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南方男人为什么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大米惹的祸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李洋洁案细节:被害人惨叫声整栋楼都应该听得见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帮助话题: 被试话题: 李洋话题: 受害者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u***************r
发帖数: 11227
1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留德女生遇害惨叫声整栋大楼都听到,却是这个结果...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Aug 9 07:33:29 2017,GMT)
近日,备受关注的李洋洁案在经历八个月的审判后,终于有了判决结果,而此时,距离她遇害已经过去了15个月。
李洋洁在2016年5月11日深夜遭严重性侵、肢体暴力而死亡。根据检方的起诉,本案的作案者曾是一对情侣,作案时两人均为20岁,其男被告是此案的主犯,而女被告是应其要求在街上物色强奸对象。同年11月25日,法院正式开庭,在经历三十多场庭审后,最终作出一审判决。德国当地法院4日判决本案的男被告Sebastian F.终身监禁,其前女友Xenia I.则获刑五年半。
该案在中德两国都引发巨大关注,除了案情残忍、凶手行为与年龄形成巨大反差等因素外,案件中透露出来的一些细节也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遇害人李洋洁多次作出了反抗,并且因为极度痛苦而不断发出惨叫。两名被告人的暴力行为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随后将身受重伤的遇害人留在空置住宅中、离开了作案现场。三个小时后,被告人又回到了现场,他们本来以为经过这些时间,遇害人已经死亡……两名被告于是将遇害人拖到室外,两天后她被发现时已经死亡……根据法医的鉴定,遇害人全身多处骨折、多处皮下出血、有明显性侵痕迹……”
这些信息不禁让我们感叹罪犯的残忍,而根据德国检方发布的李洋洁尸检报告,当时她曾用尽全力予以抵抗。邻居在李洋洁被害致死的居民楼中能听到她的喊声吗?
调查人员委派专业评估人员对现场进行的声音测试显示,当时李洋洁被害时所发出的喊叫声应该能被整栋居民楼的住户听见。可是,整栋大楼里,却没有一个人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让李洋洁能远离折磨。
但是,大楼中的居民是故意无视掉这种现象的吗?也未必,可能他们当时就在自己家的窗户旁时刻关注着,可能他们也在担心邻居是否有什么事情发生,也在犹豫是否需要报警或者作出别的措施。只是,在观察之后发现,周围没有一个人有行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从而,他们也从窗户后面走开了:既然没有人站出来关心发生了什么,那就说明应该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吧,毕竟这里有这么多人呢!而在几个小时之后,周围又回归到安静之中,这再一次证明了没什么大事的想法是正确的。
可能大楼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这大楼中的每一个人,都错过了去拯救李洋洁的最佳时机。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旁观者效应。而这种惨案,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责任分散
1964年,一名28岁的女子在其纽约的住所附近被歹徒持枪杀死,据报道,她有38个邻居目睹此事,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之后媒体不断对这一事件加以渲染,从而引发了民众广泛的议论。这些讨论引起了两个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Latane)——的注意。他们研究了所有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后,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无人搜索帮助吉诺维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她的邻居多达38个——人越多,就越没有人去帮助受害者。因为责任被分散了。
心理学家在提出这种现象之后,又做了实验来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心理学家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观察他们是否会去帮助遭遇意外的人。
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有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有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在只有被试一个人面对受害者的时候,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去帮助他的话,那么将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帮助受害者的责任只落在他自己一个人身上,他就是受害者的救民稻草,因此,在这种情况中,被试更有可能去尽力帮助别人。
可是,在许多人都在场的情景中,每一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唯一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还在这么多人在场呢,如果我不提供帮助,那么还有别人可以帮助他。而且,其他人都没有提供帮助,说明情况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吧,这时会更加减少他去帮助别人的概率。这种情况下,帮助受害者的责任落在了所有人的肩上,每一个人感受到的责任都变小了,责任被分散了。
社会抑制作用
除了责任分散之外,心理学家发现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围观群众伸出援手。
社会抑制理论是指,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会迅速判断这件事情,通过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能否完美地解决掉。而如果发生的这件事情,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时,人们的行动就会变得谨慎,会仔细评估自己的行为,同时观察别人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其他人都主动热心地去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自己也会马上多出一份力。可是如果其他人都采取观望态度的话,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也不愿意付出行为,以防止自己出丑,做出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这种社会抑制作用也会导致人们“视而不见”。
从众心理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论做出什么事情,都会希望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不希望自己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这种心态,在紧急事件中,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在场的其他人都不愿意采取行动,那自己率先去行动就相当于做出了与其他人都不一样的决定,会使自己产生一种“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的压力。因此,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人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k**i
发帖数: 10191
2
纯粹扯淡。真有人听见惨叫,早报警了。凶手当时应该是用东西把受害者口堵上了。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李洋洁案细节:被害人惨叫声整栋楼都应该听得见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南方男人为什么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大米惹的祸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帮助话题: 被试话题: 李洋话题: 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