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谁看过当年的 《北京人在纽约》
相关主题
刘庆柱先生还在撒谎直到清代末期前,欧洲军队都根本不是中国对手
珍贵史料:中国1957年向越南移交白龙尾岛纪实ZZ 郭松民 : 《暴雪将至》:国企工人阶级的湮灭 (转载)
转个知乎上关于白龙尾岛和北部湾划界的文章 (转载)美国哈佛法学院华裔博士陈尸宿舍 死因未明zt
手上有三千万海不归可以收复外蒙古!ZT为什么唐骏们风光方舟子们提心吊胆
中国古代真的观察到并定位了五大行星吗?神奇的中国,神奇的中国人
通过一次接待看邓和大跃进学术打假是一群人比烂?方舟子打假打出了黑色幽默
大家来听听汪精卫的演讲。。。唐骏事件的正面意义
[合集] 大家来听听汪精卫的演讲。。。刘晓波被监视生活的黑色“喜剧”故事 2010-10-19 15:00:41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桂林话题: 叶英话题: 北京话题: 纽约话题: 中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华人作家曹桂林谈北京:这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2014年09月19日 15:4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字号:小中大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摄)
中国侨网9月19日电 华人作家、企业家曹桂林创作的双城记——《北京人在纽约》
《纽约人在北京》出版沙龙暨签售会日前在京举行,而两部书已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受到社会关注。美国《侨报》近日发表了专访曹桂林的文章,谈到北京时,曹桂林认为
这是一个机会很多的、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文章摘编如下:
现在住在中国,心也踏实了
《侨报》:在《纽约人在北京》一书中,你写到王起明入美国籍的那一段,说王起
明忽然觉得心里难受,甚至想出点什么意外把这事儿给停下来,这是你当年亲身的感受
吗?
曹桂林:这个感觉说不明道不清,也不一定就是北京人,也许就是你,就是我。过
去一个人改变个人成分,从贫农到中农、富农,甚至到改成地主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更何况改变你人的归属。我刚听到自己能入籍的时候,还挺高兴,但真到了那一天,心
里猛的懵一下。自己问自己,“啊,我这灵魂就搁在这儿啦?我就背叛我的民族了?我
就成他们的了?”无论宣誓加入美国还是自己原来的护照被剪掉,心里都特别拧巴。
不过现在中国对海外华人很宽松,像我在中国生活比在美国拿绿卡还方便,三年一
签证就行了。现在住在中国,心也踏实了。
曾有过进退两难的时刻
《侨报》:你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你这一代的移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想回回
不来,除了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回中国的移民无法保证自己在美国获得的物质生活外,
还有其他原因吗?
曹桂林:在《纽约人在北京》一书中有一个情节,王起明回国创业,自己没有办法
搞定,起步时几乎全靠他的哥哥和哥们儿。原因之一是他的思维已经变得美国化,另一
个原因就是他缺失了中国发展的这些年,很难补上这丢失的一块。这对很多海外的移民
来说是一样的。
对于外国的专家教授,则还有学有无所用的问题。比如叶英老师,曾经拿了七次世
界第一,还得到美国大学教授的职务,但她学的是洋歌剧,对中国歌剧并不擅长。背了
一肚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歌剧,在中国却使不上。像她这样一大批人都这样
,在美国活着,中国文化补不上,心里觉得难受,回中国活着,却又学无所用,所以进
退两难。
《侨报》:在书的开头,你写到“活了60年,做了30年梦,纽约啊纽约,曾把你比
作地狱、天堂。如今两鬓斑白独自看,不值不值;空忙了一场,不懂不懂,挺荒唐。”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叹?
曹桂林:事实上,我们这一代移民美国的,很多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比不上我
们当初留在国内的同学和朋友,但当初,能出去的其实才是一个群体里更优秀的。
“不值不值,空忙一场”是我们这一代好不容易折腾到美国却比不上留在中国的同
代人,觉得折腾来折腾去白忙活了;“不懂不懂,挺荒唐”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代中
国突飞猛进,为什么偏偏是我碰到?觉得这事儿挺荒唐的。
北京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侨报》:你曾经写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
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过去你将纽约比作天堂和地
狱,现在将如何形容北京呢?
