为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这又是另一个极端。美国有不少好音乐,比如
福斯特、葛许温的作品。甚至爵士音乐、摇滚音乐,也不见得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电
子音乐不是曾经被贴上腐朽没落的标签吗,如今有识者终于在研究了。文化总是在不断
进步的。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因此要介绍美国音乐,可以播送的作品比比皆是,
不仅仅限于电影《音乐之声》中简单的“独、来、米”,更断断不是《星条旗永不落》
了。
有个好心的朋友看了我这一段文章建议道:“你可以写封信去提个意见嘛!可能他
们不懂。”我真有点心动。但是另外一个朋友却连忙摇手道:“千万别提意见。本来倒
还可以听听‘独、来、米’,你如提了意见,他们可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那不是什么
都听不到了吗?”
这话倒有些道理,不过恐怕也是属于余悸一类的。
举报 | 收藏 | 38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21:00
有人好为人师
有人固执己见
每个人都争取自己的价值
结果共识就比较难以达成
在自由多元的社会,对言论文化相对宽松的
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怎么讲都行
有批评的自由也有不接受批评的自由
中国的问题法治欠缺
于是执法的就成为民众自己
没有合法的手段于是谩骂威胁都用上了
所以法治很重要
一方面良好的法律会合理规范民众各方的行为
一方面良好的法律可以保护少数者的权利
因为有时候其实有价值的东西是掌握在少数者手中的
如果没有法律听凭多数的暴政
也很不好的
举报 | 收藏 | 39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22:00
良好的法治才能实现多元包容
而民众也会更理性起来
不用动不动暴跳如雷
只要有充分的理由让法院裁决就好了
而不是比嗓门大
中国啊,得觉醒启蒙
举报 | 收藏 | 40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33:00
中国的电视时代
有个长期从事电台工作的朋友从上海来,谈到了一件事情很有趣,不过在国外或香
港看来,也许这种现象已经不新鲜了。那就是上海的越剧名演员戚雅仙,本来在戏剧界
红极一时,挂牌演出无不场场客满,票子难买到了要通宵排队的程度。可是最近由于上
海电视台每星期六晚上转播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的《来自大西洋海底的人》(港译《深
海勇士》),第一次出现了不仅卖座不满,而且有人要求退票的现象,戚雅仙的越剧团
本来是每星期一晚上休息的;为了应付这个局面,只好改为每星期六晚上休息了——每
星期六晚上,照理这是一周内卖座最好的一晚,你能够想像灯火通明、城开不夜的百老
汇在星期六晚上忽然熄灯停演,黯然无声吗?
中国的电视时代,尽管姗姗来迟,但是终于来临了!
电视——以及它的前身电影和无线电电视广播——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影响,识者
是有不少议论的。加拿大有位大学教授叫麦克卢汉的,他所开的课程,就是论述所谓“
大众传播工具”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影响,课余还著书立说,成了这方面的权威。他创“
天下一村”之说,意谓由于通讯交通工具的发展,全世界的距离已经大大缩短,仿佛成
了一个小小的村子,村东村西鸡犬相闻,但再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了。怎样正视这样的一
个新前景,充分发挥电视对现代文明生活的积极作用,的确是一个值得有心人考虑的课
题。
但是也有一些思想保守的悲观派,对于电视带来的一些成长中难免的副作用,忧心
忡忡。比如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所造成的社会流弊就是其中之一。其实这在中国这
样的一个国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又比如对年轻的一代在教育上造成只看电视不读书
的文盲趋向。这,在中国也是可以用发挥电视在教育上的积极作用而加以克服的。中国
的电视,不致像在西方那样成为识者所称“傻瓜西洋镜”,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问题是电视普及以后对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现在的确出现了难题,不仅仅是
戚雅仙的卖座而已!(不过话也得说回来,戚雅仙的越剧独霸上海剧坛,也不是太正常
的现象,这除了说明越剧艺术确受欢迎之外,也说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话剧、音乐
、舞蹈实在太不争气了。因为越剧毕竟是一种地方戏呀。当然,我在这里并无小看地方
戏的意思,但是听到一位大学外语系毕业生嘴里在哼弹词,一问他不仅没有看过莎士比
亚的戏,而且不知契诃夫其人,不禁还是要哀叹文化愚昧主义之盛的。)比如电视台弄
不到电影新片的转播权,因为电影公司怕转播以后,电影院便门可罗雀。当初好莱坞不
是险些儿给电视搞垮了吗?
但是在中国,电视与电影,不应该“同行是冤家”,而应该相辅相成,携手合作的
,因为它们目的是一个:教育人民。电视能够为电影分劳(目前只有大城市里是如此,
小城市,偏僻的乡间和山区,恐怕还是电影放映队的天下),电影界应该感激也来不及
,怎么能采取封锁抵制的态度呢?如以大局为重,应该大力输人、输设备,把重点转移
到拍电视片上来,帮助电视台充实和丰富节目,不要老是让电视观众每天眼巴巴地等节
目开始,结果看到的不是钢水奔流,就是渠水奔流,那就成了另一种“傻瓜西洋镜”了。
中国的电视事业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在这里寄以莫大的希望焉!
