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相关主题
梅兰芳与程砚秋 (徐城北) (转载)[合集] 关于这个中州韵 (转载)
红楼梦里唱戏的为什么名字中都带一个“官”字?列宁是德国特务?
[电影募资]总在途中 常怀希望夜深沉:闲论中国人的悲剧意识
方励之:童年趣事:京戏大师程砚秋和我还记得《小铃铛》吗?
【转载】华裔作家走红加拿大昨晚听了一段孟小冬唱京剧,顿时吓尿
这张照片很赞秦绿枝:葆玖先生,走好
[征文]陈凯歌与《梅飞色舞》感觉中国这些顶尖导演都靠严歌苓活着
难以自拔的新醉拜年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梅兰芳话题: 伶人话题: 程砚秋话题: 戏曲话题: 艺术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k
发帖数: 2914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发信人: tylson (太绅), 信区: LosAngeles
标 题: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8 02:10:26 2012, 美东)
伶人皆往事
章诒和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入牛津。
新版总要和老版有些不同。新版“伶人”,我把《马连良往事——一阵风,留下了
千古绝唱》、《总是凄凉调——〈程砚秋日记〉读后》两篇收了进来。这样,我写伶人
的长文,便尽在其内了。
好友林道群(现任牛津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又建议:“大姐,你写一篇梅兰芳吧。”
我说:“不行啊。”
“为什么不行?”
“时辰未到。”这四个字用得惨,像是一个候斩的死刑犯,非要等到“午时三刻”。
对方笑了,我也笑了。
谁不想写梅郎?既没有见过他本人、也没听过他唱戏的人,都写出了厚厚的《梅兰
芳传》。何况我见过,也听过。见过也听过,就一定能把梅兰芳写好?未必吧。
2008年,电影《梅兰芳》拍摄前与公演后,许多人认为这是我写梅兰芳的大好时机
。卢燕女士还专门从美国打来电话,要我一定好好说说梅兰芳。影片上市,导演陈凯歌
搬来梅葆玖,除了加强宣传攻势,显然也另有一番用意。不久,某刊物记者采访我,出
于谨慎,我特地请来一位同事、资深研究员,两人一道接受采访,后来,记者写成一篇
很长的报道。再后来,董桥先生将我的谈话刊登在12月6日香港《苹果日报》副刊上,
起名《戏子生涯 君子人格——从电影引出梅兰芳》。报纸寄来,打开一瞧,漂亮的不
是我的文字,是梅兰芳的剧照。无论用旧眼光打量,还是用新尺度审视,他都是美的。
正面看,侧面瞧,舞台照,生活照,无不惊艳。不信,咱们试试:把章子怡,李玉刚扮
成杨玉环、虞姬与同样岁数的梅兰芳剧照比比,谁更受看、更经看?别的不说,气质就
大不同。梅兰芳是民国气质,现在的演员啥气质?请原谅我,回答不出。
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戏曲,在世界众多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属于一种特殊的戏剧样
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种样式不同于一般理解意义上的戏剧,它是一种高度综合性
的舞台形态。艺人们用远离生活常态的方法来表现生活、表达感受,他们长期揣摩说白
、歌咏、舞蹈、身段、表情、武打等表现技巧和功能,一代接一代,呕心沥血,乐此不
疲。久而久之,他们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舞台动作程
序。表演的程式规范化,人物形象的行当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化装
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艺术和谐严谨、
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这是东方思维方式支配下孕育的戏剧样式。既独
一无二,也空前绝后。
诗,歌,舞等诸多艺术因素统一又融合,使之共同为戏剧模拟人生情境的目的服务
。这些进入综合体的各种艺术成分相互渗透,且都归依于角色的表演。舞姿不论多么动
人,演唱不管多么优美,也仅仅作为一个演员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技术技巧出现。故而一
