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eseMed版 - 你们手头的伤寒论是什么版的
相关主题
用《伤寒论》方剂治疗感冒的亲身经历麻烦大家帮我看看,过敏的问题???顺便答10问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转贴)转载:提供提高孩子免疫力的方子,据说很管用哦!
病例一则发烧求助
小儿湿疹请教慢性荨麻疹
儿子又感冒了,求助方证分析001桂枝汤
13 个月大的女儿感冒,求助!求助-- 关于咳嗽
有感:"美国进入甲型H1N1流感紧急状态"求帮助睡眠的方法:女朋友晚上常常睡不着 (转载)
h1n1 好像没那么可怕?小孩发烧咳喘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葛根话题: 桂枝话题: 桂本话题: 桂枝汤话题: 伤寒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o
发帖数: 1161
1
我手头有迄今为止最完美古本伤寒。
a*****e
发帖数: 305
2
呵呵
i**o
发帖数: 1161
3

木有看懂。。。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
xt
发帖数: 17532
4
啊?宋版书?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 木有看懂。。。

i**o
发帖数: 1161
5

//汗一个
古本指的是版本,不是指书本身。
就是著名的桂林古本伤寒,精校电子版。都有了吧,没有的话我email过来。。。

【在 xt 的大作中提到】
: 啊?宋版书?
i**o
发帖数: 1161
6
桂林古本比宋本完整且强大很多,没有的话一定要弄一本。
不过这个版里面还有一个别字,几个地方“相搏”应该是“相摶”,比如“风虚相搏
,则洒
淅恶寒也。”,摶:揉在一起,凭借。用相搏是解释不通的,风和虚搏斗个什么劲。当
时为了和以前的版本保持一致就没校过来,其实从宋本开始这个字就已经错了。
好吧我就是来得瑟的,这个版就是当年我们校的。。。我是不是以前在这里得瑟过了
?。。
m*********5
发帖数: 552
7
你没说过吧起码我没看到过,给我来一份。还有把你的半截话说完请。
i**o
发帖数: 1161
8

email,或给我推荐个空间我上传一下。
什么半截话啊。。。。

【在 m*********5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没说过吧起码我没看到过,给我来一份。还有把你的半截话说完请。
i**o
发帖数: 1161
i**o
发帖数: 1161
相关主题
13 个月大的女儿感冒,求助!麻烦大家帮我看看,过敏的问题???顺便答10问
有感:"美国进入甲型H1N1流感紧急状态"转载:提供提高孩子免疫力的方子,据说很管用哦!
h1n1 好像没那么可怕?发烧求助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Q****g
发帖数: 957
11
桂林古版伤寒的真实性很有争议。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放到这里了: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2HdQr7KoAASlBtRVZPVEVKbkU/view?usp=
: sharing

i**o
发帖数: 1161
12

争议是存在的,当时我们调研过所有相关资料,争议很多纠结在桂本过于完整和完美
,象是专门给宋本查漏补缺。
退十步讲,先不管原作者究竟是谁,从整体水平看桂本与宋本持平,如果真是后人补
充的,那么也是位绝顶高手,这个是正反双方最后都公认的。

【在 Q****g 的大作中提到】
: 桂林古版伤寒的真实性很有争议。
Q****g
发帖数: 957
13
我不是这个意思,宋版伤寒本来就有很多东西是后人加的,至少王叔和就加了很多东西
,桂林古版并没有显示出把这些明显是王叔和加的东西去掉,这一点就能肯定它并非接
近原作。
还有四逆汤本身不加人参,是因为党参微寒,所以不加,后代人才喜欢用人参救急,四
逆是虚寒紧急状态,这个时候再加入微寒的东西并不合理,所以从这些地方看也并非原
作,也并非完美。反而是从后世好用人参的角度看,“非常完美”,更接近于后世用药
习惯,所以后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我觉得桂林版反而可能离原始伤寒更远。
保留于日本的康平本倒是更可能接近于原始的伤寒论,康平板上把很多后人所加的和原
文区别显示,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争论,还是那句话,希望从哪个古墓中发掘出竹简的
伤寒论,那就没有争论了。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 争议是存在的,当时我们调研过所有相关资料,争议很多纠结在桂本过于完整和完美
: ,象是专门给宋本查漏补缺。
: 退十步讲,先不管原作者究竟是谁,从整体水平看桂本与宋本持平,如果真是后人补
: 充的,那么也是位绝顶高手,这个是正反双方最后都公认的。

