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DU版 - ”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记杨必(ZZ)
相关主题
陆谷孙:英文系里的那三个大佬老人报道
陆谷孙:英文系里的“金童玉女” (转载)大家来自爆在复旦/毕业的时候的疯狂事吧
杨绛写杨必 (转载)99年哲学系有个外教叫维特的,教尼采哲学,谁记得英文名字是啥?
[转载] 复旦老楼的闲谈(Z)猜猜复旦人文学科最赚钱的是哪个系
昨天居然做梦去复旦的第二宿舍上世纪五角场附近
前辈风采,令人神往——葛剑雄,谭其骧,杨联陞程雨民: 与复旦同行六十年
5复旦教授、《英汉大词典》前主编陆谷孙去世,享年76岁
复旦九十年代几起性侵犯案件卜海山先生去世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杨必话题: 名利场话题: 徐燕话题: 钱锺书话题: 震旦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北京
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
么快活。
——《名利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英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几乎成了杨必的名片。
这部“罕见的佳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业界经典译本,著名学者陆谷
孙曾撰文高度评价,“英蕤窈窕,元气淋漓,非文字功力出众,小说文学修养精湛者不
可为。”
而《名利场》背后的杨必,又是怎样一位女性?
吴学昭曾和记者聊过杨必:“她和我姐姐常‘合’(沪语Ge)一起上学,当时我们家
离学校近,她每天放学到我家来,我母亲总让她先吃点心再做功课,她15岁就没了母亲
,能感到一种家庭温暖吧。”因年龄相近、同在上海工部局女中就读,吴家姐妹和杨必
关系颇近。
“杨必好像和姐姐(杨绛)不太像,她比较年轻,也比较时尚,现在叫帅,从前叫
Smart。”吴回忆道,“她长得很漂亮,皮肤雪雪白(沪语);加上她个子高,穿得又时
髦,很讲究上海小姐的派头;她在国际劳工局时,我看到她穿那种黑皮夹克,当时很少
女孩这么穿,非常帅气。”
当年,翻译家傅雷还曾请杨必指导傅聪英文。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杨必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记者采访了她当年的几
位同事和学生。
电话那头,陆谷孙向记者回应道:“她一向独来独往,感觉蛮孤独的。”
曾受过杨必个别指导的薛诗绮则说:“她非常豪爽,讲话毫无顾忌,风格像男人。”
“家里有教养、自己有修养、学问很好、才气很高的一个女同志。”85岁高龄的程
雨民概括道。
杨必46岁英年早逝,留下两部译作,《名利场》(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之外
,还有一部女作家玛丽亚·埃杰窝斯(M.Edgeworth)的《剥削世家》(CastleRackrent,
1953年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地主家族的衰败。
虽然教的是英国小说,杨必对中国古典作品也有研究。据杨绛回忆,早在童年时代
,杨必就已经迷上了《红楼梦》。学生则说她“上课讲着讲着就引申到《红楼梦》和《
儒林外史》上”,“常赞叹《西游记》的想象力丰富”。大家记得,“她前前后后看了
三十多遍《红楼梦》,有时《名利场》翻不下去,她就会看《红楼梦》,说能从中获得
一些启发。”
杨家的“西碧儿”
杨必1922年5月生,比杨绛小11岁,在家行八,父亲老圃先生爱用古字,“因为‘
必’是‘八’的古音:家里就称阿必”。
依杨绛回忆,淘气的阿必从小就“善摹仿”,“她能摹仿方言、声调、腔吻、神情