个戏曲演员须唱念做打兼备,并以此为创作材料刻画出不同人物形象来。由此,我们也
就了解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何以极富魅力的奥秘了。现在,不少人把“明星”当成正面
含义的称呼,而视“戏子”为贬义词,把谁叫做“戏子”,那简直就是侮辱,与把女人
叫做“婊子”相差无几。我在这里要说一句了:于今“明星”太容易当,做个“戏子”
可就不易了。大家看看程砚秋家世之寒,习艺之苦,内心之悲,就啥都明白了。梅兰芳
、程砚秋等大家是一个人的姓名,但它更是一个符号,文化符号,包容着中国戏曲艺术
的全部文化内涵。
■常因他们的缺陷而喜欢他们
自写作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写伶人的故事,只不过是有间歇罢了。因为我对他们
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首先,这事与我的戏曲研究专业直接相关。从学习,到研究
,到教学,算起来大概有40多年了。我多少知道他们,所以希望别人也能知道他们。他
们在舞台上述说别人的故事,我就用文字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艺术是美的,美需要
欣赏,其实他们本人,同样也需要欣赏。这里,我不想讲梅兰芳的扮相怎么好,程砚秋
的唱腔怎样棒,叶盛兰的小生怎么绝。大家可能看过电影《霸王别姬》,张国荣的演技
是好。但我以为,在这个“好”里有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他演的是伶人,是个
男旦。单是这样一个“行当”,就让他“占断了春光’。影片里的戏剧场景,戏曲艺人
的生活,性情及习气都颇具审美形态,生动又丰沛。在这种巨大审美性的映衬下,巩俐
等人的表演多少显得有些逊色。艺人,特别是有名气的大角儿,都有些毛病和缺点,这
也能成为他们的魅力所在。比如,言慧珠的霸气,当年人们就形容她“台上是霸主,台
下是狼主”。又如,马连良喜欢小摆件,程砚秋喜欢喝烈酒,抽雪茄。前不久,去中国
美术馆看“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记住了法国夏奈尔说过类似的一句:
“我常因他们(指艺术家、作家)的缺陷,而喜欢他们。”
讲伶人故事,别奢望揭示真相,更不能奢谈总结表演艺术规律。能够看清伶人面容
就属不易,他们很不简单!毫不过分地说:其性格比戏剧人物复杂;其命运比剧本情节
曲折。我认识一个男旦,他为了艺术,啥都舍得,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后来,他红得
很;后来,又惨得很。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戏曲艺人,为人世故,做派俗气,连自己的
日常打扮都不上“品味”,无法和影星、歌星相比。我承认这个事实,但是一个有名的
戏曲艺人要比歌星影星,承受更多,奉献更多,痛苦更多,屈辱也更多。而且戏曲艺人
在舞台上的能耐最大,功夫最深,艺术最真。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
戏曲艺人另个特征是神秘感。就拿程砚秋来说,业内人士一般人都认为他“高深莫
测”,“有城府”。刚动手写伶人故事,我不敢碰他。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的朋友一
再提出,要写“程”,不写程,那就要写“梅(兰芳)”。天哪!写“程”不敢,写“
梅”就更不敢了。总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写一段“程”试试。但一提笔,就堕入茫茫
大海。好在程砚秋留下的文字资料比较多,齐崧先生等人对他的描述也极为充分。正在
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受中央文化部委托,于2004年拨款300余万,
隆重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百年。此前,程砚秋的子女已推出了《程砚秋史事长编》,此
后,又推出《程砚秋的日记》。我们从第一手材料里,才得以看到一个京剧大师在台下
的面容,触摸到程砚秋内心的孤寂空幻,他的《锁麟囊》情结,他对粉墨生涯的矛盾心
理,他与政要交往和自己所恪守处世标准,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等等。有了这样扎实的
文字材料的提供和支撑,我才有可能进入他的人生,进入他的心灵。
■他们幸运地身处京剧鼎盛的民国时期
请记住:艺人一生之中只有在结蕾开花的时日,才为世人所注目。伶人唱红之前,
