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观影后记】假如我拍《吴清源》 (转载)
相关主题
安东尼吉登斯与《海上钢琴师》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转载)
Love this song!【书影评】《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我最喜欢的书歌影看了海上钢琴师
突击真的很怕,每天走在路上我都分外小心
巨人钢琴师-马克西姆向完美靠拢 - 拆解难点
福利!给你们看看我的女神!马未都•书画鉴定
Zt意大利电影zz围棋境界与平常心
年终包子题:2014最爱之书歌影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吴先生话题: 围棋话题: 影片话题: 田导话题: 影响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d
发帖数: 2374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award (天外来客),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观影后记】假如我拍《吴清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2 01:03:49 2010, 美东)
(注:看了影片有两个月了,本来是想慢慢磨这篇的,现在看来越下去越不可能写了,
所以只好草草收工,很粗燥的一篇 :( )
小时候看过冯育楠写的《无冕棋王》传记,吴清源先生在我心底,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
,因为棋,因为人品,实际上更应该是其棋的理念与人生观的完美融合。几年前便听说
过田 这部片子,当时很是犹豫过要不要看。只是担心心目中的形象越完美,看别人的
演绎越容易失望。加上当时听到的评论亦褒贬不一,虽然也没贬到哪里去,只是说围棋
部分份量少了,还是作罢。
这些日子静修,又偶然看有人评论说不错,也正好想重新感受一下一直深深触动我的,
吴清源先生的理念,于是一个人的时候几乎从不舍得花时间看电影电视的我,终于还是
坐了下来。等待的时候想,影片中的吴先生,会不会也像小时候看过的传记中写的那样
,在彷徨苦闷的时候,轻吟王昌龄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
老人近况采访的镜头之后,故事开始了。听到片中以“我”为人称的旁白,不禁咯噔了
一下。当时觉得以吴先生的内敛性格,自己介绍自己些什么,不太容易也不太合适,除
非拍成意识流,以“我”的叙述作为内心独白来展示先生的思想内心成长变化。可是纵
观全篇,“我”的旁白只有寥寥几句,作为事件的背景介绍,这就有点不伦不类了。更
致命的是——有皮无骨。
刚看完时实在有点“义愤填膺”,觉得这和《无冕棋王》中的神话,简直天差地别 (
估计看过这本传记的,会和我有类似的心理),但是想了想,还是先到网上查了吴先生
的自传《中的精神》并认真拜读。说实话,刚开始时还真有点不太习惯吴先生这样的行
文,觉得有点儿流水帐,不过越读下去才发现是越精彩。也才发现,是白乐天的“蜗牛
角上争何事”对吴先生影响更大,而不是王昌龄那首《从军行》。对田导这么拍摄理解
多了,不过“有皮无骨,有形无魂”我以为还是其致命点。但另一方面,批评容易操作
难,而且自己参与,也有助于对吴先生理念的加深理解吧。所以我试想着,如果是我,
我该怎么拍。
传记类是比较难拍,而且围棋又不如音乐表面效果出彩。我这些年来看的电影很少,大
约也就只有《钢琴师》可以参考了。《钢琴师》里音乐元素充斥始末,而且最高潮的一
段是以音乐为武器的一段,是压抑到极点之后痛快淋漓的释放。没有这一段,整部电影
就没有了色彩。围棋呢?其实在围棋战场上,棋局本身是惊心动魄的,内心和外界复杂
因素也对行棋会有影响,完全值得大写一笔——淡写了这些,就少了很多张力。担心观
众没有太多的围棋知识欣赏不了?美感总是会有的;钢琴师里的音乐,担心过观众听不
懂么?热闹和门道因该是可以兼顾的。 也或者田导是想体现吴清源淡然的气质和生平
的压抑所以让整部片子淡如流水吧,但是压力一定要有个释放的去处。本来,简单的故
事要说得有意思,得故意制造张力使之有变化;而一个本身充满矛盾的传奇,很多事轻
描淡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最重要的矛盾,使得张力更集中而有力量。如果整片没有合适
的亮点,那是流水帐;再通篇压抑,那就是阴沟里的死水了。
其实影片的基调,个人觉得拿吴先生自传题目“中的精神”来就很好。“中的精神”
是什么呢?调和、和谐。吴先生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对弈
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中国的《易
