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DU版 - 数学百年: 子彬院里的故事
相关主题
谷超豪先生过世了苏步青教授纪念馆
最高技术成就奖得主谷超豪去世 (转载)复旦大学拟破格录取38岁三轮车夫读博士
李源潮:为什么选择复旦数学系?很久以前,在本部9宿,十宿,十一宿,十二宿之间有一个广播塔。。。
杨振宁在复旦校园向老友展示甜蜜忘年之恋(图)这集电视剧里谈到苏步青的18罗汉, 请问:
2009年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获得者——谷超豪教授(01.11CCTV)复旦有魅力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谷超豪、孙家栋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生就像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zz
离我最近,最远的复旦复旦数学系
[转载] 苏步青先生今天下午16:45分逝世说起discrete同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数学话题: 数学系话题: 复旦大学话题: 先生话题: 陈建功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k
发帖数: 1953
1
子彬院里的故事
作者 华宣积 李道亭
复旦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发展而成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简称数学学院),在
2005年1月成立,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
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和数学研究所。2007年,复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在2002、2007和2012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第二。从学术界
通用的ESI指标看,复旦数学属于全球前100名学科。
我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60年代起的教师,在数学系(所)工作到退休的人
,心中一直牵挂着复旦数学,看到如今数学学院的稳步发展,非常兴奋同时燃起更大的
希望,也夹带着无限的追忆。数学学院在2005年迁址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教师的工
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脑海中常常浮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子彬院。复旦大学
子彬院位于邯郸校区的西北隅,又称600号。它是一幢1925年落成的欧式建筑。上世纪50
年代至2005年,复旦大学数学系就设在那里。它与近旁的相辉堂(1946年建的大礼堂)
、仙舟馆(1921年建成时称奕柱堂,1929年改建,今为校史馆)都是上海市杨浦区文物
保护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2005年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
子彬院的情结
这儿是复旦数学系校友共同的情结。子彬院是他们返校活动必到之地。数学系1982
届毕业30周年的聚会更加引人注目。“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最初两批学生相继在
1982年1月和7月毕业,合称1982届。我们以年级编号7718和7818来区别他们。“18”是
数学系的编号,77或78是他们人学的年份。他们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拼搏从农
村、工厂、机关和学校来到复旦。他们以更加刻苦和勤奋完成了在复旦的学业后选择出
国、读研或创业。现在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也有不少在商界立
足,还有一些人在各级政府机关任职。李骏、范剑清、孟晓犁、李乐德、姚大卫、应志
良、陈贵强、柏兆俊、刘建国、张坚等一批杰出华人科学家和中科院院士黄民强就出自
这一届。2011年12月25日,修缮一新的子彬院迎来了第一批校友—7718同学和老师。30
年前他们曾在这里拍过毕业照,今天再次相聚拍照,心情十分激动。当年的团支部书记
李源潮等同学商量好,拍照时的位置就按30年前的样子,老师坐在中间,前后左右都是
同学。2012年7月,7818校友欢聚在子彬院。他们三十年后聚首于此,百感交集,并请
来了51位老师,让老师们一起分享喜悦,对老师们亲切地说声谢谢!他们在子彬院前草
坪的东南角献上一尊“7818无穷大”的铜质雕塑,作为他们敬献给母校的礼物。数学百年
同年9月23日,复旦大学在子彬院前大草坪的西南角耸立起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
老校长苏步青的纯铜质胸像,高0.8米。铜像基座高1.2米,完全由天然花岗岩打磨而成
。该铜像由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四位院士提议设立,由著名雕塑家亲自操
刀。像中的苏老目光炯炯有神,凝视远方,神态栩栩如生。有了苏老雕像与数学符号雕
塑“7818无穷大”,子彬院成为众多学子到复旦科学和文化旅游的亮丽景点。从院士到
学生都对子彬院怀有割舍不断的情感,因为子彬院见证了数学系(所)的沧桑。师生都
非常怀念在这里度过的那一段日子。触景生情,人们怀念的主要不是大楼,而是大师,
是大师所留下的那些精神。现任数学学院院长郭坤宇教授在纪念苏步青教授诞辰110周
年的座谈会上说得好:“今天我们纪念苏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育人为本的精神。他最引
为自豪的是培养了数学界的大家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先生一生崇尚学术研究,他为青年
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开设讨论班这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学术精神也一直鼓舞着
我们。”我们会永远牢记苏步青、陈建功、杨武之、陈传璋等教授在创建数学系(所)
