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eseMed版 - 《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1)
相关主题
《从头到脚说健康》1五行之化,五味之变
《从头到脚说健康》18从指甲半月痕看健康
《从头到脚说健康》20张辰奕: 望五官──望目
《从头到脚说健康》21心情与食欲?
中医五脏六腑与七情六欲 李安虹膜请教关于旋眼功的练法
中医该有个权威,或者公认的理论体系,然后加大宣传力度。《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3)
指甲上的半月痕你懂多少?为什么怀孕没几天就胃口不好
中医之道 (二)《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3)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俞在话题: 中医话题: 五脏话题: 善病话题: 胸肋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x
发帖数: 125
1
最近忙着找工作,没有发文,今天一看版上一片繁荣,好生欣慰。
今天进入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望大家支持,多谢!
【简介】
“金匮”是古代帝王收藏珍贵书籍的器具,“真言”是指极真切而重要的论述。
“金匮真言论”即指极重要而珍贵的论述。本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如经脉,阴阳,
五行归类,人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发病规律的讨论以及精在人身的重要性等等,
都是中医中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上的重要问题。故曰“金匮真言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1],经有五风[2],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3],
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4],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5],病在肝[6],俞在颈项[7];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
胸肋[8];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9];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
腰股[10];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11]。故春气[12]者病在颈,夏气者
病在藏[13],秋气者病在肩背[14],冬气者病在四支[15]。故春善病鼽(qiú)
衄(nǜ)[16],仲夏善病胸肋[17],长夏善病洞泄寒中[18],秋善病风疟,
冬善病痹厥[19]。
故冬不按蹻(qiāo),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
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20]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21]者,春不温病。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22]。
【注释】
[1]天有八风:天,指自然界。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
西南八方之风。风为六气之首(六气指风暑湿燥寒火),又善行数变。天有
八风,则是概括自然界气候进场产生的多种变化。
[2]经有五风:经,指经脉,经脉连属五脏。经有五风是指五脏经脉均可因风邪
入侵而发生疾病。
[3]八风发邪:邪,指致病因素。即所谓自然界不正常的气候常法为致病因素。
故张隐庵说:“八风,八方之风,八风发邪,谓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
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耳发病也。”
[4]春胜长夏:这里还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
长夏指春秋之间,相当于农历六月。
[5]东风生于春:指东风常见于春季的意思。下文南风,西风,北风类推。