i**o
发帖数: 1161
14

这样说来,我的资料就更多了,看我来篇长的:
《伤寒杂病论黄序》(注:黄-黄竹斋)
兹取十二稿本(注:十二稿-桂林古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伤寒》、《金匮》各书
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桂本,涪陵刘镕经得于垫江某
洞石柜之桂本相校,如太阳篇下“脉浮滑”节,宋本及涪本同作
“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
桂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十二稿作“里有
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又如《伤寒论》第 25 条“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桂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后,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孰是孰非,观者自知。
(注:这种跟宋本一字一句对比辨析的例子我有整整一本书)
论非后人补充
或曰:《伤寒杂病论》久已残缺,此是否为后人对圣师著作的
补充?答曰:若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之文,应有此疑,今二者差
异如此之多,皆以桂林本为是,若他人删补改易,岂能尽合圣师之
意。且又句句工整、无懈可击。观其增文部分,有一字或数字者,
一句者,一条者,数条者;半篇者、全篇者,或接连数篇者,且多
是古医籍未载之独特见识。倘是别人所著,其人亦是亚圣之才,必
另著他书以传世。查未见能与本书相匹者,知非他人所著。
例:越婢加术汤主治风水,现代多用 于治疗肾小球肾炎,但疗
效欠佳,此风水病位有异之因耳,桂本在《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曰:“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瘘,脉
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即宋本《伤寒论》
146 条之柴胡桂枝汤方)本人用该方合越婢加术汤多获良效,治肾
病用柴胡桂枝汤,实出医者之意料,若无圣明之见,岂能致之?二
者相合益彰,若非一人所著,岂能立此方乎?小柴胡汤为主治疗肾
炎,屡见于近年之学术刊物,不再赘述。
例:圣师自序云:“观今之医……明 堂阙庭,尽不见察。”批
评世医不知审察二处,自著中必论及其方法,他版本无之,应是脱
漏,桂本有之,与序文相应实为情理之中。
或曰:否为后人依圣师语气而补者?答曰:本段内容,除依
《内经》五色合脏腑之说,还有“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
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的手法辅助,其脉色受推之后,又有
推之不移,推之随转等 13 种变化。此见高于《内经》和历代医
者,若非才高识妙,焉能致之?若是后人所著,必在他书中流露一
二。
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宿食之证,无论虚实皆用承
气 , 实 有 不 足 , 桂 本 在 《 辨 太 阴 病 脉 证 并 治 》 中 曰 : “ 有 宿
食……,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知为虚证者设。
若是后人制方,必不少神曲,萝卜子,山楂、内金、麦芽之类,圣
师时此皆未入药,亦明此乃原文。
桂本成书年代析考
依用药分析
全书用药 139 味,除红花、诃子外,均载于《名医别录》之
内。晋代《古今注》曰:“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
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从“叶似蓟,花似蒲公(英)
分析,自是红花。圣师文中作红蓝花,颇支持本见。诃子先见于刘
宋时《雷公炮炙论》,知全书未用《名医别录》之后的药物,以药
物渐增现象论之,本书则应成于梁·陶宏景逝世之公元 536 年之
前。
桂本《温病脉证并治第六》曰:“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
齿槁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
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
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生地半斤 牡丹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陶隐居曰:“香蒲,方药不
复用。”故历代方药引香蒲者甚少,知此药在梁前已很少用,此处
用之,可测其成于梁前。
桂本《伤暑脉证并治第九》曰:“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
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
之,“此即中暑阴邪之证,汗之为是。《本草纲日》曰:“香薷乃
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圣师曷不用之,盖彼时无有耳,
何以知之?吴普《神农本草经》未载也。查香薷首见于《雷公炮炙
论》,则知该书成于刘宋(公元 420 年)之前。
依用字分析
瓜蒌,桂本皆写括蒌 ①,而诸医籍多写作栝蒌。因植物茎上结
实曰果,根下结块曰赢,此物二者兼有,故《诗经》称之果赢,
《本草纲目》曰:“栝蒌即果赢二字音转也,后又转为瓜蒌,愈转
愈 失 其 真 矣 。 ” 《 类 篇 》 曰 : “ 括 , 古 活 切 , ” “ 果 , 古 火
切。”,二音相类,代之可也。故《神农本草径》作括,而栝字在
《说文解字》作“木舌声”,远果音多矣。何以相代?栝蒌首见于
《雷公炮炙论》,亦明此书成于公元 420 年之前。
痉与痓
痉字宋本皆作痓,何者为是?首先摘录《伤寒论校注》的论
证:
痓。《仿寒论》“痓”字多次出现。按此字系讹字,当作痉
(jī ng)。“痓”字始见魏张揖《广雅》,训为“恶也”,与《伤
寒论》所论“痉湿暍”全不相谐。“痓”字与“痉”字形相近,故
讹为“痓”。西汉史游《急就篇》:“痈疽瘛瘲痿普天同㽴”,此
“㽴”即“痉”之异体。唐颜师古读“广丈”,为痉,注云:“痉,
四肢强急难用屈伸也”。《说文》亦曰:“痉,强急也”。梁·顾
野王《玉篇》:“痉,风强病也。”宋·徐锴《说文系传》:“字
书痉,中寒体强急也。”据以上诸字书可知,痉字之义方与《伤寒
论》“柔痉”,“刚痉”,之意相符。今作“柔痓”、 “刚痓”等皆
系痉字之讹。推广而论之,凡医书之“痓”字皆“痉”之讹字。如
《太素·经筋》:“主痫痸及痓”。
杨上善注:“痓,擎井反,身强急也。”《黄帝内经明堂类
成》:“鱼际主痓上气”,杨上善注“痓,强急也,巨井反。”上
两句之“痉”,虽然也讹为“痓”,但因为有擎井反和巨井反进行
释音,我们还可以看出“痓”确为“痉”之讹。又考《金匮玉函
经》皆作“痉”。金成无已在《辨痓湿脉证第四》注中指出:“痓
当作“痉”, 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
“肺移热与肾,传为柔痓。(按,此句见《内经·气厥论》。《仲
景全书》所收《注解伤寒 论》本亦作传为柔痓。成氏既引《内
经·气厥论》,则成氏当时所见之《气厥论》篇必不作“痓”而作
“痉”,可惜今本《气厥论》亦误作“痓”,后人又据已误之《气
厥论》改成无已注,故成注本今亦作“痓”。“痓”字之淆乱医
书,几不可究诘矣)柔为筋柔而无力,痉为骨痉而不随。痉者,强
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
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据上考证,我们认为《伤寒论》
诸“痓”皆当作“痉”。
从上看出,刘渡舟教授的分析有理有据,“痉”是“痓”非,
一澄千余年之错误,桂本作“痉”是矣。痓字代痉以隋至宋最为盛
行,(《诸病源侯论》、《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千金翼》、
《黄帝内经素问》、《伤 寒补亡论》、《伤寒总病论》都是痓
字。)结合其他非宋后书之据,知本书成于隋前。
论厉鬼与祝由
桂本《平脉法》124 条曰:“人脉皆无病暴发重病,不省人
事,为厉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按厉鬼之说,上古颇盛。随社会发展,人们己经认识到其乃迷
信,如 《古今医统·邪祟叙论》曰:“痰火之所为,实非鬼妖邪祟
之所迷也,古虽有禁咒一科及尤树咒法之治,皆移精变气之术,但
可解疑释惑,使心神之归正,何邪祟之可祛哉!《证治准绳》亦
曰:“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吊死间丧,入庙登冢,多
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醒,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知历代