和为数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传颂他们的那些难忘故事。数学百年
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华东高教会议的决定,1952年8月至9月,复旦大学等有关高校进
行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数学系在院系调整中成立。它由复旦大学原数理系的数学组及
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4校数学系的有关人员合并组成。苏步青、
陈建功、卢庆骏等教授来自浙江大学,杨武之教授来自同济大学,陈传璋、周慕溪(绍
濂)、李锐夫、周怀衡、黄缘芳、崔明奇等教授来自复旦大学原数理系数学组。这些学
校数学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亦全部併入复旦大学。陈传璋任系主任。【1】自此,复旦
数学系群英荟萃,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他们教学和科研相长,取得了很大成绩,不
仅在几何学和函数论方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且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
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数学研究所,1958年该研究所划归复旦大学,更
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位于子彬院后面的500号,许多教师都是兼职的(所兼系或
系兼所)。90岁高龄的金福临教授在去年数学学院退休教师协会为他庆贺生日时说:“
1952年,我们十几个人随陈建功、苏步青两位先生,从浙大到复旦,还带来了浙大数学
系的图书资料,在复旦一晃60年过去了,真快啊!”
名教授上基础课
1953年,是院系调整后的第一年。教授们的名字都出现在课程表中。陈传璋,数二
(数学系二年级简称,下同)数学分析;杨武之,数一高等代数;数三数论;周慕溪,
数一解析几何,数三微分几何;黄缘芳,数一高等代数,数二高等代数;周怀衡,数二
数学分析,物理系二年级高等数学;陈建功,数三实函数论,复变函数论;苏步青,专
题讨论;崔明奇,化学系一年级和二年级高等数学。【2】此时李锐夫已调到华东师范
大学任教授,卢庆骏教授也于1953年春调到在哈尔滨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
学院。教授都到教学的第一线,除苏步青和陈传璋两教授有较重的行政工作,只任一门
课外,其余教授都担任两门课。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讲课,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系首任系主任陈传璋先生,1935年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1945年起在复旦大学
任教授兼数理系主任。他长期担任基础课教学。【3】1953年后,他长期承担《数学分
析》的教学工作,对该课的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先生带
领青年教师,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数学分析》(试用本)教材。后来他又按照“加
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原则,组织力量对它重新改写,于1962年出版了
《数学分析》(第二版)上、下册。十年磨一剑,该教材被不少内地和香港的高等学校
采用,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代数教研室主任杨武之先生于1953年和1954年担任高等代数和数论两门课的教学工
作。1957届学生吴时霖在他的博客上,对杨先生的课有这样生动的描述:我们一年级高
等代数课是杨武之先生担任讲课,知道杨先生解放前是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是美国芝
加哥大学的博士,是我国数论与近世代数奠基人。大家抱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等待杨先
生来上第一节课,记得当时教室是在100号楼上。杨先生左右有几根眉毛很长,面容慈
祥,透出智者风范。他的第一句话是自问自答的。“数学难吗?不难”。他在课堂上教
我们学习方法,说学习要三读三通,即大致初通,局部精通,融会贯通。为了让学生明
白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他往往用几个简要的句子或形象的例子,让我们记住实质。如
课本中“充分必要条件”这一概念,他教我们记住“有之则可是充分条件,无之则必不
可是必要条件”。
金福临教授回忆道:“杨武之先生讲授高等代数和数论课。先生教学认真,讲解清
晰,对较抽象概念,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和敬重。听过杨先生课的学生中有多人对
数论感到兴趣。”【4】由于杨先生教学工作成绩出色,1956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当时已年过六旬的函数论教研室主任陈建功先生,每年都为学生讲《实函数论》,
直到1957届学生毕业。陈先生的外文很好,英文、日文、德文和法文都精通,但他坚持
用中文编写讲义,用国语上课。他讲课深入浅出,能用通俗的语言把难懂的数学原理讲
清楚。他常常是不带讲义不看书本,一支粉笔一讲到底。很复杂的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靠深刻的理解和超强的记忆,一丝不苟完整地在黑板上完成证明。他上讲台精神百倍
,下讲台满身粉白。一节45分钟的课,陈先生常常要化几分钟讲数学界的轶事,学生都
很感兴趣,讲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早期是体育教师,教起步走,大器晚成完成由
有理数出发建立严密的实数概念,成为现代函数论创始人之一的故事;讲抗日战争期间
他带着数学杂志逃避日本人飞机轰炸等等。陈先生讲课很生动,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柯
西--黎曼积分与勒贝格积分的比喻。他说,二者都是求和,前者求和像无经验营业员清
点钞票那样,檢到那个就点那个。后者求和像老练又有条理的营业员,会分清五元多少
,十元多少等等分类再相加。当这些和数是无穷时,这两种方法的差别就大了。因此导
致测度论的建立。