举报 | 收藏 | 41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36:00
发挥电视在教育上的积极作用
电视也应和别的舆论媒体一样独立起来
而不是被谁管
至于电视的教育作用可以有一两家公立的教育电视台就可以了
有独立的电视台自己提供节目
交由市场竞争
交由民众自行判断
举报 | 收藏 | 42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40:00
闲话电话
亚力山大贝尔发明电话,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期间花样也早有
了翻新:拨盘改为按键,利用录音留话……这都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但是对于这个现代化通讯工具,我至今还未能完全适应。过去在社交场合,新朋友
见面,一般是交换名片。但是名片在中国绝迹已有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一般人随
身都带着一个小本本和一支钢笔,为的是记对方的姓名、地址和电话。然而我一向是连
小本本也不带的,因为记了也没有用,反正没有地方打电话。
在我们这里,可以打电话的地方就是你的办公室或一些机关宿舍,而我则是长年闭
门蛰居,这就自动放弃了这个便利条件。附近街道上也有公用电话,但是为了打一次电
话,往往要花费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不如干脆亲自跑一趟。何以见得?首先是这个
公用电话同你居处总还有一个距离,到了那里以后,往往已经有人在占用,不巧的时候
还有两三个人在等着。等到挨到了你,对方不是占线,就是人不在,或者在开会不接电
话,或者做工间操去了,或者接错了。你就得等一会儿,只好让等着的别人先打。这样
一来,半个小时就过去了,要是你不耐烦,先回家去,等会儿再来。这又加上半个小时。
至于私人电话,正如住房一样,并非凡是供应得起花费就能安装的,这要由你工作
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而定。这个词儿的含义是什么,视各人解释而不同。倒是有一
个长期住在北京的美国人有很实际的理解。他听说有一个北京人的家里有电话,便问:
“他是不是个局长?”
当然也不是只有局长以上才有电话,有些文化界著名人士家中也有电话。最近上海
报上就为此发了一条消息,说是最近已为一批这样的人士家中,由私人出费用,装了私
用电话云云。但是根据我的观察,装了电话也未必带来多少方便,有时相反,甚至带来
不少麻烦。前几天应作家叶君健之约,到他家中去见韩素音女士。从下午二点半到五点
半我们一共畅谈了三个小时。可是煞风景的是,在这三个小时中,叶君健书房的电话铃
声不绝,响了不下十次之多,我们的主人不得不中断话题,欠身前去接电话,而次次都
是打错了。只有到客人临走的时候,才有一次是对的。难怪韩素音笑道:“终于有一次
是打给你的,站起来这么多次,还算值得!”
这是个例外吧。要是按十次有九次接错的比例,这电话铃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我真
不知道叶老案头电话机旁铺开的小说稿,怎么会有时间完成?这样一想,没有电话也罢
,不仅省却不少麻烦,还可图个清静。
举报 | 收藏 | 43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41:00
有点小搞笑
不过现在联系更“方便”了
对那些有事做的“名人”应酬多了
也对正事有耽误的。
举报 | 收藏 | 44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44:00
不是咬文嚼字
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法兰西学院对于法语日益受到外来语或其他影响,忧心忡忡
地提出了要为法语纯洁化而斗争。记得解放之初,我国曾提出过汉语规范化的问题,报
上着实热闹过一阵子,效果也很显著。有心人若把现代汉语与解放前书报文章作一比较
,就一定会深有体会的。
然而经过十年的是非颠倒,汉语规范化似乎已不大有人注意了。在日常生活中,你
常常会碰到一些暧昧不清,甚至概念完全颠倒的词汇,而不论用者或听者,都习以为常。
比如就父母子女人人关心的招工“指标”来说,就是用词不当的一个例子。“指标
”是努力要实现的目标,用在生产上可以,用在招工上就不对了,难道我们每年劳动力
供不应求,需要订一“指标”努力完成吗?这里应该是招工“名额”才是。
劳动局的同志看到了这条意见可能会不高兴;你这知识分子咬文嚼字,咱不懂这一
套。那么是不是知识分子就懂这一套呢,那也未必尽然。比如堂堂的高等学府,居然把
“职称”用错了。
顾名思义,“职称”是“职务的称谓”,用在军队里是军队,师长,政委,教导员
……而上将,中将,大校,少校则是军衔。部队里的同志懂得这个道理,而在知识分子
成堆的大学里却不知职称应指校长、系主任、教研组长……而教授、副教授、讲师、助
教应是学衔。
至于把公安局颁布的交通规则称为交通“法规”,这不仅是语言的修养问题,而且
也牵涉到对法律的起码知识的欠缺问题了,恐怕需要法制委员会的法学家来发表权威意
见才是。
举报 | 收藏 | 45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45:00
常识性问题弄错并流行背后有什么玄机呢?
