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E版 - 江南出人才 (转载)
相关主题
版主在马,请问Manufacture这个方向找工作如何女子开未婚证明跑8个月 云南18名工作人员被处理
大家有谁知道哪家公司可以加工光学晶体?日本“机械强国”宝座让给中国
机械行业的一位老前辈 - 雷天觉先生中国飞轮储能技术超欧美,计划年底出品样机
江南出人才 (转载)泰坦尼克号残骸都要消失了 海底青铜依然光彩熠熠
江南出人才【台湾工具机 3 巨头】仅花 1 个月,将每日口罩产能从 400 万拉到 1000 万片
江南出人才 (转载)新款普锐斯:目标是汽油发动机最大燃效实现40%
利用宋朝的科技生产水平,能否发明蒸汽机?汽车维修保养十大误区 Zz
孙俪登陆A股遭遇现实版甄嬛传 2亿身价成泡影求助!Sig Mk25的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贝季瑶话题: 机器厂话题: 教授话题: 精密话题: 机厂
进入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R
发帖数: 6053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JTU 讨论区 】
发信人: DOCKER (稻客), 信区: SJTU
标 题: 江南出人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3 21:22:47 2014, 美东)
江南出人才,吴中贝氏家族出了贝祖诒,贝聿铭, 和贝季瑶, 宁波镇海贝氏家族也出
了生物学泰斗贝时璋。。
吴中木渎严家大院出了严家淦和严隽琪,严隽琪也是交大机械系的, 现在该算是国家
领导人级别的了吧。
我见过贝季瑶很多次面, 待年轻人非常客气, 有时间就用一口苏州话给我们几个学生
海阔天空闲聊。比如解放前为啥不愿当教授等等啦,主要是收入不如在彭浦机器厂做工
程师高,估计有贝祖诒帮忙, 他第二年就做了彭浦机器厂总工, 还在国内第一次制造
出了精密游标卡尺。。。记得有一次他还说到曾经害死人,原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他每月带一位交大同事去锦江饭店吃饭,有一位教授吃了过多回来倒下了。。。
以下摘抄:
贝季瑶(1914——2004),江苏苏州人,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资深教授。1936
年留学美国,193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38年底回国,1939至
1945年历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第五厂厂长、中央机器厂协理,同时担任西南联合大
学兼职教授。1945至1947年担任资源委员会上海机器厂厂长。1947年8月起任交通大学
教授,1956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1990年成为全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是我国现代机床与工具制造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机械制造、精密加工工艺和
磨削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竭尽毕生心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
教授。
发奋苦读 贫家子弟赴美留洋

