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美国掀十年来最大反华浪潮--- “中国威胁论”新变奏
相关主题
果然,美国还是对华为下黑手了!国务院针对外资发文件 外资超国民待遇时代谢幕
安省省民愤怒 麦坚迪澄清:花600万却赚2.9亿任志强呼吁地产界同行降价:给政府一个台阶下
北京规定回国留学生可应聘村官 今年20人报名美《新闻周刊》点名小沈阳:最低俗的中国人(图)
三一重工老总:生千次死千次都愿在中国本山集团艺术总监:美国脱衣舞不比小沈阳还低俗吗
环球时报:CNN又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了(图)豪雨不断 三峡大坝面临兴建以来最大危机
渲染中国威胁论 CNN列出中美互为对手15大原因江南美女长相不俗 白岩松漂亮老婆罕见亮相(图)
美媒:悍马是个烂牌子 中国比我们想象的“绿”美国《新闻周刊》:加拿大教育位居全球第二
温家宝“清醒论”让世界刮目看中国美刊: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美国话题: 华为话题: cfius话题: 中国话题: 思科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2
发帖数: 207
1
2012年的秋天,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来势汹汹,且逐强渐猛,成为2000年后美国国内
鼓噪最大声的一次反华浪潮。
在美国某些政客眼中,中国不再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而是以经济领域为主导对美国构成
“全方位的挑战”。其所列举的威胁也不再是学院式的预测,而是眼下“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森严的政策壁垒,粗暴的惩罚措施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中国企业头上。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称,华为与中兴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并建议政府禁止中
国通讯设备公司参与美国的所有电信设备业务。中国三一集团的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因
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纸行政禁令,上千万美元的工程无疾而终,未来的投资方向也不
得不进行重大调整。
不过,叫嚣归叫嚣,利益在哪里美国人还是很清楚。“经济威胁”不大可能转变成经济
上的全面对抗,因为两国经济领域的交集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威胁论”可能会干扰中美之间的一些具体议题,但动摇不了中美合作的大局。倒
是这场风波让中国企业和政府,意识到在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攻防方面,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华为“安全门”始末
美国指责华为、中兴“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证据”之一,就是它们无法证明自己与
中国政府没有关系
“如果中国政府要求你提供美国客户的信息,你怎么办?”一位民主党议员问。
“我们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对客户的网络带来伤害,那将是公司的自杀行为。”华为
高级副总裁丁少华回答。
“那这不是意味着你要进监狱吗?”该议员继续追问。
“公司怎么会把我们送进监狱呢?”丁少华说。
这是今年9月13日发生在华盛顿的一次美国众议院公开听证会,也是美国国会对华为和
中兴历时近一年的调查的一部分。
在占全球电信市场约四分之一的美国,这两家中国公司一直饱受指责,比如“偷窃美国
公司机密”“对美国网络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等。
听证会持续了约3个小时,在大部分时间内,营收规模更大的华为吸引了美国众议院情
报委员会成员更多的注意。
听证会余温未消,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就发表了长达52页的调查报
告,认定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在美投资,涉嫌侵犯“美国国家安全”,再
次将华为、中兴带入舆论漩涡。
华为高级副总裁丁少华与中兴高级副总裁朱进云,否认了中国企业对美国构成“安全威
胁”。他们还表示,作为正在发展的中国跨国企业,华为和中兴既要遵守驻在国的法律
法规,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面对网络安全这一全球性挑战,两家公司都在努力维
护网络安全。
在听证会的前一天晚上,华为在其美国子公司网站上登载了题为《华为在美国》的报告。
这份报告长达81页,由第三方学者、美国印中美研究所的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丹&#
12539;史坦巴克调查撰写。
“很多让议员们感到担忧的证据被列为密件。然而,当一组指控总以另一组指控为依据
,调查和恶意对待之间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史坦巴克在报告中谴责美国对华为的行
为。
《华为在美国》的封面还摘了美国记者爱德华・莫罗的一段话,“任何一个熟悉
美国历史的人都无法否认国会委员会是有用的。立法之前进行调查也是很有必要的,但
是调查和迫害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
10月8日,继听证会结束近一个月后,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关于华为、中兴的调查报告公
