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毛轮访谈哈──陈东林:三线建设军事上有成就经济上不划算 (转载)
相关主题
新三线建设大家来看看这个qed
菌斑应该搞个三线建设的大讨论三线建设和科学春天的对比!
看三线风云纪录片,毛主席的三线建设奠定了我国的坚实工业基础宋晓军说过一段话,很诚恳很直白
资格最老常委:以周恩来为楷模 从不许别人祝寿从三线建设看毛时代被严重低估的经济奇迹
文革时期的科技经济成就惊人用数字说话:三线建设成就辉煌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应当定义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四川人民应该感谢毛爷爷的三线建设
狂吹经济特区的邓轮,肯定不知道老毛的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高楼迷这个站让我更感慨太祖的三线建设啊
三线建设的决策过程有没有三线建设子弟学校毕业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三线建设话题: 陈东林话题: 三线话题: 主持人话题: 当时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t
发帖数: 15246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轮访谈哈──陈东林:三线建设军事上有成就经济上不划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30 11:14:19 2011, 美东)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思考和奋斗的特殊产物。我们应
该肯定它在军事上的成就。但如果从经济上来衡量,这是一场不划算的建设,甚至中间
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浪费。”——陈东林
主持人:陈教授,您知道三线建设这个历史词汇是从80年代解密的,到现在20多年过去
了,但是可能对现在年轻一代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可能很多人听过,但是不知
道是怎么回事。“三线”的定义是什么呢?
陈东林:是的,“三线”这个词有一个神秘的面纱笼罩着,应该说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
知道,但是当时不能说,你注意《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三线”这个词是在90年代,
在这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一些文件,一些宣传材料里面用的都是“XX”,所以
说明这是具有保密性质的,到现在为止“三线”的研究也是很薄弱的,很多人亲临其境
,很多人为之倾注了终身心血,但是写这个的人很少。“三线”我们简单讲就是以中国
的国境线为最外沿做一个划分,国境线到第一道线的地区叫做一线地区,第一道线到第
二道线的地区叫做二线地区。这里面我们讲到比如人的腹部地区,就是“三线”地区。
总的来讲,一线是前沿阵地,三线是我们的后方。
三线建设决策一开始就有分歧
主持人:三线建设从60年代启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这个时间跨度是非常长的,可以
说整个建设过程是国家当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而且它是由毛主席亲自决策拍板的,
当时的决策过程是怎么样的?
陈东林:这个决策过程我们过去讲得比较朦胧,最近也有一些老同志有一些回忆录,还
有一些学者做了一些研究,逐渐地对这个决策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个过程是充
满着争议的,可以说“三线”本身就是一个争议的代名词,从一开始做决策就有争议,
一直到后来调整改造结束了,“三线”这个词不再用了,还是对它的历史评价有争议,
所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几十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国际形势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
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有各个时间段的看法。
应该说最早的争议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之间的认识不同开始
的,大家知道1959年到1961年我们国家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这个困难时期造
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相应地推迟了,就要有一个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就在这个恢复时期过去以后,国家决定,经济有了初步好转,我们可以
再搞“五年计划”了,决定从1966年开始再搞第三个“五年计划”。
这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在哪里?争议来了,首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书记处和国家
计委在起草“三五”计划的过程中做了很多调查,针对我们国家当年面临的情况,就是
农业上不去,粮食还没有解决温饱,于是邓小平提出来“三五”计划的重点是抓农业,
用当时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先抓吃穿用;吃就是粮食;穿就是棉花,也是农业;用
是讲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基本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主持人:所以当时“三五”计划又简称为“吃穿用”计划。
