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郑义:中国之毁灭(3)
相关主题
新疆塔里木河23年来首次实现全年不断流中科院:近30年新疆冰川出现剧烈消融退缩
大致列举一下“海水西调入新疆”这篇文章的漏洞和这项工程的不切实际性[转] 新疆,对得起中国!中国呢?......
重庆部分区县遭受严重夏旱骟骟反毛小丑 - 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迁都漯河市和汝南县更有利于中国快速均衡发展zz社科院研究员:应对东突须再造南疆国土改变人口结构
中国的十大油田中国海外最大天然气项目投产 两大气源年底供气 (转载)
这个发明的空前绝后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国北方地区旱情露头 或面临南北同时抗旱
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幕后元凶
还记得彭加木吗?法医揭露真相,怵目惊心!中国前水利部长钱正英痛斥:西南大旱就是人祸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水库话题: 中国话题: 地下水话题: 塔里木河话题: 板桥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g
发帖数: 9656
1
常有读者或观众(特别是外国人)问我:老井村那种没水喝的地方,为什麽不乾脆搬走?
这也是我最初提出的问题。那一天,看过许多井後,我们扛上自行车翻了两架大山,抄
近路
来到他出生的小山村。黄昏时分,我和他年迈的父亲坐在小院子里聊天,就曾提出过这
个问
题。老人叹口气,说∶"这里没水,可有地呀,有地就有粮食呀。太行山上这些村村,
尽是逃
荒从河北过来的。没水吃半天一天总可以担回来,没粮吃可咋活?"
後来,我便拿这句话去回答人们的疑问。多年过去,当我研究中国的生态环境之际终於
明白:老人的那句话及那话背後的无数悲剧,所指的是中国日益紧缩的生存空间。
基本国情与数字(略)
水危机:生命支援系统动摇
新闻控制等於拆除了民族的预警装置,水资源危机似乎是在一个早晨突然降临的。只有
在城里人拧开自来水龙头没水流出来的时候,水才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按照一般的说法,危机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感觉到的。首先是华北地区,天津、北京、
太原等城市缺水,继而是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厦门等沿海城市,然後是西安、
重庆
等内陆城市。这里有一个值得思索的现象:在谈论水资源危机时,西北及北部是被忽略
不计
的。这不仅证明了那里生态环境之绝望,而且还证明了,那荒漠化的半壁河山在中国人
的集
体无意识中已被放弃。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缺水的中心。原来水资源丰富,现在人均占
有量不足3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8,也就是说是世界人均数的1/30(3.3%)。
由於
缺水,造成不少工厂停工,居民限制用水,有些地区"自来水"已经变成了"夜来水"。没
有根本
的解决办法,只有大量超采地下水。北京地下水可采资源为24.5亿立方米/年,而实际
开采量
为1.8倍,超采19.6亿立方米,致使地下水位在四十三年中下降了45米(并以1~1.5米/
年的速
度继续下降),形成了2100平方公里的水位降落漏斗区,造成水井乾涸,地面下陷。(
15)但
奇怪的是,北京用水仍然挥霍无度。据北京大学环境中心的专家披露,1997年清洗汽车
用水
量竟高达643.5万立方米,相当於13个昆明湖蓄水量。(16)早就有一些研究者在认真
考虑北
京是否要迁都的问题了。
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极度缺水地区,其范围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
山西等省市。该区域内大中城市众多,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数的3倍,工业产值占全国1
/4,
粮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43%;但是,该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3%,人均水资源量不
及全国的1/6,不及世界的1/24,大大低於国际公认的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
17)
到本世纪末,华北地区的缺水量将由九十年代初的每年350亿立方米激增为3倍之多。(
18)
渖阳……银川……西安……太原……济南……上海……
现在,连江南水乡浙江和一直被认为是不缺水的深圳、海口、三亚也开始严重缺水。
有专家证实:中国已有供水系统的300多个城市中,地下水已成为唯一或主要的供水水
源,
且超采现象又非常严重。(24)还有一种说法是:500多座城市中,大约有2/3以地下水
为唯一
或重要水源。另"据统计,大陆以地下水为主的城市,有90%以上已过量开采,水源告急
已成
为严重问题。"(25)——综合各种说法,简略地说:全国数百座大中城市,大多以地
下水为
唯一或重要水源,这些城市几乎全部缺水,并几乎全部超采。这种说法,比1/2城市缺
水更能
反映出情势之严峻。
当水危机从生产用水短缺发展到饮用水短缺时,便从资源危机而上升为生命支援系统危
机。
不过十几二十年时间,转瞬之间,中华民族已堕入无水可用甚至无水可喝的绝境。
走笔至此,不禁又想起倒楣的莱斯特布朗先生。对他来说,前两年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他对中国粮食危机的警告遭到群起而攻,从资料、方法到结论,无一不被批驳。作为一
个成
就斐然的生态经济学家,布朗显然是严肃的:1998年4月,他再次发表报告,预言中国
将严重
缺粮,到2030年,缺口将达到2亿吨。布朗仍然坚守在自己悲观主义的预测上,但论据
有所完
善,把缺水赋予了决定性的意义。他在华盛顿的一个简报会上宣称:
●"中国大陆的农民正面对来自城市和工业对水的激烈竞争。大陆的住宅用水需求预计将
由1995年的310亿吨增加到2030年的1340亿吨,工业用水则成长更快,预计会由520亿增加
到2690亿吨。然而,布朗表示,无论是在大陆或任何其他地方,农民在经济上都无法与工
业竞争用水,因为1000吨水可以生产市价200美元的1吨小麦,但是1000吨水的工业产值多
达70倍为14000美元。布朗指出,大陆的目标应当是找出内部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尽
可能在
粮食上自给自足,他说,像以色列、约旦和沙地阿拉伯等较小的国家已有严重的缺水问
题,但
中国大陆是第一个面临此一问题的主要粮食生产国。这些小国家通常是将灌溉用水转移
供应
城市和产业的需求,再进口谷物弥补农业生产的损失。进口1吨谷物相当於进口1000吨
水,像
以色列等小国可以进口70%~90%的谷物需求而不扰乱世界市场,但是中国大陆就无法避
免。
"(26)
这一回,布朗终於立於不败之地。中国资源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板不是耕地,而是水。在
谈论中国的资源危机时,不认识到中央集权政府所拥有的超强度榨取资源的能力,是可
能犯
错误的。比如耕地锐减且後备耕地资源耗尽,对中国来说,并不等於无计可施,政府可
以不
惜进一步破坏生态牺牲未来,强行开垦草原与林地。但水则有所不同,在目前的制度条
件下,
已经榨取到了极限。正如前水利部长钮茂生所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
最大制约因素"。这位因98年水灾而罢官的前任部长还说过一句大实话:"没有饭吃不行
,没
有水喝更不行。如果一旦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没水喝,我们迟早会没有饭吃。"(27)