布。事实上,调查报告分为保密、非保密两份,后者正是那份公开的52页版本。
调查报告简要呈现了调查过程,指出了调查中由于两家公司“不完全配合”导致的证据
漏洞。在此情况下,给出了结论。
调查报告最后认为,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在美投资,由于可能存在中国政
府支持等原因,涉嫌侵犯“美国国家安全”。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只是
表示,“我们对华为的调查,已经进行了10个月。最近,调查报告完成并在新闻发布会
上公布,是既定程序。”他没有回应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但迈克・罗杰斯还是在公开场合建议美国的私有部门,不要与华为和中兴这两家
公司做生意。
10月8日晚间,针对“美国国会称华为中兴威胁国家通信安全”一事,华为发表措辞强
硬的声明回应,“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所有的指控都应基于确凿的证据和事实。众议
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所主导的、历时11个月完成的报告,仍然未能提供明确的信息或
者证据证明委员会的担忧是合理的。这样一个报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阻碍竞争、阻挠来
自中国的ICT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调查报告的“连锁反应”
尽管10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只是一个“建议”,还并没有正式的法律效力,但华为与
中兴都表示了失望。在短期内,两家公司于美国的合作还不能一帆风顺。此外,这项调
查报告似乎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
在美国发布其调查报告一天后,10月9日,加拿大政府暗示,该国一个计划中的政府通
讯网络项目将会因为安全风险的考量,排除中国电信设备巨头华为的参与。
“政府将会在网络建设商的选择上非常缜密,项目甚至牵涉到了国家安全例外条款。”
保守党总理斯蒂芬・哈珀的发言人安德鲁・麦克道格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渥太华方面引入了一个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以允许其在不违反国际贸易义务的前提下,
区别性对待某些对政府网络系统构成潜在隐患的企业。
加拿大CBC电视台报道指出,美国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也敦促加拿大公
司不要与华为进行业务往来。分析认为,麦克道格尔的讲话是正是对美国调查的回应。
华为在加拿大的业务正处于上升期。2008年,该公司赢得一份为该国运营商泰勒斯公司
和贝尔公司搭建电信网络的合同,公司甚至还获得了加拿大安大略省资助的6700万加元
(约合6800万美元)的研究资金。
随即,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议会也表示,英国议会下属委员会也要对华为与英国电信
之间的合作展开调查。但英国首相府两次申明,欢迎华为在英国开展业务。
而就在一个月前,英国首相卡梅伦还会见了华为总裁任正非,欢迎华为在英投资达13亿
英镑,并将为英国创造的500个就业岗位。
10月22日,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被问到“美国近日以非商业
的国家安全理由拒绝华为公司进入美国市场,英国是否会跟随美国这样做?”
吴思田的回答是,英国不认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损人害己,欢迎华为投资英
国。“华为公司可以为英国提供一流的通信设备,英国不会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阻挠投
资,而是与华为公司共同合作,坦诚交流,谋求共赢。”
而在美国对华为、中兴调查进行期间的2012年3月24日,被指“迎合对美贸易”的澳大
利亚也宣布禁止华为对该国价值数十亿澳元的“全国宽带网设备项目”进行投标。
美国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与经济教授大卫・康,针对美国调查及其在国际上引起
的小规模、快速的“连锁反应”,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不管是不是有意,美国政
府都应该明白国家间商业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今年9月,美国智库太平洋论坛曾就美国驳回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事件进行学
术研讨,分析美国对中国是否具有刻意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论坛主席拉尔夫・
库萨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华为事件,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
“在竞选前夕公布调查结果,无疑为选举中的中国元素增加了辩论的素材。”拉尔夫&#
12539;库萨同时承认。
尽管在技术上,通过路由器来危害网络安全是可能的,但在实际中,“留后门”的做法
是得不偿失的。走纯商业化道路的华为,没有理由在这方面做手脚。中国在电信设施的
建设方面,展现了足够宽松和开放的姿态,但另一方面也显得缺乏清晰的安全意识与防
范措施
网络安全:贸易战的技术解读
本刊记者/钱炜
当地时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布了针对中国电信企业华为和中兴“可能
对美国带来安全威胁”的调查报告。