。她讲一件事,只需几句叙述,加上摹仿,便有声有色,传神逼真。所以阿必到哪里,
总是个欢笑的中心”。
关于杨必的课堂,退休教师翟象俊回忆:“57年我才一年级,比较好奇,想看看高
年级有哪些名教授在上课。我曾经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过杨必先生,那时她给大四学生
教VanityFair。她上课动作很多,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有时候会坐在讲台上,非常活跃
,手舞足蹈。”
1941年,杨必从工部局女中高中毕业后,考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读书时恰逢钱锺
书在那里教课,也曾教过她。大学末一个学期,父亲杨荫杭去世,毕业后她就留校当助
教,兼任该校附中的英语教师。
当时主管震旦的是外国修女桑顿嬷嬷(Mother Thornton),抗战胜利后她正好要到
北平开会,得知杨必有亲戚(钱锺书、杨绛)在清华任职便携其北上,因此杨必1947年夏
开始在清华当了一年助教,次年6月回震旦继续教课;1948年下半年,经师长陈麟瑞(时
任《上海新闻》总编辑)介绍,进入南京西路的国际劳工局兼职,做了一年翻译,期间
收入颇丰;同样经陈推荐,1950年4月间她又获得一份《密勒氏评论报》的翻译差事。
钱锺书管杨必叫“西碧儿”(Sibyl,古代女预言家),因为姐姐们遇到什么问题,
都会请教这个小阿妹,尽管她是个“家事不能干、也从未操劳过”的“真大小姐”,但
是,“她好像比谁都老成,也有主意”。
“林同济不错,你们会有共同语言的”
1998年8月,贾植芳曾写下《忆林同济先生和杨必女士》(以下简称《忆》)一文,
以示“怀念与敬重”,因“我出事以后”,他俩“都没有迎合时势,写文章批判我”,
他们“是在极左时代受到迫害、学养深厚、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知识分子,给我印象很
深”。
贾植芳是在震旦认识杨必的,印象中,她是“一位新潮的小姐,人也漂亮”。大家
熟了以后,贾老还以开玩笑的口吻想为杨必介绍对象——“你三十多了,年龄也不小了
,老话说‘女大当嫁’,我给你找个对象吧?”“杨必眼界很高,要找二姐夫钱锺书那
样的大学者。我说,钱锺书只有一个,你们外文系林同济我看不错,原来的夫人回了美
国,他是个学者,又在欧洲长期生活过,你们会有共同语言的。”这件事贾跟林也讲过
,然而,媒还没保好,老人家就进了监狱。
“当初也有这样的传说,”曾和杨岂深、杨必一起参与英语综合阅读教学的乌漪云
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觉得林同济和杨必先生都才华横溢,在学术和个人发展上应该
都很好,但是‘反右’以后,林同济遭受到很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后来的交往也就比较
少了。”
徐燕谋的悼诗
杨家小妹好才华,劝我头风饮绿茶。终爱祁门浓似血,残阳色里吊虫沙。(编者注
:“猿鹤虫沙”指称战死的将卒,“虫沙”比喻战死的兵卒,此处泛指死于动乱者。)
采访中,翟象俊向记者提供了一本外界鲜见的《徐燕谋诗草》,以上是其中一首。
徐在这首诗的序中写道:“我患风病而嗜红茶,杨必君劝我改饮绿茶少刺激,因买祁门
,忆君前言,而君已郁郁死八年矣。”
已故外文系教授徐燕谋,大“同学如弟”钱锺书4岁,在钱基博门下亦颇受器重,
在后来教学共事中与钱锺书“交契渐厚”,结成终生密友,因姐夫这层关系,杨必当年
跟徐交情甚笃。
女同事孙铢也有印象,“杨必跟老一辈很谈得来,我们当时属于青年,她属于中年
,但她喜欢和老一辈徐燕谋、杨岂深他们在一起,因为她文学功底深。”据程雨民回忆
:“杨必当时在教研室基本上属于后辈,当时文学教研组她跟刘德中是最年轻的。”
当年,中德混血儿刘德中和一直单身的杨必曾被称作外文系的“金童”、“玉女”
。翟象俊告诉记者,徐燕谋晚年抑郁加剧,对于这二人“文革”中的死,常自责抱愧。
“刘德中的夫人是三民主义青年团的,解放后在安徽劳改,刑满后留在农场,之后