要忍;红了,也要忍。忍什么?忍受一切,忍受一切不顺心的事,忍受一切不称心的人
,忍人之不能忍。要在这个舞台天地的中心位置站住,站稳,站久,就必须割舍艺术以
外的很多东西,这时,就要需要一个“忍”字来把持住自己。俗话说:“三年出个状元
,十年出不了一个唱戏的”。梅兰芳的成就还不单是“十年工夫”,他是奉献出自己全
部的心血,奉献出全部情感,其中,也包括了“忍”。这个过程贯穿了一生一世。现在
,有人在大写他的浪漫情怀,梅兰芳和孟小冬真的有过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恋爱
吗?轰轰烈烈可能,因为两个都是名伶;至于刻骨铭心,那就难说了。借用我的同事讲
的一句话,来做个注脚:“当时的梅老板哪有时间谈恋爱?外人撮合成分很大。这件事
对梅兰芳来讲,只是一段小小插曲。但是对孟小冬来说,则是沉重的打击。她后来嫁杜
月笙,也并非出于爱情,而是找个落脚之地。” 浮云太远,心事太近。梅兰芳或热情
或宁静,他距离这个世界都是遥远的。
梅兰芳、程砚秋是不幸的,他们死得过早。梅兰芳、程砚秋是幸运的,他们身处民
国时期,身处京剧鼎盛时期。带着庞大的戏班和默契的搭档,带着精美的行头、大小衣
箱,带着数以百计的戏码,一城一地,无往而不胜。既曲高和寡,也平易近人;既赢得
总统的青睐,也博得车夫的喝彩。在曲折坎坷的艺术道路上,敢于抛弃陈规、开辟新路
的同时,始终坚守传统,恪守规则,尽管他们常常前后徘徊,左右为难。需要强调的是
,这些京剧大师都具备一种平衡的能力,走中和之道,在传统与革新之间达成平衡。这
也就是“度”。
对待艺术改革发展,梅兰芳是反对过火、过头的。可以说,是在“过”与“不及”
之间,他选择“不及”。梅兰芳这样说:演员在表演时都知道,要通过歌唱舞蹈来传达
角色的感情,至于如何做得恰到好处,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往往不是过头,便
是不足。这两种毛病看着好像一样,实际大有区别。拿我的经验来说,情愿由不足走上
去,不愿过了头返回来。因为把戏演过头的危险性很大,有一些比较外行的观众会喜欢
这种过火的表演。最初或许你还能感觉到自己的表演过火了,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台下
的掌声所陶醉,只能向这条歪路挺进,那就愈走愈远回不来了。(见《梅兰芳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改”中的梅兰芳
写到这里,就需要说说“戏改”了,也就是戏曲改革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前后,赢得天下的共产党开始着手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和改造,且很快制定出两
个以运动方式推行的文化政策,一个是戏曲改革运动,另一个是文字改革运动。戏曲改
革运动在我们这个圈子里简称“戏改”,戏改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项,即改人,改制,
改戏。雷厉风行得很,文化部下达的有关文件,一个接一个。于是乎,大陆的艺术(戏
剧)在性质上很快地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宣传性取代了娱乐性。民间玩意儿变为教育人
民的思想武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江湖艺人也转化为革命战士、党的文艺
工作者、拿工资的干部或职工。所谓“改人”,就是改思想。首先要他们从“唱戏是养
家糊口的谋生手段”的职业意识转化为演戏是革命工作,是贯彻党的路线的宣传工具,
是消灭敌人的战斗武器,责任重大,无比光荣。所谓“改制”就是改变所有制。戏班改
叫剧团(院)了,不再是私人营业性事业,而是由党和国家领导的国家院团。角儿制取
消了,成立党支部,一切听党的,党说了算。所谓“改戏”,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
“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发扬其民主性精华。”具体讲就是禁戏,且大规模禁戏。程砚秋
一个会200多出戏的人,最后只能演七出戏。剧目建设上施行“三并举”方针,在改造
传统戏的同时大力提倡现代戏,新编历史剧。这时,艺人们已是身不由己。他们踏着整
齐的步伐,走进了单调又单薄的狭窄天地。
梅兰芳尚不识时务,艺术上依旧主张改良。1949年11月,梅兰芳带着剧团到天津演
出。22日,一个叫张颂甲的记者就戏曲改革的问题采访梅兰芳。梅兰芳说:思想改革与
