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aculty版 - 中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意义
相关主题
11g的85后女博士: 4篇SCI论文 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转载)施一公教授谈生命科学国际人才状况与中国的人才引进 (转载)
中国科学的两条道路 (转载)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ZZ)
中科院将大规模增加研究人员工资待遇施一公:中国最好大学不逊色美国顶尖大学?(ZZ)
中科院蒲慕明获格鲁伯神经科学奖,获奖者问鼎诺奖 (转载)施一公一家在北京电视台《家和万事兴》的节目
蒲慕明院士竟然给学生每年5周假期ZT 清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院士 曾落选中科院院士
[BSSD]刚和老爸打了电话,聊了聊国内的招人Re: 未完的路——一个美国生物博士后的故事(ZZ)
Dr.Luo RIP施一公真勤奋啊!
Re: My condolence to a PUMC alum (转载)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很多教授忙于应酬没空做科研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education话题: china话题: higher话题: 大学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m
发帖数: 14194
1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指导生产升级和社会进步了。
施一公这样的灌水王,和其他类似的院士应该要慢慢靠边站了。
真正解决问题的军工届大佬,杨伟,唐长虹等会得到更多的资助。
真正推动医疗技术进步,科研进步的人,也会共有前途。
未来的基础科研肯定还要搞,要扎扎实实地搞,但是绝对不应该以
灌水,发文章为第一目标了。
对于我们在科研界混的人,不管是小兵,还是元帅,该想想怎样
才能靠近应用更近一些了。
各国政府都钱不多了,变得务实了,中国政府也转弯了。
大家早做准备吧。
O*********r
发帖数: 1835
2
所以美国正在联络瑞典明年给施一公等继续发诺奖,后年换饶毅,大后年诺奖走向地方
院校的生物系,这样中国就继续跳忠字舞...
h********0
发帖数: 12056
3
说的有道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s******y
发帖数: 28562
4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a*******m
发帖数: 14194
5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后来美帝的大统领尼克松到北京面圣,毛子的总理柯西金在北京西苑机场向
周总理请安,形势缓和了。毛主席就提出了,劝导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大家
只生两个孩子。
但是,等着毛主席一死, 邓先富上台,夸大的数据,拙劣的算法,加上没有vision,
视人民如垃圾如负担,最后走上了强制一胎化计生的邪路,祸害了很多家庭。
讲的太多了,收一下尾:
其实,2010年人口大普查之前, 我就期待,胡总在拿到真是数据之后,直接拍板,
取消这个恶政的。不过,最终计生委动辄30%的漏报瞒报修正,再加上夸大的莫须有
的生育高峰,可能让胡总下不了决心。 也可能是当时中国经济涨得很好,他认为
可以justify当时的所有政策都就算不都是对的,也没有大问题。
总之,胡总没有动这个政策。这是我对尊敬的胡总比较失望的地方之一。
另外,李克强上台前,还专门视察计生委,给他们打气,强调控制数量很重要。
我心想又完了。
经济的各种警报冒出来,计生委声称的生育高峰一个也没出现,各方人士不断地打脸,
习近平还是下决心把这事给办了。
晚是晚了一点,但是象征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动了邓先富各种政策的根,政策方向
就要变了,后面中国会更加务实了。 这一点看来,喜欢卖弄英语的李克强总理,跟
习近平确实有点不搭调。当然李克强也在跟着形势变,现在也不提克强指数了,也不提
李克强经济学了(不刺激经济),干得全是打自己脸的活。
习近平的魄力还是有的。我觉得他要是有空收拾教育部那帮货的话,
应该轻松拿下。
教育界的崇洋媚外,SCI因子之上,灌水成风的习气也该杀一杀了。
施一公刚当上北京卫计委的副主任,这个单位就要被撤掉了。
施公公要找下一个寄主,和下一条船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a*******m
发帖数: 14194
6
什么时候,中国生物和医药界把乙肝,糖尿病,高血压啥的给搞定了,
一篇CNS没有, 我也给你们跪安!
s******y
发帖数: 28562
7
“施一公刚当上北京卫计委的副主任,这个单位就要被撤掉了。”
你和施一公是不是有仇啊?这么紧盯着他。
。。。
。。。
。。。
不过这个梗确实挺好笑的。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f*******r
发帖数: 383
8
中国目前人口老化形势已经很严峻了。
最基本的,再不采取措施养老金很快要用完了,
现在有些部门已经开始推迟退休。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f*******r
发帖数: 383
9
我怎么觉得并不是习包子务实,而是自己感觉没什么文化,不鸟知识分子。
我经常看国内新闻,几乎没怎么看到习跟知识文化界有什么接触,除了最
近的仿太祖搞了个什么文艺座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G*****i
发帖数: 271
10
座谈倒没啥。。关键是座谈了周带鱼,花千芳。。。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怎么觉得并不是习包子务实,而是自己感觉没什么文化,不鸟知识分子。
: 我经常看国内新闻,几乎没怎么看到习跟知识文化界有什么接触,除了最
: 近的仿太祖搞了个什么文艺座谈。

相关主题
Dr.Luo RIP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ZZ)
Re: My condolence to a PUMC alum (转载)施一公:中国最好大学不逊色美国顶尖大学?(ZZ)
施一公教授谈生命科学国际人才状况与中国的人才引进 (转载)施一公一家在北京电视台《家和万事兴》的节目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c****i
发帖数: 420
11
他看上的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包括 周带鱼 张透明。
包子就是个故事会水平,知音都看不了,字不认识。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怎么觉得并不是习包子务实,而是自己感觉没什么文化,不鸟知识分子。
: 我经常看国内新闻,几乎没怎么看到习跟知识文化界有什么接触,除了最
: 近的仿太祖搞了个什么文艺座谈。

s**********e
发帖数: 33562
12
周带鱼 张透明 难道是习总钦点的?
前者是有人上眼药,后者是科技界的乱象而已。

【在 c****i 的大作中提到】
: 他看上的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包括 周带鱼 张透明。
: 包子就是个故事会水平,知音都看不了,字不认识。

s*********t
发帖数: 4279
13
你是个昏头的faculty
你的观点可怖可怕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s*********t
发帖数: 4279
14
你是个昏头的faculty
你的观点可怖可怕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M*******2
发帖数: 692
15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人口过多不是什么好事,质量才是关键。譬如犹太人自古就知道控制人口,并抛弃第一
产业以提高人口质量。
冷战时代,鉴于对三战的预期,以及石油化肥和杂交稻带来的粮产突破,大力发展人口
很正常。
由于一穷二白和无法向外掠夺,更需要利用剪刀差去推动工业。
而且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的人口也是巨大的,第二产业人口是需要几倍的第一产业
和第三产业人口去养的。
人口低于三千万的国家,没有像样的工业;人口低于一亿的国家,不会拥有完整的工业
链,原因在此。
凭借强制义务教育和袁隆平,释放出的至少四亿农民工和三亿工业人口,是中国发展速
度的保证。
拥有东部和西南两套完整工业系统,也是中国打核战的底气所在。
大量冗余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是今天世界工厂的牛气所在。
当西方正在讨论用什么方案去搞科研 搞建设的时候,我们能不管不顾几套方案一起上。
当西方一个实验室为了实验数据要做几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几十家研究所同时干,比如
青蒿素。
譬如美国在桑格尔弹道上花几十年却屡屡失败,现在土共却同时拥有钱学森弹道和桑格
尔弹道两种弹头。
又如高铁,中车用八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过程,并且同时拥有了西门子阿尔斯通
庞巴迪新干线的技术。
这都是人口红利。
最后,怀疑顶层决断是毫无意义的,顶层拥有的信息和数据是常人无法想象和触及的,
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决策都是有权衡在里面的。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h********0
发帖数: 12056
16
看到 “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两种弹头”, 我就只能哈哈了。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c*******n
发帖数: 19
17
计划生育和强制一胎化是两个政策,前者在毛主席时期就长期实行,后者是作为否定毛
时代的政策拿出来的。
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更是无从说起,毛时代的生育率早就稳定下降了,反倒是邓小平
大量恢复家庭小生产后,出现了一波生育率反弹。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c****i
发帖数: 420
18
奸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奸臣的人。一个老大分不清忠奸难道不应该负责任?
你以为张透明这个事是一个部长可以操作的?如果可以,断不会出现空缺的情况,
只会部长们打架,排不下。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周带鱼 张透明 难道是习总钦点的?
: 前者是有人上眼药,后者是科技界的乱象而已。

f*******e
发帖数: 2791
19
现在还信马尔萨斯的基本可以确诊为傻逼了
[在 Moss17172 (戒) 的大作中提到:]

:【 在 awaydream (昆仑天下) 的大作中提到: 】
:...........
q*c
发帖数: 9453
20
lol
"最后,怀疑顶层决断是毫无意义的,顶层拥有的信息和数据是常人无法想象和触及的
, 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决策都是有权衡在里面的。"
比如文革这种宇宙大棋?的确无法想象啊!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相关主题
ZT 清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院士 曾落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很多教授忙于应酬没空做科研
Re: 未完的路——一个美国生物博士后的故事(ZZ)从购买美国国债的逻辑看王晓东施一公投资项目的品味
施一公真勤奋啊!施一公是封建科举制度全面复辟的代表人物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r*****m
发帖数: 3619
21
确实的,本来复旦的校长书记十月份就逮捕的,因为访美和全会的agenda,拖到年底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s******y
发帖数: 28562
22

了。
复旦现在的校长和书记都是派过去擦前任留下的残局的吧? 你可别乱吓唬他们。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确实的,本来复旦的校长书记十月份就逮捕的,因为访美和全会的agenda,拖到年底了。
a***9
发帖数: 1884
23
LZ是毛faculty啊, 一看那种"义愤填膺地扯蛋"调调, 就知道是菌版的混混...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个昏头的faculty
: 你的观点可怖可怕

s******e
发帖数: 2181
24
其实在农村,从来就没实现过一胎制,你到山沟沟里去看看,哪家不是三思个小的在破
屋子前跑,只有城市教育素质较高的人群在生一个。如今就算放开二胎,城里的人也没
心思养第二个,一个是自己带太累,其二是你国家又不帮我养。
中国人口增长一直都挺快,更好的办法其实是取消统一退休年龄制度(除公务员、事业
单位体制内人员、国企高干外),你爱干到多少岁干到多少岁,和美国一样。不仅解决
养老金问题,也解决劳动力问题,还解决了年纪大但身体依然硬朗还想多赚点钱的人群
的需要。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目前人口老化形势已经很严峻了。
: 最基本的,再不采取措施养老金很快要用完了,
: 现在有些部门已经开始推迟退休。

vx
发帖数: 150
25
还真有马屁精
习包子能有什么水平?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vx
发帖数: 150
26
还真有马屁精
习包子能有什么水平?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vx
发帖数: 150
27
还真有马屁精
习包子能有什么水平?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Y****N
发帖数: 8694
28
菌斑ID要经常来给发考题版这些臭老九上上课
免得他们整天沉浸在发paper迷梦当中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S********8
发帖数: 186
29
"又如高铁,中车用八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过程"?
这有什么,我比牛顿牛逼多了,他花了多少年想出来的三定律我一节课就都学懂了。我
用一节课的时间走完了牛顿几十年的过程啊这简直是太牛了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c******n
发帖数: 2273
30
计划生育是国策, 一胎化只是不同时间的政策. 现在改成2胎, 国策随便乱的的?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关主题
祝贺中国科学第一个诺奖!打油作品中国科学的两条道路 (转载)
饶毅施一公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载)中科院将大规模增加研究人员工资待遇
11g的85后女博士: 4篇SCI论文 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转载)中科院蒲慕明获格鲁伯神经科学奖,获奖者问鼎诺奖 (转载)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E*****e
发帖数: 417
31
haha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走完了牛顿几十年的过程啊这简直是太牛了

【在 S********8 的大作中提到】
: "又如高铁,中车用八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过程"?
: 这有什么,我比牛顿牛逼多了,他花了多少年想出来的三定律我一节课就都学懂了。我
: 用一节课的时间走完了牛顿几十年的过程啊这简直是太牛了

k****o
发帖数: 728
32
有点走日本科技路线的感觉?日本的科技路线我嚼着挺好。有没有不同观点?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k****o
发帖数: 728
33
有点走日本科技路线的感觉?日本的科技路线我嚼着挺好。有没有不同观点?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z*******e
发帖数: 935
34
看到各位发考题百忙之中还能横跨人口经济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几大
领域,佩服佩服。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i***r
发帖数: 670
35
LOL
[在 awaydream (昆仑天下) 的大作中提到:]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a*******m
发帖数: 14194
36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指导生产升级和社会进步了。
施一公这样的灌水王,和其他类似的院士应该要慢慢靠边站了。
真正解决问题的军工届大佬,杨伟,唐长虹等会得到更多的资助。
真正推动医疗技术进步,科研进步的人,也会共有前途。
未来的基础科研肯定还要搞,要扎扎实实地搞,但是绝对不应该以
灌水,发文章为第一目标了。
对于我们在科研界混的人,不管是小兵,还是元帅,该想想怎样
才能靠近应用更近一些了。
各国政府都钱不多了,变得务实了,中国政府也转弯了。
大家早做准备吧。
O*********r
发帖数: 1835
37
所以美国正在联络瑞典明年给施一公等继续发诺奖,后年换饶毅,大后年诺奖走向地方
院校的生物系,这样中国就继续跳忠字舞...
h********0
发帖数: 12056
38
说的有道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s******y
发帖数: 28562
39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a*******m
发帖数: 14194
40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后来美帝的大统领尼克松到北京面圣,毛子的总理柯西金在北京西苑机场向
周总理请安,形势缓和了。毛主席就提出了,劝导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大家
只生两个孩子。
但是,等着毛主席一死, 邓先富上台,夸大的数据,拙劣的算法,加上没有vision,
视人民如垃圾如负担,最后走上了强制一胎化计生的邪路,祸害了很多家庭。
讲的太多了,收一下尾:
其实,2010年人口大普查之前, 我就期待,胡总在拿到真是数据之后,直接拍板,
取消这个恶政的。不过,最终计生委动辄30%的漏报瞒报修正,再加上夸大的莫须有
的生育高峰,可能让胡总下不了决心。 也可能是当时中国经济涨得很好,他认为
可以justify当时的所有政策都就算不都是对的,也没有大问题。
总之,胡总没有动这个政策。这是我对尊敬的胡总比较失望的地方之一。
另外,李克强上台前,还专门视察计生委,给他们打气,强调控制数量很重要。
我心想又完了。
经济的各种警报冒出来,计生委声称的生育高峰一个也没出现,各方人士不断地打脸,
习近平还是下决心把这事给办了。
晚是晚了一点,但是象征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动了邓先富各种政策的根,政策方向
就要变了,后面中国会更加务实了。 这一点看来,喜欢卖弄英语的李克强总理,跟
习近平确实有点不搭调。当然李克强也在跟着形势变,现在也不提克强指数了,也不提
李克强经济学了(不刺激经济),干得全是打自己脸的活。
习近平的魄力还是有的。我觉得他要是有空收拾教育部那帮货的话,
应该轻松拿下。
教育界的崇洋媚外,SCI因子之上,灌水成风的习气也该杀一杀了。
施一公刚当上北京卫计委的副主任,这个单位就要被撤掉了。
施公公要找下一个寄主,和下一条船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相关主题
蒲慕明院士竟然给学生每年5周假期Re: My condolence to a PUMC alum (转载)
[BSSD]刚和老爸打了电话,聊了聊国内的招人施一公教授谈生命科学国际人才状况与中国的人才引进 (转载)
Dr.Luo RIP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ZZ)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a*******m
发帖数: 14194
41
什么时候,中国生物和医药界把乙肝,糖尿病,高血压啥的给搞定了,
一篇CNS没有, 我也给你们跪安!
s******y
发帖数: 28562
42
“施一公刚当上北京卫计委的副主任,这个单位就要被撤掉了。”
你和施一公是不是有仇啊?这么紧盯着他。
。。。
。。。
。。。
不过这个梗确实挺好笑的。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f*******r
发帖数: 383
43
中国目前人口老化形势已经很严峻了。
最基本的,再不采取措施养老金很快要用完了,
现在有些部门已经开始推迟退休。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f*******r
发帖数: 383
44
我怎么觉得并不是习包子务实,而是自己感觉没什么文化,不鸟知识分子。
我经常看国内新闻,几乎没怎么看到习跟知识文化界有什么接触,除了最
近的仿太祖搞了个什么文艺座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G*****i
发帖数: 271
45
座谈倒没啥。。关键是座谈了周带鱼,花千芳。。。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怎么觉得并不是习包子务实,而是自己感觉没什么文化,不鸟知识分子。
: 我经常看国内新闻,几乎没怎么看到习跟知识文化界有什么接触,除了最
: 近的仿太祖搞了个什么文艺座谈。

