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网友锐评热议《舌尖上的中国》:舌尖,刀尖,心尖!
相关主题
舌尖体要被玩坏:股民推舌尖上的股市造句大赛(图)《舌尖2》执行总导演承认模仿BBC:不觉可耻
《舌尖2》拍出科学范儿:陈晓卿找理科生帮忙《舌尖2》镜头嫁接涉嫌造假 取蜜时树叶成铁证(图)
《舌尖2》品"家常" 回应外媒质疑:国际化纪录片(图)网友评论《舌尖2》:先煽情再随便炒俩菜(图)
大学生制作泡面版《舌尖2》走红(图)在火星种土豆的马特·达蒙
《舌尖2》落幕槽点不断 被批人文过度美食不足(图)《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网友L想起儿时姥姥的饺子(图)
"舌尖"吃出国门 有望联手BBC尝试舌尖上的"他"国(图)《舌尖上的中国》走红 吸引无数观众在深夜守候
《舌尖上的中国2》主创:只拍50元内的食物(组图)人民日报赞《舌尖上的中国》:真诚才能感动人(组图)
网友截图质疑《舌尖2》抄袭BBC纪录片央视欲造《舌尖》品牌 年底开拍第二季(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舌尖话题: 纪录片话题: 中国话题: 这部话题: 片中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s
发帖数: 70028
1
《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引爆中国,然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
《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很多跟我一样平常不看央视的朋友,一到晚上10点40分就巴巴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著名“扫街嘴”、央视总编导陈晓卿带来的午夜盛宴。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能够系统全面、多角度、多人物地讲述食物的故事,让这么通俗的题材用如此贴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确实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创新。那种关注美食背后劳动者的平民视角,使这部拍给“吃货”看的片子有了几分悯农情怀。很多人坦陈,看完前两集,不仅流了口水,而且落了泪。
然而,随着这部片子的持续播出,人们对内容和手法的争议逐渐多了起来。
首先,是片中的硬伤,比如:解说词说的是冬笋,但画面给出的是春笋。解说词说“冰层以下的水温是零下4度”,而事实上,中学物理就讲过液态水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度。还有,片中说“秋天,金色的小麦”也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因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小麦都是夏天成熟、夏天收割的。
其次,围绕片中美食的取材,也引发地域争议。网友认为,由于总编导是安徽人,片中刻意抬高了徽州菜肴的地位,对江浙、云南、广东美食情有独钟,却很少提及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对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的豫菜、口味独特的闵菜、赣菜等更是只字未提。
还有,很多人对解说词也有非议,觉得过于“文青”,屡屡出现“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这样的句子。更有人称之为“舌尖体”,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滥用形容词和副词,把一个简单句变成绵长复杂句。例如片中说:“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嘉兴人的一天是从粽子开始的”。
通过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总文案,发现这部片子的最大的问题出在结构上。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与第七集“我们的田野”,讲的都是自然的土产,主题重复了。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与第四集“时间的味道”,都讲食物的加工储存,也完全可以合并。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主题还算明确,但叙述过于零散。只有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清楚、紧凑,但遗憾的是,结尾部分没完没了地拍一个摄像师家中包饺子,不但有夹带私货之嫌,而且让这一集显得虎头蛇尾。
平心而论,短短七集、六个多小时,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美食文化,都讲清楚,即使让BBC,Discovery来拍,也勉为其难。因此,《舌尖上的中国》采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靠一个个段子取胜。段子的人物都有名有姓,采取同期声录音,增加其真实性。如果所有的段子都像卖黄馍馍、挖藕、做禾花鱼、蒸整猪、切豆腐丝、房顶种菜那样就好了,可惜没有做到。
另外这部片子还暴露了一些国内电视片的通病,不够精益求精,有时得过且过,靠小聪明、小细节、小亮点取胜,用上海话说,有一点捣浆煳。
