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木兰诗的疑问
相关主题
谁来打假一下花木兰?为什么蒙古啊,匈奴首领和伊斯兰人都叫汗?
木兰应该不是汉族人日本占领全中国你们都向李登辉一样一心去靖国神社
中国历代后妃之最突厥最早什么时候有记载?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Re: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一点点考证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转载)
“渡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唐名将之李勣
先秦秦朝时有马鞍吗?民间历史学家真厉害
贞观外战史-------天可汗横扫东亚(ZZ) (转载)有些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姓很霸气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木兰话题: 乐录话题: 可汗话题: 古今话题: 天子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s
发帖数: 4596
1
木兰诗里中间的六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其文人风格明显和前后的民间口语风格有距离,颇有宋诗的影子。
此外,此六句前后都有“十二”(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这里却用
“十年”,可见习惯数目也不同。
所以,说这六句是后来文人添加上去的,应该不离谱。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
本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真实事迹,从前后的风格看,还应该很絮叨才
对。但却被后人替换了。
我怀疑这种替换是故意的,而不是说以前的失传了所以只好另写新句。
原因是啥呢?
m*****d
发帖数: 13718
2
到底是万里改的还是朱镕基改的抑或王若飞改的呢?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木兰诗里中间的六句: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其文人风格明显和前后的民间口语风格有距离,颇有宋诗的影子。
: 此外,此六句前后都有“十二”(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这里却用
: “十年”,可见习惯数目也不同。
: 所以,说这六句是后来文人添加上去的,应该不离谱。
: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
: 本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真实事迹,从前后的风格看,还应该很絮叨才

l***o
发帖数: 5337
3
这个我早有同感,全诗除了这几句都是山歌体,这几句承前启后,简洁爽利,英气扑面
,把全诗的结构格调都提高了,显然不是民间艺人的手笔。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木兰诗里中间的六句: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其文人风格明显和前后的民间口语风格有距离,颇有宋诗的影子。
: 此外,此六句前后都有“十二”(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这里却用
: “十年”,可见习惯数目也不同。
: 所以,说这六句是后来文人添加上去的,应该不离谱。
: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
: 本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真实事迹,从前后的风格看,还应该很絮叨才

b******y
发帖数: 2729
4
深有同感。我初中时也有同样的疑惑。我的推断是:这6句是描写战场厮杀的。很可能
原来北朝民歌的版本是描写汉人怎么被打败屠杀。到了宋朝自然要改了
i*****s
发帖数: 4596
5
我更希望看到原貌。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我早有同感,全诗除了这几句都是山歌体,这几句承前启后,简洁爽利,英气扑面
: ,把全诗的结构格调都提高了,显然不是民间艺人的手笔。

i*****s
发帖数: 4596
6
木兰应该是往北边打仗。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深有同感。我初中时也有同样的疑惑。我的推断是:这6句是描写战场厮杀的。很可能
: 原来北朝民歌的版本是描写汉人怎么被打败屠杀。到了宋朝自然要改了

S*E
发帖数: 3662
7
《木兰诗》的语言繁简(蔡厚示)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
,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
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
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
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
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
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
、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而“东市买骏
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
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
因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正如
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
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
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
、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
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
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
排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
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
。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
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
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
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
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
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木兰诗里中间的六句: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其文人风格明显和前后的民间口语风格有距离,颇有宋诗的影子。
: 此外,此六句前后都有“十二”(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这里却用
: “十年”,可见习惯数目也不同。
: 所以,说这六句是后来文人添加上去的,应该不离谱。
: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
: 本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真实事迹,从前后的风格看,还应该很絮叨才

i*****s
发帖数: 4596
8
你自己读读去,绝对两种风格,不可能是一个作者。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木兰诗》的语言繁简(蔡厚示)
: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
: ,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
: 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
: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
: 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
: 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
: 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
: 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

S*E
发帖数: 3662
9
以上转文是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个范例。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自己读读去,绝对两种风格,不可能是一个作者。
S*E
发帖数: 3662
10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
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
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
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
,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
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
,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
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
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
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
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
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
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
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
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
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
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
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
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
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
作者倾向的作用。
相关主题
“渡河”!为什么蒙古啊,匈奴首领和伊斯兰人都叫汗?
先秦秦朝时有马鞍吗?日本占领全中国你们都向李登辉一样一心去靖国神社
贞观外战史-------天可汗横扫东亚(ZZ) (转载)突厥最早什么时候有记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i*****s
发帖数: 4596
11
你的意思是,这个教科书就是真理的化身?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以上转文是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个范例。
S*E
发帖数: 3662
12
供你批评用。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的意思是,这个教科书就是真理的化身?
l*****f
发帖数: 13466
13
是,而且平仄也较全诗工整,应该是修改版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我早有同感,全诗除了这几句都是山歌体,这几句承前启后,简洁爽利,英气扑面
: ,把全诗的结构格调都提高了,显然不是民间艺人的手笔。