不仅否定了厉鬼存在,并抛弃了祝由法。《素问·移精变气论》并
解释了古时祝由有效,当世祝由不能已病的原因。知《内经》成书
时人们已认识到了此错误。如果此段文字是后人所加于桂本者,试
问:有故意加错于自己欲推广之书者耶?知是圣师原文。
或曰:仲景岂不知其为糟粕乎?答曰 :祝由符又称辰州符,辰
州即今沅陵,属长沙,辰州之盛行自可影响居于长沙之圣师。《中
国通史简编》曰:”东汉盛行迷信思想。”当时左慈等傍门之术甚
多,圣师是人而非神,其认识还不可能达到至臻至美之境界,并要
带上时代的烙印。如自序之“钦望巫祝”, “幽潜重泉,徒为涕泣”,
即是此识,此文即表现了长沙地方色彩,又显示出汉代风
俗,知为圣师自作。
论用药奇特
桂本在《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中说:“风病,面目浮肿,脊
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
胡桂枝汤主之。”该方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实缺治肾之品,但临
床应用却有良效,确出人意外。本人深究之后,始悟真谛,知圣师
之见诚非凡人所易知,若视为邪说而抨斥,实楚王不识卞玉也。今
特述之于下:(略)
宋本 151 条“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而
桂本
多“小青龙汤主之,”气痞用小青龙汤,似乎有悖医理,今特析之于下:
气痞曷不理气?曷不曰此为气痞而曰“但气痞”?发人深思。
《三国志·败军抵罪令》曰:“但查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知
“但”字在汉代有仅或只之义,用于有关联的比较句中,此处所
用,似有此形式。小青龙主蠲水气,本证必是,但何不称水气痞?本
证乃表邪误下,邪陷入里,形成里寒,里有寒则水液气化不足则成
水气,因本证寒不甚著,不足形成水液停滞,仅有碍气机致痞满,
故曰“但气痞”,甚则形成水气,可为水气痞,所以《伤寒杂病论
义疏》曰:“水寒气结、因成寒痞之变……,非水饮有形之结,”
属水气之初,仍主以小青龙汤散寒邪,化水气。
宋本缺此五字者,约因后人误认为气痞不该用小青龙汤而径删
去者。
用药出人意料之处,桂本存在颇多, 如寒邪干肾用桂枝加葛根
汤,肘臂痛用甘草泻心汤,风温用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而无菊花
连翘之属,燥邪乘肝用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不用当归、地黄
之类等等。乍观不合古今用药之法,但临床应用效如桴鼓,理论析
之亦通,说明圣师超人之见甚多,后人斥之以非,弃而不用,实未
深究之故。当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残缺,后人依
已意而增删有关。桂本之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是张家世代秘
藏,非人不传,因而免受战火之劫和后人篡改之弊。
论非他人所著
因其未用辛凉解表法,则知未受《温疫论》、《温病条辨》思
想影响,不沿二者之思路而别树门墙者,确实无之,知本书成于二
吴之前。
第 13 条曰:“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
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查香
蒲即能产蒲黄之蒲根,虽《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能,但历代无人
用之,故《政和经史证类 备用本草》引陶隐居云:“方药不复
用”,知本书成于梁前。
第 16 条曰:“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
蹇神昏,宜桅子汤,”与《温病条辨》之“邪入心包,舌蹇肢厥,
牛黄丸主之,紫雪散亦主之”相同,但未用牛黄、犀角、羚羊角之
类,颇合圣师不用贵重药物之习惯。
【宋本】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黄 葛 根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纳 诸
药……
【桂本】
6.15、太阳病,项背强儿儿, 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 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评述】
依语法而论,若用“反”字,必有对比之证在前,但前文并无
项背强儿儿 ①,故不应用。 7.1 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
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二者一有汗,一无汗,故分主麻黄、桂
枝,知本证有汗乃其常。岂能用“反”字?本证乃中风增一儿儿,
故用“及”字为当。及反二字,外形大致相同,如写及字时,首笔
之勾稍短,即成反形,浅见认为此处是笔下之误。
有无麻黄?林亿云:“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
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
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
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加葛根耳。”《宋本伤寒论校
注》称其“言之有据,诚是,宜从林亿说。”本证乃桂枝证兼以项
背强儿儿,加葛根足矣,因麻黄无本作用,证兼汗出,自不当用。
葛根汤与本方相比,宋本中药名,药量全同,圣师岂一方有两名
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医宗金鉴》、《康平伤
寒论》均无,亦证明宋本者为衍文。
【宋本】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
疟,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 一两六铢……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 即桂枝汤二份,麻黄
汤一份,合为 二升, 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桂本】
6.26、 太阳病, 服桂枝汤 后, 大汗出,脉洪大者, 与白虎汤,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 三升, 每服一升,日三服,
将息如桂枝汤法。
【评述】
服桂枝汤汗出后,可有五个转归:①愈;②无效,无变化;③
转属阳明;④仍在太阳;⑤传入别经。今见洪大脉及大汗出,阳明
四大特征已显其二,知本证乃初属阳明尚未致于渴烦者,故当用白
虎汤。《伤寒汲古》即是之,《冉注伤寒论》亦赞称:“以白虎汤
易桂枝汤,词理较顺。”按桂枝汤服后无汗,当再服之,今大汗
后,为何再服汗剂?已汗之风邪不解,再汗何益?更违《伤寒例》
“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之旨。
形如疟者,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再发,一日两度或多
次,出汗后仍复发作,故不能称“汗出必解”。
药方之见参上条。
【宋本】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
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本】
6.2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若脉微弱者,此无阳
也,不可发汗; 脉浮大者,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评述】
既曰不可发汗而用汗剂,致后人强释曲解;《金镜内台方议》
曰:“不可大汗。”《伤寒论类方》曰:“得似汗而解。”《医宗
金鉴》曰:“轻剂不温覆取汗。”但此乃汗剂,服后焉能无汗?汗
出即悖经旨,更违虚虚之诫,因微弱之脉知非实证。无浮象者,无
太阳表证,亦不当汗。所以《伤寒来苏集》曰:“观麻黄桂枝各
半,桂枝二麻黄一汤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
凡读古人书,须传信缺疑,不可文饰。”且本证用本方,实为正
确,文义不通,是有缺文。桂本增“脉浮大”,正合文义。因浮大
乃太阳病脉,浮者主表,当以汗解。大者阳盛,当用石膏。可谓丝
丝入扣。《伤寒论本旨》以汉文兜转法作解,移末句于寒少后,亦
觉欠妥。因所叙太简,热多寒少,别证亦有。若无脉象,何以相
别?《伤寒百问》认为:“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宋
本伤寒论校注》曰:“此条宜从桂本,始不致偏离仲景脉微弱阳虛
不可发汗之训。”确是恰当明论。
。。。。。。
(贴到这吧,我说了这种对比辨析我有整整一本书,贴不完。)