10月17日,美国政府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则显示,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华为在为中国
政府从事间谍活动。但该报告仍认为,华为存在“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可能,并建议
美国公司不使用华为生产的重要电信设备。
贸易壁垒下的“后门阴谋”
作为一家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最主要的产品就是路由器。路由器如何能“危害国家安
全”呢?对此,网络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
指出,“美国这样做所依照的逻辑,实际上是以己推人,他们认为华为的产品会留有‘
后门’。”
1997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网域空间政策研究所的学者Reto E. Haeni在《
信息战导论》一书中写道:由于美国在软件上的绝对优势(如windows、UNIX操作系统)
,美国政府,或者你可以想象到的其它部门,能够决定所有软件如不设有特洛伊木马程
序则禁止出口。当计算机内出现具有“与美国开战”字样的文件或有其它外界的触发时
,这些隐藏的程序就会被激活,其结果可以是格式化计算机硬盘或将用户电脑里的文件
发给美国中央情报局。
同一年,作为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北部的Ralls风电场的风电设备供应商,三一电气为这
家风电场提供了5台由其自主研发的风力发电机,2011年7月29日,Ralls风电场正式并
网发电。这是中国企业在北美地区首个自主建设的风电项目,“零的突破”让包括吴佳
梁在内的高官们颇受鼓舞,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成为了顺势而为的下一步战略。
吴佳梁本人跟美国政府打交道的时间也不短。吴佳梁是湖南人,个子不高,说话干脆利
落, 早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吴就曾担任中国东北一家企业的美国代表,对美国经
商环境较为熟悉。
就在Ralls风机场开始运营的2011年,奥巴马签署总统令,宣布打造一个横跨23个部委
的招商引资工作组“选择美国”办公室,该办公室被业内人士视作美国版的国家招商局
。该办公室拍摄的广告片,力图把美国表现为一个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经济自由的国
家。奥巴马本人更是表示,“商业投资不论来自本地还是外国,都是美国经济增长和创
造就业的重要动力,我的政府将致力增强美国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竞争力。”
2012年3月,Ralls 公司从希腊电网公司Terna US处,收购了美国俄勒冈州的Butter
Greek 风场项目,该项目包括四个独立的风场。由三一集团提供的一份风场建设示意图
显示,这片空旷的地区位于美国海军西北舰队的一个投弹区附近,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按照规划,Ralls公司并不直接运营该风电场项目,而是建成后对风电场进行转让。
在收购时,Ralls 公司同时取得了该项目建设的所有审批和许可。在三一集团内部,这
个风场项目被定位为样本工程,“客户们希望看到我们的风机设备更多的运营数据,这
个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销售,建成后运营良好,还能吸引更多的客户”。10月22日下午
,吴佳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5月,美国海军西北舰队找到了Ralls公司,他们认为Butter Greek项目中,其中一个风
场Low Ridge 可能会影响到空军训练。尽管美国海军无权审批风场建设和空域管理,而
相关项目已于2010年9月取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下简称“FAA”)颁发的“无潜在危险
”许可,Ralls仍同意将其风场南移了1.5英里。
这一次的交涉相对顺利,此后,美国海军出具了专门的支持函帮助Ralls公司再次申请
FAA许可,并对Ralls公司的积极配合表达了谢意。
当时,上述小插曲并未影响到既定的风电场的转让进程。2012年5月,亿城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嘉合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嘉合创)与Ralls达成意向,有意
受让Butter Creek项目;6月10日,中嘉合创通过100%持股的澜溪风电科技(大连)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澜溪风电)与Ralls正式签约,交易金额为3840万美元。
不过,仅仅四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折。
6月14日,三一集团突然得到消息,该项目受到CFIUS的关注。吴佳梁听到消息觉得有些
奇怪,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吴认为,这个风电场应该无碍美国的国家安全。
CFIUS的逻辑
“如果让CFIUS主动来找你,这一定是个坏的开始。”曾在国土安全部负责协调CFIUS的
世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赫夫茨曾如此解释CFIUS的规则。
CFIUS是一个由9个政府机构的代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组织,委员会主席由美国财政部长
担任。CFIUS 的代表们来自国防部、国务部以及国土安全部等部门,对可能影响美国国
家安全的外商投资交易进行审查。
Ralls公司对Butter Greek风电场进行并购之前,同样寻找了专业的律师团队进行尽职
