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ECUST版 - 华东理工大学召开科技创新大会-- 携手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相关主题
华理科研成果促国产煤制乙二醇工业技术实现跨跃这个星期WSN们不出来玩了?:)
华理新领导班子钱旭红:“家乡变化,看在眼喜在心”--
替代石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华东理工大学是朋克的天下
Interesting: 华理成国内一流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榜了,以下转自<<南方周末>>
华东理工大学2003大事记华东理工大学将在北美地区举办50周年校庆活动
煤制乙二醇技术华东理工大学深圳校友会
2011年焦点人才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北美地区50周年校庆活动anpai
刘昌胜进入2017年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华东理工大学生为救人英勇献身 在场群众无不泪下(sohu)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创新话题: 科技话题: 华东理工大学话题: 乙二醇话题: 院士
进入ECU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q****0
发帖数: 282
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1/393645.shtm
科学网11月10日上海讯(通讯员张婷 记者黄辛)今天下午,华东理工大学召开科技创
新大会,积极研究凝炼学校科技工作的新目标、新理念,动员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实
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开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新征程
。同时,在大会上还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揭牌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
技术协会,为交叉研究院和科研创新团队授牌。
携手推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长期以来,华东理工大学与徐汇区人民政府通过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形成了合作
双赢的良好局面。当天,徐汇区副区长陈石燕和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昌胜代表合作双
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共建华理学区、区域社会
治理等方面深化战略合作,协力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聚焦科技创新、打造高创新人才聚集平台方面,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支持重点创新
领域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人才参与创新创业以及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创
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区校合作新模式。如徐汇区将提供人才发展资金,鼓励支持华东理
工大学在生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人
才引进,引导高层次人才参与徐汇区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
同推进上海科技创新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将发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教育经验
和实践优势,为区内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辅导等;同时,双方共同设立奖励经费,推进
“青年英才引进与培育计划”,建立“青年千人”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人选储备,共
育科技人才成长。在此项合作中,徐汇区将在三年内为华东理工大学提供约 1000 万元
专项支持。
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共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方面,双方将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园区、重点产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运用合作,加快华理的科研技术与科技成果
在徐汇区转化落地。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开展信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等领域协同创新、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科研服务体系、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等多个方面。三年内
,徐汇区将提供约1000万元的项目扶持额度,用于共建协同创新平台。
同时,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徐汇区的区位、资源优势和华东理
工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在此次签订的框架协议里面,还包括徐汇区科委与华东理工
大学签署的共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
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共同引进国际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
源地。
集聚资源谋 促进跨学科交叉
在过去的一年中,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成果喜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
与技术3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2016
年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结构可控分子工程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得教育部立项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
“我们要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结
合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
慧芳表示,科技工作要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聚焦化学、材料、化工等领域的
发展前沿和创新趋势,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引领带动学科和领域发展;要加
强学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
要做好科研育人,把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据悉,华东理工大学将集聚全校优秀科技资源,促进跨学科交叉联合开展科研工作,组
建成立了“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现代能源技术研究院”“生命健康研究院”
等3个学科交叉研究院以及“动态化学与分子工程”“纳米材料化工”“炼化一体化智
能优化制造技术”等15个科研创新团队。未来,生命健康交叉研究院将与上海市第一人
民医院、奥普生物、东方肝胆医院等单位,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基因与细胞治疗、新药
开发等方向开展合作;现代能源技术交叉研究院将围绕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材料
与器件、现代能源装备、现代能源技术与管理等方向开展研究;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交
叉研究院的建设方向,则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绿色过程工艺。
成立科技工作者协会
科协在党和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始终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被誉为“科技工作者
之家”,现在,华东理工大学的众多科技工作者也有了自己的“港湾”。
此次科技创新大会上,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和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曲景平
共同为华东理工大学科协揭牌。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涂善东教授担任华理
科协首任主席,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昌胜、吴柏钧担任副主席。
高校是科技工作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阵地
。涂善东表示,华理科协始终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
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以服务创新发展战略为主
线,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科协组织的平台枢纽
作用,积极搭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平台,努
力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技工作者组织连接起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q****0
发帖数: 282
2
中国工程院
农学部,华理校友蒋剑春当选??
2017中科院
生医学部新当选院士 蒋华良??
化学学部新科院士 彭孝军、谢在库??