陈东林:是的,邓小平在主持“三五”计划的时候搞了一个45000万亩的旱涝保收的农
田规划。这个计划先报到了毛主席那里,1964年6月份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三五”计
划,在这之前要先向毛主席汇报,当时毛主席听了以后基本上没有说什么话,但是过了
两天毛主席就提出来了,说这个计划农、轻、重应该颠倒一下,要重、轻、农。农业是
基础,我们的屁股要坐得稳,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国防工业要适当地抓。这个时候他讲
的语气还比较缓和。
到了8月份,毛主席的心态更急了,毛主席讲要抓三线建设(这个时候三线建设名词就提
出来了),不然打起仗来我们的位置站不住,他说“三线”的攀枝花要修,成昆铁路要
修,你们说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为什么毛主席比较动气地讲这个?这里可以看出毛
主席的态度是很坚决的。为什么毛主席发生了这样的一个变化?具体原因,是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我们过去并不是太清楚,1964年的4月份总参谋部作战部搞了一个调查,打了
一个报告,这个报告里面主要讲了三部分,都是围绕战备进行的,就是说第一,我们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全都在沿海地区,一旦战争爆发了损失会很大,在敌人的轰炸
下;第二,我们的交通铁路枢纽都在沿海地区,打起仗来很快会瘫痪;第三,大城市周
围修了不少大水库,这样遇到轰炸的时候会发生洪水泛滥,有一部分城市会被淹没。这
个报告是4月25号打上去的,打上去以后就没有批下来,一直放在毛主席案头,等到批
下来的时候是8月份了,毛主席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的国际形势是什么样的?越南战争正在升级,1964年的时候美国已经从出钱支
援南越政权打仗发展到了派顾问,最后又秘密地派了部队,到最后直接参战,这就是越
南战争升级。这是南边的情况。那北边呢?原来我们讲到一线、二线、三线的时候,北
边的一线不是作为前线的,因为北边的前线挨着苏联,过去有一个说法是“背靠大老哥
”,主要是对南边作战。
但是1964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赫鲁晓夫下台,下台以后我们中央派了一个代表团,周
总理当团长,成员有贺龙元帅,结果到了苏联以后,他们的意思是说希望改变过去赫鲁
晓夫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苏联方面没有答复,但是在宴会上苏联的一位元帅喝醉了,
喝醉了以后对着贺龙元帅讲,“让我们联合起来像搞赫鲁晓夫一样,把毛泽东搞下去。”
这个是有史事记载的。贺龙元帅马上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马上向他们提出了抗议,勃
列日涅夫就赶快道歉,说酒后失言。但是周总理说是酒后吐真言,想颠覆我们。之后中
苏关系恶化,1964年到1966年的时候包括他们的北部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人民共
和国部署了上百万的军队,而且他们的战略导弹也开始对准中国,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毛主席就在考虑,北部也要面临着作战的可能性。
我们的东部是沿海,大家知道过去沿海一线在古代的时候是比较安全的,过去航海不发
达,没有人能从海上进攻我们,反而都是从我们的北部沙漠这些地方进攻的,你看中国
的首都都是由西部向东迁,因为西部有少数民族的侵扰,这样我们的首都从西安到洛阳
,一直迁到了南京、北京。但是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从海上打过来了,以后的历次战争也
基本上是从海上打过来,所以当时毛主席考虑东部也是存在威胁的,美国从日本、菲律
宾、台湾地区一直到东南亚,呈“半月形”包围我们,这正好是我们沿海的海岸线,所
以东部也不安全。
唯一安全的地方是西部,因为一方面西部是山高路远,中小国家像伊朗、阿富汗,即使
有一个印度,也是由喜马拉雅山隔着,所以西部比较安全,毛主席考虑说我们的战略后
方确定在西部,看了总参这个报告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总参这个报告很奇怪,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拿出这样一个报告?
陈东林:这个是和我们当时国际形势有关。
主持人:那个时候军方对这个问题一直都不敢松懈是吗?
陈东林:我们过去没有把它公开,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情报系统早就获得了一些动向,就
是美国、苏联都在我们周围有可能侵袭的事态。所以这个报告就引起了毛主席的深思。
尤其是到了8月4号,“北部湾事件”事件发生以后。
“北部湾事件”是越南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北部湾发生了冲突,美国方面当时宣称是他们
的军舰遭到了袭击,这样美国就提出来了对越南的战争不受限制,他们直接投入军队,
开始对北越进行轰炸。这个“北部湾事件”后来在90年代已经由美国方面承认了,是美
国自己制造的,越南军舰当时没有主动进攻他们。这个全世界的人一般都想得出来,越
南的海军力量多么弱小,它会主动进攻美国吗?
这个事情一爆发以后,当天夜里紧急报告就报告到毛主席那了,毛主席早晨6点多钟做
了一个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要改变一下,什么行动呢?毛主席一直有一个愿望
,就是他想骑着马顺着黄河走一遍,走到黄河源头看看,他想对中国的西部有一个了解
,而且考虑要怎么建设。但是一打起仗来,骑马去考察黄河就不现实了。
在以上种种情况下,8月份的中央工作会议,毛主席提出搞三线建设,中央领导人都没
有什么太多的意见了,在这之前每个人是都有一些想法。
应该肯定三线建设在军事上的建设成就
主持人:之前大家各有各的想法?
