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柯云路长篇小说《芙蓉国》
相关主题
韩少功: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转载)文人的眼睛(谢绝置顶,首页)
非理性的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和他的情欲、妄想和潜意识(上)我想成为无所不知的人
【配乐川普朗诵】海归后的第一个情人节另外一种活法----对养生的反思
胡聊:网络社交的真实和虚幻 (转载)读书汇报18文字的背后是灵魂
《广西征文》喝螺 (转载)未来世界的信息
无比悲催的两小时[征文] 两个电影 - 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请推荐好看的关于台湾历史的书,最好有kindle版~《The Wrestler》真血腥……还有灌水……
笑谈风云-笑谈历史说个老片,《Contact》,超时空接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历史话题: 芙蓉国话题: 赵康话题: 江青话题: 柯云路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究竟谁在历史中被牺牲?
——读柯云路长篇小说《芙蓉国》
作者:聂金星 原载:中华读书报
应当承认生活是不完善的,那么从生活延伸而来的历史同样也是不完善的。
一种历史走进生活的方式,不是让历史变成我们今天社会人们所想像的历史,如果是那
样,历史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历史也不会为人们如此激情地回忆。一种历史之所以
能够
走进人们的生活,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现实中存在着空缺,而这种历史让空缺变得异常
的鲜明。缺乏血肉生命体验的历史是虚假的历史,而人为的给一种历史进行填充或者是
修改,借此让历史更符合于现代人的接受心理,这无疑是对历史的另一种伪造和装饰。
柯云路的《芙蓉国》之所以能够走入人们的阅读视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择取的历史
时间的特殊性:1966-1976。面对这样一段历史,越来越多的人将是赤裸地走近它。所
谓赤裸,是因为它的阅读者不再是历史的亲历者。阅读历史,并非因为我们是它的历经
者,并非因为历经才会对此有真实的情感,同样认识判断历史的价值不应当以对历史的
依恋情感为基础。
柯云路首先是作为亲历者走进历史时间中的,他的书写无疑带有一种记忆的沉重感。爱
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写道:“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如果我们为了让
记忆历史时感到轻易而去变动或者遗忘历史的话,那么这种记忆还有意义吗?走进去,
就必须面对历史带来的沉重的疑问。
“究竟谁在历史中被牺牲?”柯云路在叙述的初始就将这一问题提出。他把笔触的重心
放置在青年的身上。正当青春的青年学生,牺牲与他们而言似乎离得很远,他们似乎更
关注自己的胜利和胜利后的荣耀。可历史恰恰同他们做着一场相反的游戏。作家以虚构
人物卢小龙的生死作为那个历史时代所有青年命运一个凝缩的侧面。
这也是我阅读文本时怀有的最深刻的心理情结。在小说的历史叙述中,充满了种种的死
亡,我无法将它从自己的心中摆脱掉,无论是历史中的死亡,还是那些隐匿的死亡。尤
其是那些年轻个体生命在激情澎湃的情感流中躁动不安、甚而疯狂的冲撞行为,最终失
却了生命。
但历史似乎很轻易的将种种的死亡淡漠掉了。
该谁牺牲,那么谁就该去牺牲。这是历史曾经所做的解释,但是它是否正确,只有历史
中被牺牲的生命最有资格对此作出评判,可被牺牲的生命是沉默无言的。但是在历史中
难道没有人真正询问“为什么牺牲?为什么他们就应当牺牲?”没有任何人能够随意的
决定他者是否该牺牲,而历史恰恰演绎了这样一种轻易决定他者牺牲的过程。
很显然作家将人物卢小龙作为自己历史演绎的主要载体,把一种变得冰冷的历史,重新
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年轻生命中浮现,跟随着他的生命发展的全部线索,将潜藏在历史中
间的人的精神脉络线索显现出来。因此,人物卢小龙不仅是作为历史人物而存在于作家
的叙述中,而且他是作为历史的牵引者而存在于作家的叙述中。卢小龙,从历史的一个
边缘人物、旁观者,转而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进而一度成为历史的中心人物,在他希望
最后一次尝试成为历史的先锋人物时,而他的生命就在此刻被历史终结了,更有意味的
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也随同他的死亡而终结。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对先锋的解释,甚至在同一历史时间中对先锋的理解也是复杂
的。在那样一个历史年代中,每一个年轻人想在历史涌动的最前意识潮流中寻找着自己