在1953级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在数学或计算机科学方面很有建树,其中有中国科
学院院士李大潜、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火旺、林永年,还有严绍宗、蒋尔雄和施伯乐等著
名专家。上世纪50年代学生中,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郭伯灵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蔡吉人等。
为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基础课都安排辅导教师。如1953年数二数学分析的辅导教师
是谷超豪;数三实函数论和复变函数论两门课的辅导教师是夏道行。他们一方面向主讲
教授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批改习题和辅导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牢固
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学生经常找辅导教师答疑解惑。
李大潜院士回忆道:“1958年我担任解析几何课程的助教,给学生上辅导课,将老
师在大课上讲的很多内容复习一下,帮助学生抓住关键。下课后,我惊讶地发现苏步青
老师竟然“微服私访”,从头到尾听了我的课。这让我看到他对教学认真而严肃的态度
,更看到他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栽培。”在名教授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数学系(所)形成了重视教学的良好传统,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在复旦大学档案材料【5】中,可以看到除一至五年级的课程表外,还有一张《数
训班》的课程表。《数训班》是用特殊方式招生、以特别的计划培养的一届学生。1959
年底,数学系(所)派出几位青年骨干教师,到上海市各区县的有关中学挑选优秀高中
生共100名,分成3个小班,1960年初开始上课。为他们上课的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
数学分析由欧阳光中担任;高等代数由吴时霖担任;常微分方程由李训经担任;泛函分
析由夏道行担任;数学物理方程由许政范担任。苏步青先生特地为该班开设了高等几何
课。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洪家兴教授至今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苏先生当年讲笛沙格(G.
Desarques)定理时的情景:“记得苏先生给我们讲三线共点,三点共线,多么美丽的
定理!经过苏先生的指点,我们的确体会到了它的美妙。”虽然数训班毕业不久就碰到
“文革”,但他们经受住了种种磨练,成为建设祖国的各方面的人才。他们中间有中国
科学院院士洪家兴和何积丰,上海市科技精英朱传琪,陈省身奖获得者忻元龙等。
1959年到1960年初,复旦数学系(所)围绕教学内容现代化和理论联系实际两个
要点,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显著成绩,编写出一套具有先进水
平的数学和力学的教材,撰写出一大批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论文。 1960年5月,上海市文
教群英会上,复旦大学数学系、蔡祖泉(电光源专家)和谭其骧(历史地理教授)被选
为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代表。6月,谷超豪教授代表数学系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让我们惊喜的是,时隔近50年,数学学院在2009年又一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
体的光荣称号。
国家需要“鸡孵鸭”
建国初期,苏步青、陈建功两位先生早已是蜚声中外的知名数学家。1955年,他们
双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6月25日,陈建功与华罗庚、
钱学森、吴文俊等科学家一起,参加了在莫斯科大学举行的全苏数学会议。他在会上作
了题为“Faber多项式逼近的Cesaro收敛”的报告。同年10月19日,苏步青和吴文俊两
位数学家赴索菲亚参加保加利亚数学会年会,苏先生在大会上作了45分钟的报告,题目
是“面积空间几何学”。会后,苏先生到原民主德国讲学,先后在洪堡大学、卡尔.马
克思大学、格来夫斯瓦尔特大学、德累斯顿高等工科大学等讲学,讲题分别是:“K-展
空间几何学的新发展”、“K-展几何学中的几个问题”、“具有面积测度的空间几何学
”、“新中国数学的发展和现状”等。在柏林,他会见了特地赶来的汉堡大学老教授、
著名几何学家伯拉须凯。【6】苏、陈两先生以出色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祖国赢得荣誉。
同时,他们更把培养青年人作为己任和希望,采用多种方法使年青的高级人才脱颖而出
。数学系在全校最先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1955年派许永华去原民主德国学习,1957年
派谷超豪、夏道行赴苏联进修。1956年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
院学习。再就是通过新老挂钩,安排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让他们在科学研究
和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陈先生和苏先生希望年轻人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
们能闯出新的方向和领域,认为科学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可以不同,但进行研究的方法和
手段是相通的,希望自己的科研经验和训练能带领他们成长,并特别地把这种模式称作
“鸡孵鸭”。陈先生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国家需要扁嘴巴的,我却是个尖嘴巴的,
但尖嘴巴也可以孵扁嘴巴的嘛!” 【7】
苏先生的说法则更详尽:“所谓“鸡孵鸭”,就是培养青年教师独立思考,敢于开