政策调整,徐先生就跟党委提出把刘夫人调回来,但回来没多久‘文革’了,劳教回来
的分子剃阴阳头,被整得很惨,后来他们夫妇双双自杀,徐先生觉得如果当时没出这馊
主意就不会这样。”
翟还透露,杨必去世前一日曾和徐碰过面。“当时学校附近有个很小的来喜饭店,
68年‘清队’时,徐先生在那里遇到杨必,她跟徐先生说,你现在不要跟我多讲话,昨
天他们来过了。抄了她的家,那天她穿的还是当铺里弄来的衣服。徐先生说,当时没把
这个太当回事,大家都受到冲击,就一般地安慰了下,没多开导她,但谁想第二天杨必
就走了。”
眼见俊才骤逝,徐燕谋欲哭无泪,扼腕之余写下回肠荡气的悼诗。
悼念杨必君,意有未尽,更作四首
北宫婴是女儿身,几净窗明不受尘。我到小楼常局促,烟灰一撮恐污人。(编者注
:《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北宫是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
孝女婴儿子,因杨必终身未嫁,此处以“北宫婴”代称。)
我书未散苦无庐,君屋尤存恨失书。天上银河万斛水,难求升斗活枯鱼。(文化大
革命初,君藏书尽失,我房屋紧缩,书皆束阁,两人如鱼失水)
估铺狐裘稳称身,心头冷彻总难温,何堪重遇邯郸路,不待霜风已断魂。(一日寒
甚,遇君邯郸路上披狐裘,犹瑟缩,云冬衣已尽失,以六十元从估铺中易得敝裘御寒。)
批评原不是揶揄,谁料中枢有鬼狐。君病缠绵故应死,沉忧我亦欲捐躯。
十年浩劫期间,徐的家中长上和子辈在运动中罹祸蒙冤,徐在公众场合终日缄口;
后来又拖着病躯被迫“疏散”下乡,身心遭受折磨,每天非服九颗安眠药不能入睡。耄
耋之年,徐又回跌当年噩梦中,难抵抑郁顽疾,于1986年3月26日自沉井底。
殁后,钱锺书《致郭晴湖》函中“奉书感怆”,“燕谋去年忽以生平诗稿及英语讲
稿相示,心窃以为不详之兆。故拙序结尾云:‘蕴未尽之才,征无疆之寿’以颂祷语祓
除’。不意其竟从三闾大夫之后也。”
不得公开的死亡档案
为搜集杨必资料,记者曾多次前往复旦大学档案馆,经馆长特批,获准查阅杨必死
亡档案中的履历表部分,但其生前自传、思想汇报等卷宗却不得公开。
在《私立震旦大学教职员工登记表》(1951年11月15日)附件及《高等学校教师调查
表》(1952年9月7日)、《复旦大学干部登记表》(1958年7月21日)、《干部简历表》(
1960年3月6日)3张正本中,记者发现,杨必填写的健康状况栏字数有所增加,58年登记
时,在52年“神经衰弱”外又添“高血压”一项,至60年已是“极度神经衰弱发展为精
神分裂症(亦有医生称精神归纳症)”,足见这些年她身体羸弱,每况愈下。
杨必的字迹娟秀工整,几乎每栏都认真填写,务求具体翔实。例如52年《调查表》
“自我批评”栏中,除了最后“生活严肃有纪律”、“在业务上尽责不苟且”两项“优
点”外,她在前面写了满满5项缺点。
1.自高自大,目无群众,固执,不虚心接受意见
2.认识模糊,眼光短小,因此只在感情内兜圈子
3.有虚荣心,好卖弄小聪明
4.不能吃苦,喜欢享受
5.对新事物认识不够,因此缺乏热情,不够积极
贾植芳在《忆》中提到,“思想改造期间,由上海市委派到大学的思想改造工作领
导小组(即‘学习委员会’),说震旦女子文学院加拿大嬷嬷回国时把财产都交给杨必保
管,因此要她检查,给她带来不少苦恼,于是这个大家闺秀对新政权产生了一种抵触情
绪。”
但是,杨必分到复旦后很快被评为副教授,应该说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据杨绛回
忆,杨必刚到复旦、翻译《名利场》期间,生活丰富,交游广阔。
当时,杨必和大姐同住霞飞路培恩公寓。大姐杨闰康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大姐夫
何德奎解放前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上海市副市长。但杨必58年
《登记表》中写到的何似乎境况不佳:“1947年离国侨居巴西,现在香港,据说神经失
常,详细情况不明,最近(58年7月底)有家信,自称在香港某中学做校长,不知是狂人