l*****f
发帖数: 13466
14
前面还有黄河边黑山头呢
唐长孺好像说此诗是唐人做的。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深有同感。我初中时也有同样的疑惑。我的推断是:这6句是描写战场厮杀的。很可能
: 原来北朝民歌的版本是描写汉人怎么被打败屠杀。到了宋朝自然要改了

p***c
发帖数: 510
15
"可汉大点兵",木兰是什么民族的呢?
i*****s
发帖数: 4596
16
收到。不过这类分析是典型的中学教科书式,先立结论,再生搬硬套。
这里根本不是繁简的问题,而是写作风格截然两样。口语风格的前后两段,用的修辞手
法是叠词、排比、顶真,强调的是生活化和琅琅上口。中间的六句,则是对仗严谨讲究
平仄用词考究追求意境气韵。如果只有一个作者,他为什么要在在同一首诗里既写“朔
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又写“不闻爷娘唤女声”“磨刀霍霍向猪羊”?
另外从长度看,我怀疑“木兰诗”本来要长得多,大概像“孔雀东南飞”那个样子,中
间应该有大段是描述木兰参军的过程。后来,出于某些原因,这个部分被后世文人砍掉
了。也许是原词格调不高,也许是政治不正确。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供你批评用。
i*****s
发帖数: 4596
17
应该是汉化的鲜卑族或者汉族。可汗自称天子,时代是北魏。

【在 p***c 的大作中提到】
: "可汉大点兵",木兰是什么民族的呢?
g******n
发帖数: 53185
18
肯定是后人改的。我5岁的时候就会背木兰辞,就这四句到了很久也没搞清楚具体意思
,尤其是朔气传金柝。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木兰诗里中间的六句: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其文人风格明显和前后的民间口语风格有距离,颇有宋诗的影子。
: 此外,此六句前后都有“十二”(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这里却用
: “十年”,可见习惯数目也不同。
: 所以,说这六句是后来文人添加上去的,应该不离谱。
: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
: 本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真实事迹,从前后的风格看,还应该很絮叨才

l*****f
发帖数: 13466
19
乐府诗集里收有两首木兰诗
第二首据说是唐人韦元甫所作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慽慽,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
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
去,秣马备戎行。易卻纨绮裳,洗卻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
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
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卻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
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也见木
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
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收到。不过这类分析是典型的中学教科书式,先立结论,再生搬硬套。
: 这里根本不是繁简的问题,而是写作风格截然两样。口语风格的前后两段,用的修辞手
: 法是叠词、排比、顶真,强调的是生活化和琅琅上口。中间的六句,则是对仗严谨讲究
: 平仄用词考究追求意境气韵。如果只有一个作者,他为什么要在在同一首诗里既写“朔
: 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又写“不闻爷娘唤女声”“磨刀霍霍向猪羊”?
: 另外从长度看,我怀疑“木兰诗”本来要长得多,大概像“孔雀东南飞”那个样子,中
: 间应该有大段是描述木兰参军的过程。后来,出于某些原因,这个部分被后世文人砍掉
: 了。也许是原词格调不高,也许是政治不正确。

i*****s
发帖数: 4596
20
韦元甫写"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唐朝应该不少人听
过原版木兰诗,杜甫还受其影响不小。只是不知道韦元甫这几句是靠谱的归纳还是自己
的想象。如果和事实沾边,木兰的从军地区主要是西域。燕支山、青海湖、于阗这几个
地方还真基本在一个方向上。但这样一来,就和北魏与柔然交战的地区不同。一般认为
木兰应该是北魏人,参军与柔然交战。

【在 l*****f 的大作中提到】
: 乐府诗集里收有两首木兰诗
: 第二首据说是唐人韦元甫所作
: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慽慽,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
: 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
: 去,秣马备戎行。易卻纨绮裳,洗卻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
: 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
: 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卻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
: 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也见木
: 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
: 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相关主题
Re: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一点点考证民间历史学家真厉害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转载)有些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姓很霸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唐名将之李勣隋与突厥之战 - 发现隋朝比突厥还横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m*****d
发帖数: 13718
21
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呢?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我早有同感,全诗除了这几句都是山歌体,这几句承前启后,简洁爽利,英气扑面
: ,把全诗的结构格调都提高了,显然不是民间艺人的手笔。