c****i
发帖数: 420
46
他看上的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包括 周带鱼 张透明。
包子就是个故事会水平,知音都看不了,字不认识。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怎么觉得并不是习包子务实,而是自己感觉没什么文化,不鸟知识分子。
: 我经常看国内新闻,几乎没怎么看到习跟知识文化界有什么接触,除了最
: 近的仿太祖搞了个什么文艺座谈。

s**********e
发帖数: 33562
47
周带鱼 张透明 难道是习总钦点的?
前者是有人上眼药,后者是科技界的乱象而已。

【在 c****i 的大作中提到】
: 他看上的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包括 周带鱼 张透明。
: 包子就是个故事会水平,知音都看不了,字不认识。

s*********t
发帖数: 4279
48
你是个昏头的faculty
你的观点可怖可怕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s*********t
发帖数: 4279
49
你是个昏头的faculty
你的观点可怖可怕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M*******2
发帖数: 692
50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人口过多不是什么好事,质量才是关键。譬如犹太人自古就知道控制人口,并抛弃第一
产业以提高人口质量。
冷战时代,鉴于对三战的预期,以及石油化肥和杂交稻带来的粮产突破,大力发展人口
很正常。
由于一穷二白和无法向外掠夺,更需要利用剪刀差去推动工业。
而且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的人口也是巨大的,第二产业人口是需要几倍的第一产业
和第三产业人口去养的。
人口低于三千万的国家,没有像样的工业;人口低于一亿的国家,不会拥有完整的工业
链,原因在此。
凭借强制义务教育和袁隆平,释放出的至少四亿农民工和三亿工业人口,是中国发展速
度的保证。
拥有东部和西南两套完整工业系统,也是中国打核战的底气所在。
大量冗余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是今天世界工厂的牛气所在。
当西方正在讨论用什么方案去搞科研 搞建设的时候,我们能不管不顾几套方案一起上。
当西方一个实验室为了实验数据要做几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几十家研究所同时干,比如
青蒿素。
譬如美国在桑格尔弹道上花几十年却屡屡失败,现在土共却同时拥有钱学森弹道和桑格
尔弹道两种弹头。
又如高铁,中车用八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过程,并且同时拥有了西门子阿尔斯通
庞巴迪新干线的技术。
这都是人口红利。
最后,怀疑顶层决断是毫无意义的,顶层拥有的信息和数据是常人无法想象和触及的,
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决策都是有权衡在里面的。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施一公:中国最好大学不逊色美国顶尖大学?(ZZ)Re: 未完的路——一个美国生物博士后的故事(ZZ)
施一公一家在北京电视台《家和万事兴》的节目施一公真勤奋啊!
ZT 清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院士 曾落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很多教授忙于应酬没空做科研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h********0
发帖数: 12056
51
看到 “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两种弹头”, 我就只能哈哈了。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c*******n
发帖数: 19
52
计划生育和强制一胎化是两个政策,前者在毛主席时期就长期实行,后者是作为否定毛
时代的政策拿出来的。
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更是无从说起,毛时代的生育率早就稳定下降了,反倒是邓小平
大量恢复家庭小生产后,出现了一波生育率反弹。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c****i
发帖数: 420
53
奸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奸臣的人。一个老大分不清忠奸难道不应该负责任?
你以为张透明这个事是一个部长可以操作的?如果可以,断不会出现空缺的情况,
只会部长们打架,排不下。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周带鱼 张透明 难道是习总钦点的?
: 前者是有人上眼药,后者是科技界的乱象而已。

f*******e
发帖数: 2791
54
现在还信马尔萨斯的基本可以确诊为傻逼了
[在 Moss17172 (戒) 的大作中提到:]

:【 在 awaydream (昆仑天下) 的大作中提到: 】
:...........
q*c
发帖数: 9453
55
lol
"最后,怀疑顶层决断是毫无意义的,顶层拥有的信息和数据是常人无法想象和触及的
, 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决策都是有权衡在里面的。"
比如文革这种宇宙大棋?的确无法想象啊!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r*****m
发帖数: 3619
56
确实的,本来复旦的校长书记十月份就逮捕的,因为访美和全会的agenda,拖到年底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觉得这个一胎化几年前就应该放开了。今年才放开已经有点点晚了。但总好过一
: 直都不放开。在这方面,习包子的确比前一届有决心。
: 我在国内听来的消息是习包子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CNS而是务实为主。但是因为国内有
: 几个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太厉害所以根本不买包子的账。在科教界的那几个部门里,科技
: 部,中科院以及那几个军医大看出势头不好,早已经跪安了,所以应该不会被怎么样收
: 拾。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部掌着自己势力大,经常和包子对着干,在各种场合明着暗着
: 打包子的脸。他们说不定看包子一直不还手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多牛了,其实只不过是包
: 子一直在忙着收拾军队金融以及贸易的人所以还抽不出手来收拾教育部的那些人而已。
: 但是明年这个时候,嘿嘿,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

s******y
发帖数: 28562
57

了。
复旦现在的校长和书记都是派过去擦前任留下的残局的吧? 你可别乱吓唬他们。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确实的,本来复旦的校长书记十月份就逮捕的,因为访美和全会的agenda,拖到年底了。
a***9
发帖数: 1884
58
LZ是毛faculty啊, 一看那种"义愤填膺地扯蛋"调调, 就知道是菌版的混混...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个昏头的faculty
: 你的观点可怖可怕

s******e
发帖数: 2181
59
其实在农村,从来就没实现过一胎制,你到山沟沟里去看看,哪家不是三思个小的在破
屋子前跑,只有城市教育素质较高的人群在生一个。如今就算放开二胎,城里的人也没
心思养第二个,一个是自己带太累,其二是你国家又不帮我养。
中国人口增长一直都挺快,更好的办法其实是取消统一退休年龄制度(除公务员、事业
单位体制内人员、国企高干外),你爱干到多少岁干到多少岁,和美国一样。不仅解决
养老金问题,也解决劳动力问题,还解决了年纪大但身体依然硬朗还想多赚点钱的人群
的需要。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目前人口老化形势已经很严峻了。
: 最基本的,再不采取措施养老金很快要用完了,
: 现在有些部门已经开始推迟退休。

vx
发帖数: 150
60
还真有马屁精
习包子能有什么水平?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相关主题
从购买美国国债的逻辑看王晓东施一公投资项目的品味饶毅施一公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载)
施一公是封建科举制度全面复辟的代表人物11g的85后女博士: 4篇SCI论文 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转载)
祝贺中国科学第一个诺奖!打油作品中国科学的两条道路 (转载)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vx
发帖数: 150
61
还真有马屁精
习包子能有什么水平?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vx
发帖数: 150
62
还真有马屁精
习包子能有什么水平?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一胎化一开始就不该搞, 指挥淮海战役的邓小平想搞,然后宋健,
: 田雪原他们,cook一下数据,鼓捣一下,就弄出个理论,算出个
: 人口上限,用来压人了。
: 当时的人没有vision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
: 被美帝把控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一撺掇,就成那样了。
: 生育应该劝导为主,而且至少保证家庭生二胎的,毛主席晚年已经给画好线了。
: 前面的时候,毛主席要备战备荒,预备毛子的进攻和美帝的干预,
: 当然要大量人口。另外,毛主席搞得赤脚医生制度和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 让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所以,人口增多不仅不是毛主席的罪过,
: 反倒是毛主席的大功劳。 印度的人均寿命到现在还赶不上我们几十年前的水平。

Y****N
发帖数: 8694
63
菌斑ID要经常来给发考题版这些臭老九上上课
免得他们整天沉浸在发paper迷梦当中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S********8
发帖数: 186
64
"又如高铁,中车用八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过程"?
这有什么,我比牛顿牛逼多了,他花了多少年想出来的三定律我一节课就都学懂了。我
用一节课的时间走完了牛顿几十年的过程啊这简直是太牛了

【在 M*******2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尔萨斯陷阱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80 90 年代就进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 无法消化和高效利用大量快速膨胀的人口是可怕的。
: 吃不饱和没事干的大量人口,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参考埃及。
: 比如,90年代国内事实上是很乱的,各种路霸土匪,坑蒙拐骗,即使多次严打,也是屡
: 禁不止,基层基本失控。
: 比如,清朝人口到4亿两千万就一直上不去了,一见顶就是同治之乱,死了几千万。
: 再次见顶就是白莲教 太平天国。
: 清廷对工业不感兴趣,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却很上心,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 所有人口过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滞后的,譬如印度至今都没什么工业可言。

c******n
发帖数: 2273
65
计划生育是国策, 一胎化只是不同时间的政策. 现在改成2胎, 国策随便乱的的?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E*****e
发帖数: 417
66
haha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走完了牛顿几十年的过程啊这简直是太牛了

【在 S********8 的大作中提到】
: "又如高铁,中车用八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过程"?
: 这有什么,我比牛顿牛逼多了,他花了多少年想出来的三定律我一节课就都学懂了。我
: 用一节课的时间走完了牛顿几十年的过程啊这简直是太牛了