呓语,还是神经病已有好转,学校面貌不详,据他说是朋友出资创办。”
薛诗绮回忆,“我到她家去玩过几次,但从来不谈学问。她喜欢议论人,对于学界
那些装腔作势、外面有点‘壳子’的人,她看得清清楚楚。她有点清高、高雅,但又不
像不食人间烟火,人绝顶聪明,对每个人都看得很准,评论人不是很恶意,但有时也蛮
尖锐的。对于社会学界的不良现象,她很看不起。”
杨必死于文革“清理阶级队伍”时期,《忆》中提到,“外调人员说她和西方天主
教反动教会有勾结,逼她限期写出交代材料,她不堪受辱,在恐怖和绝望中,服大量安
眠药自杀了。当时我听见外文系的高音喇叭广播说,她是坚持反动立场,畏罪自杀,自
绝于党和人民,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去了。”
但杨绛在《记杨必》中强调,“她是1968年睡梦里去世的”,“革命群众要她交代
她在国际劳工局兼职的事。她写过几次交代。有一晚,她一觉睡去,没有再醒过来。…
…为此她不免蒙上自杀的嫌疑。军医的解剖检查是彻底的,他们的诊断是急性心脏衰竭
。”
据孙铢回忆,“前一天开大会我还坐她旁边,当天她身体就不太好。她每天睡不着
,吃安眠药,心脏也不好。”1979年,复旦大学外语系为杨必开了追悼会。
“杨先生特别指出,杨必肯定是平时呕心沥血、后来没扛下来累死的,不是外面说
的那样自杀的。”在北京采访时,社科院德语文学专家张佩芬告诉记者,干校期间她曾
和杨绛提及杨必,“杨先生说,她母亲把家里都照顾得很好,以她妈妈的家教,杨必不
可能自杀,说的时候她都流泪了。”
翻译过《名利场》的杨必,早已逃脱世俗缠累。斯人已逝,或许她的散文《光》多
少能照亮我们的记念。(杨必曾以笔名“心一”发表过散文,但外界仅留存此篇)
当第一条金红的阳光跳上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过了,隔夜的黑影,梦境里的幻
像,都被驱散无遗……你有没有在暗里听见你所最爱的声音在叫你唤你?这声音出乎意
料的温柔亲切……于是你觉得一切都有依靠,可以放心了,你微笑着,满心安慰,满腹
希望,让黑夜把你卷进了梦乡。
(感谢:张佩芬、翟象俊、傅聪、董衡巽、陆谷孙、薛诗绮、孙铢、程雨民、乌漪
云等接受专访;徐龙顺、白冰、周桂发、欧阳宏森等协助联络与查档;实习生王杨卡佳
协助录音整理)
转自: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30/173222556328_4.shtml
wh
发帖数: 141625
2
以前读过杨绛写的《记杨必》,结尾是病累而逝。没想到有“极度神经衰弱发展为精神
分裂症”,又有抄家冲击之前日。文章中的吴学昭是记者,吴宓的女儿;陆谷孙、薛诗
绮、翟象俊、杨岂深、乌漪云、徐燕谋等是外文系教授;贾植芳是中文系教授,已故世
。附以前读《记杨必》的感想。
发信人: wh (wh),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杨绛写杨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8:26:13 2009)
看完杨绛的小说《洗澡》,里面的女主角叫姚宓,名字很像杨绛的八妹杨必。上网一找
,杨绛写过一篇《记杨必》: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6&tid=169&pid=2741
篇幅不长,很生动。比如说杨必小时候不肯洗脸,连声喊“逃逃逃逃逃”,“两脚急促
地逃跑,总被妈妈捉住”。文革中一觉睡去,没再醒来。“这回她没给捉住,干净利索
地跑了”。我想起来读过此文,这个“逃逃逃逃逃”很有印象。
杨绛写家人,总是很完美。杨必要强,翻译《名利场》极刻苦,终至累垮;完稿后“一
个字都不改”,虽是无力以继,却也是十分的自信。她笔名“心一”,可见用心之专;
但自己的作品“一篇也没留,全扔了”,又见其洒脱淡然。她有学问但不学究,相反还
很时髦,结交贵妇人(杨绛自云简朴,但看她早年和钱钟书在牛津的合影,画眉入鬓,
