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陶寺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脉——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相关主题
尧都神木石峁遗址为国内已知最大史前城址 距今4000年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即将开幕!陕西神木发现我国最大新石器古城址 始建于公元前23世纪 (转载)
陶寺"革命"了,屌丝虐待女贵族山西陶寺已被确认为尧都平阳
中原一千年之陶寺篇:陶寺"革命"了山西陶寺已被确认为尧都平阳 (转载)
中原一千年之陶寺篇:龙盘、鼍鼓和特磬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
中原一千年之陶寺篇:都城与阴宅的排场人民网: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新砦期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夏“朝”是怎么回事
问什么中国的古文化遗址会一层层的埋在地下?印欧人在中华文明所起的作用是一把尺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陶寺话题: 遗址话题: 考古话题: 文明话题: 中华文明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o
发帖数: 9007
1
2015年6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山西•陶寺遗
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
收获,目的在于展示近年来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将“陶
寺与尧都”、“晋南地区与最早中国”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的考古探索,进一步推向
深入。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长马援主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
做了关于陶寺遗址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院院长王伟光发表讲话,山西省委常委、宣
传部长胡苏平致辞。
会议现场
在上世纪寻找“夏墟”的背景下,学界发现了陶寺遗址,并从1978年开始发掘,高
等级墓葬、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宫殿基址等一系列重要发现吸引着学界的关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全面介绍了陶寺遗址三十余年年来尤其是近十
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1978-1985年陶寺遗址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
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已经出
现了王权。这些发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寻找城墙为中心
。2002年之后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在聚落布局及功能区划方
面的研究逐步深化,多学科合作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2012年之后又纳入中国社会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目前已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
近40年来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
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
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
4000年。王族墓地随葬的陶鼓、鼍鼓、石磬、铜铃、漆柷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
制度形成。遗址和墓地出土的铜铃、容器口沿、齿轮形器、环、蟾蜍等五件铜器构成中
国史前时期最丰富的红铜铸造礼乐铜器群。极可能集观象授时与祭天为一体的观象祭祀
台,被天文史学界认为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同类建筑。扁壶上朱书陶文虽然在释读为何
字方面尚存在分歧,但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贵族墓葬出
土的数量可观的玉石钺,充分显示出王权在陶寺遗址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带有防御设施
的王宫内,有一定数量的夯土宫殿建筑群,大者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小者数千平方米
,与宫殿建筑相关的陶制建筑装饰材料的发现等等,都说明中国史前最初的宫室制度的
形成。极少数的王墓与绝大多数的平民墓葬,以及贵族与平民在住宅的规模、地基处理
技术和位置高下的差别,体现出陶寺遗址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阶级
对立的表现。陶寺遗址文化因素中部分来于黄河中游以外的地区,部分黄牛、绵羊以及
冶金术可能来自西亚,显示出陶寺文化是海纳百川,大量吸收周围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
而形成的。或可以说是东西、南北文明因素碰撞与交融,造就了陶寺遗址的文明成就。
发布会现场
王巍所长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
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目前,没有
哪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后世历史文献记载、当地民族
志资料证据、地名甚至方言等等,也都共同指向尧都在晋南临汾一带。所以,在学术界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虽然对于陶寺遗址一系列考
古发现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目前还没有到可以下定论的时
候,还需要通过今后的工作,继续寻找可以一锤定音的确证,但不容否定的事实是,尧
都正在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之中。
王巍所长介绍陶寺遗址的成果
自中国考古学诞生之日起,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就成为考古学人探索的重要议题
。陶寺遗址作为目前在黄河中游地区能够确认的最早的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的都邑性城
址,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重要对象。王巍所长特别从中华文明探源的角度
,阐明了陶寺遗址作为多元一体化中华文明主脉的关键地位与重要贡献。它所代表的黄
河中游地区古国文明的许多文明成就,如四合院式的宫殿形制以及围绕宫殿区的环壕乃
至城墙的修建,以鼍鼓、特磬(可能还有铜铃)为代表的礼乐器具的出现,以一排石钺
为代表仪仗用具及其礼仪制度的发明,冶金术特别是合范技术的发明以及最早铜容器的
制作和使用,农时节令历法的发明,汉字的使用,天下之中观念的发明,和合思想的形
成和结盟机制的创立等等,都被后来的夏、商、周王朝的王国文明所继承。
t**g
发帖数: 784
2
【专家说陶寺】王巍: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发布时间:2015-06-18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本站记者 点击率:
535
为了更好地宣传陶寺遗址的研究成果,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陶寺文化,2015年6月
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
西省文物局、临汾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
在北京召开。中国考古网记者第一时间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做了专访。
本站记者:王所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专访,作为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的首席专家,您能介绍下当初将陶寺遗址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背景吗?是出于
怎样的思考?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第一阶段首先关注的是黄河中游地区
的文明进程。陶寺遗址自1978年开始发掘,1983年对若干座大型墓地进行清理,显示出
十分明显的社会分化的证据。在研究文明起源过程中这个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
是1999年以来,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的城址,其规模达到了近300万平方米。而且这
个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和夏商时期都邑的关系等都值得探索,尤其是其时间和空间
上同尧舜的活动范围十分吻合。为了探索陶寺文化的社会发展程度;是否已经进入早期
国家文明的发展阶段;和周围同时期区域性文化的关系;同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可能
是夏王朝时期的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等问题,我们决定将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中三大重点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之一来开展考古工作。探源工
程是一个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的项目,将陶寺遗址纳入其中,
不仅仅局限于对陶寺社会状态,还包括经济形态,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研究,以及和其
他文化的联系等,被纳入全方位的考虑。对我们全面的了解陶寺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
基于陶寺遗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除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社会科学
院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工程也把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列为重要项目,院领导非常
重视这个遗址,多次去遗址实地考察,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本站记者:从目前的发现和研究来看,您认为陶寺遗址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
有何重要地位?