贝季瑶,名聿琪。1914年1月29日出生于苏州桃花坞,是“吴中贝氏家族”第
十五世。贝氏家族以行医卖药起家,后代人才辈出,“颜料大王”贝润生、中国近代第
一位留学德国的建筑师贝寿同、“金融巨子”贝祖诒、建筑大师贝聿铭都来自这个家族。
但是,贝季瑶年幼时却家境贫寒,11岁那年父亲因病早逝,不久母亲又因悲痛
过度双目失明。孝顺父母的贝季瑶自幼十分懂事,他发奋读书,成绩优秀,在贝氏义庄
的帮助下,靠“清寒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1931年,年仅17岁的贝季瑶就以优异成绩考进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35年
毕业时,他考取第三届清华留美公费生,按规定在国内实习一年后,被派往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师从当时国际最著名的“齿轮专家”白金汉教授(Buckingham)
。1938年6月,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同时,他在美国辛辛那提机
床厂(Cincinnati Machine Tools)和克利夫兰市的华纳——司威悉(Warner &
Swasey)公司担任实习工程师,并打算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回国抗日 发明创造填补空白
在贝季瑶留美期间,中国发生了“七七事变”,不久日军就占领了我国大片领
土。当时作为国防工业的基础,机械工业显得尤为重要。国民政府决议设立国防设计委
员会,作重工业建设之准备,并于1936年9月命令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筹设国营机器制
造厂,以制造航空发动机为目标,开始筹办航空发动机厂,其次是原动力机厂和工具机
厂,计划以后再筹办汽车厂、纺织机厂及其它工厂。
1937年,时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钱昌照和资源委员会机器制造厂
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竞、筹备委员张乔蔷前往美国和欧洲考察工业、洽谈技术、购
置所需器材和设备,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招聘留美的优秀留学生和工程师,作为
正在祖国大后方筹建中的国营机械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他们专程来到贝季瑶工作的美
国工厂,告诉他为了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国内急需机械制造的专才,特别邀请他
回国参加中央机器厂的建设。
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贝季瑶决定报效祖国,并且在美国立即为筹建中的
中央机器厂工作。从1938年初开始,中央机器厂向美国订购的机器设备陆续交货,贝季
瑶就到美国各工厂去验收这些机器设备,学习如何操作使用,并着重研究其制造方法。
到1938年底完成了中机厂的美国设备验收任务后,贝季瑶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攻读博
士学位的机会以及在美国工作的优厚生活条件,立即启程返回祖国,投身国内工厂的筹
建工作。坐船回国途中,他顺道去瑞士BBC工厂和瑞士机车厂考察。1939年初,贝季瑶
回到上海,此时中机厂在上海招聘人才,其中就有交通大学即将毕业的39级的毕业生赵
佩之、糜若虚等6人,另外还招聘到一批技术工人。后来,贝季瑶从上海去昆明时,就
带领这40名技术工人同去。一路上他们从上海坐船经过香港,短暂停留后至越南海防,
再换乘火车经滇越铁路,终于在1939年3月平安地将这第一批技工带到昆明茨坝,解决
了中机厂初建时缺乏熟练工人的燃眉之急。
1939年9月9日,中央机器厂在昆明成立,这在中国机械工业历史上是一个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其规模设备,在全国首屈一指,奠定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基础。不久
,贝季瑶被任命为中央机器厂第五厂——工具机厂的厂长,负责生产工具机(即机床)
、精密工具及其有关器材。工具机及工具与普通机器的不同点在于其高度的精确性,以
及此精确性的持久性。贝季瑶在制造技术、材料制度及检验制度上下功夫,很快就使该
厂制造的车床、钻床等产品精密耐用,他还完成了重式精密工具车床等设计。
1943年6月,总经理王守竞因公赴美后,贝季瑶被任命为中央机器厂协理(即
副总经理),同时兼任第五厂厂长。那时的中央机器厂发展成7个厂,金属冶炼厂、锅
炉厂、煤气机及煤气发生炉厂、电机厂、工具机厂、纺织机厂、普通机械厂。经过将近
4年的发展,中机厂进入鼎盛时期,职工人数从建厂当年的975人发展到2475人,机器设
备从建厂初期的215台发展到521台,生产经营的产品多达动力机械、工具机械、纺织机
械、农业机械、化工设备和特种机械(军工产品)等6大类54个品种,先后创造了我国
机械工业历史上很多“第一”:第一台2000千瓦发电机、第一台500马力发动机、第一
台30至40吨锅炉、第一家制造精密块规、第一次汽车装制。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际运输断绝,国外机床难以进口,祖国大后方工业,尤其
是国防工业发展紧迫需要的情形下,贝季瑶领导的中央机器厂第五厂设计和制造了车床
250部,钻床、刨床、铣床400——500部,精密工具2万多件,这些产品的质量不仅在国
内处于领先地位,有些甚至可与进口产品媲美。其中大型工具机,如龙门刨床,长度有
4.3米,高度和宽度各为1.2米,总重量达10吨,后来由云南裕云机器厂安装使用,效果
很好。另外由他主持仿制的瑞士Gleischlauf精密铣床,按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施莱辛格
标准检验,精度与进口货不相上下,解决了战争时期中国工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为抗
战时期后方的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及抗战设施保障,做出重大贡献。
1944年,贝季瑶在中机厂研制成功专门用于精密检测的、我国第一副零级精密
测量标准块规(Gate Block),该项产品用于国家级检验标定量具、精密量具制造工艺
中的工夹具。该精密测量用标准块规经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用英国制造的干涉仪进行
鉴定,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光洁度等,都达到了当时国际最先进水平——瑞典
约翰逊王牌标准块规的水平。从此,中国无须再将国家级检验标定量具和精密量具制造
工艺中的工夹具送往英国检验,填补了国家空白。这项中国机械工业史上的重要科研成
果,1944年由资源委员会转呈经济部嘉奖,贝季瑶和助理工程师李天基获得当时经济部
的一等奖和2.5万元奖励。
在八年抗战中,中央机器厂用这些机床装备了不少军工单位和机械工业部门,
生产了大量军用和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持了抗战。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机器厂为后来新
中国的经济建设,储备了大量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工人技师,为中国现代机械工业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抢运设备 为祖国和人民立大功
抗战胜利后,被日本人占领的工厂交还给中国政府。贝季瑶被任命为资源委员
会上海机器厂厂长,该厂接管了上海敌产大陆铁工厂、丰田自动车厂、昌和制作所等三
厂。两年后,喜欢从事教育工作的贝季瑶主动辞职,自1947年8月1日起受聘担任母校交
通大学的专任教授。
1949年5月,贝季瑶去香港迎接在美国留学的妻子回国。那时候,从美国到上
海没有直航飞机,必须先到旧金山坐船到香港后再经陆路返回上海,且船期也不准点。
就在香港等候妻子归来期间,贝季瑶成功地帮助新中国政府将一批价值约260万美金的
纺织机械专用成套设备,赶在美国对华实行禁运之前运回了祖国大陆。