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后者要保留下来,前者要改,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
的考虑。再行修改,才不会发生错误。改也要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否
则生硬,勉强。俗说:移步换形。京剧改革要做到“移步不换形”。
他的这番谈话,在11月23日的天津《进步日报》刊出。
没几天,天津市文化局局长阿英(钱杏邨)来了,严肃地询问采访过程并告诉梅兰
芳:“移步不换形”的谈话是宣扬改良主义观点,与京剧革命精神不相符。北京名家已
写出批判文章,要见之于报端。后来中央觉得对梅先生进行批判的做法欠妥。
阿英走后,梅兰芳非常紧张,一连几天心神不定,两、三个晚上也没睡好觉。三个
人(梅兰芳、许姬传、张颂甲)商量不出对应办法。一筹莫展的梅兰芳叹道:“这事儿
怎么办呢?我不过随便说说。你们这么快就登出来了。”
不久,阿英笑着来了。说:“天津要开个天津剧艺改革座谈会。梅先生,您可以参
加发言……” 梅兰芳这回听懂了,可是听懂了!
11月27 日,座谈会召开,阿英主持。他在介绍了天津剧艺改革情况后,梅兰芳讲
话。他说:“关于京剧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发表过的‘移步不换形’,觉得是不对的。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移步必然换形。”
11月30日,该记录发表。
官方不好批判梅兰芳,便把报社的编辑撤职了。这一下把生性胆小的梅兰芳吓住了
。私下里,他对家人说:“不是解放了吗?敢情不能随便说话呀!”以后凡有要需要自
己出面写文章或讲话的事情,稿子写好,梅兰芳都会事先给领导者(如阿英)看。看了
,才放心,才拿出去。
■梅、程做人道德不变
此后的戏曲“改制”工作中,梅兰芳的剧团也未幸免,只是出于他的巨大名声,生
前是没有改动。党组织认为梅兰芳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梅剧团的存在与否必须考虑
到社会影响,建议在加强政治领导力量,彻底改变经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保留梅剧团
,并充实一大批有基础的青年演员或学生。由此可见,正是梅兰芳身上的政治光环和配
合姿态及艺术地位,让决策者有所顾虑,使梅剧团得以首先保得全身。但是,我在档案
馆的一份材料里(1958年10月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关于进一步改造民间职业戏曲剧团的
方案》)发现,官方是直接把梅剧团的管理方法称之为“封建班主的经营模式”,认为
是主要演员说了算,民主管理制度未能树立起来。1958年12月,已经“懂事”的梅兰芳
也几次表示愿意搞好剧团,继续演出,并表示要在剧团内大力培训青年演员,来继承自
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个人的姿态不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或你所持之物,而是更多地取决你如何做人。
无论政治形势如何变化,梅兰芳、程砚秋在做人方面是没有多大变化的,他们奉行的是
旧道德。举几个例子吧:“梅党”的主将,1949年以后因为阶级成分或政治历史问题,
大部分成了红色政权清洗对象。经过各种运动,中国人都懂了啥叫“站稳立场”,何谓
“划清界限”。就连普通职员也唯恐甩不掉自己和旧政权的种种社会关系,但是梅兰芳
不是这样对待他的旧友至交。他继续和这些人保持联系。原来的北平市市长周大文,
1949年后成了北京一家餐馆的厨子,餐馆取名“康乐”。梅先生就常去“康乐”吃饭,
饭毕必到后面向周大文道谢,握手,寒暄。请问,现在的著名艺术家有谁吃饱喝足了,
跑到厨房去向厨师道谢的?这恐怕就不是礼貌问题,这是人品。有些人死了或被镇压了
,梅兰芳逢年过节都要偷偷给他们的遗孀子女塞点现金。他的一个秘书,因历史问题被
关押起来,梅兰芳随即叫福芝芳把他的妻子请到家中。告诉她:“您好好抚养孩子,孩
子的学费我来负担。”梅兰芳对过去的人,对从前的事,都牢记在心。1957年“反右”
之后,梅兰芳对我父亲(章伯钧)的态度也毫无改变。大概是1959年,父亲观摩全国体
育运动会开幕式,他发现自己口袋里没带一分钱,站在一侧的梅兰芳马上掏钱,嘴里一
个劲儿说:“章部长,我这儿有钱,给您。”这让已是右派的父亲十分感动,回来还讲
给亲友听。
梅兰芳政治地位很高,有许多响当当职务和光灿灿头衔,这些东西都未能动摇他做