【在 Q****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是这个意思,宋版伤寒本来就有很多东西是后人加的,至少王叔和就加了很多东西
: ,桂林古版并没有显示出把这些明显是王叔和加的东西去掉,这一点就能肯定它并非接
: 近原作。
: 还有四逆汤本身不加人参,是因为党参微寒,所以不加,后代人才喜欢用人参救急,四
: 逆是虚寒紧急状态,这个时候再加入微寒的东西并不合理,所以从这些地方看也并非原
: 作,也并非完美。反而是从后世好用人参的角度看,“非常完美”,更接近于后世用药
: 习惯,所以后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我觉得桂林版反而可能离原始伤寒更远。
: 保留于日本的康平本倒是更可能接近于原始的伤寒论,康平板上把很多后人所加的和原
: 文区别显示,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争论,还是那句话,希望从哪个古墓中发掘出竹简的
: 伤寒论,那就没有争论了。

i**o
发帖数: 1161
15
学习资料而已,哪个真哪个假其实我一点也不在乎,反正我现在不学,呵呵。。
也就是当年看了太多的内部讨论引起了我对中医原理架构的思索,思索过后,我就不
学了,学不动。
Q****g
发帖数: 957
16
何止这些,正反观点的论述,对比哪里只有一本书能包括的,这些都属于中医科研的问
题了,可以说历代医家为了这个实在是吵翻天了,还是那句话,只能靠考古发现才能解
决这个问题了,但是说桂林版是最完美那肯定是不能下这个结论的。
但是多看看,就是再多读各家注解,刚开始乱,后来看多了慢慢就看出门道了,你就能
看出哪家的分析有道理,这个过程还是很有趣的,就是苦,我觉得你是思索的过早了,
太想跳过具体的注解而想直接跳到更高的角度去思索,可是那样做只会有一个结果,就
是觉得莫衷一是,干脆哪家都不听了,自己做个“超脱”人。
比如你提到的桂枝汤加葛根这段:

【宋本】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黄 葛 根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纳 诸
药……
【桂本】
6.15、太阳病,项背强儿儿, 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 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评述】
依语法而论,若用“反”字,必有对比之证在前,但前文并无
项背强儿儿 ①,故不应用。 7.1 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
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二者一有汗,一无汗,故分主麻黄、桂
枝,知本证有汗乃其常。岂能用“反”字?本证乃中风增一儿儿,
故用“及”字为当。及反二字,外形大致相同,如写及字时,首笔
之勾稍短,即成反形,浅见认为此处是笔下之误。”
你再看看胡先生对反汗出恶风的解释: “那么这个太阳病,有这个「项背强几几」
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是因为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
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是冲这一段来的。它
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
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他用这个字的用意,特意搁
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
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里搁个反字,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
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葛
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应用的主要鉴别点。”
我就觉得胡先生解释的更合理。
Q****g
发帖数: 957
17
不学可不对,这样的讨论和争论没什么关系,多看一些,然后可以实践一下,实践中看
看哪个理论更有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只要你疗效好,哪怕你的“
理论”并不完美,也没关系,医学就是讲究真功夫的东西,治好了就是好了,治不好再
完美的理论也不好使。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学习资料而已,哪个真哪个假其实我一点也不在乎,反正我现在不学,呵呵。。
: 也就是当年看了太多的内部讨论引起了我对中医原理架构的思索,思索过后,我就不
: 学了,学不动。

i**o
发帖数: 1161
18
我手头有迄今为止最完美古本伤寒。
a*****e
发帖数: 305
19
呵呵
i**o
发帖数: 1161
20

木有看懂。。。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
相关主题
慢性荨麻疹求帮助睡眠的方法:女朋友晚上常常睡不着 (转载)
方证分析001桂枝汤小孩发烧咳喘 (转载)
求助-- 关于咳嗽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zz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xt
发帖数: 17532
21
啊?宋版书?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 木有看懂。。。

i**o
发帖数: 1161
22

//汗一个
古本指的是版本,不是指书本身。
就是著名的桂林古本伤寒,精校电子版。都有了吧,没有的话我email过来。。。

【在 xt 的大作中提到】
: 啊?宋版书?
i**o
发帖数: 1161
23
桂林古本比宋本完整且强大很多,没有的话一定要弄一本。
不过这个版里面还有一个别字,几个地方“相搏”应该是“相摶”,比如“风虚相搏
,则洒
淅恶寒也。”,摶:揉在一起,凭借。用相搏是解释不通的,风和虚搏斗个什么劲。当
时为了和以前的版本保持一致就没校过来,其实从宋本开始这个字就已经错了。
好吧我就是来得瑟的,这个版就是当年我们校的。。。我是不是以前在这里得瑟过了
?。。
m*********5
发帖数: 552
24
你没说过吧起码我没看到过,给我来一份。还有把你的半截话说完请。
i**o
发帖数: 1161
25