当时,在香港的上海经纬纺织机械公司总经理李升伯先生听说贝季瑶正在香港
,就临时聘请贝季瑶担任他的特别助理。李升伯在1948年底曾用国民政府交通银行贷款
向瑞士等国订购了一批价值260万美金的纺织机械专用成套设备,准备扩建上海经纬纺
织机械公司。临近上海解放时,这批设备尚未从欧洲发运。在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美国
准备对华实行禁运,这时刚刚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也对这批设备虎视眈眈。在这关键
时刻,新中国纺织部门特地派出军代表钱一平来到香港,希望李升伯先生能将这批设备
运回祖国。李升伯就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临时在港的贝季瑶教授。
贝季瑶凭着对新中国无限热爱和非凡的能力,多方奔走联络和运作,终于帮助
李升伯先生将这批国民党政府千方百计想抢运到台湾的纺织机械专用成套设备全部运回
祖国。后来,这批设备装备了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纺织机械厂
——山西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为我国纺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0年回国以后,贝季瑶从未向他人提及他在港期间处理过的这件大事。直到
“文化大革命”造反派诬陷他是特务、将他关入“牛棚”日夜批斗、逼他交待在香港从
事什么工作时,他才说出了这件事。经过内查外调,组织上对他做出高度评价:“他为
国家和人民立下了大功,他以实际行动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在中央机器厂工作的同时,贝季瑶又受聘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兼职教授。因此
每逢中机厂的厂休日,一大早他就要赶去10多公里外的西南联大工学院上课,将当时美
国最先进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传授给年轻的西南联大学生,风雨无阻,每次来回将近
30公里路程。同时,中央机器厂又成为这些工科学生的实习基地。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下
,贝季瑶教授曾呕心沥血地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后
来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技术骨干和高教系统的中坚力量。
自1947年8月1日至2004年8月29日因病去世,贝季瑶在交通大学担任专职教授
。1956年他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这是新中国教育部首次职称评定。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50多年来,他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从未间断。为了表彰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的
特殊贡献,1990年他成为全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西安交大的博导何钺和资深教授赵卓贤,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
,是贝季瑶担任机制教研室主任时的青年教师,他们说,在培养人才方面,贝老师有他
独到的高效率、高水平风格,他不惜花费极大的精力培养青年教师,指导他们进修备课
,细致到每回答他们疑难都不辞辛劳亲自查阅大量资料,再推荐给他们去阅读思考。借
此过程,扩大启迪他们的认识,还帮助他们精选提炼教课内容,务求精、深、新、准。
他认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是提高广大学生水平的关键一步。
1960年新中国首次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经贝季瑶教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郑
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文经、宝钢集团高级工程师龚伟民、上海交大海外
教育常务副院长沈德和教授、上海机床厂磨削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秀寿、南京工学院郭
顺康教授、镇江工学院赵良才教授,至“文革”时期中断。
恢复高考后,1981年,贝季瑶在上海交大机制学科设立全国首批博士点,培养
的博士生有上海交大机动学院博导朱训生教授、美国康州高级工程师王介心、英国大不
列颠考文垂华威大学工程院高级教学研究员陆大为、美国底特律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部门
经理曹小瑞、国家科技部严慎、美国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工程师李国松、上海交大机械
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姚振强教授、浦东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施杰等。这些优
秀人才,至今每谈及贝老师的博大精深、谆谆教诲,无不敬仰感激。
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强与国外大学的联系,1980年贝季瑶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老
教授代表团成员访问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州大学、韦恩
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威士康辛大学、西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他
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吴贤铭教授一起,开创了上海交大与美国高校的合作先例。1981年
,国家教委决定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派最优秀的学生到国外读研究生。贝季瑶教授将当时
就读于交大机械系三年级的优秀本科生倪军推荐给自己的老校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吴贤铭教授。如今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的倪军教授,已经是美国密西根大学
机械制造中心的负责人,促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的联合办学项目。
建国初期,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前苏联教材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
我国发展需要,急需中国自己编辑出版的教材。1954年,贝季瑶编写了《公差与技术量
法》教材,翻译出版苏联《公差和配合手册》,主编《机械加工理论基础》等教材,被
国内高校广泛使用,填补了建国初期缺少教材的空白。他还参加编纂《辞海》(1979年
版)的相关部分,该书荣获(1979——198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退休后,
他还为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编《现代机械设备设计手册》三卷,这部手册出版后获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成为机
械设计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重视科研 创立磨削移动热源三角形模型