曹桂林:天堂地狱的说法其实是个人的感受,当初说纽约是地狱,是因为心灵归属
的问题。对于北京,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很多的、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如果你想过循规蹈矩,还不错的日子,可以去纽约,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英雄,能
折腾,留在北京更好。因为经过多年发展,纽约已经成为一个格子似的城市,一个人在
纽约的生活几乎已经固化,你多大上学,什么时候工作,到什么年纪拿到什么级别的薪
酬,几乎都固定下来了,你要跳出这个格子很难,而中国像这样的格子还没有打好,有
能力的人有更多机会突破格子取得更大的成就。(柏杨)
【编辑:刘郁菁】
s*******w
发帖数: 2257
2
曹桂林出新书 《王启明回北京》为了啥
2003年10月8日10:46   [ 郑叶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10年前,一部《北京人在纽约》掀动了一场文化风暴,如果说,这场风暴的底蕴是
基于一种世纪末的文明碰撞,那么,10年后的今天,王启明回来了———他为什么要回
来?他回来干吗?他回来能干吗?也许他有本事清楚纽约是天堂还是地狱,但他是否能
读懂他的老家———北京?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近日刚刚出版的《王启明
回北京》的作者曹桂林。
■王启明是一定要回来的
“王启明是一定要回来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这是他的故
乡。”曹桂林一开始便把一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归结到了一个“情”字上。他说:“王
启明的回来完成的是一个循环。他在物质上并不缺什么,他在美国实际上混得很不错,
是个小暴发户。但他在精神上已经没有出路了。他骨子里本身就有回家的欲望。”
在《王》中,王启明与阿春分了手、王启明有了个亲哥哥、王启明被整得几乎身无
分文……面对这些变故,记者不可避免地谈到了《王》与《北》的联系。对此,曹桂林
表示:“我写《王》比写《北》要艰苦得多,整写了一年零九个月。可以说我是用泪水
把这本书写完的。它很难写,因为这里不光有一个宣传尺度的问题,还因为写的是我的
家,我爱她,我不能随随便便给她定位,要么天堂要么地狱。从风格上讲,《王》与《
北》也不大统一,《北》中隐含着的是一种壮烈,一个北京哥儿们在国外拼杀的感觉,
而《王》不一样,它里面透着一股自嘲和无奈,活这么大了,骂骂自己总行吧。”
■王启明变与不变都要有北京味儿
关于曹桂林所说的这种“自嘲和无奈”,记者确实在书中体会到了王启明“想牛掰
却牛掰不起来”。曹桂林说:“如果王启明还延续在《北》剧中那么‘牛掰’的感觉,
这书就失败了。因为这完全是两个国度,两种体制,不可能延续。你还那么‘牛掰’,
就得折你,你就得装孙子,装不好,‘孙子’的尺度没拿捏对,还要折你,所以说这种
感觉很难写。”
那么王启明到底变了没变?“从本质上他根本没变,但不变当中他又必须得变,要
的是保持那点北京味儿。你问他为什么回来,因为这里好啊!繁荣啊!当初他去纽约的
时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并不是说你回来就一定会好。现在的北京,物质上并不差
。而物质上的差距也并不是我要对比的东西,《王》主要是要体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
们在意识上存在的差异。王启明回京后,碰到的也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四处碰
壁的事。他在美国取得的成功经验,想原封不动地往中国安,不成!在美国玩游戏要按
美国的规则,在中国你就必须遵循中国的规则,否则必折。这种意识上的对比,有时会
让你晚上睡不着觉,出一身冷汗。王启明就是这样,他一开始总想‘牛掰’,自己有钱
,有经验,有热情。结果呢?”
■王启明再现荧屏是早晚的事
有关《王》,记者还有另一个话题,因为在前言中记者看到,曹桂林写这本书最初
还是被姜文撺掇的。姜文也很有意继续塑造王启明的荧屏形象。对此,曹桂林肯定了有
把《王》再拍成电视剧的意向。他说:“电视剧肯定要弄,但因为《北》的成功,使得
它的起点很高,所以我们要特别慎重。不过我要顺便说一点,我非常相信姜文,我觉得
姜文受观众喜欢,不光是他的演技,还在于他的思想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哲理的东西,这
是一般演员所达不到的。”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您刚才说您是用泪水写完的这本书,我想
知道这泪水是为什么而流的呢?”曹桂林沉默片刻,说道:“这眼泪无非两种,一是自
怜,尽管这本书的内容基本都是虚构的,但写作时还是令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再有就是
为了我的家乡,我们的民族,我真敢说这句话,我们在外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谁
都希望北京———‘牛掰’。”
s*******w
发帖数: 2257
3
我看过曹桂林的访谈录。这个人很聪明,说话不尽不实,再加上他那丰富的阅历和写
作经验。他可以把一切他所想,所见,感兴趣的事情全安在自己身上。他懂得人的心理
,甚至期待着他人说出他意料中的下一句。这是文人天生的优势,天造了一幢避难所供
照应世事里的败颓者。一个人面对自己难堪的过去。有两种懦弱的方法去掩饰,一种是
把那不堪极端化,连自己都在想,既然是这样,现在还有什么可怕的,反生出一种经历
极端的优越。另一种是在那不堪中插入奇迹,让自己在这里奇迹里得到美化和心理的安
慰。但是,这种方法令读者感到厌倦的,因为他们会问,这是真的吗?与自己的经历完
全隔膜的。于是不信任,甚至嘲讽,结果就是你的书一本一本堆在自己的房间里,以供
自慰。
曹桂林是个聪明人,他一定读了很多书,透彻读者的心理。〈北京人在纽约〉,
有多少人到过纽约。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都局限在自己所在的那个单位和饭局上而已。
中美长期以来相互的”妖魔化“,令我们对于美国已经产生了一种印象,似乎很真,又
有些怀疑。光是这个书名,还有以个人经历作为保证,吸引力已经凸现在书名上了。北
京人给人的印象是聒噪,话多,讲面子,爷们架子大。可是”王启明“的老婆都快跟人
跑了,自己还算个男人吗?王启明的报复方式是非北京人的,他利用自己的老婆打败了
情敌,打败了生意场上的对手。他胜利了吗?他的女儿,给了他最好的回答。王启明只
好当众抽自己的嘴巴子,可是他女儿却说:别在这里现世了!!!
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接受他在商业上的小小成功了。尽管,
我们在看他用拉小提琴的手织毛衣而屡次受到拒绝的时候,就知道他会成功。因为我们
的阅读习惯是,这个人什么都没有了,女人跟人跑了,读者的那种同情心一起在呼叫,
给他一点成功吧。曹桂林,就是利用了读者的这个心理,给了他一点成功,而且很含蓄
。一个失去女人的男人,最后的虚荣心在孩子身上。他买下了很好的房子,他等待他女
孩儿的惊喜。可是他女儿的反应很冷淡,久而久之对他的 成就视而不见。她说:你是
靠女人发财的!
