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合集] 清朝八位“文正”(zz)
相关主题
清朝八位“文正”(zz)招商局--李二假公济私的利薮
老毛《七律·咏贾谊》?[合集] 回答并清朝的避讳趣谈:)Re: 提问:颙琰和永琪?
皇帝谥号,"汉X帝""唐X宗","帝"和"宗"有什么区别?清远不如明
清朝满族的为什么没有谥号文正的现在是一场混战
谢安为什么只谥号文靖?看水浒--中国古人怎么花银子
曾国藩一生中四次拒绝称帝的真正原因 对皇朝心存感激明末宫廷枪击案也挺有意思的
历史上第一份日本天皇给中国皇帝的上表,让日本举国上下颜面尽失zz牛金星最后居然是善终
李鸿章,百年一出的奇才?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正话题: 曹振话题: 谥文话题: 嘉庆话题: 清代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d
发帖数: 1148
1
☆─────────────────────────────────────☆
bulletin (bulletin) 于 (Sun Apr 24 16:33:04 2011, 美东) 提到: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
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汤斌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
,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
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
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
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
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
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
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
,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曹振镛的仕途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如一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升
,无灾无难,年届80岁才退休,当官长达52年,当军机大臣长达13年。清代官宦岁月之
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曹振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政52年的京官,政绩颇多,他
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能做到这一条就很难得;他一生小心谨慎、言行得体,“克勤克
慎”,52年没有大的过失,可见官宦文化修炼之深。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
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
俗谚。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是道光朝平定叛乱
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曹振镛作为决策人员赞襄有功,支持有力,是功臣之一。道光帝
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
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评价实在不低。曹振镛是“五世一品”的新安曹氏新
安曹氏的杰出代表,得谥文正应该算是清廷对这一门重臣的褒奖了。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
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
。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
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主要功绩是扑灭太平天国。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
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
)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
goldenegg (要戴就戴三个表) 于 (Mon Apr 25 03:48:29 2011, 美东) 提到:
那个刘统勋,是不是刘墉他爹?
另外有清一代,有没有谥号“文”的?或者其它单字的也行
☆─────────────────────────────────────☆
kzeng (寱语·无味赛百味) 于 (Mon Apr 25 12:03:43 2011, 美东) 提到:
清朝的大臣不可能有单字谥“文”或者其他单字谥号的,因为按照清朝的礼法,只有
亲王的谥号用一个字,贝勒以下以及文武大臣都是两字,郡王开始的时候一、两字不
定,康熙以后就用一字了。
一般的谥号,内阁就可以拟定了,但是文正这个谥号,需要皇帝的特准。

☆─────────────────────────────────────☆
kzeng (寱语·无味赛百味) 于 (Fri May 6 16:09:45 2011, 美东) 提到:
前两天说起清代大臣的谥号,因为太忙没时间,未能尽言,现在有点儿空闲,多说两句。
美谥有点像时尚,流行的原因有时也不太可考,就像后世以为最荣的“文正”,如果找
出它成为 No 1 的原因,大概源头还在司马温公那儿。《宋史·司马光传》上说:
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司马光认为夏竦不能谥文正,而他自己后来又谥文正,大概正是因此,抬高了“文正”
的行情。宋人笔记《梁溪漫志》里也提到:
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范希
文而已,若李司空(昉)、王太尉(旦)皆谥文贞,后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为文正,
其实非本谥也。如张文节、夏文庄始皆欲以文正易名而朝论迄不可,此谥不易得如此,
其为厉世之具,深矣。
所以到了清代,一般大臣的谥号,内阁拟定就可以了,唯独“文正”这个谥号必须要皇
帝特准,因此清代一共只有八位“文正公”(当然这个数目比起宋代还是算多,正如上
面引文所言,宋代有些“文正”的谥号是因为避讳从“文贞”而来的,旧时“贞”、“
正”同音,不算真正的文正)。而这八位文正公除了一两位外,大概都未能和宋代的范
文正(仲淹)或者司马温公相比,而里面最问题最大的恐怕要数嘉庆、道光两朝的曹振
镛了。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奸良佞之辩,而曹振镛从各个角度来看似乎都不算奸佞之臣:他忠厚
、清廉、退让、谨慎。特别是清廉,在乾隆以后贪渎横行的时代,是否清廉几乎成为判
定良臣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譬如在对待工程的态度上,通常贪官都恨不得皇帝天天大兴
土木,以便中饱私囊,而曹振镛却屡次请罢不急工程,撙节糜费。曹振镛是安徽人,世
代和盐商有很大的联系,但当朝廷改行淮北票法伤及旧盐商利益时,他也没有护短,而
是说“焉有饿死之宰相家?”,支持改革。曹振镛也算是忠厚之人,尽管很多情况下,
很难界定圆滑和忠厚,但是他毕竟也没有像传统意义上的权奸一样大肆排挤贤良。
但是正是像曹振镛这样的良臣彻底把清朝拖入了“嘉道中衰”。道光朝一位叫做朱琦御
史有一篇《名实论》,认为德行有“乡曲之行”和“大人之行”之分:乡曲之行“曰忠
厚 ,曰廉隅 ,曰退让”;大人之行,“在于经国家 ,而安社稷 ,有刚毅之节 , 为人主
所惮 ,有深谋远虑 , 为天下长计 ,合则留 ,不合则以义去 ,身之安否 ,不遑计也。世
之指擿, 不敢逃也。” 嘉道之间的问题就在于所谓的良臣都是有着“忠厚、 廉隅、
退让”乡曲之行的人,这些人“峨冠博带 ,从容缓趋于廊庙之间 ,上之人固亦深信不疑
, 以为渊厚不可以测, 一旦遇大利害, 束手无措, 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所谓忠厚廉隅退
让至此遂举无所用 !”