陈东林:对,因为当时邓小平做出的“三五”计划的重点是抓农业和轻工业,确实是经
过三年困难时期,感觉粮食是我们的大问题。这个时候毛主席提出来要抓“三线”,所
以大家……
主持人:在思想上不是特别能接受,因为它不是最迫切的问题。
陈东林:对,你这个话讲得很对。现在我们评价三线建设的一句话就是三线建设是迟早
要搞的,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后方是站不住的,但是什么时候搞,这个是可以讨论。是
在我们还没有吃饱的时候就大搞后方战备建设,还是先把农业搞好了,大家有劲了,手
里也有点钱了,我们再搞后方?先搞哪个,后搞哪个呢?谁来决定呢?国际形势来决定
。国际形势当时确实是比较严峻。
主持人:有这样一种苗头,谁也说不准会怎么样?
陈东林:对。今天很多人指责毛主席说他对国际形势看得太严重了,你看这么多年仗也
没打起来。确实,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分析得过于严重,以至于到了1969年
经常喊的一个口号就是,“要准备敌人大打早打,打核战争”。也就是现在就开始准备
,要打就大打,要打明天就打,要打就是核战争。这个估计显然是比较过分了。我看你
比较年轻,你对历史感兴趣吗?
主持人:还行。
陈东林:那么你能说出来我们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外国侵略的战争有多少次
吗?
主持人:这个倒真不是很清楚,很少这样的盘点过。
陈东林:1840 年开始中国受到的大的侵略战争,小的不说,说大的,1840年第一次“
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人打过来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把我们的圆明园烧了;1883年“中法战争”在我们的广
西和福建打起来了,我们对越南的保护也丢掉了;到1894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中日甲
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占领了我们的天津和北京,西太
后跑到了西安,这是五次了;然后是1905年的 “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为什么算
在我们身上?因为在中国的地盘上打,你说中国当时被欺负到了什么程度!
主持人:包括后来日本大规模地侵略中国,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备战心态可能就根深蒂固,总觉得自己要强大。
陈东林:是。我们今天的人可能没有这个感觉,但是我数完这么多战争之后,1840年之
后,我们每隔15年就有一次被侵略的战争,我们死了多少人?现在无法统计了。现在最
大规模的抗日战争我们还能统计,我想七次侵略战争中国死亡人数到不了1亿,也接近
了。
主持人:所以说毛主席三线建设的战略考量是没问题,但是大家现在争议它是不是一个
合适的时机?因为现在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说三线建设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
进行了错误的建设,三个错误。因为出于战略考量,把工厂迁建到一些很不适合发展现
代工业的地方,当时叫做“深挖洞”,都往偏僻的地方隐蔽,这就增加了很多的成本,
而且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所以有的人对三线建设的布局也有意见。
陈东林: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对三线建设的争议往往就在这儿,
所以说今天我们三线的设施它有什么用?当时可能我们做战备是起作用的。我想这个问
题可不可以这样看。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军事态势要证
明它是正确的话,往往是需要它起作用来证明,但是当它起作用的时候,恰恰又是证明
它失败的时候。”这句话怎么解释?你备战搞得好,使敌人不敢来侵略,这说明你起作
用了,但是这种起作用的结果是战争没有发生,反而别人会来指责你,说你看,没打吧
。这是一个矛盾。
所以我想三线建设当时和现在比较一下,要证明三线建设是正确的,无非就是两条:第
一条就是战争打起来了,我们经过10年、8年的较量打败了敌人,但是这样的结果是谁
也不愿意看到的;第二个是战争没打起来,但是这个三线还有另外的用处,不像你刚才
讲的是浪费了。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是要分两步讲:一个我们评价“三线”是站在什
么角度,是从经济角度评价,还是从军事角度评价?
如果从军事角度评价,首先我讲到了现在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时代它还有没有用?一个
是不光我们在挖洞,美国也在挖洞,北欧的挪威那些国家也挖洞,像挪威它的海军船坞
挖了一个大山洞,大概有100多米宽,里面能藏12条军舰,你说现代的战争它的山里面
挖的洞还是能起作用的。美国也挖洞,它在华盛顿靠东海岸边上的山里面挖了一个地下
指挥所,挖得很大很大。“9.11”美国遭受袭击的时候,布什带着很多国会议员和参众
两院的首脑都在这里去指挥。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洞不是绝对没有用。
因为要下定决心想摧毁你一个城市是能做到的。但是如果你的覆盖面很广,不会让它造
成集中打击,我想这个时候“洞”的作用就发挥了。像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及北约
轰炸南联盟,当时萨达姆和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有一部分的飞机都隐藏到了地下的洞里
面,当然它的条件有限,这两个国家小,就是那么几个山,你藏到哪儿都能搜到,但是
就是这样在美国的轰炸面前还是保存了70%多的飞机,当然这两个战争失败是另外一个
原因。
同样,我们今天讲了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我们常常讲一句话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暗了南方有北方”,在我们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我们挖一些洞,隐藏一些
尖端的、核心的东西还是有效果的,可以为我们保存实力进行第二次打击提供很大帮助
。实际上敌人要打你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你的报复能力,你爬起来跟他拼命是他们
最怕的。所以中国这种挖洞是存取实力的方法。
主持人:包括当时建的西昌、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都是出于战略考量,经过不断发展
建设,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三线建设的军事遗产还是很丰富的?