我一直在想曹桂林真正的经历。他也利用这一点,把现实和创作混谈,几分真几
分假。其实,我们周围的,包括自己,只要是男人总在悉心维护着自己的自尊。你或许
会夸大自己学生时期的不羁,夸大自己爱情的成功或苦难。哪怕面目最严肃的男人,比
如大学的教授,他们总要谈谈自己名人辈出的故乡,自己如高山仰止的先师,其实他们
一直都在说自己,自己的成功,起码在所从事的领域的成就,是多么顺其自然的啊。
s*******w
发帖数: 2257
4
從造反有理到造假有理
曹長青
自去年三月奧斯卡頒獎以來,好萊塢雖推出很多刺激而賣座的影片,但只有九月中旬上
映的《機智問答》(Quiz Show),被影評家認為是今年拍出的最好電影,並有可能問
鼎明年奧斯卡。
《機智問答》既無槍殺爆炸,也無男女情愛,而是借美國電視史上的最大丑聞,探討人
的道德問題:1958年,美國電視上有個名為“21”的智力問答節目。參加問答競賽者中
,有一位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英國文學的講師範德倫(Charles Van Doren),他風度翩
翩,知識淵博,面對各種冷僻艱澀的問題,他都能打敗對手。於是他成為美國人崇拜的
對象。美國《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都為他做了封面故事。但後來被人揭發,這個“
淵博”的大學教師已事先得到答案,和電視台合伙欺騙了觀眾。此事成為轟動全美的大
丑聞。範德倫羞楔ㄓw,從大學辭職,躲到康州一個小鎮隱居。至今36年來,他不參加
任何公開活動。此次他的事情被拍成電影,記者想採訪,也找不到他,因為他已羞椰傮
央A不敢見外人。
●假造的“第三只眼”和“周恩來的私生女”
這部電影的內容,令人不期然地想到華人世界的作假問題。範德倫這樣的人,世界上哪
兒都有。但中國人作假被揭穿後,可不是範德倫那種“羞椰傮央赤熒P覺: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國》的“譯者”王山作假一事。該
書署名為德國學者洛伊寧格爾著,王山譯。王山為此譯著寫的“出版說明”稱“洛伊寧
格爾是當代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專家。”此書因觀點奇特,出版後在北京知識圈
內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德國漢學界查無此書“著者”。香港媒體再三向北京打電話追
詢王山,他支吾搪塞,最後承認,此書是他寫的,編造了德國人的署名。但他毫無悔意
,理直氣壯地認為只要能出書就行,並宣稱他還要寫《第四只眼睛看中國》。
再早一些的事,是旅居舊金山的大陸女性艾蓓寫的那本《叫父親太沉重》。書未出版,
就被海外兩名作家陳若曦和孔捷生“讀解”為,艾蓓是周恩來的私生女。這兩名作家接
受媒體訪問時都表示,這樣“讀解”,是因為艾蓓女士曾暗示他們,她是周恩來的私生
女。而面對媒體無數次追問“你到底是不是周的私生女”,艾蓓也沒有一次正面回答說
“不是”。
當媒體查詢獲知艾蓓並沒有任何她是周恩來私生女的證據時,艾蓓又堅持說《叫》書只
是一本“小說”。但她在書的序言中既沒否定它是一本“自傳體小說”,也沒否定它是
“紀實性小說”。後來中共新華社刊文指出,艾蓓為安徽農婦黃菊蘭所生。艾蓓找到美
國華文報紙的一名記者,“出示”了她不是黃菊蘭所生的證據。那位記者報道說,根據
艾蓓的要求,她看到的內容不能發表。但她可以證明,艾蓓不是黃菊蘭所生。但艾蓓到
底出示的什麼證據,讀者根本不知道。按新聞常識,記者只能提供事實,讓讀者得出結
論。這名記者卻一反新聞規矩,記者給出結論,卻不提供事實。這種沒有事實的“證明
”不僅沒有公信力,其實也不重要。因為艾蓓如果不是周恩來的後代,她到底是黃菊蘭
,還是李菊蘭、趙菊蘭所生,人們並不關心。關鍵的是艾蓓至今沒有提供出她是周恩來
私生女的任何一點證據資料。艾蓓女士的繼續狡辯,說明她對作假的事毫無羞楔孚P。
●不自尊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
三個月前,《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作者周勵在紐約版的《世界日報》上刊出半版廣告
,推銷她的書。作者稱《曼》書為自傳體小說,寫她從中國大陸“1985身攜40美元,獨
自來到美國,”五年就賺了上千萬美元的個人奮鬥經歷。該書兩年前在北京出版時,曾
引起轟動,銷量達100萬冊。但在美國,很多人批評此書胡編亂造。尤其是一些與周勵
有過生意往來的公司經理和她的原老板,曾在紐約聯合舉辦了記者會,揭露此書編造,
並損害了他們的名譽。例如其中一名經理指出,當時與周勵做的是一筆兩萬元的生意,
在周勵筆下被誇張為20萬美元。另一經理指出,周勵當時是他公司雇員,在紐約中國城
推銷中藥,而不是像她書中所說,是在曼哈頓繁華昂貴的第五大道開公司。
當然,小說是可以虛構的。但周勵坦然而自豪地用這本“自傳體小說”在北京領了“優
秀紀實文學獎”,那麼這本書的內容就不應是虛構了。從這些經理們揭示的材料和後來
媒體追蹤,都可以看出周勵所謂五年賺了上千萬美元的個人奮鬥歷史是編造的。一位十
年前從大陸來美,獲得美國經濟學碩士,並一直從事商業活動的蘇先生評估說,做貿易
五年賺了一千萬,就等於平均每年都淨賺兩百萬。而按做貿易的常識,一個可以每年淨
賺兩百萬的公司,起碼要有幾千萬美元的營業額。即使周勵能夠從銀行開出幾千萬美元
的“信用證”,也需要她的公司有相當雄厚的資產做抵押。而周勵自己說,她抵美時只
有40美元。
周勵女士在《世界日報》刊出的半版銷書廣告,顯著部位卻是幾個美國人和周勵的親友
祝賀她“榮獲美國國家專利總署頒發的發明專利”。英文專利證書寫著,周勵發明了“
Protective Breast Pad”,即一種保護乳房的墊。廣告的其他部份,宣傳《曼》書為
“九二年中國文學類暢銷書榜首”,並獲北京《時代潮》雜志九三年頒發的“全國優秀
紀實文學獎”。