k****o
发帖数: 728
67
有点走日本科技路线的感觉?日本的科技路线我嚼着挺好。有没有不同观点?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k****o
发帖数: 728
68
有点走日本科技路线的感觉?日本的科技路线我嚼着挺好。有没有不同观点?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z*******e
发帖数: 935
69
看到各位发考题百忙之中还能横跨人口经济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几大
领域,佩服佩服。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i***r
发帖数: 670
70
LOL
[在 awaydream (昆仑天下) 的大作中提到:]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相关主题
中科院将大规模增加研究人员工资待遇[BSSD]刚和老爸打了电话,聊了聊国内的招人
中科院蒲慕明获格鲁伯神经科学奖,获奖者问鼎诺奖 (转载)Dr.Luo RIP
蒲慕明院士竟然给学生每年5周假期Re: My condolence to a PUMC alum (转载)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a*******m
发帖数: 14194
71
灌纯水的人的好日子,应该不会太多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科院发布办院新方针: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2/313513.shtm
“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
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本报北京2月12日讯(记者丁佳)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发布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中科院第十三届科星新闻奖颁奖活动上,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
礼就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白春礼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指导“率先行动”
计划顺利实施,中科院党组作出了调整办院方针的决定,确立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具
体表述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
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
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白春礼介绍,从内涵上看,新的办院方针中,“三个面向”指明了中科院新时期科技创
新的方向,“四个率先”既是中科院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中科院 “三位一体”组织
架构和“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的战略使命,既注重传承历史,保持
了中科院改革发展的连续性,坚持了国家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又与时俱进,把握了新
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中科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白春礼指出,新的办院方针有利于把全院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中科院的
要求上来,有利于把科研布局、科技队伍和创新资源更好凝聚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
位上来,有利于把中科院的创新能力和贡献更好地提升到引领带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
目标上来。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将做好全院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积极谋划改革、推进创新、加
快发展,使“率先行动”计划的构想早日变成现实。
据了解,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先后提出过5个办院方
针,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对中科院的明确要求,也有力
推动了中科院的改革创新和事业发展。
L***s
发帖数: 9258
72
终于不被生物纳米那帮人给压着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灌纯水的人的好日子,应该不会太多了!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 中科院发布办院新方针: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2/313513.shtm
: “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
: 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 本报北京2月12日讯(记者丁佳)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发布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a*******m
发帖数: 14194
73
[awaydream 于 2012-08-26 16:43:26 提到][删除][修改] [FROM: 163.]
关于国家科技成果评价和文献管理的一点建议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的科技实力也有了
很大的提高,每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日渐增多,科学索引
(SCI), 工程索引(EI),所收录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文章与日
俱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是我们国家日渐强大的科技实力的
一个明证。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加入WTO,不受知识产权协定的约束,
所以很多纸质文献都不要付版税,可以相互影印,各个学校可以以
相对低廉很多的价格买到文献。加入WTO以后,这样的做法就不再
符合知识产权法了,各个学校要为这些文献付出大笔的金钱,负担
很重,而作科研研究离不开这些文献,又不能不买,让很多学校
进退两难,只能咬牙坚持。特别是最近几年,西方的文献集团感觉
我们离不开这些文献服务之后,迅速提高了文献价格,其中Elsevier
文献集团的涨价最为凶猛,而且立场极其强硬。在2008年的谈判中,
很多学校面临未来3年,价格翻番的合同,根本没得选择。这使很多
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更加捉襟见肘。
这样现实就有了很多讽刺的意味,一方面我们国家加大科技投入,
大量的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但是大量的成果文章都发表到外国
文献集团的杂志上,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文章,为他们做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为了检索文章,还要付给他们大量的宝贵的
科研资金,才能看到文章,即使这个文章是中国的科学家作出的。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如果长期这样,未免太过荒唐,我们必须找
出对策,解决,至少要缓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一,我们国家没有
好的评价体系,很多时候采用发表文章的档次进行评价,以在SCI,
EI发表文章为荣,人为地把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成果往别人的口
袋里送,而没有想到如何留在国内,以收取别的国家的文献费用;
第二,我们国家的文献杂志管理还不规范,很多杂志因为国家的
资金支持不够,要收版面费,容易导致文章良莠不齐;第三,我们
国家的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查询,还有待规范和提高。
相应的对策,第一,国家要出台新的科技评价标准,改变以在SCI, EI
发表文章为荣的情况,鼓励好的成果投向国内的杂志,重点培养扶持
国内的杂志,将优秀的成果留在我们自己国家手中。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可以做长期规划,慢慢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第二,整顿
科研期刊,加大对科研期刊的支持力度,同时严格管理,尽量做到公平,
公正;第三,加大力度投资我们自己国家的文献库和文献保障机构,
花大力气做好基础的工作,以为广大科研单位院所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制度制订者提供一些参考,为
国家的长远发展做点贡献。
XXX
2009年3月15日
a*******m
发帖数: 14194
74
生物纳米也有很多很重要的课题, 也能为国家做贡献。
只是纯粹的灌水,拿影响因子说事的人,应该可以被拿下啦。
我觉得施一公的好日子,差不多到头了。
施一公,蒲慕明等的看法,跟中科院的方针,国家的号召明显背道而驰。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4/623.abstract
Poo: Many of the challenges China fa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on are about innovation. We don't have much genuine innovation at
the moment, often trailing behi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forum is to discus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including both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at ar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how could Chinese universities produce creative talents?
Shi: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broad. There are over 1000
universities in China, many of which tend to have a narrower focus on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should have quite different
education missions and elements from elite universities. I think the top 30
to 40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Ivey League in China—are most
relevant to the issue of innovation being discussed today.
Poo: I agree.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ur discussion on top universities;
otherwise it would be too diffuse.
Shi: There is this pervasive culture of ji gong jin li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short-term gains) in mainland China. The government regards
universities as the engine of employment. Pressurized by their parents and
the entire society,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China's top
universities are obsessed by finding a well-paid job. Under this kind of
atmosphere, few people are really interested in innovation. In most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singhua, finance is the first choice of major for
many students. And a talented graduate student quit his PhD study in my lab
for a job in investment banking. It's simply unbelievable.
Gong: What's critical for innovation are not specific skills but culture. I
agree: there is too much of a culture of seeking short-term gains in China,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reativity. There is little trust between people,
and collaboration is extremely limited, which also impedes innovation.
Moreover, Chinese scientists tend to have a very narrow perspective and are
only interested in their own specialties, but innovation these days often
takes place i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ll these reflect flaws in our
higher-education system that need to be urgently changed.
Woo: Indeed. The seeds for a healthy research culture are sown in
universities. But I'd like to point out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innovation. Opening a fast-food restaurant, for instance, also require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the
same whether you are talking about elite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Previous Section
Next Sec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prospect
Shi: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links higher education to employment—with
the view that employment 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is often amplified in the Chinese media, and gives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singhua and Peking University, tremendous pressure. I think an overemphasis
on job prospects is missing the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Sadly, there is
no consensus in our society.
Gong: Indeed. There are 7 million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mainland China
every year. The government puts a lot of pressure on universities to
maximize the employment rates. For instance, we are required to file a
monthly report since November on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ho are
successful in signing a job contract.
The goal of elit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o train leader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future, not just to have their students placed in high-paying jobs.
—Yigong Shi
Shi: I engage freshmen every year in town hall-style meetings, which some of
their parents often attend. Their concern for job prospects is overwhelming
. You cannot imagine. I often tell the parents: your children do not come to
Tsinghua just to get jobs afterwards—there is a much bigger picture in
that—so please do not talk to your children in the following four years
about which jobs are the most lucrative.
Woo: This is not unique to China. Universities in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publicly funded and therefore accountable for the
masses, are also very much concerned with employment rates. After all, how
many of the 7 million graduates in China are expected to be innovative in
the end? The main reason for most students going to universities is to find
good job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The key is employment rates
shouldn't be the only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a university's performance.
Gong: But this is exactly where the problem is. There is already a tendency
in China to think that universities have done a good job as long as their
graduates get employe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best ones, are busy
meeting targets such as employment rates, the number of awards and
publications, and impact factors, while neglecting 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y are simply ben mo dao zhi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
Shi: Of course, all universities should care about their students’ job
prospects. In China, however, this has become a driving force for
universities—in ways that have no parallel in any other places in the world
—with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on students, lecturer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goal of elit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o
train leader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future, not just to have their
students placed in high-paying jobs.
Gao: I agree. It's understandable that students going to universities hope
to find good jobs afterwards. But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ies is not to
boost employment rates, which are more related to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Chen: The overemphasis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similar targets is indicative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es not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higher
education is about or its role in shaping a country's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merely a number's game. This is the crisis China is
facing. We should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and ask what key elements are
miss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Previous Section
Next Section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Poo: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 is the premium medical school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going back to 1917, and is highly influential. What's
the situation there?
Chen: PUMC is a small, highly selective medical school. Before it was forced
to close down after the Pearl Harbor event, PUMC only had 310 graduates,
about 16.3 a year on average. But those graduates were the pillars of modern
medicine in China and had a massive impact in the fields of clinical
practice, medical research, public health, nurs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Many of them later became famous medical leaders, and were elected as
fellows or directors of various prestigious academies—includ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viation and Space Sciences. PUMC has been struggling to reproduce its past
glory since it reopened at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o: You belong to the old generations of PUMC graduates, who graduated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y could it be so successful in your view?
Chen: This is related to its vision and education philosophy. At the outset,
PUMC was clear that its goal was to produce the crème de la crème in
medicine, which determined every aspect of how it was run. For instance, it
had a three-year pre-medical program designed to allow the students to build
a solid and broad foundation in natur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language
skills; it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mind than the quantity of
knowledge,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iplined habits of reasoning
; it instigated a tutorial system in which students had regular personal
contact with professors and senior faculties, which is critica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not only knowledge but also culture and values.
Woo: This kind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why some
liberal-arts colleges in the USA are highly successful. They really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independently, and teach them how to work with and learn from
their fellow students. Such training must start wi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en: As Drew Gilpin Faust,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stated in her
2007 inauguration speech: ‘The essence of a university is that it is
uniquely accountable to the past and to the future—not simply or even
primarily to the present. A university is not about results in the next
quarter; it is not even about who a student has become by graduation. It is
about learning that molds a lifetime, learning that transmits the heritage
of millennia, learning that shapes the future. A university looks both
backwards and forwards in ways that must—that even ought to—conflict with
a public's immediate concerns or demands. Universities make commitments to
the timeless, and these investments have yields we cannot predict and often
cannot measure. Universities are stewards of living tradition…’ I think we
should evaluate the situation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form from this
vantage point.
Gao: Inde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to produce
wholesome people with independent judg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who have a
sound moral sense, citizen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cultures. Hu Shi [a famous Chinese scholar and former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during 1945–1948] said that education is to equip you
with a pair of glasses with light, allowing you to see things you couldn't
see before or other people cannot see.
Shi: Unfortunately, there is a utilitarian mentality toward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focuses on knowledge and skills with direct
applied values. I think thi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an ancient saying in
China xue yi zhi yong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be able to apply the
knowledge). This yong (usefulness or application) normally refers to the
usefulness in the narrow sense. For instance, many Chinese enterprises,
including some big companies, are very unhappy with graduates from Tsinghua
and Peking University because they can't latch into their assigned jobs
right away without further training.
Woo: I don't think these two functions of education contradict each other.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on one
hand and teaching them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direct application on the
other are not contradictory. The key is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Gong: I agree. I don't think we should place xue (learning) and yong (
usefulness) in opposing poles. There is no inhe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viding promising job prospects. I try to
make parents see the kind of challenges their children will face all their
lives—not just immediately after graduation. The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A broad and solid found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ability to learn
will determine how well the students can keep up with the rapid changes and
make sound judgment and wise choices. It's a matter of whether this yong (
usefulness) is for short-term or lifelong benefits. The ultimat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about xue hui (learning specific knowledge) but hui
xue (learning how to learn).
Previous Section
Next Section
Early specializ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h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tried to replicate the success of PUMC
by allowing medical schools offer Doctorate of Medicine after eight-year
courses. But some of them resemble PUMC only in forms rather than substance,
and have little idea of what makes a world-class medical school. For
instanc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medical schools only has one-year pre-
medical program,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requires
students to take three years of highly specialized training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i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main motivation is that
universities think early specialization would give the students more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job market. But such narrow training would not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necessary qualities or perspectives to be competent
doctors, let alone competing in the world stage.
Shi: Som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are designed to maximize students’ chances of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But this shouldn't be the case for elite universities.
Poo: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Students are specialized very early on
in China—almost from the moment they step into universities—and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narrow and focus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ces a lot
of restriction on students’ choice of specialty and courses they must take
. Universities shouldn't be reduced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ut should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give them a broad perspective
and the ability to take on any profession they choose. There should be a lot
more freedom for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mselves and their passion in
universities.
Chen: Indeed. Two of my PUMC schoolmates were assigned to work in an
aerospace institute immediately after graduation. Although they knew nothing
about space medicine and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beginning, they both
became highly accomplished later and were elected as fellow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This is because they were trained
well at PUMC—which focused on quality, ability and potential rather than
specific skills—and can be successful regardless of which field they get
into.
Gong: This problem of early specialization has a deep-rooted history. In an
attempt to boost industrialization, China copied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1950s by splitting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to colleges specialized in areas such as mechanics,
architecture, aviation, railway and ship building. This has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even though the
process was reversed 20 years ago. This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cademic freedom, especially university autonomy, i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n education reform].
—Ke Gong
Chen: The situation needs to be changed urgently. Otherwise, we will get
into a higher-education cul-de-sac, not just in medicine. The question is:
What kind of people China really need? Yes, we need people with special
skills. But it's far from enough. What we really need are leaders with
vision, imagination and courage in every single field—they are China's
future.
Gao: I totally agree. The extent of specialization is overwhelming at every
level—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lecturers to students. If we don't
change the situation, we won't be able to significantly boost our innovative
capability, which increasingly demand a broad perspective. Man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 also tend to be multidisciplinary.
Shi: Many elite, research-oriented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society, parents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embarked on an overly
pragmatic path by plac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employment and direct
application. This problem may not be unique to mainland China, but is
particularly acute here.
Previous Section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of education reform
