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athematics版 - 丘成桐: 哈佛数学系150年 从三流学系到世界中心
相关主题
Fields vs Wolf(zz)Heroes in My Heart (36)
查一下美国本土得数学菲尔兹奖的人数你们会疯掉的 (转载)问一个三角函数的题目
中国高等研究院(CIAS或CAAS)正式成立one problem about infinite products
中国高等研究院(更新)上课效果没有自己看书效果好
80后“浙大土博”被美国名校聘为助理教授问一道调和函数的题目
科大最该拿博士的一帮人之一再来一道复变qualify题目
华人数学新一代,谁能摘冠?限纯数学领域讨论人选再来Ahlfors书上一道习题
(zz)Heroes in My Heart (3)[合集] 关于上半平面到矩形的Schwartz-Christoffel变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哈佛话题: birkhoff话题: zariski话题: peirce话题: 数学
进入Mathemat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e
发帖数: 16
1
哈佛数学系150年 从三流学系到世界中心
丘成桐
哈佛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最近我与我的朋友Steve Nadis写了一本关于哈佛大学数学系历史的书, 由哈佛大学出
版社出版。
这个写作计划开始时,我还是哈佛数学系主任。我对于这个系伟大先驱者的人生颇感好
奇。因为其中有些人藉着他个人的研究甚或透过他们的学生,改变了整个世界数学发展
的路径。
如果其他地方的人,能懂得欣赏这些数学家如何做研究,如何建立起这个优秀的学系,
而且在这段过程裡,还协助建立了哈佛大学的地位,我认为这会是很棒的事。更何况,
这些伟大哈佛数学家的个人轶事,读来也饶有兴味。
我喜欢阅读数学史,认为好数学家需要知道数学的重要概念如何演进。这些概念的演进
充满了生命力,就像从初生婴儿慢慢长大成人的过 程,这段路可能很戏剧化,而且充
满了兴奋与刺激。一旦我们了解数学发展的根源,就更能理解当今数学的发展。我相信
,哈佛数学系从 一个三流学系成长为世界级领导中心的过程, 提供了很值得参考的个
案,或许可以协助许多想建立世界级数学系的大学做为借鑑。我非常感谢我的合着者
Nadis,他做了十分广泛的研究,并採访了许多哈佛的教师与校友。
一 数学系的曙光:Peirce
我们的书是从1825年说起,当时16岁的Benjamin Peirce刚进哈佛。当他1829年获得哈
佛学士学位时,并没有机会在美国研究数学,因为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学校设置博士班。
Peirce因为经济因素无法前往欧洲深造,结果他先在预科学校(preparatory school
)教了两年书,然后在1831 年回到哈佛当导师 (tutor)。此后一直到1880年去世为
止,他一直留在哈佛。
Peirce是第一位坚持数学家应该做原创性数学研究的美国数学家,也就是说,数学家应
该要证明新定理,解决 那些尚无人能解的问题。当时,不论在哈佛或美国其他高等教
育机构,这样的态度绝非主流。
Peirce在23岁时,出版了一项关于完美数(perfect number)的证明,其中如果一个
正整数的所有因数和(包括1在内)等于该数本身,就称为完美数,例如6和28。当时所
有已知的完美数都是偶数,而Peirce证明了如果存在奇完美数,它必定至少有4个质因
数。直到56年之后,英国数学家James Sylvester和法国数学家Cl. Servais才能够证出
相同的结果,但他们不晓得,Peirce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完成了这项证明。
然而,当时的哈佛校长Josiah Quincy却催促Peirce去编写教科书,Peirce质问哈佛校
方, 是否真要他从事「如此耗费时间,内容如此基本,对于渴望在科学达成更高成就
的人完全没有价值」的工作。 当时做原创数学研究的概念实在太过奇特,在美国几乎
是前所未闻,而且也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尝试。
多年之后, Peirce才在哈佛校长Thomas Hill身上,找到志同道合的盟友。 Hill 说
:「我们最好的教授整天被繁重的教学与备课责任所禁锢, 以致于根本没有时间与精
力去进行个人研究,提升科学与知识。」
Peirce花了大量时间在天文学研究上,并在1839年哈佛学院天文台的建立过程中扮演关
键的角色,他对「1843 年大彗星」以及当时新发现的海王星轨道,都做了精密的计算
。 James Maxwell和Lord Kelvin都对Peirce的成就有高度评价 。 在61岁时 ,
Peirce以线性结合代数(linear associative algebra)为主题,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
