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ongKong版 - 從專業教育角度看「國情專題教育手冊」
相关主题
談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 ─ 給中國大陸青年的一封信活在真誠磊落中
唐營商界謀拉倒梁 指製造「換特首傳言」 捧林鄭接任數萬港人黑衣反國教 絕食教師:公民教育成功
尋找港人入黨手冊撤國教科指引 治本方息衝突
國民教學手冊掀洗腦恐慌是誰在建設;是誰在破壞;是誰利用我城孩子打悲情牌
将来又有一个好去处游玩了.亚洲周刊:香港紫荆花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接受記者訪問吉野家港分店擬增50% 15元茶餐暫不加價
國民教育科的黨政商勾結弱智的人太多
看畢15號城市論壇的感想解決兩岸認同問題 應研究香港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手冊话题: 中國话题: 教學话题: 框架话题: 老師
进入HongKo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q****3
发帖数: 2223
1
2012年7月7日 | 分類: 公共政策,最新文章綜覽 | 作者: Recole Kidman
老實說,我並不想在這階段批判國民教育科。作為一位通識科老師,在「通識科在數年
內必定滅亡」的流言蜚語下,教授一科初、高中皆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德
國教」),是我們通識老師繼續苟安於教育界的機會,這相信是部份通識老師批評「德
國教」時的憂慮:他們或許更希望如教協所言,自己編制教材,減低殺傷力。
然而,學民思潮朋友打了漂亮的一仗,相較一隻腳踏入建制、核心成員思維僵化的教協
,學民反讓大眾看見共同參與教育專業的可能(我認為這些學民能成功製造反「德國教
」論述重要得多。教育專業不應再封閉下去,一班開明的教師早已餓了很久)。眼見教
協在「德國教」的取態模糊、難看,而學民朋友也曾留言期望教協能在專業的範疇批判
「德國教」時,教協似乎也未見稱職,那作為教師,也應支持學民朋友,讓大眾有具體
框架理解「德國教」作為學科的專業教學阻礎。
一:「教學手冊」和「教科書」,是有分別的!
一般外界批評是次「德國教」推出的教學手冊,大多輯錄當中的片段,然後透析當中政
治立場。這方面傳媒朋友和學民成員早有大量著墨,本人不贅。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
在技術角度而言,這本「教學手冊」完全發揮不了「教學手冊」的專業功能,其編輯角
度更像將要正式推出的「教科書」、「教材套」,因此我相信日後有老師直接以該「手
冊」作為「課本」,也不出奇。
其實「教學手冊」的功能,在於清晰指出:清晰指出課程的目的、課程所涵蓋的內容、
教授的級別、學生需學習的關鍵概念、期望學生所習得的知識、以及寫出提出該概念的
學者和學術生成背景,好讓教師知道應該搜尋哪些資訊去令他們更理解該概念。因此,
它不是編錄出來給學生作課本用的。具像一點說,教學手冊的編輯模式,更應像是一本
說明書:條理分明,指明出處,內容簡潔,純粹是一份方向性、原則性的導引。
然而,「手冊」的編輯方向、排版模式,則更像一本教科書(見下圖)。它沒有目錄,
老師一拿上手,是完全不知道這東西是甚麼東東、有甚麼內容、需要教授那些範疇的知
識、討論哪些議題。它的編輯方式和坊間通識「課本」相近,都是一段的內文,附上手
冊不需要有的、用作點綴或吸引讀者(學生?)的插圖,然後又會故作有趣的加上「知多
d」、「思考點」等等的文字框穿插在手冊四周。Forms Follow Function,報章已有報
道指,發現學校有老師跟著手冊教書,這除了可把問題歸咎於老師知識不夠專業,而且
也應思考,一份把模樣弄成是教科書的教學手冊,是否意味著編制手冊的組織專業水準
成疑,還是他們已有心把它當教材直接灌輸予學生。
https://www.vjmedia.com.hk/wp-content/uploads/2012/07/國民教育服務中心__中國
模式_國情專題教學手冊__2012年03月_頁13-14-650x459.jpg
二:「理論、概念」的價值觀:一種更隱性的洗腦操作
審視一本教材是否有洗腦成份,除了內容是否直接吹噓國家的強盛及直接詆譭他國的不
是(而這事幾乎成了通識老師之間傳閱的笑料),更重要的是:詮釋課程的框架。「課
程詮釋框架」一詞對中學生或大眾(甚至不少在大學時代,靠背誦理論,然後直接應用
到現實例子作個案研究,最後順利碌過大學的老師)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但這招的洗腦
成效往往比直接資訊上的灌輸更有殺傷力。我擔憂的是,為何這次的批判聲浪中,鮮見
對其「框架」選取的審思與批評。我覺得我有責任提出。
套用某套理論作為探討現象的基調,必然同時援引理論本身所存在的某種價值觀。以通
修科其中之「全球化」單元為例,普遍教科書、老師和學生,都(只)懂得把全球化分為