Po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lks a lot about education reform. We've
touched upon several issues that need to be changed urgently—such as early
specialization and an overemphasis on employment rates. What's happening in
universities?
Gao: In the past few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olid foundation, disciplinary crossover
and students’ own interest. At Peking University, we have tried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higher education by combining specialization with broad
liberal education. In 2013–2014, we developed over two dozen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blended learning
for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campus. Meanwhile, the MOOCs
will benefit the whole society.
Shi: One challenge is about the quality of faculty, which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period of ‘Great Leap Forwar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during
which the total under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has increased from about 5
million in 1990s to more than 20 million now. This has placed a great
demand for university faculty. But where could we suddenly get so much more
quality lecturers? Have we maintaine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during this
rapid expansion? I think we all know that we can't get so many quality
lecturers out of nowhere and, consequently,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en seriously compromised.
Woo: It takes many years, or perhaps even generations, to train quality
university lecturers. But China has an urgent need for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now. So what's your solution?
Shi: I don't have a good answer. But we have a saying in China: shui dao qu
cheng (a waterway is naturally formed where water flows). And we also have
an ancient parable: ba miao zhu zhang, in which a farmer tries to help the
shoots to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This is what worries me. 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that everything follows a course of its own, which can't be
rushed.
Whether China could instigate substantial reforms will determine not only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its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ation's long-
term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Yuanfang Chen
Gong: Higher education must shift from a focus on quantity to one on quality
.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reform is to identify the kind of quality
we strive for and to improve relevant evaluation systems. This is crucial
for causing a sea change in China's educ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alike.
Woo: Please note that most of our discussion today has focused on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 varied goals and objectives. For any institution, the key
is to first determine what it aims to achieve—that is, to clearly position
itself—and then decide how best to go about it. Once the institution's
positioning is clearly set, its professors—who are, after all, the soul of
the institution—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determine its academic plans and
insure their implementation.
Gong: Indeed. Academic freedom, including university autonomy, i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n my view. Even though we talk about it all the time, it
remains an ideal that is yet to be realized in this country.
Ch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key to changing the situation
fundamentally. We've been talking for years about reducing bureaucratic
interference in universities—without which there would be very limited
scope for innovation. But has it happened? The ministry is simply unwilling
or lacks the drive to instigate such changes.
Shi: University autonomy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Having sufficient
freedom is key to innovation in both education and scienc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kes too tight a control over how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un. I
guess it worries that some universities may not know what to do if they are
given too much freedom. This may be true. But it's better to let them learn
from their own mistakes than trying to control every university—because
academic freedom is a prerequisite of ‘letting one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key to education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give more freedom
to departments with a proven track record and let them decide how to train
their students.
Che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come to a crossroad, with equal measur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ether China could instigate substantial
reforms in both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institutions, and whether China
c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lite and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will
determine not only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its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ation's long-term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The time to act is now.
Jane Qiu writes for NSR from Beijing.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终于不被生物纳米那帮人给压着了。
a*******m
发帖数: 14194
75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756.html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3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他同时强调,
要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在过去数年被不断提及。但在“保就业”的压力之下,
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滑向了“功利主义”之路,这有悖于大学精神
的实质。在2014年年底《国家科学评论》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
究创新论坛上,5位著名教育专家深入剖析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
错位”问题,以期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改革辨明方向。
前言
中国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对经济发展与迎接全球
竞争挑战十分关键。问题的核心是,这个国家如何培养其创新代言
人——有创造力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2014年年底,由《国家科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神经科学
家、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担任论坛主席,5位来自
顶尖高校的专家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当前的
教育系统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改革。
参与讨论的专家有:医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陈元方,化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电子工程师、
天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
一公,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
1、“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
蒲慕明: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全球竞争中面临的很多挑战与创新
有关。当前,我们没有多少真正的原创,经常尾随于其他发达国家
之后。出于这个原因,本论坛的目的是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本
科生和博士生的培养。首先讨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
大学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施一公:高等教育的概念非常广泛。中国有超过1000所高
校,其中很多高校集中在技术和职业培训等偏专业化的教学领域,
它们应该与名校拥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元素。我认为,前30至
40名的研究型大学——即中国的常青藤大学——和今天讨论的创新问题
最具相关性。
蒲慕明: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想我们应该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
顶尖大学上,否则,讨论就会过于宽泛。
施一公:中国大陆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急功近利。政府把
大学看作是就业的引擎,这一点对上述专业化的高校也许是适用
的,但绝不适用于顶尖高校。在父母和整个社会的压力下,中国顶
尖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烦恼。在这种氛
围下,几乎没有人真正对创新感兴趣。在顶尖高校,金融是很多大
学生首选的主修专业。我的实验室就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放弃攻读博
士学位,选择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理由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龚克: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我
同意中国有太多寻求短期利益的文化氛围,这对创新没有任何益
处。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合作极为有限,这些也阻止了创新。此
外,中国科学家往往受限于拥有狭窄的视角,仅对自己的专业感兴
趣,但是近来的创新经常产生于多学科研究中。
吴家玮:确实如此。研究文化应该在大学里播下健康的种子。
但是我要指出,所谓“创新” 分不同种类。比如说,就连如何开好一
家快餐店其实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高等教育来说,创新基本
原则都是一样的,无论说的是名校还是职业学院。
2、“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育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
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
施一公:在中国,舆论经常把高等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
为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一观点在媒体上经常被放大,给
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顶尖大学造成巨大压力。我认为过于强调就
业前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重心。
龚克:确实如此,每年中国大陆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
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压力传递给大学。比如,南开大学从2014年
11月起就被要求提交一份月度报告,汇报成功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
比例。
施一公:我每年都参加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相关的会议,
2012年以前,学生家长也经常参加这些会议。我深切感受到,他们
对于就业前景的担忧大于一切,对此你可能难以想象。我经常告诉
这些家长:您的孩子来清华上学不是简单地为了日后得到一份工
作,他们应该具有更远大的前途,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培养,在未
来四年不要告诉您的孩子哪些工作最有利可图。
吴家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的大学,尤其是那
些受公众资助,并因此对公众负责任的大学,经常需要考虑与就业
率相关的问题。毕竟,中国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中,公众期望多
少人会从事创新?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这件事情
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就业率不应该成为评估大学成绩的唯一
标准。
龚克: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中国已经有一种趋势认为,只要学
生就业好,大学工作就做得好。大学,包括那些最优秀的大学,都
在忙着完成各类任务,比如就业率、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影响
因子等等,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导致本末倒置。
施一公:当然,所有大学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就业前景,但这绝
不应当是顶尖大学的培养目标。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
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当你用更高的目标
来治学、用更高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就业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
果。
高松:我同意这种看法。学生们上大学希望随后找到好工作的
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大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率
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更密切相关的。
陈元方:过于强调就业及类似的指标表明,中国教育部对于高
等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对于塑造国家未来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幅清
晰的图像。导致高等教育变成了一堆统计数字游戏。这是中国目前
面临的危机。我们应该从大局考虑,探寻中国高等教育缺失了哪些
重要元素。
3、“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
责。”
蒲慕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其历史可以
追溯到1917年,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请问协和医学院的相关情况
是怎样的?
陈元方: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一所规模小、选择性强的医科学
校。在因美国“珍珠港事件”被迫关闭之前的19年中(1924年首届医
学生毕业~1942年),学校仅有310名毕业生,平均每年仅毕业16.3
人。但那些学生都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栋梁之才,在临床医学实践、
医学研究、公共卫生、护理学以及医学教育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医学领袖,并成为各类享有声望
的研究院的院士或管理层,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军
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国际航空和空间科学院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
1952年和1966年曾两度停办,并于1959年和文化大革命后的1979
年两度复校,此后一直致力于重现过去的辉煌。
蒲慕明:您就属于“文革”前毕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老一辈毕
业生。在您看来,协和医学院何以如此成功?
陈元方:这与学校的视野和教育理念分不开。一开始,北京协
和医学院就非常明确,它的目标是培养医学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
决定了学校每个方面如何运行。比如,学校有一个为期三年的医学
预科,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语言技能等方面打下
坚实和广泛的基础;比起知识的数量,学校更强调思想的质量,鼓励
批判性思维和有规律的逻辑思维习惯;它鼓励教授和高级教师与学生
定期交流指导的导师制,这不仅对知识传播很关键,而且对文化和
价值观的传播也是如此。
吴家玮:这种教育理念也是美国一些博雅学院非常成功的原因
之一。它们真正关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批判
性与独立性的思考,教育他们如何与同学们合作相处和相互学习。
这样的培养模式需要从本科教育开始。
陈元方: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2007年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谈到大学精神时所说
的:“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
仅仅是或主要是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塑造一生的学习、将传统传
承千年的学习、创造未来的学习。”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衡量中国
高等教育现状和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高松:确实如此。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和批
判思维能力的全面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
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1945年
~1948年)胡适曾说,“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
察”,“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
施一公:遗憾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心态,
关注的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深受中国古
语“学以致用”的影响,这里的“用”经常被看成狭义层面的“用处”。
这种急功近利蔓延到企业,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名校毕
业的学生不满意,认为他们如果不经过培训,就不能很快适应安排
的工作。其实,除非是相关技术学校专业毕业,任何一名优秀的名
校大学生是必须经过职场技术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吴家玮:我认为教育具有这两个功能,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矛
盾。即一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另一方面教给
他们能够直接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二者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
如何把握好平衡点。
龚克:我也同意。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和“用”放在对立
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和提供有前途的工作前景之间并没有内在矛
盾,我试着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一生所要面对的挑战,而不仅仅
是毕业后立即面对的挑战。世界正在迅速变化,广泛与坚实的知识
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将决定学生如何适应这些迅速的变
化,并作出合理判断与理智选择。问题在于这里的“用”是为了短期
的利益还是一生的利益。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学会”,而
是“会学”。
4、“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
准备。”
陈元方:教育部试图让一些医学院通过8年制教育颁发医学博
士学位的办法来复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成功模式。但其中一些措施
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实质上与协和医学院类似,他们没有搞清楚
究竟是什么形成了一所世界水平的医学院。比如,国内最有名望的
一所大学仅仅为医学院设置了1年的医预科项目,几乎没有给人文教
育多少关注度,并要求学生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三年进行高度专业化
的医学训练。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有些大学认为早期专业化可以让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是我担心这样狭隘的训练,绝
不可能让学生获得有能力的医生所必要的素质或视野,更不要说在
世界舞台上竞争了。
施一公:一些大学,尤其是专业化和职业化院校,就是为了在
毕业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而设立的。但这不应该是名校所出现的
情况。
蒲慕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学生很早就被分了专
业,几乎是从他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而且高等教育的范围
都非常有限与集中。教育部对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和课程作了很多
限制。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准
备,给他们广阔的视野和从事他们选择的任何职业的能力,在大学
期间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去了解自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4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陈元方:确实如此。我的两位同窗毕业后立刻就被分配到航空
航天科研机构。尽管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太空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方
面的知识,两人后来都非常成功,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研究院院
士。这是因为他们从协和医学院预科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
校聚焦于自然科学基础、素质、能力和潜力教育,而不是专业技
能,因此无论他们进入哪一行都能成功。
龚克:早期专业化的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为了促进工业
化,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复制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综合大
学分化成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学院,如机械、建筑、航空、铁路与造
船。尽管这种模式20年前已经得到逆转,但仍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
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陈元方:这种局面亟待尽快解决。否则,我们将会陷入高等教
育的死胡同,这不单是在医学方面。问题是,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哪
类人才?是的,我们确实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这远远
不够。我们真正最需要的是在各个领域具有远见卓识、想象力和勇
气的领袖人才——他们是中国的未来。
高松:我完全赞同。当前,从教育部到教职员再到学生,专业化的
问题在每个层面都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显
著提升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越来越需要更广泛的视野。
施一公:由于过于强调就业和直接适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很
多优秀人才在社会、家长、舆论的重重压力下已然走上了一条功利
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可能不只存在于中国大陆。
5、“中国是否能启动实质性教育改革,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
与繁荣。”
蒲慕明:教育部提了很多次教育改革。我们已着手一些需要迫
切改革的问题,比如早期专业化和过于强调就业率的问题。那么,
大学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高松: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意识到建立牢固基础、
学科交叉和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在北京大学尝试推行专业
化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理念。2013年~2014年,为了利用
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促进校园内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已经开发了24
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慕课),这些慕课同时也将有益于整个社
会。
施一公:其中的一个挑战是教员水平,最终会决定大学的质
量。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跃进”,在
此期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万增加到现在的
2000多万。这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数量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质
量。我们从哪里突然得到如此多的合格教师?在招生人数急剧扩张的
时候,我们是否维持了教育质量?
吴家玮:要花费很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去培养高水平的
大学教师。但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更多大学毕业生。有什么解决办
法呢?
施一公:我也没有好答案。但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古训:拔苗助长。这正是我担心的。我想
说,每件事物都会随其自身规律发展,也许不能操之过急。
龚克:高等教育必须从聚焦数量转向聚焦质量。改革最重要的
一条是更新我们的质量观与改进相关评估体系。这将会对中国教育
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产生彻底和根本性的影响。
吴家玮: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中
国的名校。但是中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具有不
同的教育目标与宗旨。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关键是首先要决定
它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先作出清晰定位,然后再决定如何实
现。一旦这个教育机构的定位被明确设定,作为学校灵魂的教师应
该有权决定教学计划并确保计划的落实。
龚克:确实如此。在我看来,学术自由,包括大学自治,是最
紧迫的问题。尽管我们总在讨论这个话题,但到今天为止,这个问
题在中国仍然是尚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陈元方:彻底改变现状,教育部是关键。在减少官僚主义干预
大学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没有官僚主义,创新就少
了很多限制。但是难道问题解决了吗?教育部就是不愿意或者是缺乏
动力去发起改革。
施一公:大学自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拥有足够的自由是教
育与科学创新的关键。教育部门在大学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上显然
不能用“一刀切”的政策,目前是控制得过紧。我想或许它是在担
心,一些大学被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后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至滥用
自主权。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但是,让它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试
图微观控制每一所大学要好得多,因为学术自由是“百花齐放”的前
提条件以及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自主权的下放,不仅是教育部向
试点高校放权;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所试点大学内部,校方也应该给
予院系更大的自由,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让它们决定如何培养
本专业的学生,宏观调控院系而不要“一刀切”,过多干涉院系事
务。
陈元方: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
存。中国是否能在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方面启动实质性改革,能否
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能否认真研究我国成功精英
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将不仅决定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命运,
而且也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与繁荣。改革的时机就在当下。
(秦风编译。英文原标题为“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转自“赛先生”官方微信,欢
迎关注!)
a*******m
发帖数: 14194
76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756.html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3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他同时强调,
要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在过去数年被不断提及。但在“保就业”的压力之下,
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滑向了“功利主义”之路,这有悖于大学精神
的实质。在2014年年底《国家科学评论》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
究创新论坛上,5位著名教育专家深入剖析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
错位”问题,以期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改革辨明方向。
前言
中国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对经济发展与迎接全球
竞争挑战十分关键。问题的核心是,这个国家如何培养其创新代言
人——有创造力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2014年年底,由《国家科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神经科学
家、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担任论坛主席,5位来自
顶尖高校的专家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当前的
教育系统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改革。
参与讨论的专家有:医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陈元方,化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电子工程师、
天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
一公,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
1、“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
蒲慕明: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全球竞争中面临的很多挑战与创新
有关。当前,我们没有多少真正的原创,经常尾随于其他发达国家
之后。出于这个原因,本论坛的目的是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本
科生和博士生的培养。首先讨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
大学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施一公:高等教育的概念非常广泛。中国有超过1000所高
校,其中很多高校集中在技术和职业培训等偏专业化的教学领域,
它们应该与名校拥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元素。我认为,前30至
40名的研究型大学——即中国的常青藤大学——和今天讨论的创新问题
最具相关性。
蒲慕明: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想我们应该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
顶尖大学上,否则,讨论就会过于宽泛。
施一公:中国大陆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急功近利。政府把
大学看作是就业的引擎,这一点对上述专业化的高校也许是适用
的,但绝不适用于顶尖高校。在父母和整个社会的压力下,中国顶
尖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烦恼。在这种氛
围下,几乎没有人真正对创新感兴趣。在顶尖高校,金融是很多大
学生首选的主修专业。我的实验室就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放弃攻读博
士学位,选择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理由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龚克: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我
同意中国有太多寻求短期利益的文化氛围,这对创新没有任何益
处。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合作极为有限,这些也阻止了创新。此
外,中国科学家往往受限于拥有狭窄的视角,仅对自己的专业感兴
趣,但是近来的创新经常产生于多学科研究中。
吴家玮:确实如此。研究文化应该在大学里播下健康的种子。
但是我要指出,所谓“创新” 分不同种类。比如说,就连如何开好一
家快餐店其实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高等教育来说,创新基本
原则都是一样的,无论说的是名校还是职业学院。
2、“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育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
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
施一公:在中国,舆论经常把高等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
为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一观点在媒体上经常被放大,给
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顶尖大学造成巨大压力。我认为过于强调就
业前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重心。