调查。而之所以没有选择申报,吴佳梁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当时我们聘
请的专业律师团队并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
CFIUS采取自愿申报原则,并非必经程序。是否需要申报,完全取决于该交易是否可能
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以及重要基础设施,这也意味着,一些很小的并购交易有可能要进
行CFIUS 申报,而不涉及国家安全或重要基础设施的大型并购案则无需申报。不过,为
了降低交易风险,很多公司都会主动申报。
由于美国并没有对这块军事禁区竖立明确的界限标示,当时受聘尽职调查的律师团队并
不清楚四个风场所在地靠近美国海军用于训练的一个投弹区。此外,就在附近不远处,
Echo风机场已经建成;值得一提的是,在Echo的风机场中,其中10台为德国公司生产的
风机,还有27台风机由丹麦Vestas公司制造;另外,律师团队后来发现,甚至还有几台
风机处于禁飞区域之内。因此,律师团队经过评估认为,此项收购应该不会涉及到美国
的国家安全问题,该项目最终并没有向CFIUS进行申报。
在得知项目已经被CFIUS“关注”之后,Ralls公司迅速聘请了专业律师,并于6月28日
提交了所有材料。
7月11日,第一次听证会在华盛顿举行,出席发布会的包括CFIUS的代表,以及吴佳梁和
律师团队等人员,主要形式是CFIUS的代表提问,三一方面回答。
“基本上都是很平常的问题,”10月22日,吴佳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题包
括,项目何时筹建,项目进展如何等。当时,也没有CFIUS官员提出停工建议,只是告
知三一方面结果很快出来。
一个半小时的会议结束后,律师告诉吴佳梁,会开得非常成功,项目应该能够顺利通过
CFIUS的审查。吴本人和律师团队都松了一口气。
不过,吴和律师团队也许太过乐观了。7月25日,CFIUS以涉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
发出临时命令:要求项目立即停工;禁止存放或堆存任何设备,立即移走全部设备包括
已经浇筑的基础环等;禁止任何人进入,只允许CFIUS同意的美国人进入移走设备。
此后,Ralls公司准备把该项目转让给美国公司以减少损失。不过,8月2日CFIUS又发布
了临时命令的修改令:该项目禁止使用三一设备;该项目禁止转让直到所有设备移除完
毕,且须告知CFIUS买方信息,10个工作日内未被CFIUS拒绝方能进行交易。
正是从第二道临时命令开始,三一方面和CFIUS的关系开始趋于紧张。吴认为,上述项
目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为什么不能用三一的设备?要知道,这附近也有德国和希腊公
司的设备。”
9月1日,在6月10日签约受让Butter Greek风电场的澜溪风电对外表示,由于近期该项
目交易的美国政府审批进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收购交易存在不确定性,已与Ralls公
司友好协商,一致同意终止该项目的收购。三一电气返还中嘉合创已支付的意向金人民
币9450 万元,并支付相应的资金占用费。
在该项目受到CFIUS关注,而变为有瑕疵的项目后,再次转让价格将会大幅下跌并不难
预料,“就像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脸上被划拉了一道”。吴说。
这让吴愤愤不平,“尽管不理解CFIUS所言,我们到底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我
们依然会遵守他们的命令,不过,必须给我们赔偿,这才是我们认可的常识”。
给奥巴马写信
在8月2日的禁令下发前后,Ralls公司实施了各种救济措施。
8月份,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曾分别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写信,寻求解
决办法。在这些言辞恳切的信件中,梁表示,三一集团美国公司是遵纪守法的公司,没
有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动机和能力,他呼吁Ralls公司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不过,上述信件并未得到有效反馈。
但是,Ralls公司聘请的律师私下猜测,即便奥巴马本人可能并没有亲自拆开并看到那
封信件,但白宫的幕僚们可能看到了信件,并把此事向奥巴马作过汇报,“从白宫的工
作人员透露出来的消息是,他们希望我们和CFIUS能够达成和解。”吴佳梁说。
此外,Ralls公司另外的救济措施还包括寻找游说团体。
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牛新春则认为,奥巴马政府做出类似选择
,并不奇怪。
牛认为,第一个因素是经济竞争。牛解释说,目前不管是华为、中兴还是三一,“我们
在美国被禁止的都是有科技含量的、有竞争优势的、可能会对美国企业不利的行业,美
国绝对强势的行业,被禁的少”。
第二个是政治原因,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差别很大。牛分析
说, “在美国人看来,不管中国企业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都摆脱不了中国政府的影
响,这一点让他们觉得比较担心。”
在9月28日奥巴马签发了总统令之后,10月1日,Ralls公司修改了之前的诉状,把奥巴
马和CFIUS列为共同被告,将其告上法庭。Ralls认为,奥巴马和CFIUS强制停工、禁用
设备、禁止转让等规定属于越权行为,违背了多条行政法规以及美国宪法,这些禁令不
仅剥夺了Ralls的私有财产权,还歧视了中国公民。
事实上,多年来,极少有交易进入需要签发总统令的阶段。根据以往惯例,如果交易在
初审阶段未获得批准,CFIUS会要求项目方对交易形式进行修改以符合要求,例如对部