Y******u
发帖数: 1090
22
对手也许是吐谷浑呢?地理上比较接近。
想象一下,一边是光膀子穿青铜全身甲的吐谷浑重步兵方阵,另一边是持长矛带强
弓的甲骑具装。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阿。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韦元甫写"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唐朝应该不少人听
: 过原版木兰诗,杜甫还受其影响不小。只是不知道韦元甫这几句是靠谱的归纳还是自己
: 的想象。如果和事实沾边,木兰的从军地区主要是西域。燕支山、青海湖、于阗这几个
: 地方还真基本在一个方向上。但这样一来,就和北魏与柔然交战的地区不同。一般认为
: 木兰应该是北魏人,参军与柔然交战。

l*****f
发帖数: 13466
23
恩,这些地名更象是唐朝习见的战争地点
事情也许原是北朝传说,其实木兰传说究竟真实故事是怎样不知道
难以想象女子能够真正隐瞒身份军中十年
但是有说木兰诗就是唐朝人所作,所以带进了自己习惯的语言
从诗歌传统来看,比起南朝来北朝诗歌的确贫乏
北朝诗歌想起李波小妹歌,比起传说中的木兰,李波小妹倒是历史上实有的,李波小妹
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还有折杨柳,与木兰诗开头几乎一样: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韦元甫写"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唐朝应该不少人听
: 过原版木兰诗,杜甫还受其影响不小。只是不知道韦元甫这几句是靠谱的归纳还是自己
: 的想象。如果和事实沾边,木兰的从军地区主要是西域。燕支山、青海湖、于阗这几个
: 地方还真基本在一个方向上。但这样一来,就和北魏与柔然交战的地区不同。一般认为
: 木兰应该是北魏人,参军与柔然交战。