拓,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年教师先拜老专家为师,严格训练,刻苦学习,掌握治
学方法,打好基础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然后才能冲破学科的界限,开创新领域,发展新
学科。”当时的青年教师夏道行在陈先生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单叶函数的训练,又去
苏联进修之后,就转向泛函分析研究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的青年教师谷超豪最初
在苏先生指导下搞微分几何,后来进入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等领域,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谷超豪也用这种“鸡孵鸭”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生,才有李大潜的应用偏微分
方程、控制理论和工业应用数学的研究。谷超豪先生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时曾说过:“
老师的严格训练和创新鼓舞,使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根底,使我的进取心也越来越强烈。
这比多读一本书,多选一门课,更为根本,更为重要。”李大潜回忆谷超豪先生时说:
“在刚刚投入偏微分方程研究时,谷先生就体现出过人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从线性到非
线性,从固定边界到自由边界,从单个方程到方程组,从固定类型到变化类型,从局部
性态到整体性态等方向,准确预言了这一领域后来几十年的演进路线。”对于谷先生科
研和教学的风格,洪家兴有更形象的说法:“他带着大家探索、开路,而在找到一条通
往金矿之路后,他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挖掘,自己则带着另一批年轻人
去寻找另一个金矿。”“鸡孵鸭”的实质就是在坚实的基础上的创新。根据国家发展的
需要和数学发展的规律,既从传统的研究领域闯出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又培养出一批
年轻的科学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55年创刊。数学系的教授和青年教师共有10篇论文在
这一期发表,这很能说明当时数学系科研的情况—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谷超豪、夏道
行、龚昇、胡和生等已脱颖而出。谷超豪、夏道行、胡和生这三位从浙大来复旦的青年
教师后来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陈建功先生发表了《单叶函数在中国》的文章着重介绍了陈建功、胡克、夏道行
、龚昇、谷超豪、张鸣庸、石钟慈、何成奇等人所做的研究工作及成果,把学生的工作
向学术界推荐。他迅速地培养了一支以教研室为基地、以研究生为骨干的数学研究队伍
,为复旦大学数学系和我国的函数论学科建设做出了特有的贡献。【7】
复旦数学系原来只有一个数学专业。数学专业好比老母鸡,不断地孵出新的专业和
学科来。1958年,计算数学和力学两个新专业诞生了。概率论教研室也成立了。这个过
程更值得回味。1958年3月的某一天,数学系的布告牌上出现了一张由函数论教研组两
位青年教师署名的布告,说他们要举行概率论的科学报告会。这个报告会吸引了不少青
年教师参加。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8月17日,系主任在全系大会上宣布概率论教研室
正式成立,由崔明奇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再过了一年,该组的青年教师不但掌握了概率
论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某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完成了教学任务,并编出了3门基础
课和两门专门化讲义。建组时提前工作的吴立德在排队论和马氏过程这两方面具有初步
的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写出了4篇论文,在崔教授带领下还翻译了国际上最新的相关
文章,出版了“排队论”一书【8】,可惜崔教授没能看到该书的问世。1959年底,概
率论教研组还请匈牙利专家讲有关数理统计的一些应用,然后与医药、纺织、气象、商
品检验等单位挂钩,确定了《数理统计》的研究课题。
数学系(所)也好比是老母鸡。复旦大学现有的统计运筹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都
是从数学系(所)分出去的,而计算机科学系则是由数学系(所)和物理系的有关专业
筹建的。1985年正式成立的管理学院首任(1985-2000)院长郑绍濂,是复旦数学系的
1953届毕业生,并曾长期任教于数学系,而第二任院长郑祖康,是文革后复旦数学所招
收的第一批18名研究生(号称18勇士)中的一个,攻读概率统计,指导教师是吴立德和
汪嘉冈两教授,这两位都是1960年代复旦数学系青年教师。后来郑祖康由复旦大学数学
所选派赴美,198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管理学院下有三个系的首任系主任
和一些骨干教师都是数学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他们为管理学院的成立和发
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前身是创立于1958年的数学系力学专业,叶
敬棠担任力学教研室主任。数学系先后派教师去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学
院进修,还从数学专业抽调高年级学生参加上海市力学训练班学习,这些学生后来多数
回复旦任教。数学系还请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的谷超豪寄来莫斯科大学力学专业的教
学大纲和一批俄文的力学书藉,作为办学的参考资料。当年就从数学专业高年级转来一
批学生就读,第二年开始正式招收五年制本科生。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和陈克复。【9】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从1984年建立到2007年的四
届系主任,都是1958年数学系(所)的教师和学生。.