龚克:确实如此,每年中国大陆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
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压力传递给大学。比如,南开大学从2014年
11月起就被要求提交一份月度报告,汇报成功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
比例。
施一公:我每年都参加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相关的会议,
2012年以前,学生家长也经常参加这些会议。我深切感受到,他们
对于就业前景的担忧大于一切,对此你可能难以想象。我经常告诉
这些家长:您的孩子来清华上学不是简单地为了日后得到一份工
作,他们应该具有更远大的前途,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培养,在未
来四年不要告诉您的孩子哪些工作最有利可图。
吴家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的大学,尤其是那
些受公众资助,并因此对公众负责任的大学,经常需要考虑与就业
率相关的问题。毕竟,中国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中,公众期望多
少人会从事创新?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这件事情
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就业率不应该成为评估大学成绩的唯一
标准。
龚克: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中国已经有一种趋势认为,只要学
生就业好,大学工作就做得好。大学,包括那些最优秀的大学,都
在忙着完成各类任务,比如就业率、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影响
因子等等,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导致本末倒置。
施一公:当然,所有大学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就业前景,但这绝
不应当是顶尖大学的培养目标。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
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当你用更高的目标
来治学、用更高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就业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
果。
高松:我同意这种看法。学生们上大学希望随后找到好工作的
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大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率
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更密切相关的。
陈元方:过于强调就业及类似的指标表明,中国教育部对于高
等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对于塑造国家未来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幅清
晰的图像。导致高等教育变成了一堆统计数字游戏。这是中国目前
面临的危机。我们应该从大局考虑,探寻中国高等教育缺失了哪些
重要元素。
3、“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
责。”
蒲慕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其历史可以
追溯到1917年,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请问协和医学院的相关情况
是怎样的?
陈元方: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一所规模小、选择性强的医科学
校。在因美国“珍珠港事件”被迫关闭之前的19年中(1924年首届医
学生毕业~1942年),学校仅有310名毕业生,平均每年仅毕业16.3
人。但那些学生都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栋梁之才,在临床医学实践、
医学研究、公共卫生、护理学以及医学教育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医学领袖,并成为各类享有声望
的研究院的院士或管理层,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军
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国际航空和空间科学院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
1952年和1966年曾两度停办,并于1959年和文化大革命后的1979
年两度复校,此后一直致力于重现过去的辉煌。
蒲慕明:您就属于“文革”前毕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老一辈毕
业生。在您看来,协和医学院何以如此成功?
陈元方:这与学校的视野和教育理念分不开。一开始,北京协
和医学院就非常明确,它的目标是培养医学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
决定了学校每个方面如何运行。比如,学校有一个为期三年的医学
预科,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语言技能等方面打下
坚实和广泛的基础;比起知识的数量,学校更强调思想的质量,鼓励
批判性思维和有规律的逻辑思维习惯;它鼓励教授和高级教师与学生
定期交流指导的导师制,这不仅对知识传播很关键,而且对文化和
价值观的传播也是如此。
吴家玮:这种教育理念也是美国一些博雅学院非常成功的原因
之一。它们真正关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批判
性与独立性的思考,教育他们如何与同学们合作相处和相互学习。
这样的培养模式需要从本科教育开始。
陈元方: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2007年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谈到大学精神时所说
的:“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
仅仅是或主要是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塑造一生的学习、将传统传
承千年的学习、创造未来的学习。”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衡量中国
高等教育现状和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高松:确实如此。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和批
判思维能力的全面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
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1945年
~1948年)胡适曾说,“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
察”,“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
施一公:遗憾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心态,
关注的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深受中国古
语“学以致用”的影响,这里的“用”经常被看成狭义层面的“用处”。
这种急功近利蔓延到企业,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名校毕
业的学生不满意,认为他们如果不经过培训,就不能很快适应安排
的工作。其实,除非是相关技术学校专业毕业,任何一名优秀的名
校大学生是必须经过职场技术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吴家玮:我认为教育具有这两个功能,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矛
盾。即一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另一方面教给
他们能够直接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二者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
如何把握好平衡点。
龚克:我也同意。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和“用”放在对立
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和提供有前途的工作前景之间并没有内在矛
盾,我试着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一生所要面对的挑战,而不仅仅
是毕业后立即面对的挑战。世界正在迅速变化,广泛与坚实的知识
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将决定学生如何适应这些迅速的变
化,并作出合理判断与理智选择。问题在于这里的“用”是为了短期
的利益还是一生的利益。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学会”,而
是“会学”。
4、“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
准备。”
陈元方:教育部试图让一些医学院通过8年制教育颁发医学博
士学位的办法来复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成功模式。但其中一些措施
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实质上与协和医学院类似,他们没有搞清楚
究竟是什么形成了一所世界水平的医学院。比如,国内最有名望的
一所大学仅仅为医学院设置了1年的医预科项目,几乎没有给人文教
育多少关注度,并要求学生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三年进行高度专业化
的医学训练。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有些大学认为早期专业化可以让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是我担心这样狭隘的训练,绝
不可能让学生获得有能力的医生所必要的素质或视野,更不要说在
世界舞台上竞争了。
施一公:一些大学,尤其是专业化和职业化院校,就是为了在
毕业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而设立的。但这不应该是名校所出现的
情况。
蒲慕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学生很早就被分了专
业,几乎是从他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而且高等教育的范围
都非常有限与集中。教育部对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和课程作了很多
限制。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准
备,给他们广阔的视野和从事他们选择的任何职业的能力,在大学
期间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去了解自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4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陈元方:确实如此。我的两位同窗毕业后立刻就被分配到航空
航天科研机构。尽管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太空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方
面的知识,两人后来都非常成功,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研究院院
士。这是因为他们从协和医学院预科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
校聚焦于自然科学基础、素质、能力和潜力教育,而不是专业技
能,因此无论他们进入哪一行都能成功。
龚克:早期专业化的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为了促进工业
化,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复制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综合大
学分化成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学院,如机械、建筑、航空、铁路与造
船。尽管这种模式20年前已经得到逆转,但仍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
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陈元方:这种局面亟待尽快解决。否则,我们将会陷入高等教
育的死胡同,这不单是在医学方面。问题是,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哪
类人才?是的,我们确实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这远远
不够。我们真正最需要的是在各个领域具有远见卓识、想象力和勇
气的领袖人才——他们是中国的未来。
高松:我完全赞同。当前,从教育部到教职员再到学生,专业化的
问题在每个层面都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显
著提升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越来越需要更广泛的视野。
施一公:由于过于强调就业和直接适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很
多优秀人才在社会、家长、舆论的重重压力下已然走上了一条功利
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可能不只存在于中国大陆。
5、“中国是否能启动实质性教育改革,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
与繁荣。”
蒲慕明:教育部提了很多次教育改革。我们已着手一些需要迫
切改革的问题,比如早期专业化和过于强调就业率的问题。那么,
大学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高松: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意识到建立牢固基础、
学科交叉和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在北京大学尝试推行专业
化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理念。2013年~2014年,为了利用
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促进校园内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已经开发了24
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慕课),这些慕课同时也将有益于整个社
会。
施一公:其中的一个挑战是教员水平,最终会决定大学的质
量。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跃进”,在
此期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万增加到现在的
2000多万。这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数量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质
量。我们从哪里突然得到如此多的合格教师?在招生人数急剧扩张的
时候,我们是否维持了教育质量?
吴家玮:要花费很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去培养高水平的
大学教师。但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更多大学毕业生。有什么解决办
法呢?
施一公:我也没有好答案。但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古训:拔苗助长。这正是我担心的。我想
说,每件事物都会随其自身规律发展,也许不能操之过急。
龚克:高等教育必须从聚焦数量转向聚焦质量。改革最重要的
一条是更新我们的质量观与改进相关评估体系。这将会对中国教育
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产生彻底和根本性的影响。
吴家玮: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中
国的名校。但是中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具有不
同的教育目标与宗旨。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关键是首先要决定
它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先作出清晰定位,然后再决定如何实
现。一旦这个教育机构的定位被明确设定,作为学校灵魂的教师应
该有权决定教学计划并确保计划的落实。
龚克:确实如此。在我看来,学术自由,包括大学自治,是最
紧迫的问题。尽管我们总在讨论这个话题,但到今天为止,这个问
题在中国仍然是尚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陈元方:彻底改变现状,教育部是关键。在减少官僚主义干预
大学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没有官僚主义,创新就少
了很多限制。但是难道问题解决了吗?教育部就是不愿意或者是缺乏
动力去发起改革。
施一公:大学自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拥有足够的自由是教
育与科学创新的关键。教育部门在大学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上显然
不能用“一刀切”的政策,目前是控制得过紧。我想或许它是在担
心,一些大学被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后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至滥用
自主权。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但是,让它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试
图微观控制每一所大学要好得多,因为学术自由是“百花齐放”的前
提条件以及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自主权的下放,不仅是教育部向
试点高校放权;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所试点大学内部,校方也应该给
予院系更大的自由,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让它们决定如何培养
本专业的学生,宏观调控院系而不要“一刀切”,过多干涉院系事
务。
陈元方: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
存。中国是否能在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方面启动实质性改革,能否
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能否认真研究我国成功精英
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将不仅决定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命运,
而且也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与繁荣。改革的时机就在当下。
(秦风编译。英文原标题为“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转自“赛先生”官方微信,欢
迎关注!)
a*******m
发帖数: 14194
77
看看施一公在屠呦呦获诺奖的庆祝仪式上都说了啥。
这么喜庆的场合,还要担心,还要装模作样地忧国忧民,
我真是只能操了!
科学网有人评价施一公, “官瘾极大,情商极低."
我看靠谱!
在10月8日举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谈到自己的三点感想,《知识分子》(微信号:the-intellectual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如下,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讲三点感想。一,屠老师获奖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当年的环境下,科研条件
一定是极其艰苦,科学家甚至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
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
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二,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担心。一方面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
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中国是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
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
青蒿素这样的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是集体攻关,过去适合,也许到现在还
适合,这和基础研究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
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
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
不重要了,如果是这样,就叫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中国这
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
的基础。
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不同
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
三,屠老师1930年出生,今年85岁高龄,您代表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对
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
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不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
厚望。
尽管如此——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中国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即我们再
拿几个诺贝尔奖、再取得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现几个重大新药创制,即便到了那时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
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感谢大家。
a*******m
发帖数: 14194
78
看看施一公在屠呦呦获诺奖的庆祝仪式上都说了啥。
这么喜庆的场合,还要担心,还要装模作样地忧国忧民,
我真是只能操了!
科学网有人评价施一公, “官瘾极大,情商极低."
我看靠谱!
在10月8日举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谈到自己的三点感想,《知识分子》(微信号:the-intellectual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如下,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讲三点感想。一,屠老师获奖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当年的环境下,科研条件
一定是极其艰苦,科学家甚至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
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
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二,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担心。一方面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
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中国是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
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
青蒿素这样的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是集体攻关,过去适合,也许到现在还
适合,这和基础研究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
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
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
不重要了,如果是这样,就叫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中国这
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
的基础。
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不同
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
三,屠老师1930年出生,今年85岁高龄,您代表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对
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
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不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
厚望。
尽管如此——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中国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即我们再
拿几个诺贝尔奖、再取得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现几个重大新药创制,即便到了那时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
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感谢大家。
A*******8
发帖数: 1453
79
放开的是二孩,不是二胎。不过因为双胞胎总体比例少,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二孩
和二胎没有区别。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二胎生了双胞胎,那就有三个孩子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a*******m
发帖数: 14194
80
灌纯水的人的好日子,应该不会太多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科院发布办院新方针: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2/313513.shtm
“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
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本报北京2月12日讯(记者丁佳)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发布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中科院第十三届科星新闻奖颁奖活动上,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
礼就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白春礼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指导“率先行动”
计划顺利实施,中科院党组作出了调整办院方针的决定,确立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具
体表述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
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
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白春礼介绍,从内涵上看,新的办院方针中,“三个面向”指明了中科院新时期科技创
新的方向,“四个率先”既是中科院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中科院 “三位一体”组织
架构和“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的战略使命,既注重传承历史,保持
了中科院改革发展的连续性,坚持了国家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又与时俱进,把握了新
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中科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白春礼指出,新的办院方针有利于把全院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中科院的
要求上来,有利于把科研布局、科技队伍和创新资源更好凝聚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
位上来,有利于把中科院的创新能力和贡献更好地提升到引领带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
目标上来。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将做好全院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积极谋划改革、推进创新、加
快发展,使“率先行动”计划的构想早日变成现实。
据了解,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先后提出过5个办院方
针,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对中科院的明确要求,也有力
推动了中科院的改革创新和事业发展。
相关主题
施一公教授谈生命科学国际人才状况与中国的人才引进 (转载)施一公一家在北京电视台《家和万事兴》的节目
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ZZ)ZT 清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院士 曾落选中科院院士
施一公:中国最好大学不逊色美国顶尖大学?(ZZ)Re: 未完的路——一个美国生物博士后的故事(ZZ)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L***s
发帖数: 9258
81
终于不被生物纳米那帮人给压着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灌纯水的人的好日子,应该不会太多了!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 中科院发布办院新方针: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2/313513.shtm
: “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
: 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 本报北京2月12日讯(记者丁佳)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发布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a*******m
发帖数: 14194
82
[awaydream 于 2012-08-26 16:43:26 提到][删除][修改] [FROM: 163.]
关于国家科技成果评价和文献管理的一点建议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的科技实力也有了
很大的提高,每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日渐增多,科学索引
(SCI), 工程索引(EI),所收录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文章与日
俱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是我们国家日渐强大的科技实力的
一个明证。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加入WTO,不受知识产权协定的约束,
所以很多纸质文献都不要付版税,可以相互影印,各个学校可以以
相对低廉很多的价格买到文献。加入WTO以后,这样的做法就不再
符合知识产权法了,各个学校要为这些文献付出大笔的金钱,负担
很重,而作科研研究离不开这些文献,又不能不买,让很多学校
进退两难,只能咬牙坚持。特别是最近几年,西方的文献集团感觉
我们离不开这些文献服务之后,迅速提高了文献价格,其中Elsevier
文献集团的涨价最为凶猛,而且立场极其强硬。在2008年的谈判中,
很多学校面临未来3年,价格翻番的合同,根本没得选择。这使很多
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更加捉襟见肘。
这样现实就有了很多讽刺的意味,一方面我们国家加大科技投入,
大量的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但是大量的成果文章都发表到外国
文献集团的杂志上,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文章,为他们做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为了检索文章,还要付给他们大量的宝贵的
科研资金,才能看到文章,即使这个文章是中国的科学家作出的。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如果长期这样,未免太过荒唐,我们必须找
出对策,解决,至少要缓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一,我们国家没有
好的评价体系,很多时候采用发表文章的档次进行评价,以在SCI,
EI发表文章为荣,人为地把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成果往别人的口
袋里送,而没有想到如何留在国内,以收取别的国家的文献费用;
第二,我们国家的文献杂志管理还不规范,很多杂志因为国家的
资金支持不够,要收版面费,容易导致文章良莠不齐;第三,我们
国家的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查询,还有待规范和提高。
相应的对策,第一,国家要出台新的科技评价标准,改变以在SCI, EI
发表文章为荣的情况,鼓励好的成果投向国内的杂志,重点培养扶持
国内的杂志,将优秀的成果留在我们自己国家手中。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可以做长期规划,慢慢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第二,整顿
科研期刊,加大对科研期刊的支持力度,同时严格管理,尽量做到公平,
公正;第三,加大力度投资我们自己国家的文献库和文献保障机构,
花大力气做好基础的工作,以为广大科研单位院所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制度制订者提供一些参考,为
国家的长远发展做点贡献。
XXX
2009年3月15日
a*******m
发帖数: 14194
83
生物纳米也有很多很重要的课题, 也能为国家做贡献。
只是纯粹的灌水,拿影响因子说事的人,应该可以被拿下啦。
我觉得施一公的好日子,差不多到头了。
施一公,蒲慕明等的看法,跟中科院的方针,国家的号召明显背道而驰。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4/623.abstract
Poo: Many of the challenges China fa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on are about innovation. We don't have much genuine innovation at
the moment, often trailing behi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forum is to discus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including both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at ar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how could Chinese universities produce creative talents?
Shi: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broad. There are over 1000
universities in China, many of which tend to have a narrower focus on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should have quite different
education missions and elements from elite universities. I think the top 30
to 40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Ivey League in China—are most
relevant to the issue of innovation being discussed today.
Poo: I agree.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ur discussion on top universities;
otherwise it would be too diffuse.
Shi: There is this pervasive culture of ji gong jin li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short-term gains) in mainland China. The government regards
universities as the engine of employment. Pressurized by their parents and
the entire society,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China's top
universities are obsessed by finding a well-paid job. Under this kind of
atmosphere, few people are really interested in innovation. In most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singhua, finance is the first choice of major for
many students. And a talented graduate student quit his PhD study in my lab
for a job in investment banking. It's simply unbelievable.
Gong: What's critical for innovation are not specific skills but culture. I
agree: there is too much of a culture of seeking short-term gains in China,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reativity. There is little trust between people,
and collaboration is extremely limited, which also impedes innovation.
Moreover, Chinese scientists tend to have a very narrow perspective and are
only interested in their own specialties, but innovation these days often
takes place i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ll these reflect flaws in our
higher-education system that need to be urgently changed.
Woo: Indeed. The seeds for a healthy research culture are sown in
universities. But I'd like to point out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innovation. Opening a fast-food restaurant, for instance, also require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the
same whether you are talking about elite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Previous Section
Next Sec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prospect
Shi: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links higher education to employment—with