经》讲 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脱离这个道路。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
而是调和。” 这种理念对当代围棋起了极大的影响,可是田导的影片里竟然没有提及
,着实不应该。田导的影片色调选取不错,那些场景也都富含异域的和自然的美感,但
总体气氛是一种淡淡的压抑,而“中”,在我的感受中应该是既厚重又轻灵,既执著又
潇洒,能够包容和化解各种矛盾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吴先生经历过很多磨难,中日战争爆发;患病;挑战本因坊,与木谷实的十番赛,追随
玺光尊,等等,——这越发使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气质可贵 。那么该怎么
表现那些磨难呢?田导的影片里,对吴先生经历的种种重大事件的交代吞吞吐吐。影片
用第一人称叙述,笔墨却多放在吴先生经受的种种磨难的外在罗列:以及这些事件对他
人生及围棋事业的影响上。对这样一个以棋为生命的人,影片中对围棋相关重大事件的
描述,却连铺垫都很少,只凭着几句讲解,让人不明所以,只能传达给人以“围棋是一
种职业,吴先生有很高的天赋”的。 看得出田导是想尽力忠实于自传,但不知道他对
围棋的了解有多少。按说只要对围棋有一些了解的,都应该能体会到围棋丰富的哲学内
涵。如果吴先生仅仅是一个棋手,无论他技艺多么高超,多么所向无敌,独孤求败,也
不会有后人对他这样的尊敬。而影片中棋与人生与信仰,根本没有足够的融合。这使得
整部影片散漫,连贯性差,没有清晰的线索。清淡不等于含糊。我个人的观点,应该有
两条主线索:围棋理念的发展,信仰的发展。这两条线是既平行又相互作用的,围绕中
心发展。而这两条线上的相关事件,比如和秀哉名人对局的历时、结局、影响,几次重
要的对抗赛,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应该不交代结果。红会对吴先生的影响等等,也
应该交代清楚。多一些旁白(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更合适,这点想象不来)是必要的
,毕竟那么多事件那么复杂的背景。吴先生本人并不是那样沉默寡言的人,何必要装得
那么酷?
围棋理念与吴先生人生观的交错,金庸先生曾有评论:“因为吴先生的棋艺不纯在一些
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实
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世俗事业是弈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
” 另一方面,围棋理念也造就了吴先生活生生的人格:谦虚,平和,严谨,自我反省
。而这些,影片都没怎么反映。
信仰方面,吴先生把它看得和围棋一样重要。首先是从小接受的儒家道家的思想。吴先
生来到日本后受到西园寺先生的影响,吴先生加入红会,后来为什么追随玺光尊,这之
间都是有因果关联的,还影响了吴先生的婚姻选择。影片没有把这几件事之间的关联交
代出来,使得信仰方面的线索也就模糊不清,事件亦显得突兀。
吴先生晚年与围棋的关系,影片也处理得很弱,这不能体现吴先生围棋上的“永远创新
的自由精神”,更无法体现吴先生的围棋思想对现代围棋的影响。吴先生虽然因为车祸
棋力下降,但是对围棋内髓的理解只能是越来越丰富,贯穿吴先生一生的。
再说一些细节。田导的影片里,演员表情沉静,通过细微变化来反映内心世界,这还不
错,但是有时候用疯狂式的动作来表现内心冲突和痛苦,并不合适。田导的确也想表达
吴先生的内心,可是我觉得他没有感受到,只好用那种表面的方式来演绎。“悟透棋道
,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 所以他的处世也会体
现为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充盈丰沛的方式。
作为传记,影片中除吴先生之外的人物个个面目模糊,他们具体是谁,对吴先生一生起
了怎么样的影响,并没有太多交代,除了几个片段和一些对话。而实际上吴先生在棋艺
、生活、信仰上是受过他们不少影响的。过于淡化 的处理,让人看不见吴先生内心的
成长变化。
影片一开始便跳跃太快,镜头从吴先生少年时,才得到消息说因为被赏识而要东渡日本
,一下就转到了最高级的本因坊挑战,中间初来日本作为传记,影片中除吴先生之外的
人物个个面目模糊,他们具体是谁,对吴先生一生起了怎么样的影响,并没有太多交代
,除了几个片段和一些对话。而实际上吴先生在棋艺、生活、信仰上是受过他们不少影
响的。过于淡化 的处理,让人看不见吴先生内心的成长变化。各方面的适应反而一点
未提及。而其实棋对人的影响,人对棋的影响,正是在少儿到成人之间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吴先生说他自己讨厌定式,一开始就坚持用