「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三領域。但同學可能不知道(連老師不未必
知道),將全球化分成這三個領域的,正是社會學教授Malcolm Waters,而他提出這個
概念時,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當時他和其他管理學人、西方企業家一樣,都對西
方跨國資本主義滲透全球的炫目景致影響,深思的,正是為何此一現象能如此飛快的擴
至全球。
學生援引Waters的框架,同時也就不知不覺間同時分享了Waters的視野—一個視全球化
為客觀趨勢、無可抵擋的大潮流,分析的框架只有兩個:它何等程度影響全球各人生活
(客觀環境),以及它帶來的反抗(主觀意願),因此個體的行動是被動的有點像對抗
大自然般無力。但有趣的,假若我們用另一個框架去分析,則帶來另一種價值觀。假若
我們把全球化視為「西方資本力量透過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媒介滲透至各層面」
,情況則大有不同:全球各地區的原有生境(客觀環境),受到西方資本力量入侵(主
觀意願)。因此個體的行動的主動的,它可成為反抗全球擴張的極積力量(或成為跨國
資本集團的奴隸)。
現在,該手冊的主題是「中國模式」,這個框架對香港的中學生來說並不很熟悉。這或
許如外界所言,是因為編撰者「比較熟悉國情」,但問題是:香港的大眾並不普遍使用
這個框架作為分析中國近年發展的基石,而且,為甚麼一份想嘗試探討中國近年發展的
教材,為何鐵定以「中國模式」為主調?
https://www.vjmedia.com.hk/wp-content/uploads/2012/07/國民教育服務中心__中國
模式_國情專題教學手冊__2012年03月_頁2-650x462.jpg
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由時代雜誌編輯Joshua Ramo在2004年提出,銳意指出當時美國
想繼續圍堵中國的戰略思維並不可行,而且Ramo也指出以往「華盛頓共識」如何漸漸備
受批評,因此他想探求「北京共識」作為另一種發展中國家能跟從的社會發展模式的可
能性。自此以後中國學者火速將「北京共識」取代「和平崛起」這個帶有戰略意味的口
號,反過來成為分析中國發展並將之合理化的學理根據。然而「北京共識」是否能充分
解釋中國的發展模式,甚至它是否能合理化中國的發展,爭議極大,例如北京模式忽略
中國對第三世界獨裁者的曖昧關係、「發展中國家的創新」同時意味拒絕與普世價值對
話的態度等。現在要求學生以這個被內地(愛黨)學者捧得比天高的分析框架作為教學手
冊的主軸,不只讓學生學習「中國如何在各方面,作出和西方國家發展模式有異的改變
」這個事實,而且更默默接受了「分析中國等於分析發展」、「分析中國等於分析它如
何和西方國家步伐相異」(客觀),而發展的枝節,就是保持自然生態和保障人權(主
觀)。
如此而言,這已不是「有沒有教人權、保育」的問題,有沒有教六四的問題,知不知道
誰是李旺陽的這類事實性的問題,而是從理解中國的價值判斷上,因為分析框架的單一
壟斷(Ramo的中國模式),已經分了「莊閒」:哪個是大勢所趨,哪個是小小的阻力。

我並不介意,教育局最後會出來澄清,這本手冊只是整個「德國教」的一小部份,即「
中國模式」只是整個「德國教」的一小枝節–而本日(07月06日)吳局長也只稱「教材
有部分偏差」、「與教育局的多角度原則有差距」,可見日後如果教育局想修飾,也頂
多在資訊的「量」上多花功夫,多加三兩個相反意見,故作持平,然後在文本的定位問
題上含糊不清,以及忽視處理詮釋框架在課程中的壟斷性地位,並且默許它在教育界被
廣泛認受,那麼,我則有責任在此兩方面提出異議,指出該手冊如何會被錯誤使用,及
為當權者對洗腦工程打開方便之門。
J*H
发帖数: 1448
2
是不是跟大陆的政治课一样?
1 (共1页)
进入HongKo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解決兩岸認同問題 應研究香港将来又有一个好去处游玩了.
梁振英接受任命 溫總寄語團結清廉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接受記者訪問
港人權益不保 怎可批地建私院國民教育科的黨政商勾結
通識攻略:李旺陽事件與內地民主之路看畢15號城市論壇的感想
談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 ─ 給中國大陸青年的一封信活在真誠磊落中
唐營商界謀拉倒梁 指製造「換特首傳言」 捧林鄭接任數萬港人黑衣反國教 絕食教師:公民教育成功
尋找港人入黨手冊撤國教科指引 治本方息衝突
國民教學手冊掀洗腦恐慌是誰在建設;是誰在破壞;是誰利用我城孩子打悲情牌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手冊话题: 中國话题: 教學话题: 框架话题: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