分特定资产或业务的剥离,或建议项目方主动撤销该交易。而很多来美并购或者投资企
业在收到CFIUS“不友好”的建议之后,一般会主动选择撤回项目。
比如, 2008年华为收购网络安全公司3COM失败,便与CFIUS审查相关。2010年华为竞购
美国无线宽带软件厂商2Wire,因为担心无法通过CFIUS的审查而搁浅。2011年,迫于
CFIUS的压力,主动撤销了收购三叶公司(3Leaf)技术资产的申请。
观察人士指出,从CFIUS的历史以及最近的案例来看,CFIUS对于来自中国和中东等国家
的企业,戒心更多。
2006年,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向一家英国公司买了几家美国港口的管理权,尽管这个并购
已经通过了CFIUS的初步审查。但是美国的舆论和议员都认为此举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此后,CFIUS又以“威胁国家安全”的理由出面,逼迫迪拜公司将在美港口业务转售
给美国买家,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并没有得到任何赔偿,不过,他们并没有选择提起诉讼。
尽管这些收到禁令的企业,可能对CFIUS存在不满,最终把CFIUS和美国总统送上法庭还
是几无先例,原因在于,胜诉的可能性太小。
在10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吴佳梁对媒体说,三一集团打这场官司,抱着必赢的信心
,“因为美国是法制国家,我们是无辜的,所以我们有信心打赢官司”。
不过,另外一些熟悉美国法律的人士则有不同看法。
首先,在以往的历史上,CFIUS对相关项目的审核和调查过程类似黑匣子,虽然,这一
点遭致了广泛的批评----―CFIUS被认为是一个权力边界没有得到清晰界定的官僚机构
,但是,这的确是CFIUS的一贯做法。
而且根据规定, CFIUS作出判断不需要给出具体理由,其有权以涉密为由拒绝告知被审
查方具体的理由。事实上,被审查方也很少能得到CFIUS的详细解释。在美国《国防生
产法案》的相关条款中,“国家安全”是一个模糊的定义,给了CFIUS较大的操作空间,
据夏廷康介绍,案件能否正式进入庭审阶段,将要经过“司法驳回”关。原告或者被告
有权提出该诉请没有理由或者没有任何价值、不应该或者不必要进入庭审阶段,最后由
法官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审理该案件。
不过,美方的姿态同样强硬。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发言人Kara Alaimo此前在接
受采访时表示:“对方提出这个诉讼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们已计划全力应诉。”
据透露,10月29日,美国司法部将向法院递交驳回此案的动议。11月12日,Ralls 将向
法院递交对司法部驳回此案动议的回复。11月28日上午,本案将正式开庭审理。
“通过诉讼,我们希望能迫使CFIUS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吴佳梁说。
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表现应验了稍早前美国杂志《福布斯》的预测:在历来是大选是非之
地的俄亥俄州,有一件事将是很确定的:反华言论越来越多。
和以往大选过程中对华指责多集中在民主和人权等领域明显不同,这一回,两位候选人
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似乎只想得起来经济议题,而且,只要是美国经济出了问题,那一
定得由中国来负些责任。
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叫嚷在大选之年又变得刺耳起来。只不过,如今的威胁论调中,
“来自中国的经济威胁”被叫得格外响亮。在吴佳梁看来,这其中除了有大选之年的政
治考量和美国经济仍不见起色的现实原因外,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让美国有些不适
应。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目前是世界第二,美国是世界第一。美国人会觉得,第二是
最有可能挑战第一的。”吴佳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威胁”20年
“中国威胁论”自上世纪90年代被西方炒热后,迄今的20多年里,论调时高时低,却从
不曾停息。
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论中国这个潜在的
威胁》,首次提出“中国威胁”的说法。
“冷战”结束后,1992年9月,时任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罗斯・
;芒罗发表了《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他在文中发难,渲染中
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此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和西方世界逐渐扩散开来。
关于“中国威胁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
方所渲染的“红色威胁”应是最早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但由于当时中国实力所限,
并没有被西方学者和舆论所普遍认同。
自“冷战”结束至今的20年余里,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一共掀起了四轮大范围的波澜
,三次都发生在上世纪。第一次是在1992~1993年间,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了意识形态
领域最大的攻击靶子,由芒罗的文章开始,“中国威胁论”一时间风靡太平洋东岸。美