看完第一集,我就被查干湖冰上捕鱼的画面震撼到了。我发了一条微博:“如果剧组派摄像到冰层下面捕捉一组收网镜头就更牛了。”这个要求并不过分,BBC纪录片《南太平洋》,为了拍摄捕获金枪鱼的镜头,就派摄影师到水下跟金枪鱼群一起游。况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对水下摄像机进行遥控,而不必真的派人下水。后来,经过多名网友的证实,我才知道,这组画面并非本片原创,而是直接剪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属一鱼多吃型。随后,我查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全文案,发现第一集里的文案里确实没有查干湖的桥段,应该是后期制作的时候补进去的。还有第七集中獐子岛渔民潜水捕捞的镜头,与海底生物世界的镜头交叉剪辑,但从水的清冽程度、光照强度,一看就知道,这些美丽的画面是从别的片子里剪来的。
我觉得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算是瑕不掩瑜。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从片中看得出,中国近海、河流、湖泊的水都浑浊不堪,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正如财新网采访一位水资源专家时所说,“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河皆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用推特网友@cnsms的一段话来概括:
“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南京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河北阜城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不远的石家庄,人们用苏丹红加工出红心鸭蛋。山东省的人民喜欢在白菜中加甲醛,辽宁省的人民则喜欢在豆芽里加一些亚硝酸钠。而全国范围内,美味的地沟油正风靡神州大地。”
《舌尖上的中国》最后一集,编导对着北京市民贵春家屋顶的小菜园抒情了十来分钟,“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全然忘记了,在北京,有个自己的住处已是天赐,有个种菜的屋顶,那简直是中了头奖。房顶这一抹绿色在一片灰天灰地中显得格外苦涩,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把特殊当一般,把一般当特殊,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http://www.youtube.com/embed/A3J7rgxTzc0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http://www.youtube.com/embed/aKxqHXDz1Kw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http://www.youtube.com/embed/bd0569k9xTk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http://www.youtube.com/embed/QITW5G6sFlU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http://www.youtube.com/embed/Uz6njmSub5s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http://www.youtube.com/embed/7YDy3suzors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http://www.youtube.com/embed/M1q4-EB7M7c
a****e
发帖数: 9589
2
这片子就是垃圾,我看了一集就放弃了。
n********1
发帖数: 165
3
楼下傻逼!
n***b
发帖数: 703
4
饮食文化拍的还不错,要说引起食欲和口水就算了,那个黄馍馍那个牙和那个卫生条件
真是让人倒胃口
Z*****l
发帖数: 14069
5
这片主要是看小动物和宠物。
L*****s
发帖数: 24744
6
1楼SB
楼下的楼下,你也是SB,没吃过就别乱说,这些老百姓做的东西比你在餐馆里吃的健康安
全多了.
L*****s
发帖数: 24744
7
1楼SB
楼下的楼下,你也是SB,没吃过就别乱说,这些老百姓做的东西比你在餐馆里吃的健康安
全多了.
n***b
发帖数: 703
8
疯狗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1楼SB
: 楼下的楼下,你也是SB,没吃过就别乱说,这些老百姓做的东西比你在餐馆里吃的健康安
: 全多了.

b******y
发帖数: 23
9
液态水不能低于零度?你让开水情何以堪???
发帖之前先回忆一下小学学的知识行不行?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央视欲造《舌尖》品牌 年底开拍第二季(图)《舌尖2》落幕槽点不断 被批人文过度美食不足(图)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即将开动 或植入广告(图)"舌尖"吃出国门 有望联手BBC尝试舌尖上的"他"国(图)
"舌尖"总导演:我们挖掘的是用感情做的食物《舌尖上的中国2》主创:只拍50元内的食物(组图)
《舌尖》将拍美食爱情类电影 耗巨资采用大明星(组图)网友截图质疑《舌尖2》抄袭BBC纪录片
舌尖体要被玩坏:股民推舌尖上的股市造句大赛(图)《舌尖2》执行总导演承认模仿BBC:不觉可耻
《舌尖2》拍出科学范儿:陈晓卿找理科生帮忙《舌尖2》镜头嫁接涉嫌造假 取蜜时树叶成铁证(图)
《舌尖2》品"家常" 回应外媒质疑:国际化纪录片(图)网友评论《舌尖2》:先煽情再随便炒俩菜(图)
大学生制作泡面版《舌尖2》走红(图)在火星种土豆的马特·达蒙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舌尖话题: 纪录片话题: 中国话题: 这部话题: 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