the view that employment 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is often amplified in the Chinese media, and gives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singhua and Peking University, tremendous pressure. I think an overemphasis
on job prospects is missing the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Sadly, there is
no consensus in our society.
Gong: Indeed. There are 7 million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mainland China
every year. The government puts a lot of pressure on universities to
maximize the employment rates. For instance, we are required to file a
monthly report since November on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ho are
successful in signing a job contract.
The goal of elit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o train leader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future, not just to have their students placed in high-paying jobs.
—Yigong Shi
Shi: I engage freshmen every year in town hall-style meetings, which some of
their parents often attend. Their concern for job prospects is overwhelming
. You cannot imagine. I often tell the parents: your children do not come to
Tsinghua just to get jobs afterwards—there is a much bigger picture in
that—so please do not talk to your children in the following four years
about which jobs are the most lucrative.
Woo: This is not unique to China. Universities in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publicly funded and therefore accountable for the
masses, are also very much concerned with employment rates. After all, how
many of the 7 million graduates in China are expected to be innovative in
the end? The main reason for most students going to universities is to find
good job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The key is employment rates
shouldn't be the only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a university's performance.
Gong: But this is exactly where the problem is. There is already a tendency
in China to think that universities have done a good job as long as their
graduates get employe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best ones, are busy
meeting targets such as employment rates, the number of awards and
publications, and impact factors, while neglecting 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y are simply ben mo dao zhi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
Shi: Of course, all universities should care about their students’ job
prospects. In China, however, this has become a driving force for
universities—in ways that have no parallel in any other places in the world
—with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on students, lecturer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goal of elit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o
train leader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future, not just to have their
students placed in high-paying jobs.
Gao: I agree. It's understandable that students going to universities hope
to find good jobs afterwards. But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ies is not to
boost employment rates, which are more related to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Chen: The overemphasis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similar targets is indicative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es not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higher
education is about or its role in shaping a country's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merely a number's game. This is the crisis China is
facing. We should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and ask what key elements are
miss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Previous Section
Next Section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Poo: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 is the premium medical school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going back to 1917, and is highly influential. What's
the situation there?
Chen: PUMC is a small, highly selective medical school. Before it was forced
to close down after the Pearl Harbor event, PUMC only had 310 graduates,
about 16.3 a year on average. But those graduates were the pillars of modern
medicine in China and had a massive impact in the fields of clinical
practice, medical research, public health, nurs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Many of them later became famous medical leaders, and were elected as
fellows or directors of various prestigious academies—includ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viation and Space Sciences. PUMC has been struggling to reproduce its past
glory since it reopened at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o: You belong to the old generations of PUMC graduates, who graduated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y could it be so successful in your view?
Chen: This is related to its vision and education philosophy. At the outset,
PUMC was clear that its goal was to produce the crème de la crème in
medicine, which determined every aspect of how it was run. For instance, it
had a three-year pre-medical program designed to allow the students to build
a solid and broad foundation in natur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language
skills; it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mind than the quantity of
knowledge,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iplined habits of reasoning
; it instigated a tutorial system in which students had regular personal
contact with professors and senior faculties, which is critica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not only knowledge but also culture and values.
Woo: This kind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why some
liberal-arts colleges in the USA are highly successful. They really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independently, and teach them how to work with and learn from
their fellow students. Such training must start wi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en: As Drew Gilpin Faust,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stated in her
2007 inauguration speech: ‘The essence of a university is that it is
uniquely accountable to the past and to the future—not simply or even
primarily to the present. A university is not about results in the next
quarter; it is not even about who a student has become by graduation. It is
about learning that molds a lifetime, learning that transmits the heritage
of millennia, learning that shapes the future. A university looks both
backwards and forwards in ways that must—that even ought to—conflict with
a public's immediate concerns or demands. Universities make commitments to
the timeless, and these investments have yields we cannot predict and often
cannot measure. Universities are stewards of living tradition…’ I think we
should evaluate the situation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form from this
vantage point.
Gao: Inde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to produce
wholesome people with independent judg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who have a
sound moral sense, citizen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cultures. Hu Shi [a famous Chinese scholar and former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during 1945–1948] said that education is to equip you
with a pair of glasses with light, allowing you to see things you couldn't
see before or other people cannot see.
Shi: Unfortunately, there is a utilitarian mentality toward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focuses on knowledge and skills with direct
applied values. I think thi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an ancient saying in
China xue yi zhi yong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be able to apply the
knowledge). This yong (usefulness or application) normally refers to the
usefulness in the narrow sense. For instance, many Chinese enterprises,
including some big companies, are very unhappy with graduates from Tsinghua
and Peking University because they can't latch into their assigned jobs
right away without further training.
Woo: I don't think these two functions of education contradict each other.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on one
hand and teaching them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direct application on the
other are not contradictory. The key is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Gong: I agree. I don't think we should place xue (learning) and yong (
usefulness) in opposing poles. There is no inhe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viding promising job prospects. I try to
make parents see the kind of challenges their children will face all their
lives—not just immediately after graduation. The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A broad and solid found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ability to learn
will determine how well the students can keep up with the rapid changes and
make sound judgment and wise choices. It's a matter of whether this yong (
usefulness) is for short-term or lifelong benefits. The ultimat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about xue hui (learning specific knowledge) but hui
xue (learning how to learn).
Previous Section
Next Section
Early specializ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h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tried to replicate the success of PUMC
by allowing medical schools offer Doctorate of Medicine after eight-year
courses. But some of them resemble PUMC only in forms rather than substance,
and have little idea of what makes a world-class medical school. For
instanc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medical schools only has one-year pre-
medical program,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requires
students to take three years of highly specialized training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i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main motivation is that
universities think early specialization would give the students more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job market. But such narrow training would not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necessary qualities or perspectives to be competent
doctors, let alone competing in the world stage.
Shi: Som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are designed to maximize students’ chances of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But this shouldn't be the case for elite universities.
Poo: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Students are specialized very early on
in China—almost from the moment they step into universities—and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narrow and focus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ces a lot
of restriction on students’ choice of specialty and courses they must take
. Universities shouldn't be reduced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ut should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give them a broad perspective
and the ability to take on any profession they choose. There should be a lot
more freedom for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mselves and their passion in
universities.
Chen: Indeed. Two of my PUMC schoolmates were assigned to work in an
aerospace institute immediately after graduation. Although they knew nothing
about space medicine and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beginning, they both
became highly accomplished later and were elected as fellow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This is because they were trained
well at PUMC—which focused on quality, ability and potential rather than
specific skills—and can be successful regardless of which field they get
into.
Gong: This problem of early specialization has a deep-rooted history. In an
attempt to boost industrialization, China copied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1950s by splitting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to colleges specialized in areas such as mechanics,
architecture, aviation, railway and ship building. This has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even though the
process was reversed 20 years ago. This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cademic freedom, especially university autonomy, i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n education reform].
—Ke Gong
Chen: The situation needs to be changed urgently. Otherwise, we will get
into a higher-education cul-de-sac, not just in medicine. The question is:
What kind of people China really need? Yes, we need people with special
skills. But it's far from enough. What we really need are leaders with
vision, imagination and courage in every single field—they are China's
future.
Gao: I totally agree. The extent of specialization is overwhelming at every
level—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lecturers to students. If we don't
change the situation, we won't be able to significantly boost our innovative
capability, which increasingly demand a broad perspective. Man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 also tend to be multidisciplinary.
Shi: Many elite, research-oriented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society, parents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embarked on an overly
pragmatic path by plac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employment and direct
application. This problem may not be unique to mainland China, but is
particularly acute here.
Previous Section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of education reform
Po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lks a lot about education reform. We've
touched upon several issues that need to be changed urgently—such as early
specialization and an overemphasis on employment rates. What's happening in
universities?
Gao: In the past few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olid foundation, disciplinary crossover
and students’ own interest. At Peking University, we have tried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higher education by combining specialization with broad
liberal education. In 2013–2014, we developed over two dozen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blended learning
for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campus. Meanwhile, the MOOCs
will benefit the whole society.
Shi: One challenge is about the quality of faculty, which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period of ‘Great Leap Forwar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during
which the total under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has increased from about 5
million in 1990s to more than 20 million now. This has placed a great
demand for university faculty. But where could we suddenly get so much more
quality lecturers? Have we maintaine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during this
rapid expansion? I think we all know that we can't get so many quality
lecturers out of nowhere and, consequently,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en seriously compromised.
Woo: It takes many years, or perhaps even generations, to train quality
university lecturers. But China has an urgent need for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now. So what's your solution?
Shi: I don't have a good answer. But we have a saying in China: shui dao qu
cheng (a waterway is naturally formed where water flows). And we also have
an ancient parable: ba miao zhu zhang, in which a farmer tries to help the
shoots to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This is what worries me. 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that everything follows a course of its own, which can't be
rushed.
Whether China could instigate substantial reforms will determine not only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its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ation's long-
term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Yuanfang Chen
Gong: Higher education must shift from a focus on quantity to one on quality
.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reform is to identify the kind of quality
we strive for and to improve relevant evaluation systems. This is crucial
for causing a sea change in China's educ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alike.
Woo: Please note that most of our discussion today has focused on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 varied goals and objectives. For any institution, the key
is to first determine what it aims to achieve—that is, to clearly position
itself—and then decide how best to go about it. Once the institution's
positioning is clearly set, its professors—who are, after all, the soul of
the institution—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determine its academic plans and
insure their implementation.
Gong: Indeed. Academic freedom, including university autonomy, i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n my view. Even though we talk about it all the time, it
remains an ideal that is yet to be realized in this country.
Ch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key to changing the situation
fundamentally. We've been talking for years about reducing bureaucratic
interference in universities—without which there would be very limited
scope for innovation. But has it happened? The ministry is simply unwilling
or lacks the drive to instigate such changes.
Shi: University autonomy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Having sufficient
freedom is key to innovation in both education and scienc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kes too tight a control over how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un. I
guess it worries that some universities may not know what to do if they are
given too much freedom. This may be true. But it's better to let them learn
from their own mistakes than trying to control every university—because
academic freedom is a prerequisite of ‘letting one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key to education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give more freedom
to departments with a proven track record and let them decide how to train
their students.
Che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come to a crossroad, with equal measur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ether China could instigate substantial
reforms in both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institutions, and whether China
c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lite and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will
determine not only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its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ation's long-term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The time to act is now.
Jane Qiu writes for NSR from Beijing.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终于不被生物纳米那帮人给压着了。
a*******m
发帖数: 14194
84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756.html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3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他同时强调,
要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在过去数年被不断提及。但在“保就业”的压力之下,
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滑向了“功利主义”之路,这有悖于大学精神
的实质。在2014年年底《国家科学评论》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
究创新论坛上,5位著名教育专家深入剖析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
错位”问题,以期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改革辨明方向。
前言
中国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对经济发展与迎接全球
竞争挑战十分关键。问题的核心是,这个国家如何培养其创新代言
人——有创造力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2014年年底,由《国家科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神经科学
家、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担任论坛主席,5位来自
顶尖高校的专家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当前的
教育系统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改革。
参与讨论的专家有:医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陈元方,化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电子工程师、
天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
一公,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
1、“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
蒲慕明: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全球竞争中面临的很多挑战与创新
有关。当前,我们没有多少真正的原创,经常尾随于其他发达国家
之后。出于这个原因,本论坛的目的是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本
科生和博士生的培养。首先讨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
大学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施一公:高等教育的概念非常广泛。中国有超过1000所高
校,其中很多高校集中在技术和职业培训等偏专业化的教学领域,
它们应该与名校拥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元素。我认为,前30至
40名的研究型大学——即中国的常青藤大学——和今天讨论的创新问题
最具相关性。
蒲慕明: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想我们应该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
顶尖大学上,否则,讨论就会过于宽泛。
施一公:中国大陆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急功近利。政府把
大学看作是就业的引擎,这一点对上述专业化的高校也许是适用
的,但绝不适用于顶尖高校。在父母和整个社会的压力下,中国顶
尖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烦恼。在这种氛
围下,几乎没有人真正对创新感兴趣。在顶尖高校,金融是很多大
学生首选的主修专业。我的实验室就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放弃攻读博
士学位,选择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理由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龚克: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我
同意中国有太多寻求短期利益的文化氛围,这对创新没有任何益
处。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合作极为有限,这些也阻止了创新。此
外,中国科学家往往受限于拥有狭窄的视角,仅对自己的专业感兴
趣,但是近来的创新经常产生于多学科研究中。
吴家玮:确实如此。研究文化应该在大学里播下健康的种子。