一个问题。
举报 | 收藏 | 46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liguangbing2028 时间:2012-08-03 18:51:00
也谈打电话
《乱盖集》的作者因为打电话而惹了一肚子的气,我读了是既同情又有同感。到了
美国以后,别的物质文明也许并不怎么羡慕,可是电话却的确是方便。家家有电话这且
不说,走在路上,甚至公路边上都有公用电话,随时随地可以找人联系。
我去年曾在香港《大公报》的副刊写过一篇短文,诉了国内由于电话不普遍而带来
的不便。不便且也不说,谁让国家弄得那么穷的?一时大家装不上话,生活中带来不便
,那也就忍着点算了,再过十年八年,想总有普及的一天。
不能忍受的是为了电话往往惹来一肚子的气。譬如有的地方有这么一条规矩:办公
时间一概不能打也不能接私人电话。听起来这似乎很冠冕堂皇,但是试问在一般家庭都
没有电话的今天,你有急事要找人,不在办公时间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到什么时间到什
么地方去打电话找人?
好不容易接通了电话(大概是因为机少人多之故,经常占线),就像《乱盖集 》
所说的一样:往往一声“不在”就砰的挂断了。对方问“你是哪里”或“你是谁”,那
算是你的运气,说明你要找的人可能在那里,所以且莫生气,还是老实告诉他你的真实
身份为好。
至于他为什么要验明正身以后,才肯给你去通报,原因很难说。从好意方面去度量
,也许是为了告诉接电话的人,“有某人找你”,使他在接电话时有个思想准备;也许
是如果他不在,等于留个口信,等他回来时可以告诉他“有某机关的某人给你来过电话
”。
但是它实际上起的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作用,就像北京饭店或友谊宾馆门口的来
客登记一样。去年夏天有一位美国朋友约我到北京饭店一起吃中饭。他大概也觉察到了
一点中国人进北京饭店的不方便,特地下楼来到门口接我,总以为这样就不致于有问题
了。谁知我们两人进门以后,看门的仍要我去登记,弄得那位美国朋友连声向我道歉。
我说该道歉的是我,不是他,因为毕竟这事发生在中国,而我是主人。他叹口气说,他
不知道为什么对人这么不信任,我无词以答,只好说:“也许是为了提防坏人的进入吧
。”但是他说:“但这样却把好人拒于门外了。”
不过话得说回来(我像(乱盖集)的作者一样,写着写着扯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去了
),也有个别地方,电话总机接线员是彬彬有礼,恪尽职守的。她不仅自报机关名称,
而且碰到接电话的人不在,还会请你留话,或者电话号码,让他回你电话。可惜的是这
样好的接线员是少数,他们虽然也得奖,在大会上做报告,介绍他们先进经验,但事情
也只到此而已,并没有把他们的经验,总结成守则之类,在全国推广。
为了电话而惹气的一个最哭笑不得的例子是,前年初我来美探亲的时候,我提前订
了民航机票,在临走前三五天走过民航办事处门口,忽然心血来潮进去看看。在黑板上
赫然看到班机取消的字样。这叫我很吃惊又很生气,免不了要责问办事人员为什么不事
先早一些通知我,幸亏我顺便转个弯看到了通知,否则不是要白跑飞机场了吗,谁知他
怎样回答“:你怎么不留电话号码?”
好像在中国人人家里都有电话似的!
z********e
发帖数: 253
2
三老人的最后岁月
祖父和叔祖父兄弟俩年青时嗜烟酒。尤其是祖父每日烟二包、黄酒三顿。鼎山叔有一文
记述一九七八年首度回国,明知祖父已于一九六七年去世,不能再与他同饮。但他仍带
烟酒回国,原想与尚健在的叔祖父对饮,以补精神上对祖父的遗憾。但年事已高的叔祖
父已不沾烟酒……,此文读来令人伤感。
五十年代中,祖父主管的宁波两家商号,前些年因当局采用打击私营企业政策之故,祖
父无力维持,只得将商号白送政府。他无事可做,就干脆回上海家中闲居,靠宁波老宅
房租中属于他的那一半生活。
叔祖父居沪上数十年,早巳购了房产。娶了一位如夫人,生了一女。时任一染织厂经理
,但祖父与叔祖父少有往来。叔祖父一年来我家一、二次拿宁波老宅房租中属于他的那
一半。幼年记忆中:叔祖矮胖、稀疏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身着花呢长袍、皮鞋擦得
锃亮、戴着金丝边眼镜,看上去日子过得远较祖父滋润。祖父则光头、着缎面旧长袍、
絷腿裤、中式棉鞋。兄弟俩皆是一口地道宁波话,且声音洪亮。因已无宁波店务可商量
,内容多系闲闻逸事,未几年后我去了外地工作,很少再去拜访叔祖父。
一九六六年夏,文革开始后,为避嫌疑,两家断了联系。有天路过愚园路,我虽预料资
本家的叔祖父景况不佳,但记挂他的身体状况,斗胆上门拜见。才知他的这栋私宅已被
充公,楼下客厅及二楼二间正房已被几户人家迁入占用,原来宽敞的厨房里增添了好几
户人家的炊具,到处是煤球炉,拥挤不堪。
叔祖父夫妇及次女三人挤住在亭子间里。染织厂收归国有,他的私方经理当然没有做了
,连工资也革去大半,三人一月共发四十五元生活费。家中细软衣物悉数抄去,搬不动
的柜、桌、椅都被上门抄家的红卫兵贴了封条。叔祖正在发愁:这些生活费不够日常开
销如何办!我当时年轻胆大,也对打着各式旗号的红卫兵有所了解:这群乌合之众绝对
不会杀回马枪,他们知道抄过家的已无油水可捞。所以我叫叔祖干脆撕了封条,把家俱
拿去卖掉,以补家用。叔祖再三对我说撕不得!撕不得!他以旧时眼光看待新事物,害
怕私撕封条,罪加一等!我坦言道共产党不怕你凶,只怕你穷,尽管去卖!但不知他后
来可有此胆。告辞时,叔祖对我说:森林,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钱财身外之物,生不
带来,死不带去!这个道理今天我才算明白了!
