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相关主题
天安门贴错门神:毛泽东遥对孔子 满天神佛争议如潮(组图) 天安门贴错门神:毛泽东遥对孔子 满天神佛争议如潮(组图)   一座巨型孔子青铜雕像,日前悄然矗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侧的国家博物馆前,与广场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人口的贡献,无论怎么算,也是攻大于过
转型中国1934:民主与独裁论战中国人的命属于毛泽东还是属于袁腾飞?
20位民国精英留在大陆以后的厄运(图)“有限主权论”荒谬吗?(无聊与有聊)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之类比推理 (转载) (转载)利比亚反败为胜了!!!!!!
大学教师梁波:我想有尊严,过得像个人 (转载)鼓吹计划生育的马寅初、程恩富子女情况
95岁学者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曾是顶尖历史学家请老将评价一下1949年以来的人口政策吧
没跟蒋介石跑出去的大师们,文革一个不剩? (转载)反对计划生育-我的观点
【建国六十年十件大事】之人口问题“新天地”有多个外围组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周鲠生话题: 陈垣话题: 马寅初话题: 钱端升话题: 中国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e
发帖数: 1094
1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
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
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
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
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
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
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
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
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年12月,蒋中正下令派飞机到北平抢救大
陆学人,汤用彤在抢救名单上,但是他没有选择搭机南下;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
,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表示: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
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
写读书札记。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
1964年病逝。终年72岁。其子汤一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革时被打成黑帮,屡遭
批斗,经常关在楼里检讨到凌晨。
31:冯友兰
张东园(编辑整理)
【字号】 大 中 小
更新: 2017-01-13 4:34 PM 标签: 中华民国院士, 文化精英, 文革
【大纪元2017年01月13日讯】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
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
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
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ys43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
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
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
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
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
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
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
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
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年12月,蒋中正下令派飞机到北平抢救大
陆学人,汤用彤在抢救名单上,但是他没有选择搭机南下;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
,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表示: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
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
写读书札记。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
1964年病逝。终年72岁。其子汤一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革时被打成黑帮,屡遭
批斗,经常关在楼里检讨到凌晨。
31:冯友兰
ys44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1920年1月入纽
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1923年夏论文答辩通过。次年博士论文出版
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冯友兰其人学术上颇有建树,但人品不敢恭维。其在
政治上属于首鼠两端的人物。1949年之前,冯友兰曾两次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高层往
来密切。1942年起数次前往重庆为国民党干部授课。1943年以西南联大党部名义,致函
蒋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蒋阅信“为之动容泪下”。1945年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冯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但随着国共内战中国民党的失败,冯友兰也迅速转向,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10月5日冯友兰即致信毛泽东自称“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
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
面对冯友兰的“低眉顺眼的认错态度”,毛泽东毫不留面,除了在回信认定了冯“过去
犯过错误”,并告诫其“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这已然是近乎直白的警告了。此后
,冯多次检讨自己历史问题,在国内外数次公开表示自己的新理学是“与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敌”,是“反人民”,是“要人一心一意拥护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和国
民党政权”,“我过去的著作都是没有价值的”,并“对40年代所写的几本书忏悔”。
并经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势的举动,如“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而相继
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1955年参加批判胡适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动;1962
年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后向毛泽东献诗“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
但他的“反省”与“献媚”并没有为他的命运带来转机。1966年“文革”开始,冯被抄
家关入“牛棚”,直至1968年方才脱离。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友兰出任四人帮掌
握的“梁效”写作班子顾问,“从旧营垒里冲杀出来,给了孔丘一个回马枪”,相继发
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
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后又著《论孔丘》一书,为江青集团
效力。这些书文中,冯称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为大地主大资产家,特别是为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服务的”,1949年以后则是“为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
线服务的”,认为自己能参加批孔运动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冯积极向江青靠拢,然
1976年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遭彻底清算,冯亦遭长时间关押审查。1990年11月26
日,冯友兰死于北京,96岁。