技术学部 新科院士 刘昌胜??
q****0
发帖数: 282
3
10月30-31日,神华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工艺包开工
会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神华榆林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采用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气制乙二
醇技术工艺包,安徽省化工设计院进行工程设计。此次会议就项目进度、设计人员安排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q****0
发帖数: 282
4
工博会专递】让生产乙二醇从“喝油”变“吸气”
——记我校参展工博会项目“合成气制乙二醇”
稿件来源: 党委宣传部 | 作者:卞慧 | 摄影:宗河 | 编辑:亦枫 | 访问量
:2029
乙二醇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可以衍生出100多种化工产品。矿泉水瓶、防冻液
以及涤纶等纤维都可以用乙二醇生产出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和乙二醇发生关系。我
国工业生产对乙二醇的需求巨大,据统计,年需求量约为1000万吨,但自给率仅为30%
。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二醇制备技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
自主技术打破进口依赖
化工学院李伟老师课题组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不仅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而
且使乙二醇的制备原料从石油转变为煤基合成气。从此,生产乙二醇不必“喝油”,“
吸气”即可。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装置
传统的石油法制乙二醇是按照“原油——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的步骤,
从石油生产而来。2008年以前,国内所有乙二醇装置全部为国外引进,生产成本约为每
吨6500元。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按“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草酸二甲酯——乙
二醇”的步骤生产,其生产成本约为每吨4500元,远低于石油法。
煤基合成气以煤为原料,非常符合我国少油多煤的国情,开发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
技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以后能将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全部利
用起来,还可以以生物质甲烷、可燃冰等作为原料,未来一旦出现产能过剩,煤基合成
气制乙二醇技术能拓展用来制备乙醇酸甲酯,进而制备可降解的合成材料聚乙醇酸,实
现绿色生产。”李伟教授介绍说。目前,煤制乙二醇技术已获得聚酯级乙二醇产品,产
品性能进一步提升。
产学研合作扩大市场
1998年,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就开始了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研究,大量
科研人员倾注了许多心血。2009年,华理与上海浦景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淮化集团
开展合作,将华理团队的基础研发优势、浦景化工的技术市场优势和淮化集团的产业化
优势紧密结合,在安徽淮化集团建设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1000吨/年的中试装置。2011
年8月,中试成功,产出优等级乙二醇产品,验证了技术的合理性,并取得了进一步放
大生产的数据,为该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新杭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装置
现在,华理的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已推广到8家企业,总年产量超过250万吨,
还有很多在建和计划中的项目。2015年,内蒙新杭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乙二醇的装
置投产。该装置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煤基合成气乙二醇装置。
课题组没有止步于此,正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抓紧时间就反应器的大型化、节能
降耗减排技术细节、产品标准化和质量稳定化展开技术攻关,期待取得新的突破。
p*********g
发帖数: 394
5
华理这任校长不错,有魄力有能力,拥有上海如此好的区位优势,肯定能把学校带好。
q****0
发帖数: 282
6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开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新征程
【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我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 多措并举推动创新发展

11月10日,学校2017年科技创新大会在逸夫楼报告厅隆重召开。大会现场,宾客云
集,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会上,学校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
架协议,揭牌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为3个交叉研究院和15个科研创新团队
授牌,研究部署学校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需
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徐汇区区委书记鲍炳章,徐汇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沈山州,徐汇区副区长陈石燕,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上海市
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虹鸣等嘉宾莅临大会。校领导杜慧芳、曲景平、陈麒、沈志超、
钱锋、吴柏钧、刘昌胜、辛忠、胡宝国、轩福贞,各职能部处、学院、重点科研基地的
主要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等300多人参会。大会由刘昌胜主持。
杜慧芳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杜慧
芳指出,华理建校65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一大批优秀人才成
为实业中坚、行业翘楚和国家栋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
行,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上海市、徐
汇区的大力支持。
杜慧芳表示,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华理肩负着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和贡献力
量的历史使命,相信在教育部、上海市、徐汇区的进一步关心和支持下,华理人将秉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中,实现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强盛的伟大梦想。
曲景平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取得的各项成果,对全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
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
曲景平就进一步做好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了4点要求。一是做大总量。要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强做大学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总量。
二是优化增量。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
新的科研领域布局,优化科研方向,做到选择重点,集中支持。三是提高质量。要始终
坚持创新和引领,强化研究质量、原始价值和实际贡献,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
价和激励机制。四是汇聚力量。要坚持科研育人,加强科研诚信与信用体系建设,为建
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造就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营造一流文化。
鲍炳章在讲话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鲍炳章表示,徐汇区和华理签署区校
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产学
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同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
化平台,共同推动华理世界一流学科和徐汇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两个一流
目标的实现。陈石燕和刘昌胜代表双方签订了区校合作框架协议。
李虹鸣宣读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同意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复
函》,希望华理科协成立以后,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加强科学
道德和学风建设,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