由於众
所周知的言论禁忌,"如果一旦……"这个假设句,应理解为对目前事实的曲折陈述。
国土陆沈及都市败落
大量开采地下水,已成为中国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普遍做法。地下水普遍超采的那一时刻,
即是水资源危机进入极端恶化阶段之标志。(28)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种自然储备形式,也是一种应急储备形式。在大旱之年和战争时期,
地下水是救命水源。由於地下水还具有取用方便和水质洁净的优点,再加之深井设备的
使用,
地下水已经成为重要的水源。在采补平衡的条件下,大量抽取地下水并无不妥,但一旦
超量
开采,动用了难以恢复的地下水静储量,灾难就开始发生。首先是水位大幅度下降,形
象地
说,就是以深井群为圆心,在地层下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抽乾了的区域,其状如一巨型漏
斗。
10米的深井抽不出水了,就打15米;15米再抽乾了,就20米30米地追著打。例如北京为
了解
决水荒,就打了4万眼井,地表水丰富的上海及江浙一带也打了1万多眼深井。这些深井
昼夜不
停地抽取深层地下水,寅吃卯粮,过一天算一天。长期的地下水超采,已经造成了100
多个城
市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地下水严重超采的27个城市中,除了南京、武汉、贵阳之外,均
出现了
地下水降落漏斗,并面积逐年扩大。(29)
天津及其相邻的沧州市,地下水位元降落幅度可能是中国之最。天津地下水资源7.01亿
立方米,实际开采量为2.48倍,超采10.37亿立方米。(30)至八十年代後期,天津市
中心地
下水位埋深已近100米,年均下降3~4米;沧州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973年为33米,
六年之
後的1979年为68米,并以每年平均6米的速度继续下沈。(何搏传)现在沧州漏斗中心
埋深已
超过了200米。这一带的机井,井深已从20~30米发展到300~400米。(31)目前,全
国已形
成56个大型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32)
黄河以北的漏斗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长江以南的以上海为中心。目前的趋势是,这两
大漏斗区正在相互靠拢,神速地跨长江、过黄河,通过沧州、衡水、德州、枣庄等城市
串连
起来,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濒海平原上形成一个"恐怖的奇观"。
接踵而至的灾难是,在超采形成的疏乾区,地面发生沈降和塌陷。
如天津市,1959~1981年期间,地面最大沈降量竟达2.04米。(33)
长江三角洲诸城是中国地面沈降最严重地区。据多年统计,上海累计沈降量为2.6米,年
均沈降60毫米,年最大沈降量为262毫米,(34)由於采取了压缩地下水开采、调整开
采层次
和加强了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措施,使城区地面沈降得到一定控制,近年来年均沈降10毫
米,
每年经济损失5000万元。(35)但上海近郊工业区和周围的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
地的
沈降速度仍然很快,(36)专家们测算,按照目前趋势,一百年後,长江三角洲一带地
面将低
於海平面,如果上海控制得好,也要成为"海上孤岛",名字恐怕也要颠倒一下,叫"海
上"了。
地质专家们总结道:"……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地面沈降活动,人为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
沈降速率或幅度,比自然背景要大数十倍至数百倍。"(37)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有56个大中城市发生这种地面沈降,有300多个城市发现地裂
缝。(38)地面沈降对城市的破坏一般表现在建筑物开裂,各种管道系统断裂错位,雨
水、污
水排放困难,堤坝、防波堤等防洪水平降低;除此,沿海地区更受到风暴潮和海水倒灌
的威
胁。1995年夏,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披露,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
指出,
由於温室效应,至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厘米。中国学者指出,由於无节制地提
取地
下水等人为因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沿海,海平面到2050年将上升70厘米,比全球
平均
速度要快1至2倍。(39)这显然是海平面上升和陆地沈降两种灾难交相作用的结果。如
果这
两种趋势都得不到缓解,在下一个世纪中期,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东部沿海
地区,
将有大面积国土沈入海中。
但是,地面沈降甚至大面积陆沈都还不是灾难之终结。地下水超采所造成的最严重後果
是海水和污水入侵。深层地下水的补充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被抽空的地层不会长期保
持疏
乾,没有洁净的地表水补充,污水与海水就会趁虚而入。目前,污水入侵已相当普遍,
海水
入侵也开始在大连、秦皇岛、莱州、龙口、烟台、青岛、北海等沿海城市出现。在自然
条件
下,充沛的地下水会在陆地的边沿形成一道屏障,阻止海水反渗。地下水抽乾了,海水
不犯
淡水的平衡就被打破。以烟台市为例,除了不靠海的一个县之外,其他十个县市都因地
下水
超采而招致海水入侵,且速度极快。(40)地质水文专家们警告,如不紧急阻止海水入
侵,按
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几年之後,烟台会变成"海上浮岛"。不是说烟台真的要浮在海
上,而
是整个浸在海水之中。
海水和污水入侵的後果极其严重,不仅从根本上毁掉地下水资源,而且一旦发生,就难
以逆转。原因之一是,缺水-超采-入侵-越缺水-越超采-越入侵,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
恶性循环,
好进难出。原因之二是,难於补救。人工回灌需要从深井里注入大量淡水,连喝的水都
缺乏,
又谈何回灌。而且,液体渗透方向一般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海水向淡水入侵颇易,
淡水
排挤海水极难。也就是说,发生了海水和污水入侵的城市,即便有充足淡水资源,即便
立即
实施大规模人工回灌,恢复水质也可能是百年之後的事情了。当超采的深井群抽上来的
尽为
咸水污水并改善无望之时,这个城市还有何前途可言呢?
前文已述,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进逼下,我们已经沦丧了大幅国土。我们被迫放弃祖
业,一路败走,试图偏安於东南一隅、沿海一线。遂把旧城翻新,把一个个的无名小城
和渔
村建设成大厦如林的都市。现在,日益加剧的生态破坏不仅使我们继续丧失著国土及其
精华-
-耕地,又殃及了精华中的精华--都市。海水污水入侵的不可逆进程已然展开,都市的
败落已
命中注定。
我们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减去38.2%的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再减去33%的不毛之
地,仅剩下28.8%。我们的家园已缩小到一小半了。在剩下的这一小半里,我们又被迫
减去
大量国土之精华--耕地,现在,我们还要再减去精华之精华--城市吗?