陈东林:是的。
三线建设在经济上不划算,甚至有比较大的浪费
主持人:但是现在大家争议比较多的就是在经济方面,经济方面是不是比较失败呢?
陈东林:经济上和军事上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比喻,你买了一份保险,
每月每年都交保险费,最后人也没撞车,你回过去要算一下保险费给我的收益,肯定不
如你拿到银行买一个定期或者是放到股市里面划算。所以,如果从这个经济角度考虑三
线建设,肯定是不划算的,甚至于说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
主持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人民付出的代价太大,因为当时在饭都吃不饱的
情况下,“一根麻绳闹革命”,就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财力有限,投入在这方面就不
能投入在那方面了。
陈东林:对,这就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搞三线建设。当时可能有两个
原因:一个是对战争的判断过于严重、过于急躁了,认为马上要打;另外一个就是国家
已经意识到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需要改变的。如果说同样的钱,我们把它投
到东部去,钱生钱很快就会发生效益,投到西部去可能就要先修路、通电,什么时候赚
钱那时间就要拖得很长了。
主持人:我知道您写过一本关于三线建设的书,副标题就是“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我们知道在90年代之后,从国家层面开始大规模开发西部,您是把三线建设看作是西部
大开发的前奏,或者说它本质上就是西部大开发?
陈东林:评价三线建设不同地区的人是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我到全国去搞调研,我到了
上海,上海就跟我讲三线建设是胡搞,把我们的人都弄到西北,现在回不来,把我们好
好的机器弄走了,到那边去搞军工生产,结果上海也没发展起来,他们那边的机器也没
用了。而到四川、广西去搞调研,都说三线建设好,说没有三线建设国家什么时候能给
我们这么大的投资啊。
主持人:国家当时在资源分配上是有矛盾的,如果当时把这个钱直接投到西部,当时可
能就直接把东部拆了,东西部是有利益冲突的。
陈东林:是。当时可以讲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和人力的大流动。当时有一句话是“好人好
马上三线,千军万马大搬迁”,到什么程度?我们东北的飞机厂整个拆了,搬到了陕西
、四川的山里去。
主持人:这个执行难度是很高的,把一个飞机厂拆了,还要运到山里,这个很难吧?
陈东林:所以很难想象当时是怎么建起来的,就像我们怀疑“金字塔”是怎么建起来的
一样,实际上我们回顾当时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就是人拉肩扛,难以想象那种付出的代
价,我曾经在网上和一些网友聊天,他们说成昆铁路的修法真是笨,平均一公里牺牲一
个人,为什么不用什么什么型号的掘进机?
主持人:完全不了解历史。
陈东林:对,像这样的年轻人是比较普遍的,他们没有想到中国60年代是什么情况。所
以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讲,经济角度考虑三线建设是不合算的,但是如果从军事角度考虑
,我认为花多少钱也是划算的,因为一个国家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
三线人命运随企业本身沉浮
主持人:三线建设是怎么收场的?
陈东林:到了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变化了,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经济时代,那时候邓小
平又提出“军民结合”。再以后三线建设就放下了,甚至于停掉了、搬迁了,有一部分
又开始往回搬。
主持人:千军万马这样来回折腾,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陈东林:是的。我想我们今天看到“三线”那些被关停并转的厂子遗址的时候,最感慨
的是“三线人”的命运。“三线人”有多少呢?我们现在只讲搬迁过去的,不包括家属
,不讲原地的参加三线建设的,这里面有统计的数字达到450多万。多是职工、军人和
知识分子。
主持人:各占什么比例?从哪些省份去的?有没有具体统计?