贝季瑶教授一贯注重生产实习,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他长期从事精密加工理论的
研究,是我国近代机床与工具制造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贝季瑶教授和他的科研助手顾永清、庄其昌就开始了磨
削温度的理论研究。1964年他创立的磨削移动热源三角形模型,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成果
,经过这些年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长期实践的检验,至今仍被学术界广泛采用,成为
精密磨削及难加工材料在磨削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指导。如今虽然有了红外线测温仪
,零件加工中的关键——温度测量变得容易多了
D****r
发帖数: 309
2
时势造英雄,读了两年MIT M.Sc. 就回国了。
我辈生不逢时,徒有一腔热血和爱国心是不够的。
i*****t
发帖数: 24265
3
这些人才都没有听说过呢?
v**o
发帖数: 4956
4
一份才能,两份机遇,剩下的都是勤奋
没有机遇,7份勤奋就顶个民工
D****R
发帖数: 6053
5
谈谈自己吧, 现在老咯就不太勤奋了, 年轻时给自己规定了一年得出两篇文章。一连
好多年, 专利也是这样, 有一个IDEA就填INVENTION RECORD, 把老板乐得, 说我就
看重奖金了。
人活的有意义吗? 真可能没有。 宇宙, 地球都是有寿数的,人的生命当然更短。 觉
得吧,人和动物也没啥区别, 爹娘给了自己一个生命, 就这么一次,一定得好好活啊
, 让人在你死了以后也能记得我就是一点点私心了,DNA传承是最简单的了, 如果还
有其他, 岂不是更好。 知道孙子们能坐上爷爷设计的运输工具, 看到爷爷的专著,
就知足了。
上网吗,纯粹是有闲。。 哈哈。