l****z
发帖数: 29846
24
不可能是汉族,汉族皇帝谁用可汗这个称呼的?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应该是汉化的鲜卑族或者汉族。可汗自称天子,时代是北魏。
m*****d
发帖数: 13718
25
这个问题方舟子研究过, 大家讨论讨论,我个人同意方舟子说法,《木兰诗》并非唐人
所作,顶多是韦元甫修改过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mulan.txt
(原载《文史知识》1998年11月号,中华书局出版。现略加修改定稿)
《木兰诗》种种
·方舟子·
最近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中国“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推出了动画片《木
兰》,在海外华人社区掀起了一股木兰热。笔者近日为本地中国文学读书会讲解
《木兰诗》,为此翻查了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木兰诗》的论文,发现有几
个问题在学界仍悬而未决。在此试图在众说纷纭中理一头绪,一孔之见,就教于
高明。
一、《木兰诗》的创作年代
现在可以确知的《木兰诗》的最早版本录于唐人吴兢的《古乐府》,此书已
失传,但南宋曾〔忄造〕所著的《类说》辑有佚文三十一条,包括《木兰诗》的
全文,题目作《木兰促织》。其后此诗录入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归入
“梁横角鼓吹曲”;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官修的《文苑英华》,题为唐人韦元甫作
(韦元甫曾续作《木兰诗》,题为《木兰歌》,见《全唐诗》);差不多同时流
行的《古文苑》则把此诗归入汉魏乐府,南宋章樵编注《古文苑》时,改题唐人
作。
前人大多以此诗为唐人作品。现在的文选、文学史著作则普遍认为是北朝民
歌,除了因为此诗风格有北朝民歌特点外,最重要的依据是此诗篇目曾收入南朝
陈代僧人智匠所纂的《古今乐录》。但在八十年代,齐天举〔1、2、3〕、唐
长孺〔4〕、黄震云〔5〕诸先生则根据此诗的风格、用语重新提出该属唐诗,
齐先生更力证此诗并未录入《古今乐录》。笔者只见过赵从仁先生反驳齐先生的
说法〔6、7〕,但着眼于考据《木兰诗》版本的源流,多猜测之词,难以服人
。经过这场争论,目前学界似乎认为唐诗说也可并存。《辞海》“木兰诗”条在
1980年版时还说“北朝民歌……后人或疑为唐人作,不确,因篇目曾收入南
朝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所编之《古今乐录》中。”但在1989年版则改口说:“
北朝民歌。后人亦有疑为唐人作者。”不再提《古今乐录》,承认疑得有理了。
风格、用语见人见智,难有定论。即使《木兰诗》有唐人用语,也可说是经
过唐人改动,并不能断定即为唐人作品。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木兰诗》是否曾
录入《古今乐录》,如果未录入,固然并不能就定为唐人作品;但如果曾录入,
则可断为南北朝的作品。可惜《古今乐录》早已失传,认为《木兰诗》曾录入《
古今乐录》的依据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在“木兰诗”题下有如此注解:“《
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
乐府诗集》共收《木兰诗》二首,后面的五言“木兰抱杼嗟”大家都认为是韦元
甫拟作的)这句注解,历来被标点为:“《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
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中华书局所出的标点本《乐府诗集》
即是如此标点。但后来发现《古今乐府》乃是南朝作品,而韦元甫乃中唐时候人
,《古今乐录》不能未卜先知,所以大多认为只有“木兰不知名”一语才引自《
古今乐府》,后面那句话乃是郭氏所加的按语,即应该标点为:“《古今乐录》
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齐先生很正
确地指出这种标点法乃是主张《古今乐录》录有《木兰诗》的人的一厢情愿,并
不符合古文习惯。古汉语因无标点,为避免混淆了引文、按语,习惯在按语前加
一“按”字,《乐府诗集》的其它地方凡是郭氏按语即都有“按”字。而且,后
世称前人官号,若不冠朝代,应用简称(如“韦中丞”),若用全称,必冠朝代
,“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乃是唐人口吻,不可能是郭氏按
语,而只能是引文;既是引文,就不可能出自南朝《古今乐录》,因此齐先生认
为郭氏在此错引。这是齐先生认为郭注不可靠的一个主要理由。另一个理由是:
《古今乐录》一书至少在南宋还存在,两宋都有人讨论过《木兰诗》的写作年代
,却除了郭氏,无第二人提及《古今乐录》,大都认为《木兰诗》是唐诗,若《
古今乐录》真录有《木兰诗》,同时代的人除了郭氏无第二人知晓,这是令人难
以相信的,因此齐先生认为郭注是靠不住的孤证。
其实郭注不孤。河南虞城原有一木兰祠,1943年被毁,现存有《孝烈将
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立于元元统二年〔8〕。碑文为侯有造所撰,载清修《商
丘县志》卷十四《艺文·杂著》,主要论证当地原来朝拜的“昭烈小娘子”应为
“孝烈将军”魏木兰,穿凿附会,合该被学者们所忽视。但此碑文提及《木兰诗
》时,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况此辞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汗之称始自突厥。今辞有可汗
等语,意韵殊古,当是隋初所作,信斯言矣。又我元秘书监《古今乐录》亦云元
甫续附。”
“此辞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云云显然抄自宋黄庭坚的说法(见
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一样弄错了韦元甫的官职(韦当过淮南节度使而
非朔方节度使)。“可汗之称始自突厥”也不确,最迟鲜卑君主即已自称可汗。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侯氏用来做为旁证的那句话:“又我元秘书监《古今
乐录》亦云元甫续附。”这句话,传达了三个重要信息:
一、《古今乐录》在元时还存在(元朝编纂的《宋史·艺文志》也列入此书
)。
二、他若只说“《古今乐录》亦云元甫续附”,我们还可怀疑是转引自《乐
府诗集》,但既然强调“我元秘书监”,就没有道理如此怀疑,只能认为他或同
时代的人的确在秘书监查过《古今乐录》,这是郭注准确无误的一个旁证。
三、既然“元甫续附”引自《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也当引自《古今
乐录》,也就是说《古今乐录》原来的确录有《木兰诗》,附入的是侯元甫的续
作。
但是为什么唐人侯元甫的名字会出现在陈代的《古今乐录》之中呢?其实这
个问题很好解释:唐代重刊《古今乐录》的时候,校注者把侯元甫的续作也附进
去,并给加了一条注说明:“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
,附入。”既然说“附入”,就可见得原来就有《木兰诗》的。由于这一条注,
使得黄庭坚误把《木兰诗》也当成韦元甫的发现,又使得宋人都误把此诗当唐诗
,千百年来为此喋喋不休了。
二、木兰的时代
《木兰诗》让人觉得很奇怪的一点,是“可汗”“天子”混用。古代注家,
多认为可汗、天子为两人。当代主张《木兰诗》作于唐代的学者也赞同此说,认
为天子指隋、唐皇帝,而可汗指受其指挥的突厥或吐谷浑部落首领,中国皇帝指
挥得动可汗,只在隋、唐才有可能,故这被当成此诗作于唐代的一个证据。主张
《木兰诗》为北朝民歌的学者,则认为可汗、天子应为同一个人,反映了北朝之
时异族当皇帝的情形;但对可汗、天子为何不该视为两人,是否有史料证明北朝
皇帝天子、可汗并用,则未见有说服力的说明。
从语气上看,可汗、天子当属同一皇帝的不同称呼。“归来见天子,天子坐
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由“天子坐