,被视为美国人第一个在纯数学中的重要贡献。
1848 年 , Peirce与他的杰出朋友们 , 包括Alexander Bache、Louis Aggassiz与
Joseph Henry, 一起建立了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d of Sciences)。他们也协助擘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其中Peirce正是最活跃的成员。当1880年Peirce去世时,《哈佛砖红报》
表示「上週Peirce教授的过世,意味着本校失去了最闪耀的科学明星,甚至最卓越的教
授。」基于他对数学系的贡献,哈佛数学系仍称呼新进教师为Peirce讲师。

Peirce的时代, 正是哈佛大学数学系由教学开始转往研究的时代。事实上,1869年就
职的Charles Eliot校长─他 也是数学与化学教授─成立了哈佛的数学研究所,并由
William Byerly在1873年成为 第一位数学博士。
二 转变成研究导向的学系
哈佛数学系在Peirce过世之后, 经历了一段「倒退期」,根据Julian Coolidge的说法
:「....科学
活动是一落千丈。」需要多年之后才能破茧重生。不过到了二十 世纪之交,William
Fogg Osgood
和Maxime Bôcher已经将哈佛建立成分析学领域的熠熠新星,分析学是数学的一支
,包括微积分在内。他们将数学研究转变成数学系的核心任务,而不再是像Peirce这样
特立独行之士的嗜好。面对其他大学的强大竞争,哈佛数学系俨然成为当时美国最好的
数学系。
1876年,美国第一个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成立。一年后,他们聘请英国着
名数学家Sylvester来领导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数学系。依照欧洲模式,约翰霍普金斯
大学坚持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应尽可能在重要的期刊上发表 。 事实 上 , Sylvester与
William Story 、 Simon Newcomb、Charles Peirce等人出版了美国第一个重要的数学
研究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其目标在于出版原创数学研究。儘管
1883年Sylvester离开约翰霍普金斯,前往牛津大学任教,但他关于训练研究生与研究
的想法被转移到其他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
当时最受瞩目的是芝加哥大学数学系, 由Eliakim H. Moore担任系主任。1885 年,
Moore在耶鲁获得博士学位,并到德国访问一年。Moore训练出几位重要的数学家:
George D. Birkhoff、 Leonard E. Dickson和Oswald Veblen。这些学生为哈佛、芝加
哥、普林斯顿注 入深刻的影响。许多人相信Moore是「主要的驱动力,最后将美国从数
学荒原转变成数学领域的领导者」 (引 自Karen Parshall的专着)。约翰霍普金斯和
芝加哥都强调,他们的教授不但做研究,并且也教育学生要做相同的事,这样的态度导
致美国数学界在二十世纪之交的明显提升。
由于两位年轻教授Osgood和Bôcher的出现,哈佛数学系很快提高了它的国际声誉
。在1903年前80位美国数学家的排名裡, Osgoode和Bôcher排在前四 名 , 另两
位是Moore和George William Hill(他曾与B. Peirce在麻州剑桥的航海年鑑局(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 中共事) 。 有趣的是 , 当Osgood和Bôcher还是
大学部学生时,都曾经到哥廷根去跟Felix Klein学习, 时间分别是两年与三年。
Klein对美国数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他的学生Frank Nelson Cole就是Osgood和B&#
244;cher的哈佛导师。(特别的是,Klein有六位学生,包括Osgood和Bôcher,都
曾经担任美国数学学会的主席)。
Osgood在德国埃尔朗根大学,由Max Noether指导得到博士学位,并且做了函数论方面
的重要研究,其中包括证明Riemann映射定理。Bôcher的论文则是跟Klein做的,
他在那儿研究势论(potential theory),后来并解明Fourier 级数中的Gibbs现象。B
ôcher培育了许多学生,并且在1908年到1914年担任Annals of Mathematics的主
编。他同时也是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的创刊人,并