一九六八年我再度因反革命罪身陷囹圄,十年后方始重见叔祖父,巳是一九七八年二叔
全家回国的酒席上的事了。
叔祖活到九十出头,撑过了艰难岁月,私宅也归还了。但我重见他时,叔祖父己患老年
痴呆症。终日叨咕:“饭还没吃过!饭还没吃过!”是老人的潜意识中还留着饥饿时代
的记忆……。
已故画家陈逸飞为拍记录片<<海上旧梦>>,在上海寻找老式石库门房子。竟阴差阳错敲
开叔祖家大门,说明来意,获得应允。进到室内,在书桌玻璃板下发现了我二叔鼎山的
相片,惊奇万分!经询问,才知这里竟是他好友鼎山的叔父家。这正合二叔的一本书名
:《天下真小》。
祖父有一小妹,有时开他玩笑说:大哥最出风头,衣袖一甩又拜堂成亲了。原来祖母是
他的第四位续弦太太,所以姑婆有此说。
老来受苦最让人于心不忍。二叔首次回国,姑婆席间听说二叔家房间较大,就说要跟着
去住大房间,闻老人此言,二叔心酸不己。未几二老也相继走了,幸运的是终于等到了
落实政策。但抄走的黄金文革初期“破四旧”时,早巳进了国库。到落实政策时,按每
两折价人民币八十元,不管你愿不愿意卖。
祖母与姑婆私交甚好,祖母每每有高兴或不高兴事时必去四川路姑婆家,我也经常跟着
去。祖母去世时在场的除了家人,就是姑婆来为她的大嫂送行的,可见相互间的深情。
姑爷爷原来在圣约翰大学读书,一九二五年毕业前夕,适逢上海发生“五·卅”惨案,
因跟着学长邹蹈奋闹升旗学潮,被约大校长开除学籍,转入光华大学。毕业后进李鸿章
创办的官商企业招商局工作了十八年。
抗战期间他们全家去了大后方,姑爷爷一生从事长江航运工作,一九四九年后作为私方
经理留用,文革时早己退休,本无大事。况且他的五个儿子中还有二位解放军军官,一
位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两位老人文革前是人人羡慕的光荣军属。
姑爷爷有数十年写日记的习惯,所记无非日常琐事。文革开始因害怕而将所有日记撕碎
冲入抽水马桶,岂知水管爆裂,楼下住户举报,二老均被批斗。姑爷爷被责令每日清晨
清扫偌大一条弄堂,年老体衰不慎摔断腿骨。身为军医的儿子闻讯赶回上海,不敢进家
们,只能约老父老母在附近公园见了一面。
他们的遭遇仍不幸中之大幸。有一上海著名电影导演,夫人亦系著名演员。文革伊始就
在电影厂中批斗,同住的岳母也因胆小怕事,将些四旧资料冲入抽水马桶,结果也是水
管爆裂。因是电影界中人,后果严重。导演夫人不堪忍受暴力而自杀,在上诲音乐学院
就读的女儿闻讯自尽,老岳母责怪自己害了女儿及外孙女无颜活在世上,也走上了不归
路。一户幸福之家,去了三,只剩导演一人。晚景凄凉,前几年也去世了。病重时,二
叔曾去看望过他,回来只说:惨不忍睹!
七十年代后期,中共开始平反,落实政策。但因牵涉面广,受害者不计其数,所以进度
极慢。姑爷爷俩老生活艰难又体弱多病,日日在等落实政策。我去拜访,姑婆总是问我
:森林,政策到底何日才落实到我们头上啊?其实我也在等待平反,也不知何日才能等
到。但我不忍让他们太失望,总是说快了!快了!
