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转载)方孝孺与姚广孝:活的不明白VS活的很明白
相关主题
“杀他,天下读书人绝种了!”为何他最后不仅被杀且灭了十族?(转载)关于诛十族及其他zz
朱棣为什么对方孝孺那么凶残?方不是助他的功臣么?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死法惨不忍睹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门十族的人(转载)中国古代有外族把女人送来和亲吗?
靖难之役朱棣夺天下:坏孩子是怎样打败好孩子的zz韩信这人其实并不怎么样
灭十族不是满清的原创汉武帝的两个倒霉儿子
ZZ虞云国评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节选明朝建文和燕王
朱允炆真的是出逃了吗?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储君,有无先例可循?
冷血方孝孺 (ZZ)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太子朱标死得太早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方孝孺话题: 姚广孝话题: 朱棣话题: 孝孺话题: 和尚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r
发帖数: 10345
1
方孝孺他本可以不死。有一个俗名叫姚广孝、法名叫道衍的和尚,很为他在朱棣面前说
了情。
这个保方孝孺的姚广孝,可不是凡人。燕王朱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夺他侄子朱允
炆的江山,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和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据明人笔记《革除逸史》载:朱棣到南京后,“未几,获文学博士方孝孺,上欲用之,
示其意,执不从,遂就刑”,将大儒召至帝座跟前,下榻握手,捧茶延坐,商量起草登
基诏书事宜,显然,姚广孝的话,是相当起作用的。
然而,一切都如和尚所料,方“必不降”,朱也必“杀孝孺”。死难消息一来,他只有
双手合十,阿弥托佛,摇头轻叹了事。因为,姚广孝与方孝孺,虽同为知识分子,却分
属两类,姚是明白人中极明白的一类,绝不做傻事;方则是看似明白,其实并不明白的
一类,常常倒做不成什么事。
方不可能降朱,朱也不可能宥方,姚广孝早就估计到这出性格悲剧。但是,若不为方求
情,有点说不过去,情求过了,朱也点头了,他的良心也就得到安宁。虽然他对朱说了
“幸勿杀”,并没有说绝对不能杀,再说他有什么资格,对未来的皇帝下命令。因此,
方不领情,是方的事,朱要杀方,是朱的事,与本人无关。我做我能做的,这是姚广孝
的行事方式。我能做到的偏不做,做不到的偏要做,这是方孝孺活得相当不明白的地方。
最后,方孝孺一个劲地激朱求死,朱棣大开杀戒,方孝孺一案死难者达八百四十七人,
充军发配者不可胜计。方得到了于事无补的壮烈,气节有了,可多少人陪着粉身碎骨啊
!古人对此也有微言。“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
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明钱士升《皇明表忠记》)。
中国的所谓“士”,所谓“文人”,所谓“知识分子”,如果一定要分类,不是方孝孺
式的,偏执、拘谨、认死理、不知好歹,常常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法蛮干;就是姚广孝
式的,灵活、圆通、识大局、趋利避害,往往以低姿态矮身段不张扬的手法达到目的。
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至多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己。历史有时爱开玩笑的,偏偏让这两
类价值取向不同的知识分子,奇巧地组合在同一舞台、同一背景下,一个辅永乐,得到
大成功,一个佐建文,结局大失败。所有看过这出戏的观众,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于
是,从此以后,像姚这类明白人越来越多,像方这类傻而直、呆而方、迂而正的不明白
人越来越少。
《明史》中描写的姚广孝和方孝孺,一为“目三角,形如病虎”的方外和尚,一为“双
眸炯炯”,“虽粗蔬粝食,视其色,如饫万钟者”的读书种子;一为“颇毁先儒,识者
鄙焉”的左道旁门,一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讲学不倦,
陈说道德”的一代学宗,两人几乎找不到共同点。虽然姚“少好学,工诗”,“宋濂亦
推奖之”,按说,方孝孺出宋濂门下,应该与这个看来不三不四的和尚,有些往来才对
,然而,史无记载。不过,一个正襟危坐、过于严肃的方正君子,与和尚坐不到一条板
凳上,说不定有点鄙视和不屑,也有可能。但是,姚能张嘴向朱棣说情,其见识,其气
度,就不是书呆子方孝孺可比的了。
方孝孺应该做学问,姚广孝才是玩政治的,从他一生行状看,他是一个不那么安分的和
尚,是一个迫切追求成就感的知识分子。恰巧马皇后逝世,朱元璋把儿子从分封地集中
到南京来守孝,据《明史·姚广孝传》,“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于是,