认定的先锋方向,为这样一种先锋意识迷醉,并为之做着最极端的行动努力。
卢小龙成为这样一种历史情绪的最彻底的实践者和呈现者。
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没有卢小龙这样彻底的历史实践者,我们是无法透视出历史的本
真的,尽管我们必须同时承受这种彻底实践而必然招致的历史性悲剧。卢小龙集聚了那
个年代青年人的希望与憧憬、友情与情爱和全部的悲剧性。他们原本普通,但历史闪耀
的光辉促发他们忘却了自己的年轻,忘却了自己年少本有的纯真,本有的善良和爱,本
有的无拘自由,他们过早地走进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历史中心,在那里进行一场历史的演
出。现在我们同样不能够拒绝这场历史演出,因为他们的确将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情感乃至生命交付进去。
与卢小龙相对的是沈丽,她曾经同那个年代所有涌动而起的年轻人一样,处于历史的中
央,但是从她内心而言,她始终让自己处于历史中心的边缘地带,她感受过处于中心地
带的紧张、拘束的感觉,她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的婚姻,历史的极端浪漫逐渐在从她的心
里退却。这正是她与卢小龙分离的原因。作家在对沈丽的叙述中始终将她与“无名指”
的寓意故事联系在一起,她始终认为自己最喜欢“无名指”,“无名指最温柔,最美丽
,最隐约,最有一种让她幽幽憧憬的力量”,代表着婚姻。没有沈丽这样的隐约在历史
中温情的声音的对应,我们同样不能够完整地理解历史。
沈丽是那历史时代一条美丽的弧线,而卢小龙则是一条刚直的直线,他们有并行,有胶
合,但是永远不能够彻底地合为一体,虽然他们始终把对方想像成自己最终的归宿。历
史的轨迹似乎也如同个体在历史中的成长轨迹一样,摇曳不定,婉转巡回。
《芙蓉国》的叙述语言不同于通常的历史小说,它通过诸多虚拟人物充满个体的历史生
活体验,将那段特殊历史时间内的重要事件节点连接起来。通常的历史文本中所承载的
主要是历史事件,是那些早已被定性的历史现象,而这里历史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大事件大人物全然是溶解其中。因为人们真正关注的历史,是每一个人在历史中全部真
实的体验,是生命细微的充满着人性情感的感触。
同样是爱伦堡的话,“任何一本书都是自白,而写回忆的书籍——这更是一种不愿以虚
构人物的影子来掩盖自己的自白。”《芙蓉国》作为那段独特历史年代的叙述文本,它
的独特性在于作家叙述,将虚构的历史个体同本真的历史人物如此接近的胶合在一起。
历史的演义性和小说的虚拟性以及历史大事记感是一同进入读者阅读视野的。
我们赤裸着走进这段历史,历史将给我们穿上怎样的外衣,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是
如何承载这段历史的。
【读《芙蓉国》:http://t.cn/RP5xo98
s*******w
发帖数: 2257
2
很多真人真事,包括毛泽东,文革小组等等。。。大陆言论真放开了???
s*******w
发帖数: 2257
3
日前,一本名为《芙蓉国》的小说悄然问世,这可能是中国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
”全过程的全景小说。对于这本书,读书界和媒体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而书的作者---
“辛克”,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名字,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与猜测。
近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一篇由老愚撰写的文章,文中作者确认“辛克”就是
著名作家柯云路。作者就为何以“辛克”为笔名出书这一问题采访了柯云路。
柯云路说:“……用笔名,是由于我这名字这两年比较敏感。这样进入出版阅读,
会带来一些与书无关的议论呀、纠葛呀,甚至干扰、麻烦。所以,我希望这样一部倾注
我很大心血也是我很下功夫的一本书问世能单纯一些。”在这之前,他有两部已通过终
审的书稿就因为这种原因而被搁置,至今未能出版。
至于笔名“辛克”的含义,柯云路介绍是英文“思想家”Thinker的谐音。柯云路
在网站上申请了个人主页,名字为“思想者”。
今天的北京青年报报道称,《芙蓉国》出版后,柯云路说自己今后的精力将大部分
投入文学创作,“我希望进行更纯粹的艺术探索。我希望能写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
s*******w
发帖数: 2257
4
散木:“文革”小说不好写——网读柯云路《芙蓉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2-08-31 11:37 作者:散木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4777次
因为是山西人,于是对山西的作家格外关注。“北插”出身的柯云路先生长年居住