32:杨树达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
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
世。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古书疑义举
例续补》《词诠》《高等国文法》《中国修辞学》《古书句读释例》《积微居小学金石
论丛》《论语疏证》《积微居小学述林》《汉书窥管》等。论著汇编为《杨树达文集》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元济转入湖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后兼任湖南省文史
研究馆馆长。1950年代初开始,张元济遭到郭沫若的排斥和压制,他的学术成果都要由
“专人”审查。1956年2月14日张元济逝世,终年71岁。第二年“反右”期间,他的六
个儿子两个女儿中,三个儿子成为右派,两个女婿则成为右派兼反革命。
33:陈垣
张东园(编辑整理)
【字号】 大 中 小
更新: 2017-01-13 4:34 PM 标签: 中华民国院士, 文化精英, 文革
【大纪元2017年01月13日讯】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
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
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
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ys43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
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
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
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
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
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
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
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
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年12月,蒋中正下令派飞机到北平抢救大
陆学人,汤用彤在抢救名单上,但是他没有选择搭机南下;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
,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表示: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
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
写读书札记。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
1964年病逝。终年72岁。其子汤一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革时被打成黑帮,屡遭
批斗,经常关在楼里检讨到凌晨。
31:冯友兰
ys44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1920年1月入纽
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1923年夏论文答辩通过。次年博士论文出版
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冯友兰其人学术上颇有建树,但人品不敢恭维。其在
政治上属于首鼠两端的人物。1949年之前,冯友兰曾两次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高层往
来密切。1942年起数次前往重庆为国民党干部授课。1943年以西南联大党部名义,致函
蒋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蒋阅信“为之动容泪下”。1945年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冯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但随着国共内战中国民党的失败,冯友兰也迅速转向,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10月5日冯友兰即致信毛泽东自称“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
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
面对冯友兰的“低眉顺眼的认错态度”,毛泽东毫不留面,除了在回信认定了冯“过去
犯过错误”,并告诫其“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这已然是近乎直白的警告了。此后
,冯多次检讨自己历史问题,在国内外数次公开表示自己的新理学是“与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敌”,是“反人民”,是“要人一心一意拥护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和国
民党政权”,“我过去的著作都是没有价值的”,并“对40年代所写的几本书忏悔”。
并经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势的举动,如“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而相继
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1955年参加批判胡适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动;1962
年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后向毛泽东献诗“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
但他的“反省”与“献媚”并没有为他的命运带来转机。1966年“文革”开始,冯被抄
家关入“牛棚”,直至1968年方才脱离。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友兰出任四人帮掌
握的“梁效”写作班子顾问,“从旧营垒里冲杀出来,给了孔丘一个回马枪”,相继发
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
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后又著《论孔丘》一书,为江青集团
效力。这些书文中,冯称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为大地主大资产家,特别是为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服务的”,1949年以后则是“为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
线服务的”,认为自己能参加批孔运动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冯积极向江青靠拢,然
1976年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遭彻底清算,冯亦遭长时间关押审查。1990年11月26
日,冯友兰死于北京,96岁。
32:杨树达
ys47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
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
世。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古书疑义举
例续补》《词诠》《高等国文法》《中国修辞学》《古书句读释例》《积微居小学金石
论丛》《论语疏证》《积微居小学述林》《汉书窥管》等。论著汇编为《杨树达文集》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元济转入湖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后兼任湖南省文史
研究馆馆长。1950年代初开始,张元济遭到郭沫若的排斥和压制,他的学术成果都要由
“专人”审查。1956年2月14日张元济逝世,终年71岁。第二年“反右”期间,他的六
个儿子两个女儿中,三个儿子成为右派,两个女婿则成为右派兼反革命。
33:陈垣
ys49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中国宗教史研究巨匠,历任辅仁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校长,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与钱穆、吕思勉、陈寅恪并
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陈垣于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1919年在北
京缸瓦市教堂受洗加入基督新教,1921年出任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创建北京平民中学
(今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1926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至1971年,任北京
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陈垣与
陈寅恪同为国学大师,但史学界对二陈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陈寅恪重志节而陈垣识时务
。此话一语中的。
1949年后,陈垣迅速转向,1950年12月8日陈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美国从来就