手头有一张祖父中年时的相片,光头、留着浓密的八字须,煞是威严,但眉目之间则透
着慈祥。父辈们说他是个懦弱的人,但我印象中的祖父却不乏幽默感,有时也颇坚强。
他生于一八九一年,有一次他笑嘻嘻地对我说:“不好意思,算起来主席还没有我大。
”言语之间透着一股与他年令不相符的顽皮,我赞赏他的幽默和大胆,此话不是一般人
敢直说的,尤其是那个时代。
又有一次他忽然脱口而出,说祖母比慈禧太后还美。祖母笑言道:我这么个老太婆怎可
和皇太后相比。此事当在五十年代初,清帝逊位只是四十年前的事,二位前清子民才会
开这样的玩笑。就像毛泽东戏称爱新觉罗·溥仪曾是他的皇上一样,只不过换了讲活的
口气。
祖父本人在文革中倒是未受冲击,但因五九年祖母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旧病复发,经
治疗后很快痊愈。但随之而来的三年饥饿生活让身材高大的祖父一下子瘦了下来。
文革开始后,父亲在厂里遭批斗。里弄里昼夜不停的抄家声、批斗声使他和祖父饱受惊
吓。父亲因拍抄上门来,主动将一切四旧物品上交。最让我心痛的是父亲一生收藏的大
批书藉,其中不乏善本字帖,从此音讯全无,再也没有回来,现在不知在哪位权贵的书
架上。
父亲怕祖父年老健忘,还是上了三楼翻箱倒柜检查了一遍。谁知在一祖父的籘箱里竟然
全是地契、房契、借条、账本,按当时说法都是变天帐,妄想有朝一日反攻倒算。三人
吓得脸色全白,又不敢点火焚烧,怕烟味招人举报。只得撕成小片慢慢的从抽水马桶中
冲走,心中还怕马桶堵住。
最后不知在哪个角落里,找到名山叔从国民党逃兵手中买来的一把童子军匕首,虽未开
刃,但也算凶器。父母不知如何处置,又不敢檀自丢在外面垃圾箱里,怕追查起来顶不
住。第二天父亲设法从厂里拿来几根钢锯条,虽然没有锯架,父母二人硬是光用锯条把
匕首锯成极小片状。慢慢从马桶中冲走,整整干了一夜,手上都起了泡。在文革中,我
家马桶算是立了大功。
祖父虽然生性懦弱,平时有些木讷,但他在病中却表现出非凡的坚强。到了一九六七年
夏,他的病已是晚期,不能进食,连牛奶等流质也须含在嘴里,慢慢地咽下去。但即使
这样他始终坐在籐椅上,白天从未卧床不起。
临终那天上午,家中只有我和他。他忽然伸手让我看手背发肿,我急电父亲从厂里回来
,一边赶紧去附近医院请来大夫。大夫称还是送中心医院。此时父亲刚到家,等救护车
来了,祖父说要上厕所,我携扶着他上了厕所。然后他自己走向担架,躺了下去。车还
未到医院,途中祖父就走了。
祖父晚年唯一的快乐就是观赏金发碧眼、漂亮可爱却又从未谋面的外籍孙女的相片。
三位老人晚年都生活在现代史上最黑暗时期。生活艰苦、疾病缠身、饱受惊吓,他们都
是极普通的老人,在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老人,厄运降临时,他们无论在身体上,还
是在精神上,早已无承受能力,但都坚强地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鼎山与乐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活跃在文化圈里的董鼎山、董乐山兄弟是我的二叔和三叔,
这让我有较多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他们,当然并不全面。
也许像二叔的文章:<<碧亚的小搁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现实或梦幻中的小搁楼。从
十岁左右时起,我常常一个人爬到家中三楼的小房间去,关起门来。在一张二叔和三叔
几年前使用过的老式书桌的抽屉里,翻阅偶然发现的各式宝贝。那时二叔去国已有数年
,三叔、四叔和姑姑也去了北京。我自以为成了这张书桌的合法继承人,可以随意翻阅。
首先映入眼帘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二人不同年代的相片,从少年时代兄弟几个、穿着夏
布长衫、圆口布鞋在宁波与祖父的合影。到上海后在校园中与男女同学的合影,一群风
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也有西装革履、头发锃亮风度潇洒的艺术照。让已看惯了蓝灰色列
宁装、中山装的我大开眼界,世间原来还有此等穿着。
厚厚的一本圣约瀚大学一九四七年度毕业生年鉴,图文并茂,也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找
到了头戴学土帽的三叔,教会背景的校史,充满西洋风格的校园,给我留下深刻印家。
我知道二叔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我想像有朝一日也会是该校的学生,所以圣约瀚成为
心目中惟一曾向往过的大学。
上了初中后,我的兴趣是翻阅他们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剪报,它们都被小心翼翼
地裁剪下来保存着。我得坦白地承认对三叔署名麦耶的剧评,只是让我知道不少名导演
和名演员的大名,但文章内容并未留下什么印象。倒是二叔描写少男少女朦朦胧胧的感
情故事以及令狐彗这个怪异的笔名,却让我记忆深刻。以致于五十年后鼓励二叔把它们
都收在《最后的浪漫史》这本集子中,但书名却是当年的《幻想的地土》更贴切些。
还有几封女同学或女朋友给他们写的信,也像今日之时尚青年,中文中不时夹着几句英