一个曾创造出辉煌文明的民族,落到这步田地,其悲凉难以言叙。
个案:旱区"喊叫水"(略)
第七章江河湖库乾涸
寻找彭加木(略)
个案:罗布泊与塔里木河之衰亡
新疆塔里木河全长2200公里(含源头叶尔羌河),长度居世界内陆河之第二。在生态环
境极其脆弱的中国西部,塔里木河养育了一带宝贵的举世闻名的沙漠绿洲。连接欧亚大
陆的
古丝绸之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形成了整整一圈,其主要路径,就是塔里木河及
其支
流和田河所滋育的绿洲。塔里木河这条"沙漠母亲之河"还养育了一个中亚大陆上最大的
湖泊—
—罗布泊。在塔里木河转折南下之际,分出部分河水,潜流入与之并行数百公里的孔雀
河。
两河及众多现已消失的河流以充沛水量注入洼地,形成了一个水面曾达2万平方公里的
巨大湖
泊——罗布泊。早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罗布泊沿岸已是先民们生息繁衍之地,库鲁
克山
中数以千计的崖画记载了罗布人先民的生活场景。坐落於孔雀河南岸罗布泊西岸的楼兰
故城,
正是这一文明的结晶。我们无法探知它历史的源头,仅知道它最早出现於史籍的年代是
西元
前176年;而楼兰历史的终结是西元542年,据史籍记载,一位元叫鄯米的人,带领著最
後一
批居民,从沙海中突围,越过天山,一去不返。显然,在这期间发生了重大的生态变化
:塔
里木河潜流断绝,孔雀河断流,罗布泊急剧缩小。
四十多年前,一位平常人在一个平常日子里所做的一件看起来十分平常的事,在已经失
衡的生态天平上又加上了一枚砝码:一个牧民为了灌溉自己的草地,在塔里木河北岸挑
开了
一个缺口。日积月累,那涓涓细流把缺口冲刷得越来越大,居然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
这个
牧民叫乌斯曼,这条由他所创造的河流就叫"乌斯曼河"。乌斯曼河越流越急,最後夺去
了塔里
木河大部水量,造成下游断流,同时在尉犁县形成了一个157平方公里的洛乎洛克湖和
一个
300平方公里的阿克苏甫泽地。专家们预测,要等这条年轻的乌斯曼河自然淤塞了,大
动脉出
血的塔里木河才有可能起死回生。(2)
一个大流域之生态演变过程是漫长的。在古楼兰覆灭一千四百余年之後,在乌斯曼挖出
新河道二十几年之後,在最後几位百岁高龄的"罗布人"逃离八年之後,西元1972年,罗
布泊
终於蒸发掉最後一滴水。1993年,一个电视摄制组追索著楼兰古国的传说进入湖盆,捡
到了
一只古老的船桨,并把它长久地扛在背上,作为对一个伟大湖泊的祭奠。
但是,塔里木河仍然顽强流淌。即使在罗布泊已经完全乾涸之後,塔里木河流域的绿色
走廊仍不失生机勃勃。由於中央政府的错误开发战略,把大量人口迁移到生态已极度失
衡的
塔里木河流域,实行长时期高强度农垦。兴起於五十年代的大规模屯垦,今天终於恶果
毕现:
全流域生态急剧恶化。
据《农民日报》消息,1996年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提交了一份令人绝望的调查报告:
除原有的15个军垦农场之外,近年来,大量农牧民拥入塔里木河沿岸开荒;八十年代末
,全
流域耕地面积为50万亩,现已达80万亩以上,早已超过了塔里木河所能承受的极限。四
十年
前牧民乌斯曼的个人行为,现已升级为群体行为和国家行为:开荒者沿河乱架水泵,国
家沿
河乱建水库。塔里木河中游不足400公里的河岸上,就架了水泵400台,平均每公里1台
。塔
里木河干流上建有水库8座、大小引水口138个,没有取水许可证也可以乱引水。8座水
库的14
个引水口,有控制建筑的仅有5个。当代乌斯曼们引走的河水,除少量用於农牧业之外
,绝大
部分消耗在沼泽与洼地之中。卡拉水文站所测到的年径流量,六十年代为12.33亿立方
米,七
十年代为6.7亿立方米,1993年仅为1.26亿立方米。三十年间,流量缩减到原来的1/10
,已沦
为一条孱弱水渠。大动脉出血未能止住,又加上遍体失血,塔里木河在迅速死亡。
迄今为止,从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三十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已由1321公里缩短到1001
公里,缩短1/4;水质急剧恶化,枯水季节矿化度大於每升5克,咸涩不堪,甚至超过了
中国
灌溉用水二类标准2~3倍,下游垦区已基本停止饮用;断流地区地下水位元已由2米下
降到
16米以下;绿色走廊的面积也由81万亩减少到不足20万亩,胡杨林面积减少100多万亩
,剩
下的也奄奄一息;地表植被已基本枯死,大片草原沦为沙漠;20万亩耕地抛荒,沙漠化
土地
面积已从60%上升到80%;风沙日已由每年42天增加到130多天;乾旱严重威胁著农场村庄
城镇,依靠塔里木河幸存至今的古城尉犁、若羌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抗御库姆塔格
大沙
漠西进的长达数百公里的林带已不复存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姆塔格大沙漠从东西
两面
向塔里木河绿洲合击,三十年间推进了60公里,已呈合拢之势。一旦两大沙漠合二为一
,整
个新疆东南部将变为人类生存的禁区。专家们预测,这一天已为时不远,留给我们的时
间仅
剩三十年。(3)
那时之塔里木将是怎样的景像?请看今日之罗布泊:—
罗布泊堪称"火地"。夏季气温常在40度(摄氏,下同)以上,地面温度常在70度以上,
最高地表温度比吐鲁番盆地记录到的82.5度还高,是中国最"烫"的土地。
罗布泊堪称"风库"。每年一半时间刮大风,6级以上的大风常常持续7、80小时。
罗布泊堪称"乾极"。高温和大风使这里找不到一片潮湿的空气。平均空气湿度为5%,比
吐鲁番盆地还低5个百分点。全天湿度为0的日子司空见惯。进入罗布泊的考察队无病患
之虞,
空气乾得连细菌都无法生存。年均降水量仅有20毫米,而蒸发量几达100倍。地表变得
越来
越乾,越来越硬。於是,罗布泊终於成为举世罕见的"乾极"。
●"在古湖盆,每当中午温度升高时,由於受热膨胀挤压,盐壳之间位移错动,产生摩
擦,
常常发出砰砰响声,像是燃放鞭炮……"(4)
基本国情与数字(略)
八万水库之灾
华北第一大湖白洋淀,本世纪四十年代面积为1000余平方公里。
六十年代以来,白洋淀连续发生了13次乾淀,尤其是1984~1988年连续五年乾涸,使淀
中动植物遭到毁灭性打击。世代以白洋淀为生的近百个水村的人们不得不彻底改变生活
方式,
向遍布死鱼,遍布枯死的荷花和芦苇的湖底迁移,开始垦荒造田、建房修路。因失去白
洋淀,
华北的气候变得更加乾旱,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生态进一步恶化。
白洋淀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接近於台湾,但全流域年均径流量仅为27.3亿立方米,特
枯水年仅为9.1亿立方米。要维持白洋淀正常生态,每年应流入4亿立方米。但是,早在
八十
年代末,全流域水资源就已经超量使用:总用水量高达50.48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31%
。在
这种大形势下,白洋淀生路何在?丰水年份,入淀水量尚能满足当年之需;但丰水年份
太少,
平常年份入淀水量不足需要量之一半;只要连续乾旱二、三年,白洋淀就可能乾涸。