“專利”與她的書並沒有關係。用專利來推銷書也是邏輯不通的。因為一個人發明了多
少專利,都不能證明這個人寫的書就真實或有質量。從另外的角度講,在美國獲得專利
證明是很平常的事。例如我認識的一個從大陸來的裝修工人,隨手制造出將可口可樂罐
子掛在汽車座位旁的小裝置,也得到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證明。而他的“專利”至今
只有他自己使用。所以,“專利”的主要意義是被生產和推銷。而周勵女士的廣告中,
沒提到她的“專利”已生產。她打出“美國國家專利總署”的旗號,明顯是“借”大旗
做虎皮。周勵對《曼》書的胡編亂造不僅毫無悔意,還進一步吹噓自己在美國的所謂成
央C
●痞氣十足的“北京人在紐約”
而曹桂林以他旅美經驗寫的《北京人在紐約》一書(後來拍成電視劇,在大陸播出後引
起轟動)也是缺乏真實基礎。該書作者寫美國的商業競爭全是靠撒謊坑騙,賺錢都不擇
手段。該書和其電視劇的結論是:紐約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紐約是戰場,要想贏,
就得有痞氣,敢在商場和情場耍流氓。
而美國的實際情況是,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央A主要靠的是個人的才能、誠實和經營管理
能力,而非欺騙。痞子是有,但絕非社會主流。但曹桂林卻宣揚這種丑陋的“痞子文化
”。該電視劇結尾是“主人公”手指紐約的大廈憤然罵到:“美國,我操你大爺!”它
形象地傳遞出,這種人類的劣質部分在向人類文明挑戰。
曹桂林以這一作品在大陸成名後,記者包圍他,他用謊言包圍記者。當上海《僑報》和
《人民日報》海外版相繼刊出“曹桂林和他的太太葉英”在北京上海如何如何時,曹桂
林真正的太太江翠華卻在紐約召開記者會,哭訴曹桂林根本沒有和她離婚,也沒有和葉
英結婚,就把“他的太太葉英”推到海內外報紙上了。當曹桂林對北京的記者介紹說他
在美國是百萬富翁,“住房比國內部長還闊,想吃北海道的大蝦,跟夫人做飛機就可以
去日本”時,他妻子江翠華卻泣不成聲地在曼哈頓向記者說,他們夫妻的公司已經破產
,欠下60萬美元債務。曹一回北京了之。整理公司債務時她才被告知,公司的所有股份
都在曹桂林的名下,而借貸款四分之三都是由江翠華簽的名。所以,公司破產債主都向
江翠華追債。江翠華不懂英文,當時曹桂林讓她簽名時,她從沒想到與她有25年婚姻的
丈夫會這樣缺德。而曹桂林在北京中央廣播電台對全國聽眾講話說,我寫這本書,“是
要讓國內以及世界了解中國婦女,了解中國女性的偉大,同時我要讓人們了解她們所受
的痛苦和磨難。”當談到他的妻子時,他說,“我的太太是一個典型的具備中國優良傳
統品質的女性。”
●中國人撒謊的原因和條件
撒謊,並非中國人獨有。但在中國人中這樣連續地有人公開作假而引起相當社會轟動,
而當事人卻“臉不紅,心不跳”,還理直氣壯地“造假有理”,在當今世界是不多見的
。為什麼中國人“假”到這樣程度?至少有這樣三個原因和條件:
第一,在中共統治下,中國實際上一直用謊言維持。在這麼漫長的謊言歲月的浸泡下,
太多的中國人已經不知道何為真假,講真話的弁鄐w經喪失。從上面提到的幾個作假事
件可以看出,作假者都是四十歲上下,正是“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從造反有理走
到造假有理。這些作假者的特點是膽量極大,而智商又很低。他們的謊撒得都太不圓,
不僅經不住調查,都經不住常識的推敲。例如王山寫書署上德國人的名字,當人追問時
,他還很驚訝。他編織謊言時都沒有想到人們一旦問起書的“外國著者”時該怎麼回答
;艾蓓的“周恩來私生女”之說在港台美國華人界引起轟動,她事先沒有想一想,這麼
大的華人群體中,有人問她證據在哪,怎麼應付;周勵說來美帶40美元,五年賺了上千
萬,都沒思考過這是不是符合常識;而曹桂林干脆不管在美國的妻子怎麼說,就是一味
在北京睜著眼睛說假話。
第二,這種謊言連篇引起社會轟動的事屢屢發生,還由於華人新聞媒體缺乏有力的調查
和批評。在美國,有兩種機制在制約著謊言:首先,撒謊如果觸犯了法律,受法律制裁
。其次,不犯法但缺德的,會受到媒體的批評與譴責,使這種人就像《機智問答》中的
範德倫一樣,羞楊黖L顏見人。但中國人的媒體對這種作假的監督與批評都非常無力,
對不道德的事件,媒體缺少聯合運作同聲譴責。同時,由于大陸政治制度的阻礙,使調
查性的新聞報道,倍加困難。例如北京的記者就很難調查到《第三只眼睛看中國》的德
國著者到底是誰,在哪。因為他們連自由出國採訪的機會都沒有。如果大陸有新聞自由
,記者只要飛到紐約,到了周勵和曹桂林的公司,一下子就可以揭穿謊言。而海外的媒
體要想調查到艾蓓是否周恩來私生女,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去北京采訪中共敏感的問
題是不受歡迎的。于是艾蓓、周勵、曹桂林們就利用大洋兩岸媒體無法溝通的缺陷,膨
脹了撒謊的雄心,滿足了成名的虛榮心。
第三,這些作假者還鑽了海內外意識形態化的“空子”。像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
被北京官方歡迎,因為它“揭示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黑暗腐朽”,還符合了一部份中國人
反西方的民族主義情緒。大陸媒體報道,中國男人最叫好的情節是,“中國人在紐約操
了美國妓女後,把錢摔在妓女臉上,轉身就走。”而在港台和美國華人中,艾蓓的“周
恩來私生女”一事所以轟動,並至今還有人相信,是因為該書“揭露了周恩來”。釵h
中國人對周恩來協助毛澤東犯下的罪行痛恨至極,因而對周恩來不利的言論,人們就下
意識地不認真思考其真偽了。這種現象的產生,也與華人媒體的泛政治化有關。例如一
些華人記者,凡事先想到是不是對中共不利,而不追求是否真實。而真正的新聞記者,
首先應該從真實和客觀出發,然後才是政治立場和個人情感。而實際效果是,真實客觀