email,或给我推荐个空间我上传一下。
什么半截话啊。。。。

【在 m*********5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没说过吧起码我没看到过,给我来一份。还有把你的半截话说完请。
i**o
发帖数: 1161
i**o
发帖数: 1161
Q****g
发帖数: 957
28
桂林古版伤寒的真实性很有争议。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放到这里了: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2HdQr7KoAASlBtRVZPVEVKbkU/view?usp=
: sharing

i**o
发帖数: 1161
29

争议是存在的,当时我们调研过所有相关资料,争议很多纠结在桂本过于完整和完美
,象是专门给宋本查漏补缺。
退十步讲,先不管原作者究竟是谁,从整体水平看桂本与宋本持平,如果真是后人补
充的,那么也是位绝顶高手,这个是正反双方最后都公认的。

【在 Q****g 的大作中提到】
: 桂林古版伤寒的真实性很有争议。
Q****g
发帖数: 957
30
我不是这个意思,宋版伤寒本来就有很多东西是后人加的,至少王叔和就加了很多东西
,桂林古版并没有显示出把这些明显是王叔和加的东西去掉,这一点就能肯定它并非接
近原作。
还有四逆汤本身不加人参,是因为党参微寒,所以不加,后代人才喜欢用人参救急,四
逆是虚寒紧急状态,这个时候再加入微寒的东西并不合理,所以从这些地方看也并非原
作,也并非完美。反而是从后世好用人参的角度看,“非常完美”,更接近于后世用药
习惯,所以后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我觉得桂林版反而可能离原始伤寒更远。
保留于日本的康平本倒是更可能接近于原始的伤寒论,康平板上把很多后人所加的和原
文区别显示,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争论,还是那句话,希望从哪个古墓中发掘出竹简的
伤寒论,那就没有争论了。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 争议是存在的,当时我们调研过所有相关资料,争议很多纠结在桂本过于完整和完美
: ,象是专门给宋本查漏补缺。
: 退十步讲,先不管原作者究竟是谁,从整体水平看桂本与宋本持平,如果真是后人补
: 充的,那么也是位绝顶高手,这个是正反双方最后都公认的。

相关主题
JT:【伤寒论慢慢教】虚劳补药篇提纲 . 桂枝龙牡汤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转贴)
小儿遗尿zz病例一则
用《伤寒论》方剂治疗感冒的亲身经历小儿湿疹请教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i**o
发帖数: 1161
31

