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1961年:小球藻滋味
相关主题
中国食人史 (中编)【反右往事】
太祖时代免费医疗曾名满天下朝鲜就是造不出化肥
大饥荒中的小球藻和“代食品运动” (转载)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吃第三个馒头,天上掉一颗流星应该输送一些低级生物去火星,改造那里的大气,创造新历史
吃第三个小球藻,天上掉一颗流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 (转载)
尿素裤子其实不算什么我朝要修史了?
海日的美食系列除了观音土、发芽土豆、寄生虫三文鱼《毛泽东文集》是怎样编成的?——是毛泽东的《文集》,还是《 (转载)
尼玛,海日个老逼就知道炖牛肉,不愧是满洲人后裔1945年后中国历史事件死亡人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小球藻话题: 食品话题: 俞敏话题: 藻类话题: 藻类学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e
发帖数: 3986
1
培养好的小球藻被制成藻浆,浓缩成一桶桶原料,送往首次合作的食品加工厂。在这里
,藻浆被加入淀粉,先做出“小球藻饼干”,陆续又有了小球藻蛋糕、小球藻面条等食品
1961年秋天,研究生林惠民来到武汉珞珈山麓,进入我国第一个“藻类学研究室”。
入学不久,他发现,原本每天穿着白大褂、在明亮的实验室里摆弄实验器材的前辈们,
突然做起了水泥搬运工,频繁去往一间玻璃花房,在其中砌起各种形状的水池。
那花房里养的不是普通花草,而是被当时的舆论称为“水中猪肉”、“植物牛奶”、“
人造鸡蛋”的小球藻。
小球藻是绿藻的一种,这种单细胞藻类植物富含蛋白质,但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多见。
此时的小球藻,成了被寄予厚望的“高级营养品”,在1959年到1961年那个饥馑年代,
它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代食品。
这个称谓,源自1960年下半年中央针对粮食紧缺的现实,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
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运动。中国科学院下属30个研究所的数百名研究人员紧急投入其
中,“藻类学研究室”所属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也不例外。
在这场运动中,小球藻因为不与其他作物争地、争水、争肥,很快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红极一时。
小球藻工厂
林惠民原本憧憬着远离喧嚣的研究生生活,却没有想到,被安排担任花房的值班员。
很快“花房”有了新名字---“小球藻工厂”。
这座特殊工厂的负责人俞敏鹃是林惠民的前辈。在她的记忆中,早在50年代,由饶钦止
、黎尚豪创立的浮游植物研究组,出于科研需要,就开始了小球藻的培养。而将大量培
养小球藻作为主要任务,则始于1961年。
当时最大的实际是农业连年歉收,城乡居民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
1960年8月,中央发出了“低标准,瓜菜代,大搞代食品”的号召。任务传达到中科院
水生所,藻类学研究室随即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是蓝藻组,负责研究固氮肥源,满足当
时急需增加的水稻肥料;另一路人马就是俞敏鹃主管的绿藻组,负责分析小球藻的营养
价值究竟有多高。
绿藻组进行了反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小球藻蛋白质含量达到了“30%~40%”。有了
这个数据支持,在当时,小球藻对于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浮肿病,被视作一剂良药。