但是我要指出,所谓“创新” 分不同种类。比如说,就连如何开好一
家快餐店其实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高等教育来说,创新基本
原则都是一样的,无论说的是名校还是职业学院。
2、“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育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
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
施一公:在中国,舆论经常把高等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
为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一观点在媒体上经常被放大,给
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顶尖大学造成巨大压力。我认为过于强调就
业前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重心。
龚克:确实如此,每年中国大陆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
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压力传递给大学。比如,南开大学从2014年
11月起就被要求提交一份月度报告,汇报成功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
比例。
施一公:我每年都参加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相关的会议,
2012年以前,学生家长也经常参加这些会议。我深切感受到,他们
对于就业前景的担忧大于一切,对此你可能难以想象。我经常告诉
这些家长:您的孩子来清华上学不是简单地为了日后得到一份工
作,他们应该具有更远大的前途,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培养,在未
来四年不要告诉您的孩子哪些工作最有利可图。
吴家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的大学,尤其是那
些受公众资助,并因此对公众负责任的大学,经常需要考虑与就业
率相关的问题。毕竟,中国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中,公众期望多
少人会从事创新?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这件事情
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就业率不应该成为评估大学成绩的唯一
标准。
龚克: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中国已经有一种趋势认为,只要学
生就业好,大学工作就做得好。大学,包括那些最优秀的大学,都
在忙着完成各类任务,比如就业率、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影响
因子等等,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导致本末倒置。
施一公:当然,所有大学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就业前景,但这绝
不应当是顶尖大学的培养目标。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
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当你用更高的目标
来治学、用更高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就业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
果。
高松:我同意这种看法。学生们上大学希望随后找到好工作的
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大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率
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更密切相关的。
陈元方:过于强调就业及类似的指标表明,中国教育部对于高
等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对于塑造国家未来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幅清
晰的图像。导致高等教育变成了一堆统计数字游戏。这是中国目前
面临的危机。我们应该从大局考虑,探寻中国高等教育缺失了哪些
重要元素。
3、“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
责。”
蒲慕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其历史可以
追溯到1917年,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请问协和医学院的相关情况
是怎样的?
陈元方: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一所规模小、选择性强的医科学
校。在因美国“珍珠港事件”被迫关闭之前的19年中(1924年首届医
学生毕业~1942年),学校仅有310名毕业生,平均每年仅毕业16.3
人。但那些学生都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栋梁之才,在临床医学实践、
医学研究、公共卫生、护理学以及医学教育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医学领袖,并成为各类享有声望
的研究院的院士或管理层,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军
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国际航空和空间科学院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
1952年和1966年曾两度停办,并于1959年和文化大革命后的1979
年两度复校,此后一直致力于重现过去的辉煌。
蒲慕明:您就属于“文革”前毕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老一辈毕
业生。在您看来,协和医学院何以如此成功?
陈元方:这与学校的视野和教育理念分不开。一开始,北京协
和医学院就非常明确,它的目标是培养医学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
决定了学校每个方面如何运行。比如,学校有一个为期三年的医学
预科,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语言技能等方面打下
坚实和广泛的基础;比起知识的数量,学校更强调思想的质量,鼓励
批判性思维和有规律的逻辑思维习惯;它鼓励教授和高级教师与学生
定期交流指导的导师制,这不仅对知识传播很关键,而且对文化和
价值观的传播也是如此。
吴家玮:这种教育理念也是美国一些博雅学院非常成功的原因
之一。它们真正关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批判
性与独立性的思考,教育他们如何与同学们合作相处和相互学习。
这样的培养模式需要从本科教育开始。
陈元方: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2007年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谈到大学精神时所说
的:“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
仅仅是或主要是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塑造一生的学习、将传统传
承千年的学习、创造未来的学习。”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衡量中国
高等教育现状和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高松:确实如此。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和批
判思维能力的全面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
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1945年
~1948年)胡适曾说,“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
察”,“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
施一公:遗憾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心态,
关注的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深受中国古
语“学以致用”的影响,这里的“用”经常被看成狭义层面的“用处”。
这种急功近利蔓延到企业,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名校毕
业的学生不满意,认为他们如果不经过培训,就不能很快适应安排
的工作。其实,除非是相关技术学校专业毕业,任何一名优秀的名
校大学生是必须经过职场技术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吴家玮:我认为教育具有这两个功能,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矛
盾。即一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另一方面教给
他们能够直接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二者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
如何把握好平衡点。
龚克:我也同意。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和“用”放在对立
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和提供有前途的工作前景之间并没有内在矛
盾,我试着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一生所要面对的挑战,而不仅仅
是毕业后立即面对的挑战。世界正在迅速变化,广泛与坚实的知识
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将决定学生如何适应这些迅速的变
化,并作出合理判断与理智选择。问题在于这里的“用”是为了短期
的利益还是一生的利益。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学会”,而
是“会学”。
4、“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
准备。”
陈元方:教育部试图让一些医学院通过8年制教育颁发医学博
士学位的办法来复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成功模式。但其中一些措施
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实质上与协和医学院类似,他们没有搞清楚
究竟是什么形成了一所世界水平的医学院。比如,国内最有名望的
一所大学仅仅为医学院设置了1年的医预科项目,几乎没有给人文教
育多少关注度,并要求学生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三年进行高度专业化
的医学训练。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有些大学认为早期专业化可以让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是我担心这样狭隘的训练,绝
不可能让学生获得有能力的医生所必要的素质或视野,更不要说在
世界舞台上竞争了。
施一公:一些大学,尤其是专业化和职业化院校,就是为了在
毕业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而设立的。但这不应该是名校所出现的
情况。
蒲慕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学生很早就被分了专
业,几乎是从他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而且高等教育的范围
都非常有限与集中。教育部对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和课程作了很多
限制。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准
备,给他们广阔的视野和从事他们选择的任何职业的能力,在大学
期间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去了解自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4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陈元方:确实如此。我的两位同窗毕业后立刻就被分配到航空
航天科研机构。尽管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太空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方
面的知识,两人后来都非常成功,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研究院院
士。这是因为他们从协和医学院预科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
校聚焦于自然科学基础、素质、能力和潜力教育,而不是专业技
能,因此无论他们进入哪一行都能成功。
龚克:早期专业化的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为了促进工业
化,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复制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综合大
学分化成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学院,如机械、建筑、航空、铁路与造
船。尽管这种模式20年前已经得到逆转,但仍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
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陈元方:这种局面亟待尽快解决。否则,我们将会陷入高等教
育的死胡同,这不单是在医学方面。问题是,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哪
类人才?是的,我们确实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这远远
不够。我们真正最需要的是在各个领域具有远见卓识、想象力和勇
气的领袖人才——他们是中国的未来。
高松:我完全赞同。当前,从教育部到教职员再到学生,专业化的
问题在每个层面都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显
著提升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越来越需要更广泛的视野。
施一公:由于过于强调就业和直接适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很
多优秀人才在社会、家长、舆论的重重压力下已然走上了一条功利
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可能不只存在于中国大陆。
5、“中国是否能启动实质性教育改革,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
与繁荣。”
蒲慕明:教育部提了很多次教育改革。我们已着手一些需要迫
切改革的问题,比如早期专业化和过于强调就业率的问题。那么,
大学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高松: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意识到建立牢固基础、
学科交叉和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在北京大学尝试推行专业
化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理念。2013年~2014年,为了利用
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促进校园内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已经开发了24
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慕课),这些慕课同时也将有益于整个社
会。
施一公:其中的一个挑战是教员水平,最终会决定大学的质
量。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跃进”,在
此期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万增加到现在的
2000多万。这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数量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质
量。我们从哪里突然得到如此多的合格教师?在招生人数急剧扩张的
时候,我们是否维持了教育质量?
吴家玮:要花费很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去培养高水平的
大学教师。但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更多大学毕业生。有什么解决办
法呢?
施一公:我也没有好答案。但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古训:拔苗助长。这正是我担心的。我想
说,每件事物都会随其自身规律发展,也许不能操之过急。
龚克:高等教育必须从聚焦数量转向聚焦质量。改革最重要的
一条是更新我们的质量观与改进相关评估体系。这将会对中国教育
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产生彻底和根本性的影响。
吴家玮: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中
国的名校。但是中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具有不
同的教育目标与宗旨。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关键是首先要决定
它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先作出清晰定位,然后再决定如何实
现。一旦这个教育机构的定位被明确设定,作为学校灵魂的教师应
该有权决定教学计划并确保计划的落实。
龚克:确实如此。在我看来,学术自由,包括大学自治,是最
紧迫的问题。尽管我们总在讨论这个话题,但到今天为止,这个问
题在中国仍然是尚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陈元方:彻底改变现状,教育部是关键。在减少官僚主义干预
大学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没有官僚主义,创新就少
了很多限制。但是难道问题解决了吗?教育部就是不愿意或者是缺乏
动力去发起改革。
施一公:大学自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拥有足够的自由是教
育与科学创新的关键。教育部门在大学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上显然
不能用“一刀切”的政策,目前是控制得过紧。我想或许它是在担
心,一些大学被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后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至滥用
自主权。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但是,让它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试
图微观控制每一所大学要好得多,因为学术自由是“百花齐放”的前
提条件以及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自主权的下放,不仅是教育部向
试点高校放权;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所试点大学内部,校方也应该给
予院系更大的自由,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让它们决定如何培养
本专业的学生,宏观调控院系而不要“一刀切”,过多干涉院系事
务。
陈元方: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
存。中国是否能在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方面启动实质性改革,能否
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能否认真研究我国成功精英
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将不仅决定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命运,
而且也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与繁荣。改革的时机就在当下。
(秦风编译。英文原标题为“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转自“赛先生”官方微信,欢
迎关注!)
a*******m
发帖数: 14194
85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756.html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3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他同时强调,
要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在过去数年被不断提及。但在“保就业”的压力之下,
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滑向了“功利主义”之路,这有悖于大学精神
的实质。在2014年年底《国家科学评论》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
究创新论坛上,5位著名教育专家深入剖析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
错位”问题,以期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改革辨明方向。
前言
中国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对经济发展与迎接全球
竞争挑战十分关键。问题的核心是,这个国家如何培养其创新代言
人——有创造力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2014年年底,由《国家科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神经科学
家、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担任论坛主席,5位来自
顶尖高校的专家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当前的
教育系统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改革。
参与讨论的专家有:医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陈元方,化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电子工程师、
天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
一公,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
1、“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
蒲慕明: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全球竞争中面临的很多挑战与创新
有关。当前,我们没有多少真正的原创,经常尾随于其他发达国家
之后。出于这个原因,本论坛的目的是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本
科生和博士生的培养。首先讨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
大学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施一公:高等教育的概念非常广泛。中国有超过1000所高
校,其中很多高校集中在技术和职业培训等偏专业化的教学领域,
它们应该与名校拥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元素。我认为,前30至
40名的研究型大学——即中国的常青藤大学——和今天讨论的创新问题
最具相关性。
蒲慕明: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想我们应该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
顶尖大学上,否则,讨论就会过于宽泛。
施一公:中国大陆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急功近利。政府把
大学看作是就业的引擎,这一点对上述专业化的高校也许是适用
的,但绝不适用于顶尖高校。在父母和整个社会的压力下,中国顶
尖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烦恼。在这种氛
围下,几乎没有人真正对创新感兴趣。在顶尖高校,金融是很多大
学生首选的主修专业。我的实验室就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放弃攻读博
士学位,选择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理由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龚克: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我
同意中国有太多寻求短期利益的文化氛围,这对创新没有任何益
处。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合作极为有限,这些也阻止了创新。此
外,中国科学家往往受限于拥有狭窄的视角,仅对自己的专业感兴
趣,但是近来的创新经常产生于多学科研究中。
吴家玮:确实如此。研究文化应该在大学里播下健康的种子。
但是我要指出,所谓“创新” 分不同种类。比如说,就连如何开好一
家快餐店其实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高等教育来说,创新基本
原则都是一样的,无论说的是名校还是职业学院。
2、“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育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
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
施一公:在中国,舆论经常把高等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
为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一观点在媒体上经常被放大,给
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顶尖大学造成巨大压力。我认为过于强调就
业前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重心。
龚克:确实如此,每年中国大陆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
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压力传递给大学。比如,南开大学从2014年
11月起就被要求提交一份月度报告,汇报成功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
比例。
施一公:我每年都参加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相关的会议,
2012年以前,学生家长也经常参加这些会议。我深切感受到,他们
对于就业前景的担忧大于一切,对此你可能难以想象。我经常告诉
这些家长:您的孩子来清华上学不是简单地为了日后得到一份工
作,他们应该具有更远大的前途,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培养,在未
来四年不要告诉您的孩子哪些工作最有利可图。
吴家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的大学,尤其是那
些受公众资助,并因此对公众负责任的大学,经常需要考虑与就业
率相关的问题。毕竟,中国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中,公众期望多
少人会从事创新?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这件事情
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就业率不应该成为评估大学成绩的唯一
标准。
龚克: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中国已经有一种趋势认为,只要学
生就业好,大学工作就做得好。大学,包括那些最优秀的大学,都
在忙着完成各类任务,比如就业率、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影响
因子等等,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导致本末倒置。
施一公:当然,所有大学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就业前景,但这绝
不应当是顶尖大学的培养目标。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
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当你用更高的目标
来治学、用更高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就业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
果。
高松:我同意这种看法。学生们上大学希望随后找到好工作的
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大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率
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更密切相关的。
陈元方:过于强调就业及类似的指标表明,中国教育部对于高
等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对于塑造国家未来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幅清
晰的图像。导致高等教育变成了一堆统计数字游戏。这是中国目前
面临的危机。我们应该从大局考虑,探寻中国高等教育缺失了哪些
重要元素。
3、“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
责。”
蒲慕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其历史可以
追溯到1917年,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请问协和医学院的相关情况
是怎样的?
陈元方: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一所规模小、选择性强的医科学
校。在因美国“珍珠港事件”被迫关闭之前的19年中(1924年首届医
学生毕业~1942年),学校仅有310名毕业生,平均每年仅毕业16.3
人。但那些学生都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栋梁之才,在临床医学实践、
医学研究、公共卫生、护理学以及医学教育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医学领袖,并成为各类享有声望
的研究院的院士或管理层,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军
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国际航空和空间科学院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
1952年和1966年曾两度停办,并于1959年和文化大革命后的1979
年两度复校,此后一直致力于重现过去的辉煌。
蒲慕明:您就属于“文革”前毕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老一辈毕
业生。在您看来,协和医学院何以如此成功?
陈元方:这与学校的视野和教育理念分不开。一开始,北京协
和医学院就非常明确,它的目标是培养医学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
决定了学校每个方面如何运行。比如,学校有一个为期三年的医学
预科,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语言技能等方面打下
坚实和广泛的基础;比起知识的数量,学校更强调思想的质量,鼓励
批判性思维和有规律的逻辑思维习惯;它鼓励教授和高级教师与学生
定期交流指导的导师制,这不仅对知识传播很关键,而且对文化和
价值观的传播也是如此。
吴家玮:这种教育理念也是美国一些博雅学院非常成功的原因
之一。它们真正关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批判
性与独立性的思考,教育他们如何与同学们合作相处和相互学习。
这样的培养模式需要从本科教育开始。
陈元方: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2007年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谈到大学精神时所说
的:“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实质,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
仅仅是或主要是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塑造一生的学习、将传统传
承千年的学习、创造未来的学习。”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衡量中国
高等教育现状和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高松:确实如此。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和批
判思维能力的全面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
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1945年
~1948年)胡适曾说,“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
察”,“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
施一公:遗憾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心态,
关注的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深受中国古
语“学以致用”的影响,这里的“用”经常被看成狭义层面的“用处”。
这种急功近利蔓延到企业,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名校毕
业的学生不满意,认为他们如果不经过培训,就不能很快适应安排
的工作。其实,除非是相关技术学校专业毕业,任何一名优秀的名
校大学生是必须经过职场技术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吴家玮:我认为教育具有这两个功能,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矛
盾。即一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另一方面教给
他们能够直接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二者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
如何把握好平衡点。
龚克:我也同意。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和“用”放在对立
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和提供有前途的工作前景之间并没有内在矛
盾,我试着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一生所要面对的挑战,而不仅仅
是毕业后立即面对的挑战。世界正在迅速变化,广泛与坚实的知识
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将决定学生如何适应这些迅速的变
化,并作出合理判断与理智选择。问题在于这里的“用”是为了短期
的利益还是一生的利益。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学会”,而
是“会学”。
4、“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
准备。”
陈元方:教育部试图让一些医学院通过8年制教育颁发医学博
士学位的办法来复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成功模式。但其中一些措施
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实质上与协和医学院类似,他们没有搞清楚
究竟是什么形成了一所世界水平的医学院。比如,国内最有名望的
一所大学仅仅为医学院设置了1年的医预科项目,几乎没有给人文教
育多少关注度,并要求学生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三年进行高度专业化
的医学训练。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有些大学认为早期专业化可以让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是我担心这样狭隘的训练,绝
不可能让学生获得有能力的医生所必要的素质或视野,更不要说在
世界舞台上竞争了。
施一公:一些大学,尤其是专业化和职业化院校,就是为了在
毕业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而设立的。但这不应该是名校所出现的
情况。
蒲慕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学生很早就被分了专
业,几乎是从他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而且高等教育的范围
都非常有限与集中。教育部对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和课程作了很多
限制。大学不应该沦为职业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为此后的一生做准
备,给他们广阔的视野和从事他们选择的任何职业的能力,在大学
期间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去了解自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蒲慕明、施一公等: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54 次 更新时间:2015-
03-07 17:57:40
进入专题: 顶尖大学 使命错位
● 蒲慕明 施一公 龚克
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陈元方:确实如此。我的两位同窗毕业后立刻就被分配到航空
航天科研机构。尽管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太空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方
面的知识,两人后来都非常成功,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研究院院
士。这是因为他们从协和医学院预科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
校聚焦于自然科学基础、素质、能力和潜力教育,而不是专业技
能,因此无论他们进入哪一行都能成功。
龚克:早期专业化的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为了促进工业
化,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复制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综合大
学分化成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学院,如机械、建筑、航空、铁路与造
船。尽管这种模式20年前已经得到逆转,但仍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
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陈元方:这种局面亟待尽快解决。否则,我们将会陷入高等教
育的死胡同,这不单是在医学方面。问题是,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哪
类人才?是的,我们确实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这远远
不够。我们真正最需要的是在各个领域具有远见卓识、想象力和勇
气的领袖人才——他们是中国的未来。
高松:我完全赞同。当前,从教育部到教职员再到学生,专业化的
问题在每个层面都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显
著提升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越来越需要更广泛的视野。
施一公:由于过于强调就业和直接适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很
多优秀人才在社会、家长、舆论的重重压力下已然走上了一条功利
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可能不只存在于中国大陆。
5、“中国是否能启动实质性教育改革,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
与繁荣。”
蒲慕明:教育部提了很多次教育改革。我们已着手一些需要迫
切改革的问题,比如早期专业化和过于强调就业率的问题。那么,
大学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高松: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意识到建立牢固基础、
学科交叉和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在北京大学尝试推行专业
化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理念。2013年~2014年,为了利用
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促进校园内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已经开发了24
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慕课),这些慕课同时也将有益于整个社
会。
施一公:其中的一个挑战是教员水平,最终会决定大学的质