明堂”而策勋、赏赐,由策勋、赏赐而“可汗问所欲”,语气连贯,中无转折,
问所欲的可汗也当是坐明堂的的天子。若把可汗当成突厥或吐谷浑部落首领,有
三点不妥之处:第一,诗中描述木兰家族生活在集市繁忙的黄河以南,居城郭,
住楼阁,杀猪羊,理红妆,着裳衣,贴花黄,称北方敌人为“胡”,诸如此类,
都反映了木兰家族该属汉族或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而不可能是居住在北漠、汉
化程度相当低的突厥、吐谷浑族人;第二,“尚书郎”未必是特指,但若泛指,
至少也该是指朝廷高官,突厥、吐谷浑的可汗显然是无权封绶的,只有天子才有
可能;第三,“尚书郎”这种称呼,只见于隋以前。《历代职官表》引《通典》
说:“(隋文帝)开皇三年置员外郎,今尚书员外郎自此始,以前皆谓之尚书郎
,或谓之侍郎。”若此诗作于唐、叙隋唐事,就不可能用已过时的官称。杜诗说
“老儒不用尚书郎”,《杜诗镜铨》就注说这是用《木兰诗》的成语(老杜在《
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之下自注云:“古乐府云:‘不闻耶娘哭子声,但
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可见杜诗的确受到《木兰诗》影响。)
既然可汗、天子指的是同一个人,那就只能是由可汗而变为天子的异族皇帝
,这只见于拓跋鲜卑所建的北魏。有没有史料依据呢?一九八零年在大兴安岭发
现了鲜卑石室和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四月所刻的祝文〔9〕。这
篇祝文,《魏书·礼记》曾有摘录,此次出土,始见其全貌。文中魏太武帝拓跋
焘自称“天子臣焘”,对其先祖则称“皇祖先可寒”,天子与可汗(寒)混用,
恰与《木兰诗》相映证。魏道武帝在公元386年(登国元年)建魏国,公元3
98年改号天兴,始称皇帝,自称天子当在这个时候。但民间可能仍习惯称可汗
,只在正式的场合才按官方说法称天子。《木兰诗》在木兰与家人问答(“昨夜
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以及与皇帝问答时都称可汗,而提及明堂大典时则改称
天子,可以说正是这种由可汗变天子的过渡时期的反映。以后魏孝文帝改制,实
行全盘汉化,禁用鲜卑语,可汗之称,想必无人敢再用。这首诗,该是作于魏道
武帝与孝文帝之间的七、八十年间。
当时北魏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北方的蠕蠕(柔然)。就在这七、八十年间,
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正史(《魏书》卷一零三、《北史》卷九十八)上查得到
的,就有二十次:天兴五年(402)、天赐三年(406)、永兴元年(40
9)、二年(410)、神瑞元年(414)、始光元年(424)、二年(4
25)、神〔上鹿下加〕元年(428)、二年(429)、太延二年(436
)、四年(438)、五年(439)、真君四年(443)、五年(444)
、十年(449)两次、太安四年(458)、和平五年(464)、皇兴四年
(470)、太和十六年(492)。其间为正史所不载的边境上的摩擦想必更
多。《木兰诗》所述的行军路线包括黑山、燕山,这两个地点究竟在哪里,说法
不一,有的说在河北,有的说在蒙古,但不管是在河北还是蒙古,都在当时的蠕
蠕境内,可见此诗是以北魏与蠕蠕的作战为背景的。也正因为战争如此频繁,需
要长期守边、征战,木兰才会一去十二年。(齐先生说:“到延和三年(公元4
34年),北魏即与蠕蠕和亲。此后至公元449年以前两国间并无战争。”不
确。)
认为《木兰诗》作于唐代的学者的一个依据,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
征”乃府兵制的写照,而这个制度,备于隋、唐。其实隋唐寓兵于农的府兵制,
只实行于汉人居住区,从未实行于突厥、吐谷浑,说《木兰诗》反映了隋唐府兵
制,正与说木兰属突厥、吐谷浑部落相矛盾。府兵制的关键,在于从军者自备兵
器,倒不在于自备鞍马。府兵制起自西魏、后周,“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
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北史·李弼等传附录》)只说兵器,并未说到
马。唐代的府兵制制定得非常详细,不仅要自备甲胄、兵器,还要自备各种各样
的生活必须品,至于马,则是“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新唐书
·兵志》)十人六马,也并非人人必备。再来看《木兰诗》的描述:“东市买骏
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厌其烦反复叙说,却全都说的
是备马,无一句说及自备兵器。因此光凭市鞍马,不能断定就是府兵。所谓“南
船北马”,当时北方人出远门,马为必备,何况是从军。西魏、后周的府兵制未
规定备马,想必就是认为在北方从军备马是理所当然的事,无需硬性规定。以后
的隋、唐府兵制实行于全国,才需要规定备马。
三、“扑朔”“迷离”
就诗论诗,《木兰诗》用语通俗晓畅,少有争议,只有最后一段是例外:“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迷离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有不同说法。汉语这类叠韵形容词,往往
语义模糊,并不奇怪。幸好诗中用了“脚”“眼”字样,使我们知道,不管扑朔
、迷离具体是什么意思,都是分别形容脚和眼的。撇开了扑朔、迷离的具体意思
不谈,这一段诗的意思,本来也不难理解,不过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因为雄
兔的脚和雌兔的眼各有特征(是否真的如此,是另一码事),容易分别,但如果
雄兔雌兔在一块儿跑,脚、眼不易看清,雌雄也就无法分辨了。用来比喻在一般
情况下男女有别,在战争的时候就难以分清,可谓巧妙。杂剧《女状元》第四折
换一种说法,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双兔傍地,难迷离扑朔之分。”
但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注解此诗时,却认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
迷离”乃是互文,也就是说,雄兔既脚扑朔又眼迷离,雌兔既眼迷离又脚扑朔,
所以才雌雄难辨。以后的注家,也大都采用余先生的说法。按这种说法,扑朔、
迷离不是分辨雄雌的特征,反倒是雄雌一致的标志。人们一般并不通过脚、眼来
分辨雌雄,如果雄兔、雌兔的脚、眼无别,又何必特地提出,作为雄雌难辨的证
据?而且,按这种说法,兔子在任何情况下都雌雄难辨,以此为喻,岂不是说男
女在任何情况下也难以分清呢?这样的注说,真是“扑朔迷离”,越注越让人糊
涂。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于加州圣地亚哥沙漏园
〔1〕齐天举《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
4期
〔2〕齐天举《〈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续证》,《文学遗产》1984年
第1期
〔3〕齐天举《结论应来自可靠的材料--就〈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再答
赵从仁先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1期
〔4〕唐长孺《〈木兰诗〉补证》,《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
〔5〕黄震云《〈木兰诗〉作者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8
8年第4期
〔6〕赵从仁《〈木兰诗〉的著作及其时代问题》,《中州学刊》1985年第
5期
〔7〕赵从仁《〈木兰诗〉题注源流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
986年第1期
〔8〕王大良《关于〈木兰辞〉及木兰的几个问题》,《中原丛刊》杂志199
1年第1期
〔9〕米文平《大兴安岭鲜卑石室是怎样发现的?》,《黑龙江文物丛刊》创刊