的東西最後一定是對中共不利的,因為共產主義的核心是謊言。
如果海內外這些產生謊言的原因與條件不消失的話,這樣的“作假事件”還會發生。英
國華裔鋼琴家傅聰曾就中國人撒謊一事說,“將來中國人的邪聰明會發展到絕頂的地步
”。這並非危言聳聽。且不說大陸商界的漫天謊言,僅僅是出版界這幾例就足以說明,
中國人的“邪聰明”還遠沒有到頂,正拾級而上……
(載香港《九十年代》月刊1994年11月號)
1994-10-15
s*******w
发帖数: 2257
5
作者:
上传时间:2009.08.25
纽约上空回荡的思乡曲——访作家曹桂林与他的妻子叶英
小说《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曹桂林在美国生活了15年,密西西比河的水没有改变
他的音调,一口正宗的京腔京味儿。他和我们高谈阔论,侃得特别带劲儿,他的妻子叶
英却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这位出生在长春的女孩儿,一反东北姑娘的豪爽与泼辣,显得
那么沉静、典雅、端庄。她不时给客人添着茶水和饮料,还把切成小块的月饼和水果端
到大家面前。后来我读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姐妹篇《纽约上空的中国夜莺》,一下子
找到了小说中夜莺的原型。她飞到曹桂林身边,已经10年了。按照曹桂林自己的话说:
“我能舍弃人世间的一切,唯独不能舍弃我的夜莺。”事后,同去采访的女记者小菲告
诉我,在一次国内外形势报告会上,她在底下偷偷读《纽约上空的中国夜莺》,大礼堂
里走得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一点也没发觉,头和心还埋在小说里,后来挨了报社领导
好一顿批评。她说她听了曹桂林上面那句话,让她激动了好一阵子,真有点嫉妒叶英了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写这篇他们夫妇的专访,我找来这两本小说读了起来。小
说一下子把我的心抓住了,好像抓出了我的五脏六腑。难怪小说一出版,立刻在中美两
国引起了轰动,曹桂林一家成了纽约市民街谈巷议的新闻人物。
198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曹桂林,放弃了他喜爱的音乐事业,越过波涛滚滚
的太平洋,去美国闯荡世界了。踏上了那块陌生的土地,他才真正感受到闯荡世界原来
竟是如此艰难。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苦苦奋斗了。他首先选择了经商,他认为只有
经商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没有向我们诉说他奋斗的艰辛,但是,从小说《北京人在
纽约》男主人公王起明身上,我找到了作家曹桂林的影子。曹桂林经商投入,创作投入
,对妻子叶英的爱更投入。
曹桂林认为,就人类女性整体而言,东方女性最优秀;就东方女性整体而言,中国
女性最优秀。他直言不讳地对在座的“老记”哥们儿姐们儿说:“我的妻子在最优秀的
中国女性之列。”曹桂林并没有夸张,叶英的确非常优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
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招生,叶英就以很高的音乐天赋和扎实的基本功被录取。天赋加勤
奋,使她很快脱颖而出。1980年在全国高校声乐比赛中,她获得了一等奖。次年她入选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第10届国际声乐比赛,又获了大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获得的第一个声乐国际大奖。1985年,对以往的成就并不满足的她,怀着闯一闯世界声
乐舞台的凌云壮志,为了深造、提高、充实、完善自我的目的,为了心中盼望已久的那
座音乐殿堂,她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艰难里程。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一步,让她走
近了曹桂林,并最终成为他的妻子。10年来,她用自己的天赋、勤奋和实力,再造了一
次又一次辉煌。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并且在北美、欧洲的著名歌剧院,领衔主演了
《茶花女》、《蝴蝶夫人》等名剧,一下子震动了北美、欧洲歌坛。被西方人垄断、把
持的歌剧舞台,竟然闯进了一位东方女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连闻名遐迩的意大利
歌王帕瓦罗蒂,也对叶英的演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那是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次国际
声乐大赛上,当叶英艺压群芳获得了一等奖后,帕瓦罗蒂激动地评价道:“她有极佳的
天赋,绝佳的音色,敏锐的乐感,她的未来将不可估量。”叶英在欧美舞台上如鱼得水
,让欧美各族人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声乐艺术。
1991年秋,上帝安排了他们的相识。美国商会在纽约举办的一个聚会上,他们第一次见
面了。那天,叶英唱了一首《我爱你,中国》,歌声充满了爱国思乡的情感。曾经同样
钟情于音乐的曹桂林,一下子被叶英的歌声紧紧地抓住了,他从内心里佩服她的音色和
功力。那天他们正好被安排在同一桌,叶英唱完歌,又回到座位上来。他们自然而然地