人的根本。政府给他的工资比国家主席(毛泽东)还要高,但是直至去世他没领取过一
次,一辈子靠唱戏挣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话,绝
大部分人没做到,梅兰芳做到了。
■拆了吧,因为懂的人都死了
一个时代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可能就一文不值。“长门柳丝千万结,苦无
多旧时枝叶。”不必悲叹,无需哀伤,当我们的制度和社会风气已将连知识学问在内的
一切事物都用“钱”来衡量的时候,一切怪象的出现都不足为奇。对戏曲艺术、古典园
林、老宅庭院以及纸墨笔砚,我们是自断脐带,自割血脉。无视、藐视乃至自毁传统经
典的,大有人在。以前,我看着大片四合院拆了,心疼不已。现在不心痛了,拆了吧,
包括紫禁城。因为懂的人都死了。大规模自毁传统,有三次。一次是建国初期,一次文
革运动,一次改革开放,第三次最彻底,远超以前之总和,它是以建设方式毁灭的,是
以创新方式铲除的。不想多说,多说要掉泪。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根本就不需要传统,
也不需要经典。张爱玲(引《海上花列传)说了嘛:“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官上马定乾
坤。”要什么梅兰芳!
伶人皆往事。
(本文为作者为牛津版《伶人往事》所作自序)
e*******c
发帖数: 2133
2
过于悲观了。很多人还是在努力的把它延续下去的。

【在 I*******k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 发信人: tylson (太绅), 信区: LosAngeles
: 标 题: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8 02:10:26 2012, 美东)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 入牛津。

b********n
发帖数: 16354
3
咦,这本书没被禁么~~我记得当时卓越网上写的是,卖完不再进货~~
而且马连良,原来那版印象中有阿,不是我的记忆又穿越了吧~~
s**********y
发帖数: 8135
4
伶人往事是禁了啊,我校西南村有人偷着卖盗版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咦,这本书没被禁么~~我记得当时卓越网上写的是,卖完不再进货~~
: 而且马连良,原来那版印象中有阿,不是我的记忆又穿越了吧~~

b********n
发帖数: 16354
5
那里我还真去过呢,记得有一种卤鸡蛋和豆皮,无敌赞阿~~过两年还要再去吃~~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伶人往事是禁了啊,我校西南村有人偷着卖盗版
s**********y
发帖数: 8135
6
老西南村拆了,现在叫做西南村CBD,豆皮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里我还真去过呢,记得有一种卤鸡蛋和豆皮,无敌赞阿~~过两年还要再去吃~~
b********n
发帖数: 16354
7
lol,CBD,CBD,天雷滚滚阿~~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老西南村拆了,现在叫做西南村CBD,豆皮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s**********y
发帖数: 8135
8
原来破落的西南村,现在起了二层小楼,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一齐感谢校领导对他们
的关怀和照顾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lol,CBD,CBD,天雷滚滚阿~~
A**A
发帖数: 3392
9
吃货!一下楼就被你歪到吃了,哈哈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里我还真去过呢,记得有一种卤鸡蛋和豆皮,无敌赞阿~~过两年还要再去吃~~
b********n
发帖数: 16354
10
LOL,再来二两小酒,眯眯眼~~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吃货!一下楼就被你歪到吃了,哈哈
相关主题
这张照片很赞[合集] 关于这个中州韵 (转载)
[征文]陈凯歌与《梅飞色舞》列宁是德国特务?