且在Moore之后,担任该刊的第二任主编达五年。Bôcher和Osgood留下了足以自豪
的成就:他们为美国数学界打下了分析领域的坚实基础。经由他们的努力,哈佛数学系
不仅是美国最好的数学系之一,即使与欧洲最佳的数学系相比,也毫不逊色
三 Birkhoff的崛起
George David Birkhoff的大学部是在哈佛唸的,在此期间他深受Bôcher的影响。
接着他到芝加哥大学,在Moore的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哈佛在1910年时提供他教职,
但他回绝了,选择去普林斯顿。两年后,他改变心意, 于1912年回到哈佛任教。
Birkhoff代表了下一代、完全在美国受教育的学者。他的数学才能闻名全世界,证明了
即使不去欧洲,也可以得到世界级的数学教育。 他和其他一些由美国大学栽培的优秀
数学家, 都充分具备了将来能够领导学术领域和数学系所的能力。美国本土的数学根
基已在形成, 从而完成了Peirce生前未能实现的梦 想 。 Birkhoff以及他同时代的数
学家,将会证明重要的定理,做出许多卓越的贡献。
Birkhoff的重大成就多不胜数,首先是他关于有限制条件三体问题的着名研究 。 这是
Henri Poincaré在 1912年去世前想解决的问 题 , 结果Birkhoff在Poincaré去世后
三个月内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 Birkhoff告诉他的学生Marshall Stone,做这个问
题,让他体重减轻了三十磅。这个证明成为将分析学的存在性证明连结到拓朴不动点定
理的首例。
麻省理工学院的知名数学家Norbert Wiener,把Birkhoff比喻为「出现在哈佛数学苍穹
上的璀灿明星。……更独特的是,Birkhoff的研究全是在美国完成,并未受益于任何国
外的训练。」 Birkhoff标誌了美国数学成熟期的起点。他直到1926年才造访欧洲,当
时距他开始在哈佛教书已有14年。
附带一提,Wiener在1913年从哈佛大学得到博士学位,正是Birkhoff回到哈佛的第二年
。Wiener是一位年轻的天才,改变了机率和资讯论的面貌。 但他极不善于待人接物,
无法和系上每个人相处 融洽。他转到麻省理工或许对数学界是最好的结 果,因为在那
裡他能够更自由的鑽研应用数学, 并且对工程科学的基础做出巨大贡献。
Birkhoff的众多成就使得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广义动力系统的工作
为他赢得了首届的 Bôcher奖。1927年,Birkhoff出版了经典着作《动力系统》(
Dynamical Systems)。它把动力系统的架构远远扩展到星球轨道的课题之外。该书包
含了许多创见不过并未包含他在这个主题上最重要的贡献 : 遍历性定理 ( ergodic
theorem)。Wiener称赞Birkhoff的遍历性定理是一项精心力作;「遍历性假设的正确
表述及其定理的证明,是美国数学界、乃至全球数学界,近来的最重要成就之 一 ,
这两者都是由Birkhoff完成的。」这个卓越的定理可以上溯到Maxwell和 Ludwig
Boltzmann试图建构气体动力论的努力。
Birkhoff是第一位数学家,把变分学的极大极小论证,用在与球面拓朴等价的曲面上,
得出不无聊的简单封闭测地线。 这可以视为是威力强大的Morse理论的起点。创造这个
理论的Marston Morse正是Birkhoff的学生。Birkhoff对广义相对论也有重要贡献,他
证明了一个(和黑洞有关的)定理,说爱因斯坦方程只有一个球对称的解。他还提供了
解决四色问题的重要工具,这个数学名题在60年后的1976年才由Kenneth Appel和
Wolfgang Haken解出。
除了数学成就之外,Birkhoff还指导了46名博士生,迄今为止,出自他门下的数学家已
超过7300名。他有四名学生日后成为美国数学会的主席:Stone 、Joseph Walsh、
Charles Morrey和Morse。他的学生又再栽培出许多优秀数学家。例如,Walsh在取得博
士学位后留在哈佛,带出了31名学生,其中包括Lynn Loomis和 Joseph Doob 。
Birkhoff 有三位门生─Morse、Hassler Whitney和Stone─获得国家科学奖章。他的其
他许多 学生都有卓越的数学贡献,并且在哈佛或是美国的其他系所成为领导人。
四 分析、代数与拓朴的相遇:
Morse、Whitney和Mac Lane、Marston Morse是Birkhoff的博士生,他的论文题目是关
于如何建立分析与拓朴的关 联 , 这是一个已由 Riemann 、 Poincaré和Birkhoff奠
立的传统。Morse特别感兴趣的是函数达到极大值、极小值或某种平稳值的(临界)点
。这属于古典变分学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回溯至Euler,乃至Fermat。Birkhoff已用
它来证明与球面同胚的闭曲面上的封闭测地线的存在性定理。但Morse更进一步把临界