【在 v**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份才能,两份机遇,剩下的都是勤奋
: 没有机遇,7份勤奋就顶个民工

D****R
发帖数: 6053
6
这就是学人文的好处, 出名容易。
哪怕两院院士, 不是专业人士大多不知道的。
路永祥,根叔, 是机械专业少有的能常在网上见到的。严隽琪的上升是个特列, 是统
战需要。
工科大学过去校长出自机械系不少, 路永祥,杨叔子, 根叔,史维祥,翁史列,可能
主要原因还是机械系老师有跨学科知识吧,现在不知还是这样吗?

【在 i*****t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些人才都没有听说过呢?
C*********6
发帖数: 30
7
看来稻客版主想勾勾国内机械行业老前辈的故事。我因为种种原因和少数几位行业内老
先生有过接触。其中一位是稻客版主母校现在的谢友柏。有一次谢老师带我和几位师兄
弟到杭州实习,路过上海到谢老师母亲家中吃饭,当时谢友柏是全国少有的以本科讲师
资格被国家认定为博士导师资格的人。谢老夫人半谦虚半夸耀对我们讲我们家友柏只是
本科毕业,也不知能不能带好博士。不过老太太的确不是炫耀,而只是有点自豪。那餐
饭是很家常,味道还可以。谢老师知道我是湖北人,有一次他对我讲文革初期他带学生
步行南下大串联经过湖北湖南边境,在松滋县尝到一种豆鼓,是他(当时)一生中吃到
的最好吃的东西。我的确尝过湖北有些地方的豆鼓,那的确不是老干妈可比。
这里顺便回应上几楼一位兄弟讲贝季瑶先生两年MIT可以回国在交大当教授。谢友柏土
本科毕业却可以当工程院大院士。这和学历学位没关系,个人在行业的地位起决定作用。
另一位接触过的机械行业老先生早已仙逝,叫雷天觉。是科学院技术学部的第一批院士
,可能我孤陋寡闻,雷先生是我接触过的最聪明的机械工程师之一,当时也的确有人称
他为机械部第一工程师。雷先生知识全面,但因为出生世家且经历坎坷,常常语出惊人
(为此成为57年报上点名的、机械行业大右派)。有一次他对我讲最好把当时所有的计
算机语言专家全关起来,不让发展新语言,然后统一成一种语言,老先生是玩笑。他意
思是统一成标准语言。还有一次他有点不太高兴当时的国家发明奖的评选,说发明评选
委员会主任张维先生他们几百项申请不到一小时胡乱评。尤其感慨的是他有记日记的习
惯,有一次我去他家请教问题,他忽然进到卧房在一本日记撕下泛黄的一页,要我研究
其中内容。仔细阅读后我发现是59年记下的关于弹流润滑的论述,已经完整解释了纯接
触弹流润滑的概念。而著名的Dowson弹流理论是61年才提出。要知道雷先生59年是顶着
大右派的帽子做这些的。可惜我后来碌碌无为,没有继续改项目的研究,有负老先生的
希望。现在回忆起来,真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感啊。呵呵!
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产值)制造大国。很可能也是机械产品第一产值大国。不知还
有多少人能回忆起这些这个过去的机械行业老先生们。只是想起一句俗话,一口是吃不
出一个胖子的。
D****R
发帖数: 6053
8
好文啊, 转到sjtu版吧, 算征文吧, 那里可冷清了。
老大搞流体还是摩擦的啊? 交大陆元章也做过北京机械部自动化所总工程师的, 他到
交大来时, 交大立马给他分配了广园路一家里弄里的洋房底层, 我还去过他家讨教,
没吃过饭啊, 觉得老一批教授对学生非常客气,不摆架子。还非常愿意在家里接待年
轻人。 我有一次去西安交大, 当年的系主任曲梁生也是直接邀请我到他家见面的。