(不由得感叹以下,我们的祖先观察自然界观察得多么细致啊!)
[6]病在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也。”意思是说春气主风,
风气通于肝,故春季若受病,病变多发生在肝及肝经。下文中的病在心,病
在肺,病在肾皆类推。
[7]俞在颈项:俞为经气转输之处。春气升发向上,人身经脉之气也应向上,治疗
时则应取颈项部穴位。正如王冰曰:“春气发荣于万物之上,故俞在颈项。”
[8]俞在胸肋:王冰曰:“心少阴脉,循胸出肋,故俞出焉。”所以治疗心病应取
胸肋部穴位。
[9]俞在肩背:王冰曰:“肺出上焦,背为胸府,肩背相次,故俞在焉。”所以治疗
肺病应取背部穴位。
[10]俞在腰股:股,即大腿。王冰曰:“腰为肾府,股接次之,以气相连。故俞
在焉。”马莳曰:“凡外而腰股之所,乃肾之分部也。”所以治疗肾病时应取
腰股部位的穴位。
[11]俞在脊:王冰曰:“以脊应土,言居中尔。”治疗脾病时应取脊部的穴位。
[12]气:此处作外界气候解。春气者,即春季气候,下文以此类推。
[13]夏气者病在藏:张景岳曰:“在脏,言心,心通夏气,为诸脏之主也”。臧在
此处指心,所以夏气者病在脏的意思是夏季病多在心。
[14]秋气者病在肩背:秋燥多伤肺,肩背为肺之府,肺病则其症状多反应在肩背。
[15]冬气者病在四支:四支,即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冬季严寒,寒邪伤阳,
又加上冬气内藏,阳虚于外,四肢气少,故冬季病多在四肢。
[16]鼽衄:鼽,指鼻塞流清涕。衄,即鼻出血。
[17]仲夏善病胸肋:仲夏即夏季。夏气通于心,心主脉,脉循胸肋。
[18]洞泄寒中:洞泄,也称飧泄,为水谷不化而下利的病名。寒中,即里寒证。
张隐庵说:“脾为阴中之至阴,不能化热而为寒中也。”
[19]痹厥:指关节麻痹,手足麻木,逆冷等症。
[20]按蹻:王冰曰:“按,即按摩;蹻,谓如矫捷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
即按摩术,导引术等活动。“冬不按蹻”是因为冬季主收藏,故不要妄做剧烈
运动,以防扰动筋骨,使阳气不得潜藏。要做到冬不按蹻,使阳气密固,就
可以防止一些季节多发病的发生。
[21]精:概指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及后天之精(饮食水谷之精),其中包含机体
的抗病能力。精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如张隐庵说:“能藏其精,则
血气内固,邪不外侵。”
[22]此平人脉法也:吴崑曰:“脉法犹言诊法也。”马莳曰:“此皆因时为病,脉亦
宜知,乃评病人之脉法也。”张景岳曰:“脉法者,言经脉受邪之由然也。”
丹波元简则认为以上三说并属曲解。《新校正》云:“详此下文,与上文不
相接,盖疑其有厥文者,良然。”根据各家住市各不相符,皆为猜测之义;从
上下文义看也确属不相衔接,似以《新校正》意见为妥。
【大意】
本段第一部分说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化皆可成为致病因素,影响人体经脉,进而
循经侵犯伤害五脏,引起疾病。第二部分说明不同季节中五脏病变的规律,即春
病在肝,夏病在心,长夏病在脾,秋病在肺,冬病在肾的一般规律。同时随季节
不同,发病也呈现规律,即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肋,长夏病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同时进一步指出治疗的取穴的规律和方法,即俞在颈项,
俞在胸肋,俞在脊,俞在肩背,俞在腰股等。最后提出了预防季节性多发病的保健
措施,强调重在藏精,突出了精在人身的防病作用。
【读后感提要】
这次主要介绍一些概念。
1.六气:风暑湿燥寒火。这是六种外因,如果是顺应季节的天候则不会对人体造
成伤害,可称“正气”,反之,不正常的气候就会伤人五脏,又称为“六淫”。
之前的篇章说“风为百病之首”,而“火”可由其它五气所化,本质上是一种热邪。
所以,汉语里总是说“上火了”这个词,这个概念恐怕对于外国人来说蛮难理
解的吧。同时五脏也可以化火,成为五志之火,以肝胆之火最为多见,症状有目赤,
口苦,头晕胀痛,面红耳鸣,睡眠不安,胸闷肋胀,梦遗等等。
对于这六气,同样可以使用阴阳五行的辩证大法,来进行很多分析。只举一例,
做个敲门砖,其余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头脑尽情深入思考。
e.g.风。先想想风是什么特点?自然界的风哟。
嗯,善变的,多动的,很流行,随季节而变化(所以才有有风湿,风温,
风热,风寒等等啦。很符合风为百病之首的说法。),这个是外风。内外
相对,自然也有内风。内风多是内生的,多由阴血亏损或痰火热甚造成的。
同时可以问:风的特性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样的?