难以自拔的新醉夜深沉:闲论中国人的悲剧意识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b********n
发帖数: 16354
11
lol,你真的不是学新闻的么,不是学采访的么,不是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破落的西南村,现在起了二层小楼,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一齐感谢校领导对他们
: 的关怀和照顾

s**********y
发帖数: 8135
12
这个可是我校三大美食之首啊,毕业好几年一直念念不忘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吃货!一下楼就被你歪到吃了,哈哈
b********n
发帖数: 16354
13
另外两个是什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可是我校三大美食之首啊,毕业好几年一直念念不忘
s**********y
发帖数: 8135
14
你说是就是吧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lol,你真的不是学新闻的么,不是学采访的么,不是么~~
s**********y
发帖数: 8135
15
貌似是老陶包子铺的三丁包和。。。其实我也不知道第三个是啥,我很想推荐金鹏的山
东白菜,那叫一美味啊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另外两个是什么~~
b********n
发帖数: 16354
16
lol,三丁包不是北方的吧~~小的时候有吃过,很好很好阿~~
北方这些吃的里面,最奇怪的是烧麦啦,我第一吃烧麦吃到肉馅,还诧异了好久~~后
来去北京签证,中午无聊撞进一家店,那家主打就是烧麦,里面塞满了馅,又觉得很好
吃~~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貌似是老陶包子铺的三丁包和。。。其实我也不知道第三个是啥,我很想推荐金鹏的山
: 东白菜,那叫一美味啊

s**********y
发帖数: 8135
17
滨江道有一家烧麦店非常非常好吃,以前去逛的时候都去吃那一家的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lol,三丁包不是北方的吧~~小的时候有吃过,很好很好阿~~
: 北方这些吃的里面,最奇怪的是烧麦啦,我第一吃烧麦吃到肉馅,还诧异了好久~~后
: 来去北京签证,中午无聊撞进一家店,那家主打就是烧麦,里面塞满了馅,又觉得很好
: 吃~~

e*******c
发帖数: 2133
18
"拆了吧,因为懂的人都死了"
太悲观了,照此说法,甲骨文也不需要研究了,其他民族的古文字什么的也没有保留价
值了。

【在 I*******k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 发信人: tylson (太绅), 信区: LosAngeles
: 标 题: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8 02:10:26 2012, 美东)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 入牛津。

p***r
发帖数: 20570
19
这老太说话不靠谱啊

【在 e*******c 的大作中提到】
: 过于悲观了。很多人还是在努力的把它延续下去的。
d**e
发帖数: 9591
20
###此帖已应当事人要求删除###

【在 I*******k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 发信人: tylson (太绅), 信区: LosAngeles
: 标 题: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8 02:10:26 2012, 美东)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 入牛津。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拜年了【转载】华裔作家走红加拿大
戏曲小品《蟠桃会》:我都快被雷翻了 (转载)这张照片很赞
中华文化和黔之驴[征文]陈凯歌与《梅飞色舞》
我听好妹妹难以自拔的新醉
梅兰芳与程砚秋 (徐城北) (转载)[合集] 关于这个中州韵 (转载)
红楼梦里唱戏的为什么名字中都带一个“官”字?列宁是德国特务?
[电影募资]总在途中 常怀希望夜深沉:闲论中国人的悲剧意识
方励之:童年趣事:京戏大师程砚秋和我还记得《小铃铛》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梅兰芳话题: 伶人话题: 程砚秋话题: 戏曲话题: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