点的存在性连结到该函数定义空间的拓朴性质。他的方法在现代拓朴学有深刻的用途,
因此被称为Morse理 论。
在Morse及其追随者 Raoul Bott、 Stephen Smale等人手中 , Morse理论成为研究微
分拓朴 的基本工具。一些重要的方法, 像 Smale 发展出来的柄把空间分解 (
handle-body decomposition ) , 是根据Morse理论而来的。 Smale是Bott的学生 。
四维以上的Poincaré猜想即是用Morse理论解决的。
Hassler Whitney也是Birkhoff的学生, 他发展了把流形浸入欧氏空间的理论。流形
上的向量丛,即是由此研究衍生的课题。特别是,Whitney引入了向量丛的Stiefel-
Whitney类。这种示性类的想法, 又被Pontryagin和陈省身进一步发展。
示性类和纤维丛的理论协助奠立了现代几何和拓朴的础石。它是规范场论的基础,规范
场论是用 于描述所有粒子基本作用力的理 论。在发展示性类理论的过程中, Whitney
也引入了上同调理论,这是现代拓朴和代数的基本观念。(James W. Alexander独立发
明了上同调的观念。)
我任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时遇见Whitney,他那时显得相当孤单。他跟我说,他是我
在柏克莱的老师Morrey的好友。Morrey也是Birkhoff的学生,他是偏微分方程现代非线
性理论的创始人。Morrey的一项知名成果是1949年时解决Plateau问题─他证明三维空
间中的任何闭曲线,如果符合适当条件 , 就会是某肥皂膜的边 界 。 受到Plateau问
题的启发,Morrey向Whitney请教:可以浸入平面的闭曲线该如何分类?Whitney告诉我
,他把Morrey的问题当成挑战。Whitney的方法又在Smale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理
论的最广义形式现在被Mikhail Gromov称 为h原理,据他所云,这理论具有广泛的用途。
Saunders Mac Lane不是哈佛的毕业生,他是在哥廷根受Hermann Weyl 指导的学生 。
当 William Caspar Graustein当哈佛系主任时,Mac Lane接受了Peirce讲师的教职。
他在哈佛待到1947年,然后转到芝加哥大学。他和Samuel Eilenberg合作,把拓朴和代
数这两门重要的数学分支融合成一门两者紧密结合的新学问;他 们一起发展出同调理
论的公设化研究理路;建构了在同伦理论计算中非常重要的Eilenberg-MacLane空间。
这些想法也引发了代数和群论的重大发展。
五 複分析与几何
芬兰人Lars Ahlfors 1907年出生于赫尔辛基,他是第一个在哈佛数学系获得终身教职
的欧洲数学家。当加入哈佛时,他已经是第一流的国际 明 星 。 他在1936年 , 与麻
省理工的Jesse Douglas共同获得第一届的费尔兹奖。Ahlfors后来还获得沃尔夫奖。
1935年时 , 在 Constantin Caratheodory 的大力推荐 之下,Graustein提供给他 为
期三年的客座讲师职。
他最后在1946 年加入数学系 , 1977年退休 。Ahlfors是继19世纪德国数学家Riemann
之后,又一个複分析领域(特别是从几何角度来探讨)的伟大开拓者。
Ahlfors是芬兰大数学家Rolf Nevanlinna的弟子,后者带他认识了Denjoy猜想,这是一
个关于複平面上全纯函数渐近行为的着名猜想。Ahlfors在1930年解决这个问题。约略
同时,瑞典数学家Arne Beurling在巴拿马猎鳄鱼时,也独立 提出他的证明。(
Beurling在1948至1949年任教于哈佛, 然后去了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Ahlfors还
曾提到:「我不知道德国数学家Grötzsch已经发表了数篇和我想法 类似的论文。
」Beurling成为他毕生的挚友和竞争者,而Ahlfors也把Herbert Grötzsch的 一
些想法运用到准保角(quasi-conformal)映射的研究上。
Ahlfors创立并且触及複分析的每一面向,大部分是从几何的角度。他在证明Denjoy猜
想时,已经研究了保角映射中长度和面积的扭曲。他广泛的发展这些几何想法,然后将
成果总结成一 篇名为 〈 复盖空间的主定理 〉 ( Zur Theorie der ü
berlagerungsflächen )的论文 , 于1935年发表在Acta Mathematica。这篇论
文为他在次年赢得费尔兹奖。关于这面奖牌有个逸闻:1944年,当Ahlfors需要筹集从
瑞典到瑞士的旅 费,他把奖牌送进了当铺(后来经由几位瑞典友人的协助,奖牌被赎
了回来)。在1939至1940年芬兰冬季战争期间,他花了大量时间躲在防空掩体裡, 撰
写一篇名为〈 半纯曲线论〉(The Theory of Meromorphic Curves)的专题论文,该
文以非 常几何的方式,把Nevanlinna的理论推广到多维空间中的複曲线。