王巍:陶寺遗址是目前在黄河中游地区能够确认的最早的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的都
邑性城址。在龙山时代及更早阶段,我们虽发现了一些城址,但规模小,等级较低,并
非最高等级的城址。陶寺城址和这些城址不同,首先它的规模十分巨大,接近300万平
方米。其次,它的功能分区很明显,有宫殿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等等,
非常全面的表现出陶寺遗址作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另外,在陶寺遗址
中同时发现了城市、青铜器和文字的要素,这三种传统的文明三要素在陶寺遗址皆已具
备。由于这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具备普遍的意义,我们现在并不主张以此三要素来
作为判断早期文明出现的标准,但是也能作为一种参考。通过对陶寺遗址的研究,我们
总结出一些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判断早期文明出现的标志,比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大型土木工程,比如宫殿建筑的兴建;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如宫
殿和大型墓葬的出现,大型墓葬不仅随葬品丰富,而且随葬品中出现大量的表明社会地
位和身份的礼器(如鼍鼓、龙盘、石磬等)以及代表礼仪制度的仪仗器物(排列一组的
玉石钺)等;以及王权控制区域内聚落等级的出现等等。这些因素都能作为王权的出现
和早期国家产生的证据。我认为陶寺遗址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物化证据
),对于我们在考古学上辨识出早期文明国家的出现,都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
本站记者: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您认为陶寺文化与其他文化(二里头、良渚文
化)相比有着怎样的特色?
王巍:首先这些文化(陶寺、二里头、良渚)都处于距今5000—4000年这个区间,
这段时间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重点时间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为了了解中华
文明形成的过程,包括形成的时间和模式。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王朝已经进入文明
是一个普遍得到接受的观点,但在此之前,比如说5000年文明是否属实,还需要对5000
—4000年这个阶段内都邑性的城址和大型高等级墓葬进行重点研究。
陶寺遗址同良渚、红山和凌家滩文化相比较,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色。首先就是宗
教色彩比较淡。良渚、红山文化中发现了许多蕴含强烈宗教色彩的玉器。但在陶寺中很
难看到这种十分强烈的宗教色彩,它突出的是王权、军事权力,比如说玉石钺等仪仗用
具。陶寺社会中王权和军事权力相互结合,等级权力得到进一步制度化,这些在列钺、
鼍鼓、石磬等随葬器物上都得以体现,而恰恰是红山、良渚文化所不具备的。陶寺的礼
乐制度在二里头文化以及商文化中得以延续,此后,一直到集大成的周礼的出现。始于
陶寺的代表礼仪制度的仪仗在夏商周礼乐制度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些都是维护
王权的重要的方面。夏商周三代中发现的许多文明因素都可以上溯到陶寺时期,陶寺遗
址可以说是夏商周文明的主脉。陶寺遗址发现的围绕宫殿区周围的类似围沟的遗迹(发
掘者认为疑似宫城城墙基槽),是首次发现的类似宫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北部正中有
一个主殿的建筑格局等,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对最早中国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始于夏王朝,有人认为从陶寺遗址开始,还
有学者认为开始于庙底沟时期。在我看来,最早的中国是一个阶段性的形成过程,庙底
沟时期应该是萌芽阶段,在陶寺时期初步形成,到二里头文化更加巩固,辐射面更大。
我不主张用“最早”的字样来形容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早期中国包括不同
的发展阶段,包括萌芽、初次显现和逐步发展的阶段。
本站记者:您认为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对陶寺遗址有什么意义?