在山西榆次(现称晋中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之一,他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
(如被称为“当代官场现形记”和“县委书记从政指南”的《新星》)和有争议的作品
(如《大气功师》),其中有的迄今还不能重新上架吧,或者也许是因此,他在创作路
径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即由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转向到了历史题材的创作。
最近从网络上偶阅了柯云路《芙蓉国》的片断,感想颇多。
首先是对所谓“文革”小说。十年“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段历史
,许多年来文化界不断有人呼吁对它进行反思,但作为实绩,可谓差强人意,或者说作
为一个“宏大叙事”的题材,它多少还是一个让人生畏的“雷区”,可是柯云路却毕竟
创作了这部据说有70多万字的长篇(因此有评论认为“这是一桩不能忽视的文化事件”
,也引起了了广泛的关注),套用对它的介绍语,是“《芙蓉国》在纵向上概括了‘文
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
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
,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生生死死的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
经历的苦难。可以说,这是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也是
一部对‘红卫兵’运动做出深刻反省的长篇小说;又是一部对‘老三届’、‘知识青年
’做出独特诠释的长篇小说”。但是以笔者的感受,似乎《芙蓉国》给人的文学影响,
大概不及余华《活着》、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以及《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老
鬼《血色黄昏》、张贤亮《绿化树》、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杨绛《干校六记》
、季羡林《牛棚杂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巴金《随想录》、韩少功《马
桥辞典》、残雪《黄泥街》、王朔《动物凶猛》、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严歌苓《
天浴》、陈凯歌《少年凯歌》、陈建功《辘轳把胡同9号》、苏童《河岸》、刘小枫《
冬妮娅》、廖亦武《沉沦的圣殿》、徐晓《半生为人》以及我们曾经耳熟为详的《伤痕
》、《枫》、《小镇上的将军》、《晚霞消失的时候》、《波动》、《大墙下的红玉兰
》、《人啊,人!》、《洗礼》、《将军吟》等大量的“新启蒙”时期的“文革”小说
,由是引发了笔者的思索。
“文革”小说,从先前的一个文学创作高峰之后,逐渐进入了“纪实”层面,特别
是描写高层纪实文学作品的,叶永烈、林青山、权延赤,乃至山西的师东兵,或许,人
们的阅读兴趣已经不满足于文学的层面,人权的苏醒相应会要求知情权等的提升,而“
高处不胜寒”的高层内幕,向来是最能满足人们“窥视”欲的,然而,大概也是因此,
“文革”小说要写好,几乎变成了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稍知
中国史学传统以及史学史状况的,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这不妨说可以因此而原宥了作
者。从《芙蓉国》书写的内容来看,作者(大概与张承志、老鬼、梁晓声等同为“老三
届”也是第一代“红卫兵”的辈份吧)是依据自己的经历加以文学渲染,又穿插了若干
高层相似于“纪实”的内容而扩写而成的,显然,问题就来自于此。
如上所述,因为有了“纪实”的标榜,当年的“文革”小说扩大了它的市场份额,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是“纪实”,它大红大紫,直至充斥地摊,最后
倒了人们的胃口,再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是“我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这
其中的原因,一是作者的固定套路已被读者所厌烦,换言之,中国传统小说的描写家法
(大团圆结局、人物的两元对峙——好人、坏人,等等)早已不胜任对复杂社会和繁杂
人性的挖掘和书写,一是传播手段技术的进步(网络、手机等)和当代史学的进步已使
人在信息来源上大大扩展,使之不再局促于街谈巷议和地摊文学,于是此前的所谓“纪
实”,开始普遍受到了质疑,这其中典型的事例,如再提及山西,就是以“创作”即杜
撰“文革”纪实作品最为出名而现在又受到了起诉的,是师东兵其人,而那套赫赫有名
的《师东兵“文革”纪实系列作品集》,还能传之名山吗?