更加令人惊异的: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水库。
原来,华北平原主要的问题被认为是水患。五十年代暴雨成灾,"根治海河"成了当时向大
自然开战的最激动人心的口号。白洋淀属海河水系,於是,在汇入白洋淀的各条大河上
,建
起了百余座大小水库。华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变成了季节河(另一种说法是,整个华
北地
区已不存在一条常流河),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这下好了,人类终於战胜了大自然。
时隔不
久,被战胜了的大自然开始报复,"根治"了的海河出现了缺水和无水的危机。华北平原
开始从
湿润、半湿润地区向乾旱、半乾旱地区演变。河北省衡水、保定、沧州等地区的年降雨
量已
从600毫米下降到400毫米。水灾消失了,旱灾逐年加重,荒漠化的趋势正在严重地威胁
著整
个华北平原。反过来,白洋淀等湖淀河塘的乾涸,又极大地降低了华北平原的水面蒸发
量,
缺乏足够的水气去补充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锋面雨、地形雨和对流雨大大减少。想
不到,
水库这种"水利"工程居然成了湖泊河流的杀手。
1988年秋,一场罕见的暴雨横扫华北平原,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洪水沿著乾涸的河道流
进已乾淀五年之久的白洋淀。这颗"华北名珠"又开始光彩闪烁。在湖底新开垦的土地和
新建的
公路房屋被大水淹没了,人们又逃回了旧日的家园。但是,此时的白洋淀已无寸板片桨
,人
们只好卖掉了电视机和猪崽,重新造船。——至此,这场悲喜剧尚未收场——船有了,
但人
们很快发现:自来清澈见底的白洋淀已经被严重污染。发黑发臭的污水,从保定,从周
围大
大小小的城市和工厂源源不断流来。在水乡风光再现三年之後,白洋淀开始大量死鱼,
"华北
明珠"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19)
全世界水库密度最大的地区应该是淮河流域。
淮河是中国六大水系之一,干流全长1000公里,支流580多条,流经豫、皖、苏、鲁四
省36地市189县,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耕地2.55亿亩,是中国重要的粮
产地。
由於淮河地处濒临太平洋的冲积平原,流速缓慢,排泄不畅,汛期往往洪水成灾,历史
上被
称为"害河"。中共建政之初,第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就是治淮。同治理海河一样,当
年对淮
河的治理也主要起因於洪泛,後来方才明白更大的问题是缺水。虽然最初战略方针是"
蓄泄兼
筹",但缺水的困境迫使人们将这个尚算稳妥的方针改为"以蓄为主"。既然是"以蓄为主
",那
就更要大建水库。结果治淮近半个世纪,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大中小水闸4300多
座,
加固加高堤防2万多公里。(20)算下来,【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库1座,每条支流建
水库
近10座。形象地说,淮河已被水库切割成5300多段,】再凶恶的蛟龙,也该是制服了。
但事
情并没有这样简单,水灾虽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仍为祸甚烈。1991年淮河大水,被迫
实行
紧急分洪,分洪区从上游一气儿炸到入海口,全流域惨遭蹂躏:近1亿人被迫紧急迁移
,1460
万人家园被毁,50万人在堤坝上过冬。
旧患未除,新灾又生。其一为: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对自然水环境造成了严
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是涝灾,地下积水过多生渍灾,地下水位过高则成了碱灾,三灾
并生,
使大量耕地退化。其二是:同海河流域一样,淮河流域、黄淮平原甚至更大的范围,主
要的
问题不是水多,而是水资源匮乏(其严重之程度,已不是增加水库数量所能解决的了)
;过於
密集的水库,不断造成淮河断流,致使全流域生态恶化。
但灾难仍不止於此:从七十末年代开始,淮河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毒河"。
水污染问题,我们将专章详细讨论,现在要谈的是水库变"毒库"。在近万座水库闸坝的
控制下,
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
流动,
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
染团便
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相信的的恶性污染。在缺水加污染之给定条件下,任何水库调
度手
段都作用有限。正如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专家朱华康所言:"……而今挡蓄著一槽槽
严重污
染的水,虽然已失去饮用价值,但仍是宝贵的灌溉水源,不能轻易泄放。大蓄大放可能
造成
下游突发性污染,不蓄没有水用,不放会造成工程失事和上游淹没。既要考虑水量,又
要考
虑水质,这就增加了工程调度的难度。"(21)
我们总是急功近利,总是企图以工程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又总是造成新问题;然後,
再以工程措施来解决工程措施造成的新问题。治理再治理,还要怎样"治理"下去呢?
中国的水库,从中共建政时30来座发展到8.5万座,【占世界水库总数的1/2,】已有滥建
之嫌了。水库多得可以把一条大河碎尸万段,洪旱污染一齐来,还不算滥建吗?
滥建水库所带来的灾害,古人早有体会。古代称小型水库为陂。两汉时期,淮河流域上
游就修建了青陂、葛陂、鸿隙陂、石塘陂、马仁陂等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三国至隋唐
修了
更多,仅西平一县就有24陂。但宋元以来一千多年间,这些水利工程日渐废圮。除战乱
等原
因之外,工程自身就存在问题:重要的陂塘多串河截引,不能蓄泄自如,却常聚水成灾
。(22)
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库群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淮河流域可与之相比。田纳西河流域面积
10.6万平方公里,是淮河流域面积的将近40%,只建了37个大中小型水库。按此比例计
算,
【淮河流域不过需要建100座以下,而实际上却建了100座的53倍。】而且,按降雨量计
算,
田纳西河流域年均降雨1320毫米,而淮河流域不足700毫米,仅为前者的53%,水库密度也
应相应减小才是。即使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淮河水旱灾害频繁,水库多为平原水库,
库容