陈东林:去的比较多的是一线地区,一线要打仗了,他们带有撤退的性质。我觉得根据
现在了解的情况,去的最多的大概是东北和上海。沿海的这几个大工业城市和大工业基
地,一个是他们要到内地去支援建设,另外一个是他们是共和国独生子的企业,不能被
敌人毁掉,必须要搬过去。所以我们今天在三线地区看到的东北人和上海、江苏人比较
多。
主持人:他们在过去的过程中国家是怎么进行动员的?还是人们以自发的方式过去的?
陈东林:可能今天的人不理解吧,你讲的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就是当时的情况。刚才讲到
了“好人好马上三线”,当时认为能上三线是荣誉。你像那么苦的山里面,一般的人报
名了想去还不一定能让你去,先要审查你家里面没有政治问题,有没有海外关系。
主持人:还要政审,根正苗红才能去。
陈东林:当时的人就是这样的觉悟,就是认为要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献出来,经过三线
建设以后,三线的规模也起来了,国家投了2052亿人民币,建起了很多大中型的企业和
工业交通项目。这些设施摆在三线人面前,他们觉得这是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汗水和
心血建起了三线。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困扰了他们,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三线建设被说成是“
文革”时期的错误产物,因为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的,但是它的大规模开始恰恰是
从1965年开始,它的结束也基本上是“文革”结束。
主持人:基本上伴随“文革”起落。
陈东林:所以,很多人就把三线建设看成是“文革”产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对林彪、江青集团批判时候往往也对三线建设捎上几句,把靠山、进洞说成是林彪搞
的,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另外就是在一些问题上三线人也感觉到他们的成果遭到了一些
误解,就是说我们今天讲起来比较引以自豪的“成昆铁路”,这个“成昆铁路”是非常
难修的,当时这里什么复杂的地形都有,泥石流、塌方呀……
主持人:成本如此之高,施工如此之艰难,当时我看有关纪录片,就想这个铁路非得从
这儿通过吗?咱们绕道不行吗?
陈东林: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讲,一个是我们三线地区在是云贵川“大三线”地区,云南
和贵州当时通了铁路的,云南和四川不通铁路,怎么三线的城市之间能不通铁路呢?再
一个是当地的经济非常落后,但它并不是自然条件造成经济落后。
主持人:主要是因为交通的瓶颈。
陈东林:确实,交通不发达,当时修铁路一个是考虑发展沿线经济,一个是考虑战备需
要,所以就修起来了,换句话说这条铁路是硬着头皮修起来了,我刚才讲到一千多名烈
士,一公里牺牲一位,今天你去成昆铁路还可以看到山脚下有他们的墓碑。这么大的代
价换来的荣誉是什么?在联合国大厅里面摆着三样东西,一样东西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
星的模型,第二个是美国阿波罗登月取回来的样品,第三个是象牙雕刻“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并不是像阿波罗号登月那样,完全是高科技,它里面饱含的是人类战胜自然的
巨大的能量,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能修成这样的铁路是一个奇迹。
但是就是这样的成功标志在1985年我们评“国家科技特等奖”的时候报上去了,被驳回
来,原因就在于成昆铁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修的,说是“文革”的产物。最后中央
领导讲话说,说科技成果就是科技成果,不要管它什么时候修的,这样才评成。
主持人:后来在国家80年代之后陆续地有“三线人”往回迁,应该是国家有一个政策松
动,当时回迁的人多吗?
陈东林:大部分的人都回迁了,应该讲不是“回迁”,讲“流动”更好一点,经济形势
发生了变化,国家的建设重点不在西部了,那么这些人力资源就要流动出去。那个时候
国内市场还不是第一位的,是国际市场的需要。比如我们今天看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如
果我们是为了满足国际上发射商业火箭的需要,不一定要四川的大山里去搞,我们在湖
北找个平原也可以搞。所以三线的厂子很多是军转民以后,甚至于和国外合资以后,它
必然要向沿海地区流动,向深圳、广州、上海移动。
主持人:大部分人是不是随厂流动的?跟着企业本身的命运沉浮。
陈东林:对,还有一部分退休了,国家有政策,他们退休以后可以回到原城市,待遇不
变,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
主持人:总体来说,可能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特殊的或者是不可言说的苦衷,也
很少有人能够超越时代,个人的命运在那个时代确实很渺小。咱们回头来看,不管是从
国家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上,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是我们普通的中国人应该怎
样看待三线建设这个历史事实?