《芙蓉国》的问题,仍然出自“纪实”的虚妄上,虽然它是以“虚构”的文学作品
的名义出现的,其实它是处于两者边缘的,这个接会是聪明的,也是因此而有了危险的
。所谓危险,就是“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混淆,以及它们又如何左右了作者对“宏
大叙事”的理解和把握,是具备了对历史的穿透力,抑或由此堕入传统世俗的低级趣味
。不幸它正是后者。
比如一个例子吧。书中涉及这样一个“纪实”的话题——“毛泽东与江青”、“康
生与第一夫人江青的私密关系”,再具体则是如下的描写画面:
“钓鱼台国宾馆11号楼灯火辉煌,江青效仿毛泽东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的习惯,使得
她住的11号楼一到深夜就生机盎然。半夜时分,在11号楼乒乓球室内,江青正在和青年
京剧演员赵康打乒乓球。”
以下的情节,作者极尽夸张的描写手段,它暗示读者,在乒乓球室内的两个人,一
边是在打球,一边是在打情骂俏,他们完全是一种暧昧的关系。对此,读者其实应该毫
不陌生,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特别是黑幕和情色小说中,这种描写是不绝如缕的,其
情节也是大致相似的一种套路,所谓“旧瓶旧酒”,不信你再往下看:
“江青一个猛挥拍将球击出界,赵康一个轻盈的向后跳跃,将球稳稳地送了过来。
江青又将拍子轻轻一挡,球刚刚过网,赵康像豹子一样平地跳起,轻轻地落到台前,依
然将球从容地送到江青面前。这个球稍高一点,给江青提供了最佳的抽杀位置,江青便
一板扣杀,赵康又略微后退,将原本可以反抽过来的球和平地送了过来。江青兴奋得满
脸冒光,又挥拍一记抽杀,球触网了,赵康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江青伸手从桌上捡起
球,说:‘我要发转球了。’赵康笑道:‘只要过了网,就都是我的。’江青说:‘你
口气好大。’赵康说:‘不是口气大,是把握大。’江青说:‘骄兵必败。’赵康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江青说:‘你狡辩的水平还挺高的。’赵康说:‘这您得往高了
看。’江青开心地笑了:‘你挺适合当相声演员的。’赵康眨着一双调皮的大眼睛说道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当了京剧演员,没当相声演员。’江青说:‘这有什么
遗憾?’赵康说:‘京剧演员要动嘴,还要动腿,相声演员单动嘴,还是单动嘴省劲呀
!我要当相声演员,您半夜来个电话,我就过来陪您单遛嘴,不用遛腿了。’江青扑哧
一声笑得弯下腰来,赵康一本正经地说道:‘您甭跟我这小人一般见识,犯不着笑岔了
气。’江青更是笑得止不住了,她用乒乓球拍轻轻敲着球桌:‘取消你遛嘴的权利。’
赵康又挤眉弄眼地风趣道:‘您把我遛腿的权利也一并取消了,我就大歇了。’江青用
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掠了一下头发:‘看球。’便把球在桌面上弹起来,挥拍横着
一抽,球直扑赵康的脸面过去了,赵康轻盈地侧了一下身,用拍子在半空软硬适度地捞
了一下,球又不远不近不左不右地落到江青面前。江青一时兴起,做了一个侧身正手抽
杀,球一下打到房顶上,又折射到侧面的墙上,赵康就在半空中把这个球飘飘地削了过
来。这个球落得离网比较近,又比较高,江青两眼瞪圆扑向前用力一扣,球打到了墙角
纸篓里。她自己因为用力过猛,一下趴倒在乒乓球桌上,撞得桌子也哐当响了一下。江
青趴在桌上喘着气,赵康跑了过来,小心地问:‘江青同志,没磕着吧?’江青一瞬间
体会到了猫儿躺在阳光下的懒洋洋的舒适感,随口说道:‘有点头晕。’赵康赶紧说:
‘要我去叫护士吗?’江青说:‘不用。’赵康搓着手有些犹豫地说:‘那我……搀您
起来。’江青抬起一只胳膊:‘好吧,就让你表现表现吧。’赵康小心翼翼地架着这只
胳膊,将江青从球桌上软软地搀了起来。江青站住了,这时倒真觉得有点头晕了,她喘
着气闭上眼,沐浴着明亮的灯光靠在赵康身上。小伙子身体十分健壮,能够觉出他发达
的胸肌和大臂上隆起的肌肉,年轻小伙子的火热汗气蒸发着,让她想到热带海南岛的芭
蕉树、棕榈树,也让她想到动物园里各种雄性的动物:老虎、狮子、狗熊、野马,还让
她想到春天被暖日晒醒的干燥的、热烘烘的、弹性起伏的土地,还让她想到一群农村的
小伙子赤身裸体汗气腾腾地躺卧在麦草堆上,还让她想到汗水的咸味。赵康坚挺壮实的
身体衬出她身体的松懈绵软,她像一件丝绸睡袍一样款款地挂在衣服架上。”
这个“赵康”,不是没有来由的,作为一个原型人物,经过“文革”的人都会猜想
到,他是一个京剧演员和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的组合,直说了吧,不就是钱浩亮和庄则栋
么?!那么,上述描写的情节,是“虚构”的抑或“纪实”的呢?如果说是“虚构”的
,为什么读者会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呢?这就是笔者想到的一个问题,或许它与文学
创作中的美学原理有关:受众在一种暗示下,进入了虚实之间的一种“灰色地带”,这
里“纪实”和“虚构”之间是实际混淆的。那么,说到“纪实”,人们会问:果真如此
么?