国学者哈克特将中国描述成为“苏联之后的一个新的邪恶帝国”的言论受到吹捧。第二
次是1995年至1996年台海危机发生后美国掀起的对华政策大辩论,芒罗这次依然是主角
,他和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伯恩斯坦所著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是大辩
论的“扛鼎之作”。
第三次是在1998年至1999年“李文和案件”爆发后,由污蔑中国“窃取”美国核技术的
考克斯报告出笼而引发的反华声浪。
新千年后的十来年里,随着中美经贸合作的深入和人文交流的增加,“中国威胁论”的
调门降低了很多,只是在大选中政客和媒体会时而提高调门,但美国学者和普通民众中
再未出现过于集中的大声浪。
调门虽然降低,但论调的形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军事威胁”的声音继续叫响外
,“经济威胁”“能源威胁”和“科技威胁”轮番或联袂出场,一改上世纪以渲染意识
形态对立为主的基调,“中国经济威胁论”渐渐成为主导。
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进行并购,也
曾引发美国关于中国经济威胁的一阵持续时间不短的躁动。
中海油有意并购优尼科的消息公布后,41名民主、共和两党的议员联名致函小布什政府
,要求财政部就此案展开调查,看优尼科公司的技术和资产转移是否会对美国国家安全
构成威胁。
“15年前,当日本公司大规模买进美国公司的时候,我是那些站出来劝美国人不要惊慌
的人。也许你期望我现在用同样的话语来说明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差不多。但是,事实可
能是,来自中国的挑战远比当年来自日本的要严重的多。”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
格曼当时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的一段话。
克鲁格曼认为,中国不同于当年的日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不像日本那样
挥霍金钱,中国人比日本人精明,中国公司可以向全球领域进军;另外,中国和日本的
不同在于,中国的竞购或者收购都是以作为美国潜在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出现的。
美国阻挠中国企业,主要有“三大法宝”。一是专利范畴的“337调查”,2002年至今
,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二是以“公平贸
易”名义对中国企业实施“双反”措施,这类措施主要针对光伏等高科技企业。
最后,就是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抵制中国企业进一步进入美国市场。
“中国经济威胁论”以各种形式或隐或现,与“中国威胁论”伴生的“中国责任论”也
逐步凸现出来。
2007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提交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必
须努力“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那样行事,履行其承诺并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
促进为其成功提供条件的国际体系”。
2009年底曾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2012》中,美国将挽救世界的责任交给中国,“中国
责任论”被艺术化地进行了一次放大。
“经济威胁”的论调成为主导声音的同时,“军事威胁”的论调并未消散。自2000年起
,美国仿照冷战时期发布的年度苏联军力报告,每年都撰写和公布《中国军力年度报告
》,明显是将中国视为苏联之后的最大竞争对手。
美籍华裔薛海培还注意到一个变化,意识形态色彩比较强的“中国威胁论”过去多限于
美国右派以及一些反共势力的小圈子里,现在的“中国威胁论”则已经潜入美国民众的
意识里,他们开始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心和忧虑,因为这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最日常
的生活,尽管未必都是不利影响。
不过,和右派政客不一样,美国普通民众一般不认同对中国进行遏制,他们希望美国政
府做一些防范和制衡,不希望中国崛起得太快,变得过强。
“他们的心态是,为防下雨,雨伞要带着,尽管不一定就能用上。”薛海培对《中国新
闻周刊》说。
美国资深外交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任首席翻译的傅立民指出,美国自
1880年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以来,约140年来一直保持这一地位,但很多人认为中国将在
未来几年内取代这一地位。
“美国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问题’,这其实是美国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问题。”傅立民
说。
经济领域的交集几乎无处不在
在纽约的华尔街,薛海培听到美国人谈论的话题都是中美合作,很少听人提“中国威胁
论”,而在华盛顿的国会山,情形恰好相反,他听到的各种声音里头,对华贸易制裁要
比两国加强合作多得多。
这样“分裂”的情形同样也出现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
上月,奥巴马和罗姆尼在俄亥俄州为争夺选票都加重了对中国的抨击时,该州下辖的托
莱多市的市长贝尔正和150名在美的中国公司高管们一起聚会,借机说服他们在当地多
进行投资。
贝尔在会后对媒体抱怨说:“选举真的在妨碍我们。受到邀请的中国人向我提问,‘为
什么你们批评我们?’‘为什么我们突然成了大问题?’”