是我们的敌人》以积极响应所谓的“三视教育运动”(博主注:因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为
肃清社会上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思想,面向全国展开的以“仇视”、“蔑视”
及“鄙视”“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简称“三视教育运动”——。文章指出:
“社会上还有些人有‘崇美’‘恐美’心理”,“凡是‘崇美’的,是因为没有民族的
自尊心。凡是‘恐美’的,是没有民族的自信心。”不仅如此,陈垣还以基督徒身分于
1959年加入中共。不过,所有这些“努力”并未取得良好效果。文革期间,陈垣几次被
抄家,差点因为和刘少奇的合影而被定罪,并且被逼写了几次检讨悔过书张贴于北师大
,而后遭到软禁。1971年6月21日,陈垣去世,终年91岁。
34:陈寅恪
张东园(编辑整理)
【字号】 大 中 小
更新: 2017-01-13 4:34 PM 标签: 中华民国院士, 文化精英, 文革
【大纪元2017年01月13日讯】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
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
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
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ys43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
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
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
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
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
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
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
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
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年12月,蒋中正下令派飞机到北平抢救大
陆学人,汤用彤在抢救名单上,但是他没有选择搭机南下;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
,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表示: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
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
写读书札记。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
1964年病逝。终年72岁。其子汤一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革时被打成黑帮,屡遭
批斗,经常关在楼里检讨到凌晨。
31:冯友兰
ys44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1920年1月入纽
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1923年夏论文答辩通过。次年博士论文出版
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冯友兰其人学术上颇有建树,但人品不敢恭维。其在
政治上属于首鼠两端的人物。1949年之前,冯友兰曾两次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高层往
来密切。1942年起数次前往重庆为国民党干部授课。1943年以西南联大党部名义,致函
蒋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蒋阅信“为之动容泪下”。1945年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冯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但随着国共内战中国民党的失败,冯友兰也迅速转向,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10月5日冯友兰即致信毛泽东自称“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
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
面对冯友兰的“低眉顺眼的认错态度”,毛泽东毫不留面,除了在回信认定了冯“过去
犯过错误”,并告诫其“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这已然是近乎直白的警告了。此后
,冯多次检讨自己历史问题,在国内外数次公开表示自己的新理学是“与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敌”,是“反人民”,是“要人一心一意拥护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和国
民党政权”,“我过去的著作都是没有价值的”,并“对40年代所写的几本书忏悔”。
并经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势的举动,如“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而相继
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1955年参加批判胡适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动;1962
年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后向毛泽东献诗“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
但他的“反省”与“献媚”并没有为他的命运带来转机。1966年“文革”开始,冯被抄
家关入“牛棚”,直至1968年方才脱离。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友兰出任四人帮掌
握的“梁效”写作班子顾问,“从旧营垒里冲杀出来,给了孔丘一个回马枪”,相继发
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
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后又著《论孔丘》一书,为江青集团
效力。这些书文中,冯称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为大地主大资产家,特别是为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服务的”,1949年以后则是“为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
线服务的”,认为自己能参加批孔运动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冯积极向江青靠拢,然
1976年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遭彻底清算,冯亦遭长时间关押审查。1990年11月26
日,冯友兰死于北京,96岁。
32:杨树达
ys47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
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
世。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古书疑义举
例续补》《词诠》《高等国文法》《中国修辞学》《古书句读释例》《积微居小学金石
论丛》《论语疏证》《积微居小学述林》《汉书窥管》等。论著汇编为《杨树达文集》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元济转入湖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后兼任湖南省文史
研究馆馆长。1950年代初开始,张元济遭到郭沫若的排斥和压制,他的学术成果都要由
“专人”审查。1956年2月14日张元济逝世,终年71岁。第二年“反右”期间,他的六
个儿子两个女儿中,三个儿子成为右派,两个女婿则成为右派兼反革命。
33:陈垣
ys49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中国宗教史研究巨匠,历任辅仁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校长,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与钱穆、吕思勉、陈寅恪并
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陈垣于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1919年在北
京缸瓦市教堂受洗加入基督新教,1921年出任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创建北京平民中学
(今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1926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至1971年,任北京
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陈垣与
陈寅恪同为国学大师,但史学界对二陈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陈寅恪重志节而陈垣识时务
。此话一语中的。
1949年后,陈垣迅速转向,1950年12月8日陈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美国从来就