其实,作者上述的描写,并非完全是“虚构”,相关的内容早已在坊间流传,那是
一种“政治绯闻”,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文本”,它是“文革”的一种报应,也是如
今完全可以通过《乌合之众》、《叫魂》、《黑寡妇》等等大众心理学和谣言心理学的
经典著作去阐释和理解的。至于事情的真相,在相关档案出台之前,也要有主要当事人
的回忆为佐证,这样才不至于是将“虚构”视为“纪实”。
庄则栋曾回忆自己与江青的关系,他说他当年所以犯了错误,“只是想跟对人”,
而他“紧跟江青得罪很多人”,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当然,同样的并非只是他一人。
因“小球推动大球”,1972年访美回国后,庄则栋成为了中国青年队的领队兼总教
练,同时兼任国家体委党组副书记,此时,他已不自觉地跨入政坛。1973年,庄则栋被
派往“中央读书班”学习,学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毛泽东致江青的信》,学习班结束回
到体委时,有人开始攻击当时由周恩来提拔到体委任主任的王猛。江青告诉他:“王猛
是大恶霸、死官僚,是林彪线上的人。”如今他又问:“你说我信不信?”因为就在《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里,“毛主席对江青说:‘我有些什么事情,我都不能跟别人说,
只能跟你说。’所以我把江青他们都作为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来对待。”换言之,这是情
有可原的。至于外界传言庄则栋与江青之间有绯闻,庄则栋是这样回应的:“这传闻我
也听说过,怎么可能呢?人家那么大的领导,每次接见谁,身边秘书、服务人员一大堆
,那些闲话都是没影的事。”对此,你信不信?反正笔者是信的。因为揆以常情,这应
该是事实。
人情物理,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判断,即使是“文革”那样的时代,这也依然是一
个标准。如今庄则栋还能澄清事实,想必浩亮愿意说,也是如此吧。
再说康生,这个人物也是众多“纪实”作品最“失实”的对象。这也或许让人无法
想象:这样一个人物,如何居然会长期活跃在党内?其实呢,所谓“纣之不善,莫如是
之甚也”,当年毛泽东在庐山提到的这句话,曾让林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忙
找人查找出处,以揣摸毛泽东的用意,而康生在“纪实”作品中被描写为凶神恶煞般的
形像(如《党内大奸》、《龙爪——毛泽东背后的邪恶天才》等),如此解释历史虽然
方便,毕竟太“小儿科”,这仍然是“成则王侯败者贼”的“英雄史观”和“贼子史观
”的因袭,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如此。《芙蓉国》有一大段描写康生的场面,特别反映
了作者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力:
“长江是毛泽东的世界,浴缸是他的世界。人的权力有大小,人的能力也有大小。
他索性坐在水中,轻轻搓洗起自己的胸部来。瘦削的胸部,松弛的皮肉下露着肋骨,稍
微搓一搓皮肤就发红了。搓下来的泥屑滚成线头一样的小条落入水中,水面上慢慢漂浮
起他身体上的遗物。隔着晃晃荡荡的水面,他不仅看到了曲在浴缸底的两条瘦腿,也看
到了衰老的男人标志。对于这个部位他已经多少年不注意,又多少年一直注意着。所谓
不注意,是他已经在比较纯粹的意义上不近女色了。所谓注意,是他从中国的养生文化
中知道,这始终是男人生命力的表现。他觉得自己像鲁迅,鲁迅也是那种对女人缺乏热
情的人,而对女人缺乏热情,一定是和鲁迅疾恶如仇终生嗜斗的性格相一致的。鲁迅的
形象适合用冷峻的木刻来描绘,鲁迅永远在黑暗中睁开冷眼洞察世界,并投出自己的匕
首,鲁迅至死不宽恕敌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对女人馋涎欲滴,不可能对女人滚烫激情。
这样搓洗着自己的胸脯,鲁迅那目光冷峻的面孔连同他浓黑的眉毛胡子在眼前晃动着,
一只烟斗袅袅冒着青烟。眼前又浮现出郭沫若的形象。从郭沫若的文笔来看,就是与鲁
迅迥然不同的男人。鲁迅是斗士,是杀手,是执行思想死刑的刀笔吏;而郭沫若的全部
文字和他清白高挑的身材都表现出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鲁迅的文字是在黑夜的仇恨中
用匕首刻下的,是咬着牙冷冷地向对手的胸膛投掷出去的,是毫无怜悯的。郭沫若的文