文,让我看不懂,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
最有兴趣的是许多四十年代的期刊杂志:《幸福》杂志以及《西风》、《万象》等。从
文章中熟悉了沈寂、张爱玲、李君维、上官牧等各位前辈作家。凡能找到的期刊、甚至
《申报》、《新闻报》的年度合订本,我都无所不读。从报刊中了解到当时发生的一些
历史事件及当事人物,同样让我感兴趣。
甚至发现一张二叔鼎山在约大的成绩报告单,原来他的英语成绩是C,刚刚及格。其它
各科成绩也平平,甚至偏下。这让我对自已的学业有了一丝安慰,因为在初中时我的各
科成绩极差,除了作文和历史。
说我对二位叔叔的感性认识,源自一张老旧的书桌一点也不为过。通过他们的文章我已
能了解:二叔游离于现实世界的浪漫风格,三叔则是严肃的现实的评论文章,即使他有
限的几篇小说也显得远较他当时的年龄成熟。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文风和不同的人
生道路,这一点当年就已有所显示。
我对文学艺术和现代史的兴趣,同样来自这张老旧的书桌,它使我对同龄人热衷的童话
神话故事毫无兴趣,提前进入了求知欲旺盛的少年期。还记得第一本令我着迷的美国作
品是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叔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获准全家首度回国探亲。此次三十年后的首次
兄弟见面时,父亲和他的几个弟妹沉默寡言,唯恐万一失言招来麻烦。一九七八年时,
人们尚未从长久的恐惧中苏醒过来。而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们的嘴丧失了说真话的功能
,而脸部肌肉则丧失了笑的功能。进出二叔所住的上海国际饭店都要填写项目繁多的登
记表,即使是出门买包烟,回来仍要重新登记。除了亲友聚餐、上街招来人群围观,让
十三岁的美籍堂妹不快。未有任何谈话印象,有幸接待外宾而已。
至于二叔的快乐情绪,通过他的笑声和动作完全显露无遗,完完全全的一个美国人。虽
是瑞典藉的二婶,则处事为人却似典型的贤妻良母。与他们个个健康的肤色相比,我们
个个面如菜色。父亲如是评价说。
一九七八年出版界受读书无禁区这句话的鼓舞,范用先生得以创办<<读书>>杂志。受冯
亦代先生之邀,二叔开始用中文为它写专栏。三叔成了他当然的经纪人,因二叔留美三
十年巳习惯英文写作,所以开始时他的中文文章由三叔替他略加润色。这一阶段是二兄
弟合作最愉快的时光。二叔为当代欧美作家写的书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专业
或普通读者,给国内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清新空气,也吸引了广大读者,这一时期他的文
章影响极大。随后书禁开放,大量美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引入,使我们的视野从杰克·伦
敦、德莱塞一下子跳跃到福克纳,索尔·巴娄,辛格等等当代大家,简直目不暇接,国
内新派作家也应运而生,人才辈出。
我尚记得二兄弟间一次有趣的争论:谁的文章写得好?二人各不相让,最后三叔说你的
英文文章比我好,我的中文文章比你好,这才作罢。其实在我看来二人的文章并无可比
性,三叔是杂文,二叔是书评、散文,应该说各有特色。
一九八○年,有感于所谓伤痕文学悲悲戚戚、平铺直叙的写实风格的平庸,我以对亲身
经历的体会写了一篇风格迥异,现在看来结构、技巧显得粗糙,同样是伤痕题材的短篇
小说寄三叔。得到他的首肯,并称巳与他的一短篇小说同寄上海新创刊的<<小说界>>杂
志,有望在创刊号上发表。不惑之年等来生平第一篇小说可能发表的好消息,虽然有点
残酷。但对经历过中午的黑暗的我,也不失为是一个安慰。
但是不久传来的是作家白桦因<<苦恋>>挨批,西单民主墙遭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消息,三叔把与我的二篇文章同时撤回。此后三叔虽再三鼓励我:你有生活,有写作的
能力,不管发表与否,要写下去。但我未听他的忠告,没有他那惊人的毅力。我单纯地
想:读书可以无禁区,写作怎可有禁区。写作既然不能自由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不如
不写。从此不再提笔,兴趣转向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以阅读解闷,也从中探索当代
国内政治走向的历史根源。
没有听从三叔的劝告,我至今后悔不己,他当时一定对我也很失望。
三叔为人并非如他的文章那样严肃,在不经意中往往有幽默的言谈。一九八一年,父亲
偕我去京。一日在三叔家中闲聊,他突然告诉我:幼时偶然发现一间平日房门紧锁的房
间内,放满了他从没见过的大堆玩具,有当时罕见的玩具汽车、脚踏车等,大吃一惊,
原来是只供我父亲作为长子长孙一人玩耍的特权。五十年前的妒嫉溢于言表,这是我首
次见到三叔童心未泯的一面。
八十年代后期,我每年出差去京,必去见三叔。他与三婶各居一室,各自埋头写稿,桌
上堆满书稿。但他会起身亲自沏茶,我知他虽久居京城,但仍喜饮龙井,每年新茶上市
,总带些孝敬他。有次恰遇另一位堂弟也来拜访三叔,那位堂弟寄希望于大批干部子弟
自欧美学成归来,自会推动民主进程。三叔称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岂肯舍弃