用。

【在 C*********6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稻客版主想勾勾国内机械行业老前辈的故事。我因为种种原因和少数几位行业内老
: 先生有过接触。其中一位是稻客版主母校现在的谢友柏。有一次谢老师带我和几位师兄
: 弟到杭州实习,路过上海到谢老师母亲家中吃饭,当时谢友柏是全国少有的以本科讲师
: 资格被国家认定为博士导师资格的人。谢老夫人半谦虚半夸耀对我们讲我们家友柏只是
: 本科毕业,也不知能不能带好博士。不过老太太的确不是炫耀,而只是有点自豪。那餐
: 饭是很家常,味道还可以。谢老师知道我是湖北人,有一次他对我讲文革初期他带学生
: 步行南下大串联经过湖北湖南边境,在松滋县尝到一种豆鼓,是他(当时)一生中吃到
: 的最好吃的东西。我的确尝过湖北有些地方的豆鼓,那的确不是老干妈可比。
: 这里顺便回应上几楼一位兄弟讲贝季瑶先生两年MIT可以回国在交大当教授。谢友柏土
: 本科毕业却可以当工程院大院士。这和学历学位没关系,个人在行业的地位起决定作用。

C*********6
发帖数: 30
9
不好意思,我不是sjtu的校友。只是在xjtu谢友柏老师的轴承所念过研究生。后来有机
会在机械科学研究院雷天觉课题组里混了几年。来美前一直搞摩擦。
D****R
发帖数: 6053
10
太好了, 以后有摩擦问题一定请教你了。
你说的轴承包括静压, 动压, 和混合轴承吧, 在最坏情况下, 你推荐用的最小油膜
厚度是粗糙度ra的几倍啊?

【在 C*********6 的大作中提到】
: 不好意思,我不是sjtu的校友。只是在xjtu谢友柏老师的轴承所念过研究生。后来有机
: 会在机械科学研究院雷天觉课题组里混了几年。来美前一直搞摩擦。

C*********6
发帖数: 30
11
不敢当,来美已很多年未搞摩擦里了。你这几种都是滑动轴承,油膜厚度一般都远大于
表面粗糙度。除非是重载滑动轴承如轧机轴承或者精密轴承如机床主机轴承,油膜厚度
会小一些,但仍然会大于粗糙度很多。正规滑动轴承厂家如Kingbury和Michell会给顾
客提供设计图标直接按载荷查油膜厚度。国内西交大轴承所或美国Northwestern的摩擦
中心有这类程序。好像一般在油膜厚度5 - 20微米之间。但按润滑理论可能油膜厚度/
粗糙度大于3就应该是全膜润滑。这在滚动轴承可以,但滑动轴承轴瓦热变形太大,油
膜厚度太小会烧瓦。由于很久未搞摩擦了,上述可能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D****R
发帖数: 6053
12
解放前的中国,顶多只能生产一点肥皂火柴之类的小玩意儿,一个用机器磨坊加工面粉
的人,当时就算是大企业家,这在今天简直就是笑话!而能够生产点暖水瓶和胶皮鞋的
厂家,就已经算是高科技企业,老板都可以跟政府要员们平起平坐了.
生得早不如生得巧,

【在 v**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份才能,两份机遇,剩下的都是勤奋
: 没有机遇,7份勤奋就顶个民工

1 (共1页)
进入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求助!Sig Mk25的问题江南出人才
转贴好文:沪上钓鱼忆旧江南出人才 (转载)
人争一口气利用宋朝的科技生产水平,能否发明蒸汽机?
七十年代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孙俪登陆A股遭遇现实版甄嬛传 2亿身价成泡影
版主在马,请问Manufacture这个方向找工作如何女子开未婚证明跑8个月 云南18名工作人员被处理
大家有谁知道哪家公司可以加工光学晶体?日本“机械强国”宝座让给中国
机械行业的一位老前辈 - 雷天觉先生中国飞轮储能技术超欧美,计划年底出品样机
江南出人才 (转载)泰坦尼克号残骸都要消失了 海底青铜依然光彩熠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贝季瑶话题: 机器厂话题: 教授话题: 精密话题: 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