【在 l****z 的大作中提到】
: 不可能是汉族,汉族皇帝谁用可汗这个称呼的?
l****z
发帖数: 29846
26
写的没问题啊, 就是异族汉化的皇帝,但不是汉族的皇帝.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问题方舟子研究过, 大家讨论讨论,我个人同意方舟子说法,《木兰诗》并非唐人
: 所作,顶多是韦元甫修改过
: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mulan.txt
: (原载《文史知识》1998年11月号,中华书局出版。现略加修改定稿)
: 《木兰诗》种种
: ·方舟子·
: 最近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中国“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推出了动画片《木
: 兰》,在海外华人社区掀起了一股木兰热。笔者近日为本地中国文学读书会讲解
: 《木兰诗》,为此翻查了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木兰诗》的论文,发现有几
: 个问题在学界仍悬而未决。在此试图在众说纷纭中理一头绪,一孔之见,就教于

i*****s
发帖数: 4596
27
统治者不是汉族,但是木兰她们家是汉族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汉族的人口比例即使在
北方也是占多数。当然也不排除她们家是内迁的胡人。

【在 l****z 的大作中提到】
: 不可能是汉族,汉族皇帝谁用可汗这个称呼的?
i*****s
发帖数: 4596
28
另外再补充一下,我们从小学的那个版本里有一句“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是从五
十年代才开始这么教的。以前一般用“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版本。这个有
“明驼”的版本恐怕更接近原版。
r****p
发帖数: 1854
29
北朝时期汉族人口基数虽然大,但是当兵的还是鲜卑人,高车人为主。直到西魏北周,
汉人参军才多了起来。
木兰姓“花”,是后来人所杜撰的,好像是明代的戏曲。
所以有一种说法,她的真名其实是“穆兰”,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是鲜卑人邱穆陵氏,在
孝文帝汉化时期由改姓氏而来的。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统治者不是汉族,但是木兰她们家是汉族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汉族的人口比例即使在
: 北方也是占多数。当然也不排除她们家是内迁的胡人。

i*****s
发帖数: 4596
30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如果诗里写的木兰织布和她弟弟宰猪的事情不是杜撰的话,他们家
像个农耕家庭。不知道北魏时期的鲜卑人是专属打仗,还是也同时耕织。也许这些都是
文学杜撰。
木兰的“花”姓,最早号称是祖冲之的“述异记”里记载过(但这本书失传了,所以这
条也是根据转载)。花姓在中国最早就出现在南北朝,如果真是花木兰,他们家算是中
国花姓的始祖之一了。
恐怕“穆兰”更靠谱一些。搞不好和穆桂英的原形还有点联系,穆桂英据说也是出自鲜
卑慕容氏。