通过关系,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挂上了钩。
这个和尚私下里对朱棣许诺:“你要用我的话,我会给王爷一顶白帽子戴。”如此露骨
的暗示,连黄口小儿都猜得出来,“王”字上面加一“白”字,不就是一个“皇”字吗
?朱心领神会,引为知己,遂将这位主录僧带回北平。从此,他便成了燕王的思想库,
进行反中央的地下活动的总指挥。“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
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他那时“住持庆寿寺”,但“出入府中,迹其密,时时屏人语”。朱棣当然想造他侄子
的反,因为,建文帝接受了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的削藩建议,正准备收拾他。但
是,以一隅反天下,朱棣也不由得不心虚。有一天,他作对联,刚吟出上句,“天寒地
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立刻应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王”字
出头,即为“主”,看似文字游戏的小手段,却起到坚定其信心的作用。
所以,没有姚的煽动,朱未必敢举事,没有姚的擘画,朱也未必能成事。起兵以后,靖
难军经过两三年与中央军的拉锯战,姚突出奇招,建议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
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这场无妨说是姚广孝与方孝孺的角力,玩政治的
行家,终于把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摆平。朱棣很快渡过长江,取得天下,当他的永乐皇
帝了。
所以,这位特别倚仗的心腹,出来为方孝孺求情,对于朱棣,那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围绕在皇帝身边,有头有脸有发言权者,说一不二,使帝王言听计
从者,大有人在。但伴君如伴虎,最后能够得到好下场者,就比较罕见了。姚广孝这样
一个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和尚,作为皇帝的宾客,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位极人臣,
倚重中枢,最后能够善始善终,实在是极为奇特的例子。
他披的这件袈裟,固然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
规则。越得意,越检束,越成功,越退缩,越是登峰造极,越要激流勇退。可是,能懂
得这点道理而做到抽身自退者,实在太少。
姚广孝按《老子》“功成身退,天之道”,“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箴言行事。靖
难之役,朱棣率军“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
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遭衍力为多”。等朱棣得天下后,论功行赏,姚为第
一,举朝上下,竭力推崇,甚至到了“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的亲昵程度,他老兄还
是坚持在庙里,当他的和尚,做他的佛事。朱棣急了,“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
,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明史·姚广孝传》)
这样一个能够扭转明室乾坤的和尚,还保持其清醒的分寸感,一生不敢越位。
那么,有济世之志、无匡时之才的方孝孺,就缺乏自知之明了。居然在南北激战的烽火
硝烟之下,还饶有兴致地引导建文帝进行复古改制的尝试,宫殿名,城门名,悉数回复
古称。官制,也按《周礼》重订,本是翰林侍讲的他,改成颇有二十世纪味道的文学博
士。最不可思议的滑稽,莫过于这位博士计划恢复古代的井田制了。在明代历史上,除
了方孝孺,还有一个海刚峰,都是背时的保守主义者,都好笑地进行过这种白日见鬼的
讨论,可见让一个或数个严重与现实脱节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高层发号施令,是多么
致命的决定。
据明姜清的《姜氏秘史》,“初,孝孺被召入京,王叔英预以书告之曰:‘天下事有可
行于今者,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可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亦易,而乐其利。难行者
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而受其患。此用世所以贵时措之宜也!’孝孺好古,故叔英及
之。”显然,有识之士早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保守、愚直、迂腐、偏执的一面,作为一个
学问家,确是好的榜样,作为一个政治家,就远远不及格了,作为一个军事家,更是糟
糕得一塌糊涂。建文帝没有他这样一位精神上的导师,也许不至于最后走向自焚的死亡
之途。