托莱多市正面临庞大的预算赤字。贝尔已经说服两名中国投资者在托莱多买下一片土地
,进行两亿美元的房地产开发。
如今,美国州长、市长等地方官员每年来华的人数和频次都在增加,美国的很多州长、
市长都和贝尔一样,铺好了红地毯,希望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到来,但联邦政府和国会议
员却不时将障碍物向红地毯。
薛海培将上述反差巨大的情形称之为美国社会在对华关系上的“精神分裂”。他一方面
担心,中美本世纪以来在加强政治信任上的举步维艰会越来越跟不上经贸合作的步伐,
导致双方在政治和经济关系上的鸿沟越拉越大也越难填平。另一方面,他也乐观地期待
着未来“中美都能往前一步,那样天空就很晴朗”。
“在加强政治信任上,因为美国从经济到法律等各方面环境,都已经相对更成熟了,变
化的空间并不大,而中国其实掌握着更大的主动权,有更多改变的空间,除了在经济上
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外,法律、文化等方面也要逐步跟上。”薛海培说,“中国要往前走
得快一些,美国的心态也别那么着急,要多给中国些时间。”
根据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在记者会上公布的数字,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
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中国既是美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美国汽车、飞机
等机电产品重要的海外市场。
“中美在经贸上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已不可能说断就断,这和军事威胁论有着本质的
不同。军事领域的交集很少很少,但经济领域的交集却几乎无处不在。”薛海培说。
虽然罗尔斯公司在美投资的首个风电项目就因为“蒙冤”而遭遇夭折,但吴佳梁也未对
美国市场完全失去信心,“我们选择去打官司,是基于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和对其法治的
认同,我们仍相信美国是个法治的社会,能给我们一个公平的交代”。 (本刊记者陈纪
英对本文亦有贡献)
回顾华为与思科近十年的“恩怨”,不难想象在这场国会调查风波中两家公司各自的考
量。北美市场是思科的战略重镇,为思科贡献了60%的收入,而如今华为这个雄心勃勃
的中国对手试图破门而入,成为思科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业界看来,此次事件是华为与
思科之间十年战争的延续
本刊记者/杨正莲
中国电信设备业巨头华为公司发现,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精心耕耘十年之后
,仍然被挡在门外。10月8日,华为遭遇了一项非常严厉的指控。当天,美国众议院常
设特别情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可能被用来针对美国民众进行间谍活动,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
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历时11个月完成的长达50多页的这份调查报告,其中有
23页针对华为,9页针对中兴,在对两家公司进行封杀的同时,也对中国电信行业全面
打击。报告建议,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阻止美国企业未来与华为或中兴建立
任何商业联系,并呼吁对中国政府向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支持发起调查。
美国政府的步步紧逼,并没有动摇中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决心,反而促使华为奋起采
取正面竞争措施。报告发布后不到一小时,华为立刻发表了言辞激烈的回应声明,称美
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指控,不过是诋毁中国的做法,其本质和目的是阻挠中国公司进
入美国市场、阻碍竞争。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企业思科,被认为是美国排斥华为、中兴的最大受益者。此间有媒
体报道指称,思科可能是美国审查中国电信公司的推动力量。对此,思科进行了否认。
但是,回顾华为与思科近十年的“恩怨”,不难想象在这场国会调查风波中华为与思科
各自的考量。早在十年前,这两家公司就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面交锋,而美国众议院
情报委员会这次发难,又将两者的关系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在业界看来,此次事件是华
为与思科之间十年战争的延续。
知识产权之争
10月11日,思科在美国又再度发起指控,声称华为在双方2003年的版权纠纷案中做出虚
假陈述,并公开了一份之前处于密封状态文件的部分内容。在公开的报告片段中,思科
表示:“依据精确的评论和字符分隔形式,不仅表明华为接触了思科的代码,更意味着
这些电子代码被复制、并插入到华为的代码中。”
思科的这个指控,与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调查报告的相关表述相互印证。在
针对华为列出的12条指控中,其中有一条认为,华为漠视美国公司和实体的知识产权。
这个被再度提起的知识产权之争,始于2003年。当年1月2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一,距离
中国传统的春节只有9天时间,思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提起诉讼,指控华
为及其美国子公司Future Wei盗用部分思科的IOS(互联网操作系统)源代码,应用在其
Quidway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操作系统中,对思科专利形成至少5项侵权。长达77页的起诉
书中,指控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8大类、21项罪名,几乎涵盖了
知识产权诉讼的所有领域。