【在 r****p 的大作中提到】
: 北朝时期汉族人口基数虽然大,但是当兵的还是鲜卑人,高车人为主。直到西魏北周,
: 汉人参军才多了起来。
: 木兰姓“花”,是后来人所杜撰的,好像是明代的戏曲。
: 所以有一种说法,她的真名其实是“穆兰”,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是鲜卑人邱穆陵氏,在
: 孝文帝汉化时期由改姓氏而来的。

相关主题
“可汗”突厥语是“真正的汉人”之意木兰应该不是汉族人
蒙汉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之关于正统与黄金家族中国历代后妃之最
谁来打假一下花木兰?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r****p
发帖数: 1854
31
有个老美估计是看了迪斯尼的木兰后,向我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 但是其实很有历史
内涵的问题
为什么木兰的爸爸一定要参军,为什么中国皇帝这么残酷的全国征兵?
我也懒得和他说南北朝民族融合,府兵制那一套,就简单说她们家是中国的骑士阶层,
你看房子那么大,还自己有小花园。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如果诗里写的木兰织布和她弟弟宰猪的事情不是杜撰的话,他们家
: 像个农耕家庭。不知道北魏时期的鲜卑人是专属打仗,还是也同时耕织。也许这些都是
: 文学杜撰。
: 木兰的“花”姓,最早号称是祖冲之的“述异记”里记载过(但这本书失传了,所以这
: 条也是根据转载)。花姓在中国最早就出现在南北朝,如果真是花木兰,他们家算是中
: 国花姓的始祖之一了。
: 恐怕“穆兰”更靠谱一些。搞不好和穆桂英的原形还有点联系,穆桂英据说也是出自鲜
: 卑慕容氏。

i*****s
发帖数: 4596
32
lol 小花园,but good explanation:-)

【在 r****p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个老美估计是看了迪斯尼的木兰后,向我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 但是其实很有历史
: 内涵的问题
: 为什么木兰的爸爸一定要参军,为什么中国皇帝这么残酷的全国征兵?
: 我也懒得和他说南北朝民族融合,府兵制那一套,就简单说她们家是中国的骑士阶层,
: 你看房子那么大,还自己有小花园。

l****z
发帖数: 29846
33
简单啊,那个皇帝不算中国的皇帝,算是异族的.

【在 r****p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个老美估计是看了迪斯尼的木兰后,向我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 但是其实很有历史
: 内涵的问题
: 为什么木兰的爸爸一定要参军,为什么中国皇帝这么残酷的全国征兵?
: 我也懒得和他说南北朝民族融合,府兵制那一套,就简单说她们家是中国的骑士阶层,
: 你看房子那么大,还自己有小花园。

d*****u
发帖数: 17243
34
动画片木兰还被土耳其禁了,说是丑化祖先
真有趣
h***i
发帖数: 89031
35
真的假的

【在 d*****u 的大作中提到】
: 动画片木兰还被土耳其禁了,说是丑化祖先
: 真有趣

P****i
发帖数: 12972
36
那也是匈牙利吧,关他们什么事?

【在 d*****u 的大作中提到】
: 动画片木兰还被土耳其禁了,说是丑化祖先
: 真有趣

h***i
发帖数: 89031
37
突厥单于

【在 P****i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也是匈牙利吧,关他们什么事?
r****p
发帖数: 1854
38
现在一般认为木兰生活在北魏,抗击的是柔然,不是匈奴。
就算是匈奴,一般认为和后来入侵欧洲的Huns也不是一回事
匈牙利主要是马扎尔人,和Huns也不是一回事。

【在 P****i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也是匈牙利吧,关他们什么事?
h***i
发帖数: 89031
39
你说的这时木兰诗
人家说的是木兰电影

【在 r****p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一般认为木兰生活在北魏,抗击的是柔然,不是匈奴。
: 就算是匈奴,一般认为和后来入侵欧洲的Huns也不是一回事
: 匈牙利主要是马扎尔人,和Huns也不是一回事。

d*****u
发帖数: 17243
40
仔细看了下旧闻
不是禁了,而是有什么党派提出抵制

【在 h***i 的大作中提到】
: 真的假的
相关主题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先秦秦朝时有马鞍吗?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贞观外战史-------天可汗横扫东亚(ZZ) (转载)
“渡河”!为什么蒙古啊,匈奴首领和伊斯兰人都叫汗?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s*****V
发帖数: 21731
41
老方的考据功力还不错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问题方舟子研究过, 大家讨论讨论,我个人同意方舟子说法,《木兰诗》并非唐人
: 所作,顶多是韦元甫修改过
: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mulan.txt
: (原载《文史知识》1998年11月号,中华书局出版。现略加修改定稿)
: 《木兰诗》种种
: ·方舟子·
: 最近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中国“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推出了动画片《木
: 兰》,在海外华人社区掀起了一股木兰热。笔者近日为本地中国文学读书会讲解
: 《木兰诗》,为此翻查了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木兰诗》的论文,发现有几
: 个问题在学界仍悬而未决。在此试图在众说纷纭中理一头绪,一孔之见,就教于