坐镇北平的姚广孝,辅佐王子,确保后方,率大军步步进逼京师的朱棣胜利在望。而齐
泰、黄子澄,加上方孝孺,书生意气,清谈误国,欲罢不能,欲战不成,弄得建文帝输
不起,赢不了,进退失据,不知所措。同是知识分子,姚广孝有把握全局之力,一盘棋
下得无子不活;方孝孺无审时度势之能,每步棋都走成了死招。
最可怕的,方孝孺还相信自己特棒,还要瞎指挥。第一手,他搞了一次缓兵计,派人到
北平做燕王工作,赦他无罪,要他罢兵,谁知这位信使,到了那里,连大门也不敢出。
第二手,他又搞了一次离间计,想挑拨燕王两个儿子内讧,哪知道事与愿违,朱棣的大
儿子朱高
炽把送信人和信,一块交给他的父王,以示清白。
“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
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明史·方孝孺传》)。历史上有很多从首都出逃,然
后回来复辟的帝王,为什么建文帝就不可以?何况,朱棣虽攻下京师,大半壁江山并不
在他控制之下,回转的余地还是很大的。然而,他要求朱允炆“死社稷”,这是方孝孺
最臭最臭的一招了。
尤其令方孝孺恶心的,偏偏打开金川门,不战自降,迎接燕王进京的,是他的好友、朱
元璋的女婿李景隆。据《姜氏秘史》: “说者又谓孝孺与景隆父子交谊甚笃,景隆帅
师北伐,实由孝孺,既而兵败,渐有异志,人多知之,告于帝,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
,卒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
他的学生建文帝,听老师的教导,终于跳进熊熊大火之中,“死社稷”了,那么,老师
要不跟着也“死社稷”的话,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间呢?于是,就有了《明史》上这段
对话和随后的血腥场面。
“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效法周公
辅成王耳。’孝孺日:‘成王安在?’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
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
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日:‘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方孝孺,这个历史上的唯一,“三代以来所未有也” (姜清语),倒在了血泊之中。
然而,连朱棣的毫毛,也未触动一根。如果方孝孺聪明一点,智慧一点,转换一下思路
,从长计议,徐图报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还未必就能断定未来的局面,不会发生
变化,谁笑到最后,恐怕还得两说着呢!所以,以死抗争的古老做法,在今天看来,便
是十分的愚不可及了。
活着,就是一切。
w*********r
发帖数: 613
2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文人笔杆子的厉害,方孝孺诛十族的事情本身子虚乌有,就愣是给造
出来了。古时未登基怎能入金殿?赤裸裸篡位的把柄呀。就有个金殿矫诏的桥段出现,
最可怕的是正史上金殿草诏的时间都漏洞百出。另外就是朱棣靖难起兵是什么理由?清
君侧......清的是谁?献计削藩的那些人,必杀的人就这几个,还能让他们之中的人草
诏?
f****r
发帖数: 5118
3
似乎很有道理哦,清君侧,就是清方孝孺等人,如果最后录用了,怎么自圆其说呢?
是不是以讹传讹的一个故事呢

【在 w*********r 的大作中提到】
: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文人笔杆子的厉害,方孝孺诛十族的事情本身子虚乌有,就愣是给造
: 出来了。古时未登基怎能入金殿?赤裸裸篡位的把柄呀。就有个金殿矫诏的桥段出现,
: 最可怕的是正史上金殿草诏的时间都漏洞百出。另外就是朱棣靖难起兵是什么理由?清
: 君侧......清的是谁?献计削藩的那些人,必杀的人就这几个,还能让他们之中的人草
: 诏?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太子朱标死得太早灭十族不是满清的原创
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 (转载)ZZ虞云国评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节选
朱棣这天下得的不可思议朱允炆真的是出逃了吗?
古代科举六考皆夺魁的唯一牛人Zz冷血方孝孺 (ZZ)
“杀他,天下读书人绝种了!”为何他最后不仅被杀且灭了十族?(转载)关于诛十族及其他zz
朱棣为什么对方孝孺那么凶残?方不是助他的功臣么?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死法惨不忍睹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门十族的人(转载)中国古代有外族把女人送来和亲吗?
靖难之役朱棣夺天下:坏孩子是怎样打败好孩子的zz韩信这人其实并不怎么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方孝孺话题: 姚广孝话题: 朱棣话题: 孝孺话题: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