活力,为学校发展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的贡献。杨建荣和
曲景平共同为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揭牌。
雷朝滋应邀作了题为“高校科技工作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的大会报告,从新时代新
思想,对标十九大找方向;服务战略需求,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引领原始创新,走近世
界舞台中央;秉持科研育人,全面提高培养能力等4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工作新时代的
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系统分析,并对华理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服务国家战略、
提升创新能力,做好科研育人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刘昌胜作了题为“坚持改革创新,开创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总结了
学校科技工作“十三五”开局情况,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问题,详细指出解决对策并部
署了2018年重点工作。吴柏钧作了题为“不忘初心,创新引领,建设华理特色的人文社
会科学”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学校人文社科“十三五”开局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
题和面临的挑战,详细指出学校特色人文社科的建设思路和目标策略。生物反应器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建和作了题为“协同创新争先锋,道器合一铸辉煌”的评估总结
报告,分三个阶段回顾和总结了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迎评过程,分享了获
评“优秀”的经验。
为对接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学校集聚全
校优秀科技资源,促进跨学科交叉联合开展科研工作,组建成立了“智能制造与人工智
能研究院”“现代能源技术研究院”“生命健康研究院”三个交叉研究院和“动态化学
与分子工程”“纳米材料化工”“炼化一体化智能优化制造技术”等15个科研创新团队
。曲景平为交叉研究院授牌,雷朝滋为科研创新团队授牌。
“十三五”开局以来,我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事业发展明显
进步:科研经费总量进一步增加,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创新研究群体、3名“
杰青”、9名“优青”的立项,参与承担1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课题;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SCI论文数稳定增长,2016年卓越论文比例达到55.7%
,在全国卓越论文数TOP30高校中排名第二,11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知识产权管理
更加规范,获2016年度“上海高校技术合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上海市专利工
作示范事业单位”称号;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优秀”,新增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等
7个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5项上海市科学
技术一等奖,获5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和教
育部青年科学奖;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2016年与10余家企业签订重大合同,合同总金
额超1亿元;学校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自然指数排名、世界三大最
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等榜单上表现抢眼。
针对全校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绩,大会进行了隆重表彰,钱锋宣读了表彰名单,陈
麒、沈志超、辛忠、胡宝国、轩福贞等校领导分别为获奖的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化工
学院赵玲教授、化学学院王海丰教授、社会学院何雪松教授作为获奖教师代表作了交流
发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本次科技创新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全体华
理人明确了在新时代肩负的科技工作使命,进一步凝练了学校科技工作目标,丰富了学
校科技工作内涵,全面开启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新征程。
q****0
发帖数: 282
7
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我校喜讯不断、捷报频传:副校长
刘昌胜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此外,我校校友谢在库、蒋华良、蒋剑春,校
董戴厚良,名誉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当选两院
院士(含外籍院士)。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7年
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校校友谢在
库、蒋华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誉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当选外籍院士。
在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中,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
2017年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6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8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我校校
董戴厚良、校友蒋剑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q****0
发帖数: 282
8
谢在库院士简介
谢在库,男,1963年9月出生于辽宁,2000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
)。曾任课题负责人、主任、院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常
务副主任、科技部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IUPAC
化学与工业委员会委员等。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谢在库为我国烯烃芳烃高效合成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出版学术著作
2部,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7件、国际专利39件。获国家技术发
明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中国专利金奖1项(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
产业创新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q****0
发帖数: 282
9
蒋华良院士简介
蒋华良,男,1965年1月生,江苏武进市人。198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
199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199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
究所(博士);1995年至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
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等;2004
年9月,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专家组成员
。曾任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2-2008)。他还任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ChemMedChem等5个国际刊物的编委会成员。2017年4月当选为民盟上海市第
十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蒋华良院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
新方法和新技术,深入开展药物设计、药物新靶标的发现、药物靶标构象变化与药理功
能关系等研究。他主要从事药学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在药物设计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发
展、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先导化合物和新靶标发现等研究中,取得了系统和创新的成果。
q****0
发帖数: 282
10
蒋剑春院士简介
蒋剑春,男,1955年生,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1976级本科。原中国
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被聘国家能源技术领域“863”专家委员会专家;2005年,被聘南京林业大学
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会
