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邢来顺:俾斯麦武力统一德国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上)
相关主题
魏国和德意志国很相像吧应该重温一下慕尼黑协定那段历史
李鸿章见俾斯麦之后为何感到惭愧? (转载)英国从来没有统一过欧洲
希特勒的评价 (转载)人类历史的黄金时代
德国人的开国之父可能是腓特烈大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要点摘要
其实德国可以这样写历史教科书谁能讲讲1919年波兰复国是怎么回事?
不搞民族同化是死路一条才知道始皇帝的伟大
日本的民族性为何与德国人神似? (转载)关于一战的一个问题
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种族清洗 (转载)[合集] victoria 2里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俄国话题: 普鲁士话题: 德国话题: 德意志话题: 统一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6723
1
2019/06/11
17:00
一枚石头
企鹅号
摘要: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继续朝着有利于普鲁士的方向发展,为
普鲁士统一德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空间。
(一)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虽然19世纪初以来的资产阶级改革使普鲁士逐步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鲁
士国家政权已经踏上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道路,尽管普鲁士通过关税同盟和第一次工业
革命已经确立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权,但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普鲁士就可以顺利地实
现德意志的统一大业。进入近代以来,德意志问题就一直受欧洲国际因素的制约,换言
之,普鲁士要统一德国,还必须有合适的欧洲国际环境,“奥尔缪茨之辱”和1859年撒
丁战争中的碰壁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普鲁士在改革军队增强武备的同时,必须在外
交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制定正确的策略。
担任驻邦联代表和俄法两国公使的亲身经历使普鲁士新任首相俾斯麦对当时的形势有了
充分的现实主义的认识:一方面,他意识到德国统一已经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认为
普鲁士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最有利的方式,它可以保证普鲁士
君主政体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因此普鲁士要学会“向前逃跑”,主动承担起统一德国的
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德意志各邦统治者还是相邻的俄国和法
国,都不愿看到德国的统一。前者担心因此丧失自己的独立政治特权,后者则将保持德
国分裂当作“使自己在欧洲事务中取得政治优势的重要条件”。有鉴于此,俾斯麦特别
欣赏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 Clausewitz,1780–1831)的观点:“德国
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用剑,由一个邦支配其余各邦。”从此,他致力
于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事业,并且因其实绩而成为19世纪下半期德国乃至欧洲最著名的政
治家。
《德国通史》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本套丛书由邢来顺、吴友法主编
,本卷由邢来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俾斯麦决定给议会中作梗于军队改革的资产阶级多数派议员们迎头痛击,向他们指明德
意志问题的最终解决之路。1862年9月30日,这位新任首相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发表
了著名的“铁血演说”(Eisenund-Blut-Rede)。他声称,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靠演说
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必须靠实力和战争来决定:“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
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强权;巴伐利亚、符滕堡、巴登愿意尊重自由主义,对此它们
却无法得到普鲁士的角色。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等待有利的时机,这样的机会
我们已经错过多次了;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能够解决的——这
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通过铁和血。”
俾斯麦此次演说,一方面向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派展示了强硬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试
图将话题转向民族问题,以博取资产阶级的支持,淡化宪法冲突。同时这一演说也表明
,他决心用武力来实现普鲁士雄霸德意志的目标。此后,史学界一直将这一演说当作俾
斯麦统治的一种最明显的特征。而他推行的武力统一德国的政策也因此被称为“铁血政
策”(“Blut und Eisen”Politik;Blut-und Eisenpolitik)。