很快,小球藻成为中科院力推的粮食与饲料代用品“十大成果”之一。
到1961年秋,“小球藻工厂”投入运行了,但在俞敏鹃看来,这里进行的并非真正意义
上的工厂化生产。相比于同一时期美国、苏联等国家在小球藻生产中采用的大型设备,
“小球藻工厂”连基本的喷雾干燥设备也没有。
设备少,就靠人力。林惠民清晰地记得,因为没有机器搅拌培养液,只能人工搅拌。夏
季来临,武汉的“火炉”天气,加上温室罩的作用,“小球藻工厂”内热浪翻腾,足有
40多摄氏度。研究室的专家们每天都带着眩晕,在培养池里一圈圈搅拌着。
献礼饼干
小球藻的大量培养,最初被认为“过程简单,学会容易”。但对于绿藻组来说,虽然国
外已有经验,要钻研出普及的方法还得动一番脑筋。池子多大?搅拌速度多快?一切得
按国情改进。
难关一一攻克后,培养好的小球藻被制成藻浆,浓缩成一桶桶原料,送往首次合作的食
品加工厂。在这里,藻浆被加入淀粉,先做出“小球藻饼干”,陆续又有了小球藻蛋糕
、小球藻面条等食品。
一位尝过小球藻滋味的老专家,仍记得那种挥之不去的藻腥味。“也就是在食品里添加
了藻类成分。”在这位老专家看来,即使是工厂化生产,藻类也不能取代粮食。“简单
说,完全没有面粉,小球藻做成饼干,根本发酵不起来。”
然而,无论如何,小球藻算是正式步入了食品的行列。
不久,藻类学研究室收到来自中央的一封信,对研究室成功研制出“高蛋白食品”小球
藻饼干,高度赞扬。小球藻饼干未及上市,就被送到北京展览。
展览面向来自中央机关和各省市机关的代表。很快,小球藻饼干引起了高层领导的注意
,“刘少奇还亲自尝过。”藻类学研究室前主任张宪孔颇为兴奋地回忆。
推广大会
在展览上,作为讲解员,俞敏鹃每天要反复讲解小球藻饼干的种种功效。而接踵而来的
推广大会,俞敏鹃和同事开始全国各地跑,宣讲小球藻的好处。
很快,全国掀起了生产小球藻的热潮,农村、城市纷纷建起培养池,推广小球藻培育方
法的图书也出版了不少。
藻类学研究室的专家们很清楚,小球藻能在全国推开,真正的推动者并非科研人员。让
他们记忆犹新的是《人民日报》1960年7月6日的一篇社论。
在这篇题为《大量生产小球藻》的社论中,明确提出小球藻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并举
例说有些地方用小球藻试制糕点、面包、藻粥等食品,清香可口;有人用小球藻粉哺育
婴儿,效果跟奶粉不相上下。此后各媒体有关小球藻的报道不断。
随后,一纸建议被送到中央高层---推广小球藻的生产意义重要,在粮食因灾不足的情
况下,它可以至少保证不饿死人,大大减少甚至基本消灭浮肿病等等,建议中央为推广
小球藻和其他粮食代用品,发一专门指示直至公社,逐级负责。当年11月,中央转发了
这封建议信。小球藻的推广运动由此启动。
“中央一个号召下来,底下层层发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学者罗平汉对于代食品运动
有这样的评价。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两次紧急指示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采集和制造
代食品运动,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国代食品工作。
从“洋法”到“土法”
在代食品推广的过程中,藻类学专家们的“本分”,就是尽量向群众推荐简单易行的方
法。
据当时20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代食品生产的人数达2900余万人。而实验室推
荐到民间的方法,无一例外都被“因地制宜”。
“营养液我们推荐用氮肥,老百姓家里就用人畜粪尿,化肥成本高啊,粪尿也是有机肥
料;我们用水泥池,老百姓就搞了各种器皿在养,还有池塘;因为浓缩很难办,就直接
做成液体,喝了最简单。”张宪孔说,老百姓围绕小球藻创造发明的“土法”,多得超
出想象。
尽管群众的发明创造,让大搞代食品相当热烈,但1961年春召开的科技小组会议仍然意
识到,代食品的生产技术尚未完全过关。
不久,中央决定加强代食品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俞敏鹃奉命去了广东,讲解小球藻培
养中的注意事项。到了基层的人民公社,俞敏鹃发现果然是大量培养:盆子、缸子、池