我的老师陈省身,在Ahlfors这篇论文发表四十年后,曾予以透澈研究。事实上,
Ahlfors透过Riemann面的几何,给出了Schwarz引理的完美诠释。它展示出负曲率如何
有助于控制全纯映射的行为。Ahlfors的这项原理激发了近五十年来高维複分析的发展
。Ahlfors在极值长度(extremal length)、准保角映射、Riemann面模空间、Klein群
等主题的研究,开启了现代複分析的新地平线。
六 大战馀波:Gleason、Mackey以及Hilbert空间
二次大战时,由于教师参军或自愿投入研发支援同盟国,哈佛数学系大幅缩减。例如
Stone担任美国数学学会的战争政策委员会主席; Walsh应召入伍进入海军;Coolidge
在七十岁的高龄还从退休重返教职,替正在保卫国家的教授同僚教微积分。
Mac Lane则领导以哥伦比亚大学为本营的应用数学群,专门研究战争相关的问题。成员
包括哈佛的拓朴学家Whitney;担任Peirce 讲师的Irving Kaplansky,他原来是Mac
Lane的博士生;另外还有哈佛讲师George Mackey,他是Stone以前的学生。
Garrett Birkhoff(G. D. Birkhoff的儿子和Loomis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Norman
Levinson合作,预测空中发射鱼雷的水底轨迹。他也和Morse与John von Neumann加入
一个委员会,分析如何促进防空砲弹的效用,以及穿射坦克装甲的问题。战后,
Garrett Birkhoff开始探索溷合纯数与应数的数学问题。G. D. Birkhoff则为哈佛的
Howard Aiken寻找资金,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威力最强的计算器─哈佛马克1号,用
来做射击弹道的计算,后来也为曼哈顿计画作计算。

Stanislaw Ulam在1936至1940年成为哈佛学会(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的年轻
学者与数学系讲师。他后来加入曼哈顿计画负责繁複的数值计算,帮助设计出第一颗原
子弹。Ulam后来发明蒙地卡罗法,以统计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他也是发展氢弹的关键
人物。物理学家Edward Teller曾经这样评价Ulam:在真正危急的时候,数学家仍然胜
出,只要他真的很好的话。
Andrew Gleason是耶鲁的大学生, 1942年毕业之后旋即加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海军密
码分析小组。 他曾协助破解日军的密码,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Turing盛赞他的研究聪
颖。 1946 年Gleason离开海军,先成为哈佛学院的年轻教师,后来成为数学系的教授
直到退休。一直到1990年为止,他一 直都是政府情报体系的顾问。他引入了许多分析
密码的重要数学 技术,结合了他的编码理论研究与庞大的纯数学课题研究。
Gleason非常着迷于Ramsey理论,这是一门和数算东西、寻找秩序有关的理论,可以从
似乎无秩序的结构中找出有组织的子结构。 他和Robert Greenwood 算出R(4, 4)等于
18,也就是说你必须找到18个人,才能确保其中至少有4个人完全不认识对 方,或是彼
此都认识。
不过Gleason最知名的工作是Hilbert第五问题。 这个问题属于1900年Hilbert在巴黎世
界数学家大会所提出的23个问题。第五问题是局部欧氏群 是否必然是李群。许多伟大
的拓朴学家都曾经试 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却都失败。Gleason为这个问 题做出最关键的
贡献,最后才由高等研究院的 Deane Montgomery与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的Leo
Zippin联合解决。
Gleason并没有博士学位, 他自认Mackey是他的恩师。Mackey是现代群表现论的铸造者
,他也在量子物 理基础上有重要贡献。Mackey对他 的指导教授Stone与von Neumann所
构筑的理论很感兴趣,这项理论试图解释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也就是一个粒子的
位置测量精确度与其动量测量精确度成反比 。 Mackey可以将 Stone-von Neumann的理
论摆置在一个广义的数学脉络中。Andre Weil随后注意到Mackey理论中的特例,和数论
中的一些深刻理论很有关係。
Mackey对于Max Born法则很感兴趣,亦即在某时某地找到一 物的机率密度等于其波函
数绝 对值的平方。Von Neumann与Mackey想要从第一原理出发, 说明以单位向量表示