长、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理事长、全国活性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
会林化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生物质化
学工程》主编、《林产化学工业》副主编。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蒋剑春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能源、活性炭制备与化学化工相关基础和应用基础
以及工程化技术研究。从事农林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研究工作30多年,创新了农林生物质
热化学定向转化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突破了热化学转化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生物燃气
与活性炭材料关键技术,构建了生物质多途径全质利用工程化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
国农林生物质产业的快速发展。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15个省(区),主要产品市场占有
率30%以上;成套技术和装备出口日本、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创建了生物质化学利用
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农林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
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3项二等奖均排名第一),中国专
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联合国工发组织等机构联合颁发的全球可再生能源
最具投资价值领先技术“蓝天奖”1项;出版编著1部,发表论文318篇(其中SCI68篇、
EI65篇),授权发明专利69件。主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新增产
值3亿元以上。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q****0
发帖数: 282
11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2017年增选院士结果,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刘昌胜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标志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再获
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正式启动,经过提名、院士们第一轮通讯评
审后,产生了157名初步候选人,再经第二轮评审会议和全体院士终选等过程,最终选
举产生了61位新当选院士。
刘昌胜教授1967年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1989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1992
年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
业博士学位。刘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
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
七届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
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先进工作
者(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刘昌胜教授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以及中国生物
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兼纳米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
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刘昌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已培养博士22名、硕士36名,负责完成我校第
一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生物医用材料”。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材料,获授权发明
专利38项(其中美国授权专利4项),出版著作(教材)4部,发表SCI论文201篇,包括
在生物材料领域权威期刊Biomaterials(生物材料)上发表21篇,以及在Chemical
Reviews(化学评论)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多篇论文。他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
交流,活跃在生物材料学术前沿领域,是“生物材料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
“111计划”)负责人,与国际多所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
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或邀请报告44次。他是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院
名誉教授,获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会士(Fellow)等荣誉称号。
刘昌胜教授针对现行骨修复材料存在的成骨性能不足等系列突出问题,提出了模仿
人体创伤自愈合过程、构建材料在体内引导组织原位再生的学术思路,科学利用材料在
人体内病灶处微环境所激发的系列生物学效应,实现了植入的无生命材料向人体内有生
命组织的转化。深入研究了材料的理化特性对细胞行为及组织/器官等体内形成的生物
新效应,提出了“材料生物学”新概念,为指导组织再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奠定科学基
础和理论依据。研制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实现了准确塑形、自行固化、生物降解、
同步成骨特性统一,于2000年获国家药监局首张此类产品注册证;同时开展椎体骨折微
创治疗用可注射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解决了现行材料的临床安全性问题。目前该材料已
在全国500多家医院广泛使用,经长达13年的临床随访,充分证明其满意的治疗效果。
他还发明了制备人骨生长因子和材料活性化的新方法,解决了用基因工程方法规模制造
人骨生长因子的系列技术瓶颈,由此研制出的骨修复体于2013年获批应用于临床,为大
段骨缺损及老龄患者等成骨能力弱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材料,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q****0
发帖数: 282
12
戴厚良院士简介
戴厚良,男,汉族,1964年生,籍贯江苏,198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
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东理工大学第五届董事会董事。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
长、总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戴厚良院士从事石油化工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30余年,是我国芳烃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
。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据测算,我国应用芳烃技
术每年由对二甲苯生产的化学纤维可替代约2.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有效解决粮棉争
地矛盾。如今,该技术多项单元技术已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和东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
广应用。戴厚良带领团队研发拓展PX原料新工艺,率先实现20万吨/年甲苯甲醇甲基化
技术工业化。组织实施了中国石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促进了中国石化创新发展。
主编出版专著《芳烃技术》,全面系统阐述了芳烃技术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相关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2016年获中国科协首届“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
1 (共1页)
进入ECU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华东理工大学生为救人英勇献身 在场群众无不泪下(sohu)华东理工大学2003大事记
华东理工又出名了 (转载xys)煤制乙二醇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2002年大事记zz2011年焦点人才项目
2002-2004学科评估排名刘昌胜进入2017年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华理科研成果促国产煤制乙二醇工业技术实现跨跃这个星期WSN们不出来玩了?:)
华理新领导班子钱旭红:“家乡变化,看在眼喜在心”--
替代石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华东理工大学是朋克的天下
Interesting: 华理成国内一流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榜了,以下转自<<南方周末>>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创新话题: 科技话题: 华东理工大学话题: 乙二醇话题: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