是我们的敌人》以积极响应所谓的“三视教育运动”(博主注:因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为
肃清社会上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思想,面向全国展开的以“仇视”、“蔑视”
及“鄙视”“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简称“三视教育运动”——。文章指出:
“社会上还有些人有‘崇美’‘恐美’心理”,“凡是‘崇美’的,是因为没有民族的
自尊心。凡是‘恐美’的,是没有民族的自信心。”不仅如此,陈垣还以基督徒身分于
1959年加入中共。不过,所有这些“努力”并未取得良好效果。文革期间,陈垣几次被
抄家,差点因为和刘少奇的合影而被定罪,并且被逼写了几次检讨悔过书张贴于北师大
,而后遭到软禁。1971年6月21日,陈垣去世,终年91岁。
34:陈寅恪
ys50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
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民初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
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
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其代表作。关于陈
寅恪生平,现已家喻户晓,故无须赘言。文革期间,陈寅恪几次被抄家,和妻子屡屡遭
殴打,陈家中甚至身体上都贴满大字报,红卫兵故意把几只大型的高音喇叭吊至他的屋
后,以至使患严重失眠症与心脏病的他,一听见喇叭声就吓得尿裤子,造反派却还不甘
心,进而将高音喇叭干脆绑到其床头,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气脉已竭的陈寅恪
,再次被迫向当权者作口头交代。陈寅恪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语,终至泪尽
泣血,口不能言方休。10月7日晨5时30分,心力衰竭的陈寅恪溘然长逝,终年80岁。应
了其“共产之鬼”的预言。一个月后的11月21日,陈寅恪妻子唐筼亦撒手人寰,追随丈
夫而去。
35:顾颉刚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
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
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
言研究所主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
中央委员等职。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的最著名的十个论点: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编造;孔子作《春秋》说
是儒家所伪造;《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尧典》
写定于汉武帝时;《周礼》是刘歆伪造,《左传》为刘歆重编;“炎帝神农氏”等古史
人物名为刘歆所编造;夏“少康中兴”的历史是东汉人所编造;《孔子家语》是王肃伪
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顾颉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判,
每天到历史所劳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
《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
因病逝世,终年88岁。
36: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其父梁启超,其妻林徽因。毕生致力于中
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在《建筑五宗师》
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
等科。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
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未毕业)。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
(张学良时任校长)任教,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同时成立
了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东北大学主楼,并测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筑,当时就试图
保护沈阳钟鼓楼,但不被当地政府采纳,终于被拆毁。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
中国营造学社工作,梁思成入营造学社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宫文渊阁
的修复工程。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北平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46年10月至1947
年应邀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并获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被指名作为纽约
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咨询委员会的中华民国代表。
1949年后,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和
国徽的设计。1950年和陈占祥发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梁陈方
案)。他坚决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
旧城建高层建筑,他的远见不能为那时代的人理解,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时任北京市
副市长吴晗彼时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
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
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之后他多次上书,
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古城会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
古都和建筑博物馆,北京城的发展也可以避免现在的极度集中与拥挤。他所考察发现的
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的文化古迹。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为“复古”
的典型而被批判并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都被没收。抄家者在其家中发现属于
其早已去世的,林徽因的胞弟林桓的中正式军刀上刻有“中正赠”,这也成了他的一大
罪状。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贫病中去世,终年71岁。
37:周鲠生
周鲠生(1889年3月18日-1971年4月20日),国际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主要在
武汉大学从事学术活动,因严厉批判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而著称。1905年(光绪31年)
被派往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赴
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学习政治经济,获得硕士学位。其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法学,获
得法学博士。1921年周鲠生归国,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翌年,获蔡元培招聘,就任北
京大学政治系教授。1926年2月,赴广州从事将广东大学改组中山大学的事宜。1927年3
月,成为国立东南大学(翌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其
后,应国民政府之聘,从事宪法制定事务,但因反对蒋介石,数月后辞任。1929年9月
,周鲠生应武汉大学招聘担任教授。在武汉大学研究国际法、外交史研究,所著《国际
法大纲》、《近代欧洲外交史》等书刊行,并在《东方杂志》发表论文。1931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1932年10月,国际联盟所派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发表,周鲠生以《东省事件
与国际联盟》为题发表论文。文中称,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是英国、法国等强国绥靖的结
果,对日本无力的国际联盟令中国国民十分失望,对调查团提出了严厉批判。1933年,
周鲠生发表了论文《所谓满洲国之承认问题》。1935年1月,周鲠生升任武汉大学法科
研究所主任,10月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1936年,兼任武汉大学教务长。1939年起,
周鲠生花费数年时间赴美国从事研究。1945年4月,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参加了创建
联合国的旧金山会议。同年夏,周鲠生归国,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