说不尽的专题讨论班
1931年,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先生,在浙江大学开始创办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的
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当初叫数学研究。当时担任数学系主任的陈建功先生对
讨论班有很多规定,其中的一条是大学生读完四年课程,成绩虽好,但如在讨论班上的
报告不及格,就不得毕业。随着他们来到复旦大学,讨论班也在复旦得以发展。卢庆骏
等人在《数学家陈建功教授》一文中写道:“他(陈建功)除对数学的学习严格要求外
,还竭力提倡学习外国语,以便直接阅读新的国际上的文献,从而可以迅速地推进到学
术研究的最前线。当时数学系所采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和教学经验,直到今天
还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套宝贵财富,正在不断的推广和发展中......”。【10】
讨论班上由主持教授事先指定的报告人主讲,主持人和参加者都可对他的报告提出
疑问或质问,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内容也是由主持教授指定的,可以是一本经典的
著作,也可以是最新发表的别人的研究成果,更可以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典著作和
文献多数是外文的。
为了一次报告,报告人可能要准备一周、两周或更长的时间。你先要把原文翻译出
来,详细地写在笔记本上。当时没有复印机,全要自己手写。借来的著作和文献上,你
是不能涂写的。老师说这是国家财物,要爱惜。报告人需认真阅读文献,要仔细验算文
献上的每一个式子,还要对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如果你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参加者会追根究底,搞得你下不了台。有一位青年教师在报告中,没有经过验算就轻易
地得出结论,陈建功先生立即严肃批评这种不认真、不刻苦的治学作风。在苏步青先生
的讨论班上,有一位学生照本宣读,而且报告中常出现“可能”、“大概”等词,苏先
生便打断了他的报告:“你开口“可能”,闭口“大概””,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懂!数
学来不得半点含糊,不懂不要装懂,好好重新准备,下次再报告!”
严格要求是讨论班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坚持,雷打不动,风雨无阻。1955
年的复旦报,有一篇文章【11】记载了如下故事:1955年10月,夜晚10点多了,校园里
一片寂静,但800号楼下数学系的一间会议室里,还灯火明亮。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楚地
看到室内正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这是苏步青先生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班,参加者
有讲师、助教、研究生等10多人。因苏先生担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白天工作较多,就把
讨论班安排在每周三的晚上。“把中国由科学落后的国家变成科学先进的国家,这是我
们的责任”,苏先生抱着这样的心愿,讨论班则是他培养青年人的有效方法之一。从
1954年10月到1955年10月这一年里,在该讨论班上提出的科学论文就有17篇在科学杂志
上发表。.