衣着也很入时);钱钟书说她最vain,她也呵呵笑承。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境界至高。
我知道杨必翻译《名利场》,却不知道她是复旦大学的教授。真是有眼不识祖师婆
。奇怪的是,从未在复旦名人传里见过她,也没听复旦老师提起过。照说她从52年院系
调整至复旦,到68年去世,在校时间不短。连杨绛也只字未提她如何当老师。杨绛写家
人,和她写别人相反,从来不惜溢美之辞。比如写女儿钱瑗当老师,就极言她备受师生
爱戴。或许杨必体弱,不太上课?和师生接触少?有机会要问问复旦的老前辈。
钱钟书说杨必vain,倒正应了杨必翻译的《名利场》(Vanity Fair)的书名,有趣。
我家里人曾嘲笑我八九岁时,坐在老藤椅上一本正经地看《名利场》。小时候没人管,
纯粹是瞎看。现在后悔有的书看得太早——《名利场》大概当识字本了;德莱塞的《珍
妮姑娘》、《嘉莉妹妹》等,既看不懂,又讨厌当时老式的印刷体(比如人名、地名都
有下划线),以至于长大以后,一直看不进德莱塞、辛克莱ּ路易斯这些控诉早
期资本主义罪恶的作家。也可能是他们和社会主义文学太相似。
反观杨绛杨必这样的书香世家,从小听唱Tennyson的《摇篮曲》,稍后又背《蜀道难》
,看元曲故事。从诗、词、曲入门文学,节奏、音韵这些基本功打得扎实,无怪乎杨绛
杨必的文字都炉火纯青。《记杨必》一文的开头说:
“(杨必)小时候,和我年龄差距很大。她渐渐长大,就和我一般儿大。后来竟颠倒了
长幼,阿必抢先做了古人。”
我也有妹,以前也把她当小孩训斥。直到她最近怀孕又流产,我也觉得她不仅和我“一
般儿大”,并且“颠倒了长幼”,比我经历得更多。杨绛文笔从来含蓄节制,言简意远
,让人想起一句英谚:Still waters run deep.
回到开头,《洗澡》中的姚宓,的确颇有杨必的影子。不仅是因为她俩都终身未婚。杨
绛写姚宓“眼神很静,像清湛的潭水”。写杨必开头就是“性情平和,很安静”;结尾
死时,更是“脸上非常非常平静”。这两人的“静”,让我想起平时看老照片,常有这
种感觉:似乎早些年代的人,脸上都有一种宁静。现在人的脸,似乎总有点浮躁。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北京
: 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
: 么快活。
: ——《名利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 英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几乎成了杨必的名片。
: 这部“罕见的佳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业界经典译本,著名学者陆谷
: 孙曾撰文高度评价,“英蕤窈窕,元气淋漓,非文字功力出众,小说文学修养精湛者不
: 可为。”

1 (共1页)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卜海山先生去世昨天居然做梦去复旦的第二宿舍
70年代 上海复旦大学学生的英语讲得怎么样? (转载)前辈风采,令人神往——葛剑雄,谭其骧,杨联陞
”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记杨必(ZZ) (转载)5
”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记杨必(ZZ)复旦九十年代几起性侵犯案件
陆谷孙:英文系里的那三个大佬老人报道
陆谷孙:英文系里的“金童玉女” (转载)大家来自爆在复旦/毕业的时候的疯狂事吧
杨绛写杨必 (转载)99年哲学系有个外教叫维特的,教尼采哲学,谁记得英文名字是啥?
[转载] 复旦老楼的闲谈(Z)猜猜复旦人文学科最赚钱的是哪个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杨必话题: 名利场话题: 徐燕话题: 钱锺书话题: 震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