较小等等,水库密度可比田纳西高一些,5倍10倍总可以了吧?又何来53倍?推及全中
国,【按
照田纳西河流域3.5座/万平方公里的水库密度,中国应建水库0.336万座,而事实上却
建了8.5
万座,为前者密度的25倍以上。】此外,水库密度分布更不合理。按水库总库容与总径
流之比
例论,云南四川可低到4%以下,河北却高到88.3%,北京竟可以高到367.7%(即可以装下
3.6倍的总径流量)。(23)真不知这计划经济是如何计划的?黄河已经年年断流了,
还在大
建特建。长江流域已建4万多座水库了,还要建。新近的消息是,在长江的主要支流汉
江上将
要建16座水库,而长江正源雅砻江上要建20座。看起来,不把长江变成淮河是不会罢手
的。
而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拆除水坝。
个案:世界最大的水库群垮坝事件
以下所介绍的【1975年板桥、石漫滩水库群垮坝事件,无论垮坝水库之数目,还是死难
者的人数,都远在全球同类事件之上;】本应成为全人类的警诫与借鉴,但遗憾的是,
真相一
直被严密封锁。八十年代初,我在采访北京空军某部时,访谈物件恰好是当时执行任务
的米
—8直升机飞行员,他曾运送国家领导和记者多次巡视那块灾难的土地。但是,事过数
年之後,
仍不便详谈。一再追问下,他仅吐露了几个片断:水面上只看得见电线杆子……大树上
、堤
坝上、小高地上有人,密密麻麻,像蚂蚁……一片汪洋,什麽都没有了,什麽都没有了
……
本节材料来源於新近经由电脑网路从大陆传出来的一篇文章,作者化名已已。我向他致
以深
深的敬意。
地点是淮河上游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时间是1975年8月8日晨。
从8月4日以来连降特大暴雨,降水强度极强的暴雨中心板桥水库一带,最大二十四小时
雨量为1060毫米,最大六小时雨量为830毫米。前者创造了中国纪录,後者超过了当时
美国
宾州密士港782毫米的世界纪录。板桥水库与石漫滩水库属於大型水库,但原设计的库
容和泄
洪能力都难以与这次洪水抗衡。(24)
第一场暴雨下了十小时,板桥水库水位迅速上升,已接近最高蓄水位;板桥镇被淹没,
水库管理局院内积水,电话总机室泡塌,对外联络中断;板桥镇大量公用建筑和民房倒
塌,
公路断绝,老人儿童开始转移。次日晚有两位地委领导到板桥视察灾情,但因板桥水库
素称"
铁壳库",无人对它的安全产生怀疑。
第二场暴雨下了十二个多小时,水库开始紧急泄洪,但水位仍然继续上涨,超过了设计
的最高蓄水位。此时才发现没有任何一种哪怕是最原始的防汛器材,甚至也没有应付意
外的
炸药。第三场暴雨将持续十三小时,刚下不久,留在板桥打算"搜集一些好人好事"的一
位元
地委领导已感觉情况不妙,要求当地驻军使用连队报话机向外作接力通讯。几小时之後
,水
库所在地泌阳县县委书记赶到板桥,果断决定水库下游的板桥、沙河店民众立即撤离。
这是
第一位意识到水库可能崩溃的官员。与此同时,省、地两级政府都在召开紧急会议。驻
马店
地区的会议上无人提及板桥,因人们认为板桥水库固若金汤,还因为一位携带报话机进
行接
力通讯的士兵被洪水冲走,险情没有发出。郑州的会议上,焦点仍然不是板桥。另一位
意识
到板桥已危在旦昔的水利专家陈惺提议速炸板桥水库副泄洪道,增大泄洪量。但通讯中
断,
两地相距数百公里之遥,无法实施。
大雨滂沱……
就在各级紧急会议召开的同时,7日21时前,确山、泌阳两县已有7座小型水库垮坝,22
时,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垮坝。
两个半小时後,8日晨0时30分,大型水库石漫滩水库漫坝,当越坝而出的洪水深达0.4
米时,大坝溃决,下游田岗水库随之溃决。
再半小时後,8日晨1时,板桥水库漫坝;当坝顶溢水深0.3米时,大坝溃决,6亿立方
米的库水骤然倾下……
这是大坝崩溃那一刹那的景像:●"……板桥水库大坝上一片混乱,暴雨柱儿砸得人睁
不开眼,,相隔几步说话就无法听清,大批水库职工、家属这时正在被转移到附近的高
地,飘
荡著的哭声、喊声和令人惊恐的各种声响在暴雨中形成一种惨烈的氛围。人们眼睁睁地
看著
洪水一寸一寸地上涨,淹至自己的脚面、脚踝、小腿、膝盖……上涨的库水迅速平坝,
爬上
防浪墙,将防浪墙上的沙壳一块块掏空……水库职工还在作著无谓的抵抗,有人甚至搬
来办
公室里笨重的书柜,试图挡住防浪墙上逐渐扩大的缺口……一位忠实的职工在暴雨中用
斧子
凿树,想留下洪水的最高水位……
突然,一道闪电,紧接著是一串炸耳的惊雷,然後万籁俱寂。暴雨骤然停止--夜幕中竟
然出现了闪闪烁烁的星斗。这时,听到一声惊叫:"水落了!"刚才还在一寸寸上涨的洪
水,
在涨至小腿、腹部,甚至向人们胸部漫淹去时,突然间就哗地回落下去,速度之迅疾使
左右
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洪水的确在眨眼间退去。就在妇孺们欢呼"水落了!水落了!"的时
候,
板桥水库管理局公安科长马天佑的脸色骤然间变白,刚才那个霹雷,曾使他周身触电似
的麻
了一下:那座刚才还如同一只充足气的巨大气球似的板桥水库突然间萎瘪--6亿方库水
令人恐
怖地滚滚下泄。"出蛟了!"有老人的声音在喊。"(25)
溃坝时,最大瞬间流量为7.9万秒立方米;溃坝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形成一
片水头高达5~9米,水流宽为12~15公里的毁灭性洪流。前後几小时之内,驻马店地区
两座
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数十座小型水库及两个滞洪区相继垮坝溃决(水利专家王维
洛称
共52座水库)。人为蓄积的巨大势能猛然释放,在直立如壁的高大水头下,田园、村落
、集镇
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全区主要河流全部溃堤漫溢,60亿立方米洪水如出笼之猛虎,狂奔
无阻。
作者已已曾到遂平县文城公社的一个小村访问。该村256人仅活下来96人,有7家绝户。
许多人当时就死了,幸存者随水头一路东去,速度迅疾,犹如乘车。村民魏东山回忆道
:大
水冲毁了坟地,冲出了坟墓里的棺材,我是抱著一块棺材板才活了下来。洪水的水头足
有几
丈高,我浮在水头上看前面的景物,人就像立在悬崖上。我记得大水冲过一处树梢,树
梢下
面有一个小院落。我清楚地看见屋里还亮著灯,有一个小妮子嘴里喊著奶奶正往屋里跑
,"轰
"地一声就全没有了。
洪水排山倒海般向前推进,仅一小时便抵达45公里之外的遂平县城,占领县城之後,又
翻越高耸的京广铁路路基,继续摧毁所遇到的一切障碍。驻马店地区4.5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尽
成泽国。
8月9日8时,板桥水库垮坝二十七小时後,驻马店地委发出特急电报向北京告急。
8月12日,板桥石漫滩水库群失事後第五天,中央慰问团抵达灾区视察。
积水久久不退,头顶烈日当空……
200万灾民围困在水中,大部分人困在坝上、堤上、房上、筏上,还有6万人困在树上;
缺少食物,吃光树叶後,开始吃死畜;药物稀缺,最後有1百多万人患病,大量死亡…
…(26)
又一轮漫长的灾难开始……
长期遭政治整肃的水利专家陈惺被紧急启用,陪同中央慰问团团长纪登奎乘坐军方米—
8
直升机巡视灾区。所飞临的汝南、平舆、新蔡、上蔡、西平等县范围一片汪洋,5座县
城和条
块分布的高地如散布在海中的岛屿。飞行高度为50米,能清楚地看到每块陆地上都挤满
灾民,