曹振镛就着这样良臣的代表,虽然他生极恩宠, 死备哀荣,但是逐字逐句读《清史稿》
、读清代的笔记野史,你根本找不出他到底有过什么事迹。他的一生,倒是真像朱克敬
在《瞑庵杂识》里录入的《一剪梅》描述的那样:
仕途钻刺要精工 ,京信常通 ,炭敬常丰 ,莫谈时事逞英雄 ,一味圆融 ,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要从容 ,莫显奇功 ,莫说精忠 ,万般人事要朦胧 ,驳也无庸 ,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 ,国运方隆 ,官远方通 ,大家赞襄要和衷 ,好也弥缝 ,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 ,妻受荣封 ,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便无穷 ,不谥文恭 ,便谥文忠。
曹振镛把词中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但问题是清代到了嘉道间并非“八方无事岁年丰 ,
国运方隆”,而是危机重重。
重重危机,有些危机已经是很“现代”的问题,譬如美洲白银产量激增(因为使用了新
的冶炼技术)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美洲白银产量的激增就像现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一样,大量的白银通过贸易顺差涌入中
国,首先带来的是“汇率”的问题 —— 铜钱和白银比率的问题。
顺治三年的旧制,制钱每十文准银一分,清代一直贯彻这一比率,一两白银兑换铜钱一
千文,所有的货币支付,数少时用钱,数多时用银。但是大量白银的流入,导致这样的
比例无法维持,康熙六十一年时,钱银比已经涨到七百八十文易银一两,为了维系1000
:1的比率,政府只能加大制钱的投放量,康熙间,京局每年铸币大约六、七亿文,到
了乾隆、嘉庆两朝,每年大约铸币十五六亿,铸币增长了近三倍。
增加货币投放量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康乾间的通胀刺激了经济的
发展,对于“康乾盛世”也功不可没,但是持续的通胀亦是“嘉道中衰”的罪魁祸首之
一。从康熙到嘉庆间,物价大约涨了三倍,但是国家的正式财政收入却并没有增长。特
别是嘉庆帝恪守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许诺,并未增加丁银,物价上涨而赋税
未涨。
嘉庆帝始终牢记着“明亡于万历”的祖训,不敢增加税赋,自嘉庆初平定了川陕白莲教
起义以来,财政一直吃紧。
同时,国家控制的专卖的盐业也因为实行官方定价(清代盐价提价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哪怕只是一斤涨价一两文钱),不随市场价格浮动而不断亏损,譬如长芦盐厂,到了
乾隆末每年亏损折合银七八十万两。
官员俸禄自雍正朝颁行养廉银以来也未在提高,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更加大规模的贪污
,无官不贪。
到了嘉庆朝,通胀累积的结果就是中央财政日渐衰竭,地方官员贪污成风。
然后还有人口问题。人口激增,人均土地减少,出现大量无地流民(可以类比现在的失
业率),如果政府主导发展工商业,这些流民还可安置,但是嘉庆帝偏偏没有延续康乾
间对于工商业的宽松政策,反而禁止民间开矿等等,于是无地的流民民变不断。。。
各种问题累加,社会怪象层出不穷。譬如嘉庆八年,竟出了中国历史几乎空前绝后的平
民刺杀皇帝事件(明代的梃击案毕竟针对的还只是东宫)。一个叫做陈德的厨子,因为
妻子亡故,岳母瘫痪在床,膝下有一对未成年的儿子,自己又被东家辞退,没有了生计
,因为萌发了刺杀皇帝的念头,于光天化日之下在神武门持短刀刺杀嘉庆帝,在场的侍
卫们从未经过这样的场面,竟都吓的呆若木鸡,幸亏有大臣格挡,刺杀并未成功。
而面对这样的危机与问题,嘉庆皇帝几乎茫然不知所措,而朝廷重臣曹振镛对于一切问
题的答案只是“多磕头,少说话。”。。。。
。。。 其实历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谢安为什么只谥号文靖?
宋朝没有通货膨胀么曾国藩一生中四次拒绝称帝的真正原因 对皇朝心存感激
古人买东西动辄用银子是误解:明代以前仅做储备用历史上第一份日本天皇给中国皇帝的上表,让日本举国上下颜面尽失zz
明朝野史探李鸿章,百年一出的奇才?
清朝八位“文正”(zz)招商局--李二假公济私的利薮
老毛《七律·咏贾谊》?[合集] 回答并清朝的避讳趣谈:)Re: 提问:颙琰和永琪?
皇帝谥号,"汉X帝""唐X宗","帝"和"宗"有什么区别?清远不如明
清朝满族的为什么没有谥号文正的现在是一场混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正话题: 曹振话题: 谥文话题: 嘉庆话题: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