陈东林: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要讲军事、讲经济是不是太遥远一点,那个时代和现
在这个时代没办法比。我们从个人角度讲,我想我们的年轻人如果能够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西部去,到我们的内地去锻炼几年,对他个人,对国家都是有好处的。现在西部正
需要人,也正是我们开拓出一片天地的时代,这样讲并不是空话,用我们眼前的实际例
子来讲三线建设出的人才,我们的总书记胡锦涛,1968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以
后就到了三线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当工人,后来当技术员,一步步地走,他在那里干了十
几年,最后干到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能力。
不同地区的人对三线建设评价不一
主持人:作为三线建设的建设者们,他们对自己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但在没有得到公
正评价的时候,自己有一个身份上的困惑。会不会觉得不值?
陈东林:这种情况严重存在。尤其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感觉非常压抑。
起初全国四面八方支援,比如当时四川的车牌号是“01”,四川是第一,是三线建设的
核心地区,后来一下被说成是“文革”产物,政治上的落差很大。之前生活上的艰苦都
是信念在支持,现在问题就出来了。
“三线人”当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前面的话容
易解释,“献子孙”这个事情是比较残酷的,去三线的人当时讲是“好人好马”,确实
表现好的工人、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的比例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到了三线地区以后。忘
我地投入工作,再加上当地的教育条件跟不上,他们的孩子都被耽误了。
有这样一个情况,1985年攀枝花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会上呼吁,他说:“我们攀枝花有16
个学校,有2万多学生都是我们三线的子弟。这2万多学生恢复高考以后,连续5年没有
一个考上大学的。”就是从恢复高考的1978年,一直到1983年的时候,一个都没有。所
以“三线人”痛心的地方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牺牲我们自己,但是我们的儿女没有
知识这是我们最难过的,这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主持人:为什么?
陈东林: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扑在三线建设上,回家没有人辅导他们,三线地区的
交通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回家也比较困难,不像我们现在下班以后父母教孩子英语和数
学。再一个是三线地区的学校水平比较低,往往是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合成一
个班在教,这样能学好吗?
主持人:当时三线企业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有自己的厂区、医院和学校,按理
来说它应该是自成一体,怎么这么落后?
陈东林:这个自成一体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搞的,过去讲“先生产后生活”,但是后来
生活总也上不去,有的地方搞了医院和学校,但是由于跟社会的隔绝,医院、学校也都
是保持在一种低水平的状况下。
三线建设精神应为今日西部大开发所用
主持人:现在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您觉得对三线建设留下来的精神遗产,
或者说对它的各种反思,是不是还不够?
陈东林:是的。我觉得这恐怕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市场分布,因为世界经济
一体化造成了我们过去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都是一种“外向型经济”,过去我们讲中
国是一个“世界工厂”,我们生产出来卖给全世界换回钱来。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了,
国外不买你的产品了,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要面向哪个市场?面向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培育国内市场,拉动内需。
我们的市场主要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在西部,一个是西部的劳动力的成本还是比较低廉
的,第二西部人的商品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但是所缺的是什么?就是这两点之间的结
合,让廉价的劳动力能够创造出价值来,要使他们能买得起商品,如果把这个环节解决
好了,我觉得就不是简单的当年三线建设的那种问题了,三线建设是一种“注血式”的
建设,我给你输入进来,不管这个东西造出来能不能自身循环。我们今天需要解决的是
西部大开发,要用当年三线建设的精神结合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来一个新的西部
开发。
t******t
发帖数: 15246
2
这个毛轮是个蹩脚货,没有认识到三线建设的辉煌和元件
h******k
发帖数: 13418
3
断章取义的挫轮才是个蹩脚货。

【在 t******t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毛轮是个蹩脚货,没有认识到三线建设的辉煌和元件
t******t
发帖数: 15246
4
我看访谈他不如访谈你

【在 h******k 的大作中提到】
: 断章取义的挫轮才是个蹩脚货。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有没有三线建设子弟学校毕业的文革时期的科技经济成就惊人
问下将军,建国时从宁波支援锦州的属于“三线建设”么?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应当定义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
毛泽东当年三线把全国一半基建各种项目砸过去狂吹经济特区的邓轮,肯定不知道老毛的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
陕西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线建设的决策过程
新三线建设大家来看看这个qed
菌斑应该搞个三线建设的大讨论三线建设和科学春天的对比!
看三线风云纪录片,毛主席的三线建设奠定了我国的坚实工业基础宋晓军说过一段话,很诚恳很直白
资格最老常委:以周恩来为楷模 从不许别人祝寿从三线建设看毛时代被严重低估的经济奇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三线建设话题: 陈东林话题: 三线话题: 主持人话题: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