但是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进步党并不甘心就此丧失自己的预算批准权。政府与议会之间的
妥协变得遥遥无期。于是,在没有通过1863年预算的情况下,俾斯麦干脆在10月13日关
闭了议会,开始了普鲁士没有预算的时代。他根据“漏洞理论”,强制实行军事改革,
使用军费开支,为武力统一德国作准备。在他看来,双方在统一德国问题上的意见是一
致的,只要政府满足资产阶级最迫切需要的国家统一,他们最终会改变态度。事实证明
,俾斯麦的判断是正确的。1866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后,欢呼雀跃的资产阶级议会反对
派立即放弃了原先的抵制立场,追加预算,拜倒在这位铁血宰相的脚下。
(二)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普奥两
强争霸德意志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原本对奥地利有利的国际局势发生了有利于普鲁士的
逆转。
首先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造成重大冲击的是克里米亚战争(Krimkrieg)。1848年革命
中,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它不仅帮助奥地利镇压匈牙利起义,而且以仲裁者角色调解
1850年普奥之间的冲突,压制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要求。俄国的国际地位空前加强,沙
皇尼古拉一世的自负也达到了顶点。在他看来,普鲁士已经成为俄国言听计从的小伙伴
,奥地利为了报答俄国帮助镇压匈牙利革命,也有义务协助俄国,因此俄国有足够向外
扩张的国际空间。于是,自彼得大帝(1672–1725,1682–1725年在位)以来的肢解土
耳其,控制黑海海峡,进入地中海和夺取巴尔干的扩张目标再次提上俄国对外政策的日
程。1853年1月和2月,尼古拉一世连续四次与英国驻俄大使谈话,提出瓜分土耳其方案
:俄国控制巴尔干和黑海两海峡,英国获得埃及等地。但是这一方案遭到英国的反对。
它不愿俄国自由出入地中海,威胁其在地中海东部和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因此明确主张
维护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维持现状。
在遭到英国的拒绝后,尼古拉一世决定利用耶路撒冷(Jerusalem)圣地保护权问题独
自向土耳其这位“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病人”发难。1740年法国曾与土耳其签订条约,
使法国及其保护下的天主教教士获得了圣地的保护权。但是18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俄国
通过对土战争获得了保护土耳其东正教徒的权利,有关圣地的管理和保护权也落入东正
教教士手中。
1848年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当选为法国总统,1852年12月2日又发动政变
,登上法国皇帝宝座,称拿破仑三世。他为了赢得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于1850年要求
土耳其苏丹恢复天主教在圣地享有的特权,1851年又再次向土耳其施压,甚至出动舰队
恐吓,迫使土耳其政府同意将圣地的钥匙交给天主教徒掌握。对此,俄国立即向土耳其
提出抗议。1853年2月底,俄国派特使缅希科夫侯爵(Fürst Alexander
Sergejewitsch Menschikow,1787–1869)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
管辖权,并且发出威胁,如果谈判破裂,将兵戎相见。但是土耳其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
拒绝了俄国的要求。俄国于是断绝了与土耳其的外交关系。5月30日,俄国决定出兵占
领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Moldau)和瓦拉几亚(Walachei)。7月3日俄军占领两公国
。土耳其遂于10月16日向俄宣战。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Sinope)歼灭了土耳
其舰队。土耳其正式请求英、法参战。1854年3月13日,英、法与土耳其签订同盟条约
,并于27日和28日先后向俄国宣战。9月,英、法、土三国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此
后形势向不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
弗朗茨·鲁鲍德笔下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克里米亚战争的一部分)
尼古拉一世原本打算依靠普、奥,与英国妥协,孤立法国,以此取得对土战争的胜利。
但是这一打算完全落空。首先,英法两国不愿在近东争霸中向俄国让步;其次,德意志
两大邦国的立场也让俄国失望。奥地利害怕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会阻断其东扩之路
,也担心由此引发国内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因而对俄国采取了不友好的态度。俄土战
争爆发后,它一方面要求俄国从两公国撤军,另一方面寻求普鲁士的支持。普鲁士因不
久前受过“奥尔缪次之辱”,加上英法两国的压力,于1854年4月20日和奥地利缔结了
攻守同盟。不过普鲁士很快就发现,这一同盟会使之成为奥地利政策的追随者,因此当
奥地利12月2日与英、法签订攻守同盟条约,并于1855年1月提出动员德意志邦联军队时
,普鲁士驻邦联公使俾斯麦坚决反对奥地利把德意志邦联及其成员绑到自己战车上的企
图。他认为,普鲁士若参与英法针对俄国的战争,必将遭到俄国的忌恨。一旦拿破仑三
世改变其政策,普鲁士就会陷于无助的境地并面临俄国的报复。因此,他把奥地利推动
德意志邦联议会针对俄国的备战变成了针对一切外来威胁的武装中立。这一招不仅使普
鲁士在德意志邦联中获得多数支持,而且使普鲁士远离针对俄国的敌意,从而为日后普
俄友好打下了基础。
1855年3月2日,因战争进程不利而陷于内外交困的尼古拉一世自杀。9月俄国在黑海的