特权推动民主。只怕引进的是欧美的享乐主义,而非民主精粹。一九八九年的风波过后
,某位政治元老“还是交权给自家子弟最放心”的一番心里话,倒是印证了三叔的理论
。如今这位堂弟久居海外,常言中国已成世界强国而倍感自傲。
三叔家中新书成堆,都是各家出版社送的。他知我嗜书成癖,凡有同样的,每次必慷慨
送我几本还未上市的。不过若他只有一本,不会轻易送我,但他每有新作必送我。纵观
他在译余所写各篇杂文,涉及面广而杂,无一不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而且他并非如
某些海外学者那样:一味推崇西方民主政治,他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批评,诸如美国社会
的司法制度、种族歧视、崇尚武力、甚至枪支泛滥等等社会现象,都是从对美国历史形
成中的特点着手研究,立论有根有据,批判同样犀利有力,因此更有说服力,而非留于
皮毛。我对于美国社会的了解,多半来自他的真知灼见。依我之见他倒是一个真正的社
会民主主义者。所以在封建社会主义者或者社会修正主义者的眼中,他反而成了另类、
异端。
对于三叔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二十余年的艰难岁月,非但未使他沉沦消极,反而激励
他更深层次的思考极权主义的产生根源和滋生环境,他的译作自<<第三帝国的兴亡>>到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库斯勤的<<中午的黑暗>>、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
统>>,都环绕着这样的思考范围。我始终认为他首先是一个思想超前、极具独到眼光的
学者,然后才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我至今想不明白<<第三帝国的兴亡>>这部释作是怎
样逃过当局的检查得以出版、发行的。虽然是内部发行,但许多读者通过各种渠读了此
书才反思正在进行的文革。
九十年代,二叔差不多每年回国一次,大多只到上海。我成了他的秘书和向导,出书签
名、应酬会友、接爱采访都由我安排日程,每次回国一周或十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社科院的讲演,那天不大的房间满座,讲演结束,二叔的习惯是必
留三分之一时间给听讲者提问。其中有一学者发问:美国的情况我们很了解,为什么中
国的情况美国人并不了解?二叔简短、傲然地作了一个美国式的直接回答:显然中国人
对美国的兴趣大大的超过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我坐在下面心想这是个不问即可自知的
问题。
他不喜欢新建的高楼大厦,有一次在浦东金茂大厦高层的咖啡室里,他评论说,这栋令
某些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形象建筑是未来世界,与普通百姓毫不相干。对于到处在大兴土
木建筑的高楼,会让他担心有无销路,一定会问卖得出去吗?但他对本土设计师设计的
上海博物馆却情有独钟,去参观了二次,称绝不逊色于国外一流博物馆。
但要让出身殷实家庭,毕业于教会大学,留美五十年的他,真正了解今日中国的真实面
目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事。
他知道三叔以及他所有留在大陆五十余年的亲友,都有一段坎坷辛酸的往事。比如当他
知道名演员石挥因不堪承受迫害、投海身亡时,不禁为之动容。但他对亲历其中永世难
忘的切肤之痛是难以有体会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羞于向外人倾诉不堪回首的往事,而
美国人的性格又不愿意去触及别人的隐私,这使彼此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
他虽然经常回国、但每次不过一周,也只能就所见所闻作一些表象的报道。他看不到也
不会了解住在破旧里弄里下岗职工的艰难生活,他也不能想象拿着微薄养老金的退休职
工看不起病的无奈。他感兴趣的是文化方面的消息,他的身份也使他对国内政治置身度
外而不作追问。所以那些常驻中国的外国记者,回国后个个以中国通自居、著书立说。
但以我看来没有一个可谓真正了解当代中国,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神秘莫测的。
记得有一次蔡光天先生设宴招侍二叔、沈寂先生及几位哈佛毕业回来创业的年青人,我
与至友祖佑(报界前辈严独鹤先生幼子)。二位哈佛博士或硕士纵论起国际国内时政不
着边际,让我感觉他们既不了解美国,也不了解中国。近几年来也见到好几位在海外住
了几年、回来探亲的朋友,个个变成了爱国主义者,称中国将很快超过美国。估计是在
外天天阅读中国如何如何崛起、被老外的媒体捧昏了头,他们的头脑没有细想过:任何
天文数字的绝对值被除以十三亿人口,都会显得微不足道,何来强国之说。
早在一九六四年我与祖佑等数人,不是在校大学生就是普通文学青年,即以所谓反革命
集团罪入狱十六年,至一九八零年方始平反。虽至今心结未解,而且信仰依旧。不过回
想当年在长时期的关押中,在各种各样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力下,也讲过许多违心的假