外风:感染风邪发病,轻的就是鼻塞,流鼻涕,喷嚏,发热,咳嗽等等。重者
即风邪进入到经络五脏,出现“中风”,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内风:人会出现惊厥,抽搐,眩晕等等“似风”的症状。
同样的方法可以推理其它五气,从其特点下手,进而分析其在人体中体现出的症状。
这里又要说一句,之前有人说中医是形式化推理,这个怎么说呢,我的理解,
更认为中医是一种基于事实观察然后大胆假设的学问,即“类比”的方法,
这个和牛顿通过一个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牛顿用的是
数学来证明,显得非常有说服力,而中医用的描述全部是语言文字,看上来才没
那么帅气。但反过来,只能说明大家的语文还要多多学习而已。数字和语言,
甚至乐谱都是符号而已,是用于表达的工具。
提到类比的方法,这里是“以形补形”。
e.g.核桃可以补脑,想想核桃的形状。
e.g.葡萄对女人好,尤其是胸部。其实乳腺的形状就是一串串葡萄的样子。
e.g.多吃豆子对肾脏好,豆子的形状就和肾的形状是一样的。
能猜到这个时候又有人会反对了,这种理论应该是bullshit。那我想反问,为
什么在生物学中总要强调一个分子的结构如何如何,因为它的结构是和其功能
密切相关的。进一步放大到自然界的宏观水平,两个外形长得像的东西,应该在
功能方面也有相同之处,所以“以形补形”还是很有道理的。
2.五脏六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其中心是主导。即“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其中肝与胆(肝胆相照嘛),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脏为阴,腑为阳,理论上脏器得病应该更难治的。而病在腑,相对好治一些。
有意思的是据说临床上,大肠癌的患者开刀之后,立刻就转移到肺癌。为什么?
用中医的理论一目了然嘛,大肠与肺是互为脏腑的嘛。呵呵,大家觉得西医真的
是越治越好吗?
而且为什么从来没有心脏癌,小肠癌之类的?心属火,小肠就是相火了,都是
身体里很热的地方,所以,越温暖的地方是不生病的,之所以得到癌症是因为
身体的那个部位太冷了。所以之前的帖子有人好奇“发烧可以治癌症”,就是这个
道理。如果你的心脏强大到你的脚一直都很温暖,那么恭喜你,你很健康。
同时可以明白,如果要变得健康,就要办法让身体“暖和”起来。如果整天吃西医
的药,全部都是苦寒之物,你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冷。说到让身体暖和,最简单的就是
晒太阳啊,所谓受“天阳”。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看看前人是如何描述五行的性质的。(用词很高级深奥,还要好好学汉语),
摘自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
“木气正直,其性柔和,其用曲直,其化生荣;
火气升发,其性急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
土气平厚,其性和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
金气莹明,其性刚劲,其用散落,其化坚敛;
水气内明,其性流下,其用流溢,其化坚凝。”
此处气的意思指本能,性就是性情,用是作用,化是变化。
每一行的性情,作用,变化都是根据本能而来的。
所以,治病时根据不同的脏器也要考虑其性情特点,这个有点像和不同性格的人
打交道一样,要明白对方的脾气秉性方能和谐相处。
3.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
(1)这个争论太多了。我不想说那个更好,但是聪明的各位,至少做出判断之前请
好好思考一番:中医真的是如很多中医黑所谓的一无是处吗?
现代医学出现至发展至今,不过200-300年时间,那么没有现代医学之前中国人都是
怎么活过来的呢?当然是靠几千年来的中医。而且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
大国,这个我认为中医功不可没。
(2)还有人说中医就是忽悠,形式化的没有定量的理论等等。这个我个人并不认同。
我们不理解不代表中医的理论就是错的。估计是由于西方的影响,大家都觉得有数字
推理和证明才是真正的定量。我想说这个是文化背景的问题。西方的语言多是字母
文字,而汉语是形声文字,一个符号音,形,义同在,这点是非常不同的。不客气地说,
汉字包含的信息量比字母文字大很多,因而更高效,同时对人的想象力其实要求很高。
其实我个人之见,西医的高精尖仪器发展得再怎么灵敏,最准确的永远是你自己对
于你自己身体的感觉。你觉得身体痛的时候,有很多种痛的方式,西医单单几个数字
的描述简直是太单薄了,而中医中的痛,用汉语描述可以有“压痛,触痛”,有“刺痛,
裂痛,胀痛,酸痛”等等,西医有这么详细的问过你如何痛的吗?顶多一个痛字全都
概括了。中医描述人体的感觉的词汇太多了,这些对于病情都是很重要的信息。
对于定量化的概念,中医用不同的词来形容而已,我之前也说过,中医更像物理学。
比如听声音来判断肺部的病情的例子,和物理学中听鼓声判断鼓的形状是一个道理。
只不过中国更多的依靠高明医生的经验,或者说直觉。物理学中这种例子太多了,很多
大物理学家到了一定境界靠的就是直觉!记得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就是他猜出来的,那
可是个以e为底的复杂公式,你问他怎么猜出来的?他估计也只能回答你经验或者直觉
了。
(3)还有人说中医没有手术。
这个嘛,如果大家都看三国的话,就知道曹操把华佗杀了,而《青囊书》因为那个
胆小的狱卒,华佗万般无奈地将其付之一炬。所以那书中内容到底为何至今已无人知晓。
但是华佗可谓是中国外科手术之鼻祖,所以估计如果《青囊书》传世的话,中国的外科
手术技术应该也是一流的。只不过后来张仲景等人致力于经方,中医外科也就衰落了。
其实按中医的观点,动手术很伤人元气的~能用药物化解掉的,何必动那一刀呢?