1955年,陈建功先生带了十多位研究生,主持了单叶函数的两个讨论班,一年内完
成了有相当科学水平的论文30篇。这是一张函数论专题讨论班师生的照片(缺),【7
】、【14】从照片上可看出,地点是1200号大门口,讨论班就在三楼一间教室举行。那
是当时仅有的一幢教学大楼,建造于1953年9月,现今称第一教学楼。1958年调任杭州
大学副校长后,陈先生还担任着复旦大学教授、函数论教研室主任,为复旦大学培养青
年教师和研究生,让学生定期去杭州参加讨论班并接受他的指导。复旦大学陈天平教授
回忆道:“为了数学事业的发展,(陈先生)继续在复旦大学招收研究生。我有幸通过
考试成为恩师的研究生。陈老的身传言教,学生终身受用。在三年中,我发表了10篇文
章。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每篇稿件上都有他密密麻麻的修改和批注。” 【12】
苏先生对讨论班的优点做过归纳:第一,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学生必须仔细阅读
书籍和文献,在阅读中如发现问题,要推敲到底。第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报告者在阐述学习心得时,要有独到之处,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大家在一起充分讨论
,开动脑筋、明辨是非,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在讨论会上可
以针对每个报告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个别指导。【13】
除苏步青和陈建功两位教授外,当时开设专题讨论班的教授还有:陈传璋(积分方
程)、周怀衡(微分方程)、黄缘芳(代数)和周慕溪(微分几何)等。
数学家的励志诗篇
杨武之、陈建功、苏步青、陈传璋等先贤都是才华横溢、文理兼通的数学家。他们
如痴如梦地在数学王国里遨游,但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
学生和家人对陈传璋教授的印象是“性格开朗、豁达,业余兴趣广泛:填词作诗,
练书法,听京剧,读历史小说,无不爱好。”【3】
我们从《陈建功先生纪念册》中,看到陈先生录写陶渊明诗句的书法作品。【14】
他们都是在海外学成后,带着强国的梦想回国在高等学校任职的。他们的爱国心、
报国志和强国梦不但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中,也在他们的诗词里得到表露。.
1957年,杨武之先生得知他的儿子杨振宁去日内瓦做研究。他以带病之躯,去日内
瓦见杨振宁,致力向他介绍新中国情形。在日内瓦,他为杨振宁夫妇写下两句话:每饭
忽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15】这对联既是语言艺术,又是书法艺术,它的对偶
对仗比一般的诗要求更高。我们仔细品读,回味无穷。家人的亲情和人民的恩情在时间
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熔在一起了。在【15】这篇回忆文章中,杨
振宁先生还写到:“父亲少年时候喜欢唱京戏。。。。,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一直到
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他还是要让我七子。”
1962年杨武之先生第三次去日内瓦时,陈省身先生去看他,师生一起过了极为快乐
的时光。杨先生赠诗一首:“衝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佔鳌头。昔贤今圣遑躲让,独
步遥登百丈楼。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根基。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 【16】杨武之先生为自己的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感到由衷的高兴,给予极大
的赞美。
苏步青先生很喜欢写诗,在他“关于旧体诗答记者问”一文中,讲道:搞数学的人
不能整天在数学里打圈转,我喜欢在休息的时候读点诗词,借以调节大脑,象听一段轻
音乐一样;数学是讲究逻辑推理的,诗歌也不能没有逻辑性,押韵和平仄就很有规律,
不讲究格律,诗的味道就大为逊色,就会变成“味同嚼蜡”;读诗、写诗仅仅是我的业
余爱好,并不妨碍科学研究的时间。【17】1994年,他将自己从1931年到1993年的近五
百首诗词,工工整整地重新手抄一遍,影印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18】。诗中
展现了这位数学家的情感世界,也留有时代的光影。这里,我们抄下他的一首诗“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由杭来复旦忽又36年矣,感而赋此”:忆昔杭申辗转秋,苍颜衰鬓旧衫
裘。初哼俄语常侵夜,爱读洋书不说愁。半百年华充壮汉,三千学子共优游。如今报国
心犹在,改革光辉照白头。
前六句描写了他们刚从浙大到复旦的情景。当时的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各系一、二
年级学生的公共外语课取消英语改学俄语。中学里学了六年英语的大学生,只得认真地
学起俄语。教授们则是完全从教学和科研考虑的。当时引进的图书和杂志许多都是俄文
的,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不少教授自学俄语。苏先生年过半百攻读俄语。自1952年到
1956年的5年内他连续翻译了3本著作,那就是莫斯科大学和师范学院的教材《几何学基
础》、苏联工科院校用书《解析几何学》和几何学家菲尼可夫的专著《嘉当的外形式法
》。陈建功先生也是这样。他甲子之年,学习俄语翻译了3本俄文著作:《单叶函数论
中的一些问题》(1956年)、《复变函数的几何理论》(1956年)和《复变函数论--三
十年来的苏联数学》(1957年)。他们的毅力是十分惊人的。但他们不限于读俄文书和
杂志,“洋书”是泛指国外文献,当时的讨论班上报告的许多文献是英文和法文的。“
三千学子”指当时复旦大学的规模。最后两句表明苏先生的报国之心,喜逢改革的年代
的心情。
1962年苏先生去广州参加科学大会。会上周总理和陈毅同志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去掉资产阶级的帽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专家们都很高兴,心情十分愉快。苏先
生写了“从广州返上海车上作”:
北还道上促车轮,望入南中五岭云。如火木棉开赳赳,似油春雨落纷纷。雾围林壑千山
暖,风送芸苔万亩薰。三载歉收无处见,银锄铲尽旧災痕。
诗中表明,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了,留下的痕迹正在铲除,一路上欣欣向荣,气象万千。
谷超豪先生喜欢做诗。他也鼓励搞数学的年轻人读一点古典诗词。他认为文学和写