聊了起来,越聊话越多,越聊心越热。他们的共同点太多了,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
都曾经钟情于音乐,又是校友,在各自闯荡的领域里都事业有成。最根本的原因,都是
炎黄子孙。那时叶英已经读了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小说给她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她佩服曹桂林在小说中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气,她认为这是男子汉应有的品格。在谈起第
一次见到曹桂林的感觉时,叶英说:“我觉得他这个人挺有意思,我挺喜欢他的直截了
当,更喜欢他的为人真诚,我很欣赏她。”而曹桂林没有谈起他第一次见到叶英时的感
觉。也许是有两位女记者在座,不大好意思吧!却大侃特侃起了他的爱情观。我注意到
叶英在谈到丈夫时,用了“欣赏”一词;而曹桂林在谈起妻子时,却用了一连串的形容
词:质朴、刚烈、真诚、独立。他不仅仅看中了叶英在音乐上的成就,更看中叶英的人
品。按他自己的话说“年轻、漂亮可以随岁月逝去,但人格的魅力是亮丽的、永恒的.
不会随岁月逝去。爱情是什么?是彼此的赏识。我赏识叶英的人品和独立性。”他给我
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在工厂一连定出了一个星期的货,可一笔货款都没有收
到。我气得火冒三丈,急得直跺脚。叶英却细声细气地开导我,劝我别着急,静下心来
好好想一想,打个电话一心平气和地询问一下,一定要真诚、耐心。听了妻子入情入理
的劝解,我的心很快平静下来了。叶英的宽厚、细腻、真诚,对我来说,就像天使般的
安慰。这安慰在我身上,能焕发出神奇的力量。我整天在外面奔波,总端着男子汉的架
子,真够累的。一回到家,架子自然就放下了。我就爱听她柔声柔气地骂我几句‘没出
息’。在外边当英雄好汉可真是不容易真够累的。回家就让我没出息几回吧!在妻子面
前没出息,那有什么关系呢?”曹桂林说到这儿,我们都会心地笑了,他们夫妻俩也笑
了。
那次他为了搜集第一手材料,沿着“人口走私”的路线,单人独骑闯“黑穴”。他
没有告诉叶英,他不愿意让妻子为自己担心。就是在那么险恶的情况下,他仍没有忘记
想方设法给在美国忙着演出的妻子打电话。他说每当他听到妻子那柔声柔气的声音,心
里就感到踏实、安定。那声音尽管是无形的,但一进入曹桂林的耳膜中,就能显现出巨
大的、神奇的精神力量。途经缅甸时,他竞设法在缅甸军队中,借到了军用电话,和远
在纽约的妻子通了话。听着妻子的声音,好像妻子就在身边,好像自己突然有了依靠,
他心里立刻产生了一种满足感、安全感。
让曹桂林感到欣慰的是,妻子不是只顾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家庭的人。当他全身
心投入创作时,叶英就心甘情愿担当起秘书工作,打字、整理文稿、认真负责的当好第
一位读者。当丈夫的小说要搬上银幕时,她几乎成了半个经纪人,帮着丈夫出谋划策,
整理资料,接听电话,做好开拍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每到这时,叶英会主动放弃自己的
演出,全身心投入丈夫的事业中去。
在生活上,他们和绝大多数夫妻一样,拌嘴的事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对两个个
性极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争论也经常发生,争论使两颗心彼此撞击,撞击有时会碰
撞出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通过拌嘴、争论,两个人的意见达到了统一,两颗心就
越贴越紧了。争论实际上是高质量婚姻的体现。
曹桂林说他以前的性格很狂放,过去很少看别人眼色行事。大有“天马行空,独往
独来”的味道。自从他把一颗心交给了叶英,这种性格就明显地开始发生变化了。叶英
刚强的性格,人格的独立性和有主见,对丈夫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他开始
不由自主观察起妻子的眼色来,开始看她的眼色行事。他很风趣的说:“有人说男人都
是贱骨头,我当然也不例外了。”他坦率得令在座的“老记”们吃惊。当着屋子里这么
多“老记”哥们儿姐们儿,他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女人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我累了
,就愿意在那儿趴一会儿,那感觉,别提多滋润了。女人的胸怀是男人的港湾,反过来
也一样,男人的胸怀也同样是女人的港湾。夫妻情感的归宿是什么?是对爱与真诚的信
仰。我找到了叶英,就找到情感的归宿,找到了‘北’。”大家都被曹桂林对爱情的投
入感动了,更钦佩他的坦率与执着。
大洋彼岸那块神秘而充满诱惑力的土地,给了这对夫妻成功的机会,给了他们丰厚
的物质生活,也给了他们挑战、奋斗、挣扎与拼搏的丰富人生,让他们饱尝了生活的艰
辛、磨难和奋斗中的甜酸苦辣。但是,在这对夫妻的内心深处。无限眷恋的永远是属于
炎黄子孙的这块黄土地。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和一首《我爱你,中国》,使这对黄皮
肤的夫妇相识、相知、相爱。曹桂林的创作和叶英的演唱。让众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国
和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在这对夫妻的骨子里,“中国”永远是最神圣、最伟大、最亲
切感人的字眼。1992年,中国大型歌剧《原野》在华盛顿歌剧院上演。主演剧中女主角