l*b
发帖数: 4369
42
美国越战不也一样么,四处抓壮丁。

【在 r****p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个老美估计是看了迪斯尼的木兰后,向我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 但是其实很有历史
: 内涵的问题
: 为什么木兰的爸爸一定要参军,为什么中国皇帝这么残酷的全国征兵?
: 我也懒得和他说南北朝民族融合,府兵制那一套,就简单说她们家是中国的骑士阶层,
: 你看房子那么大,还自己有小花园。

l*b
发帖数: 4369
43
光膀子穿青铜甲。以那个年代的打磨技术,没出门就全身鲜血迸射了。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对手也许是吐谷浑呢?地理上比较接近。
: 想象一下,一边是光膀子穿青铜全身甲的吐谷浑重步兵方阵,另一边是持长矛带强
: 弓的甲骑具装。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阿。

M******k
发帖数: 27573
44
那就更没道理,迪斯尼的东西政治不要太正确.

【在 h***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这时木兰诗
: 人家说的是木兰电影

K****n
发帖数: 5970
45
如果没有“可汗大点兵”这一句,木兰绝对是我大汉族史上和冉闵齐鸣的屠胡双煞,雌
雄双杰啊
a*p
发帖数: 495
46
在那个年代,马,尤其是战马,是国之大畜,即便在北朝,也是相当昂贵的。
老百姓应征,出人凑数也就罢了,还要自己去买马?这也忒夸张了些。
k****y
发帖数: 4083
47
木兰家是中国的骑士阶层

【在 a*p 的大作中提到】
: 在那个年代,马,尤其是战马,是国之大畜,即便在北朝,也是相当昂贵的。
: 老百姓应征,出人凑数也就罢了,还要自己去买马?这也忒夸张了些。

h***n
发帖数: 1275
48
木兰家不是普通人家,诗中有册勋十二转,就说明这一点。
其实买马一点都不夸张,虽然马也的确很贵,以外国比中国,看静静的顿河,一匹战马
100卢布上下,而对一户普通俄罗斯人家来说,3,40卢布就是一笔不小的家庭财富,高
尔基的祖父是个商人,最有钱的时候也不过几百卢布。
木兰家应该和哥萨克们一样,比起普通人是非常有钱的特权阶级,估计是拥有土地和免
税。
后来太平年间这种特权无法再维持,唐初府兵就瓦解了,在唐玄宗早年就已经有将无兵
了,这种制度确实不能长久,尤其是在中国

【在 a*p 的大作中提到】
: 在那个年代,马,尤其是战马,是国之大畜,即便在北朝,也是相当昂贵的。
: 老百姓应征,出人凑数也就罢了,还要自己去买马?这也忒夸张了些。

m***n
发帖数: 12188
49
木兰詩原文是鮮卑語,漢語是譯文。
北朝三大民歌,原本都不是漢語。 除了木蘭詩,《敕勒歌》也是鮮卑語。
還有一個《折杨柳歌》原本是匈奴語,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没有“可汗大点兵”这一句,木兰绝对是我大汉族史上和冉闵齐鸣的屠胡双煞,雌
: 雄双杰啊

m***n
发帖数: 12188
50
其實光凴一個“可汗”是不能完全説明問題的,唐朝天子號“天可汗”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没有“可汗大点兵”这一句,木兰绝对是我大汉族史上和冉闵齐鸣的屠胡双煞,雌
: 雄双杰啊

相关主题
日本占领全中国你们都向李登辉一样一心去靖国神社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转载)
突厥最早什么时候有记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唐名将之李勣
Re: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一点点考证民间历史学家真厉害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m***n
发帖数: 12188
51
天可汗

【在 l****z 的大作中提到】
: 不可能是汉族,汉族皇帝谁用可汗这个称呼的?
h***n
发帖数: 1275
52
什么双杰,冉氏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而已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没有“可汗大点兵”这一句,木兰绝对是我大汉族史上和冉闵齐鸣的屠胡双煞,雌
: 雄双杰啊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有些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姓很霸气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
隋与突厥之战 - 发现隋朝比突厥还横“渡河”!
“可汗”突厥语是“真正的汉人”之意先秦秦朝时有马鞍吗?
蒙汉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之关于正统与黄金家族贞观外战史-------天可汗横扫东亚(ZZ) (转载)
谁来打假一下花木兰?为什么蒙古啊,匈奴首领和伊斯兰人都叫汗?
木兰应该不是汉族人日本占领全中国你们都向李登辉一样一心去靖国神社
中国历代后妃之最突厥最早什么时候有记载?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Re: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一点点考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木兰话题: 乐录话题: 可汗话题: 古今话题: 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