空间狭小,大量灾民不得不站在水里爬在树上……
陈惺力主炸掉阻碍行洪的阻水工程,意见立即被采纳。13日晚9时,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
命陈惺陪同慰问团成员农林部长沙枫进京汇报,含泪说:"你去,代表我,代表河南,
只有一
个请求,炸开阻水工程,解救河南人民。"三小时後,沙枫与陈惺赶到灯火通明的国务
院会议
室。主持会议的副总理李先念表示:"为了救人,你们说炸哪里我们就同意炸哪里。"并
命令军
队立即出动,由他签署的命令随後由空军空投到各部队所在位置。
次日上午10时,位於豫皖交界处的最大的阻水工程班台闸实施爆破。这座分洪闸原设计
闸门9孔,在"以蓄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只建了7孔,又堵了2孔。一阵隆隆巨响,所有
的闸门、
胸墙、桥面甚至部分闸墩腾空而起,滞留的洪水夺路而走。扩大行洪的爆破工作整整进
行了
两天,洪水冲向淮河中下游。已被大量水库、闸门分割的淮河,泄洪能力大减,到处洪
水漫
堤,险像环生……
洪水终於退去。但是,300万民众曾在半月之久的时间里等待拯救。无数的生命永远消失
了,无数的家庭永远失散了……洪水退去的大地上,到处可见人畜的尸体,烈日下,腐
尸蒸
腾起一层可怕的雾气……"一位曾参与救灾的军人後来回忆,在漯河至信阳的公路两旁
,他亲
眼见到沿途所有大树的树枝,都被黑压压的苍蝇压弯了。"(27)
消息被严密封锁。
至今已二十八年过去,仍然没有重建准确的事实。
死亡数字众说纷纭:政府说是2.6万,已已说超过8.5万,还有人说12万,经济学家张健
雄说15万;(28)而水利专家孙越崎等8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文章说是23万。(29)
大水之後的第二年,这片埋葬了无数生灵的土地上,麦子长得格外茂盛。仔细看去,麦
田的色彩并不均匀:有许许多多呈小块分布的麦子,长得实在是厚实,实在是绿……
农民们淡淡地说:那儿的麦子都长疯了。
痛定思痛,人们思考著灾难的原因。一个事实引起注意:在同样的降水条件下,薄山、
东风水库却安然无恙。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水库上游集水区森林覆盖率之差异:板桥、
石漫
滩水库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0%,而薄山、东风水库高达90%。(30)
同样的悲剧继续一幕接一幕上演……
1993年8月27日,位於青海省西宁市西南110公里黄河支流恰卡恰河上的沟後水库崩溃,
溃坝而出的洪流冲毁了50多个村庄,虽事前实行了紧急疏散,但仍有242人死亡、336人
受伤,
180余人失踪。(31)
1998年6月26日6时许,广东省恩平市大田镇茶山坑水库溃决,死亡34人,失踪2人。官
方媒体当时只赞扬军队三天三夜与洪水搏斗的英勇事迹,并指斥水库溃决的消息是谣言
。一
个月零两天後,才在一则撤换临阵脱逃官员的消息中略有触及。(32)
1998年,有官员透露:自五十年代到1980年,中国共溃坝2976座,(33)年均100座。
这个迟到了多年的数字,不知又掩盖了多少黎民百姓的血泪与呼号。
1980年以来又发生了多少溃坝事件?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去年、今年又有多少水库溃决?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在本书最後定稿时,又得知:海河於1963年洪水期间,共垮坝200余座。我向我的作家
记者同行们呼吁:抢救史料,让人民了解他们有权了解的一切。
第八章气候灾害轮番扫荡
寻找"美女谷"
在四川省岷江上游的密林中,有一个神奇的"美女谷"。过往马帮商旅,从未看到一个老太
婆。六十多岁的老女人皆身材姣好,面如桃花,望之不过四十。姑娘少妇更是粉嫩粉嫩
的,
如山谷里盛开的王妃杜鹃一样美艳。那里山川秀灵,民风古朴。那里风和日丽,酒醇茶
香。
那里山泉甘冽,连骡马饮了都精神大振……
——这太像一个传说。
抗战期间,四川是战略後方,集中了全国的知识精英,故自然、地理、人类学等各学科
的研究都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准。当时的科学考察队曾到达了接近岷江源头的的松潘,还
几度
被山贼所劫持。美女谷之谜底终於被揭穿:所谓美女谷,其实就是汶川至茂汶之间的几
条小
山谷。美女谷之南,灌县、成都一带湿度大而日照少;美女谷之北,岷江源头松潘、南
坪则
过於乾燥而日照强烈;居中的美女谷,恰是森林茂密、气候良好。因之女人之体态颜色
,既
无北人脸上那两块"高原红晕"又无南人之柔弱,兼有北南之美,矫健而俏丽。
1981年长江上游暴发特大洪水,四川盆地惨遭蹂躏。中国政府再次组织多种多样科目的
考察对深入江河源头。其中岷江一路,再也找不到美女谷了。
●"考察队的汽车开进一道乾热河谷,前无去路,竟有七八十辆汽车被山谷滑坡的泥石流
堵塞在这里。两边的秃山只长著稀稀拉拉的白茅草,日头毒热,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
…到
晚上,寒气袭人,被堵塞在汽车里的乘客都冻得嘴唇乌青。然而,考察队与谷中的土著
民聊
天,才晓得原来这就是当年的美女谷!当地人说,现在名称已经变了:过路的司机、旅
客,
把这里称为"火烧岩"、"黄风谷",因为刮起风来,沙尘蔽日,下起雨来,"一川碎石大
如斗……
"(1)
森林萎缩,引起了水土流失和气候剧变。美女谷所在的茂汶现已成乾热河谷的中心地带。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风速从2.1米/秒增至4.0米/秒,刮大风次数从每年2次增加到344
次,进
入八十年代,则刮起来不分昼夜,达年均400多次。位於乾热河谷边缘地带的黑水县,
五十年
代无旱灾,七十年代7次旱灾,许多村庄开始严重缺水。
自然,有如王妃杜鹃一样美艳的女人更成为遥远的传说。
个案:祁连山冰川消融(略)
基本国情与数字……
五年之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於1995年发布的资讯显示,中国大陆的温室效应正在逐渐
加剧,预计在未来的二十至五十年之内,全国的平均气温将上升摄氏2度左右。虽然这
可能是
一个偏低的预测,(5)仍然可视为一个严重的警讯。2摄氏度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很小
,但就
平均气温而言已经是空前的灾难。据美国气象学家研究,在过去两万年间,地球温度不
过上
升了5~9华氏度(约相当於2.8~5摄氏度),(6)算下来,历史上是两千几百年才上
升1华氏
度,近年来的速率是二十几年就上升1华氏度,速度增加了100倍左右。中国北部气温在三
十年内上升了0.3~1摄氏度,又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多;如果真如国家气象中心
所言,
二十到五十年内还将上升2摄氏度,则又是目前中国速度的3倍左右。这等於是说,我们
中国
将把地球史上以万年计的漫长的自然过程,人为地缩短到五十到一百年之内。——有了
这个
概念,一切赤地千里、洪水滔天之异像,便再不难理解。
气温与沧桑灾变
中国未来二十至五十年间平均气温将上升2摄氏度。
平均气温几度之差的变化是一个什麽概念呢?