王巍: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争论。对于观象台遗迹的确认,我们做了
许多工作。首先是对遗迹本身的确认。当时,考古所众多新老同仁们一起到现场对观象
台的遗迹进行确认,确定夯土之间确实存在缝隙。这是一个重要前提,我一直管他叫特
殊遗迹(半圆形,有一定缝隙)。在此基础上,何努研究员在陶寺做了两年的模拟观测
,而且在高台缝隙中又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圆心点,也就是当时的观测点。模拟观测和当
时的节气是吻合的,这些证据都是不可忽视的。《尚书•尧典》上有许多天文观
测的记录,我们以前认为这些记载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杜撰,但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它们
同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吻合。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另外,观测台的位置不在一般的生
活区,也不在宫殿区,而是在围墙围绕的特殊区域,是和大中型墓葬结合在一起的,应
该是当时的一个神圣空间。这说明观象台不仅是一个观测天象的设施,它同当时的祭祀
有关,很有可能是当时王权的一个重要支柱,除了对军事权利的掌控,还通过对祭天、
农时的确定形成巩固王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陶寺遗址观象台是一处值得高度评
价的遗迹。我一直坚持,研究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社会的分化、王权的出现、国家的出
现固然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文化的层面也不容忽视。首先是物质的层面,比如农业的出
现、手工业的发展、冶金术的出现等等;另外是精神的层面,比如对自然界的认识,祭
祀方式的发明和创造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象台的诞生既是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
的体现,也是贵族通过祭祀来巩固王权的方式,是陶寺文明非常重要的方面,具有代表
性和独特性。
本站记者:对于陶寺遗址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王巍:陶寺遗址十多年来作为探源工程中的重点遗址开展工作,在多学科的共同配
合下对陶寺遗址的环境、经济生业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结项时期,
我们需要注意对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对陶寺遗址宫殿区周围大型围沟类遗迹
的形成时间和陶寺城址毁弃时间等一些重要关键点的年代进行细化;对陶寺遗址的功能
分区做进一步的分析;对陶寺遗址的学术空白点,比如中下层人们的居住、生活情况展
开研究。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另外,对陶寺遗址同石峁遗址的关
系,陶寺的衰落是否同石峁人的到达有关等等问题进行探讨。从年代来看,这两个遗址
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石峁的兴盛正是陶寺的衰败期。陶寺的衰落是否和石峁的军事
征服有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发现
的最早的都邑性城址,根据现有的发掘资料和研究结果,从年代和地望、遗址性质、等
级和内涵看,陶寺遗址是同尧都最吻合的遗址,但由于我们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明它是
尧都的文字证据,现在还难以确定陶寺遗址就是尧都。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和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真考虑陶寺遗址同尧都的关系,二者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尤其
是天文台的发现和《尚书•尧典》记载的吻合度。
本站记者:此次陶寺遗址成果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对地方上文物工作的开展有什么作
用?
王巍: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可以引起社会对陶寺遗址更为广泛的关注,关注陶寺遗
址,关注陶寺遗址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对于山西省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
当地普通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及增强大遗址保护的意识。陶寺遗址不只是山西的陶
寺,更是中国的陶寺。陶寺遗址是我们发现的早于夏王朝的文明,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
重要实证之一。我们不希望大家把聚焦点放在陶寺是否是尧都的问题上,而是应该重视
陶寺遗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以确认的早于夏王朝的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转
折点,以及其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们希望学术界要有自己的把握
和底线,虽然陶寺是最接近尧都的遗址,但我们尚未得到将其确定为尧都的文字证据,
就不能定论,只能说他最接近尧都,是发现尧都的重要存在,现在还没有到一锤定音的
时候。希望中国考古网作为一个学术性网站能够把握好这个宣传尺度。陶寺遗址已经发
掘了近四十年,有许多重要的成果,我们希望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陶寺遗址,了解中国
早期文明,这才是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目的。社科院考古所作为新闻发布会的主办方之一
,会保证对于考古材料的精准解释,用实际材料说话,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最后希望
我们可以得到学界和民众的理解和监督。
本站记者:谢谢王所对陶寺遗址的细致解读。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印欧人在中华文明所起的作用是一把尺子中原一千年之陶寺篇:龙盘、鼍鼓和特磬
外国考古专家质疑中国汉字起源,以4300年前印章为证中原一千年之陶寺篇: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佛教:五胡乱华的宝器 (转载)“新砦期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
LEGO儒家,石泉道家问什么中国的古文化遗址会一层层的埋在地下?
尧都神木石峁遗址为国内已知最大史前城址 距今4000年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即将开幕!陕西神木发现我国最大新石器古城址 始建于公元前23世纪 (转载)
陶寺"革命"了,屌丝虐待女贵族山西陶寺已被确认为尧都平阳
中原一千年之陶寺篇:陶寺"革命"了山西陶寺已被确认为尧都平阳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陶寺话题: 遗址话题: 考古话题: 文明话题: 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