作能丰富生活,又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他发表的诗中,下面这首已广为流传:人言
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
教,终生为动容。
该诗表达了他一生攀登数学高峰的豪情和对恩师永远的感念。
近几年来,许多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博士和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纷纷加盟复
旦大学数学学院。在先贤们精神的激励下,中青年教师带着沉静的学术心灵,组成拳头
团队,在数学王国里驰骋。他们中已有两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七人获得教育部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复旦数学将迎来更加光辉的时期。
..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百年志》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百年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19.
【2】复旦大学档案,教务处1953/25
【3】陈朝龙、黄育仁、黄烈德、侯宗义、欧阳光中等,陈传璋,中国现代数学家传【M
】,第一卷,126-135
【4】金福临,怀念杨武之先生,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杨武之先生纪念文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53-155
【5】复旦大学档案,教务处1960/3,4
【6】任南衡、张友余,中国数学会史料,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20-223
【7】骆祖英,《一代宗师—钝叟陈建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9-87
【8】崔明奇、吴立德等,排队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
【9】《复旦大学百年志》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百年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66
-480
【10】卢庆骏、徐瑞云、程明德、夏道行,数学进展,1963年第3期,294-303
【11】国良,代数几何教研组的科学研究报告会,《复旦》,1955年10月19日,第2版
【12】骆祖英,《一代宗师—钝叟陈建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序言
【13】苏步青,略论数学人才的培养,《苏步青文选》,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16-123
【14】绍兴市建功中学陈建功纪念室,陈建功先生纪念册,2003年
【15】杨振宁,父亲和我,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杨武之先生纪念文集》,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1-32
【16】陈省身,怀念杨武之先生,回忆清华的生活,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杨武之
先生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7-101
【17】苏步青,苏步青文选,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236-238
【18】苏步青,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年
a**********k
发帖数: 1953
2
亮点: 老杨的棋力比老老杨差七子。

【在 a**********k 的大作中提到】
: 子彬院里的故事
: 作者 华宣积 李道亭
: 复旦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发展而成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简称数学学院),在
: 2005年1月成立,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
: 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和数学研究所。2007年,复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在2002、2007和2012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第二。从学术界
: 通用的ESI指标看,复旦数学属于全球前100名学科。
: 我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60年代起的教师,在数学系(所)工作到退休的人
: ,心中一直牵挂着复旦数学,看到如今数学学院的稳步发展,非常兴奋同时燃起更大的
: 希望,也夹带着无限的追忆。数学学院在2005年迁址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教师的工

1 (共1页)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说起discrete同学2009年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获得者——谷超豪教授(01.11CCTV)
(ZT)纪学锋:从数学系模范生到巨人网络副总裁谷超豪、孙家栋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美国常春藤八校正教授校友统计 (转载)离我最近,最远的复旦
复旦是最好的大学上海人是最好的学生 (转载)[转载] 苏步青先生今天下午16:45分逝世
谷超豪先生过世了苏步青教授纪念馆
最高技术成就奖得主谷超豪去世 (转载)复旦大学拟破格录取38岁三轮车夫读博士
李源潮:为什么选择复旦数学系?很久以前,在本部9宿,十宿,十一宿,十二宿之间有一个广播塔。。。
杨振宁在复旦校园向老友展示甜蜜忘年之恋(图)这集电视剧里谈到苏步青的18罗汉, 请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数学话题: 数学系话题: 复旦大学话题: 先生话题: 陈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