1949年后,周鲠生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其后历任外交部顾问
、外交学会副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1至3届)、第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
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8年8月,周鲠生、刘泽荣、倪征应召到北戴河见毛泽东和周
恩来,为二人做有关领海宽度和领海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咨询,共计2小时。三位专家认
为,中国应以12海里为领海宽度。1958年9月,中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的
声明》,第一条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文革中周遭批斗游街抄
家关押,不堪摧残折磨,1971年4月20日,周鲠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38:钱端升
钱端升(1900年2月25日-1990年1月21日),中国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北京政
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任院长。中国现代政治学和比较宪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17岁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9年毕业,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学习,后来
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192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讲
师,讲授政治学、宪法学。1927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回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教
,并在北京大学兼课。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参与创建西南联合大学法
学院。1937年至1949年,钱端升四次应邀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其中,1947年10
月至1948年,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
1949年5月,钱端升出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钱端升参与筹建北京
政法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同时,他还兼任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世
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外交部顾问。1954年,被聘为全国人大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参与
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钱端升被打成右派,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
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我的罪行》的检讨,被迫离开教坛。文革时再次受到迫害。住所
被红卫兵占领。在1957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我的罪行》的检讨后
,钱端升几乎再无文字留世。他最后的编著成果是在1962年,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已
被打成“右派”的钱端升,组织几个教师编译一本教材《当代西方政治思想选读》。到
1966年“文革”开始时,该书已译120万字。随后红卫兵抄家,这一小小事业也成了“
革命”对象,译稿至今不知去向。1990年1月21日,钱端升病逝,终年90岁。
39:马寅初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907年赴
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1910年,获得硕士学位,入哥伦比亚大学大学院学习,1914
年获得经济学、哲学双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纽约市的财政》获得学术界好评,被采用
为哥伦比亚大学本科1年级学生的教材。归国后的1915年9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招
聘,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1917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主任。当时,马
寅初公开支持俄国十月革命,和李大钊成为好友。1918年10月,任大学评议员。1919年
,当选北京大学教务长。1939年,马寅初任重庆大学教授兼商学院院长。1951年5月,
马寅初被中共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因《新人口论》被打成右派,被迫辞去北大校长
职务,居家赋闲。撰写探索中国农业经济规律的巨著——《农书》,至1965年完成初稿
,约100万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1965年,马寅初一条腿瘫痪。1972年,
因患直肠癌做切除手术。手术后,马寅初下半身全部瘫痪。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去
世,终年101岁。
40:陈达
陈达(1892年4月30日-1975年1月16日),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注重实际调
查,提出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理论。较早提出节育。1916年公费到美国留学。先在
立德学院学习外交两年,获得学士学位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系。1920年获
硕士学位,1923年再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
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作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
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7年至1949
年,先后任世界人口学会副会长,国际统计学会会员,太平洋学会会员兼东南亚部负责
人。毕生从事“人口”、“劳工”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
学术论文30多篇,共300多万字。1948年,国民政府派飞机接他去台湾,被其拒绝。
1949年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
央劳动干部学校教授兼副校长,中央劳动部保护司副司长,50年代和马寅初一起提出节
制生育、控制人口的建议。1957年在《新建设》发表《节育、晚婚和新中国人口问题》
一文,指出:“从1953年人口普查以后,新中国的人口每年在增加一千万以上,必须认
真解决人民就业和降低出生率问题。” 同马寅初一道被打成“右派”。1975年1月16日
,陈达去世,终年84岁。
结语
中国传统社会讲“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士”简言之就是知识分子。“士
大夫”阶层是道统的承担者,因此从道德角度来看,他们甚至比统治者更有话语权。因
此,知识分子所拥有的话语权以及其秉有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被中共视为统治的障
碍,改造知识分子成为必然。
留在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的遭遇和结局,只是中共统治下知识分子被迫害羞辱的冰
山一角。中共不仅消灭中华优秀儿女的肉体,还扼杀人的灵魂和思想。中共对中华儿女
的杀戮和摧残,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人类的耻辱。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新天地”有多个外围组织大学教师梁波:我想有尊严,过得像个人 (转载)
看看我们邓小平爷爷的子女个个都是好样的95岁学者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曾是顶尖历史学家
[转贴] 家乡上千人血泪控诉陈光标:中国首善还是中国首骗没跟蒋介石跑出去的大师们,文革一个不剩? (转载)
黑十字会:尼玛,知道太多了【建国六十年十件大事】之人口问题
天安门贴错门神:毛泽东遥对孔子 满天神佛争议如潮(组图) 天安门贴错门神:毛泽东遥对孔子 满天神佛争议如潮(组图)   一座巨型孔子青铜雕像,日前悄然矗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侧的国家博物馆前,与广场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人口的贡献,无论怎么算,也是攻大于过
转型中国1934:民主与独裁论战中国人的命属于毛泽东还是属于袁腾飞?
20位民国精英留在大陆以后的厄运(图)“有限主权论”荒谬吗?(无聊与有聊)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之类比推理 (转载) (转载)利比亚反败为胜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周鲠生话题: 陈垣话题: 马寅初话题: 钱端升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