金子的叶英,为了能用中文演出,费尽了周折,与美方多次交涉:“中国的歌剧,理所
当然应该用中文演唱。”叶英的据理力争,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位生长在中国北方
的女歌唱家,用她清亮、甜美、圆润的歌喉,把充满了浓郁的北方民歌韵味的歌词,演
唱得出神入化,质朴自然,把中国的民族唱法和西洋的美声唱法结合得天衣无缝,韵味
无穷。没想到用中文演唱的《原野》,却在华盛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权威性的《华盛
顿邮报》,这样评价了这位来自东方,来自中国东北长春的女歌唱家:“给人留下了最
深印象的,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女高音歌唱家叶英。”叶英,这位长白山的女儿。终于圆
了她的舞台梦,用她的天赋、勤奋和执着,闯进了被西方人一直垄断的欧美歌剧舞台,
为哺育了她的黄土地增了光。
生活中的叶英对自己的故乡更是深深眷恋。连她的饮食习惯也没改一点“东北味儿
”:爱喝大糙子粥,爱吃烫面饺子。隔一段时间,西餐吃腻了,叶英就会在家里系上围
裙。下厨房做一顿正宗的家乡饭。1992年,《原野》在美国公演时,美国前副总统奎尔
看了以后,对叶英的演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连他盛大的生日晚宴,都没忘了邀请叶英
参加。望着满桌丰盛的美国大菜,叶英一点食欲也没有。晚宴刚一结束,她就拉上丈夫
直奔了中国餐馆。按曹桂林的观点:“在这儿不仅仅能吃到家乡饭,还能吃到气氛,吃
到情绪,吃到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往中国餐馆一坐.就凭那气氛,就有点到家了的感
觉。”
说到家乡,谈到自己的祖国,夫妻俩都有倾诉不尽的衷情。曹桂林执着地认为:“
人家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却认为我们中国的黄土地最养人。养了这个地球上五分
之一还多的人口,你们说她养人不养人。”叶英的感受是:“一踩到脚下的这块黄土地
,心里就感觉踏实了,有底了。道理很简单,不管我们走到哪儿,我们的根都牢牢地扎
在了这块黄土地上。”叶英兴奋地告诉我,她在国内已经出版了第一盒歌带,她还想出
激光唱盘,最大的心愿当然还是在北京举办规模盛大的个人演唱会了。曹桂林的后两部
长篇小说,基本上也是在国内写成的。他和叶英有同样的感觉,在国内写作安宁、踏实
,心里有底,写起来也觉得顺手。这对夫妻为了各自的事业东奔西走,离多聚少,夫妻
俩都渴望呆在一起的时间,尽可能地多一些,再多一些,都渴望能过上平静,温馨的家
庭生活。曹桂林还透露了一个他们夫妻的秘密,他们已经在北京亚运村附近买了房,在
北京也建个爱的小巢。
s*******w
发帖数: 2257
6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启明”——与电视剧无关
大家都知道原作者叫曹桂林。其实郭燕的原型叫江翠华,赴美前是乐团的歌唱家,17岁
和曹桂林相识。女儿宁宁真名叫曹江。这部剧热播的时候,江翠花和曹江出来面对媒体
。他们说:曹桂林在中国大吹大擂的时候,他的工厂其实已经停产了,房子被抵押了,
债台高筑,而曹桂林本人逃避债务,一个人带着所有的家产带着情妇跑到了中国(情妇
不是阿春的原型,阿春的原型当时已经分手),把一个烂摊子留给妻子和女儿。而女儿
曹江也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叛逆的离家出走,而是在老爸逃走后,在家帮着老妈打理
工厂,共度难关,以及寻找老爸。
当他有钱了,人变得狂妄而花心。曹桂林曾正式对媒体说过,他这一生追求名气和女人
。在续集《王启明回北京》这本书的开始,就赫赫然写着,王启明这几年跑遍世界各地
,睡过的各种肤色、各个国家的女人,这样的话。他在家经常给江翠华难看,当着众人
面,说:“我现在是名人了,你连给我提鞋都不够资格:之类的话。按江翠华的话说:
“他在北京有的时候一天换一个女人”。
这部剧热播了,他红了,在中国签署图书、演讲,到处赚钱。曹江出车祸了,他也不回
去,甚至在电话里没有一句慰问的话。后来的日子里,曹江定不住压力,情绪失控,拿
把刀说要杀了她爸,被**抓走,让他去保释,他只说了一个NO。他一直在中国,不回
去面对债务,并且拒绝离婚(离婚就得夫妻分担部分债务),让他家人顶着烂摊子。
最后,江翠华拿出一份《上海侨报》,根据报纸的内容,曹桂林拒绝离婚,却已经和一
个叫叶英的华裔女歌手,在国内互称夫妻,高调的出现在公众眼中。曹桂林的后一本书
《纽约上空的中国夜莺》就是为叶英而写的,当年和叶英的专辑共同签售,可惜啦,这
部书没拍成电视剧,夜莺也没成大红大紫的第二个“阿春”。
s*******w
发帖数: 2257
7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因为那里是地狱。”还记得当年《北京人在纽约》这段富有震撼力的旁白吗?您知道他
的作者吗?他就是作家曹桂林。
上个世纪90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长春书店邂逅了曹桂
林先生和他的太太——女高音歌唱家叶英女士。当时只知道曹先生的《北京人在纽约》
,对叶英则不熟悉。
1994年,著名作家曹桂林先生以一部《北京人在纽约》而闻名于世,之后他又创作了长
篇小说《绿卡》、《偷渡客》(后被改编成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危险旅程》),并自
编、自导、自拍了二十一集电视纪录片《黑眼睛蓝眼睛》。
誉满东西方乐坛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叶英,曾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声乐赛事中获奖,毕业