他自己的星布局,在初来日本,还是少年时第一次面对秀哉名人也这样,但因为取胜概
率高,濑越老师也奈何他不得,这是个很有趣的细节,带有少年的执拗,相当生动。影
片中只提到挑战赛与秀哉名人对抗时用“三三·星·天元”,我觉得可以在吴先生初来
至与秀哉名人对抗,新定式流行之间穿插几次吴先生星三三开盘的镜头,或者还可以加
入多次赢棋的旁白和濑越老师无可奈何的表情。
《钢琴师》里有钢琴师在逃难过程中手指不自主的做弹奏动作的细节;而吴清源因为长
时间打谱手指变形,视力,身体,等等,影片却一点没有提示,又怎么能让观众感受到
他对围棋的热爱呢。此外,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放一些镜头在忧美的布局,激烈的中盘上。
此外,和木谷实,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影片却只用一句话带过,而他们之间怎样处理友
谊和围棋竞赛之间关系的,影片一点没提及——而这其实是吴先生世界观的缩影,他一
直坚持的处世方式。田导在这里的处理也不合适。他抓不到内心,竟然用了和当时日本
记者一样的方式——夸大和歪曲事实。吴先生自己在自传里都说了,和木谷实的十番赛
,首先木谷实先生在段位赛里也出现过因脑贫血而倒下的情况,他也是在长椅上躺了30
分钟,据说他是一边休息一边想好了下一手。所以吴先生不惊慌很正常;其次,“那天
,还有作家川端康成先生等几个人在场,当时既没有发生木谷先生流鼻血的事,更没有
木谷先生痛苦地躺在走廊上的情景,这是很清楚的事实。当时只是木谷先生躺在长椅上
,而我盯着棋盘上的棋子在闷头计算——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输赢事关段位升降,
十分残酷,但是他们在同意举行十番赛时都是因为"觉得有意思"。而比赛结束后,他
们还和以前一样亲密相处,并不受结果影响。在我看来,这真是相当难得的友谊,因为
两人都是真汉子。“超脱的境界"这个词听起来总会让人觉得泛,而通过具体生活事件
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完全值得大书一笔。
臆造的情节,还有比如申请入日籍的问题。吴先生对这一点并没有太纠结,当时反而是
领事馆的人看不开,不肯放——“其中最困难的其实还是要脱离中国的国籍”,导致折
腾了好一阵。田导自己也看不开,才臆造了那样的“签不下字”的情节。
吴先生晚年收关门弟子,还有为中日关系作出的贡献,也应当适当提及,这才能和他当
年东渡日本的初衷相呼应。在吴先生的自传里,这一点是不停提及的,包含了感恩等等
的诸多情绪在内。
最后,再说回来,田导对影片色彩和风景,背景刻画的把握还是很好的,使得整部影片
既有着浓厚的异国风味,也有诗意般的氛围。还有就是一些对话也很令人感动。批判了
这么多,却只是班门弄斧罢。
l****i
发帖数: 20439
2
没看过这部电影 不过很理解你这种想法。
就像当时看孔子的时候 就觉得有很多地方 导演处理得很不好。
其实他们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好了 关键是无端端地把这电影名儿给占了 让人很不爽

,所以只好草草收工,很粗燥的一篇 :( )
物,因为棋,因为人品,实际上更应该是其棋的理念与人生观的完美融合。几年前便听
说过田 这部片子,当时很是犹豫过要不要看。只是担心心目中的形象越完美,看别人
的演绎越容易失望。加上当时听到:
,吴清源先生的理念,于是一个人的时候几乎从不舍得花时间看电影电视的我,终于还
是坐了下来。等待的时候想,影片中的吴先生,会不会也像小时候看过的传记中写的那
样,在彷徨苦闷的时候,轻吟王
了一下。当时觉得以吴先生的内敛性格,自己介绍自己些什么,不太容易也不太合适,
除非拍成意识流,以“我”的叙述作为内心独白来展示先生的思想内心成长变化。可是
纵观全篇,“我”的旁白只有寥
(估计看过这本传记的,会和我有类似的心理),但是想了想,还是先到网上查了吴先
生的自传《中的精神》并认真拜读。说实话,刚开始时还真有点不太习惯吴先生这样的
行文,觉得有点儿流水帐,不过越:
大约也就只有《钢琴师》可以参考了。《钢琴师》里音乐元素充斥始末,而且最高潮的
一段是以音乐为武器的一段,是压抑到极点之后痛快淋漓的释放。没有这一段,整部电
影就没有了色彩。围棋呢?其实
是什么呢?调和、和谐。吴先生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对弈
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中国的《易
经》讲 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
随玺光尊,等等,——这越发使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气质可贵 。那么该怎
么表现那些磨难呢?田导的影片里,对吴先生经历的种种重大事件的交代吞吞吐吐。影
片用第一人称叙述,笔墨却多放 那么酷?