在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中,曾有过几次气温大幅度变化,造成大冰期与高温期的交替
演化。大致与人类诞生同步的最後一次大冰期(第四纪冰川)以来的二百五十万年中,
只是
在最後一万年,气温开始升高,所引起的冰川、冰盖融化,海水膨胀,竟使海平面升高
了130
米,把连在一起的大陆分隔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驱动这种沧桑巨变的气温变化幅
度,
不过3~7摄氏度。
近几千年以来,也发生过几次小冰河期和高温期之交替,其气温变化幅度也仅2、3摄氏
度。
对於地球暖化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幅度有不同的预测。有人预测平均气温升高3摄氏度,
海面升高5~7米;(7)有人预测平均气温升高4摄氏度,两极地区则可能升高10度左右
,海面
升高60多米。(8)即便考虑到大气与海水之间热传递极为缓慢,但短期内升高2~3米
也不堪
设想。全球绝大部分工业城市和水稻产区分布在海拔不足3米的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升
高2~3
摄氏度,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地区就将被海水淹没。
几度的气温变化,尚未超过人类体质的承受极限;大量城市及耕地被淹没,也不意味著
全人类的灭顶之灾;极而言之,这不过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比如许多岛国
将消
失,许多地区和国家将成为荷兰那样以海堤困守的海平面以下低地,全球民族大迁徙等
等。
但是,【对於生态极度脆弱,国土承载力已达极限的大国,几度气温之变足以构成对基
本生存
的根本性挑战。——直接了当地说,这就是中国。】
……尽管气温升高对农业的影响尚有争论,但对於深受乾旱困扰的中国来说,显然是弊
极大而利极小。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的一项合作研究所提出的报
告,
及1995年一个由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和联合国开发署组成的研究组公
布的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与对策总报告》,皆得出了气温增高将对中国造成严重威
胁的一
致结论。
据中国气象学家预测,如果气温上升2摄氏度并持续十到二十年,中国将有40~50%的永
冻土消融。这意味著作为万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大量融化,许多以冰川为水源的河流
将面
临枯竭。首当其冲的是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对於已经严重荒漠化的西北地区,这不
啻是
最後一击。绿洲将全部消失,大西北将变为寸草不生的弃地。前文已述,在过去的大约
三十
年左右,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0.2~0.4摄氏度,冰川加速融化,储量每二十年减少
1/5。
而中国未来二十至五十年气温上升的预测速率为2摄氏度,是过去速率的数倍之多。那
麽,冰
川储量减少的速率也将提高数倍;也就是说,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的乾涸已指日可待
,可能
最迟挺不过二、三十年了。在1990~1997的短短数年间,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平均气温上
升了
0.8摄氏度,(10)巨大冰川同样加速消融,在二十年中後退了10余公里。(11)森林
水库大体
上毁掉了,自然水库(湖泊)和人工水库淤掉一半了,现在,气候灾变又开始毁灭固态
水库-
-冰川--我们最後的淡水储备。
同时,海平面急速上升,中国最富庶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将有大面积国土被淹没;
未来五十年内,海岸线将平均後退数十公里,再次出现"沧桑"之变。(12)
前面几章曾反复论及中华民族因生存空间不断丧失而不得不且战且退,最後退无可退,
已成背海一战之危势。而海平面急速上升,使我们处於腹背受敌的绝境。本来,中华民
族也
许可凭藉沿海发达地区这最後一块宝贵的生存空间,以超强度开发和强制性节育,咬牙
挺过
国土承载力极限,以期二十一世纪中叶之後峰路转;如果气温上升缓慢一些,大海浸来得
迟一些,与人口峰值之间留下半个世纪的时间差,国运或许尚有回旋之余地。令人扼腕
的是,
它们可能同时降临。
灾异频乃的世纪末
有大量资料表明,全球气温正在持续升高。两极浮冰的大量消融、珠峰及青藏高原冰川
的大幅退缩等等迹像,都使得气象学家们忧心忡忡。
1998年1月初,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宣布,1997年是地球上气温最高的一年。平均
温度比正常温度(1961~1990年平均值华氏61.7度、摄氏16.5度)高出华氏0.75度、摄
氏0.42
度。美国总统柯林顿立即发表谈话,大声疾呼遏止气候变暖,并警告道:"如果我们做
不到,
将付出可怕的代价。"(13)
真的要付出"可怕的代价"吗?
……
——美国总统所预言的"可怕代价"首先由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中国来支付。这是一种必
然。由於气温上升、森林减少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在中国已达顶点,中国的水旱灾害
只有
愈演愈烈;或赤地千里,或洪水滔天,或南涝北旱,或先涝後旱,总之是无灾不成年,
中华
民族的生存已遭受到巨大威胁。
据过去两千二百多年的记载,中国共发生1600多次大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可谓年
年有灾。(15)灾害的频率不断加快,每年所遭受的水旱灾害,隋朝0.6次,唐朝1.6次
,两宋
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16)这显然与开发强度密切相关。在隋
朝到清
朝的一千三百年间,水旱灾害增加了3.2次,其增长速度大约是每四百年增长1次。
另据资料证实,自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旱灾7.7次,涝灾5.8次。(17)清末民初至
1990年不过八十来年,水旱灾害从3.8次增加到13.5次,其增长速度为每八点二年增长1
次,
是历史上每四百年增长1次之速度的近50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年年遭大灾"。
(18)
水旱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速增长,损失也日益严重。据统计,七十年代之前,每十年有
一个重灾年,八、九十年代每三至五年就有一个重灾年。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之比重,
是灾
害烈度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四五"期间平均为26.5%,"五五"期间为38.4%,"六五"期
间为
48.3%,"七五"期间为49.5%。也即是说,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成灾率翻了一番。(19)
这个
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人口增长率,说明了环境恶化不仅仅肇因於人口增长,其中必
然还
存在其他因素,比如制度性破坏。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感受相符。
再以中国自然灾害之首的旱灾为例: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八十年代分别是
五十年代的2.29倍和3.35倍。(20)进入九十年代,每年受旱灾面积猛烈升高到4亿亩
左右,
其中成灾面积占一半左右,与五十年代相比,受灾面积为2.5倍,而标志灾害强度的成
灾面积
则为4倍。(21)其增长速率,只能用"可怕"二字来形容。
以"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为例,五十年代的春旱是三年一遇,六、七十年代发展到"十春八
旱";五十年代的伏旱共5次,六十年代之後已"无伏不旱"。(22)再以中国的软腹部京
津唐
地区为例,五十年代发生旱灾5次,六十年代8次,七十年代11次,进入八十年代,乾旱
程度
明显加重,1980、1983、1986、1987皆发生严重乾旱。(23)
进入九十年代以後,水旱灾害基本上呈逐年加剧的大趋势。91年……92年……9
3年……94年……95年……96年……97年……98年……
关於人类自我拯救的争拗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阻止地球温度向外太空释放的现象。本来,地
球接收和释放的太阳热能基本保持平衡,但工业化以来,由於人类大量消耗含碳能源,
排放
的二氧化碳过多,这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床棉被,造成温度上升,气候反常。因此,控制
和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就成了人类的自我拯救。
从1979年首次世界气候会议以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提上日程。1997年第三次世界
气候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标志著人类自
我拯救
的愿望已开始化为法律行为。虽然环保团体仍然猛烈抨击这一协定存在漏洞,根本不足
以缓
解全球气候的灾变,但世界舆论普遍持肯定态度。
京都会议是在一片激辩之声中揭幕的:欧洲的态度最积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贯抵制;
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一的美国则声称"全球问题需要全球的解决方案",如果温室气体排放
量第二
的中国不合作,美国也要自行其是。
发生在中美代表之间的舌战是很有代表意义的。据《华盛顿邮报》报导,中国代表认为,
制定这样的协定,就是想控制中国人民拥有汽车和其他电气产品,并对美国参议员伯利
曼提