状态是数学上可证明的 。 由于Von Neumann用的一些公设约束性太大,Mackey想要移
除它们。 Mackay重新将这个问题用精准的数学形式来呈现,写成一个猜想。Gleason被
这个猜想所激 励,投入研究最后证明它。
Mackey的表现论着重于酉表现( unitary representation),他以导出表现(
induced representation) 为基础, 发展了所谓的「Mackey 机器」。这个理论在包
括量子物理与数论的几项主题的发展上有很深刻的影响。
七 欧洲人:Zariski、Brauer与Bott
二次大战之后,有好几位一流欧洲数学家加入哈佛数学系的阵容。除了Ahlfors(1946)
之外, 还有Oscar Zariski (1947)、Richard Brauer (1952) 和Raoul Bott (1959)。
每一位都对这个系以及他们的专长领域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些领域主要分别是代数几何
、群论和拓朴。

虽然Zariski是第一位在哈佛数学系拿到终身教职的犹太人,他在数学上的宏大冲击和
宗教信仰并无关係(事实上他自认是无神论者)。Zariski和Weil重新整顿了代数几何
,将它置于比从前更坚实、也更代数的基础之上,他们形塑了代数几何领域的日后发
展,为未来几十年的进步奠下基石。
1899年Zariski出生于俄罗斯的科布林,1918年就读于基辅大学。他在当时的俄国革命
中受伤,离开俄罗斯到罗马萨皮恩札大学读书,当时这裡是研究代数几何的世界中心,
教师阵容中有三位伟大的代数几何家:
Guido Castelnuovo、Federigo Enriques与Francesco Severi。他们就是(义大利)古
典代数几何的象徵与本尊。代数几何是一个以各种方式结合代数与几何的领域,运用代
数技巧来解决几何问题。Zariski在罗马待了三年,并深深受到义大利几何学家的影响
。不过Castelnuovo却告诉他:「你虽然在这儿和我们一起,却不是我们的一 员。」
Castelnuovo此言并非斥责,而是一种敦厚的善意,因为Castelnuovo曾告诉Zariski,
义大利学派的方法已经穷竭所有可能,走到尽头,不适合再往前发展。后来Zariski发
现发现义大利学派的代数几何「基础摇晃不安。」他需要修正Severi的证明,但Severi
却说:「我们贵族是不做证明 的 , 证明是你们庶民的事 。 」
Zariski将代数几何基础的重建视为己任,并在抵达美国之后才完成。
Castelnuovo和Severi鼓励Zariski去研究Solomon Lefschetz新颖的拓朴研究,他接受
这项建议,并透过Lefschetz协助找到工作,1927年成为约翰霍普金斯的研究员,一年
之后就升任副教授 Zariski在约翰霍普金斯任职大约20年后,成为哈佛的一员。
在这段期间,Zariski决定从崭新的角度探索代数几何,1935年,他出版《代数曲面》
,在二维曲面上实践他的新观点。事实 上,Zariski重建了代数几何的基础,而他所使
用的语言是现代的交换代数 , 这是他1934至
1935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Emmy Noether那裡学到的。
在1937年,Zariski曾说:「我的研究特性经历了剧烈的改变,不论是使用的方法或是
问题 的叙述方式,其特徵都益发代数取向。」 但是他也补充说:「纯粹形式的代数或
形式数学并非我天生的性向,我和真实的生活也有 非常多的接触,那就是几何学,几
何才是真实的生活。」
关于这个新的代数取径 ,Zariski的博士广中平祐(Heisuke Hironaka)说,一旦证明
是以代数为基础,严格性 就是自然的结果,这也帮忙数学家处理那些无法眼见的高维
度形体 。 这个想法对Weil和Zariski发展以任意体为基之几何也极为重要,也就是说
他们所处理的代数空间并不只限于实数或複数坐标。其中最奇特的是有限代数解形(
variety),事后证明这对现代数论非常重要。
1940年,在Birkhoff的强力推荐下,哈佛准备提供Zariski终身教职,填补刚退休的
Coolidge与1941年初Graustein过世所留下的空缺。于是,该年Zariski到哈佛访问一年
。不幸的是,由于日本轰炸珍珠港, 大学当局冻结了教职 , Zariski只能回约翰霍普
金斯大学担任教学吃重的职务。 不过在这段期间, Zariski证明了他知名的「主定理
」以及连通性定理。 根据他的博士生David Mumford所言,他运用代数中的基进概念,
并萃取了几何的内涵。这正是Zariski长久努力为代数几何奠基研究的一环。整体而言
,Zariski成功撑起代数几何基础的成就,也许比他证明的任一个别定理都还更重要。
Zariski在1947年终于成为哈佛教席的一员,他让哈佛在接续而来的三十年中,成为代
数几何的世界中心,就像几十年前的罗马大学一样。 Zariski将顶尖的学者带进哈佛,
他推动关键的教席任命,邀请明星级的访问学者如Jean Pierre Serre与Alexander