于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赴美国就读依利诺大学音乐系,并获得艺术家文凭。后获得最
高奖纽约州里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同时,任于该校大学部声乐系主任。
鱼眼看名人:曹桂林-叶英(纪念帕瓦罗蒂)
这是他们在我当时购买的叶英专辑磁带上的签名。依然记得曹先生在签完名后很温和地
冲我点头致意的情景。
刚才无意中又发现了一个以前未曾注意的细节:磁带内页右上方,是叶英与世界“歌王
”帕瓦罗蒂的合影。
老帕上周不幸病逝,谨以此照,作为纪念。
s*******w
发帖数: 2257
8
越看越糊涂啊
真相到底是嘛??
D*X
发帖数: 364
9
好文!多谢分享。
真相,是一个人感知力的表现和结果,所以它还是个主观的东西,不是客观的真相。
但是三观不正的人,那些名人野史轶事,还是少究为妙。
就像未成年的小孩不可饮酒和电影的分级。
成年人都知道,兼收并蓄,去糟粕取精华,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华人作家曹桂林谈北京:这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 2014年09月19日 15:4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字号:小中大
: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摄)
: 中国侨网9月19日电 华人作家、企业家曹桂林创作的双城记——《北京人在纽约》
: 《纽约人在北京》出版沙龙暨签售会日前在京举行,而两部书已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 受到社会关注。美国《侨报》近日发表了专访曹桂林的文章,谈到北京时,曹桂林认为
: 这是一个机会很多的、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 文章摘编如下:
: 现在住在中国,心也踏实了

S*E
发帖数: 3662
10
应该叫纽约客回北京。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华人作家曹桂林谈北京:这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 2014年09月19日 15:4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字号:小中大
: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摄)
: 中国侨网9月19日电 华人作家、企业家曹桂林创作的双城记——《北京人在纽约》
: 《纽约人在北京》出版沙龙暨签售会日前在京举行,而两部书已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 受到社会关注。美国《侨报》近日发表了专访曹桂林的文章,谈到北京时,曹桂林认为
: 这是一个机会很多的、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 文章摘编如下:
: 现在住在中国,心也踏实了

r***e
发帖数: 10135
11
这种小说没什么文学价值
特殊历史时期的边缘人文化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华人作家曹桂林谈北京:这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 2014年09月19日 15:4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字号:小中大
: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 图为曹桂林。(美国《侨报》/卞先锋 摄)
: 中国侨网9月19日电 华人作家、企业家曹桂林创作的双城记——《北京人在纽约》
: 《纽约人在北京》出版沙龙暨签售会日前在京举行,而两部书已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 受到社会关注。美国《侨报》近日发表了专访曹桂林的文章,谈到北京时,曹桂林认为
: 这是一个机会很多的、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 文章摘编如下:
: 现在住在中国,心也踏实了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刘晓波被监视生活的黑色“喜剧”故事 2010-10-19 15:00:41中国古代真的观察到并定位了五大行星吗?
深圳人大代表建议禁止经适房上市 堵获利之路通过一次接待看邓和大跃进
转篇分析方韩的文章吧大家来听听汪精卫的演讲。。。
韩老爹一个礼拜没回家?[合集] 大家来听听汪精卫的演讲。。。
刘庆柱先生还在撒谎直到清代末期前,欧洲军队都根本不是中国对手
珍贵史料:中国1957年向越南移交白龙尾岛纪实ZZ 郭松民 : 《暴雪将至》:国企工人阶级的湮灭 (转载)
转个知乎上关于白龙尾岛和北部湾划界的文章 (转载)美国哈佛法学院华裔博士陈尸宿舍 死因未明zt
手上有三千万海不归可以收复外蒙古!ZT为什么唐骏们风光方舟子们提心吊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桂林话题: 叶英话题: 北京话题: 纽约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