子,只要有水、有肥料,把藻种一接就可以养,一切都过于简化。
“小球藻要养好也不容易。”林惠民解释说,如果在实验室,因为培养缸跟外界隔绝,
营养液有专门配方,再加上高压灭菌,其他的微生物就被杀死,小球藻纯度就高。但是
在老百姓家的池塘里,露天环境加上粪尿,就是有小球藻,也会混着其他藻类和浮游生
物,甚至寄生虫。
俞敏鹃很快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她发现公社的技术人员,有些时候直接把培养小球藻的
水,用来煮稀饭。此时,人们对小球藻在度过困难年代中的作用充满希望。
太空梦
随着代食品运动的结束,小球藻的风潮很快逝去。而藻类学研究室的第一个博士宋立容
却发现:研究室曾经参与军工项目,尝试用藻类做宇航员的生命保障系统。
提起这个当时“不可宣传”的项目,俞敏鹃记忆犹新:60年代就有这个计划,一些资料
写道:“小球藻将来可以做成太空食品,在潜艇里让藻类提供氧气,形成循环的生态系
统,叫‘小宇宙’。”
70年代初,水生所曾与青岛海洋所合作研究潜水艇里的气体交换。俞敏鹃参加了,但由
于耗电量太大,得到的氧气并不足够。
80年代,藻类研究室参与了国家立项的饲料蛋白项目。在这个国家投入资金400多万元
的项目里,有蓝藻、螺旋藻,同样作为高蛋白藻类家族成员的小球藻却不见了踪影。
小球藻“名声”不好。藻类研究室的专家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尿培养的,怎么吃?
1989年,时任藻类学研究室主任的张宪孔,以“做过潜艇里气体交换”的技术经验,争
取到藻类参与航天项目的机会。
1993年,国家载人航天计划批准空间生物学效应子系统研究项目,分析宇宙空间环境对
藻类产生的影响。这一次,小球藻搭乘返回式卫星,在浩瀚的宇宙里遨游。
“最短一个礼拜,最长有十几天。”参加航天项目的林惠民至今难以忘怀那壮观的场面
:自己将藻类做成的实验材料,交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小小的藻类随着火箭在巨大的
蘑菇云中腾空而起。数十米的烈焰,刹那间将戈壁映得如同白昼。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 | 北京报道
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刊出〈大量生产小球藻〉一文:“小球藻是单细胞水
生植物。体积很小,一万个单体连起来,也只有三寸左右长。过去,它自然生长在池沼
河渠中.在水面上泛起绿色泡沫,人们认为这是污水,是废物。现在,经过培养化验,
证明它不是废物,而是宝物;一百斤小球藻干粉巾,含有四十五斤蛋白质,比大米的蛋
白质含量高五倍半,比小麦高三倍多;含有脂肪约十五斤,比大米多十几倍,比小麦多
六倍以上;此外,它还含有大量碳水化公物和各种维生素。根据对比试验证明,经常吃
小球藻的猪,体重增加的速度约比不吃小球藻的猪快一倍左右。小球藻含有重要的药料
和抗生素,有催生和防治疫病的作用,能帮助母猪受孕并多生猪仔,帮助乳牛增加产奶
量,帮助病畜恢复健康。在小球藻培育成功并开始大量利用以后,各地陆续发现了和利
用了大球藻、莲孢霉菌和金霉素菌等作饲料,也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1945年后中国历史事件死亡人数吃第三个小球藻,天上掉一颗流星
陈毅之子陈小鲁:六四令我心灰意懒脱离体制(图)尿素裤子其实不算什么
原来大炼钢铁也是毛主席下大棋? (转载)海日的美食系列除了观音土、发芽土豆、寄生虫三文鱼
1961年:小球藻滋味 (转载)尼玛,海日个老逼就知道炖牛肉,不愧是满洲人后裔
中国食人史 (中编)【反右往事】
太祖时代免费医疗曾名满天下朝鲜就是造不出化肥
大饥荒中的小球藻和“代食品运动” (转载)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吃第三个馒头,天上掉一颗流星应该输送一些低级生物去火星,改造那里的大气,创造新历史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小球藻话题: 食品话题: 俞敏话题: 藻类话题: 藻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