Grothendieck,并且以他研究的高度与个人魅力,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
Zariski在四十年代的重要数学成就,是关于代数曲线与代数曲面奇点的解消(
resolution ), 这导致数十年后,1964年广中平祐所有维度奇点解消的伟大定理,
他另一位学生Shreeram Abhyankar在1956年解决了有限体代数流形(不超过二维)的解
消问题,约十年后,Abhyankar又解决了三维的情况。
除了广中平祐与Abhayankar之外,Zariski所训练的杰出学生还有Mumford与Michael
Artin, Zariski学生的整体成就改变了整个代数几何的主题。今天关于代数几何最核
心的部分,大多得归功于这一群数学家。
Richard Brauer在他职业生涯的中期来到哈佛,当时他的整体成就已经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此后他还有更多的成 果。他是Issai Schur在柏林大学的学生, 博士论文的主题
是群表现。1933年, 他离开德国,在高等研究院待了一段时间 , 1934至1935年成为
大数学家Weyl的助理,随后在经历多伦多大学 与密西根大学的教职后,加入哈佛的教
席。在多伦多时,Brauer投入有限群及其群表现的研究,在这个主题裡, 他获得许多
优异的成就,并结合成一 个宏大的理论:有限单群的分类,这是所有有限群的基础。
他在1955年的论文〈偶数阶的群〉中提出一个分类单群的策略,后来被称为「Brauer纲
领」。
Walter Feit说是Brauer踏出关键的第一步,才让他们有可能证明出知名的Feit-
Thompson定理:
「所有奇数阶有限群都是可解的。」John G. Thompson因为这个定理获得费尔兹奖。
1972年,Zariski的另一个学生Daniel Gorenstein提出一个16步骤的纲领,试图证明所
有有限单群若不隶属于18族群,就只属于例外的26种「异散群」(sporadic groups)
。这个纲领的最后一块拼图, 是一篇长达1200页的论文,作者是加州理工学院 的
Michael Aschbacher与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的 Stephen Smith。
1923年,Raoul Bott生于布达佩斯,他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并在Richard J.
Duffin的 指导下,在卡内基美仑大学就读应用数学研 究所。他和Duffin解决了电路网
理论中一个 十分有挑战性的问题,Weyl十分欣赏这项研究,邀请Bott到普林斯顿高等
研究院访问。在那裡Bott结识了Morse,学习Morse的临界点理论,并将它推广到临界点
非孤立的情况。
运用这个推广的Morse理论,Bott进行了计算李群同伦群的卓越研究,还发现人意外的
现象:他发现当n很大 时,SO(n)的同伦群竟然出现週期8的现象。而SU(n)的同伦群则
出现週期2。 根据Michael Atiyah的说法,Bott这篇1957年的论文是一枚「炸弹」,现
在这项定理称为「Bott週期性定理」。 这个发现影响极大,开始了拓朴与几何一波接
一波的发展,尤其是K理论的进展,这是关于向量丛的研究,肇 始于 Grothendieck 、
Serre 、 Atiyah 与 Friedrich Hirzebruch。这是Bott在他还 是密西根大学教授时
所完成的工作。
在John Tate的大力推荐下,Bott于1959年来到哈佛就职,系主任Zariski说:「Bott
正是让他感觉无聊沉闷的系可以再度鲜活起来的最佳人选。」Bott在哈佛一直待到他退
休为止。
Bott其他极具影响力的工作包括了1964年的Atiyah-Bott固定点公式,以及他与Atiyah
合作的等变上同调理论 ( equivariant cohomology)。
Bott对数学社群与数学系的影响远超出他所发表的论文。他训练出好几位杰出的数学家
, 包括在密西根时期的Smale,哈佛时的Daniel Quillen与Robert McPherson。
雇用Ahlfors、Zariski、Brauer、Bott以及随之而来的其他数学家,哈佛向大洋另一边
的数学家打开大门,更丰富了数学系、数学领域、 甚至数学文化的发展。
Bott说过他感谢「这个国家,以崇高的心灵与慷慨的胸怀接受这麽多来自不同海岸的人
, 不介意我们的口音与其他差异,让我们能适才适性,竭尽所能。」
八 结论
今天的哈佛数学系和往日一样优秀,承续着开系先贤的传统。在2009年的一次晚宴中,
Tate宣称现在是本系的全盛时期。这句话也许略嫌夸张,但是我必须承认,这个系继承
了让它在过去150年如此伟大的恢弘传统。
哈佛数学系规模仍然很小,只有18位资深教席。我们依然相信品质是聘任终身教职时最
重要的标准,也继续开放给所有族裔与国籍的杰出数学家,只要他们愿意奉献于研究,
并且为哈佛大学训练出最好的学生。
Birkhoff于1912年来到哈佛,从那时开始,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心智领导之下,数学系已