肾结石的病例,手术切掉肾之后还是会长出来,根本不是长久之计,中医用青盐就
可化掉。
(4)最后再宣传一下中文,我们美丽的方块字。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中可以看出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烙印。
所以大家作为中国人,请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字!因为它真的很美!
中医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请爱惜它,学习它,因为它真的很深奥!很强大!
真的是高思维,而不是现代医学的高技术。
写的多了,大家慢慢看吧。谢谢!
W******r
发帖数: 789
2
很有意思。关于以形补形,我能想到3种可能的解释。
1,真的有内在联系。核桃和大脑的形状相似,龙眼和眼睛的形状相似,可能真的是同一种物质或者相似的物质在起作用,令它们长成这个形状。
2,古人是在以形补形的思想指导下去寻找补品,所以找到的补品许多也符合以形补形的特征。
3,纯粹是巧合。说以形补形只是方便记忆。
大家来补充。
h*******3
发帖数: 3775
3
一起中国之声有个人讲过,讲的不错
P**********n
发帖数: 269
4

同一种物质或者相似的物质在起作用,令它们长成这个形状。
你得到它了。

【在 W******r 的大作中提到】
: 很有意思。关于以形补形,我能想到3种可能的解释。
: 1,真的有内在联系。核桃和大脑的形状相似,龙眼和眼睛的形状相似,可能真的是同一种物质或者相似的物质在起作用,令它们长成这个形状。
: 2,古人是在以形补形的思想指导下去寻找补品,所以找到的补品许多也符合以形补形的特征。
: 3,纯粹是巧合。说以形补形只是方便记忆。
: 大家来补充。

d*******k
发帖数: 54
5
大牛!尤其关于癌症的论述很有说服力。
但是不同意楼主对古人文字的一味崇拜。汉字包含的信息量是高,但是古人一味追求精
简,需要100个字描述清楚的东西往往只用10个字,于是需要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
注”方能解读。楼主说了几次我们要“好好学语文”,我却觉得对古书理解不清误会重
生主要是古人的责任。西方经典书籍在表达作者思想方面都相对清晰明白,逻辑严谨,
普通群众都可以理解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甚至觉得古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如近现代
人(个人浅见,举不出具体例子比较)。中医始终无法发扬光大,而只能在少数神医师
徒中传承,或许正是因为医术晦涩难懂,常人难以无师自通吧
1 (共1页)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3)中医五脏六腑与七情六欲 李安虹膜
神奇的金匮肾气丸中医该有个权威,或者公认的理论体系,然后加大宣传力度。
中年女性 出虚汗指甲上的半月痕你懂多少?
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中医之道 (二)
《从头到脚说健康》1五行之化,五味之变
《从头到脚说健康》18从指甲半月痕看健康
《从头到脚说健康》20张辰奕: 望五官──望目
《从头到脚说健康》21心情与食欲?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俞在话题: 中医话题: 五脏话题: 善病话题: 胸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