这样说来,我的资料就更多了,看我来篇长的:
《伤寒杂病论黄序》(注:黄-黄竹斋)
兹取十二稿本(注:十二稿-桂林古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伤寒》、《金匮》各书
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桂本,涪陵刘镕经得于垫江某
洞石柜之桂本相校,如太阳篇下“脉浮滑”节,宋本及涪本同作
“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
桂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十二稿作“里有
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又如《伤寒论》第 25 条“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桂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后,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孰是孰非,观者自知。
(注:这种跟宋本一字一句对比辨析的例子我有整整一本书)
论非后人补充
或曰:《伤寒杂病论》久已残缺,此是否为后人对圣师著作的
补充?答曰:若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之文,应有此疑,今二者差
异如此之多,皆以桂林本为是,若他人删补改易,岂能尽合圣师之
意。且又句句工整、无懈可击。观其增文部分,有一字或数字者,
一句者,一条者,数条者;半篇者、全篇者,或接连数篇者,且多
是古医籍未载之独特见识。倘是别人所著,其人亦是亚圣之才,必
另著他书以传世。查未见能与本书相匹者,知非他人所著。
例:越婢加术汤主治风水,现代多用 于治疗肾小球肾炎,但疗
效欠佳,此风水病位有异之因耳,桂本在《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曰:“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瘘,脉
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即宋本《伤寒论》
146 条之柴胡桂枝汤方)本人用该方合越婢加术汤多获良效,治肾
病用柴胡桂枝汤,实出医者之意料,若无圣明之见,岂能致之?二
者相合益彰,若非一人所著,岂能立此方乎?小柴胡汤为主治疗肾
炎,屡见于近年之学术刊物,不再赘述。
例:圣师自序云:“观今之医……明 堂阙庭,尽不见察。”批
评世医不知审察二处,自著中必论及其方法,他版本无之,应是脱
漏,桂本有之,与序文相应实为情理之中。
或曰:否为后人依圣师语气而补者?答曰:本段内容,除依
《内经》五色合脏腑之说,还有“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
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的手法辅助,其脉色受推之后,又有
推之不移,推之随转等 13 种变化。此见高于《内经》和历代医
者,若非才高识妙,焉能致之?若是后人所著,必在他书中流露一
二。
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宿食之证,无论虚实皆用承
气 , 实 有 不 足 , 桂 本 在 《 辨 太 阴 病 脉 证 并 治 》 中 曰 : “ 有 宿
食……,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知为虚证者设。
若是后人制方,必不少神曲,萝卜子,山楂、内金、麦芽之类,圣
师时此皆未入药,亦明此乃原文。
桂本成书年代析考
依用药分析
全书用药 139 味,除红花、诃子外,均载于《名医别录》之
内。晋代《古今注》曰:“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
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从“叶似蓟,花似蒲公(英)
分析,自是红花。圣师文中作红蓝花,颇支持本见。诃子先见于刘
宋时《雷公炮炙论》,知全书未用《名医别录》之后的药物,以药
物渐增现象论之,本书则应成于梁·陶宏景逝世之公元 536 年之
前。
桂本《温病脉证并治第六》曰:“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
齿槁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
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
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生地半斤 牡丹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陶隐居曰:“香蒲,方药不
复用。”故历代方药引香蒲者甚少,知此药在梁前已很少用,此处
用之,可测其成于梁前。
桂本《伤暑脉证并治第九》曰:“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
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
之,“此即中暑阴邪之证,汗之为是。《本草纲日》曰:“香薷乃
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圣师曷不用之,盖彼时无有耳,
何以知之?吴普《神农本草经》未载也。查香薷首见于《雷公炮炙
论》,则知该书成于刘宋(公元 420 年)之前。
依用字分析
瓜蒌,桂本皆写括蒌 ①,而诸医籍多写作栝蒌。因植物茎上结
实曰果,根下结块曰赢,此物二者兼有,故《诗经》称之果赢,
《本草纲目》曰:“栝蒌即果赢二字音转也,后又转为瓜蒌,愈转
愈 失 其 真 矣 。 ” 《 类 篇 》 曰 : “ 括 , 古 活 切 , ” “ 果 , 古 火
切。”,二音相类,代之可也。故《神农本草径》作括,而栝字在
《说文解字》作“木舌声”,远果音多矣。何以相代?栝蒌首见于
《雷公炮炙论》,亦明此书成于公元 420 年之前。
痉与痓
痉字宋本皆作痓,何者为是?首先摘录《伤寒论校注》的论
证:
痓。《仿寒论》“痓”字多次出现。按此字系讹字,当作痉
(jī ng)。“痓”字始见魏张揖《广雅》,训为“恶也”,与《伤
寒论》所论“痉湿暍”全不相谐。“痓”字与“痉”字形相近,故
讹为“痓”。西汉史游《急就篇》:“痈疽瘛瘲痿普天同㽴”,此
“㽴”即“痉”之异体。唐颜师古读“广丈”,为痉,注云:“痉,
四肢强急难用屈伸也”。《说文》亦曰:“痉,强急也”。梁·顾
野王《玉篇》:“痉,风强病也。”宋·徐锴《说文系传》:“字
书痉,中寒体强急也。”据以上诸字书可知,痉字之义方与《伤寒
论》“柔痉”,“刚痉”,之意相符。今作“柔痓”、 “刚痓”等皆
系痉字之讹。推广而论之,凡医书之“痓”字皆“痉”之讹字。如
《太素·经筋》:“主痫痸及痓”。
杨上善注:“痓,擎井反,身强急也。”《黄帝内经明堂类
成》:“鱼际主痓上气”,杨上善注“痓,强急也,巨井反。”上
两句之“痉”,虽然也讹为“痓”,但因为有擎井反和巨井反进行
释音,我们还可以看出“痓”确为“痉”之讹。又考《金匮玉函
经》皆作“痉”。金成无已在《辨痓湿脉证第四》注中指出:“痓
当作“痉”, 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
“肺移热与肾,传为柔痓。(按,此句见《内经·气厥论》。《仲
景全书》所收《注解伤寒 论》本亦作传为柔痓。成氏既引《内
经·气厥论》,则成氏当时所见之《气厥论》篇必不作“痓”而作
“痉”,可惜今本《气厥论》亦误作“痓”,后人又据已误之《气
厥论》改成无已注,故成注本今亦作“痓”。“痓”字之淆乱医
书,几不可究诘矣)柔为筋柔而无力,痉为骨痉而不随。痉者,强
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
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据上考证,我们认为《伤寒论》
诸“痓”皆当作“痉”。
从上看出,刘渡舟教授的分析有理有据,“痉”是“痓”非,
一澄千余年之错误,桂本作“痉”是矣。痓字代痉以隋至宋最为盛
行,(《诸病源侯论》、《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千金翼》、
《黄帝内经素问》、《伤 寒补亡论》、《伤寒总病论》都是痓
字。)结合其他非宋后书之据,知本书成于隋前。
论厉鬼与祝由
桂本《平脉法》124 条曰:“人脉皆无病暴发重病,不省人
事,为厉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按厉鬼之说,上古颇盛。随社会发展,人们己经认识到其乃迷
信,如 《古今医统·邪祟叙论》曰:“痰火之所为,实非鬼妖邪祟
之所迷也,古虽有禁咒一科及尤树咒法之治,皆移精变气之术,但
可解疑释惑,使心神之归正,何邪祟之可祛哉!《证治准绳》亦
曰:“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吊死间丧,入庙登冢,多
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醒,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知历代