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
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世俗事业是弈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
。” 另一方面,围棋理念也造就:
先生来到日本后受到西园寺先生的影响,吴先生加入红会,后来为什么追随玺光尊,这
之间都是有因果关联的,还影响了吴先生的婚姻选择。影片没有把这几件事之间的关联
交代出来,使得信仰方面的线索
新的自由精神”,更无法体现吴先生的围棋思想对现代围棋的影响。吴先生虽然因为车
祸棋力下降,但是对围棋内髓的理解只能是越来越丰富,贯穿吴先生一生的。
不错,但是有时候用疯狂式的动作来表现内心冲突和痛苦,并不合适。田导的确也想表
达吴先生的内心,可是我觉得他没有感受到,只好用那种表面的方式来演绎。“悟透棋
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吴清
起了怎么样的影响,并没有太多交代,除了几个片段和一些对话。而实际上吴先生在棋
艺、生活、信仰上是受过他们不少影响的。过于淡化 的处理,让人看不见吴先生内心
的成长变化。
本,一下就转到了最高级的本因坊挑战,中间初来日本各方面的适应反而一点
的。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吴先生说他自己讨厌定式,一开始就坚持
用他自己的星布局,在初来日本,还是少年时第一次面对秀哉名人也这样,但因为取胜
概率高,濑越老师也奈何他不得
长时间打谱手指变形,视力,身体,等等,影片却一点没有提示,又怎么能让观众感受
到他对围棋的热爱呢。此外,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放一些镜头在忧美的布局,激烈的中盘
上。
友谊和围棋竞赛之间关系的,影片一点没提及——而这其实是吴先生世界观的缩影,他
一直坚持的处世方式。田导在这里的处理也不合适。他抓不到内心,竟然用了和当时日
本记者一样的方式——夸大和歪
是领事馆的人看不开,不肯放——“其中最困难的其实还是要脱离中国的国籍”,导致
折腾了好一阵。田导自己也看不开,才臆造了那样的“签不下字”的情节。
当年东渡日本的初衷相呼应。在吴先生的自传里,这一点是不停提及的,包含了感恩等
等的诸多情绪在内。
片既有着浓厚的异国风味,也有诗意般的氛围。还有就是一些对话也很令人感动。批判
了这么多,却只是班门弄斧罢。

【在 a***d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 发信人: award (天外来客), 信区: Literature
: 标 题: 【观影后记】假如我拍《吴清源》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2 01:03:49 2010, 美东)
: (注:看了影片有两个月了,本来是想慢慢磨这篇的,现在看来越下去越不可能写了,
: 所以只好草草收工,很粗燥的一篇 :( )
: 小时候看过冯育楠写的《无冕棋王》传记,吴清源先生在我心底,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
: ,因为棋,因为人品,实际上更应该是其棋的理念与人生观的完美融合。几年前便听说
: 过田 这部片子,当时很是犹豫过要不要看。只是担心心目中的形象越完美,看别人的
: 演绎越容易失望。加上当时听到的评论亦褒贬不一,虽然也没贬到哪里去,只是说围棋

s*******y
发帖数: 46535
3
难得你看长文啊

【在 l****i 的大作中提到】
: 没看过这部电影 不过很理解你这种想法。
: 就像当时看孔子的时候 就觉得有很多地方 导演处理得很不好。
: 其实他们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好了 关键是无端端地把这电影名儿给占了 让人很不爽
:
: ,所以只好草草收工,很粗燥的一篇 :( )
: 物,因为棋,因为人品,实际上更应该是其棋的理念与人生观的完美融合。几年前便听
: 说过田 这部片子,当时很是犹豫过要不要看。只是担心心目中的形象越完美,看别人
: 的演绎越容易失望。加上当时听到:
: ,吴清源先生的理念,于是一个人的时候几乎从不舍得花时间看电影电视的我,终于还
: 是坐了下来。等待的时候想,影片中的吴先生,会不会也像小时候看过的传记中写的那

m********e
发帖数: 2059
4
赞长文,有论点有论据。
y***o
发帖数: 246
5
长而不腻,卓而不凡
w**m
发帖数: 4061
6
我在想,不知道这片子日本拍的话会是什么样
l*********a
发帖数: 978
7
看了这个评论还挺期待这个电影的,回头找来看看。