出质问:你们是想让我们永远穷下去,不是这样吗?伯利曼反唇相讥道,发展中国家在
这方
面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我们也不能让美国人民承担减少废气排放量的负担。作为美
国参
议院气候变化观察小组成员的伯利曼参议员说,没有中国方面的合作,美国参议院就不
可能
批准京都协定,任何协定都是没有意义的。
受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抵制的美国,所带来的提案(2000年时总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水
准)又遭到欧盟从相反方向的激烈批评:美国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负面效果。
会议最後一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作出让步,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拒绝承担
任何义务的情况下,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同意单方面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以1990
年废
气排放量为标准,到2008~2012年,美国将把废气排放量下降7%,欧盟、日本将下降8%和
6%,原来估计前途暗淡的京都会议终於取得重大成功。
民意显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京都会议刚开始,《纽约时报》公布了一份美国民意调查
结果:65%的受访者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首的美国,"不管其他国家怎样做",都应
该立
即减少本身的排放量,61%的人认为就算会失去工作机会也要环保,57%的人认为要不惜成
本地改善环境,而认为美国应暂缓片面削减废气排放量的人仅占15%。京都会议的结果
,体
现了多数派("不管其他国家怎样做")的愿望;但由於能源价格将随之上涨,在未来的
十五年
内,每个美国家庭的能源支出,每年将增加100美元。(24)
——"谁应该承担责任"的争论早就在进行。
1995年,《纽约时报》在一篇报导中国大气污染的文章中也谈到这个极富争议性的的问
题。文章介绍了双方的观点:
中国人大环保委员会主任秦仲达宣称:已开发国家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开发中国家,
美国人均排放量更10倍於中国。
文章认为,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是否接受中国大量烧煤根本上是个"公平问题"。中国的
政治领袖迄今也不愿就未来限制排放废气问题进行认真谈判。美国国务次卿渥斯说:"
中国尚
未体认到他们对未来责任日益重大。我们以前或许把大气搞坏了,那是我们的责任。可
是我
们现在都在破坏未来的大气,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文章说:中国不同意这种说法。前航天部部长林宗棠说:"工业革命两百年来,世界经济
大为进步,受益最大的是已开发国家。全球大约80%的污染是已开发国家造成的,他们
应该
为这些问题负责。"中国官员说,这意味著发达国家必须出钱协助第三世界改进烧煤技
术,以
及融资帮助发展水力、核能、风力及太阳能。
——平心而论,双方的观点都值得重视。中国政府的"公平论"有事实依据,毕竟首先是发
达国家污染了大气;但"你们过去能污染,凭什麽我们现在不能污染"的逻辑就值得讨论
了。
首先,人类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如果认识了就改,就制定一系列法
律加以纠正--套用一句毛式话语--这叫"认识问题";认识了不改,则是"立场问题"。"
性质"不一
样。
其次,发达国家历史上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知识性污染",而中国(及所有前社会主义
国家及公有经济成分相当大的印度)的污染则主要是"制度性污染"。中国代表认为京都
协定"
是想控制中国人民拥有汽车和其他电气产品",让中国"永远穷下去",是经不起推敲的
。中国
最大的污染源并不是已经拥有和将来可能拥有的汽车家电,而是靠国家银行输血的"高
能耗、
高污染"的国有企业。如果中国代表抗议限制污染"是想迫使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
革,是
想迫使中国实行制度转型",则可能更为真实。根据专家的估算,中国每万美元产值的
能耗,
是中等收入国家的2倍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近4倍。(25)假设中国能达到美国的能耗
水平,
则意味著目前所消耗的能源,将能生产出4倍的产值,使中国的生产总量从目前约为美
国的
1/10上升到美国的4/10。如果有谁能迫使中国降低单位产值能耗,难道不是中国人的一
大幸
事吗?中国人大环保委员会主任秦仲达称中国人均废气排放量仅是美国的大约1/10。但
他如
果再指出中国的人均产值(按汇率法计算)仅为美国的大约1/50,(26)更加值得谴责
的物件
就可能变成中国:凭什麽中国可以用居於世界第7的生产总量造成直追世界第一的废气
排放
总量?美国废气排放总量世界第一,固然是个问题,但好歹人家的生产总量也是世界第
一。
再次,森林有吸收二氧化碳,控制温室效应的功效。有资料证实,以技术方式削减二氧
化碳排放,每吨所需费用约为100美元,而以造林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则仅需10~20美元
。(27)
一谈温室效应,中国官员总是要拖出美国来垫背。但除去比废气排放量,还得比森林面
积。
美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10%左右,废气排放量占世界的22%,世界第一。以"公平"原则衡
量,
自然是不公平的。中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以下,而废气排放量却占世界
总量
的14%,名列世界第二,更是不公平的,况且排放量还在高速增长。(28)而基於上述"
公平"
之原则,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国外大规模植树造林,以弥补自己对全球生态的破坏。(
29)
最後,除了制度因素,中国的污染是"贫困型污染",而发达国家的污染是"富裕型污染",
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并有能力对人类的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在京都会议上,中国代表
团团
长陈耀邦批评发达国家未能严格实现控制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
金和
技术的承诺。这一批评是有道理的,只不过由於中国对全球大气的破坏太严重,腰杆不
硬,
道理尚未讲充分。——谁污染,谁治理,天经地义。投注资金、转移技术治理全球污染
,并
帮助发展中国家防治污染,这算不上功德,不过是将功补过而已。
对於中国人来说,不要以为温室效应是"天塌众人死",最承受不起温室效应冲击的脆弱地
带就是中国。
第九章水污染奇观
寻找一口净水
河北省井陉县青石岭村。
1992年,一群育龄农妇按照计划生育规定去医院做绝育手术。不料,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情发生了:仅在盆腔一处,就发现有46人长了肿瘤,一起去医院的总共才72人。
青石岭村一时间陷入彻底的绝望。直到今天,他们才终於明白:为何村里有那麽多正值
盛年的乡亲莫名其妙地撒手人寰?
近年来,青石岭村死於癌症的有200多人。全村400余户,一半家庭有癌症死者。有的夫
妻双亡,有的兄弟同殁,村边新坟连片。
●"……初时,村里人查出癌细胞还凑钱去省城大医院手术治疗,後来,面对昂贵的医疗
费用和手术後计日可数的存活时间,便乾脆放弃了治疗。终生不吃一粒药,花钱只买来
一张
宣判死亡的癌症诊断书。世代躬耕的青石岭人究竟触犯了何方"神灵"?"(1)
——水,只能是饮水。
青石岭山高水低。乾旱季节,村民们要往返7公里才能担回一担水,一担清水半桶泪。村
人集资打井,凿到18丈,只见石头不见水。绝望之中,村民们上书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
奇,
惊动了父母官石家庄市市长。政府拨款修了大水窖,集攒雨水,能供全村半年之需。
1958年,
县里修通了绵左渠,青石岭人终於喝上了清凉的渠水。好日子过了二十年,却不料甜渠
水变
成了臭渠水。
G******K
发帖数: 727
2
美国狗隔着太平洋在网上很悲愤的对着中国狂吠也没有用。

走?

【在 C********g 的大作中提到】
: 常有读者或观众(特别是外国人)问我:老井村那种没水喝的地方,为什麽不乾脆搬走?
: 这也是我最初提出的问题。那一天,看过许多井後,我们扛上自行车翻了两架大山,抄
: 近路
: 来到他出生的小山村。黄昏时分,我和他年迈的父亲坐在小院子里聊天,就曾提出过这
: 个问
: 题。老人叹口气,说∶"这里没水,可有地呀,有地就有粮食呀。太行山上这些村村,
: 尽是逃
: 荒从河北过来的。没水吃半天一天总可以担回来,没粮吃可咋活?"
: 後来,我便拿这句话去回答人们的疑问。多年过去,当我研究中国的生态环境之际终於
: 明白:老人的那句话及那话背後的无数悲剧,所指的是中国日益紧缩的生存空间。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国前水利部长钱正英痛斥:西南大旱就是人祸中国的十大油田
WSN 们,何不讨论下引渤入疆的细节啊这个发明的空前绝后的伟大意义在于
中国为啥老和老天爷过不去呢?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俺来开个海水西调的技术yy贴吧还记得彭加木吗?法医揭露真相,怵目惊心!
新疆塔里木河23年来首次实现全年不断流中科院:近30年新疆冰川出现剧烈消融退缩
大致列举一下“海水西调入新疆”这篇文章的漏洞和这项工程的不切实际性[转] 新疆,对得起中国!中国呢?......
重庆部分区县遭受严重夏旱骟骟反毛小丑 - 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迁都漯河市和汝南县更有利于中国快速均衡发展zz社科院研究员:应对东突须再造南疆国土改变人口结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水库话题: 中国话题: 地下水话题: 塔里木河话题: 板桥