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Sewastopol)被盟军攻陷。12月,已经占领多瑙河两公国的奥
地利落井下石,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极其苛刻的和平条件,包括取消俄国对两公
国的保护权,黑海非军事化,俄国放弃对土耳其东正教的保护权等,并且宣称,如果相
关要求遭拒绝,就向俄国宣战。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II.,1818–1881,
1855年–1881年在位)在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被迫求和。1856年3月30日,战争双方加
上德意志两大邦国签订《巴黎和约》(Frieden von Paris 1856),主要内容包括俄国
撤回对土耳其东正教徒的保护权;黑海中立化和非军事化;俄国割让多瑙河口和比萨拉
比亚(Bessarabien)给摩尔多瓦;多瑙河航行自由等。
克里米亚战争及其结局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俄国结束了维也纳会
议以来的霸主角色,国际地位大大下降;英法两国在地中海和土耳其的地位大大加强;
法国改变了维也纳会议以来的不利国际地位,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
英国、法国和奥斯曼的指挥官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开会。
克里米亚战争对德意志的政治发展而言,也具有根本性意义。俄、奥、普三个东方君主
国自维也纳会议以来结成的“神圣同盟”彻底瓦解;更为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俄国
与德意志两大邦国之间的关系。普鲁士由于在战争中采取温和的中立态度,赢得了俄国
的好感,继续与俄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奥地利则由于“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行为
而与俄国关系恶化。俄国原先扶奥抑普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变化为普鲁士争夺
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继续朝着有利于普鲁士的方向发展。其一,俄
国因战争失败而从欧洲霸权的顶峰跌落下来,元气大伤,使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外部阻力
大减。其二,英国的态度发生重要变化。由于法国取代俄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希望
保持欧洲大陆均势的英国转而支持普鲁士,以抗衡和牵制法国。其三,法国在1862年–
1867年间派大军远征墨西哥(Mexiko),无暇顾及欧洲事务。同时,拿破仑三世准备利
用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愿望,与之讨价还价,坐收渔利。其四,奥地利由于在克里米亚战
争中开罪俄国而失去了重要的国际支持,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中又受到进一步打击。所
有这一切,都为普鲁士统一德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空间。
(本文摘选自《德国通史》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本套丛书由邢来顺
、吴友法主编,本卷由邢来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标
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原标题为:“铁血政策”与德国的统一。未完待续,敬
请关注。)
作者简介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柏
林自由大学访问学习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德国通史〉》首席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业化进程中的德意志帝国政治发展研究》、《联邦德
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的乡村治理研究》的研究工作。
主编六卷本《德国通史》,出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德国
通史·专制、启蒙与改革时代(1648–1815)》(合著)、《德国贵族文化史》、《德
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迈向强权国家》、《联邦德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性研
究》(合著)、《德国文化解读》等著作和《德意志帝国》、《德国史》、《德意志人
》等译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现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世界
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是不是普鲁士的地盘现在都给波兰和毛子占了?其实德国可以这样写历史教科书
李鸿章见俾斯麦不搞民族同化是死路一条
[合集] 二战德军为啥不收编法国海军?日本的民族性为何与德国人神似? (转载)
民族还是近现代历史政治的核心概念 (转载)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种族清洗 (转载)
魏国和德意志国很相像吧应该重温一下慕尼黑协定那段历史
李鸿章见俾斯麦之后为何感到惭愧? (转载)英国从来没有统一过欧洲
希特勒的评价 (转载)人类历史的黄金时代
德国人的开国之父可能是腓特烈大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要点摘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俄国话题: 普鲁士话题: 德国话题: 德意志话题: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