插句题外话,这片子是在国内公映的么?这个还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出国了就错过了好
多这些东西……
D******6
发帖数: 6211
8
瓦,好长的影评。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一时也想不起来看过田壮壮的电影没有。吴清源
早有耳闻,似乎有争议的人物。等我慢慢看。
中日之间的爱恨情仇非常复杂。我一个好朋友在日本学习工作过很多年,说,在日本有
些地方,你就好像回到了精美文雅的唐宋时代,你不能不喜欢。但是,这种喜欢又是非
常复杂的。。。

,所以只好草草收工,很粗燥的一篇 :( )
物,因为棋,因为人品,实际上更应该是其棋的理念与人生观的完美融合。几年前便听
说过田 这部片子,当时很是犹豫过要不要看。只是担心心目中的形象越完美,看别人
的演绎越容易失望。加上当时听到的评论亦褒贬不一,虽然也没贬到哪里去,只是说围
棋部分份量少了,还是作罢。
,吴清源先生的理念,于是一个人的时候几乎从不舍得花时间看电影电视的我,终于还
是坐了下来。等待的时候想,影片中的吴先生,会不会也像小时候看过的传记中写的那
样,在彷徨苦闷的时候,轻吟王昌龄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
了一下。当时觉得以吴先生的内敛性格,自己介绍自己些什么,不太容易也不太合适,
除非拍成意识流,以“我”的叙述作为内心独白来展示先生的思想内心成长变化。可是
纵观全篇,“我”的旁白只有寥寥几句,作为事件的背景介绍,这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更致命的是——有皮无骨。
(估计看过这本传记的,会和我有类似的心理),但是想了想,还是先到网上查了吴先
生的自传《中的精神》并认真拜读。说实话,刚开始时还真有点不太习惯吴先生这样的
行文,觉得有点儿流水帐,不过越读下去才发现是越精彩。也才发现,是白乐天的“蜗
牛角上争何事”对吴先生影响更大,而不是王昌龄那首《从军行》。对田导这么拍摄理
解多了,不过“有皮无骨,有形无魂”我以为还是其致命点。但另一方面,批评容易操
作难,而且自己参与,也有助于对吴先生理念的加深: 理解吧。所以我试想着,如果是
我,我该怎么拍。
大约也就只有《钢琴师》可以参考了。《钢琴师》里音乐元素充斥始末,而且最高潮的
一段是以音乐为武器的一段,是压抑到极点之后痛快淋漓的释放。没有这一段,整部电
影就没有了色彩。围棋呢?其实在围棋战场上,棋局本身是惊心动魄的,内心和外界复
杂因素也对行棋会有影响,完全值得大写一笔——淡写了这些,就少了很多张力。担心
观众没有太多的围棋知识欣赏不了?美感总是会有的;钢琴师里的音乐,担心过观众听
不懂么?热闹和门道因该是可以兼顾的。 也或者田: ...................

【在 a***d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 发信人: award (天外来客), 信区: Literature
: 标 题: 【观影后记】假如我拍《吴清源》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2 01:03:49 2010, 美东)
: (注:看了影片有两个月了,本来是想慢慢磨这篇的,现在看来越下去越不可能写了,
: 所以只好草草收工,很粗燥的一篇 :( )
: 小时候看过冯育楠写的《无冕棋王》传记,吴清源先生在我心底,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
: ,因为棋,因为人品,实际上更应该是其棋的理念与人生观的完美融合。几年前便听说
: 过田 这部片子,当时很是犹豫过要不要看。只是担心心目中的形象越完美,看别人的
: 演绎越容易失望。加上当时听到的评论亦褒贬不一,虽然也没贬到哪里去,只是说围棋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z巨人钢琴师-马克西姆
孙绍振:北大中文系,让我把你摇醒福利!给你们看看我的女神!
岁末盘点一下今年读过的书ZZZt意大利电影
口水妹妹的学围棋之路(图)zz (转载)年终包子题:2014最爱之书歌影
安东尼吉登斯与《海上钢琴师》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转载)
Love this song!【书影评】《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我最喜欢的书歌影看了海上钢琴师
突击真的很怕,每天走在路上我都分外小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吴先生话题: 围棋话题: 影片话题: 田导话题: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