字则是在风花一片的阳光中写就的,是在男男女女的人流中写出的,是面对山川大河的
浪漫歌唱。这是一片流水的文字,多情的文字,委婉求全的文字。每当想到鲁迅和郭沫
若的对比时,他就找到了自己作为无情的政治杀手的生理基础。一个热衷于女人的男人
一定不适合残酷无情的政治,根据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拿破仑就不热衷于女色,希特
勒也不热衷于女色,这些都是政治上的铁腕人物。一看希特勒神经质的面孔,就能知道
这个冷酷嗜血的政治家眼里没有多少对女人的柔情。对女人的柔情会腐化政治家和军事
家的冷峻性格。------在苏联的四年以及后来在延安的这些年中,他始终介入党内最高
层的政治思想斗争。所有的斗争都惊心动魄,瞬息万变,都要迅速判断,做出应对。在
这种斗争中,他越来越不好女色。世界上有比搞女人更有兴味的事情,那就是政治。政
治该是男人的第一抱负。政治该是男人的第一爱好。这样恍恍惚惚地想着,他又由胸部
搓洗到腰部,然后进入水中搓洗腹部,心不在焉地在水中轻轻搓洗起男人标志周围的毛
茸茸部位,搓洗起大腿的根部。”
显然,作者是堕入了恶趣了。
研究过“文革”历史的林蕴晖先生在《国史札记——事件篇》中说:“历史研究,
既要有宏观研究,也要有微观研究。既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一面,也不能忽略历史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曲折或失误。由于诸多原因,尤其是缺少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共和国历史上
发生的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人们很少了解,就连我这个从事多年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
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也多有迷惑不解。”这是他的由衷之言。或许,由于“缺少第一
手历史资料”,导致许多以此为题材出版的相关读物或者语焉不详,“以己昏昏,使人
昏昏”,或者径直采用小说笔法,即所谓“纪实”,进行传统认知的两元对立的脸谱化
的描写,《芙蓉国》即如此。这样的书写,虽然在可读性上有吸引眼球之效,毕竟离真
实的历史是不可以道里计了,堪为“演义”,对于这种描写,读者会问:书中大量出现
的人物对白、场景描写等,根据何在?换言之,其实此类书籍的书写方式非常容易操作
,无非是正反双方人物尖锐的两元对立而已——一黑一白,就仿佛是戏剧舞台上的红脸
、白脸,你只要描摹人物的脸谱,一切就都好说了,所谓好则好矣,坏者坏矣,一幕共
和国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就这样演化成一出闹剧,作者如非出于取巧,或者就是便
宜行事了,结果,却回避了自己通过对大量史实的了解和解读得出来的应有的结论——
全篇的主旨,或者,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思维很有问题了——这不仅是《芙蓉国》,其
实,很久以来,我们的思维不是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么?!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说个老片,《Contact》,超时空接触《广西征文》喝螺 (转载)
鹰的故事,精神和对健身的启示 (转载)无比悲催的两小时
话多的女人——玛格丽特杜拉斯请推荐好看的关于台湾历史的书,最好有kindle版~
古代艺术家之喝药笑谈风云-笑谈历史
韩少功: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转载)文人的眼睛(谢绝置顶,首页)
非理性的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和他的情欲、妄想和潜意识(上)我想成为无所不知的人
【配乐川普朗诵】海归后的第一个情人节另外一种活法----对养生的反思
胡聊:网络社交的真实和虚幻 (转载)读书汇报18文字的背后是灵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历史话题: 芙蓉国话题: 赵康话题: 江青话题: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