不仅否定了厉鬼存在,并抛弃了祝由法。《素问·移精变气论》并
解释了古时祝由有效,当世祝由不能已病的原因。知《内经》成书
时人们已认识到了此错误。如果此段文字是后人所加于桂本者,试
问:有故意加错于自己欲推广之书者耶?知是圣师原文。
或曰:仲景岂不知其为糟粕乎?答曰 :祝由符又称辰州符,辰
州即今沅陵,属长沙,辰州之盛行自可影响居于长沙之圣师。《中
国通史简编》曰:”东汉盛行迷信思想。”当时左慈等傍门之术甚
多,圣师是人而非神,其认识还不可能达到至臻至美之境界,并要
带上时代的烙印。如自序之“钦望巫祝”, “幽潜重泉,徒为涕泣”,
即是此识,此文即表现了长沙地方色彩,又显示出汉代风
俗,知为圣师自作。
论用药奇特
桂本在《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中说:“风病,面目浮肿,脊
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
胡桂枝汤主之。”该方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实缺治肾之品,但临
床应用却有良效,确出人意外。本人深究之后,始悟真谛,知圣师
之见诚非凡人所易知,若视为邪说而抨斥,实楚王不识卞玉也。今
特述之于下:(略)
宋本 151 条“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而
桂本
多“小青龙汤主之,”气痞用小青龙汤,似乎有悖医理,今特析之于下:
气痞曷不理气?曷不曰此为气痞而曰“但气痞”?发人深思。
《三国志·败军抵罪令》曰:“但查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知
“但”字在汉代有仅或只之义,用于有关联的比较句中,此处所
用,似有此形式。小青龙主蠲水气,本证必是,但何不称水气痞?本
证乃表邪误下,邪陷入里,形成里寒,里有寒则水液气化不足则成
水气,因本证寒不甚著,不足形成水液停滞,仅有碍气机致痞满,
故曰“但气痞”,甚则形成水气,可为水气痞,所以《伤寒杂病论
义疏》曰:“水寒气结、因成寒痞之变……,非水饮有形之结,”
属水气之初,仍主以小青龙汤散寒邪,化水气。
宋本缺此五字者,约因后人误认为气痞不该用小青龙汤而径删
去者。
用药出人意料之处,桂本存在颇多, 如寒邪干肾用桂枝加葛根
汤,肘臂痛用甘草泻心汤,风温用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而无菊花
连翘之属,燥邪乘肝用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不用当归、地黄
之类等等。乍观不合古今用药之法,但临床应用效如桴鼓,理论析
之亦通,说明圣师超人之见甚多,后人斥之以非,弃而不用,实未
深究之故。当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残缺,后人依
已意而增删有关。桂本之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是张家世代秘
藏,非人不传,因而免受战火之劫和后人篡改之弊。
论非他人所著
因其未用辛凉解表法,则知未受《温疫论》、《温病条辨》思
想影响,不沿二者之思路而别树门墙者,确实无之,知本书成于二
吴之前。
第 13 条曰:“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
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查香
蒲即能产蒲黄之蒲根,虽《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能,但历代无人
用之,故《政和经史证类 备用本草》引陶隐居云:“方药不复
用”,知本书成于梁前。
第 16 条曰:“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
蹇神昏,宜桅子汤,”与《温病条辨》之“邪入心包,舌蹇肢厥,
牛黄丸主之,紫雪散亦主之”相同,但未用牛黄、犀角、羚羊角之
类,颇合圣师不用贵重药物之习惯。
【宋本】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黄 葛 根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纳 诸
药……
【桂本】
6.15、太阳病,项背强儿儿, 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 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评述】
依语法而论,若用“反”字,必有对比之证在前,但前文并无
项背强儿儿 ①,故不应用。 7.1 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
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二者一有汗,一无汗,故分主麻黄、桂
枝,知本证有汗乃其常。岂能用“反”字?本证乃中风增一儿儿,
故用“及”字为当。及反二字,外形大致相同,如写及字时,首笔
之勾稍短,即成反形,浅见认为此处是笔下之误。
有无麻黄?林亿云:“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
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
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
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加葛根耳。”《宋本伤寒论校
注》称其“言之有据,诚是,宜从林亿说。”本证乃桂枝证兼以项
背强儿儿,加葛根足矣,因麻黄无本作用,证兼汗出,自不当用。
葛根汤与本方相比,宋本中药名,药量全同,圣师岂一方有两名
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医宗金鉴》、《康平伤
寒论》均无,亦证明宋本者为衍文。
【宋本】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
疟,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 一两六铢……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 即桂枝汤二份,麻黄
汤一份,合为 二升, 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桂本】
6.26、 太阳病, 服桂枝汤 后, 大汗出,脉洪大者, 与白虎汤,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 三升, 每服一升,日三服,
将息如桂枝汤法。
【评述】
服桂枝汤汗出后,可有五个转归:①愈;②无效,无变化;③
转属阳明;④仍在太阳;⑤传入别经。今见洪大脉及大汗出,阳明
四大特征已显其二,知本证乃初属阳明尚未致于渴烦者,故当用白
虎汤。《伤寒汲古》即是之,《冉注伤寒论》亦赞称:“以白虎汤
易桂枝汤,词理较顺。”按桂枝汤服后无汗,当再服之,今大汗
后,为何再服汗剂?已汗之风邪不解,再汗何益?更违《伤寒例》
“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之旨。
形如疟者,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再发,一日两度或多
次,出汗后仍复发作,故不能称“汗出必解”。
药方之见参上条。
【宋本】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
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本】
6.2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若脉微弱者,此无阳
也,不可发汗; 脉浮大者,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评述】
既曰不可发汗而用汗剂,致后人强释曲解;《金镜内台方议》
曰:“不可大汗。”《伤寒论类方》曰:“得似汗而解。”《医宗
金鉴》曰:“轻剂不温覆取汗。”但此乃汗剂,服后焉能无汗?汗
出即悖经旨,更违虚虚之诫,因微弱之脉知非实证。无浮象者,无
太阳表证,亦不当汗。所以《伤寒来苏集》曰:“观麻黄桂枝各
半,桂枝二麻黄一汤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
凡读古人书,须传信缺疑,不可文饰。”且本证用本方,实为正
确,文义不通,是有缺文。桂本增“脉浮大”,正合文义。因浮大
乃太阳病脉,浮者主表,当以汗解。大者阳盛,当用石膏。可谓丝
丝入扣。《伤寒论本旨》以汉文兜转法作解,移末句于寒少后,亦
觉欠妥。因所叙太简,热多寒少,别证亦有。若无脉象,何以相
别?《伤寒百问》认为:“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宋
本伤寒论校注》曰:“此条宜从桂本,始不致偏离仲景脉微弱阳虛
不可发汗之训。”确是恰当明论。
。。。。。。
(贴到这吧,我说了这种对比辨析我有整整一本书,贴不完。)