量。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跃进”,在
此期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万增加到现在的
2000多万。这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数量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质
量。我们从哪里突然得到如此多的合格教师?在招生人数急剧扩张的
时候,我们是否维持了教育质量?
吴家玮:要花费很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去培养高水平的
大学教师。但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更多大学毕业生。有什么解决办
法呢?
施一公:我也没有好答案。但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古训:拔苗助长。这正是我担心的。我想
说,每件事物都会随其自身规律发展,也许不能操之过急。
龚克:高等教育必须从聚焦数量转向聚焦质量。改革最重要的
一条是更新我们的质量观与改进相关评估体系。这将会对中国教育
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产生彻底和根本性的影响。
吴家玮: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中
国的名校。但是中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具有不
同的教育目标与宗旨。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关键是首先要决定
它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先作出清晰定位,然后再决定如何实
现。一旦这个教育机构的定位被明确设定,作为学校灵魂的教师应
该有权决定教学计划并确保计划的落实。
龚克:确实如此。在我看来,学术自由,包括大学自治,是最
紧迫的问题。尽管我们总在讨论这个话题,但到今天为止,这个问
题在中国仍然是尚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陈元方:彻底改变现状,教育部是关键。在减少官僚主义干预
大学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没有官僚主义,创新就少
了很多限制。但是难道问题解决了吗?教育部就是不愿意或者是缺乏
动力去发起改革。
施一公:大学自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拥有足够的自由是教
育与科学创新的关键。教育部门在大学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上显然
不能用“一刀切”的政策,目前是控制得过紧。我想或许它是在担
心,一些大学被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后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至滥用
自主权。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但是,让它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试
图微观控制每一所大学要好得多,因为学术自由是“百花齐放”的前
提条件以及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自主权的下放,不仅是教育部向
试点高校放权;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所试点大学内部,校方也应该给
予院系更大的自由,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让它们决定如何培养
本专业的学生,宏观调控院系而不要“一刀切”,过多干涉院系事
务。
陈元方: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
存。中国是否能在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方面启动实质性改革,能否
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能否认真研究我国成功精英
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将不仅决定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命运,
而且也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与繁荣。改革的时机就在当下。
(秦风编译。英文原标题为“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转自“赛先生”官方微信,欢
迎关注!)
a*******m
发帖数: 14194
86
看看施一公在屠呦呦获诺奖的庆祝仪式上都说了啥。
这么喜庆的场合,还要担心,还要装模作样地忧国忧民,
我真是只能操了!
科学网有人评价施一公, “官瘾极大,情商极低."
我看靠谱!
在10月8日举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谈到自己的三点感想,《知识分子》(微信号:the-intellectual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如下,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讲三点感想。一,屠老师获奖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当年的环境下,科研条件
一定是极其艰苦,科学家甚至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
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
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二,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担心。一方面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
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中国是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
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
青蒿素这样的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是集体攻关,过去适合,也许到现在还
适合,这和基础研究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
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
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
不重要了,如果是这样,就叫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中国这
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
的基础。
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不同
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
三,屠老师1930年出生,今年85岁高龄,您代表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对
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
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不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
厚望。
尽管如此——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中国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即我们再
拿几个诺贝尔奖、再取得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现几个重大新药创制,即便到了那时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
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感谢大家。
a*******m
发帖数: 14194
87
看看施一公在屠呦呦获诺奖的庆祝仪式上都说了啥。
这么喜庆的场合,还要担心,还要装模作样地忧国忧民,
我真是只能操了!
科学网有人评价施一公, “官瘾极大,情商极低."
我看靠谱!
在10月8日举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谈到自己的三点感想,《知识分子》(微信号:the-intellectual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如下,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讲三点感想。一,屠老师获奖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当年的环境下,科研条件
一定是极其艰苦,科学家甚至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
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
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二,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担心。一方面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
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中国是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
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
青蒿素这样的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是集体攻关,过去适合,也许到现在还
适合,这和基础研究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
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
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
不重要了,如果是这样,就叫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中国这
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
的基础。
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不同
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
三,屠老师1930年出生,今年85岁高龄,您代表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对
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
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不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
厚望。
尽管如此——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中国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即我们再
拿几个诺贝尔奖、再取得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现几个重大新药创制,即便到了那时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
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感谢大家。
A*******8
发帖数: 1453
88
放开的是二孩,不是二胎。不过因为双胞胎总体比例少,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二孩
和二胎没有区别。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二胎生了双胞胎,那就有三个孩子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是,土共越来越务实了,而且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 连弄成基本国策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都要大调整了。
: 习近平的相对还是比较果断的。
: 对于科研界来说,我想中央的务实的作风很快就会吹过来。
: 单纯的灌纯水,搞SCI数量,甚至灌高档次文章,慢慢要给
: 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让路了。
: 像施一公这样拿着大把的钱,干些给圣母玛利亚画金身,
: 给如来佛祖描金像的,做门面工作的人,慢慢既要靠边站了。
: 单纯靠灌SCI文章,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 再下面,就是科研升级,更进一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a*******m
发帖数: 14194
89
该来的总会来的。
我五年前的预测怎么样?是不是成为现实了?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信息名称: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
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6-04-2020-0005-1 生成日期: 2020-02-20 发文机构
: 教育部 科技部
发文字号: 教科技〔2020〕2号 信息类别: 教育综合管理
内容概述: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
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
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科技〔202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科技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年两院院士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
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破除论文
“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
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各“双一流”建设高校
,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
案,将相关落实情况、经验做法梳理形成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于2020年7月31日
前送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要根据意见提出具体落实举措,于7月
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落实
过程中有关意见建议,请及时报教育部。
教育部 科技部
2020年2月18日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
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
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
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二、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
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
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
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
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应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
径。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
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
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
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
四、完善学术同行评价。组织实施部门要完善规则,引导学者在参加各类评审、评
价、评估工作时遵守学术操守,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
标和国内外专家评价评语代替专业判断,并遵守利益相关方专家回避原则。组织实施部
门可开展对评审专家的实际表现、学术判断能力、公信力的相应评价,并建立评审专家
评价信誉制度。
五、规范各类评价活动。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涉及学术
评价的,组织实施单位应就评价指标和办法听取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意见。制定明确的
工作流程和决策规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和公示。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
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评审过
程应严谨科学,遵循同行原则,对评审对象合理分组,遴选合适专家,并合理设定工作
量,保障专家有充足评审时间。
六、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
价。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
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引导社会机构准确把
握国家方针政策,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
七、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学校应建立与岗位特点
、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指标,细化论文在不同岗位评聘中的作用,重点考
察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在
人员聘用中,学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
八、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
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
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九、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
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
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
予的限制性条件。
十、树立正确政策导向。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正确的导向
引领学术文化建设,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
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
、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a*******m
发帖数: 14194
90
怎么样? 政策都来了, 你服不服?
发信人: lubbock12 (非老非小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终于要对高校海归下毒手了,学术界内循环这就要先开始了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7 19:43:30 2020, 美东)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征求意见:不以SCI论文做前置条件
020-07-27 21:29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征求意见:不以SCI论文做前置条件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7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关
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
明确,不以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等。
《征求意见稿》提出,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
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
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
据。
同时,对国内和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要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
发表。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作
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职称申报材料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取消入
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做法。
此外,《征求意见稿》要求,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结合学科特点,探索项目报告、研
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方案、教案、著作、论文等多种成果形式。注重标志性成果的
质量、贡献、影响,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注重质量
评价,防止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
评价方式上,《征求意见稿》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
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提
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
、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以及引进的高层
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在严把程序的前提下,可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畅通人
才发展通道。
职称评审权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组
织评审、按岗聘用,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
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评审文件,
按相关规定进行备案。高校制定的教师评价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可结合实
际明确破格条件。
相关主题
施一公真勤奋啊!施一公是封建科举制度全面复辟的代表人物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很多教授忙于应酬没空做科研祝贺中国科学第一个诺奖!打油作品
从购买美国国债的逻辑看王晓东施一公投资项目的品味饶毅施一公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载)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a*******m
发帖数: 14194
91
要不是这边有胖头鱼老师,还有其他几个不错的ID, 我才不到这边灌水,
走了。
a*******m
发帖数: 14194
92
就问你服不服?
2020年7月29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
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在进一
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
近年来,一些科研人员作风学风不正、学术不端,引起广泛关注。科研人员如果在作风
学风和科研诚信方面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为全面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
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部署要求,7月29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
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
在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
广告
这份由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文件共提出10项要求,包括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
制度,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是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
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时要将科研作风学风
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常态化管理,强化责任
传导,确保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二、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对重大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问题的调查
处理情况及结果须按要求报送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科技奖励、人才工程等的,应同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每
年年底要通过国家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本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情况。
三、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
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四、建立并严格执行科研数据汇交制度,确保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及时、准确、
完整,保存得当,做到可查询、可追溯。
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各类科技活
动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在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时要对科研人员的作风
学风和科研诚信情况进行考评。督促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团队成员、学
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和管理。
六、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确保实事求是
、科学严谨,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
诚信关,确保发表的论文严谨规范、数据真实。
七、及时主动纠正本单位人员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问题,对存在倾向性、
苗头性问题的,通过谈话提醒等方式指导相关人员及时改正;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科
研伦理等要求的,要严肃查处。
八、各有关单位在申请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等时要对落
实本通知确定的主体责任事项作出明确承诺,在申请时尚未达到相应要求的,应说明情
况并承诺改正。
九、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各有关单位签署的承诺书作为批复相关科技活动的重
要依据并纳入重点核验范围。对不实承诺或违背承诺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
规则(试行)》关于“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获得科研活动审批”的规定进行处理并限
期整改。相关单位整改完成前,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单位申请的科技活动不予
受理。
十、各有关单位在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将纳入信用记
录,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将列入重点监督对象。
联系电话:
科技部 010-58884344,58884332
自然科学基金委 010-62326959
a*******m
发帖数: 14194
93
以前,发表science,一篇奖励十万,几十万, 现在谁再发奖金,将面临科技部
的调查和惩罚, 我就问你服不服?
我五年前,甚至更早前预测到今天的时候, 你有没有把我当傻子呢?
到底谁是傻子呢?
算了,这个帖子到此为止,胖头鱼老师不来了,我也不陪你们玩了。
9月28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415号(科学技
术类130号)提案答复的函》。
针对黄力委员提出的《关于确立目标导向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的提案》,作出了详细答
复。
科技部表示,将持续对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评价活动中的“四唯”做法开展清理,
防止“四唯”清理走过场、再回潮。
同时,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
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
以下为答复全文: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415号(科学技术类130号)提案答复的函
国科提案监〔2020〕第50号
黄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确立目标导向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
答复如下。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
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项目评审验收、科技人才评价方
式等全流程提出了要求,严格项目成果评价验收,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
奖励”(以下简称“四唯”)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
献、影响。科技部积极落实《意见》要求,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确立目标导向的科
研项目评价体系。
一、开展“四唯”清理专项行动
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根据“三评”文件要求,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
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
科技部组织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行全面排查
,开展系统清理,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各类考核
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对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和工作表格中涉
及“四唯”的内容进行修改。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等各有关部门对下属
科研单位和机构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措施,例如,教育部制定了第五轮学科评估
工作方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和人才的第一标准,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
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中科院形
成了技术支撑岗位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地方对科技计划、人才计划等存在的问题也依据地方人才计划优化整合方案进行了对
照清理,进一步减少人才计划数量,避免重复支持,规范人才称号使用和入选者流动,
建立人才计划审核备案机制。
二、出台破除“唯论文”的政策文件
“唯论文”是“四唯”中最突出的问题,为坚决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
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力从发论文转到出实绩上来、把科技评价的重点从数数量转到评质量
上来,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摆脱“论文枷锁”,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会同财
政部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
《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聚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活动,明确提出27项
具体措施,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分类提出科技活动的评价重点和要求。
特别是规范了财政科研经费对发表论文的支持行为,不允许财政经费用于奖励论文发表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
2020年2月18日,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
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若干措施》)的通知
,从“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等五方面对规范高等学校
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提出了10项具体举措,打出了破除“唯论文”的系列组合拳。
社会各界对科技部、教育部做法普遍给予肯定,对在科研、学术等领域坚决破除“唯论
文”“SCI至上”引导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的做法表示支持和肯定。
三、积极扭转科研项目评价中“唯论文”倾向
在指南编制阶段,大力调整各重点专项年度申报指南的考核指标,强调解决重大科学问
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等。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统计,经过调
整清理后,2019年、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除基础研究类项目外,
均未涉及论文数量、SCI指标等表述。
在项目申报阶段,全流程梳理了项目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计划任务书、年度执行情
况报告、中期执行情况报告、绩效自评价报告等有关材料和报表,全面清除论文数量、
SCI指标等填报要求。
在项目评审方面,通过完善评审指标、推广“小同行”评议、增加评审准备时间等方面
,优化立项评审工作。避免在评审中,特别是评审时间紧的情况下,“大同行”专家或
者外行专家简单通过数论文、论影响因子高低来评判项目好坏的情况。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科技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改
革牵头部门和科改办统筹协调作用,切实采取措施推动《意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在破除“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力度,形成改革合力。持续对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评价活动中的
“四唯”做法开展清理,防止“四唯”清理走过场、再回潮。与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等
部门加强会商,在破除“唯论文”等难点问题上持续开展专项清理,指导地方扎实做好
《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和《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落实落
地。
二是落实破除“唯论文”要求进制度、进指南、进合同、进指标。制(修)订相关项目
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落实分类评价、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
考核评价权重、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等要求。在科技计划项目指南、计划任务书、评
审评议手册中落实破除“唯论文”要求。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
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不把论文作为主
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
三是对《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在2020年国家科技
计划项目随机抽查中,将科研单位落实《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情况作为监督重点
。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
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对《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实施
后的运行情况开展全面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查缺补
漏,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效果。对实施好的措施,继续商有关部门在更大范围进行复制
推广。
四是压实任务承担单位主体责任。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
织等是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技部、
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20年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
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下一步将督促单位开展常态化
管理,强化责任传导,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
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
励论文发表,确保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
科技部
2020年9月15日
j******l
发帖数: 2790
94
楼主你是瞎猫碰上死老鼠,现在所谓的“务实”和你分析的各种原因之间的关联不是很
大,没看到什么causality
1 (共1页)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从购买美国国债的逻辑看王晓东施一公投资项目的品味蒲慕明院士竟然给学生每年5周假期
施一公是封建科举制度全面复辟的代表人物[BSSD]刚和老爸打了电话,聊了聊国内的招人
祝贺中国科学第一个诺奖!打油作品Dr.Luo RIP
饶毅施一公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载)Re: My condolence to a PUMC alum (转载)
11g的85后女博士: 4篇SCI论文 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转载)施一公教授谈生命科学国际人才状况与中国的人才引进 (转载)
中国科学的两条道路 (转载)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ZZ)
中科院将大规模增加研究人员工资待遇施一公:中国最好大学不逊色美国顶尖大学?(ZZ)
中科院蒲慕明获格鲁伯神经科学奖,获奖者问鼎诺奖 (转载)施一公一家在北京电视台《家和万事兴》的节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education话题: china话题: higher话题: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