经发展了100年的高阶研究。
回顾这段历史,再比较其他国家还在奋力发展一流数学研究的大学,我们有下列结论:
1. 20世纪之交正是美国发展高层科学研究的恰当时机,主要的大学如约翰霍普金斯
、耶鲁、芝加哥、哈佛都戮力于争取欧洲最好的学者(例如Sylvester),并尽全力培
育最好的学生(如Birkhoff、Whitney、Morse…)。这些努力也受到大学校长(如
Eliot)与院长(如 Graustein)的强力支持。他们都有极力成为世界上最好大学的远
大愿景。
2. 在十九世纪下半, 美国的经济状况大有改善, 其盛势持续至今。 私人捐赠者捐献
大量的金钱给大学,例如John D. Rockfeller捐给耶鲁与芝加哥 , Leland
Stanford则捐赠他所有的钱财建立了史丹福大学。 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无私态度, 举
世无匹。 而且这样的奉献态度依然保持到今天。
3. 基于大学所提供的良好环境,以及优秀大学彼此之间的良性竞争(相较于某些新
发展国家大学的檯面下竞争), 教授与学生于是能奉献精力于原创性的研究。
我们也能体认到当时研究者研究数学时的强大自信。例如Birkhoff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
,竟然敢孤身尝试解决Poincaré留下来的有限制条件三体问题,显示了当时数学领导
者的自信。
Birkhoff不觉得他有需要前往德国跟随大师学习,自己就开展了许多新颖的领域,也栽
培了具有同等创造力的学生。他之所以能完成这份艰难的工作,部分得归功于哈佛能够
汇聚一批资赋优异的学生,这些哈佛大学部与研究所学生的总体贡献让哈佛成为名校,
他们跟随大师学习,开闢自己的领域与研究子题。
4. 这些领导人心胸开阔,愿意尝试新颖的研究方向。从Birkhoff时期一直到今天,
哈佛的教师与学生在变换新研究方向时从来不畏缩。 因此开拓了很多新领域:现代拓
朴学、动力系统、遍历论、资讯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几何观点的複变分析、基于代
数的代数几何基础、群论、数论等等,几乎包括所有对数学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领域。
5. 数学系的气氛非常友善,因此许多绝对一流的访问学者都能与我们的教授和学生
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新理论逐一诞 生,并进而刺激年轻学生继续向前探索。
6. 儘管资深教师的人数很少,但他们都投入大量努力去教导学生。教师和学生愉快
的 一起工作,他们以哈佛为荣,愿意维护哈佛的崇高名声。
7. 美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十八世纪前开发东部和南部,独立战争更要联合法
国对付英国在海上的威胁,十九世纪时向西部殖 民,充满冒险开创的作风,影响及于
学术。 同时多民族的社会鼔励良性的学术竞争,
开国至今,社会大致上兼容并蓄,这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
让哈佛如此伟大的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我相信以上是最关键的因素。
p**********n
发帖数: 1470
2
really nice post about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america!
s*****V
发帖数: 21731
3
北大在哪个阶段?
1 (共1页)
进入Mathemat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合集] 关于上半平面到矩形的Schwartz-Christoffel变换80后“浙大土博”被美国名校聘为助理教授
[合集] one problem about infinite products科大最该拿博士的一帮人之一
紧急请教1/n^2,n=1,2,..之和如何计算?华人数学新一代,谁能摘冠?限纯数学领域讨论人选
some tales of mathematic!ans(125)(zz)Heroes in My Heart (3)
Fields vs Wolf(zz)Heroes in My Heart (36)
查一下美国本土得数学菲尔兹奖的人数你们会疯掉的 (转载)问一个三角函数的题目
中国高等研究院(CIAS或CAAS)正式成立one problem about infinite products
中国高等研究院(更新)上课效果没有自己看书效果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哈佛话题: birkhoff话题: zariski话题: peirce话题: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