2009年之后,华为加速向企业市场拓展。2011年,华为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从
电信市场向企业级、消费者市场拓展,并重新组建了企业业务BG(业务集团),全面进入
企业基础网络、统一通信与协作、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以及企业信息安全领域。2011年
11月14日,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赛门铁克持有的华赛49%股份,从而完全持有华赛100%
股权。
于是,在思科的核心市场上,这对夙敌再次狭路相逢。思科仍位居企业市场第一,但在
某些主要产品领域的份额已经从60%下滑到50%以下。在企业级高端市场,思科面临着来
自Juniper、华为以及惠普的竞争;在低端产品领域,同样面临戴尔和华为等公司的竞
争压力。在所有的竞争对手中,来自华为的挑战最大,这让思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
胁。
此消彼长又十年
2003年那场知识产权诉讼之后,华为依靠自主研发,多产品多领域齐头并进,与思科在
电信网络产品市场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如今,当华为重新在企业市场上向思科发起正
面挑战时,华为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及在专利方面的成果,也给思科造成了空前压力。
2011年,华为申请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数量为1831项,排名第三。截至2011年底,
华为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达47322件,授权23522件,其中国外专利10978件,在美国、
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授权专利5415件,PCT申请10650件。
而思科此时的专利数量,已经不在全球前100名内,即使在美国国内的公司排名中,思
科也从2009年时第18位下降到去年的第22位。
“思科十年前用知识产权来打华为,华为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在国际专利上就超过了思科
,现在华为的研发人员超过了思科的所有员工。”博客网创始人、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
方兴东十年前就关注了那场知识产权之争,也很清楚双方十年间的此消彼长。他认为,
华为在产品的很多创新方面已经超过了思科,他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思
科通过创新已经没法和华为公平竞争了,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已经没办法和华为竞争了
。”
不仅是专利和创新能力已经改变,华为也用远超对手的成长速度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
十年来,华为的销售收入增长7倍,员工数增长10倍;而思科十年来销售收入仅增长1倍
,员工数也仅增长1倍,而思科的市值也跌破千亿美元,仅为高峰期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说十年前华为只是思科的潜在对手,现在两家基本上是旗鼓相当。”方兴东认为
,虽然华为在企业市场这一块还是不能与思科比,但是华为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完全具备
冲击市场的能力,“华为这种势头,如果在美国能够扎进去的话,思科的领导地位很快
就会丧失。”
事实上,这些年思科一直把华为当作最可怕的对手,即使在公开场合也对此直言不讳。
早在2007年4月,谈到竞争对手时,钱伯斯就将华为与谷歌、微软和阿尔卡特并列。
2010年3月,钱伯斯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关于竞争对手的问题,他依然回答是华为,
并连续强调三遍。2012年4月,钱伯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华为是比HP、
Juniper更大的竞争对手,并指责华为“不按规则出牌,剽窃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得不
到保障”。
就在钱伯斯不断强调华为是其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思科却深陷利润下滑的泥沼。2011
年2月9日,思科财报表明,该公司的毛利率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呈现萎缩。2011财年第二
季度的业绩报告显示,思科净利润下挫18%;同期,与思科核心业务相竞争的瞻博网络
,净利润同比增长31%。2011年,思科不得已裁员6500人,减少了每年10亿美元的支出
。今年7月23日,思科再次裁员1300人。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美刊: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图)环球时报:CNN又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了(图)
访肖传国妻子:一个外行来骂内行,你说谁在乎?渲染中国威胁论 CNN列出中美互为对手15大原因
“老外”听“老外” 后果很严重美媒:悍马是个烂牌子 中国比我们想象的“绿”
简直是地狱老母:中国妈妈炮轰耶鲁华裔虎妈(组图)温家宝“清醒论”让世界刮目看中国
果然,美国还是对华为下黑手了!国务院针对外资发文件 外资超国民待遇时代谢幕
安省省民愤怒 麦坚迪澄清:花600万却赚2.9亿任志强呼吁地产界同行降价:给政府一个台阶下
北京规定回国留学生可应聘村官 今年20人报名美《新闻周刊》点名小沈阳:最低俗的中国人(图)
三一重工老总:生千次死千次都愿在中国本山集团艺术总监:美国脱衣舞不比小沈阳还低俗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美国话题: 华为话题: cfius话题: 中国话题: 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