话、作了无数亳无根椐的交代、写了无数言不由衷的检查,这是实话实说。即使我们这
些土生土长几十年的中国人,又何尝真正了解充满变数的祖国。但是依旧爱它,爱这块
土地、爱这个民族、爱五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
一九九八年,三叔病重,我去京探视。当晚我与三婶外出就餐,匆匆吃完,给三叔炒了
二个菜回来。看他吃得津津有味,我暗自高兴,问他还想吃什么,他说建国饭店的西菜
。那天他精神尚好,对我说二十世纪是黑暗、恐怖、杀人、专制世纪。他一生追求社会
公正、公平的理想已付之东流。我感觉到他心中的无奈,我也知道他还有许多想做而未
做的事,这些话说得太令人伤感,我赶紧岔开了话题。
一九八九年后,他本有机会留在海外教书。但他没有留在海外大唱高调,而是毅然回国
。脚踏实地用自已的译著间接地表达了他的学术思想及人生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份子,也是知识份子这个名词原来意义上的含意:智者,我是异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
的。
第二天上午、我早早赶到建国饭店点了几样他喜欢的菜。中午赶到他家中,谁知三婶不
在家,三叔正在用药,一听我敲门声,药丸散落满地。开门大怒,我诚惶诚恐、不知所
措。不久三婶回来,我赶忙告辞。三叔在里屋,我也不敢请辞,岂料竟成最后一面。
不久、我接妹妹电话称:三叔去电问她我是否生他的气了,电话也不去个。其实我何尝
不想去电问候,但怕他不巧又在用药,岂非又要惹他生气。我始终未敢再去电话,也不
知他作何想。人生有时充满误会。
三叔十六岁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做了许多工作。一九四七年初他大学毕业,找不到合
适的工作。直到一九四八年经冯亦代先生介绍去美国新闻处上海分处,接替冯先生太太
郑安娜的工作。郑安娜在美国新闻处工作多年,为乔冠华、龚澎起了某种程度的联络作
用。她当时要去中国福利会当宋庆龄的秘书,不愿把美新处的职位轻易让给信不过的人
,才找了三叔去工作。
谁知在美国新闻处的半年,在一九四九年后成为他说不清楚的历史问题。一度找不到工
作,即使是老前辈夏衍先生的手谕也没用。到了文革期间甚至怀疑他是美国特务,发配
农场、吃尽苦头、甚至摔断手臂。
但悲剧并来到此结束,因学运时期的原领导不愿为他作证,三叔不能算离休,而只能作
退休。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意味着他病后无法进好的高干医院,得不到最好的及时的
治疗,因此耽搁了病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中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美国问题专家。
三叔去世后,为出他的文集我曾去上海收集资料。见过几次那位三叔的原领导,此公虽
热情帮助联系市图书馆予以便利,令我感谢。他开口闭口称曾是董乐山的领导,但对不
作证明一事则推说不知当时实情。
二叔知三叔病危,不久回国先去北京看他。那天四叔也在,我因有上次经验,打了个电
话到三叔家请二叔听。我告诫二叔:三叔病中火气大,切勿与他争执。
第三天二叔飞到上海,我去机场接他。一见面二叔的第一句话就说:森林,你那天的电
话太及时了,十分钟后你三叔就为一篇文章观点不同对我大骂。我记着你的经验,默不
作声一句都没争辨。看得出来二叔是强制着心中的无奈、痛苦,说完后默默无语。
这是兄弟俩的最后一晤。
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8&tid=518&pid=2598.
董森林文集:活着的记忆 》章节摘要:三老人的最后岁月 鼎山与乐山
他和三叔年青时是相知相投最贴心的兄弟,但是命运使然,五十年来他们生活在截然不
同的政治、文化、生活背景中,双方的经历差异实在太大,又身份各异、无法沟通、观
点分歧势所必然。
十年前曾有出版商计划让他们各自写回忆录后再合成一书,后因故搁浅。我想若此事当
时成功,则兄弟俩必互相增进对对方思想进程的了解,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谅,不至于
造成今日之遗憾。
今年是三叔乐山先生去世八周年,作此文以资纪念。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回国(2) 北京漫步罗尔没有诈骗,但挤占了生命通道 zz
求学术一个语文问题Re: 清教徒移民美国的感恩:大批屠杀印第安人
史上给赏钱最多的一首诗z安魂曲:从刘晓波88年与方励之交道看刘晓波为人
三反五反中的一位上海老板Re: 方舟子打假HH的正面意义 (转载)
项观奇:毛主席才是雄才大略推进社会进步的大改革家我要挽救一个老将:purity。
邪教是怎样破坏家庭的苹果取消打赏抽成
三叔经历的阴间故事发改委:不再要求超市每件商品粘贴价格标签
女子谎称父亲身亡骗千人打赏 你的人品去哪了吐个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打赏话题: 收藏话题: 举报话题: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