【在 Q****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是这个意思,宋版伤寒本来就有很多东西是后人加的,至少王叔和就加了很多东西
: ,桂林古版并没有显示出把这些明显是王叔和加的东西去掉,这一点就能肯定它并非接
: 近原作。
: 还有四逆汤本身不加人参,是因为党参微寒,所以不加,后代人才喜欢用人参救急,四
: 逆是虚寒紧急状态,这个时候再加入微寒的东西并不合理,所以从这些地方看也并非原
: 作,也并非完美。反而是从后世好用人参的角度看,“非常完美”,更接近于后世用药
: 习惯,所以后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我觉得桂林版反而可能离原始伤寒更远。
: 保留于日本的康平本倒是更可能接近于原始的伤寒论,康平板上把很多后人所加的和原
: 文区别显示,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争论,还是那句话,希望从哪个古墓中发掘出竹简的
: 伤寒论,那就没有争论了。

i**o
发帖数: 1161
32
学习资料而已,哪个真哪个假其实我一点也不在乎,反正我现在不学,呵呵。。
也就是当年看了太多的内部讨论引起了我对中医原理架构的思索,思索过后,我就不
学了,学不动。
Q****g
发帖数: 957
33
何止这些,正反观点的论述,对比哪里只有一本书能包括的,这些都属于中医科研的问
题了,可以说历代医家为了这个实在是吵翻天了,还是那句话,只能靠考古发现才能解
决这个问题了,但是说桂林版是最完美那肯定是不能下这个结论的。
但是多看看,就是再多读各家注解,刚开始乱,后来看多了慢慢就看出门道了,你就能
看出哪家的分析有道理,这个过程还是很有趣的,就是苦,我觉得你是思索的过早了,
太想跳过具体的注解而想直接跳到更高的角度去思索,可是那样做只会有一个结果,就
是觉得莫衷一是,干脆哪家都不听了,自己做个“超脱”人。
比如你提到的桂枝汤加葛根这段:

【宋本】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黄 葛 根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纳 诸
药……
【桂本】
6.15、太阳病,项背强儿儿, 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 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评述】
依语法而论,若用“反”字,必有对比之证在前,但前文并无
项背强儿儿 ①,故不应用。 7.1 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
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二者一有汗,一无汗,故分主麻黄、桂
枝,知本证有汗乃其常。岂能用“反”字?本证乃中风增一儿儿,
故用“及”字为当。及反二字,外形大致相同,如写及字时,首笔
之勾稍短,即成反形,浅见认为此处是笔下之误。”
你再看看胡先生对反汗出恶风的解释: “那么这个太阳病,有这个「项背强几几」
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是因为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
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是冲这一段来的。它
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
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他用这个字的用意,特意搁
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
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里搁个反字,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
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葛
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应用的主要鉴别点。”
我就觉得胡先生解释的更合理。
Q****g
发帖数: 957
34
不学可不对,这样的讨论和争论没什么关系,多看一些,然后可以实践一下,实践中看
看哪个理论更有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只要你疗效好,哪怕你的“
理论”并不完美,也没关系,医学就是讲究真功夫的东西,治好了就是好了,治不好再
完美的理论也不好使。

【在 i**o 的大作中提到】
: 学习资料而已,哪个真哪个假其实我一点也不在乎,反正我现在不学,呵呵。。
: 也就是当年看了太多的内部讨论引起了我对中医原理架构的思索,思索过后,我就不
: 学了,学不动。

D*******l
发帖数: 5462
35
人参只要是用来补偿津液的,当一个人机体性能下降,虚弱无力但又唇焦口干,这个时
候就可以用四逆加人参。
我就用过,也写过医案,将一个频临死亡的老人救回来,时间大概是2007-2009,你要
有兴趣可以翻翻。

【在 Q****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是这个意思,宋版伤寒本来就有很多东西是后人加的,至少王叔和就加了很多东西
: ,桂林古版并没有显示出把这些明显是王叔和加的东西去掉,这一点就能肯定它并非接
: 近原作。
: 还有四逆汤本身不加人参,是因为党参微寒,所以不加,后代人才喜欢用人参救急,四
: 逆是虚寒紧急状态,这个时候再加入微寒的东西并不合理,所以从这些地方看也并非原
: 作,也并非完美。反而是从后世好用人参的角度看,“非常完美”,更接近于后世用药
: 习惯,所以后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我觉得桂林版反而可能离原始伤寒更远。
: 保留于日本的康平本倒是更可能接近于原始的伤寒论,康平板上把很多后人所加的和原
: 文区别显示,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争论,还是那句话,希望从哪个古墓中发掘出竹简的
: 伤寒论,那就没有争论了。

xt
发帖数: 17532
36
关于人参的寒热性质问题,要从历史上看待这个问题。
以前,至少是汉代,人参多是生用,因此性比较寒;而且有
人参不能见水返潮的说法,这是因为生晒参见水返潮有效成
分会水解。
明朝以后原来的上党人参灭绝,采用了现在的党参和吉林人参,
吉林人参现代一般都是红参,药性偏温。
这和生地熟地的区别类似。

【在 D*******l 的大作中提到】
: 人参只要是用来补偿津液的,当一个人机体性能下降,虚弱无力但又唇焦口干,这个时
: 候就可以用四逆加人参。
: 我就用过,也写过医案,将一个频临死亡的老人救回来,时间大概是2007-2009,你要
: 有兴趣可以翻翻。

b*********f
发帖数: 2125
37
胡希恕 老先生的伤寒解析
D*******l
发帖数: 5462
38
顶这个。

【在 b*********f 的大作中提到】
: 胡希恕 老先生的伤寒解析
1 (共1页)
进入ChineseMed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小孩发烧咳喘 (转载)儿子又感冒了,求助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zz13 个月大的女儿感冒,求助!
JT:【伤寒论慢慢教】虚劳补药篇提纲 . 桂枝龙牡汤有感:"美国进入甲型H1N1流感紧急状态"
小儿遗尿zzh1n1 好像没那么可怕?
用《伤寒论》方剂治疗感冒的亲身经历麻烦大家帮我看看,过敏的问题???顺便答10问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转贴)转载:提供提高孩子免疫力的方子,据说很管用哦!
病例一则发烧求助
小儿湿疹请教慢性荨麻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葛根话题: 桂枝话题: 桂本话题: 桂枝汤话题: 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